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合集下载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附子理中汤这个名字我们经常会听到,它是几味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制作出来的中药汤剂,对人们的久病不愈、温中补虚等功效,对缓解患者身体的病症有良好的作用,但是附子中含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量,现在就说说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简介:附子理中汤就是将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等药材,加在水中烹煮,一般附子理中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配方,即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但是附子理中汤同样也是不能过多食用的,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身体,所以使用附子理中汤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同时也需要根据医生指示使用,避免附子理中汤影响身体。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1.附子理中汤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中药配方,一般附子理中汤但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胃肠问题,如果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同时出现恶心想吐等等问题,那么可以通过附子理中汤控制身体的症状。

2.如果身体出现胃肠疾病,选择附子理中汤,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胃肠疾病,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胃肠道抗病能力,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避免肠胃疾病问题影响了患者的身体,诱发其他问题。

3.如果将附子理中汤做成药丸,那么可以有效的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以及可以有效的控制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等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的身体症状加重,也可以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

★服用附子理中汤注意事项:1.孕妇禁用。

2.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且需要根据自己的详细情况用药,适当用量,过犹不及,因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又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黄耆、白术、茯苓、半夏、生姜、人参、甘草等多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以下的功效与作用:
1. 理中益气:黄耆、白术和人参是理中汤的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增进食欲,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 和胃止呕:理中汤中的半夏和茯苓具有和胃止呕的功效,对于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理气止泻:生姜和甘草具有理气止泻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蠕动,缓解腹泻和腹痛,特别适用于肠胃不适引发的腹泻。

4. 安神益智:黄耆和甘草具有益气养心的作用,可以平复心神,缓解焦虑和失眠等症状,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5. 改善体质:理中汤中的各种中草药组合有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腹泻等症状,但对于其他疾病并不一定适用。

在使用时,请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服用。

理中汤(又名理中丸、人参汤)

理中汤(又名理中丸、人参汤)

理中汤(⼜名理中丸、⼈参汤)【原⽂】1.霍乱,头痛发热,⾝疼痛,热多欲饮⽔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386)2.⼤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论》(396)3.胸痹,⼼中痞⽓,⽓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枳实薤⽩桂枝汤主之;⼈参汤亦主之。

《⾦匮要略·胸痹⼼痛短⽓病脉证并治第九》【组成与⽤法】⼈参⼲姜⽢草,炙⽩术各三两以四物依两数切,⽤⽔⼋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姜三两。

下多者,还⽤术。

悸者,加茯苓⼆两。

渴欲得⽔者,加术⾜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参⾜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姜⾜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枚。

服汤后,如⾷顷,饮热粥⼀升许,微⾃温,勿发揭⾐被。

【功效】温中健脾。

【医案】1.经期过长初诊:2005年8⽉2⽇。

黄某,⼥,35岁,⽉经紊乱近3个⽉,⽉经按期于7⽉22⽇来潮,⾄今12天未净,经量多,经⾊鲜,夹少量⾎块,⽆不适症状。

带下⽆殊,纳可,寐安,⼤便秘结。

8⽉1⽇⾎常规检查提⽰:⾎⼩板 36~74×109/L(正常值100~300×109/L),⾎⼩板压积 0.08(正常值0.12~0.212)。

B超检查:⼦宫三径46mm×41mm×49mm,⼦宫内膜厚度4mm,宫内节育环位置正常。

⽉经史:16岁初潮,27~30天⼀周期,3~10天净。

⽣育史:1-0-2-1。

⾆偏淡嫩,苔薄腻,脉细软。

西医诊断:⾎⼩板减少症。

治法:温中健脾⽌⾎。

⽅剂: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味。

党参15g ⽩术9g 炮姜5g 炙⽢草6g 炙黄芪15g 桂枝6g ⽩芍12g 饴糖(冲)30g ⼤枣6个,3剂。

⼆诊:2005年8⽉5⽇。

经⽔8⽉4⽇晚上净,左侧头痛,⾆脉如上。

治法:补益⽓⾎。

⽅剂:归脾汤(《济⽣⽅》)加⽣⽩芍10g、蔓荆⼦10g、珍珠母20g,5剂。

理中汤治疗胃寒的医案

理中汤治疗胃寒的医案

理中汤治疗胃寒的医案
理中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伤寒论》,其
主要功效是温中益气,治疗脾胃虚寒的症状,同时也能改善乏力、不
思饮食等身体虚弱的症状。

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分享一则治疗胃寒的医案。

患者李先生,年过四旬,平时吃饭偏好凉性食物,喜欢喝凉水和
冰饮料,导致他的胃肠系统没有得到充分调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原
因不明的腹痛、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状,经常感觉虚
弱无力,甚至出现了失眠的情况。

李先生前往当地中医院就诊,医师
针对他的胃寒症状开了理中汤的方剂让他服用。

李先生在服用理中汤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效果,原本疲惫无力的
身体渐渐变得有了些许力量,食欲不振的情况也得到了缓解。

经过几
天的调理,他的腹痛、口干舌燥等症状也逐渐消失了。

将近一个月的
时间后,他的病情已基本痊愈。

可以看出,对于胃寒患者来说,理中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治
疗方案。

理中汤中的黄芩、半夏等药材能够温中祛寒、燥湿化痰,可
以消除腹痛、口渴等症状,同时通过加强对脾胃的调理达到最终的治
疗效果。

但在使用理中汤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配,因为不同的患者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此外,使用
时也需要严格遵循医师的指导和用量要求,以保证安全有效地实现治
疗效果。

总的来说,如果您也正处于胃寒所带来的身体不适期间,我们建
议去寻求中医师的帮助,并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理中汤进行治疗,以
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同时,还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多摄
入冷饮及寒性食物,促进脾胃的健康运转,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理中汤的用法是什么组成材料有哪些

理中汤的用法是什么组成材料有哪些

理中汤的用法是什么组成材料有哪些理中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其实理中汤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急、慢性胃炎,胃窦炎等。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理中汤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理中汤的用法理中汤为中药制剂,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

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配方组成】:人参6克现用党参、、干姜9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也可炼蜜为丸,名理中丸。

【功效和作用】: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池泻清稀、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

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

【临床应用】:1、本方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温补的方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证。

以脉象沉细或迟缓,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辩证要点。

2、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

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人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

如泄泻较频,方中白术改用土炒,以增加涩肠止泻的作用。

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白,手足不温,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补阳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于中焦虚寒,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

理中汤的组成材料1、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君。

性味辛,热。

入心、肺、脾、胃经,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为温暖中焦之要药,凡阴寒内盛、阳衰欲脱或脾胃虚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用它,因其有温脾阳化寒饮作用,又可治寒饮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症。

2、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臣。

性平、味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桂附理中汤医用心得

桂附理中汤医用心得

桂附理中汤医用心得
桂附理中汤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药方,由桂枝、附子、生姜、大
枣等药物组成,常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气血不畅所致的病症。

根据
个人经验和研究,我可以分享一些关于桂附理中汤的医用心得。

首先,桂附理中汤主要适用于寒热错杂、气血不畅引起的病症,如寒热往来、畏寒发热、心悸气短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
该方对于这类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其次,桂附理中汤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应用过
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调整药
物剂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桂附理中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
药物疗效的发挥和病情的康复。

需要强调的是,桂附理中汤属于中药药方,应在专业中医师的
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使用或滥用。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可
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桂附理中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药方,在治疗寒热错杂、气血不畅引起的病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待,遵医嘱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十大类方】理中汤

【中医十大类方】理中汤

【中医十大类方】理中汤人参三两(15g)白术三两(15g)干姜三两(15g)甘草三两(15g)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配上人参、白术、甘草,便是有名的理中汤。

中医治疗腹中虚寒的疾病,用药不离此方。

《伤寒论》用理中汤治疗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亦治大病后、喜唾。

《千金方》用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

《赤水玄珠》用治小儿吐泻后,脾胃虚弱、四肢渐冷,或面有浮气、四肢虚肿、目合不开。

《三因方》用治伤胃吐血。

相传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国医不效,后召名医杨介,以冰水煎理中汤而愈。

理中汤是治疗呈现里虚寒证的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剂。

其中干姜与甘草,名甘草干姜汤,《伤寒论》用于治疗里寒证的烦躁、吐逆及肺中冷、眩晕、多涎唾。

所以加人参、白术者,想必因吐泻之后,胃肠道的功能受到损伤,出现消化力低下、营养不良的状态,如食欲不振、心下痞硬、大便稀溏、肌肉松软及精神萎靡、声低气馁等。

这种状态,中医称为里虚寒证。

这里的里,主要指脾胃,即消化吸收功能。

见里虚寒证的患者,全身状态比较差,或病程比较长,年老体弱者多见。

理中汤证如下: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2.畏寒喜温、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本方证多见于消化道疾患。

临床报道本方及加减方对慢性菌痢、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急性吐泻呈虚寒者、婴儿腹泻、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幽门痉挛、妊娠恶阻、胆道蛔虫、胆道术后胆汁分泌过多、慢性肝炎、顽固性腹胀、小儿肠痉挛、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等有效。

如慢性胃炎常表现为胃痛隐隐,口淡乏味,喜温喜按,受凉或进食生冷,劳累易诱发,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等,空军某医院内科认为此为虚寒证,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40例,结果治愈(胃酸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21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胃酸不同程度改善)16例[1]。

都能治中焦虚寒,调理脾胃,理中汤和小建中汤

都能治中焦虚寒,调理脾胃,理中汤和小建中汤

都能治中焦虚寒,调理脾胃,理中汤和小建中汤都能治中焦虚寒,调理脾胃,理中汤和小建中汤系列的区别在哪?医师黄继斌3天前·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理中汤系列和小建中汤系列,是经方中治疗中焦虚寒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处方,它们所针对的病理状态都有脾胃的虚弱及冷。

我们先看看理中汤系列:原文如此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

再看看小建中汤系列:原文亦云“《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无论是理中汤还是小建中汤,这两个系列,都指向中焦虚寒,当然,理中汤除了温煦中阳,还擅止呕,小建中汤除了温补中焦,还擅止痛,但这并非这两个方子最重要的区别,这两个方子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从两个病例说起。

第一个病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病例,是一个食管癌患者,老年男性,在治疗期间忽然出现了比较剧烈的呕吐和腹泻,精神萎靡,腹泻次数为一天七次,情况比较紧急。

我就用了理中汤的加减:炙甘草12克,干姜12克,炒白术15克,人参12克,姜半夏9克,生姜20克,竹茹12克。

患者服用两天后,大便,食欲就恢复了正常,精神也较前有所恢复。

干姜第二病例则与第一个截然相反,是一个年轻女性,长期便秘,胃胀,小腹怕冷,又有口干,心悸,多梦,易醒,尿频,夜尿多,经期腹痛这样的一个患者。

我遂用了,桂枝加芍药汤(也就是小建中汤去饴糖)的加减: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克,陈皮15克,生地黄12克,麦门冬12克,当归12克,酒肉苁蓉12克,盐益智仁9克,蒲公英15克,木香6克,山药10克。

白芍患者刚刚用药后,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排便了,服用了一天后,排便更加顺畅一些。

我们从这两个病例可以窥见理中汤系列和小建中汤系列最大的区别,这两个方子的药势方向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针对中焦虚寒,温补脾阳,理中汤侧重于守,而小建中汤侧重于走。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理中汤又称温胃理中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由附子、干姜、大枣、人参、甘草等药物组成。

其主要功效是温胃理中,具有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胃理中的功效附子理中汤最显著的功效就是温胃理中,对于胃寒胃冷引起的脾胃功能紊乱有较好的疗效。

胃寒胃冷是指脾胃功能低下,消化吸收功能差,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泻等症状。

附子理中汤中的附子和干姜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温暖胃脘,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不良引起的症状。

二、调理脾胃的功效附子理中汤中的人参和甘草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促进气血的运行。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气血的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附子理中汤能够滋补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于调理脾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补益气血的功效附子理中汤中的人参和干姜具有温补脾胃、益气生血的功效。

人参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人体抵抗力,对于调养气血不足的人群有很好的作用。

干姜具有暖胃、理气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气血的运行能力。

附子理中汤中的甘草有温中和胃、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气血,使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供养。

四、抗炎止痛的功效附子理中汤中的附子和干姜具有温热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的血流量,从而缓解疼痛。

此外,附子理中汤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且能够调理脾胃,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性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以上是附子理中汤的主要功效与作用。

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附子理中汤具有温胃理中、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抗炎止痛等多种作用。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附子理中汤属于温热的药方,适用于寒凉体质、胃寒胃冷引起的脾胃功能紊乱的人,对于阴虚体质、肝胃火旺等其他体质的人不适用。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医学养生常识】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医学养生常识】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文章导读
附子理中汤这个名字我们经常会听到,它是几味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
一起制作出来的中药汤剂,对人们的久病不愈、温中补虚等功效,对缓解患者身体的病症有良好的作用,但是附子中含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量,现在就
说说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简介:
附子理中汤就是将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等药材,加在水中烹煮,一般附子理中
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配方,即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但是附子理中汤同样
也是不能过多食用的,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身体,所以使用附子理中汤的时候,
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同时也需要根据医生指示使用,避免附子理中汤影响身体。

附子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
1.附子理中汤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中药配方,一般附子理中汤但使用可以有效
的控制患者的胃肠问题,如果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同时出现恶心想吐等等问题,那么可以
通过附子理中汤控制身体的症状。

2.如果身体出现胃肠疾病,选择附子理中汤,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胃肠疾病,也可以
有效地提高胃肠道抗病能力,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避免肠胃疾病问题影响了患
者的身体,诱发其他问题。

3.如果将附子理中汤做成药丸,那么可以有效的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以及可以有效的控
制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等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的身体症状加重,也可以有效
的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

其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配伍用药的原理。

一、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1. 附子(生) 6克。

2. 干姜 9克。

3. 大枣 12枚。

4. 生姜 3片。

二、用药原理。

1. 附子,温中散寒,止呕安胎。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能够温暖脾胃,散寒止呕,对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 干姜,温中散寒,发表散寒。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发表散寒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散寒发表,有助于增强附子的温中散寒作用。

3. 大枣,益气养血,和中止呕。

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中止呕的功效,能够滋补脾胃,和中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4. 生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和胃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三、使用方法。

1. 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按照标准配方比例配制好。

2. 将配制好的药材加水煎煮,待汤剂煎煮浓缩至一定程度后即可服用。

3. 每日3次,每次服用1剂,连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本方剂适用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服用。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本方剂,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服用本方剂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在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切忌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理中汤加减方有哪些?理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理中汤加减方有哪些?理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理中汤加减方有哪些?理中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理中汤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婆;呕痢腹痛阴寒盛,或加附桂总扶阳。

(一)理中汤的组成与功效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白术各10克,炙甘草8克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效。

是主治脾胃虚寒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脾胃虚寒之吐、痢、冷、痛以及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外感发热、或阴虚内热者,均忌用。

凡属脾胃虚寒之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肝炎和慢性口腔溃疡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若虚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加强助阳祛寒之力。

②若气滞停饮,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唐·孙思邈(唐代医学家)治中汤(即本方)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

若远行防霍乱作丸服或作散服。

若转筋者加石膏。

又四顺理中丸,已产讫可服此方,新生藏虚,所以养藏气也。

理中丸主霍乱临时方。

若吐多痢少者,取枳实加之。

若吐少痢多者,加干姜。

累吐痢干呕者,加半夏。

若吐痢大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

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加附子,吐痢悉止(摘自《千金方》)。

唐·王焘(唐代医学家)崔氏理中丸疗三焦不通,呕吐不食,并霍乱吐逆下痢,以及不得痢(意即下痢不畅)悉主之。

又延年理中丸(理中汤加大麦蘖炒黄)(摘自《外台秘要》卷六)。

宋·陈言(无择)(宋代医学家)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以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腹绞痛,自汗自流,名日伤胃吐血。

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用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者自知之。

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治中汤(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治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于,其脉尺寸俱沉细(摘自《三因极——病方论卷二、卷四》)。

附子理中汤的功能主治

附子理中汤的功能主治

附子理中汤的功能主治一、功能附子理中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以下功能: - 温阳散寒:附子理中汤通过温阳作用,能够有效驱散寒邪,提高人体的阳气水平。

- 暖胃健脾:附子理中汤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脾胃功能不佳的情况。

- 调理肠胃功能:附子理中汤能够舒缓肠胃痉挛、胀气等症状,改善肠胃功能紊乱问题。

二、主治附子理中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1. 脾胃虚寒型疾病:该方剂适用于阳气不足、寒邪侵袭导致的脾胃虚寒型疾病,如脾胃寒痛、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

2. 脾胃功能不佳:适合治疗脾胃功能不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状。

3. 胃寒胃痛:附子理中汤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胃寒胃痛的症状,适用于寒邪侵袭胃部导致的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4. 肠胃功能紊乱:该方剂可调理肠胃蠕动、胃肠积滞等问题,适用于腹痛、腹胀、胀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5. 寒性痛经:由于附子理中汤具有温阳作用,适用于寒性痛经的治疗。

三、适用人群附子理中汤适用于以下人群:- 脾胃虚寒型病症患者:如脾胃寒痛、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

- 脾胃功能不佳者: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状。

- 胃寒胃痛的患者:感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肠胃功能紊乱患者:有腹痛、腹胀、胀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 寒性痛经的女性:由于寒性痛经的特点,该方剂具有温阳作用适合治疗。

四、用法用量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如下: - 每次服用10克至15克附子理中汤药材。

- 冲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五、注意事项在使用附子理中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本方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得自行调配和使用。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3. 肾功能不全患者谨慎使用。

4.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患者遵医嘱使用。

5. 本方中含有附子等有毒药材,不宜超过剂量使用。

六、总结附子理中汤作为一种具有温阳散寒、暖胃健脾作用的经典中药方剂,具有调理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功效。

理中汤 煎 注意事项

理中汤 煎 注意事项

理中汤煎注意事项以理中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调理脾胃的功效。

在煎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药效的最大发挥。

在选药方面要慎重。

以理中汤的主要成分包括白术、茯苓、生姜、大枣等,这些中药材都要求选用新鲜、质量好的药材,以确保药效的稳定和安全。

另外,要根据个人情况和病症选择合适的配方,不可随意更改或添加其他药材。

在煎制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

以理中汤的煎制一般要求用文火煎煮,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

煎药时要注意火力的控制,避免药液沸腾过度或煎制时间过长,影响药材中有效成分的释放。

同时,在煎制过程中要不断观察药液的变化,及时调整火候和水量,确保药液的浓度适中。

第三,煎制过程中要注意煎药器具的选择和清洁。

选择煎药锅时要选用质地好、导热性能好的不锈钢锅,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陶瓷或铝锅。

在煎制前要先将药锅用清水烧开,以保证卫生。

煎药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药锅、过滤网等器具,以免残留药渣或细菌滋生。

第四,煎制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

煎药时要洗净双手,戴上干净的手套,避免在煎药过程中将细菌或其他污染物带入药液中。

同时,要避免在煎药时交叉感染,可采用单独煎药的方式,避免多人共用同一锅。

煎制好的以理中汤要妥善保存。

一般来说,煎制好的药液应尽快饮用,以确保药效的最大发挥。

如需保存,可以放入密封的容器中,放置于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空气接触,以防药液变质。

煎制以理中汤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我们要注意药材的选用、火候的掌握、器具的选择和清洁、个人卫生以及药液的保存,以确保药效的最佳发挥。

同时,煎制过程中也要遵循中医药学的原则和规范,不可随意更改药方或超量使用药材,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大家在煎制以理中汤时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获得最好的疗效。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又称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除湿的功效。

其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用法用量。

【组成】附子(6克)、干姜(6克)、大枣(6枚)、人参(6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上述药物共研细末,每次取10克,加水煎煮,分2次服。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除湿。

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

【临床应用】。

1. 脾胃虚寒型胃痛,腹痛缓解后又加重,疼痛剧烈,胃脘胀满,不欲食,大便稀薄,脉沉迟者,可用本方治疗。

2. 脾胃虚寒型腹泻,腹泻清稀,腹痛缓解后又加重,不思饮食,畏寒肢冷,脉沉迟者,可用本方治疗。

3. 脾胃虚寒型呕吐,呕吐清水,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畏寒肢冷,脉沉迟者,可用本方治疗。

【注意事项】。

1. 本方药性偏热,脾胃虚寒证慎用。

2. 孕妇慎用。

3.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附子理中汤的药物功效】。

1. 附子,温阳散寒,解毒止痛。

2. 干姜,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3. 大枣,益气养血,和胃生津。

4. 人参,补气养血,健脾益胃。

5. 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总结】。

附子理中汤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方剂,对脾胃虚寒型的胃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在使用时需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及其用法用量对您有所帮助。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理中汤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点陌生的,其实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一些特定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起来看一下。

干姜(炒)苏子厚朴
理中汤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点陌生的,其实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一些特定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起来看一下。

干姜(炒)苏子厚朴(姜汁炒)官桂陈皮甘草(炙)各3克沉香木香各1.5克(水磨入)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乌梅1个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槟榔(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益智(去皮,炒)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半夏(姜汁制)1两,沉香1两(锉)。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患后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

【功能主治】产后虚证,下痢纯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

【用法用量】每服3钱,陈米、盐、乌梅煎,空心服。

生活常识分享。

理中汤——精选推荐

理中汤——精选推荐

理中汤理中汤是由⼈参、⽩术、炙⽢草、⼲姜等组成的药物。

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及中寒霍乱,阳虚失⾎,如吐⾎、便⾎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四肢不温。

现⽤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组成⽤法]⼈参6~12g、于姜6~12g、炙⽢草6~12g、⽩术6~12g。

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次,每次l丸。

汤法:上四味,以⽔煎服,⽇三次。

[⽅证]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便稀溏、⾷欲不振、⼼下痞硬、或涎唾多⽽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不⼲渴或旧⼲⽽不思饮。

3.⾆质淡红、苔⽩或厚或腻或滑。

[现代应⽤]1.以腹痛、腹泻为主诉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本⽅证,如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道蛔⾍症、肠易激惹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

2.虚寒性疾病多伴有津液不摄,分泌亢进,临床表现为多涕、多涎、多尿、遗尿、胃酸多、痰多、妇⼈带下多等分泌物增多⽽清稀不臭者,运⽤理中丸(汤)的机会较多。

可见于过敏性⿐炎、⼝腔炎、前列腺增⽣症、消化性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管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怠慢性湿疹、⽪炎等渗出物较多时也有本⽅证的可能。

3.各种⾎证,如⽀⽓管扩张、上消化道出⾎、过敏性紫癜、⾎⼩板减少性紫癜、失⾎性休克、功能性⼦宫出⾎症等见出⾎量不多、⾎⾊暗⿊⽽质稀者,也有运⽤本⽅的场合。

4.以胸痛为主诉的疾病,如⼼绞痛,风湿性⼼脏病、冠⼼病等。

[经验参考)⽔⽅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治疗⽅向,如《伤寒沦汇要分析》载俞长荣⽤本⽅治疗⼀⽔肿病新瘥的35岁⼥性,⾯部仍有轻微浮肿,⾯⾊淡黄,唇⾊不荣。

近⽇胃脘作痛,绵绵不休,门中⼲燥,⼤便3⽇未通,脉象沉涩,⾆⽩⽽⼲,服理中汤⼀剂⼤便得通,⼝⾆转润,胃痛减。

门⼈问及:⼝燥便秘⽽⽤理中汤,岂不怕便燥结更甚吗?俞⽒答:此证乃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津个布。

理中汤(张仲景)

理中汤(张仲景)

理中汤(张仲景)人参9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水煎服。

本方出于《伤寒论》,原方是“理中丸”,原用法是四味为末,以蜜丸鸡子黄大,用沸汤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可见本方也可作丸服,也可煎汤服,后世医家多以汤剂用之。

但中成药中也有“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以供临床选用。

本方主治中焦虚寒,气不能爕理,腹痛,大便自利,便溏不成形,口不渴,寒多而呕,脉沉无力或手足逆冷不温(厥逆)。

方中以人参补气益脾为主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辅药,甘草和中补土为佐药,干姜温胃散寒为使药。

因脾胃居中焦(或称中宫),故名曰“理中”。

本方加附子6~9克名附子理中汤(丸),主治中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者。

加枳实6~9克,茯苓9~12克,蜜丸,名枳实理中丸,主治寒实结胸,疼痛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治之不效者(此为大下之后的虚逆之证,气已不理,而复上攻,气搏结于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其效如神)。

若口渴者加天花粉10克,加重参、术用量。

自汗多者,可加生牡蛎20~30克(先煎)。

去甘草,加茯苓15克、川椒6~9克、乌梅6~9克,蜜丸,名理中安蛔丸。

主治胃寒痛、吐蛔虫。

加当归9克、白芍12克、陈皮9克、厚朴9克、川椒6克、生姜6克,名温胃汤。

主治忧思郁结,脾肺气滞,胀满上冲,饮食不下等症。

加青皮6克、陈皮9克,名治中汤。

主治理中汤证见腹满痞闷,兼有食积者。

加陈皮9克、茯苓15克,名补中汤。

主治泄泻。

若泻而不已者,再加附子6~9克;食思缺乏,食而不化者,再加砂仁6克。

加黄连6~9克、茯苓9~25克,名连理汤。

主治伤暑泻肚而作渴之证。

前人经验认为,外受酷暑,内伤生冷而致此症者,非此汤不可。

《内外伤辨惑论》中有厚朴温中汤,其组成为厚朴12克,陈皮12克,干姜10克,茯苓6克,草蔻仁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共七味药。

二方比较,其共同点是,二方均能健脾燥湿,主治中焦寒盛,呕吐不食,脘腹冷痛,喜暖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滑等症。

加味积实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积实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积实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味积实理中汤是一种对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方剂,加味积实理中汤主要是由几种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说是不会对人体产生的任何伤害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处方】
炮姜炭1.8克,党参9克,白术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枳实4.5克,参三七3克(研末吞服),桂枝3克,牡蛎30克,猪茯苓15克。

【功能主治】
温中健脾,消痞止血,利湿化痰。

主中气久损,脾失健运,痰湿内停,脾阳不振。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沈敏南方
怎么样?今天介绍的关于加味积实理中汤的相关知识大家都记
住了吗?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这些好处多多的中药方剂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理中汤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点陌生的,其实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一些特定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人参、甘草(炒)、白术、干姜(炮),各三两。

【炮制】上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

【用法用量】每三钱,以水一盏半,煎取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别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处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克【制法】上药切碎。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备注】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

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摘录】《伤寒论》【处方】砂仁干姜(炒)苏子厚朴(姜汁炒)官桂陈皮甘草(炙)各3克沉香木香各1.5克(水磨入)【功能主治】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用法用量】上药锉为一剂。

【注意】治寒喘,四肢厥冷,脉沉细。

【摘录】《万病回春》卷二【处方】人参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官桂甘草(炙)各1.5克陈皮藿香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乌梅1个【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处方】槟榔(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益智(去皮,炒)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半夏(姜汁制)1两,沉香1两(锉)。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患后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

【功能主治】产后虚证,下痢纯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

【用法用量】每服3钱,陈米、盐、乌梅煎,空心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五【处方】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1钱半。

【功能主治】孕妇心气疼痛,脉迟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胎寒气逆,上犯心包,故心气冷疼,食卒不下焉。

白术健脾土以安胎,炮姜暖中气以逐冷,炙草缓中益胃以除痛也。

水煎,温服,使土暖气温,则冷气自化而胎得所安,何有心气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处方】人参1钱,炙甘草1钱,绿升麻1钱,漂白术2钱。

【功能主治】痘已现形,而吐泻不止。

【用法用量】加煨姜3片,大枣3个,水煎服。

【摘录】《幼幼集成》卷五【处方】人参8分,白术(蜜炙)8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干姜5分。

【功能主治】肾虚经来泄泻,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录】《叶氏女科》卷一【处方】人参2钱,黑姜1钱5分,甘草(炙)2钱,白术(陈土炒)3钱,附子(姜汁、甘草水制)1钱。

【功能主治】温补中气,挽回元阳。

主【用法用量】加大枣3个(去核),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悟》卷六【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僵蚕(炒)、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慢惊虚困,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一【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姜(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脾胃虚冷,脘痛,腹胀,泄泻。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四○四【处方】人参1钱,白术(土炒)1钱,干姜(炮)1钱,甘草8分,乌梅肉2个,川椒10粒。

【功能主治】吐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彻》卷一【处方】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痰饮。

思后余毒,不思饮食,三焦气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处方】人参、白术、升麻、干葛、甘草。

【功能主治】痘疹吐泄,手足厥冷,腹胀自利。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痘疹一贯》卷二【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炙草3分,干姜5分,藿香叶5分。

【功能主治】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用法用量】水1盏半,加姜汁1匙服。

【摘录】《广嗣纪要》卷十二【处方】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酒炒)、干姜。

【功能主治】痘疹见形,吐泻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水煎服。

【摘录】《痘疹全书》卷上【处方】人参2分,茯苓(去皮)2分,白术(去芦)2分,干姜(炒)2分,陈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姜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胃寒呕吐清水冷涎。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加减理中汤”。

【摘录】《回春》卷三【处方】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6分,人参6分,砂糖3钱(炒灰)。

【功能主治】产后腹痛,脉沉细涩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产后脾亏冷滞,中气有伤而不能运化,故腹中疼痛,迷闷不已焉。

白术健脾土之虚,炮姜逐中宫之冷,人参益痛伤之气,炙草缓痛伤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缓虚寒之腹痛也。

水煎,温服,使脾健气强,则寒滞自化,而胃脘阳和焕发,安有腹痛之患乎。

【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处方】条参1钱半,白术1钱半,茯苓1钱半,炮姜1钱,肉桂1钱,附子6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脏腑寒结。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为引。

【摘录】《点点经》卷一【处方】藿香1钱,苍术(米泔制)1钱,厚朴(姜汁炒)1钱,砂仁1钱,香附1钱,木香1钱,枳壳(麸炒)1钱,陈皮1钱,甘草(炙)5分,干姜5分,官桂5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干霍乱,心腹饱胀,绞痛,不吐不泻,脉沉欲绝。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磨木香调服。

外用炒生姜滓揉法,急用盐汤探吐,得物出为好,及刺委中穴,血出甚妙。

【摘录】《回春》卷三【处方】人参1钱,白术(去芦)1钱,干姜(炒)1钱,官桂5分,甘草(炙)5分,陈皮7分,藿香7分,茯苓(去皮)7分,良姜7分,乌梅1个。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寒泻症。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摘录】《回春》卷三【处方】砂仁1钱,干姜(炒)1钱,苏子1钱,厚朴(姜汁炒)1钱,官桂1钱,陈皮1钱,甘草(炙)1钱,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寒喘。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九味理中汤”。

【摘录】《回春》卷二【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功能主治】疮疹吐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摘录】《准绳·幼科》卷五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茯苓。

【功能主治】吐泻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八【处方】人参、白术、黄耆、附子、炮姜、炙草、茯苓。

【功能主治】痘疮脏寒木能发毒,而腹胀,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脉微缓者。

【摘录】《种痘新书》卷四理中去术加桂汤【处方】人参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干姜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石发后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筑者,肾气虚。

【用法用量】理中去术加桂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摘录】《外台》卷三十八【处方】白术3钱,人参1钱5分,黄耆1钱5分,茯苓1钱5分,陈皮1钱,泽泻1钱,炮姜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三阴自利。

【用法用量】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摘录】《活人方》卷三【处方】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吐泻,心烦筑悸。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理中汤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疾病的药物,并且这种药物没有多少副作用。

只要我们按照医生的建议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帮助我们治好身体上的顽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