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其次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肯定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要点:1.六*的概念2.六*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败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成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打算寿夭的基本因素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
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
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
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
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
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
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
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
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
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
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
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
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
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
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
所以,还有一句话,“治血不治气,非其治也。
”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
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
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
那么气为阳、血为阴。
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
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
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
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精选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精选试题(含答案解析)A1型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道题。
1、属于阴的五味是()A:酸、苦、咸B:辛、苦、咸C:辛、甘、淡D:甘、淡、涩E:甘、苦、淡正确答案:A解析:阴—酸、苦、咸;阳—辛、甘、淡。
2、下列哪项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E:调整阴阳正确答案:E解析: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为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
3、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阴中求阳D:阳病治阳E:阴病治阴正确答案:A解析: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法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法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4、“寒者热之”适用于下述的病证是()A:阳偏盛B:阳偏衰C:阴偏盛D:阴偏衰E:阴阳两虚正确答案:C解析: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5、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正确答案:B解析: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
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
6、下列选项可用阴阳相互转化解释的是()A:寒极生热B:阴损及阳C:寒者热之D:阴病治阳E:阴中求阳正确答案:A解析: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渐变,如一年四季的温热寒凉变化;二是突变,如气候出现剧烈的寒热变化。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养生与防治原则)【圣才出品】
第8章养生与防治原则8.1 复习笔记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
一、养生概念: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二、治未病(预防)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养性调神(调畅神志)。
③起居有常。
④形体锻炼。
⑤饮食有节。
⑥药物调养、推拿、针灸。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包括: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3.愈后防复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三、治则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表8-1 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1)缓则治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
(3)标本兼治,适用于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3.扶正与祛邪表8-2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4.调整阴阳表8-3 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①补精:适用于肾精或水谷之精不足的精虚证。
②固精:适用于生殖之精或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失精证。
③疏精:适用于精瘀证。
(2)调气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陷宜升、气逆宜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3)调血血虚补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而瘀者宜温经散寒行血,血热则清热凉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中医防治原则
【学时】6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据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 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预防(略讲)
一、预防与养生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预防的概念(重点) 预防(古代医家称之为“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与发展。 (二)养生的概念(重点)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之意,是为 了实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三)养生与预防的关系(难点) 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 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 *注意点:预防与养生应加以区别。 二、预防的内容(重点) (一)未病先防 1.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 发生。 2.措施 (1)养生以增强正气 ①顺应自然 ②养性调神 ③护肾保精 ④体魄锻炼 ⑤调摄饮食 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①避其邪气 ②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 1.概念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2.措施 (1)早期诊治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 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 2.治病求本的“本”的涵义 治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病因病机。因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 认识,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求本”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对外感性疾病,应着重于病因的辨析;对内伤 性疾病,则注重于病机的辨析(举例)。 *注意点:“治病求本” 之“本”与“标本”之“本”应加以区别。 (五)治则的基本内容
307考试大纲
307考试大纲307考试是指《中医综合》考试,中医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科目之一,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其考试大纲包括如下。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内容;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3.精气学说: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阴阳学说:阴阳的含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一体观、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6.五行学说: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与相及。
(二)藏象学说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2.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肺、脾、肝、肾、命门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肾与命门的关系;4.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五脏的外华、.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脏与五志的关系、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脏与季节的关系;5.六腑:六腑的生理功能: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6.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7.奇恒之腑: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三)精、气、血、津液、神1.精的概念、功能、分类;2.气的概念、生成、运动与气化、功能分类;3.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4.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功能;5.神的概念、生成、分类、作用;6.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四)经络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别、表里、流注次序、循行部位的重要部位与交接点;2.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主要功能、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体质。
100学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6.气化作用
五、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主升;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胜;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l.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100%考点覆盖率: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热招中>>。
防治原则--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三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三单元讲义防治原则一、预防(一)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
2.防止病邪侵害包括避其邪气、药物预防等方面。
(二)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二、治则(一)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
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
又称“从治”。
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
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二)治标与治本1.“本”和“标”的概念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5中医治则与治法(护理培训用)
(二)因地制宜
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如西北地高 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剂必须慎用;东 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 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外,同一风寒表证,治宜 辛温发汗以解表;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 东南地区,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地 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 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 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 不一样。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 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 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 同为感冒一病,可有风寒、风热、暑热、气虚等不同, 治法亦各有不同。
一、汗 法
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 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 法。它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 此外,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 疹将透未透等有表证者,也可运用。
二、吐 法
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 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 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 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中医治则与治法
谷城县中医院 刘毅
本章重点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 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 容。 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 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 具体化。
中医三因制宜原则如何指导个体化治疗
中医三因制宜原则如何指导个体化治疗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其中,“三因制宜”原则是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指导原则,对于实现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这一原则充分考虑了时间、地域和个体差异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从而为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比如,春季多风,人体阳气生发,此时患病多以风邪为患,治疗时应注意疏风解表;夏季炎热,暑湿之气较盛,易出现中暑、湿阻等病症,治疗则侧重于清热解暑、化湿利湿;秋季干燥,燥邪易伤肺津,治疗宜润肺滋阴;冬季寒冷,寒邪易侵,多为寒证,治疗多采用温阳散寒之法。
不仅季节有别,一天中的时辰变化也会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
例如,清晨人体阳气渐升,病情较轻,用药剂量可相对较轻;夜晚人体阳气内敛,病情可能加重,用药剂量或需适当增加。
因地制宜,强调的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来调整治疗策略。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水土等差异较大。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居民多易感受湿热之邪,体质偏于湿热,治疗时应注重清热利湿;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居民体质多刚健,易受寒邪侵袭,治疗则常以温阳散寒为主。
此外,高原地区气压低、氧气稀薄,人体气血运行相对不畅,治疗时可能需要兼顾活血化瘀;沿海地区居民常食海鲜,易生痰湿,治疗时需考虑化痰祛湿。
因人制宜则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治疗。
年龄不同,生理机能和病理特点各异。
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生机蓬勃,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治疗时用药宜轻,且忌峻补、攻伐;老年人气血渐衰,脏腑功能减退,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治疗时应注重扶正补虚,用药量宜小,攻邪要缓。
性别方面,女性有经、带、胎、产等特殊生理时期,治疗时需加以考虑。
例如,经期用药应避免过于寒凉或活血太过,以免影响月经;妊娠期用药要格外谨慎,防止损伤胎儿。
中医学PPT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既病防变包括: ⒈ 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 ⒉ 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 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
一、养生与预防 (二)既病防变
高血压防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糖尿病防治:补益气阴。葛根、山药、生地黄等 良恶性肿瘤防治:扶正消徵 哮喘的防治:补益脾肺,化痰
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 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 ,肺俞是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 、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 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2019年伏天时长40天) 2019年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10天
戴原礼医案
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 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 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 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 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 之,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 汤加竹沥饮之,竟瘳。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 大论篇 具体内容: 热因热用: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预防与治则-中医基础理论
(2)补其不足(阴阳偏虚)
①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 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内经》所谓“阴病治阳”。
②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对于虚热证与虚寒证,可用阴中求阳与阳 中求阴的治法。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 佐以补阴药;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
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情的标本主次不同,灵活掌握治疗的先后缓 急。急则治其标,在某些紧急情况下,首先或主要针对其紧急病证 或症状进行治疗的方法。
2.方法
(1)急则治其标 在某些紧急情况下,首先或主要针对其紧急病证 或症状进行治疗的方法。如标证急重;后发标病影响先发本病的 治疗时。目的:保存生命,利于继续治疗;为治疗创造条件,更好地 治本。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预防与治则
目录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
第一节 预防
预防,即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以防 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减少其在人群 中的播散和蔓延。
一、未病先防
1.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 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预防思想突出的体现。
2.调理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脏腑组织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 互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气血之间的关系发生失常,就会出 现各种气血失调的病证。
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具体表现有: (1)气虚致血虚或气血两虚者 治以补气为主,兼以养血补血,或气
血双补。 (2)气虚血瘀者 治以补气行血。 (3)气滞血瘀者 治以理气活血化瘀。 (4)气虚不能摄血者 治以补气摄血等。
防治原则——12针康详解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改善 气质,优化性格,增强心理调摄 能力,具有预防疾病,使人健康 长寿的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
护肾保精:
防止房劳伤肾,保护肾精,通过 按摩固肾、食疗保肾、运动保健等, 使人精充气足,形健神旺。 体魄锻炼: 锻炼形体,促使气血流通,筋骨 健壮,脏腑功能旺盛,使身体健康。
病因------本
(2)从病因和症状区分
症状------标 旧病、原发病----本 (3)从疾病先后区分
新病、继发病----标 脏腑病----------本 (4)疾病的部位区分 经络肌表病-----标
2、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 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 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本 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 的法则;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 顾同治。
(1)含义: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 治则, “从者反治”,又称“从治”。 反治:指非常规的治则而言。 从治:指顺以疾病的假象而言。 (2)适应范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 本 质不相一致的病证。
(3)临床应用:常用的反治法有四种: ①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 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 如热厥一证,邪热郁盛于内,阳气 不能达于四肢而见手足逆冷,似寒象, 但综合分析,还可见腹热烦躁,溲赤等 热象。对其治疗应以寒凉药清其内热方 可。
反佐服药——温热药凉服,寒凉药温服,
以免服药时呕吐。李东垣曾指出“姜附 寒饮、承气热服”。
3、正治与反治的异同点:
(1)相同点: 二者皆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反治 法的实质即是正治,故皆同属于“治病 求本”的范畴。 (2)不同点: ①方法上有逆从之分: 正治是逆其病证而治 反治是从其病证的假象而治
治则与治法
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 定的治则。
益气、养血、滋阴、扶阳等治法就是扶正治则的 具体体现;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就是 祛邪治则的具体体现。
治病求本
含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 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 疾病的本质 进行疗。“求本”,就 是病机,确立证候。
热因热用 含 义: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 征象病证。 适用范围: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治 法: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
热因热用 含 义: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 征象病证。 适用范围: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治 法:用寒凉药清其内热。
塞因塞用 含 义: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闭塞不通症 状的虚证。 适用范围: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治 法: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
标本兼治
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如扶正祛邪,表里双解等。
三、扶正与祛邪
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 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早日
向 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
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则病 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
扶正 含 义: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邪、抗病 能力的一 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虚证。 具体方法:如益气、滋阴、养血、益阳等。 实施手段:内服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
二、治标与治本
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 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 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 所指不同。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 症状为标;旧病为本原发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 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中医学“三因制宜”与西医学个体化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如何理解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
课外参考文献或书目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备注
编号:
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张玲梅年月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九章防治原则-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统编七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二节治则
1、举例说明调整阴阳(20分钟)
(一)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二)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2、阐述调理精气血津液(30分钟)
பைடு நூலகம்(一)调精(二)调气
(三)调血(四)调津液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3、三因制宜(30分钟)
(一)因时制宜(二)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