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资本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合集下载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唯物辨证法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引用
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这位先生把他称为我的 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 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描述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 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2)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 形成的马克思的经济分析范式
•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 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2)前述经典表述中的“生产方式”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理由:如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 写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很显然,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 看,这样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在第三种 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同样是说不通的。因为这样等于说要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 “经济形态”的外延大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已经将它们包含了。 可见,马克思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 方式”这个概念的。马克思在这个意义的“生产方式”前加上“资本 主义”这个定语,是要表明,他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特定生产方式。我们不能因为“生 产方式”之前有“资本主义”这个定语,就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作者:郭婧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5期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巨著。

除了深入分析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外,马克思还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创建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与思维方法。

它实现了哲学普通方法与特殊问题分析的有效结合,对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21世纪比较教育“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深刻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资本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逻辑方法比较教育《资本论》的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重要的著作,被誉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从《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到《资本论》的出版,经历了将近20年时间。

在这期间,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以英国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一种不同于法国和德国的角度,观察新的历史变迁,并使其理论与新变革与新发展相适合。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深入分析了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更构建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体系。

一、“从抽象到具体”逻辑方法的形成过程《资本论》中的逻辑方法是将哲学方法具体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中,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问题的结合。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其所用的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

[1]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中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的《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2]1.古典的“从抽象到具体”“从抽象到具体”既是一种逻辑方法,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它的产生与自然科学具有紧密联系。

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界微观领域的深入探究,人们开始探究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探索各门学科间的深层关系,在这种情境下,“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脱颖而出。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陆凤林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性的要求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程。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

《资本论》的前三卷,马克思称为理论部分。

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抽象法。

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

数量分析方法。

说明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变化。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区别四、为什么要学习《资本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资本论》的方法理论启示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最主要著作的方法论,亦可视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部著作的创作是以科学的研究现实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逻辑作为基础的。

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体方法。

《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它的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资本论》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它可以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两部分。

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把世界的发展看做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两部分,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主观辩证法则指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

《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马克思引用的考夫曼的话,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从事经济科学的研究就在于发现和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一般精神生活,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要正确认识经济规律的特点和性质,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有的规律;经济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阐明一定社会形态的发生、生存、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它为什么必然由更高级的社会代替。

图解资本论

图解资本论

辩证法的实质:动态分析方法
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
现存事物 肯定理解
变化形式 否定理解
变化结果 必然灭亡
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动态分析方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逻辑规则: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资本论》四卷本的逻辑结构
演化结果 科学理论
第一卷 本质属性 资本的生产过程
条件
具体形式 不同
3财富增长
价值增多
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结论
条件:社会关系
人类劳动力 在生理学意义
上的耗费
相同的抽象的 人类劳动
它形成 商品价值
抽象劳动形式 社会属性:可变
从一方面看
科学表述格式 条件观点一体 两分法同一律
条件:劳动关系
人类劳动力 在特殊有目的
形式上耗费
一切劳动 本质存在 关系形式
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是抽象的表述形式 条件和观点二者分立
逻辑分 析两个 层次 两种形 式 三段式 法
两个层次
4结论:物(财富)只有在交换中才具有价值属性,价值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重属性 直接性存在形式 间接性关系形式
商品的定义 独立的互不依赖 的私人劳动产品
商品的社会属性 形式:交换关系 本质:生产关系
价值和财富之间 矛盾根源在于 劳动的二重性
地叙述出来。 系统分析和综合
辩证逻辑属性
这点一旦做到,材料 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 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 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用概念和逻辑 进行动态论述的特点
逻辑规则 两分法——同一律
事物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的学习体会及对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方法的启示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的初步学习研究,我充分认识到《资本论》作为一部宏伟的经济学著作,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示和论证,其既不是主观臆造的良好愿望,也不是现象描述的局部实践,而是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的实证,具有唯物、抽象和系统的特点。

这一特点正是对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一、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的理解(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方法《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或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研究经济首先以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性为前提。

体现在对社会运动的认识上,即社会运动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还是唯心的、唯人的或被“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所推动。

马克思正是选择“物质”这一哲学起点,为研究社会经济提供了正确的实证逻辑起点。

其次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中进行矛盾分析。

马克思认为“社会由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和意识组成”,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各个阶段的具体“物质”决定意识的冲突,物质存在和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原因,并外化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并以此把社会发展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并根据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以矛盾分析为核心的方法为研究社会经济提供了基础方法。

再次以唯物历史观分析了社会经济的不同阶段。

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历史演进的结果,历史本身就是对现实的实证,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

马克思通过研究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而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前两篇的论述就体现了历史的方法。

马克思研究资本就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从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过程中进行研究,因此,通过第一篇货币的历史研究,在第二篇才论证了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七篇对原始积累的论述,按照历史实证进行的,即先论述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然后论述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工业资本国内市场的形成;最后是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准确把握《资本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准确把握《资本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构成具有差异的资本主义一体化生产”。马克思通过这 些具体的认识条件,分别揭示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 律和生产价格规律,同时展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
系。其中,价值规律是在“普遍化的简单商品生产”中 被认识到的,因而是“具体的”一般,不是形式逻辑意 义上的抽象一般。这里的“个人”是市场主体的符
号,是企业“法人”。由于市场主体被抽象为“个人”, 生产资料简单补偿所涉及的雇佣关系和生产条件的差异 都被暂时忽略了。这一规律只有在发达的资本主
象的内在机理及其外化的整个知识体系,必须遵循“从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对于认识的科学进程,虽然 以对象的客观存在和认识条件为前提,认识主体的
能动性始终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的这种科学而独特 的思维方法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在这里,发达的 英国资本主义生产被视为客观研究对象。为揭示其
生命机理,马克思抽象了三种认识条件(相当于科学实 验条件),即“普遍化的简单商品生产”、“普遍化的 简单补偿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有机
在马克思看来,庸俗经济学只是遵循经验实证主义方法, 将日常观念条理化,即从日常现象归纳出一定的范畴和 “法则”,抽象地加以运用;古典经济学虽然能
够通过对经验现象的剖析,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却又 将这样获得的认识,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抽象运用于 现实经济活动分析。因此,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
都具有抽象唯物主义特征。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的思 维方法超越了黑格尔逻辑学的神秘性和抽象思辨性,超 越了庸俗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抽象唯物主义及其
历史的、经验的实证研究,而是唯物主义思想与康德、 黑格尔乃至费希特的方法论思想的综合。它将黑格尔的 辩证法与近代实验科学的基本精神结合起来,使之
实证化了。这种思பைடு நூலகம்方法可以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两 个方面加以把握。就认识对象而言,必须是特定的、客 观的、典型的对象,它是某类事物的成熟状态,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的学习体会及对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方法的启示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的初步学习研究,我充分认识到《资本论》作为一部宏伟的经济学著作,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示和论证,其既不是主观臆造的良好愿望,也不是现象描述的局部实践,而是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的实证,具有唯物、抽象和系统的特点。

这一特点正是对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一、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的理解(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方法《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或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研究经济首先以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性为前提。

体现在对社会运动的认识上,即社会运动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还是唯心的、唯人的或被“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所推动。

马克思正是选择“物质”这一哲学起点,为研究社会经济提供了正确的实证逻辑起点。

其次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中进行矛盾分析。

马克思认为“社会由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和意识组成”,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各个阶段的具体“物质”决定意识的冲突,物质存在和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原因,并外化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并以此把社会发展的经济形态划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并根据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以矛盾分析为核心的方法为研究社会经济提供了基础方法。

再次以唯物历史观分析了社会经济的不同阶段。

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历史演进的结果,历史本身就是对现实的实证,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

马克思通过研究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而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前两篇的论述就体现了历史的方法。

马克思研究资本就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从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过程中进行研究,因此,通过第一篇货币的历史研究,在第二篇才论证了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七篇对原始积累的论述,按照历史实证进行的,即先论述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然后论述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工业资本国内市场的形成;最后是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发布时间:2021-12-14T06:43:41.05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裴斯怡[导读] 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裴斯怡宁波市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从《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出发,同时探讨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最后深入研究《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来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资本论》。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体系结构一、《资本论》的贡献及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几百年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对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自《资本论》的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学原理和哲学价值仍然有着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一)《资本论》的贡献《资本论》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经济体系范本,《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3、流通中的价值规律
等价交换的规律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但等价 交换交换不意味着每次交换商品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 现实中价格与价值往往不一致。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科学的抽象法
研究经济学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的抽象法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抽象再上升到具体 的思维方法。
研究方法
叙述方法
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思维活动 的两条道路。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 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 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 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 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价值规律的 作用
一、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有用物可以从质(性质)和量(多少)两个角度考察 物的有用性(即物的效用)决定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过程中得到实现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同人们取得它时所耗费的劳 动没有必然关系 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客观上决定着商 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性质。
私人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利 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的 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一是劳动的社会化或 社会生产过程;二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侧重 点有时强调前者,有时强调后者。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技术经济内在具有技术的科学化和创新主导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差异之间的特殊矛盾并且由此形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学技术的生产和系统分类应用为内容以生产技术进步规则和比例关系为原则的技术经济规律及其创新机制产生了统一的社会生产技术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技术经济组织体制规则和秩序体系
Wellboy制作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内在逻辑关系的说明,"《资本论》理 论部分是由资本的生产过程理论、流通过程理论、社会生产总过程理论三大部分 构成的。其逻辑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中心范畴和逻 辑主线,按照“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 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安排各个范畴的逻辑顺序。#马克思之所以采取这种逻辑构 造,是由两个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提供了科学认识研究 对象客观逻辑的根本出发点。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和基础,同时是人们必须进行的第一种历史活动。而“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 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 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 来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所提供的逻辑出发点, ” 就是对社会经济有机整 体的观察和研究,只能从生产和再生产运动出发,把它作为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和 再生产系统。其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的逻辑规定,也只能是“由生产什么、怎样 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在特殊矛盾及其 发展运动的客观逻辑,提供了认识和决定具体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的特殊逻辑规 定。 第一, 在社会经济交往和物质变换上, 普遍采取了一种商品交换的物化经济形式, 形成了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最一 般、最普遍的系统组织形式。商品经济形式内在具有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特 殊矛盾,并且由此形成了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为内容,以价值 基础上的等价交换为原则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产生了统一的商品经济的社 会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市场经济组织体制、规则和秩序体系。 因此,商品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个典型的社会规定和经济特征。不仅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而且劳动力也普遍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和作为资 本的生产要素被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之中。 第二,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结合上,普遍采取了一种物质基础主体化的资 本经济组织形式,形成了资本经济的生产方式。资本生产、资本流通成为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系统组织形式。 资本经济内在具有生产社会化与 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特殊矛盾, 并且由此形成了以资本的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生产 为内容,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为原则的剩余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产生了 统一的资本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资本经济组织体制和资本规 则、秩序体系。因此,资本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另一个典型意义的社会规 定和经济特征。 资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个根本的生产要素结合的独特的 社会形式和组织,成为“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资本价值的自我增殖即剩余价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 “四卷设想”(19世纪50年代初):政治经济学
批判+政治经济学史+社会主义者+批判之外的东西 • “五篇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57-1858手稿) • “六册计划”(其中第二分册叫做《资本论》)
2、《资本论》的结构
• 完整的《资本论》 =前三卷+理论史(剩余价值学说史),共四卷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 《资本论》前三卷:“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 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次要影响。但是, 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 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 册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册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 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 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 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3、理论思维的一般规律 和理论演绎的方法
(1)抽象与具体
• 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
• 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演绎方法

抽象法不是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论《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法

论《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法

论《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法马克思强调,“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抽象法不同于一般的抽象思维,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贯穿始终。

客观事物总是以纷繁复杂的现象形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人们的认识不能仅仅止步于对现象进行浅显的描述,而是要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出其本质和规律。

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只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加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

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只有在深入分析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剥离那些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才能探寻到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是建立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的必由路径。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条道路进行了清晰概括,首次阐明了科学抽象法包括的两个思维过程。

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复杂的经济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从而形成一系列概念和理论范畴。

马克思将其形容为:从“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开始,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

二是从抽象回到具体的叙述过程,也就是运用抽象得来的关于事物本质的一系列理论和概念,对经济社会演化过程进行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说明,“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从抽象回到具体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不断升华过程,是一个用“思维”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图解资本论》

《图解资本论》

1起点是存在
图解劳动的二重性:财富和价值的关系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2 1存在 具体劳动 关系 形式 时间 劳动的 二重性 供需影响 价值实现 本质 两分法
财富和价值 的矛盾关系
观点是抽象结论 逻辑是具体结论
形式 三段式
生产力决定 着生产效率
抽象论述 随着物质财富的量 的增长,它的价值 量可能同时下降。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 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条件 生产效率提高,社 会必要劳动量下降 会导致价值量下降
关系属性
矛盾性
自身属性
认 2过程 识 间接反 是观点 能 思 和理论 力 不 层次阶梯 断 直接性:劳动产品 提 花费的劳动时间不同 升 劳动技能和制作工艺不同 直观反映
本质性 社会地位 物质利益 间接性 社会必要劳动量 供需矛盾的影响 人与人社会关系
认识对象:物,自身属性-使用价值 相互交换:关系属性-价值与价格
马克思采用了描述和比喻的方法,图解则是逻辑分析方法
交换形式与矛盾形式之间的关联
从形式到属性
商品和货币 属性 矛盾:两极形态 本质 产品和商品 对立:本质矛盾 思维口诀 过程是三 属性是一 形式无矛盾 本质有矛盾 属性是矛盾 同一是隐藏,差别是显露 对立是本质,矛盾是属性 结果
物和产品 显露 差别:属性对立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和属性
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整体: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 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逻辑规则 形式对立本质同一 两个层次对立统一
本质属性:3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 或=2盎司金或=1/2吨铁或=其他:辩证逻辑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同一律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资本论》研究第一次讲课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解释、认识世界要有抽象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抽象度,搞经济研究更要有思维能力,现象描述不是经济学。

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抽象法,即采用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马克思还区分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即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叙述的方法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充分占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曾经阅读过大量的文献,这可以从《资本论》所使用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上看出来。

所谓叙述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和表达。

《资本论》就是按这种思路展开的,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抽象的形式;第二卷研究资本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资本已表现为较具体的形式,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三卷则研究资本总形式的变化中出现的更具体的形式,如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权等。

大体说来,经济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即哲学的方法和数量的方法,大部分著作都要采用哲学的方法,特别是逻辑的方法。

《资本论》研究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第二版跋就是谈逻辑方法的。

经济研究过程中,能够使用模型的可以使用,但不能被模型牵着鼻子走。

我前段时间去武汉大学讲学,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喜欢提对策与建议。

我告诉他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必须关心民生,重点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来中国发展上去了,我们也可以搞一些纯模型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我们解决和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和理论支撑,都要学习好、掌握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经济关系的本质分析,是对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浅析《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

浅析《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

浅析《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作者:李皓月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认为《资本论》将逻辑和唯物辩证法同时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包含和运用了丰富的方法论。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的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运动在理论上的体现。

而其研究方法则包括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

【关键词】《资本论》;商品;逻辑结构;唯物辩证法;具体与抽象一、《资本论》的理论逻辑1、《资本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研究《资本论》的理论逻辑时,首先需要寻求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研究的起点,这样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其他的命题和范畴,才能理解整个《资本论》的逻辑体系。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1]第一章又一次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2]因而马克思根据研究对象将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即“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商品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中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共同引起价值形式的变化——产生货币,而货币在一定形式下转化为资本,因而商品和货币,都是潜在的资本。

马克思对事物及人类历史的研究,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生物有机体进行层层剖析逐渐推出的,只有从商品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才能进一步剖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机体的各个范畴和运作机理。

2、《资本论》的逻辑结构《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共三卷,由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社会生产总过程三部分构成,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中心范畴和逻辑主线,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结构,呈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貌。

浅析《资本论》的方法论

浅析《资本论》的方法论

浅析《资本论》的方法论浅析《资本论》的方法论《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典的科学的著作。

它系统地、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在的联系和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灭亡和向较高级经济过渡的规律。

其中《资本论》的方法论,同《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理论一样,是《资本论》这座科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是我们准确理解《资本论》的容所必需的,而且是我们科学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问题的需要。

一、方法论要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就要先了解何为方法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所谓“方法”,就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

那所谓方法论是什么呢?(1)在中文中,“论”的含义是指“理论、学说”、“说明道理、表述规律”的意思。

(2)在希腊文中,“论”的意思是指“学说”,是由原意“河流”演变而来的。

(3) 英文中methodology 意思是“方法论和方法学”的意思。

(4)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所谓方法论,就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化、理论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作为一门科学畴,其含义是对方法的理论探讨和关于方法的一门学说,它既是指探讨方法的组成部分及其在联系的专门研究活动,也是指对这种研究的集中表述,在这个意义上,方法论也可以看成方法学。

马克思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我国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笔者是同意这种看法的。

马克思本人在第二版跋中引用了俄国学者考夫曼的一段话后,也指出:“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考察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1] 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马克思还正面提到:《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资本论》研究第一次讲课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解释、认识世界要有抽象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抽象度,搞经济研究更要有思维能力,现象描述不是经济学。

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抽象法,即采用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马克思还区分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即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叙述的方法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充分占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曾经阅读过大量的文献,这可以从《资本论》所使用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上看出来。

所谓叙述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和表达。

《资本论》就是按这种思路展开的,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抽象的形式;第二卷研究资本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资本已表现为较具体的形式,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三卷则研究资本总形式的变化中出现的更具体的形式,如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权等。

大体说来,经济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即哲学的方法和数量的1 / 3方法,大部分著作都要采用哲学的方法,特别是逻辑的方法。

《资本论》研究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第二版跋就是谈逻辑方法的。

经济研究过程中,能够使用模型的可以使用,但不能被模型牵着鼻子走。

我前段时间去武汉大学讲学,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喜欢提对策与建议。

我告诉他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必须关心民生,重点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来中国发展上去了,我们也可以搞一些纯模型的内容。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全部经济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要学习好《资本论》,首先要对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清晰地认识。

《资本论》;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结构1学习《资本论》的意义《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全部经济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已有的经济理论成果,特别是古典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作的。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研究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资本论》对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生产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

从商品的二重属性入手,运用科学抽象法,逐渐深入到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本质,进而论述了劳动价值论。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阶级对立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通过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还原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指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利息等式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的。

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早期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现象,而资本主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很不相同,所以西方有些人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了。

但最近几年,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学者和政府重新开始重视对《资本论》的研究,认识到马克思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于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进行深刻严密的经济学思维训练:从事经济学研究,分析解决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深刻的经济学观察力。

要取得这种观察力需要经历深刻严密的经济学思维训练。

[1]学习《资本论》,我们不仅是要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更是要训练经济学思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经济理论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和数学推导,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会使我们逐渐养成这种严密的思维习惯,对于我们学习其它的经济学知识和进行经济学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的内在机理及其外化的整个知识体系,必须遵循“从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对于认识的科学进程,虽然 以对象的客观存在和认识条件为前提,认识主体的
能动性始终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的这种科学而独特 的思维方法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在这里,发达的 英国资本主义生产被视为客观研究对象。为揭示其
生命机理,马克思抽象了三种认识条件(相当于科学实 验条件),即“普遍化的简单商品生产”、“普遍化的 简单补偿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有机
论》简单化地理解为完全否定市场经济,对于正文和 “序言”的理解就无法获得统一。可见,无产阶级在落 后国家取得政权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 加符合马克思理论的要求。依照马克思的思维方法来把 握社会机理和一般发展趋势,便不难发现,社会主
义是与自由劳动和自由人联合体相联系的。其本质不是 片面的公有制,而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与个人自由充分 自洽。马克思1844年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反
关系;这又是对蒲鲁东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 义的批判,他们简单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要求用劳动券 彻底贯彻抽象人本主义精神。由于资本主义的意识
形态是通过基于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渗透到经济学中的, 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对以往的政治 经济学及其思维方法的批判,进一步来看则是对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间接批判。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维 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及其对《资本论》的 意义。马克思反对任何抽象思辨,因此,本体论、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州养生会所/
在马克思看来,庸俗经济学只是遵循经验实证主义方法, 将日常观念条理化,即从日常现象归纳出一定的范畴和 “法则”,抽象地加以运用;古典经济学虽然能
够通过对经验现象的剖析,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却又 将这样获得的认识,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抽象运用于 现实经济活动分析。因此,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
都具有抽象唯物主义特征。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的思 维方法超越了黑格尔逻辑学的神秘性和抽象思辨性,超 越了庸俗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抽象唯物主义及其
与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 系,则将人类社会作为了特定具体的整体。对于广义唯 物史观来说,《资本论》不仅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它自身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了广义 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主旨,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第 一版“序言”。在《1857—1858年经济学
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人依赖 人的阶段、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物关系的阶段、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阶段。这与广义唯物史观是相应的,
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等也不能构成抽象思辨的原理 体系。一定意义上,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可分为方法论思 想和社会发展理论。广义理解的唯物史观,也就是
马克思运用独特思维方法解剖人类社会得到的生命机理。 在马克思那里,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作为实践主体 的个人是机体的细胞,细胞的发育和新陈代谢决
定着人类社会的成长、发展;社会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体现,是人的外在存在形式,人与社会是一体两面; 社会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
的归宿。因而,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可以区分社会发展 的不同阶段。这就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及感性现实性 与社会机体的思想巧妙结合起来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及其知识进步是社会有机体的第一层次,《资本论》 对发达资本主义生产的解剖,解答了社会有机体的第二 层次,即人的异化以及如何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
础上最终消除异化。这虽然是对人与人关系的说明,但 却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而来的。人对自然的占有, 转化为人对财富的占有,社会内部充满阶级的对立
历史的、经验的实证研究,而是唯物主义思想与康德、 黑格尔乃至费希特的方法论思想的综合。它将黑格尔的 辩证法与近代实验科学的基本精神结合起来,使之
实证化了。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两 个方面加以把握。就认识对象而言,必须是特定的、客 观的、典型的对象,它是某类事物的成熟状态,类
似于一种“生命有机体”。就认识方式而言,要求一切 知识,无论是最为“抽象”的知识,还是较为具体的知 识,都必须从特定条件中得出。而针对特定认识对
映的是“想象的普遍性”,它体现的片面公有制是“排 他性的私有财产形式”,即普遍私有制。从我国实践来 看,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公有制”
成分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但它的存在比重和经营方式, 更多地可以作为节制资本、充分促进生产力发展、调整 财富分配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
大学经济学院)
现的个人所有权、自由、平等及其自利利人的分工关系, 是被理想化、永恒化或者说意识形态化的“有产者”之 间的基本关系。古典经济学从劳动出发来理解这
种关系,是意识形态化的抽象人本主义的体现。马克思 首先基于劳动和价值规律来理解这种关系,并通过逻辑 和历史的必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异化的
现实和社会关系的本质,揭示了物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 的对立。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批判同时也是对巴师夏、 凯里的批判,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和谐的
构成具有差异的资本主义一体化生产”。马克思通过这 些具体的认识条件,分别揭示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 律和生产价格规律,同时展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
系。其中,价值规律是在“普遍化的简单商品生产”中 被认识到的,因而是“具体的”一般,不是形式逻辑意 义上的抽象一般。这里的“个人”是市场主体的符
号,是企业“法人”。由于市场主体被抽象为“个人”, 生产资料简单补偿所涉及的雇佣关系和生产条件的差异 都被暂时忽略了。这一规律只有在发达的资本主
真正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内在机理。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一版“序言”中所强调的任何国家不能跳过也不能取 消的历史阶段,指的是其中的第二阶段。也就是
说,任何社会都必须经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物关系 的市场经济这样一个阶段。然而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 并非一定要经历一个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阶段。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可以把相当部分生产资 料掌握在国家手中。但是,市场经济是不能取消也不能 跳过的。关键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把市场
义生产中才具有现实一般性,正像“劳动一般”只有在 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才具有现实一般性。但另一方面,就 像“劳动一般”在形式逻辑层面可以看成适应一切
时代的“简单范畴”一样,价值规律也可以看成适合一 切形式的商品生产。这类似于人体与猴体的关系,两者 的共同特征并不是抽象归纳出来的,而是通过解剖
得到的。而剩余价值规律是在“普遍化”的自由竞争的 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被认识的,这里暂时忽略了资本有 机构成差异对分配的影响。当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更好地分 享经济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逐步超越既有的发
达国家,使自身处于发达国家地位。那时,社会主义的 理想才有条件变为现实。这就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 须在发达国家实现的思想相吻合。同时,就能更好
地理解《资本论》为什么着重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从广义唯物史观出发,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抽象化、理 想化、永恒化,这是必须批判的。但如果把《资本
取代“个人”成为主要考察对象之后,价值规律便转化 为剩余价值规律。为阐明生产价格规律,马克思设置的 认识条件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条件已经相当
接近了,这就充分体现了生产资料垄断对剩余价值分配 的影响。总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虽然与 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相符合,但两者仅仅在形
式转化方面相一致。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维方法,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主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的批判,是《资本论》的首要任务。“开篇”中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