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中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
张爱玲的叙事艺术
张爱玲叙事艺术张爱玲,中国现代著名海派文学女作家,她有着良好的出身和丰富的海外求学经验,并长期居住于海外,因此张爱玲的小说并非与中国传统小说十分相似,她结合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及研究,发展出了独具她个人风格的一类小说。
而在小说组成的所有元素中,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艺术可谓是独具匠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西方艺术底蕴的熏陶下,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文字环境透露着古典诗意的氛围,而整体视角和细节处理又时时体现出西方某些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二者掺杂出现不但没有使文章看起来显得很乱,反而丰满了文章给读者的感觉,更加强了文章主题的表现。
下面我就为大家从几个不同方面具体介绍张爱玲《金锁记》的叙事艺术——“电影化叙事”。
·叙事视角因为视角总是和视角的承担者也就是故事叙述者相联系,所以叙事视角中最重要的是视角与叙述者的关系及两者的转换。
《金锁记》中,头尾采用的是主观型全聚焦模式——叙述者不仅全知,而且以第一人称直接讲述;而故事主体基本采用的是混合型全聚焦模式,叙述者一面操纵全局,另一面一旦描写聚焦于某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就变成了内聚焦。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小说开头,交代完故事开始的时间地点背景,张爱玲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对月亮的评论,讲故事的讲述者“老人们”呈现出来,接着一句“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便将本来是年轻人谈论的事情变成了老人们对于过往痛苦挣扎与畸变的回忆,使老人们承担起了全知叙述者的身份。
叙述的故事时间跨度达到三十年,时间的距离让老人们的追忆和评述客观性增强,而且过去的事情由老人娓娓道来,可以给故事增加一些陈旧悠远的色彩。
这里作者运用概述的方式把三十年的时间用两三句描述出来。
消费时代的出版“传奇”——“张爱玲传”现状考察及价值问题论析
历史过程;张爱玲在相当长时间内名不见经传和 90
年代之后的“迅速崛起”,以及张爱玲传奇的一生、独
迟”。1992 年 7 月,由于青所著的《天才奇女——张爱
特的个性等等,都使其成为传记写作者的理想对象。
玲》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大陆“张爱玲传”
当然,如果考虑到“张爱玲传”自生成之日起就与出版
计有二十三种 ,
过讲述张爱玲和其人生有重要关联的人与亲友之间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基本完整地记录了传主的一生;越
的“关系式”传记;张盛寅、温青编的《美丽与哀愁——
来越强调“张爱玲传”的版本形式和传记的写作形式,
一个真实的张爱玲》、文君的《张爱玲传》式的将张爱
采取大量使用张爱玲的照片、图片以及多样化的叙述
玲人生交往、个人爱好以及创作分成若干单元进行介
(海南国际新闻
的“张爱玲传”还包括夏世清的《色戒:张爱玲与胡兰
张爱玲的离世,进而显示此时的“张爱玲传”已进入一
王艳芳的《千山独行:张爱玲的情感与交往》式的,通
出版社中心,1995 年 10 月修订版)皆在开篇处提到了
③
成的前世今生》、闫红的《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
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
“张爱玲传”
所以,从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三十年的时间内,张爱玲的
名字很难见之于文字,更难说语境的变化,现代文学研究不断深入与
拓展,加之改革开放使海外、港台的“张爱玲热”、张爱
玲研究对大陆学界产生的影响,张爱玲开始重回人们
的视野。1992 年 7 月,由柯灵担任顾问,金宏达、于青
虚构的痕迹;其面目或曰叙述模式大致相同,充分代
历史阶段(1995—2007)。由胡辛著的《最后的贵族张
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
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传统叙事技巧时植入现代技巧,同时改造复活中国文学的传统手法,不仅使现代技巧借助传统形式获得读者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使传统叙事技巧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对接,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传统技巧现代技巧植入复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
1940年代,她像一颗流星划破上海滩的文学天空,1943年—1945年的上海文学可以说是以张爱玲为标志的。
1980年代,她再一次被大陆学者发现,引发了一个张爱玲研究热潮。
到目前为止,对张爱玲小说的解读已经形成了一个色彩纷呈的阅读世界,其中思想意蕴、意象描写、苍凉色彩、隐喻风格等都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发现,并且还不断出现新的解读和认识。
作为小说家,张爱玲的叙事才华是卓越出众的,本文试从叙事学层面分析其作品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在白描手法中植入强化心理刻画白描手法是中国传统小说所惯用的手法。
抓住事物特点,简单勾勒,却能达到传神的效果,正是白描手法的独特所在。
自幼熟读传统小说的张爱玲对这种手法也推崇备至,她曾在《表姨细姨及其他》一文中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是实在向往传统的白描手法———全靠一个人的对白、动作与意见来表达个性与意向。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经常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难能可贵的是,她将现代手法引入白描,在运用白描手法时,更多地植入人物的心理意绪,在细微处以人物的对话、神态、举止来折射人物的心理状态,使白描手法更好地为刻画人物服务。
翻开张爱玲的小说,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例如《金锁记》有一段对七巧心理的刻画,七巧爱恋着姜季泽,平时打情骂俏,长存非分之想,但当时姜季泽正新婚燕尔,谈话时其新婚妻子也在场。
在潜意识中,七巧因为兰仙漂亮,所以对兰仙充满了嫉妒,同时也对自己的痴念有些失望。
这些心理状态,作者没有做直接静止的心理分析,而是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曲折含蓄地予以表现:“七巧嘴里笑着,心理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控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
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
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
孙佰玲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张爱玲将古代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羼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现代人性主题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视角的流动与转换是张爱玲小说区别于其它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它突破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要求固定视角的理论限制;张爱玲用她的妙笔使"五四"之后被否定的"全知视角"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在中国文学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6页(P56-61)
【作者】孙佰玲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张爱玲小说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2.对张爱玲小说的误读还是创造——浅谈张爱玲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改编
3.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浅谈张爱玲的个性人生与其小说的联系
4.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叙事视角
5.重述生命中最隐秘的心事——从张爱玲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看张爱玲中年小说叙事风格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织棉拖鞋:文学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织棉拖鞋:文学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凉拖鞋 织棉拖鞋:文学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三、小说的叙事结构与通俗文体1、自然景物的意象张爱玲表达自己所处时代的生存体验,是她彰显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体现她感受世界的非凡才智的重要因素。
张爱玲生逢乱世,她的生存体验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两种时空,她将历史与现实融合起来变成统一体,亦即倾向"古"与"今"的联姻,创造其独特的时空感受。
她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中,叙述自己所生存时代的理解,但也不囿于现实层面,而是有着现实与超越现实、经验与审美经验、生命体验极为错落的交织,极欲表达对这个时代现实的更加深刻与独特的体验并且使之艺术形式化。
可以这样说,因为她生存体验上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因之在时空体验上使过去时代的人生与现实感受打成一片,创造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
2、通俗文体的体验2、小说的社会风俗意象楼梯上的电灯可巧又坏了。
两人只得摸着黑,挨儿挨的,一步一步相儇相傍走下去。
幸喜每一家门上都镶着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玻璃上也有糊着油绿描金花纸的,也有的罩着粉荷色皱折纱幕,微微透出灯光,照出脚下仿云母石的砖地10。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氛围活跃,情节生动,律动频率高,感性丰富,这完全得益于她对中国旧小说的叙述技巧的驾轻就熟,有时还有意识使用"旧小说"的词句,而这些都是与旧小说区别开来的。
她的这种独特的艺术创新只属于自己,她在新旧小说的和谐中完成了来自心灵深处创造的异常鲜活的感性世界。
我们例举两篇小说的有关章节来认识这个活跃的心灵的创造物。
《留情》中的细节描写同样也揭示了重要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敦风几次想到一只鹦哥,而米先生则有一个病危的未曾出场的太太。
在敦风心中那鹦哥和其亡夫联系着,显然那婚姻未必美满而事实上已危在歧路。
但敦风却以为自己的感情完美和北京拖鞋批发。
病入盲膏的米太太和米先生的家庭生活虽然素然无味,但它代表着清白纯正的婚姻。
张爱玲小说叙事的艺术特色
张氏叙事的艺术特色一、苍凉之美:虚无的末世情绪一种颓败、衰朽、毁灭、悲凉的末世情绪,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在《传奇再版的话》中说:偏爱“凉”字1、主题:写都市世俗生活传奇,表现文明与人性衰落的挽歌、哀歌。
受现代文明侵蚀,封建秩序、封建文化衰落中的苍白人生与腐朽人性,也可以说是乱世中旧文明的苍白。
与30、40年代的都市小说主题都不同:与现时代保持着距离,是被现代文明侵蚀、又被现代生活遗忘的幽闭的死水;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幽闭世界中人性变异的微澜,留下的是一幅幅古老文化衰败的缩影。
2、人物:多为旧式家庭的“怨女”“怨妇”以女性视角观照都市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意识。
(1)“绣在屏风上的鸟”是张爱玲女性的核心意象。
“永远桎梏中的双翅,永远想象中的飞翔”,比笼中鸟更让人绝望,象“钉死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2)女性通过爱来谋生,爱情、婚姻的荒诞性、千疮百孔。
追求人生幸福,向往文明生活,但旧式的文化修养、传统的妻道训练、乱世中无以自立的生存环境,使她们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与自立的本领;都把婚姻作为了人生的出路,新旧女性经历不同,但都走了“做女结婚员”的同一道路。
(3)大量展示了具有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恶劣的生存状态。
对男性的贬抑:“反父权书写”大批遭贬抑的男性形象。
分两类:形体残缺(《金锁记》中的二爷)与精神残障——没有生命、情感和力量,没有逃遁的梦想。
对于男性的贬抑,阉割去势的书写,使张爱玲的小说叙述构成最能颠覆父权的笔法之一,表达了张爱玲独特的女性性别意识。
破解女性神话比较: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他女作家:不写冰心式的理想的“淑女”;丁玲的“叛女”(与男性中心社会对抗);萧红的“愚妇”。
也解构男性世界,不刻意对抗男权中心,她突出解构的是现代女性的神话。
从俗世人生入手,主要从两性关系切入,呈现女人的生存困境。
她笔下的女性悲剧没有崇高与悲壮,只有生存的琐屑、无奈与苍凉。
女性诗意的梦想在庸俗平常的日子里幻灭。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从她的小说、散文到书信,无不流露出她对现代生活、现代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中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面貌和特征。
她笔下的人物都浸润在大城市的繁华与匆忙之中,颓废、空虚、孤独是他们普遍的情感状态。
小说《金锁记》中的王佳芝,在摩登的上海里,疲于奔命地寻找幸福,故事中的描写揭示了她对都市生活的幻灭和对自我的疏远感。
这种对现代生活的反思也体现在张爱玲散文中,如《讨厌》一文中,张爱玲大骂都市喧嚣、庸俗无知的生活方式,抒发了自己对现代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中展示了女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社会角色受到约束,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女性地位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然而,新的社会角色的构建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张爱玲的小说中有许多女性形象,她们或者是青春美丽的少女,或者是婚姻破裂的妇女,或者是事业上有大成就的女强人。
这些形象都在张爱玲笔下展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身份和复杂心理。
如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将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寓意为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对立和矛盾,展示了现代情感的复杂和婚姻的不稳定。
最后,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和叙述手法亦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特征。
张爱玲的文字通常简练而富有感染力,语言中融入许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她的作品有一种前卫、现代的格调。
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诗歌感十足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又展示了现代不羁的男女之爱。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浓厚的现代性。
她对现代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探索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空间。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流露着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女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以及语言和叙述手法的现代性。
关于张爱玲小说文本细节描写的现代性剖析
关于张爱玲小说文本细节描写的现代性剖析论文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的细节描写,是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意外地暗合了现代性文本阅读经验。
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
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物质与细节的描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成为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
一张爱玲小说的文本细节描写是琐碎的、边缘的、去中心的,却反而呈现出向“真实”的逼近。
然而,这个“真实”的人生是一种大规模的拟仿,是想象的真实,是以超真实或虚假的策略达到诉诸人性、人生的真实,不能将它视为“中国性”的实质,当然这也正是张爱玲备受争议的地方。
不过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对细节的执迷与推动,具体呈现的是人的真实的现代经验。
现实的一切其实没有中心性的目的,细节表述更是如此。
张爱玲所认为的“现实”,是众声喧哗,细节瓦解了整体,得到的往往是一连串暂时性的空间能指,所以在她创作的文本中以细节陈述营造出的“荒凉”意象,是一种对比于繁华中的荒殆、整齐间的凌乱,而她所指的人生现实也正是出于如此矛盾不协调的境遇里的一种奇异的混沌交融。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繁荣期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上海的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文明逐步瓦解、挣扎,西方文明与物质力量如藏龙卧虎,蓄势待发之际。
可以说上海是中国最早与现代文化趋近的特殊地方。
现代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这一文化的品格由大众消费意识构成,“汽车一举扫荡了闭塞小镇社会原有的众多规则,密封的小轿车作为中产阶级的私宝,成了爱冒险的年轻人放纵情欲,打破旧式禁欲的好去处。
电影是白日梦和逃避现实的寄所,同时也是成为窥视世界的窗口。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程兰兰[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
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
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ChengLanLanAbstract:ZhangAiLing's life is a legend, and the novel she wrote is a unique style of "legend" story. Zhang AiLing's success, not only in her legendary life, also more than in the "legend" of the author's story, more lies in her unique novel art. She describes a series of women's survival traged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ration, and able to skillfully use image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fail in that era, and unique to sad and deep sense of desolation.Keywords: ZhangAiling Novel Artistic Features一、鲜明夺目的意象(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
张爱玲作品特点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
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
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论张爱玲小说日常现代性的生成及特质
20论张爱玲小说日常现代性的生成及特质文/李晨阳摘要: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体现在其日常性叙事的基本形态上。
她吸收了西方现代性的理性和荒凉,又将西方精神形态的现代性转变为日常形态的现代性;延续了“五四”启蒙现代性中对人性的解放思想,同时将个人理想主义转变为个人生活主义;继承了“左翼”革命现代性中对冲突斗争的描写,又用细节的“小”补充了革命话语的“大”,最终形成张爱玲所独有的日常现代性特质,这不仅是她文学创作角度的选择,也是其文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日常现代性;西方现代性;五四文学;左翼文学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研究张爱玲,最早源于学者夏志清,虽然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张爱玲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并未真正定义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但为后来学者李欧凡及孟悦等以现代性视角解读张爱玲的现代写作立场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
因此,肯定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性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共识。
那么张爱玲的现代性具体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我们首先界定清楚的。
张爱玲的现代性更多体现在其日常性叙事的基本形态上,被称之为日常现代性。
这种日常现代性建立在对普通大众人的欲望及要求进行满足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日常化、琐碎化和世俗化特点。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日常生活的永恒性。
张爱玲认为政治是易变的,日常生活才是永恒的,她笔下描写的重点是婚姻家庭、一日三餐和世俗生活。
二是写夹缝中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半新不旧的平凡人,是处在新旧交替时代中想极力反抗抓住自己命运但最终妥协的普通大众。
三是冲突“内化”。
“小人物们”的人生故事没有过多激烈的外在冲突,再大的“曲折”到最头来不过是内心的一场苍凉回味。
四是写“大悲哀”里的人性。
张爱玲将古典小说写作手法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相结合,在古典的韵致里描写人性的苍凉,从而呈现出一种张爱玲所特有的“荒凉”历史感。
张爱玲的这种日常现代性的特质受到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五四”启蒙现代性及“左翼”时期革命现代性的影响。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张爱玲叙事技巧与异国情调的艺术追求
张爱玲叙事技巧与异国情调的艺术追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异国情调的艺术追求而闻名。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爱情、婚姻、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人性的细腻描绘。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于异国情调的追求。
首先,张爱玲的叙事技巧非常独特。
她善于运用回忆、倒叙和插叙等手法,将故事展开在多个时间维度中。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回忆和插叙的方式,将故事分为不同的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不同的时间节点为背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时间维度,展现了主人公们的爱情故事和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中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艺术追求。
她善于将自己的作品设置在异国他乡的背景下,通过对于异国情调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她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上海的法租界,通过对于法租界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的繁华和异国情调。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异国情调的魅力。
这种异国情调的艺术追求使得她的作品独具一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于爱情、婚姻、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她通过对于人物的描写和对于情感的刻画,展现了人们在爱情、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种种困惑和矛盾。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例如,在她的小说《色,戒》中,她通过对于主人公王佳芝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人在爱情和国家之间的选择和矛盾。
这种对于人性的细腻描绘,使得她的作品更加具有共鸣力和感染力。
总之,张爱玲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异国情调的艺术追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爱情、婚姻、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人性的细腻描绘。
她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传》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张爱玲传》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作者:李水兰来源:《创作评谭》2019年第05期籍贯湖北、现居南昌的女作家王芸在小说和散文方面都颇有建树。
此次她又将笔探向一位文坛传奇人物张爱玲,由此有了一本《张爱玲传: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后简称为《张爱玲传》)。
从其叙述方式和诗性语言两个方面,我尝试走进王芸笔下的《张爱玲传》。
一、我是誰《张爱玲传》的叙述方式总体上是传统的。
描写对象主要是人物的外在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构建的事件,属于实景范围。
叙述时间是线性的,从张爱玲的出生到童年、青春期,再是中年至晚年,不断地在“他者”与“自我”的视域中为张爱玲的身份取证。
通过前世今生的家庭背景、清醒而特立独行的外在世界,认同其性别和贵族身份;经由被审判的赤裸裸的青春期、特殊时期亲历的无依无措,叙述张爱玲的落魄、尴尬处境;在承受亲情崩塌、爱情崩塌之后,张爱玲女性贵族身份坐实了没落的界定。
在“他者”与“自我”充分认同身份后,中年的张爱玲重组了自己的生活,厘清了自己的爱情、友情和亲情。
在明确“我是谁”之后,张爱玲把孤独当成了一座花园,平静地度过了赖雅离开后的余生。
但《张爱玲传》的叙述方式与传统的自传体视角不同。
依照吴其南在《围城修辞论》中的观点:自传体叙述者可以不加任何限制地出入故事,尤其是叙述人物幽秘的心理世界,知道的比所有人物都多,整个叙述都在叙述者的牢牢把控之中。
《张爱玲传》虽具备高视点权威叙述的大多数特点,但有自身的叙述特点,突出表现为张爱玲是被叙述者。
当叙述者透过被叙述者的作品像自传体小说《小团圆》,进入思想共鸣后,试图还原张爱玲亲历时的主观感受、情绪时,叙述者离被叙述者很近。
这样的叙述充满了真情实感,仿佛叙述者感同身受了被叙述者的经历。
被叙述者的情感归属、语言习惯、行为趋向、价值判断通过叙述者的解读、想象、阐释在刹那间迎刃而解。
叙述者看张爱玲之所看,听张爱玲之所听,想张爱玲之所想。
这种叙述方式加强了张爱玲身份的体认,增加了“我是谁”的可信度。
人物传记推荐《张爱玲传》
人物传记推荐《张爱玲传》
《张爱玲传》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她也会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
内容提要
《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的生平事实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苍凉的人生,美丽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创作哲学张爱玲式的沧桑和华丽在此显露无遗。
作者于青是国内较早为张爱玲写传记的学者,对张爱玲生平经历了熟于心,真正地以灵魂读灵魂,闪耀着学者智慧的光芒。
作者简介
于青,笔名亦清,山东青岛市人。
文学硕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女性文学学术论著《苦难的升华》、《女性文学论集》、《张爱玲评传》、《东方鸿儒——季羡林传》、《黑夜的潜流——女性文学概论》等等。
还著有散文集《没有时间的快乐》,中篇小说集《紫色》、《香港的白流苏》等等,其中《香港的白流苏》被翻译成泰文在泰国出版。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导语:存在主义主张“自我”通过自由选择和创造性的努力来赋予存在以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是痛苦的。
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是“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小说深受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鲁迅从存在主义文学中汲取了“自我”意识,认为中国国民的生存“失去自我”,暴露了国民深刻的劣根性。
30年代的现代小说,如“现代派小说”的写作,他们明显地开始疏离于主流文学,不摄取现实中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较量,不反映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而是远离意识形态,从个体生存状态着手。
张爱玲更深一步地借鉴并深化了西方现代主义中存在主义在小说中的运用。
张爱玲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使我们从她的小说中“发现自我”,看到了“失去自我”的那些人。
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如她那惊人的语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达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这是她的主要文学切入点。
她从中看到了中国都市人生中新1日交错的一面,即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现代的改变,但人们的习惯、观念仍然是传统的。
她所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依然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可以说,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都相当的具有现代性。
这种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她小说主题关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从中挖掘人性中真实的东西;其次便是她以世俗化的空间场景来编排故事,便消解了“传奇”的经典语义,使“传奇”变成平常琐事,平常琐事便成为“传奇”,使作品具有了审美化的意趣。
(一)从主题中窥探现代性“人性中的确有许多未被认知的东西,它们有时来得好像不经意却令人惊讶与困惑,但其实随时都会发生,只是没有特定的环境与诱因罢了。
”而人性中这些令人惊讶与困惑的真实东西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琐碎事件而发生在人面前,张爱玲抓住了日常琐事这一诱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爱玲传》中的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
【摘要】东方在西方人的眼里是神秘的,是充满了奇幻与挑战的世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的文学更是瑰丽,而传记文学则是这耀眼光芒中最亮的一抹。
赵白生在他的《传记文学理论》一书中提道,“传记文学,魅力四射。
她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与核心,作为对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传承,对西方传记文学借鉴的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学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在保持了真实的前提下,中国现代传记又不失演绎,叙事特征多样,通过丰富多彩的叙事手法,中国现代传记做到了“概从其实”、“明著寓言”。
本文通过对于刘川鄂、于青、冯祖贻三位作家不同版本“张爱玲传”的解读,浅议中国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情感表达;浓墨重彩;叙事传真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取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与西方现代传记文学的精华,是对古典传记文学的发扬与传承,更是对西方现代传记文学因地制宜的加以模仿与借鉴,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经过文学大师们精华的凝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题材,即中国现代传记文学。
研究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品味字里行间的文字结构与叙事特征,不仅可以还原那段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历史,还能进一步了解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冲破思
想上的束缚而达到文学造诣上的巅峰。
所谓传记文学,最重要的就是传真,传播给受众一段真实的故事或者一段真实的历史,而通过什么样的叙事方式去达到真实,作家们往往各施各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分析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于青的《张爱玲》以及冯祖贻所著的《张爱玲》,这些依据相同的材料而成形的不同版本的张爱玲传记,在感受一个真实的张爱玲的同时,也感慨她的美丽与哀愁,感受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在叙事方面独到特点。
在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中,作者大量运用的丰富真实的资料,展示出了一派严谨的学者大家风范,给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书中作者写道:“范柳原哪能欣赏?胡兰成哪知珍惜?赖雅又哪能体悟这东方神韵?”、“她的大俗大雅,她的清新坚决,她的炫人装扮,她的婚姻态度。
”、“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太阳。
”……抒情,反问,比喻,排比,对比,这些修辞手法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张爱玲本身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也让我们在文章段落中体味到作者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热忱,作者用巧妙的修辞语句,将抒情段落插入到整个书中的各个部分,传达着一种热忱的同时也不失严谨与大方,与作者严谨的态度放在一起,并没有因为反差而令文章显得不协调,反而通过阵阵煽情使张爱玲的举手投足更显珍贵。
刘川鄂的《张爱玲传》通过修辞的运用来尽最大的力量来煽情,通过严谨与热情的反差去叙事,特征明显。
再读于青的《张爱玲》,这种风格差异在叙事特征上面尤为明显,
与刘川鄂的稳健中透出一丝感性相比,于青不断的用自己优秀的文采来表达传主的多姿。
在书中叙述方面,于青将这本书的前两章分别叫做“天才童年”与“奇才逸女”,再加上第六章的“倾城之恋”与第七章的“繁华落尽”,于青将张爱玲塑造成了一个奇才,张爱玲在于青心中仿佛“女神”一般的人物,带着向读者塑造出“女神”的期盼之情,于青在书中说,“关于她的故事和她写的故事,几乎从她降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不,也许开始的更早些。
”于青在描述到张爱玲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不吝笔墨的写道“这虽是一篇应征文章,却已基本道出了张爱玲早熟的天才童年。
”字里行间,于青都带着几分对于偶像的崇拜之情,当然,这里的崇拜并不是盲目的崇拜和追捧,这种崇拜在于青描写张爱玲时,洋洋洒洒的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天生才女不平凡的人生,全书内容连贯,整体感较强,与刘川鄂的《张爱玲传》比较,虽然没有一些让人血脉沸腾的煽情,也没有连贯的修辞衬托,但是这种连贯与整体,将作者的文学底蕴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品读的同时,仿佛看到了张爱玲传奇与流言的一世,洞穿了人世的沧桑,叙事中演绎了一段传奇的华丽人生。
张爱玲的人生亦如作者文章一样精彩。
冯祖贻的《张爱玲》,更觉得是在读一部历史,“一滴水能看到大海,一个家族百年史就是浓缩的中国的近代、现代史。
”这句话是前言的第一句话,也充分的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的切入点。
这本书既讲述了张氏家族的百年史,这种传记形式并不多见,讲张爱玲与她的家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极大的拓展
了我们的视野,叙说的是历史,人物融入的是历史,历史反衬的是故事。
书中在叙事方面,不断显露出家族历史的痕迹,在描写时,也时不时的穿插着历史故事作为背景,以突出张爱玲与她家族的悲喜,通过这样的历史背景,仿佛加入了无数的潜台词,一张白纸的故事,被作者加入了“风景”,没有优美华丽的修辞,洋洋洒洒的篇幅,但是却有的是刀子一样的笔触,岁月剜的是张爱玲的心,滴血的更是读者。
在叙事方面,更觉得冯祖贻将自己打扮成了一名历史教师的角色,在给我们讲述一段历史,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又描绘了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泪下也让人深思,第一章的“从张爱玲谈起”便为全书定下了这种“讲述式”的基调。
品读这三本书,仿佛是看到了三段不同的人生,这三段不同的人生也通过不同的叙事特征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刘川鄂的沉稳与老练中不失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他通过唯美的修辞手法,将抒情的段落穿插于字里行间,自然平实。
于青带着“崇拜”去阅读传主的人生,就好像是将自己的爱传递给读者,这种爱的延续让文学叙事多姿多彩。
冯祖贻的历史教科书般的传记文学,在给我们呈现一段历史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这历史如故事一般纯美。
冯祖贻全书读下来,告诉了人们一个事实,张爱玲离不开她爱的张氏家族,张氏家族也离不开张爱玲,缺少了张爱玲,张氏家族的百年历史定不可如此辉煌。
文学就是这样的巧妙,作者升华到这样的主旨的同时,仿佛也在告诉我们,在世界文学的历史中,中国现代传记文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世界文学也会少去
一笔浓墨重彩。
参考文献:
[1]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于青,《张爱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冯祖贻,《张爱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