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塔、数形结合及其他——卞强老师讲座中的故事

合集下载

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另一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为例

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另一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为例

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另一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为例
蒋媛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8(000)022
【摘要】数形结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增强对数形结合思维模式的认识,体会图形对数学知识形成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大量地用“形”解释、演绎,经常引导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借助形象的图形理解算理、提炼算法,就能降低学习难度,有效地改善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下面笔者
就五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二课时的几个片段来谈一谈,数形结合方面的实践.
【总页数】1页(P116-116)
【作者】蒋媛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江苏扬州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小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策略谈——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为例[J], 李晓飞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学力——以苏教版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为例 [J], 李月胜
3.落实探究过程深化策略教学r——以"转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为例 [J], 华建东
4.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与目标——以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为例 [J], 王学红
5.运用\"数形结合\"策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以《用周长解决问题》为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汉诺塔的故事中领悟到的递推数列通项的求法

从汉诺塔的故事中领悟到的递推数列通项的求法

又 S =叮 +盯 +可 + … +耵 =盯r ・ r 2
[ )()()… (), ( 。 } } + ” }+ + + }]
所 以l S =百 2 — — i r・ m :4 .
所 以 A :2 .
同理可得 A =2. r
从 而 A += +r l +, 1 A + n =2 j +
落 蘸蘸 矮 枣
遴 爨 壤 攥 逶 救蕊


杨 苍洲 ( 建省 惠安 高级 中学) 福
0- |

二 ,
汉 诺 塔 ( 称 河 内塔 ) 问 题 是 印度 的 到 C杆 ,则 必 然 要 把 一1 金 片 从 杆 必 须 弄 明 白构 成 数 列 的 前 一项 和 后 一 项 的 又 个
棒 ,第一 根上 面套着 6 4个 圆形 的金片 , 最 大的一个 在底下 ,其余 一个 比一 个小 ,
1阶汉 诺 塔 的 移 动 :A C,需 1次 ; —
2阶汉诺 塔 的移动 :A一曰 ,A—C, 个 以图象为背景的递推数列通项 的求法. 依次叠上去 ,寺 院的僧侣依照一个古老的 曰 ,需 3次 ; 一c 例 1 (o o年湖 北高考理科卷)如 2l 预言,不知疲倦地把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 3阶汉诺 塔 的移 动 :A—c,A一日, 图2 ,在 半 径 为 r的 圆 内作 内接 正 六边 形 ,再 作 正六边 形 的 内切 圆 ,又在 此 内 切 圆 内作 内接 正六边 形 ,如 此无 限继续 下去 .设 为前 n个 圆 的面积 之和 ,则
究前 后 两 个 圆 的 半 径 与
的 关 系 ,得
到递推 关系式 ,并利 用等 比数 列的 定义 所 以僧侣 们需 要搬 动 2 “一1 才 能 求 解 . 次 动多少 次才能把 金片 从 杆 全部 移到 c 把金 片从 A杆全部 移到 C杆 ,这是 个非 解 :记 为第 n个 圆 0 的半径 ,则 杆? 常大的天文数字 ,看来 ,众僧们耗尽毕生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 ,僧侣们需要搬

《Hanoi塔问题》课件

《Hanoi塔问题》课件
游戏设计与人工智能
在游戏设计和人工智能领域,Hanoi塔问题可以作为解决游戏策略和决策问题的 模型。例如在围棋、象棋等游戏中,可以利用Hanoi塔问题的解法来设计更强大 的游戏AI。
PART 04
Hanoi塔问题的扩展和变 种
REPORTING
带限制的Hanoi塔问题
总结词
带限制的Hanoi塔问题是指在移动盘 子时,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限制条件 。
分治策略解法的优点是能够将问题分 解为更小的子问题,降低问题的复杂 度。但缺点是需要仔细设计子问题的 分解方式和合并方式,以确保能够正 确地解决问题。
PART 03
Hanoi塔问题的应用
REPORTING
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算法设计
Hanoi塔问题可以作为解决复杂算法问题的模型,例如在解决图论、动态规划 等算法问题时,可以利用Hanoi塔问题的特性来设计更高效的算法。
决。
在Hanoi塔问题中,递归解法的基本思 路是将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将n个 盘,最后将第n个盘子从
A柱移动到B柱。
递归解法的优点是思路简单明了,易于 理解。但缺点是对于大规模问题,递归 解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容易造成栈溢
出。
动态规划解法
动态规划解法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并存储子问题的解来避免重复计算的方法。
数学模型的应用
汉诺塔问题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决,如使用递归公式或动态规划方法。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 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和解决,是数学应用的重要能力。
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启示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汉诺塔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通过不断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来解决。这种思维方 式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汉诺塔的故事

汉诺塔的故事

汉诺塔的故事引言汉诺塔是一种经典的数学问题,它源于古代印度,之后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普及。

汉诺塔的故事以其简单有趣的规则和逻辑,成为了数学领域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详细的探讨,来揭示汉诺塔背后蕴含的深刻数学原理和数学思维。

什么是汉诺塔?汉诺塔是一个由三个柱子和一组不同大小的圆盘组成的游戏。

最初,所有的圆盘都按照大小顺序从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根柱子上。

游戏的目标是将所有的圆盘从初始柱子上移动到目标柱子上,中间可以借助另外一个柱子作为辅助。

汉诺塔的规则汉诺塔的规则非常简单,但是却蕴含了深刻的数学原理。

规则如下: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

2.移动过程中,任意时刻大圆盘必须位于下方,小圆盘必须位于上方。

3.移动过程中可以借助另外一个柱子作为辅助。

按照这样的规则,我们可以解决任意数量的圆盘的汉诺塔问题。

汉诺塔的求解方法递归思想解决汉诺塔问题的经典方法是使用递归。

通过递归,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更小的子问题,进而实现问题的求解。

三个基本步骤解决汉诺塔问题的递归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将最上方的 n-1 个圆盘从初始柱子移动到辅助柱子上。

2.将剩下的最大的圆盘从初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3.将辅助柱子上的 n-1 个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递归的终止条件递归的终止条件是当只有一个圆盘时,直接将其从初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代码示例以下是一个使用 Python 编写的解决汉诺塔问题的递归函数示例:def hanoi(n, source, auxiliary, target):if n > 0:# 将 n-1 个圆盘从初始柱子移动到辅助柱子hanoi(n-1, source, target, auxiliary)# 将最大的圆盘从初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print(f"Move disk {n} from {source} to {target}")# 将辅助柱子上的 n-1 个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hanoi(n-1, auxiliary, source, target)# 调用函数进行求解hanoi(3, 'A', 'B', 'C')汉诺塔的数学原理汉诺塔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深刻的数学原理,包括递归、二进制、移位操作等。

5.14 跨学科主题:解密玩具汉诺塔

5.14 跨学科主题:解密玩具汉诺塔

二 项目任务
任务一:分析项目情境中的关键要素,亲身经历解密3层汉诺 塔游戏,记录每次移动 圆盘的步骤,寻找规律。
任务二:通过讨论项目情境中的问题,能够根据语言描述画出 相应的过程图形,并从 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核心变量、变量的规律 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调动逻辑推理思维,初步得 出3层汉诺塔的解 密规律与原理。
信息科技;递归算法……数学:图表描述……
(2)通过“解密玩具汉诺塔”项目,你提高了哪些能力?
探究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合作能力: 表达能力
四 项目实施
(五)交流评价与反思
自我评价续表
(3)最喜欢的项目内容有哪些,请说一说内容和理由。
内容:
理由:
(4)你通过自学学习了 (5)你在老师的指导下 (6)你与同学协作学习
哪些知识?
学习了哪些知识? 有何 收获?
(7)你对这次项目的学习满意度 Ω √√√
五 项目拓展
请亲身体验4层汉诺塔,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试着想出解决4层汉 诺塔的方案,并画出相对应的流程图与移动步骤。
谢谢聆听!
一 项目情境
本项目围绕“解密玩具汉诺塔”展开,以信息科技课程中的算法的描述 方法、分治算法、递归算法等知识为主体,融合了数学课程中的“几何直 观”中的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以及“抽象能力”中的从实际情景中抽象 出核心变量、变量的规律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能够根据语言描述 画出相应的图形,共同培养同学们利用图表分析实际情境与数学问题, 形成抽象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同学们进行动手操作,使其 在游戏中感受算法的魅力,并迁移到其他生活场景的类似问题中, 提升 自己的计算思维。
请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并把解决方案画下来。
四 项目实施

汉诺塔的故事

汉诺塔的故事

汉诺塔的故事1. 引言汉诺塔是一种经典的数学益智游戏,源自印度,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它的难度虽然较大,但解法却非常简单和优雅。

本文将向大家介绍汉诺塔的故事,并解释如何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2. 汉诺塔的起源汉诺塔的故事始于古代印度。

相传,在印度圣城贾尔赫兰德,有一座寺庙,供奉着三根直径不同的铜棍和一组金质小圆盘。

这三根铜棍上的金盘上穿着黄金和银制的圆盘,整齐地摆放在寺庙中央的大理石盘上。

传说,这座寺庙是由圣贤建造的,他们相信,只有当把所有金盘从一根铜棍上移动到另一根铜棍上时,世界末日才会来临。

因此,这个谜题被视为宇宙的谜团。

3. 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非常简单。

在这个游戏中,有三根柱子,分别标记为A、B、C。

开始时,所有的金盘都按照直径大小从大到小依次放置在柱子A上,底部的金盘最大,顶部的金盘最小。

玩家的目标是将所有的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每次只能移动一个金盘,并且必须保证较大的金盘在较小的金盘上方。

同时,玩家可以利用柱子B作为过渡柱,将金盘临时放置在上面。

4. 解题思路在汉诺塔游戏中,我们使用递归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假设有n个金盘需要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

首先,我们需要将前n-1个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B上,再将最后一个最大的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最后再将n-1个金盘从柱子B移动到柱子C上。

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以下步骤:1.如果n大于1,则递归地将n-1个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B上;2.将最后一个最大的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3.如果n大于1,则递归地将n-1个金盘从柱子B移动到柱子C上。

5. 游戏示例假设有3个金盘,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决这个问题:1.将最小的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2.将中等大小的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B;3.将最小的金盘从柱子C移动到柱子B;4.将最大的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5.将最小的金盘从柱子B移动到柱子A;6.将中等大小的金盘从柱子B移动到柱子C;7.将最小的金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

汉诺塔的故事

汉诺塔的故事

汉诺塔的故事汉诺塔,又称为河内塔,是一种数学益智游戏,其起源可追溯到古印度。

关于汉诺塔的故事就好像一个有趣的谜题,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关于汉诺塔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印度的贫穷寺庙里,住着一位智者。

这位智者非常聪明而又慈悲心,为了帮助人们寻找智慧和启示,他设计了一种游戏——汉诺塔。

据说,寺庙中有三根非常高的柱子,第一根柱子上叠着由小到大的圆盘,一共有64个圆盘。

智者告诉人们,圆盘最开始都叠在第一根柱子上,且叠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智者告诉人们,他们的任务是将这64个圆盘从第一根柱子上按照规定的步骤一个一个地移到第三根柱子上,但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并且大的圆盘不能叠在小的圆盘上面。

听到这个任务,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和困难,一时间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然而,智者告诉人们,只要他们能够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他们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

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

有人试图将一个需移动的圆盘直接从第一根柱子移到第三根柱子,结果发现违反了规定,大的圆盘叠在了小的圆盘上面。

他们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发现还是无法成功。

然而,智者告诉人们,只要他们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也就是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并且大的圆盘不能叠在小的圆盘上面,他们就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人们开始沉思,逐渐明白了智者所说的道理。

他们意识到,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耐心和智慧。

他们开始尝试先将一些圆盘移到第二根柱子上,以便为后面的移动创造条件。

经过多次尝试和反思,人们逐渐掌握了汉诺塔的规律。

他们发现,只要将第n个圆盘移到了第二根柱子上,那么剩下的圆盘就都能按照规定依次移到第三根柱子上。

他们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一次一次地将圆盘移动,直到最终成功地将所有圆盘都移到了第三根柱子上。

完成任务后,人们非常激动和感慨万分。

智者告诉他们,通过这个游戏,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智慧,还学会了如何化解困难和克服挑战。

智者认为,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和矛盾就像这个游戏的圆盘一样,只要我们有智慧、耐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办法,并成功地克服困难。

与学生一起“玩”数学--“汉诺塔的奥秘”教学实录与思考

与学生一起“玩”数学--“汉诺塔的奥秘”教学实录与思考

与学生一起“玩”数学——“汉诺塔的奥秘”教学实录与思考□蔡建华“汉诺塔问题”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开天辟地的神在一个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柱子,最左边的柱子上从下往上、由大到小依次叠放着64个圆形金片,庙里的僧侣遵照神的旨意,按照规定的方法:一次只能搬动一个金片,不管在哪根柱子上,小金片必须在大金片的上面,把金片从最左边的柱子全部搬到最右边的柱子上。

神预言说,当64个金片全部都搬到最右边柱子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毁于一旦。

传说显然并不可信,不过假如从数学教学的视角,将传说中的数学元素改造成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孩子们能否经历一次真正的数学探索之旅,感受到数学的好玩之处呢?【教学目标】1.在问题情境中理解规则,同伴互助,体验基本的数学方法和策略,感悟数学思想。

真探索,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步步深入,观察发现规律,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修改后的设计,这是值得提倡的。

假探索,实际上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真探索,一则,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东西印象深刻,利于记忆;二则,从小知道如何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的精神和能力;三则,学生经过一波三折的探索发现规律,充满成功的喜悦,也有利于学生肯探索、敢探索积极情感态度的体验与培养,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好习惯。

二、流畅好还是卡壳好教师都喜欢追求教学的流畅,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如果知识能够真正落实,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这样的流畅是值得肯定的。

但如果少数好的学生一听就懂,代替了全班同学的学习,而大多数学生糊里糊涂、不懂装懂,陪着好的同学学习,这样的流畅是不可取的。

卡壳,虽然教师情感上可能难以接受,但它是课堂上学生真实情况的反映,使教师能够准确获取信息,从而对症下药,及时进行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困,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再进行引导,学生才有收获。

因此,卡壳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资源,值得我们重视并想方设法驾驭之。

汉诺塔故事

汉诺塔故事

汉诺塔故事
汉诺塔是一个古老的智力游戏,据说起源于印度。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与汉诺塔游戏紧密相连。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印度寺庙,寺庙里有三根柱子,柱子上堆满了大小不等的黄金圆盘。

这些圆盘从小到大排列,最大的在底下,最小的在顶上。

传说中,寺庙的主持得到了一个预言,预言说如果所有的圆盘都能从一根柱子上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上,那么世界就会迎来和平与繁荣。

于是,寺庙的主持开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把黄金圆盘放在第一根柱子上,按照规则,只能一次移动一个圆盘,并且无论在任何时候,大的圆盘都不能放在小的圆盘上面。

主持开始了移动,他一次又一次地把圆盘从一根柱子上移到另一根柱子上,终于,当他把最后一个圆盘从第一根柱子上移到了第三根柱子上的时候,预言应验了。

这个故事传承下来,成为了汉诺塔游戏的传说。

汉诺塔游戏是一个测试智力和耐心的游戏,人们通过不断地移动圆盘,可以体验到预言中所说的智慧和成就感。

至今,汉诺塔游戏仍然广受欢迎,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喜欢挑战自己的智力,希望能够体验到预言中的和平与繁荣的愿景。

数学教研活动学习汉诺塔

数学教研活动学习汉诺塔

一、活动背景汉诺塔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起源于印度的梵天神话。

该问题最早出现在数学文献中是在17世纪,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汉诺塔问题不仅具有很高的数学价值,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特举办此次以“学习汉诺塔”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学习汉诺塔问题,提高教师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能力。

2. 培养教师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汉诺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汉诺塔问题的基本概念活动开始,由教研组长简要介绍汉诺塔问题的起源、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数学性质。

教师们认真聆听,对汉诺塔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汉诺塔问题的求解方法接下来,由一位资深教师分享汉诺塔问题的求解方法。

他详细介绍了递归法、数学归纳法等求解方法,并引导教师们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汉诺塔问题的理解。

3. 汉诺塔问题的拓展与应用在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的基础上,教师们共同探讨汉诺塔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汉诺塔问题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将汉诺塔问题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4. 课堂案例分享为了更好地将汉诺塔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教研组邀请了两位教师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成功案例。

他们分别介绍了如何通过汉诺塔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师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就汉诺塔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大家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同时,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们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四、活动总结1. 汉诺塔问题是一个具有丰富数学内涵的经典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汉诺塔的故事

汉诺塔的故事

汉诺塔的故事概述汉诺塔(Tower of Hanoi)是一种传统的数学益智游戏,也是一个经典的递归问题。

它源自印度的一个传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益智游戏之一。

汉诺塔的故事围绕着三根柱子和一些不同大小的圆盘展开,目标是将所有圆盘从一根柱子移动到另一根柱子,同时遵循以下规则:1.只能一次移动一个圆盘。

2.每次移动,只能将一个较小的圆盘放在较大的圆盘之上。

背景汉诺塔的故事起源于一个关于印度神话人物布拉玛的传说。

据说,有一个金字塔状的塔,塔内固定着三根柱子,第一根柱子上串成了一个由小到大排列的圆盘塔。

布拉玛将汉诺塔的任务交给了寺庙的僧人,要求他们在世界末日之前将整个圆盘塔从第一根柱子移动到第三根柱子,而且他们必须遵循上述两个规则。

僧人们开始尝试移动圆盘,但发现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尽管看起来只是一堆圆盘,但如果没有恰当的策略,它们是无法被移动的。

于是,他们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方法。

他们研究了数学和逻辑,并推导出了汉诺塔问题的解法。

解法对于汉诺塔问题,可以通过递归的方法进行求解。

基本思路是将当前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然后通过递归调用自身来解决子问题。

具体的解法如下:1.将最上面的 n-1 个圆盘从第一根柱子移动到第二根柱子。

2.将第 n 个圆盘从第一根柱子移动到第三根柱子。

3.将第二根柱子上的 n-1 个圆盘移动到第三根柱子。

这样,通过递归的方式,可以将汉诺塔问题不断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并最终将整个圆盘塔从第一根柱子移动到第三根柱子。

应用汉诺塔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它具有很多应用。

首先,它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经典的递归问题之一,可以用来展示递归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其次,汉诺塔问题还与数学和算法相关,涉及到数列、归纳法、康托定理等数学概念和算法。

此外,汉诺塔问题还有一些变种,例如限制移动次数、增加移动步骤等,可以进一步增加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应用外,汉诺塔问题还常常出现在面试和编程竞赛中。

许多公司和技术团队都会使用汉诺塔问题来考察应聘者的算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数学好玩之“汉诺塔”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数学好玩之“汉诺塔”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数学好玩之“汉诺塔”丨苏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汉诺塔的基本规则,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找到汉诺塔的解决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汉诺塔,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汉诺塔的游戏,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汉诺塔。

汉诺塔是一种古老的数学游戏,通过将圆盘从一根柱子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且始终保持大盘在下,小盘在上的规则,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汉诺塔的基本规则,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找到汉诺塔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眼协调不足、空间想象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指导。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汉诺塔教具一套。

2. 学具:学生自备汉诺塔学具一套。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汉诺塔的起源和基本规则,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示范:教师通过示范操作汉诺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诺塔的操作方法和规则。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汉诺塔的操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汉诺塔的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优解。

5. 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诺塔的规则和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1. 汉诺塔的基本规则2. 汉诺塔的解决方法3. 汉诺塔的操作实践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汉诺塔,巩固课堂所学。

2. 学生记录下自己玩汉诺塔的过程和心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汉诺塔的基本规则,是否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找到汉诺塔的解决方法,是否能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后需要反思的问题。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 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蒋㊀波(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㊀225200)摘㊀要: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思想ꎬ可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ꎬ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ꎬ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ꎬ还能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ꎬ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运用 数形结合 思想ꎬ深化学生对 数 ㊁ 形 的理解ꎬ强化 数 ㊁ 形 之间的联系ꎬ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关键词:小学数学ꎻ数形结合ꎻ应用中图分类号:G62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1)05-0042-02收稿日期:2020-11-15作者简介:蒋波(1975.1-)ꎬ女ꎬ江苏省扬州人ꎬ本科ꎬ高级教师ꎬ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㊀㊀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复杂㊁抽象ꎬ涵盖了大量的概念㊁公式和定理ꎬ逻辑性较强ꎬ加大了小学生的学习难度.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ꎬ并未重视 数形结合 思想的培养ꎬ使得学生难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理解ꎬ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ꎬ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数 与 形 是数学知识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元素ꎬ二者相辅相成ꎬ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思想ꎬ可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ꎬ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ꎬ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ꎬ还能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ꎬ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运用 数形结合 思想ꎬ深化学生对 数 ㊁ 形 的理解ꎬ强化 数 ㊁ 形 之间的联系ꎬ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㊀㊀一㊁数形结合ꎬ问题引导数形结合 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ꎬ就是让学生在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获取新知识ꎬ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对于刚踏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ꎬ数学是难点ꎬ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常停留于表面ꎬ认为 数 就是数字ꎬ 形 就是形状ꎬ缺乏将 数 与 形 结合的能力ꎬ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本质上来说ꎬ 数形结合 思想及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情感与智力并存的活动ꎬ设置问题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ꎬ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至理性认识ꎬ实现思维的自然过渡ꎬ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ꎬ笔者就会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将苹果切成相等的几份一共有多少种分法? 然后给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苹果ꎬ让学生进行实践ꎬ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ꎬ让学生获取到数学猜想ꎬ之后再让学生将苹果切成相等的三等份ꎬ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到苹果平均分有无数种分法ꎬ这样学生就基本认识了分数.在此基础上ꎬ再让学生将已经分好的苹果先拿出一块ꎬ再放回后拿出两块ꎬ并提出问题: 将一小块苹果拿出ꎬ它的分数是什么?拿出两块呢?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ꎬ就会形成 数形结合 思想ꎬ然后明白:拿出一小块ꎬ它是三分之一ꎬ拿出两块就是三分之二.最后我再问: 请你们思考一下ꎬ三分之一大还是三分之二大呢? 如果让学生简单地将两个分数进行比较ꎬ学生难以理解ꎬ甚至会出现很多问题ꎬ而通过 数形结合 思想的培养ꎬ学生就能够得出答案:三分之二大于三分之一.㊀㊀二㊁寓数于形ꎬ激发兴趣小学生的年龄尚小ꎬ逻辑思维能力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ꎬ理解能力㊁思考能力和接受能力均有限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ꎬ不能够采取灌输式方式ꎬ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ꎬ及时㊁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寓数于形ꎬ顾名思义就是将复杂的数字信息放在简单的图形当中ꎬ应用数形结合教学方式ꎬ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ꎬ激发其学习兴趣ꎬ还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ꎬ提高学生的专注24程度ꎬ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课外习题:长15cm㊁高5cm㊁宽10cm的两盒饼干进行包装ꎬ如何包装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包装纸?对于这个实际的数学问题ꎬ很多学生一筹莫展ꎬ不知从何入手进行解答ꎬ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交流ꎬ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ꎬ明确正确解答的思路ꎬ而有些学生仍然无法理解ꎬ这时笔者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实物纸盒发放给学生ꎬ让其开展实践ꎬ学生对于实践充满兴趣ꎬ纷纷着手于纸盒包装ꎬ并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身此前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学生实践完后ꎬ指导学生制定表格ꎬ将各种包装情况进行书写和排列ꎬ让知识变得直观易懂ꎬ学生得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ꎬ再由学生依次计算出每种包装情况的包装纸使用情况ꎬ这样学生就能够推演出总结节省包装的规律.为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ꎬ笔者再给学生出具一道相似的试题:用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凑出更大的正方形ꎬ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在提出问题后ꎬ再让学生依据解答之前题目的思路和方式进思考ꎬ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ꎬ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寓数于形 的思维方式ꎬ可巧妙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ꎬ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㊀㊀三㊁以形解数ꎬ降低难度对于初学者来说ꎬ数学是较为抽象化㊁理论化的ꎬ学习过程及接受过程均较为漫长ꎬ这就导致学生极易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ꎬ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数形结合可应用图形代替数字ꎬ以数解形可降低数学学习和理解的难度ꎬ不仅方便学生的认知和理解ꎬ还能减少错误的发生ꎬ进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ꎬ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小数的认识»一课时ꎬ教材中就运用了几何图形分割方式ꎬ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ꎬ这就使得数字在学生的脑海中不再是模糊的知识ꎬ而是以图形的形式进行记忆.为培养学生的 数形结合 思想ꎬ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ꎬ笔者就带领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小汽车的上坡速度为20km/hꎬ下坡速度是40km/hꎬ行驶于平地的速度为30km/hꎬ有一家人开车出门游玩ꎬ在行驶途中先在平地行驶一段距离后上坡ꎬ然后下坡ꎬ已知行驶途中共用6hꎬ平地行驶的时间为4小时ꎬ下坡的行驶时间为2小时ꎬ那么返回途中他们将用时多少小时?这一个问题中存在着很多的变量和直观数据ꎬ学生难以理清思路ꎬ这时笔者就引出 以形解数 的思路ꎬ引导学生画出图像ꎬ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在返回途中ꎬ下坡路变成了下坡路ꎬ这样就能迅速转换思维ꎬ求出正确答案.应用数形结合方式ꎬ不仅能够让数学问题变得更为直观ꎬ还能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㊀㊀四㊁以形显数ꎬ探索规律数学思想如果停留在理论理解阶段ꎬ那么就难以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ꎬ发现和探索规律是重点内容ꎬ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ꎬ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ꎬ可巧妙应用数形结合思想ꎬ以形显数ꎬ从而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图形的运动»一课时ꎬ笔者在讲解平行这一知识点时ꎬ就会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实践题ꎬ让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利用五子棋盘和五子棋ꎬ将五子棋在棋盘上进行任意的位置变换ꎬ让学生仔细观察ꎬ了解每一次图形变换都是平移ꎬ而平移的方向各有不同ꎬ这样学生就能够总结图形平移的规律和方法ꎬ理解平移知识.发现部分学生在图形平移的过程中ꎬ常输错格子数ꎬ这时笔者就再利用五子棋盘ꎬ让学生仔细认真的观察ꎬ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ꎬ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更加细心ꎬ这样学生就可通过图形平移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巧妙ꎬ进而加深学生对图形运动理论的认知和理解.综上所述ꎬ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数形结合 思想ꎬ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ꎬ如寓数于形㊁以形解数等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ꎬ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ꎬ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㊀㊀参考文献:[1]李金梅. 以形助数 教学方法运用的探讨[J].青海教育ꎬ2020(04):25.[2]张玉萍.数形结合在分数乘法中的应用 分数乘法(三) 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ꎬ2020(04):16.[3]褚金花.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甘肃教育ꎬ2020(03):15.[4]潘桢妍.巧用数形结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ꎬ2020(03):11.[5]陈冬梅.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ꎬ2020(03):01.[责任编辑:李㊀璟]34。

汉诺塔教学设计一等奖

汉诺塔教学设计一等奖

汉诺塔教学设计一等奖《汉诺塔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教学内容:汉诺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经过自己的探索,掌握化繁为简找规律的这一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猜测,再验证这一系列数学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在老师的鼓励下与引导下,能积极的应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移动圆盘的过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的成果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思想,尝试运用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了解器具明确规则(三)初步尝试引发问题1、今天这节课开始之前看一个神话故事,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一块黄铜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其中一根针上从下到上地穿好了由大到小的64片金片,不论白天黑夜,总有一个僧侣在按照下面的法则移动这些金片:一次只移动一片,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必须在大片上面。

僧侣们预言,当所有的金片都从梵天穿好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就是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

那么僧人移动多少次呢?世界末日真的会来临吗?1、仔细观察汉诺塔这款益智器具,说一说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2、这款益智器具应该怎么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游戏规则。

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环,大环不能压小环,把所有圆环从第一个起始柱挪到目标柱上。

3、示范大环压小环的错误方法1、学习任何内容都要有简入难,我们先从3个圆环开始,需要几步能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中)2、增加到4个圆盘,最少用几步?3、你在操作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汉诺塔的由来。

学生1:它是由一个底座,三根柱子,和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8个圆片组成的。

学生读游戏规则明确游戏规则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汇报遇到的困难通过教师的一个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明确学生应知道的并学习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诺塔、数形结合及其他——卞强老师讲座中的故事
[ 2008-9-8 13:10:00 | By: 张弛有道 ]
推荐
上周四听了卞强老师的讲座,涉及到一些有趣的故事,现搜索整理其中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一、汉诺塔问题
Towers of Hanoi,汉诺塔(又称河内塔、梵塔)问题是印度的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开天辟地的神勃拉玛(和中国的盘古差不多的神吧)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一个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的棒,第一根上面套着64个圆的金片,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这就是所谓的汉诺塔。

不论白天黑夜,总有一个僧侣在移动这些金片,一次只移动一片,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必在大片上面。

当所有的金片都从原来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概针上时(规定可利用第三根针作为帮助),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将同归于尽。

不管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有多大,如果考虑一下把64片金片,由一根针上移到另一根针上,并且始终保持上小下大的顺序,一共需要移到多少次。

那么,不难发现:不管把哪一片移到另一根针上,移动的次数都要比移动上面一片增加一倍。

这样,移动第1片只需1次,第2片需2次,第3次需4次……第64片需264次。

全部次数为1+2 +22+…+263=264-1=18446744073709551615次。

假如每秒钟一次,共需多长时间呢?一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有31556926秒,计算表明移完这些金片需要5800多亿年,比地球寿命还要长,事实上,世界、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已经灰飞烟灭。

看来,众僧们耗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完成金片的移动。

后来,这个传说就演变为汉诺塔游戏:
1.有三根杆子A,B,C。

A杆上有若干碟子
2.每次移动一块碟子,小的只能叠在大的上面
3.把所有碟子从A杆全部移到C杆上
此外,汉诺塔问题也体现了数学中的经典递归问题。

算法思路:
1.如果只有一个金片,则把该金片从源移动到目标棒,结束。

2.如果有n个金片,则把前n-1个金片移动到辅助的棒,然后把自己移动到目标棒,最后再把前n-1个移动到目标棒。

这个问题即可以这样解决:把前63个看作一个整体,移动到非
目标针上,然后把第64个移动到目标针上,再把前63个移动到目标针上即可。

但前63个如何移动呢?同样的,把前62个看作整体……这个递归方法也是编程时要经常用到的。

汉诺塔故事大多数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或者虽有听过,但不知其详。

不过与这个故事相似的,还有另外一个印度传说,这个故事对于多数人来说就一点也不陌生了: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

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个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

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

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总数为1+2+22+…+2 63=264-1,和移完汉诺塔的次数一样,但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如果造一个高4米,宽10米的仓库来放这些麦子,那么它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

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

人们估计,全世界两千年也难以生产这么多麦子!
二、数形结合
1、华罗庚的诗
数形本是相倚依,怎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给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悲。

2、奖牌榜数形结合图
三、关于智力周期、情绪周期、体力周期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

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

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

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

生物近似时钟的结
构,被称之为“生物钟”。

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近似29.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

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

为何成绩一般的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而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名落孙山?为何一贯行为文明的青年人突然与人吵架?原来人体存在智力、情绪、体力周期分别为33天、28天和23天的生物钟,这3种“钟”存在明显的盛衰起伏,在各自的运转中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

如人体三节律运行在高潮时,则表现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乐观,记忆力、理解力强,这样的时机是学习、工作、锻炼的大好时机。

这时怀孕所生的孩子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优生儿。

在此期,增加学习、运动量,往往事半功倍。

学生节律高潮时考试易取得好成绩,作家易显“灵感”,运动员在此期易破记录。

相反,三节律运行在临界或低潮期,会表现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健忘走神,这时易出车祸和医疗事故,也难在考试中出成绩。

老年人发病常在情绪钟低潮期,而许多疾病死亡时间恰在智力、体力、情绪三节律的双重临界日和三重临界日。

了解自己三节律的临界日和低潮期,可以在心理上早作准备,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克服困难,安然度过临界日和低潮期。

如何计算自己智力、情绪、体力钟的高潮、低潮和临界期呢?以下是一种简算法:
(1) 先算“总天数”即计算出生之日至所计算之日的总天数。


式:t=(365.25×周岁数)±x。

式中“t”表示总天数,“x”表示除周岁数以外的天数。

例某人1935年10月15日出生,要计算1987年1月29日的这天生物节律,t=(365.25×52)-259=18734(天)。

(2) 再算“余数”,将前算得的总天数分别除以33、28、23(它们分别是智力、情绪、体力节律周期的天数。

)然后得到余数。

注意必须用手算,而不要用电子计算机计算。

18734/33=567……23(智力钟余数) 18734/28=669……2(情绪钟余数) 18734/23=814……12(体力钟余数)
(3) 当把余数求出之后,如你只需要了解计算日处什么期(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期),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周期天数除以2对照法”,又叫半周期法:33/2=16.5……(智力钟半周期数) 28/2=14.0……(情绪钟半周期数) 23/2=11.5……(体力钟半周期数) 将“余数”与半周期数作比较,若余数小于此种生物钟的半周期数,此生物钟运行在高潮期;若大于半周期数,运行在低潮期;若接近半周期数或整周期,以及余数为零者,则为临界期。

了解自己“智力、情绪、体力”三节律的运行周期,可在高潮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临界、低潮期早作准备,以防不测。

上例,智力钟余数:23>16.5为低潮期;情绪钟余数:2<14.0为高潮期;体力钟余数12>11.5,数字接近半周期,为临界期。

人体生物钟三节律周期理论是指一个人在自身“水平线”上的波动。

当人体三节律处于临界期或低潮期,人确实会感到智力下降、情绪欠安和体力易疲劳感,但人是有理智的,有责任感的。

我们了解自
己的临界期、低潮期,对它没有恐惧的必要,更不要以生物钟低潮期或临界期为借口。

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把处于节律双重、三重临界日驾驶员换下来干其他工作,或提醒他谨慎驾驶,以高度责任感来克服临界日的不适。

当然高潮期的驾驶员麻痹大意,以为乱开车也不会出事故,这是绝对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