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根的介绍

合集下载

4-第三章 干酪根1

4-第三章 干酪根1

(Fulvic acid)
腐殖质的分类: 腐殖质按土壤学研究(Kononova,1966)通常分为三类: •富啡酸(FA) •胡敏酸(HA) •胡敏素 腐殖酸的组成: 腐殖酸
腐殖酸的平均元素组成
元素组 成:主要为C、 H、O、S、N, 其中C、O两 项占90%以上。
元素(%) C H N
FA
HA
在干酪根中发现的特殊脂类化合物如藿烃类和古细 菌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含量较少,由于这些生物分子通常 含有极性基团,在成岩作用早期,可通过官能团之间的 反应结合在一起,变成稳定的大分子得以保存下来。
3.干酪根形成理论的综合模型
从干酪根的生物大分子先体抗蚀变能力方面讲,传统 演化及选择保存这两种形成机理可以作为两个极端。将两 者统一在一起,把干酪根看作是抗蚀的生物大分子,地质 缩合大分子,富硫大分子及特殊脂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可能 更为合理。
指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
由于人们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同, 对于干酪根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完全一致。
国外几家学者的定义
•Forsmann (1963)和Hunt (1958) : 一切不溶于普通有机 溶剂的古代沉积岩中的分散状的有机质。 •Tissot和Welte(1978) : 沉积岩中不溶于碱性溶剂,也不 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 代沉积物中的腐殖物质。 •Durand (1980) :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包括各种牌号的腐殖煤(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 藻煤、烛煤、地沥青类物质(天然沥青、沥青、焦油砂中 的焦油),近代沉积物和泥土中的有机质。这是所有干酪 根定义中内涵最广泛的。
亲水性 由于分子中存在有桥键,碳网具有疏松的海绵状结构, 大量水分子就可以分布于这些海绵状空隙中。 风干了的腐殖酸也还可能含有25%的水分。 腐殖酸的亲水程度取决于芳核与侧链间的比例,即取决 于缩合程度。 热解性质: 腐殖酸是良好的热不稳定性物质,受热分解,含氧减 少。

干酪根的介绍

干酪根的介绍

摘录:干酪根的介绍一、干酪根的定义及制备干酪根(Kerogen,曾译为油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eros,指能生成油或蜡状物的有机质。

1912年Brown第一次提出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干馏时可产生类似石油的物质。

以后这一术语多用于代表油页岩和藻煤中有机物质,直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明确规定为代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但不同学者的定义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Tissot 和Welte (1978)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既不溶于含水的碱性溶剂,也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组分,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腐殖质)。

Hunt(1979)将干酪根定义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和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Durand(1980)认为,干酪根系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它既包括沉积物、也包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有机质,也包括富集有机质。

王启军(1984)的定义中去掉了Hunt定义中的“分散有机质”,但认为实际应用时,重点还是在古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干酪根定义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包括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如煤)?(2)是否包括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3)是否限定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有机质?关于第一点,由于富集状态的有机质也是生油气母质,而从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干酪根被视为是主要的产油气母质。

因此,本书认为,干酪根的定义中应该包括像煤这样的富集状态的有机质。

关于第二点,尽管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沉积岩中也存在溶于酸碱的腐殖酸,表明腐殖质在演化过程中事实上延伸入沉积岩中,但由于油气基本上是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转化而成的,因而油气地球化学更为关注的对象是沉积岩而不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因此,作为生油气母质的干酪根的定义应该反映这一点,即不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干酪根的演化 化学

干酪根的演化 化学

干酪根的演化化学干酪根是一种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经过地质演化形成的。

它在化学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对石油勘探和石油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干酪根的形成主要与有机质的化学成分和环境因素有关。

有机质是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碳元素是主要成分。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有机质经历了生物分解、颗粒运移、沉积作用等过程,逐渐转变为干酪根。

干酪根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聚合物、腐殖质和胶体物质等。

生物聚合物是有机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由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组成。

腐殖质是有机质中的一种不溶于水的物质,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较强的稳定性。

胶体物质是有机质中的一种胶体溶胶体系,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干酪根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生物分解、成熟和石化三个阶段。

生物分解是指有机质在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和氧化的过程。

成熟是指有机质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作用,逐渐转变为干酪根的过程。

石化是指干酪根在长时间的埋藏过程中,经过化学反应和结构改变,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

干酪根的演化过程与化学反应密切相关。

在生物分解阶段,有机质中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聚合物会发生水解、氧化等反应,产生一些小分子有机物。

在成熟阶段,有机质中的腐殖质会发生裂解、脱氢等反应,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前体物质。

在石化阶段,干酪根中的有机质会发生裂解、聚合等反应,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干酪根的演化过程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压力、埋藏深度等环境条件会影响干酪根的演化速度和产物类型。

高温和高压有利于干酪根的成熟和石化,但过高的温度和压力会导致有机质的热解和热裂,降低石油和天然气的产率。

埋藏深度越大,干酪根的演化程度越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含量也越高。

干酪根的演化对石油勘探和石油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干酪根的化学成分和演化过程,可以了解地下沉积环境的特点,判断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同时,干酪根中的有机质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研究干酪根有助于预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潜力和开发前景。

干酪根

干酪根

生物有机组分
(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糖类和木质素)
被其它 生物吞食
保存到 沉积物(岩)中
氧化分解
沉机质
不溶有机质(干酪根)
2.干酪根的成分及结构
成分: 黑色或褐色粉末,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无固定的
化学成分C(79%)H(9%)O(3%)S(5%) N(2%)微量元素。
(二)干酪根(Kerogen)※ 1、干酪根的定义和形成 定义: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 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沉积有机质。
生物有机组分
水体
成 岩 作 用
形成过程:
生物化学及化学降解
较小碎片
缩合作用、聚合作用
腐殖物质
失去O2 H2O NH3
干酪根



死亡
(藻类、细菌、浮游生物和高等植物)
干酪根 加氢、去氧、富集碳 石油
3.干酪根类型—化学分类
根据碳、氢、氧元素的组成,将干酪 根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3种类型。
类型 H/C O/C 来源
Ⅰ型 1.1-1.6 0.06-0.16
Ⅱ型 1.1-1.35 0.08-0.2
Ⅲ型 0.7-1.1 0.1-0.25 高等植物
藻类、水生低 水生低等生 等微体生物 物
生油潜 力

中等

干酪根

干酪根

煤结构示意图
干酪根的基本化学结构
低熟阶段:H/C=1.64,O/C=0.06 高熟阶段:H/C=0.83,O/C=0.013
以脂肪链为主,芳 香环为次,侧链杂原 子含量低,且以醚型 杂原子官能团为主。 主要的生油母质
Ⅰ型干酪根(Behar等,1987)
干酪根的基本化学结构
低熟阶段:H/C=1.34,O/C=0.196 高熟阶段:H/C=0.73,O/C=0.026
干酪根的元素 组成测定方法 元素分析仪
元素 分析 仪的 基本 原理
有机物在氧气燃烧,用 氧化剂使其充分氧化,使 各元素定量的转化为其对 应的氧化物
C转化为CO2 H转化为H2O N转化为N2O、 再还原为N2
热导池检测器
柱色谱
3、有机质官能团特征(红外光谱)
基团类型 主要吸收频带(cm-1) 2930 2860 烷基类型 (H) 1455 1375 720 1630~1600 芳基类型 (C) 反应的基团振动特征
具形态 部分
惰质组
粗粒体 菌类体
碎屑惰性体
有机碎屑
镜质体
菌藻类
颗石藻
层状藻
葡萄藻
菌解无定形
结构镜质体
惰质体
条 带 镜 质 体
菌 孢
菌核
菌核
角质体
孢粉体
孢粉体
孢粉体
暗色泥岩-藻类体
暗色泥岩-壳质组
暗色泥岩-镜质组和惰质组
2、干酪根的元素组成 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不同于一般的 纯有机化合物,因而没有固定统一的元素组成
固定碳(%)
镜煤反射率RO(% ) H/C原子比 地 温(℃) 深 度(m) 孢粉颜色 主要反应 有机质成熟度
—55

干酪根基本类型及烃源岩评价

干酪根基本类型及烃源岩评价

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Geology, Hunt,1979
问题?
什么是孢粉学? 或什么是孢子?花粉?
高等植物的分类:

蕨类植物
叶背面有孢子囊群
蕨类植物 叶背面的
孢子囊
问题? 孢子与花粉的大小?
多数: 20-50 µ 一般: 10-200 µ
问题?
孢粉学的作用?
问题?
I 型干酪根、 II 型干酪根、 III 型干酪根、 IV 型干酪根
类脂组型、壳质组型、镜质组型、
惰性组型、藻类型、
无定形干酪根、 草本型、木本型、惰性型、
答案
3.按有机显微组分的分类
显微组分--显微镜下可以识别的有机质的基本组 成单位。
类脂组型--- I 型干酪根
壳质组型--- II 型干酪根
干酪根的基本类型 及烃源岩评价
一、干酪根的基本 类型
藻类型 --- I型 无定形 草本质 -- II型 木本质 -- III型 煤质(惰性)- IV型
中文译著:《石油地球化学和地质学》1986.
分类
文献中常见的干酪根名称
I 型干酪根、 II 型干酪根、 III 型干酪根、 IV 型干酪根 类脂组型、壳质组型、镜质组型、 惰性组型 藻类型、无定形干酪根、 草本型、木本型、惰性型、
在一个 盆地内,当 有机质成熟 度已过了 “石油窗” 时,仍有希 望在盆内低 凸起部位找 到先前成熟 期排出的石 油。
T5以下珠海组发育三角 洲—滨海沉积体系分布广泛, 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输导体。
成熟度
文昌组
1.3 2.0 恩平组
结论:
1、在一个盆地内,当有机质成熟度已过了“石 油窗”时,烃源岩不再排油,对于“油”来说已不 是“有效烃源岩”。可以说已没有“油”资源的远 景了。

干酪根

干酪根
干酪根的元素及化合物组成和结构变化都很大,干酪根的类型和演化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结构模型,因此, 不可能存在干酪根的单一结构模型。
我国黄县褐煤有机质的结构与绿河干酪根及腐泥煤的结构不同。秦匡宗等研究表明,黄县褐煤的主要结构参 数为:芳碳率0.59;芳氢率0.21;芳族取代率0.54;芳族内平均环数为2。以100个碳原子为基准,结合元素分析, 其化学结构式为C100H102O24N2S,设杂原子氮与硫均以杂环状态存在。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研究认为80%以上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干 酪根的成分和结构复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没有固定的结构表达式。
演化史
Ⅲ型干酪根地史上,从前寒武纪到泥盆纪,沉积有机质的唯一来源是海洋浮游植物(藻类)和细菌,在泥盆 纪以后,高等植物开始重要起来。尤其是在成煤作用上。但就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来看远不及海洋浮游植物和细 菌。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来源
Ⅱ型干酪根
石油及天然气来源于沉积有机质。对生成石油及天然气的原始物质而言,以沉积物(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为 主。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化学变化,通过腐泥化及腐殖化过程形成干酪根,成 为生成大量石油及天然气的先躯。
干酪根(Kerogen)一词最初被用来描述苏格兰油页岩中的有机质,它经蒸馏后能产出似蜡质的粘稠石油。 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干酪根是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与其相对应,岩石中可溶于 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1)地史上高等植物的出现明显晚于浮游植物。
(2)无论古今,海域面积明显大于陆地。
(3)浮游植物与细菌比高等植物高产。
因此,海洋浮游植物与细菌提供的沉积有机质的总量要比陆生高等植物大得多。以植物为例,现今陆地上年 产量不及总产量的1/7。浮游植物、细菌以及高等植物等随着沉积埋藏逐渐演化为有机质,沉积有机质演化为腐 殖酸,进而演化到干酪根。

干酪根

干酪根

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不同于一般的 纯有机化合物,因而没有固定统一的元素组成
干酪根的元素 组成测定方法
元素分析仪
元素 分析 仪的 基本 原理
有机物在氧气燃烧,用 氧化剂使其充分氧化,使 各元素定量的转化为其对
应的氧化物
热导池检测器
柱色谱
C转化为CO2 H转化为H2O N转化为N2O、 再还原为N2
能团。
低演化阶段
高演化阶段
芳香族环状化合物 饱和环状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 脂族链
II 型干酪根中心分子排列的构造模式
(Tissot,1975)
o
10 A
直径一般小于10A 浅处
层间距 3.4A~8A
深处
层间距 3.4A~4A
每一层由 7~8个芳 香核组成
5~6层单层 碳网组成
d Lc
La
d=3.352A
深 度(m) 孢粉颜色 主要反应
—1,000
浅黄,橙 黄
生物化学
1,000 —4,000 橙 —— 褐 热催化
轻质油,湿 气
低挥发分的 烟煤
75 —85
1.3 —2.0
0.69 —— 0.62
150 —200
4,000 — 6,000
深褐
热裂解
准变质阶段
高温甲烷 半无烟煤,无
烟煤 85 — 2.0 —


-10
-15
-20
-25
-30
-35 13C
果胶 蛋白质 半纤维素 总碳水化合物 总有机碳
乙醇抽提类脂物 纤维素 木质素 氯仿抽提类脂物 海相高等植物 湖沼高等植物 陆生生物 浮游生物 淡水浮游生物

-20

第2章_干酪根ppt(改动), 教授级

第2章_干酪根ppt(改动), 教授级


-10
-15
-20
-25
-30
-35 13C
果胶 蛋白质 半纤维素 总碳水化合物 总有机碳
乙醇抽提类脂物 纤维素 木质素 氯仿抽提类脂物 海相高等植物 湖沼高等植物 陆生生物 浮游生物 淡水浮游生物

-20
-25
-30 13C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型
3型
2型
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不同于一般的 纯有机化合物,因而没有固定统一的元素组成
干酪根的元素 组成测定方法
元素分析仪
元素 分析 仪的 充分氧化,使 各元素定量的转化为其对
应的氧化物
热导池检测器
柱色谱
C转化为CO2 H转化为H2O N转化为N2O、 再还原为N2
3、有机质官能团特征(红外光谱)
基团类型
烷基类型 (H)
芳基类型 (C)
含氧基团 (O)
主要吸收频带(cm-1)
反应的基团振动特征
代表符号
2930 2860 1455
1375 720
1630~1600 870 820 750
3600~3200 1710
1100~1000
脂肪链的甲基(—CH3)、次甲 Ka1
13C
0 00
(13C /12C)样品 (13C /12C)标准 (13C /12C)标准
1000
通用PDP标准是美国卡罗林纳州白垩系Peedee中的 箭石13C/ 12C,其值为1123.72*10-5。
我国石油系统采用的标准为周口店奥陶系灰岩,其值
13C/ 12C,为1123.6*10-5。

具形态 部分

干酪根类型和生烃能力评价

干酪根类型和生烃能力评价

干酪根类型和生烃能力评价干酪根(Kerogen)一词最初被用来描述苏格兰油页岩中的有机质,它经蒸馏后能产出似蜡质的粘稠石油。

现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干酪根是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与其相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一、干酪根基本情况:(1)干酪根定义:为腊状有机物质。

是动植物遗骸(通常是藻类或木质植物)在地下深部被细菌分解,除去糖类、脂肪酸及氨基酸后残留下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高分子聚合物。

除了含有碳、氢、氧之外,也含有氮和硫的化合物。

(2)干酪根来源石油及天然气来源于沉积有机质。

对生成石油及天然气的原始物质而言,以沉积物(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为主。

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化学变化,通过腐泥化及腐殖化过程形成干酪根,成为生成大量石油及天然气的先躯。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研究认为80%以上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

干酪根的成分和结构复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没有固定的结构表达式。

(3)干酪根成分:有固定的化学成分,主要由C、H、O和少量S、N组成,没有固定的分子式和结构模型。

Durand等对世界各地440个干酪根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平均C占76.4%,H占6.3%,O占11.1%,三者共占93.8%,是干酪根的主要元素成分。

又称油母质、油母。

来源于希腊字keros,是蜡的意思。

1912年,布朗(A G Brown)首次用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的有机物质,它们经过蒸馏生成蜡状稠油。

以后的学者通常将干酪根与生油母质联系起来。

1980年,杜朗(B Durand)在《干酪根》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沉积物中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所有有机质,包括各种牌号的腐殖煤(泥炭、泥煤、烟煤、无烟煤)、藻煤、烛煤、地沥青类物质(天然沥青、沥青、焦油矿中的焦油)、近代沉积物和泥土中的有机质。

这个定义的内涵太广泛,于是将其简化为:干酪根是沉积物中的溶于非氧化的无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一切有机质。

干酪根的名词解释

干酪根的名词解释

干酪根的名词解释干酪根,即干酪状有机质,是由于植被沉积和埋藏,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经过干馏和热解而形成的天然有机物。

1. 干酪根的形成过程干酪根主要由植物残骸、藻类和微生物组成。

这些有机质在长时间的湿地环境下,被沉积于水底或河流下方的湖泊、海洋等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机质逐渐被沉积物覆盖,与水和气体的接触不断减少,温度和压力慢慢升高。

同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得到抑制,有机质逐渐干燥,形成干酪状有机质。

2. 干酪根的分类根据来源和成因的不同,干酪根可以分为三类:泥板状干酪根、木质干酪根和藻类干酪根。

- 泥板状干酪根:泥板状干酪根主要由植物残骸和微生物组成,一般形成于湖泊、河流和沿海地区。

这些植物残骸在湿地环境中逐渐沉积,受到压实和干燥的影响,形成致密的泥板状干酪根。

- 木质干酪根:木质干酪根是由木材沉积形成的,一般形成于河流区域。

当树木被水冲走并沉积在湖泊或海洋底部时,木材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逐渐转化为木质干酪根。

- 藻类干酪根:藻类干酪根主要由古代藻类的残骸和微生物组成,形成于海洋环境中。

藻类干酪根主要包括二次寄主代、绿藻代和黄金藻代等,这些藻类在海洋中繁殖并逐渐沉积,形成藻类干酪根。

3. 干酪根的应用价值干酪根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首先,干酪根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原始有机物,通过其热解和转化,可以产生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其次,干酪根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物,通过分析干酪根中的有机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古代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演变过程。

此外,干酪根还具有一定的环境修复和土壤改良功能,可以提高土壤的质地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生长。

4. 干酪根的挑战和保护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石油勘探的深入,对干酪根的需求也在增加。

然而,由于干酪根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条件,其资源形成速度远远低于消耗速度。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干酪根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干酪根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干酪根的介绍

干酪根的介绍

摘录:干酪根的介绍一、干酪根的定义及制备干酪根(Kerogen,曾译为油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eros,指能生成油或蜡状物的有机质。

1912年Brown第一次提出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干馏时可产生类似石油的物质。

以后这一术语多用于代表油页岩和藻煤中有机物质,直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明确规定为代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但不同学者的定义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Tissot 和Welte (1978)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既不溶于含水的碱性溶剂,也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组分,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腐殖质)。

Hunt(1979)将干酪根定义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和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Durand(1980)认为,干酪根系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它既包括沉积物、也包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有机质,也包括富集有机质。

王启军(1984)的定义中去掉了Hunt定义中的“分散有机质”,但认为实际应用时,重点还是在古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干酪根定义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包括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如煤)?(2)是否包括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3)是否限定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有机质?关于第一点,由于富集状态的有机质也是生油气母质,而从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干酪根被视为是主要的产油气母质。

因此,本书认为,干酪根的定义中应该包括像煤这样的富集状态的有机质。

关于第二点,尽管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沉积岩中也存在溶于酸碱的腐殖酸,表明腐殖质在演化过程中事实上延伸入沉积岩中,但由于油气基本上是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转化而成的,因而油气地球化学更为关注的对象是沉积岩而不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因此,作为生油气母质的干酪根的定义应该反映这一点,即不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第四章 干酪根地球化学和油气生成作用(二)——【石油有机地球化学】

第四章 干酪根地球化学和油气生成作用(二)——【石油有机地球化学】

600C
温度
25C

干酪根重量

第一阶段:
温度低于350度,失
重较小,释放出
75
的产物主要是H2O
和CO2,此外有SO2、
H2S以及少量的烃类。
1型 2型 3型
第二阶段:
50
温度于350~450度
范围,这是大量失
TGA
失重(WB%)
重阶段。其产物主
要烃类,少量的H2O 25
和CO2。烃类可区 分出烷烃、环烷烃






烃类




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0
最大埋深 (m)

75
最大温度 ( C)
1000
生油门限
深 度 ( m)
2000
B 烃类
3000
生油下限
A
重杂原子化合物
4000
A 总氯仿抽提物 B 烃类
两个临界温度: 生油门限 生油下限
两个临界温度 之间的是主要 的生油带,即 生油窗
0
50
100
150
mg/g Corg
1 恒温样品室 2 动密封加压活塞 3 缸体 4 加热炉 5 压力传感器 6 加压柱 7 位移传感器 8 热电偶
胜利油田油气生成模拟装置
大庆石油学院模拟实验装置示意图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岩样品热模拟实验的油气产率
温度
(℃) Ro
(%)
210
0.68
250
0.72
290
0.93
330
1.21
360
1.83
反射率(Ro%) 在波长546nm(绿光处),镜质体抛光面的反 测量原理: 射光强度对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

干酪根基本类型及烃源岩评价

干酪根基本类型及烃源岩评价

问题?
I 型干酪根、 II 型干酪根、 III 型干酪根、 IV 型干酪根
类脂组型、壳质组型、镜质组型、
惰性组型
藻类型、无定形干酪根、
草本型、木本型、惰性型、
答案
二、烃源岩评价
5. 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主要有三项内容:
1)有机质丰度 2)有机质类型 3)有机质成熟度
(一)有机质丰度
1. 有机碳含量(TOC)
有机质丰度指岩石中所含有机质的相对含量。 常用有机碳含量表示。有机碳含量实际是指岩石 中剩余或残留有机碳含量,因为随着有机质的成 熟,有一部分油气已运移出去。
岩石中剩余有机碳与剩余有机质含量之间存 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将剩余有机碳含量乘 以1.22(或1.33)即为岩石中所含剩余有机质的质 量百分数。
镜质组型---III 型干酪根
惰性组型---IV 型干酪根 (氧化了的有 组分)
特点:利用了现成的煤岩学术语,反映有机质的来
源和化学性质。文献中也常见,如: 《Geoscience, Canada》1984
《Geoscience, Canada》 Barnez,1984
问题? I 型干酪根、 II 型干酪根、 III 型干酪根、
我国陆相淡水—半咸水沉积中,主力生油岩: 氯仿沥青“A”含量均在0.1%以上, 平均值为0.1%~0.3%。 一般好的生油岩为0.1~0.2%, 非生油岩氯仿沥青“A”值低于0.01%。
(二)有机质类型
分类 1. 按有机质来源的分类(传统的)
回答烃源岩中有机质属哪种类型。除了干酪根研究外,更常用的分 析有机质类型的方法有:
IV 型干酪根 类脂组型、壳质组型、镜质组型、
惰性组型、
藻类型、无定形干酪根、 草本型、木本型、惰性型、

油气地球化学第三章 干酪根

油气地球化学第三章  干酪根
国内:干酪根是指不溶于非氧化的无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一切有机质
n干酪根的制备(实验室参观)
n干酪根的分析方法
通过燃烧法测定干酪根中H、C、O元素的含量;在显微镜下观测干酪根 的显微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干酪根的显微组成;利用岩石热解色 谱分析干酪根中氢、氧指数;利用红外光谱可测定干酪根中基团的含量
弱荧光, 棱角状、
褐色、铁 棒状、枝
锈色

无荧光
棱角状、 棒状、颗 粒状
n干酪根的类型
Ø干酪根的元素分类
ü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一般大 于1.5,O/C原子比一般小于0.1, 主要来源于藻类和微生物的脂类化 合物,以生油为主
üⅡ干酪根:H/C原子比1.0~1.5, O/C原子0.1 ~ 0.2,主要来源于浮 游动、植物和微生物,既能生油, 也能生气
n干酪根的性质
Ø干酪根的物理性质 含有机质的沉积岩通过盐酸(HCL)除去碳酸盐岩矿物后,再用氢氟酸 (HF)除去菱铁矿等杂质后,利用重力分异原理除去粘土矿物等,所得 到的干酪根是一种细小、柔软的无定形粉末,颜色为褐—黑色,在显微 镜透射光下呈浅黄色至深褐色,多数为多孔、非晶质颗粒,其折射率和 相对密度等物理性质与煤等天然有机质相似,但其反射率和相对密度受 干酪根类型和成熟度的控制
干酪根、煤、沥青折射率和相对密度的比较
Ø干酪根的元素组成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主要以C、H、O元素为主,含有少量的N、S、 P及微量金属元素。C元素含量一般为70%~85%,H元素一般为3%~ 10%,O元素一般为3% ~20%。由于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因此 没有一定的组成
影响干酪根元素组成主要因素包括:有机质母质类型、有机质的沉积环 境、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干酪根显微组分的划分是从煤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煤和有机质在显微镜下的特征,在煤岩学中将有机 显微组分划分为三大类: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而 在油气地球化学中,将干酪根的显微组分划分为类脂组、 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

干酪根的介绍

干酪根的介绍

干酪根的介绍一、干酪根的定义及制备干酪根(Kerogen,曾译为油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eros,指能生成油或蜡状物的有机质。

1912年Brown第一次提出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干馏时可产生类似石油的物质。

以后这一术语多用于代表油页岩和藻煤中有机物质,直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明确规定为代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但不同学者的定义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Tissot 和Welte (1978)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既不溶于含水的碱性溶剂,也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组分,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腐殖质)。

Hunt(1979)将干酪根定义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和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Durand(1980)认为,干酪根系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它既包括沉积物、也包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有机质,也包括富集有机质。

王启军(1984)的定义中去掉了Hunt定义中的“分散有机质”,但认为实际应用时,重点还是在古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干酪根定义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包括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如煤)?(2)是否包括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3)是否限定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有机质?关于第一点,由于富集状态的有机质也是生油气母质,而从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干酪根被视为是主要的产油气母质。

因此,本书认为,干酪根的定义中应该包括像煤这样的富集状态的有机质。

关于第二点,尽管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沉积岩中也存在溶于酸碱的腐殖酸,表明腐殖质在演化过程中事实上延伸入沉积岩中,但由于油气基本上是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转化而成的,因而油气地球化学更为关注的对象是沉积岩而不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因此,作为生油气母质的干酪根的定义应该反映这一点,即不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干酪根的介绍

干酪根的介绍

摘录:干酪根的介绍一、干酪根的定义及制备干酪根(Kerogen,曾译为油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eros,指能生成油或蜡状物的有机质。

1912年Brown第一次提出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干馏时可产生类似石油的物质。

以后这一术语多用于代表油页岩和藻煤中有机物质,直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明确规定为代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但不同学者的定义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Tissot 和Welte (1978)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既不溶于含水的碱性溶剂,也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组分,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腐殖质)。

Hunt(1979)将干酪根定义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和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Durand(1980)认为,干酪根系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它既包括沉积物、也包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有机质,也包括富集有机质。

王启军(1984)的定义中去掉了Hunt定义中的“分散有机质”,但认为实际应用时,重点还是在古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干酪根定义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包括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如煤)?(2)是否包括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3)是否限定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有机质?关于第一点,由于富集状态的有机质也是生油气母质,而从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干酪根被视为是主要的产油气母质。

因此,本书认为,干酪根的定义中应该包括像煤这样的富集状态的有机质。

关于第二点,尽管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沉积岩中也存在溶于酸碱的腐殖酸,表明腐殖质在演化过程中事实上延伸入沉积岩中,但由于油气基本上是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转化而成的,因而油气地球化学更为关注的对象是沉积岩而不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因此,作为生油气母质的干酪根的定义应该反映这一点,即不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第2章 干酪根(改动)

第2章 干酪根(改动)

3、高成熟早期阶段(RO:1.3%~2.0%)
4、过成熟阶段(RO:>2.0%)
干酪根的成熟度
有机质成熟演化的阶段性
成岩演化阶段 烃类产物 煤 阶 成岩阶段 生物甲烷 泥炭,褐 煤 重质油,干 气 高挥发分的 烟煤 深成阶段 中质油,湿 气 中挥发分的 烟煤 轻质油,湿 气 低挥发分的 烟煤 准变质阶段 高温甲烷 半无烟煤,无 烟煤
N=20
2170M
N=17
2763M
腐泥组
镜质组
N=24
3158M
半丝质组
南海某井泥岩岩屑 反射率实测结果的综合解释
干酪根热演化阶段划分:
根据RO(%)值把干酪根热演化划分 四个阶段: 1 、未成熟~低成熟阶段( RO:<0.5%) 2、成熟阶段(RO:0.5%~1.3%),其中 RO:0.8%~0.9%为生油高峰)
870 820 750
3600~3200 1710 1100~1000
OH的伸缩振动 羰基、羧基的C=O的伸缩振 动 芳基烷基中C — O,C — O — C伸缩振动
含氧基团 (O)
物质分 子中的 基团在 连续红 外光照 射下, 可吸收 振动频 率相同 的红外 光,形 成该分 子特有 的红外 光谱。
0 5
II型 总氧量=10.3%
III型 总氧量=27.5%
0 15
10
5
0
浅层未成熟的不同类型干酪根中结合 在各种官能团内的含氧量
三、干酪根的主要研究方法
人工 降解法
物理降解:主要是干热解、水热解和氢解 化学降解:主要是氧化、还原和水解 通过电子显微镜的高倍放大可以研究干酪根的微细 结构,特别是利用正常和衍射光束的干涉并结合高倍 放大的晶格(5~8百万倍)的晶格条纹技术,可以 观察到芳香族片的边缘、延伸度和片间距离。 研究干酪根的芳香度(芳香环碳占总碳的百分比),揭示干 酪根的微晶参数,如分子的饱和成分间距、芳香片层间距、 芳香片堆叠的平均高度和芳香片数目、芳香片平均大小等。 主要用于干酪根结构特征研究。能较好的 区分谱图中的脂肪族(包括脂环族)、芳 香族(包括烯烃)和羰基(包括酮和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录:干酪根的介绍一、干酪根的定义及制备干酪根(Kerogen,曾译为油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eros,指能生成油或蜡状物的有机质。

1912年Brown第一次提出该术语,表示苏格兰油页岩中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干馏时可产生类似石油的物质。

以后这一术语多用于代表油页岩和藻煤中有机物质,直到1960年以后才开始明确规定为代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但不同学者的定义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Tissot 和Welte (1978)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既不溶于含水的碱性溶剂,也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组分,它泛指一切成油型、成煤型的有机物质,但不包括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腐殖质)。

Hunt(1979)将干酪根定义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和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Durand(1980)认为,干酪根系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它既包括沉积物、也包括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既包括分散有机质,也包括富集有机质。

王启军(1984)的定义中去掉了Hunt定义中的“分散有机质”,但认为实际应用时,重点还是在古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干酪根定义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包括富集状态的有机质(如煤)(2)是否包括沉积物中的不溶有机质(3)是否限定为“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有机质?关于第一点,由于富集状态的有机质也是生油气母质,而从后面的讨论中将可以看到,干酪根被视为是主要的产油气母质。

因此,本书认为,干酪根的定义中应该包括像煤这样的富集状态的有机质。

关于第二点,尽管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和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沉积岩中也存在溶于酸碱的腐殖酸,表明腐殖质在演化过程中事实上延伸入沉积岩中,但由于油气基本上是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转化而成的,因而油气地球化学更为关注的对象是沉积岩而不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因此,作为生油气母质的干酪根的定义应该反映这一点,即不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关于第三点,由于在干酪根的制备过程中,需要用非氧化的酸、碱来除去无机矿物,因此,部分学者在干酪根的定义中加上了“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溶剂”的限定。

事实上,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要么归入可溶有机质(沥青),要么归入不溶有机质,不应该有第三种归宿。

否则的话,我们应该为溶于“非氧化的酸、碱”,但既不属于可溶有机质,也不属于不溶有机质的沉积有机质准备一个新的概念和定义。

也就是说,制备干酪根的操作流程,不应该被反映到干酪根v1.0 可编辑可修改定义的内涵当中。

因此,本书给出的干酪根定义是: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干酪根是地球上有机碳的最重要形式,是沉积有机质中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类。

Tissot 等(1978)认为,在古代非储集岩中,例如页岩或细粒的石灰岩,干酪根占有机质的80~99%(图6-3-1)。

不过,我们认为,对生烃能力高(如氢指数>600mgHC/gC,氢指数的概念将在后面介绍)的有机质,这一估计比例可能偏高。

沉积岩中分散状态的干酪根,比富集状态的煤和储集层中的石油含量丰富1000倍,比非储集层中沥青和其它分散的石油丰富50倍。

图6-3-1 古代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的组成(据Tissot 和Welte,1978、1984)二、干酪根的组成及研究方法1、干酪根的显微组分组成从岩石中分离出来的干酪根一般是很细的粉末,颜色从灰褐到黑色,肉眼看不出形状、结构和组成。

但从显微镜下来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的、能识别出其原始组分和来源的有机碎屑,如藻类、孢子、花粉和植物组织等,通常这只占干酪根的一小部分,而主要部分为多孔状、非晶质、无结构、无定形的基质,镜下多呈云雾状、无清晰的轮廓,是有机质经受较明显的改造后的产物。

显微组分就是指这些在显微镜下能够认别的有机组分。

干酪根显微检验技术,包括自然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测定,紫外荧光和电子显微镜鉴定。

用显微检验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干酪根的有机显微组成,从而了解其生物来源。

显微镜透射光主要鉴定干酪根的透光色、形态和结构;反射光主要鉴定干酪根的反光色、形态、结构和突起;荧光主要鉴定干酪根在近紫外光激发下发射的荧光;电子显微镜用于研究干酪根的细微结构及其晶格成像。

将它们综合利用,可取得良好效果。

煤岩学者对煤的有机显微组成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

沉积岩中干酪根的有机显微组分研究是煤岩学中有机显微组分鉴定技术在干酪根鉴定中的应用。

表6-3-1为干酪根显微组分的分类方案。

其中,壳质组又称脂质组或类脂组,为化学稳定性强的部分组成,我国将其分为稳定组和腐泥组。

镜质组是由植物的茎、叶和木质纤维经凝胶化作用形成。

惰质组是由木质纤维经丝炭化作用形成。

表6-3-2为各种显微组分的光性特征。

表6-3-1干酪根的显微组分组成(涂建琪,1998)表6-3-2 干酪根显微组分的光学特征我国原石油工业部(1986)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分类(表6-3-3),该分类在石油地质中应用很广。

由于生产的需要,近年来干酪根显微组分的划分越来越详细,并试图与煤岩显微组分对比。

表6-3-3 干酪根显微组分分类(据原石油工业部,1986)目前,有机岩石学的发展趋势是综合采用各种观察方式,对全岩光片(不富集干酪根,直接将无机、有机部分一起制成光片)、干酪根光片及干酪根薄片对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进行详细研究.将干酪根与全岩显微组分的分类统一起来,采用同一分类术语,而且在分类中还考虑成熟度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沉积岩中的干酪根几乎没有完全由单一的显微组分组成,常为多种显微组分的混合,只不过某种干酪根以某组显微组分为主。

在一般沉积岩中,紫外荧光和电子探针的结合应用中表明,大多数无定形有机物质埋藏浅时具有荧光。

在成熟度大体一致条件下,各显微组分的荧光强度近似反映了其生油潜能:藻质体和以藻和细菌为主形成的富氢无定形生油潜能最大;壳质体及部分富氢无定形次之;镜质组及贫氢无定形生油潜能差,以生气为主;惰质组生油气潜能极低。

2、干酪根的元素组成干酪根是一种复杂的高分子缩聚物,它不同于一般纯的有机化合物,因此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只有一定的组成范围。

干酪根元素分析表明,它主要由C、H、O和少量的S、N五种元素组成,其中含碳量为70~85%,氢3~11%,氧3~24%,氮<2%,硫含量较少。

但不同来源的干酪根元素组成有所不同,源于水生生物、富含类脂组的干酪根相对富氢贫氧。

与原油的平均元素组成(C、H、O分别约为84%、13%、2%)相比,干酪根明显贫氢富氧。

由此不难理解,相对富氢贫氧的干酪根将会生成更多的石油。

因此,干酪根的元素组成成为后面划分干酪根类型,判断其生油气能力的重要指标。

大量实际分析资料表明,干酪根中各元素含量的变化既与干酪根的来源v1.0 可编辑可修改和成因有关,也与干酪根的演化(向油气的转化)程度密切相关。

这将在以后详述。

3、干酪根的基团组成物质分子中的基团在连续红外光照射下,可吸收振动频率相同的红外光,形成该分子特有的红外光谱(参见第三章)。

用红外光谱仪测定的干酪根红外光谱可用来研究其基团组成及含量。

用红外光谱参数(谱带强度或吸光度比)可方便地用以确定不同干酪根的性质和类型。

图6-3-2为干酪根典型红外光谱图。

表6-3-4为各基团的红外光谱主要吸收频率及所反映的振动特征。

红外吸收带的位置和相对强度,是干酪根中化学基团组成、相对丰度和键合性质的反映。

可以看出,干酪根中主要由脂族结构、芳香结构和杂原子(主要是O)结构三类基团组成。

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红外光谱图,它们的谱带非常类似。

其中,以脂族基团含量高的干酪根产烃能力较高。

这三类基团相对含量的多少既受干酪根来源和成因的影响,也受干酪根演化程度的影响,也是以后判别干酪根类型和演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图6-3-2 干酪根(Ⅱ型)的典型红外图谱(据Tissot和Welte,1979、1984)显然,Ⅰ型和Ⅱ型干酪根的红外光谱图与Ⅲ型相比,反映饱和烃结构的谱带将较强,而后者的芳烃结构谱带较强。

虽然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红外光谱相似,但有关吸收性却存在明显差异。

生油潜能大的富氢富脂肪链的干酪根在红外光谱上烷基吸收峰高,而含氧基团峰低;生油潜能小的干酪根则含氧基团吸收峰高芳基高,而烷基峰低。

因此,应用不同红外参数来表征这些差异,可划分干酪根类型。

不同类型和成熟度的干酪根,其生油、生气能力是不同的。

红外光谱参数不仅能反映干酪根的组成和类型,也能表征其演化及成熟度。

同一类型干酪根的红外光谱随成熟度增高,首先含氧基团及其吸收峰减少,接着烷基及其吸收峰减少。

4、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取决于它的生物先质的同位素组成以及发生在干酪根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

碳有三个同位素,即12C、13C和14C,其中前两个是稳定碳同位素,14C为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短,可用于测定第四纪年龄,通常用于考古学而较少用于解决石油地质中的问题。

12C、13C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研究油气成因和油气源。

稳定碳同位素12C和13C的相对丰度平均为:12C-,13C-。

它们的相对丰度是变化的,其原因在于同位素之间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微小差异而发生同位素效应,进而产生同位素分馏作用。

表6-3-4 有机官能团的红外光谱特征v1.0 可编辑可修改含氧、氮、硫杂原子基团类型(反映杂原子含量)3600~3200-OH的伸缩振动KOH 3500~3100-NH2、-NH伸缩振动2600~2500-SH伸缩振动1710羰基、羧基的C=O的伸缩振动K1710 1650~1560-NH2的变形振动1600~1500-NO2的不对称伸缩振动1300~1250-NO2的对称伸缩振动1220~1040S=O的对称伸缩振动1100~1000芳基、烷基中醚C-O、-C-O-C-伸缩振动K1100稳定碳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度量可以用12C/13C比值表示,而习惯上以δ13C表示:式中(13C/12C)样品——待测样品的13C与12C比值;(13C/12C)标准——标准样品的13C与12C比值。

为便于对比,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白垩系Peedee建造中的箭石(Peedee Belemnites),简称PDB标准。

其13C/12C=×8-5。

我国目前普遍使用北京周口店奥陶系石灰岩为标准,其13C/12C=×8-5,与PDB标准相近。

有关碳同位素分布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生物分馏作用(生物对轻碳同位素的选择性优先利用),生物中的碳同位素明显较其利用的CO2偏轻;由于陆相生物所用大气碳源(δ13C=-7‰)轻于海相生物所用海洋水中的碳源(δ13C=0‰),陆生植物与海洋水生生物的碳同位素值差异明显,陆生植物的δ13C分布范围为-10‰~-37‰(王大锐,2002),典型值-24~-34‰(郑永飞,2000);水生生物(海洋)为-4~-28%,湖生生物比海洋生物的δ13C偏负1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