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合集下载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第三篇 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设计【圣才出品】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第三篇 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设计【圣才出品】

第三篇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设计第6章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类型6.1复习笔记一、心理学研究变量概述(一)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1.逻辑起点的定义任何一门学科或一个理论,往往会有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可以将整个学科或理论的主要范畴联系起来,构成该学科或理论的连贯体系,从而真正把握整个学科或理论的核心和实质。

这个概念称为逻辑起点。

2.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变量”(variable),以研究变量、变量类型、变量关系、变量水平为主线展开,可以清晰地将整个心理学研究设计与统计整合起来。

(二)心理学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操作定义1.心理学研究变量的定义(1)概念心理学研究变量是指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因素及与其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是能够变动的。

一般用符号V来表示。

心理学研究变量最本质的特点是其必须是心理或行为本身的各种因素,或者是可能与心理或行为有关的其他的因素包括各种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同时,这些因素是可以而且实际上也是在经常变动的,具有可变动性。

(2)研究变量与变量的关系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是否有关,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动,观察另一个变量的变动情况。

如果另一个变量也有规律地发生了变动,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果另一个变量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动,则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2.心理学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1)概念变量的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指在定义一个变量时,不直接描述被定义变量的特征、性质,而是说明观察或测量被定义变量所要做的实际活动。

(2)意义研究中对变量作出恰当的操作定义,是心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操作定义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化、明晰化;②操作定义可以促进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因为只有操作定义限定下的变量,才不至于导致理解偏差;③操作定义可以简化一门学科的变量体系,避免一些重叠概念的干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

其中包括实验、调查、案例研究、观察等各种方法。

以下是相关笔记。

一、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对实验对象的操作,来控制其变量因素,以检验某一因素对行为或心理过程的影响。

实验法有独立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等概念。

实验法需要注意的问题:1. 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需要控制。

2. 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原则,提高研究精度。

3. 实验结果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

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来了解某个事件或现象。

问卷调查法在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避免问题主观性影响。

2. 受试者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

3. 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偏差要扣除。

三、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较多,通常选取一些特殊的个体进行深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在以下情况下比较适用:1. 研究主题涉及到特殊的心理现象,通常是人类普遍行为中的少见现象。

2. 该方法可以用于个体的发展历程、生命经验和心理状态的研究。

四、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通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自然环境中的野外观察,也可以用于人工环境中的实验观察。

其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活动中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观察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观察者的严谨性。

2. 观察内容的正确性。

3. 观察结果的数据化处理。

总之,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研究者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相互补充,以便更好地进行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8章重点内容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8章重点内容

(四)
结构化的观察与非 按照观察内容和方式是否有明确的形式结构,观察法可分成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
结构化的观察
1. 结构化的观察
① 研究者事先设定了统一的观察内容和项目;
② 观察过程中采用统一的记录方法(如特定格式的记录表);
③ 对所有观察对象使用同样的观察方式和记录方法。
① 只有大致明确的观察目的;
4/27
2. 取样观察
取样观察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 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
3. 评定观察
评定观察要求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采用评定量表对行为或事件做出性质上的或数量 上的判断。
四、观察内容
(1)个体的语言行为。包括个人讲话的内容、组织方式、表达习惯(如字词的不同念 法、言词⻛格)及副语言(语调、语速、重音)等。
察者重新工作后,他需要核对他观察的中断期间另一位观察者观察到和记录下了什 么。
5. 同一个孩子每天至少要被观察三次,并且所有偶然观察到的现象都要被记录下来。
二、观察法的适用范围
优点
1. 第一,观察法因为“要求条件低”,所以适用于广泛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
2. 第二,在实验控制难以进行的情况下,观察法却能大显身手。
2. 由于对详细记录的较高要求,一般难于做手工记录,而较多使用摄像技术,将现场 实况全部实录下来,以后再做处理。
能提供关于个体行为及其发生环境等方面的详尽资料,并可做⻓久的保留,用于多种 目的的分析,从而经济而有效地利用观察资料。
缺点
然而,这种方法对记录技术要求高,手记困难,而且资料的分析过程复杂,做大样本 的实况详录尤其困难。
1. 只有直接观察才能被调査者引用,并且为了精确起⻅,这些直接观察还要和其他研 究者的观察进行比较。

心理学研究方法辛自强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辛自强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它涵盖了一系列的工具、技术和程序,用于收集和分析关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数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笔记:
1. 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涉及在控制的环境中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其对参与者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各种主题,例如情绪、学习、记忆、动机等等。

2. 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和思维。

观察法可以是非参与性的,也可以是参与性的。

非参与性的观察通常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而参与性的观察则涉及与参与者进行互动。

3. 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向参与者提出问题并收集他们的回答。

调查可以采取问卷、访谈、日记等方法。

调查法可以用来研究各种主题,例如态度、信念、情感、动机等等。

4. 相关法:相关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法通常用于确定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可能会测量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哪种因素是导致体重增加的原因。

5.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涉及对个别个体或群体的详细研究和观察。

案例研究通常用于深入了解特定个体或群体的特征和经历。

以上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笔记。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主题和情境,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获得准确和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舒华笔记一、引言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技术和工具,用于收集、分析和解释心理学数据。

舒华笔记旨在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各种研究工具,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二、实验设计2.1 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经典的实验设计方法,它通过随机将参与者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以降低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干扰。

以下是随机分组设计的步骤:1.确定实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明确定义不同的处理条件。

3.随机分配参与者到各个处理条件中。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2.2 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一种常用于比较不同处理条件效果的实验设计方法。

它要求参与者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反复进行实验,并比较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以下是交叉设计的步骤:1.确定实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明确定义不同的处理条件。

3.让参与者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2.3 因素设计因素设计是一种通过改变多个自变量,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的实验设计方法。

以下是因素设计的步骤:1.确定实验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明确定义不同的处理条件。

3.对不同的自变量进行组合,形成处理条件。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三、数据收集3.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向被试者提供一系列问题,以便了解他们的态度、看法和行为。

以下是问卷调查的步骤:1.确定调查的研究问题和目的。

2.设计问卷,包括问题的选择和顺序。

3.发放问卷给被试者,并确保他们的回答有保密性和匿名性。

4.收集问卷并整理数据。

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3.2 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动作和态度的数据收集方法。

分章节笔记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分章节笔记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方法首先要遵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突显出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个体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由于发展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发展与变化历程)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1)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2)解释: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作出说明。

:(3)预测:根据研究形成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作出推断。

:(4)控制: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总结:四个功能具有层次递进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表现在:(1)首先表现在它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函数)(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期到老年期(3)就研究过程而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4)研究对象的意识性可能使他们的反应中带有许多掩饰甚至虚假的东西;(5)研究对象的心理的许多方面是不稳定的,这种特性也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6)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既是生物的实体,又是社会的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7)研究者不能随意控制或操纵研究对象(8)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

而且还要从道德,伦理及人道的角度考虑(一)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即独立变量)1.分析这个自变量时应注意:(1)它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的变量,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作。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研究课题的选择【圣才出品】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研究课题的选择【圣才出品】

第16章研究课题的选择16.1复习笔记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一)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否清楚明白,主要表现在能否清晰地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要研究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味着研究人员对相关的理论观点和背景知识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讨论;对涉及到的客观事实与典型现象,要有广泛的观测和思索。

研究目的的确定,有助于使整个研究活动形成一个完善的计划,也会影响到具体研究方法的采用和被试的选取等一系列问题。

2.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表明所选研究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这方面的认识,一方面会激发研究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也关系到研究投入是否值得,研究成果是否能得到同行专家或社会的认可。

3.研究活动将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表明研究人员对自己将要从事的研究活动结果有一种清晰的预期。

在从事一项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可能需要根据预期的研究结果,不断修改正在实施的科研计划,使研究活动始终向着明确的目标前进。

(二)确定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的确定(1)研究方向的确定,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已有的学科领域相联系。

(2)同一个研究方向,通常会包含有若干个研究课题。

研究方向一经确定,就要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下来,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按照确定方向在一定领域内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

(3)研究方向的确定和具体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相辅相成的。

2.开拓新的研究方向(1)在本学科空白之处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在不同学科交叉之处开拓新的研究方向;(3)于矛盾之处开拓新的研究方向;(4)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课题的类型(一)按照研究性质分类,分为定性研究课题与定量研究课题1.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普遍采用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的定性研究模式。

传统的定性研究通常采用归纳式的思维方式,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就是想要研究的那个问题,在研究展开之前并不十分清楚。

研究的命题、概念、问题和结果,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并从所获资料中推导出的。

心理学基础笔记[1]

心理学基础笔记[1]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3.心理学的对象: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也称之为边缘学科。

4.心理学的流派:①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②⑴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⑵机能主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⑶格式塔心理学或叫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⑷行为主义美国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⑹认知心理学美国奈瑟西蒙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⑺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创立。

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5.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一)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二)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三)树立大心理学观(四)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五)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整合现代心理学主要有五种研究取向,即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现象: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 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可以研究心理。

-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不能觉察到但对行为有影响的部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优点是能直接获取资料,缺点是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

-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设置。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是能揭示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效度。

- 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缺点是被试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测量心理特征,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要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个案法: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优点是能深入了解个体,缺点是结果难以推广。

3.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哲学渊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现象的思考。

-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通过内省法。

-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法。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和性本能对行为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面,强调人的主观体验。

- 认知心理学:奈瑟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研究认知过程。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神经元。

-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传导信息。

-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通过突触)。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整理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研究:①动物的心理现象;②儿童的心理现象;③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①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②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①心理过程和人格;②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人的心理是:①脑的机能;②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①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②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③临床事实的证明;④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

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①事物的形象;②概念;③体验;④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但心理和行为不能划等号,不能说“心理就是行为”,“行为就是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②心理学是社会科学;③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学相关研究的设计【圣才出品】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学相关研究的设计【圣才出品】

第7章心理学相关研究的设计7.1复习笔记一、研究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设计与统计思路(一)探讨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统计思路1.数据模式相关研究中的两个变量既可以是连续变量又可以是类型变量,根据两个变量不同的数据形式,可以组成以下四种具体数据模式:(1)连续变量→连续变量(2)类型变量(两水平)→连续变量(3)类型变量(三水平以上)→连续变量(4)类型变量→类型变量2.统计方法(1)连续变量与连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当相关研究中的两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时,通常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或者一元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①如果设想是相关关系,则只求相关系数,即皮尔逊积差相关。

②如果两个变量存在因果设想,假设其中一个为自变量,另一个变量为因变量,则可以使用一元回归。

一元回归用来表示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作相应变化的单向关系。

(2)两水平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当两个研究变量,一个是两个水平的类型变量,另一个是连续变量时,通常采用t检验、二列相关或者点二列相关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①如果把其中的类型变量按照2个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被试在另一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就用t检验。

②如果其中的类型变量被人为地划分为二分变量,该二分变量与连续变量的相关就是二列相关。

③如果其中的类型变量本身是一个真正的二分名义变量,则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就是点二列相关。

二列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式中,r b表示二列相关系数;p表示在二分变量其中一个水平上的被试的频数比率;q表示在二分变量中另一个水平上的被试的频数比率;X q表示在二分变量q水平上对应的被X表示在二分变量p水平上对应的被试在连续变量X上的平试在连续变量X上的平均数;P均数;σt表示连续变量的标准差;Y表示正态曲线下与p相对应的纵线高度。

(3)三水平以上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当两个研究变量中一个是类型变量,有三个及以上水平,另一个是连续变量时,通常采用F检验或者多系列相关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一、概述1.心理的本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情绪情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干:维持个体生命延脑:呼吸心跳消化桥脑:对睡眠有调节控制作用大脑皮层: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网状系统:控制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丘脑:信息输入的中继站,网状结构的一部分边缘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3)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神经系统(1)神经过程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之一是相互诱导(2)大脑皮层的两种诱导形式: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或加强周围兴奋引起,如:太认真而对外界“视而不见”负诱导由兴奋过程或加强周围抑制引起,如:小孩睡前太兴奋而“闹觉”(3)继时性诱导:随时间延续而出现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4)大脑表层:额叶——运动区顶叶——感觉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5)大脑半球:左半球——语言性工作,逻辑思维(计算、时间感、节奏感、运动)右半球——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想象、音乐欣赏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看见部分就知道整体是什么理解性——对同一事物大家看法不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选择性——对象和背景,选择自己想看的,或因其特点而看到它想让自己看到的(两栖)恒常性——形状、明度和颜色不因距离或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太阳是圆的)4.感知觉的应用:强度率——授课时声音的高低差异率——授课时重点部分提高声音、字体写大、划线等等使知觉对象突出活动率——演示实验、幻灯片、视频组合率——相似的组合在一起进行区分七、记忆1.概念: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_陈会昌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_陈会昌

⼈格⼼理学笔记总结_陈会昌第⼀章绪论⼀、⼈格⼼理学的研究⽅法(⼀)、观察法观察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超越常识的分析能⼒;若主试客观上不是那么熟练,可以从主观上设⽴⼀些有⽬的的观察指标。

(⼆)、⾃然实验法(三)、测验法(四)、个案法(五)、相关研究法⼆、对⼈格的理解1、定义:源于个体⾝上的稳定⾏为⽅式和内部过程。

2、各理论党派对⼈格的理解(1)、精神分析理论(最主要的理论)认为⼈的⽆意识对其⾏为⽅式的差异起决定作⽤。

(2)、特质理论(核⼼理论之⼀)认为我们⾏为的稳定性在很⼤程度上来源于核⼼成分特质,是⼀种以某种特定⽅式⾏动的相对稳定⽽持久的倾向。

(3)、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素质和⼼理过程决定了⼈格的个别差异。

(4)、⾏为主义和学习理论认为稳定的⾏为⽅式是条件反射和⼼理预期的结果。

⼈格由我们经历的事情所构成,它是⾏为的习惯系统,⽽⾏为则是由环境造就的,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遭遇不同,我们的⼈格也不同。

如何认识各种⼈格理论对⼈格内涵的认识?A、有关遗传和环境假设的回答;特质理论回避了这个问题;遗传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都强调了遗传的作⽤;社会学习和⼈本主义则强调环境决定⼈的⾏为或者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造成了⼈格的差异。

B、意识和⽆意识精神分析认为⼈的很多⾏为受到⽆意识⼒量的控制;⾏为主义则认为⼈们是能够理解认识到⾃⼰的⾏为原因的;特质理论则从个体⾃我报告的资料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本主义认为没有别⼈⽐⾃⼰更了解⾃⼰,但是同时也认为许多⼈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C、⾃由意志和决定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为主义认为⾏为是不能⾃由选择的,他是我们⾯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纳认为⾃由只不过是个神话⽽已;⼈本主义更多地考察个⼈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作是⼼理健康的基础;精神分析则⼀般不采取绝对化的⽴场但他们强调与⽣俱来的需要和意识机制;在个⼈态度上应该把⼈格理论理解为各种⼈格理论的相关物,究竟哪种⼈格理论更重要取决于你个⼈研究的需要和⽬的;第三章精神分析学派⼈格理论主要著作:《梦的解析》《⽇常⼯作中的⼼理病理学》⼆、弗洛伊德的⼈格理论弗洛伊德最初把⼈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圣才出品】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习题详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1.1复习笔记一、科学研究概述(一)科学研究的含义科学研究是指通过运用各种客观方法,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维活动或过程。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1.目的性科学研究是一种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而展开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其目的是揭示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事物间的关系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1)因果关系通过研究,研究者可以清楚地指出何种事物是因,何种事物是果的研究关系规律。

(2)相关关系通过研究,研究者只能指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共变关系,而无法获知二者的作用方向的研究关系规律。

共变关系是指当一个事物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事物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因果与相关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在于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否重要或是否明确。

如果两个事物具有相关关系,则未必具有因果关系;如果两个事物间具有因果关系,则必定具有相关。

2.继承性科学研究通常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搞清楚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哪些理论是已经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哪些理论则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哪些是需要补充和完善的理论,即要学会找准前人研究的忽视点、遗漏点、空白点和矛盾点。

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活动以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使研究真正达到发现和创造的目的。

继承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经济性原则,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消耗。

前人或他人有关科学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或收集的事实材料等,都是可以继承的内容。

3.创新性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

创新是指在前人与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创新的内容可以涵盖科学的各个方面,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方法方面的;既可以是发现新问题,也可以是发现新规律;既可以是提出新见解,也可以是发明新产品。

因此,只有具备新意的课题才是有价值的课题,才是有生命力的课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80年代末(深化拓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1、人格概述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性格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气质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体液说: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1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上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实践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按时间:长期系统观察\定期观察;按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按有无控制:有控制观察\非控制观察.优点:所得信息较真实;缺点:研究者消极等待有关研究信息的出现;所得资料较松散,难量化.);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科学的心理观:从心身关系看:心理是脑的机能(特种发展史;人类个体发展史;脑科学发展史.);从心物关系看: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知识点: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其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食物性反射:吞咽和消化食物过程的反射活动无条件反射防御性反射:趋利避害,以适应环境性反射:繁衍后代的反射活动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俄国,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斯金纳条件反射的系统性:信号系统概念: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之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弧:是反射的实现形式,包括从刺激到反应的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无条件反射: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学得的行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根据其实验得出结论: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在在脑皮层上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即无条件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或兴奋灶与条件刺激(由中性刺激转化而成)的兴奋灶之间暂时联系的接通.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性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的结合,即强化.(狗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其特点是用奖励性的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白鼠实验)动力定型:由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序作用于有机体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或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具有定型化\自动化\概括化的特点.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都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以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条件,都要强化.不同点:经典条件反射建立条件是被动的,强化与刺激有关,出现在反应之前,无奖励性质,适合情绪(情感)学习;操作条件反射是主动的,强化与操作有关,出现在反应之后,有奖励的作用,适合行为学习.2 心理过程:相对于个性心理来说,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 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的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 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的体验和感受.如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意志过程: 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 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作用.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特征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以性格为核心.能力是表现在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方面的特征:观察\思维\记忆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脾气\内外向性格是表现在完成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待人处世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3 个性和个性倾向个性概述: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基本特征:一,个性的整体性;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三,个性和独特性;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个性的心理结构:一,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对认识活动的对象和趋向和选择.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分类: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道德需要\创造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超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一个人独特潜能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心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基本需要生理需要评价: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由低级到高级不同的层次,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形成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但他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界限,忽视或否定了人类基本需要的社会性.;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指标.动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教师的言行;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学习成绩;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个性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作用: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使人精神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分类: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倾向性\持久性\效能.理想\信念\世界观:世界观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表现在:决定个性发展的趋向和稳定性;影响认识的正确性与深度;制约情绪的性质与变化;调节人的行为习惯.4 注意注意概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这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注意本身不反映任何事物.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生理机制:就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伴随的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紧张注意的一种特征);呼吸运动的变化(貌似注意\似不注意).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的注意,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和人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引起和保持警惕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加深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在同一对象(狭义,存在注意起伏周期;正时相\负时相)或同一活动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人的注意的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分同时广度和继时广度(一个人把握在时间上连续出现的刺激物的数量.)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注意的转移:被认为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与个体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其快慢与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新活动的性质.5 感觉和知觉感觉概述: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加拿大,赫布\贝克斯顿,1954.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觉\冷觉\触觉\痛觉),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内脏感觉.影响感觉的主要因素: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感觉相互作用.感受性: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阀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绝对感受性:感觉最大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阀限:在感觉上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差别的最小差别量.韦伯定律:在可感觉的范围内,感觉到随刺激强度的增减而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刺激强度变化过小则不能被感觉到. I/I=K.I为原刺激强度, I为可辨别差值,K为常数(即差别阀限).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程度.视觉适应:暗适应(感受性提高)\明适应(感受性降低);听觉适应的最大特点在于选择性.肤觉适应很明显,但是一个逐渐缓慢的过程.内脏感觉适应有关键期.痛觉是不能适应的.感觉的后效: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到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感觉的后效.感觉的适应: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在空间上产生同时对比,在时间上产生继时对比.融合: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作用而产生一个新的感觉的现象.联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知觉概述:知觉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应和直接反应.知觉和感觉比较:相同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不同点: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反映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分析器活动不同(感觉单个分析器,知觉多个分析器活动)感觉主要受生理特征的影响,知觉主要受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知觉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等组织原则)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主观(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理解性(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恒常性(知觉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包括形状\亮度\颜色)定势: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几种主要的知觉:空间知觉(后天学习而得,视觉起主要作用.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运动幻觉: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觉.); 自主运动(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这是飞机失事的原因之一.)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不同于幻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性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最常见的是视错觉.记忆概述: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恢复三个基本环节.分类:按内容:动作记忆(动作\运动\活动),情绪记忆(体验),形象记忆(事物形象特征),语词逻辑记忆(语言\符号\规律\概念)按记忆活动特点和信息加工阶段: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2秒以内,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有大量潜在信息,使之转化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复述是其重要保持机制),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的记忆).识记: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前没有确定识记目的,也不用任何用助于识记的方法的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有意识记明确了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记忆.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是主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记忆;机械识记是主要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整体识记\部分识记与综合识记.记忆的生理机制: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重新活动.保持与遗忘:保持进程(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比成人普遍,学习困难材料时比学习容易材料时更为常见,学习不充分时比学习纯熟时更易出现并且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位,学习程度:低度学习\适度学习\过度学习);记忆内容的变化(保持原内容显著特征但更简略);遗忘的原因:衰退\干扰\压抑\认识.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再认和回忆: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其速度和确定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二,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的有关事物的相似程度.在再认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就转化为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回忆的分类:按照预定的目的任务:有意回忆(又叫随意回忆,有回忆的目的任务,自觉地去追忆以往的某些经验.心理学中把那种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的策略,通过不断的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再现称为追忆.无意回忆指没有预定目的和任务,只是在某种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根据中介:直接回忆(不需要以其它事物为中介即可提取有关信息.),间接回忆(需要以其它事物为中介并经过一系列推理过程提取有关信息,含有积极的思维成分.联想:回忆的基础.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几种形式.再认和回忆的关系: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即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再认是比较简单的记忆现象,回忆包括从长时间记忆存储中对信息的搜索和再认两个阶段.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要达到回忆程度,一般先要能再认,但不能停留在再认的水平上.回忆是记忆效果的更有力的证明. 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因其纵坐标代表保持量,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遗忘进程的制约因素:时间因素;其它因素: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性质\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干扰效应的两种表现.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研究表明,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所制约.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想象概述:想象是在人的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基本材料是表象.它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特点:形象性\新颖性.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想象加工改造的方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又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觉\梦是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形成的条件:要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备.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目的,通过词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的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它的评价标准:是否新\是否有价值.发展条件:创造动机;扩大知识范围;思维的积极活动;灵感和艰巨劳动.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幻想是学习和工作的巨大的动力,是构成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8 思维思维概述: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和感知觉比较:反映的内容不同,反映的方式不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为思维带来了新原则,思维活动总是借助于语言完成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区别:语言是交流思维的工具,思维本身不具有这上特点;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语言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不同民族的语言的语法结构不全相同,但思维的规律是相同的.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也就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概念及其掌握: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获得;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使学生熟悉有关概念内涵条件下掌握概念.整个思维过程就是积累概念的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二,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三,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四,适时给概念下定义五,在实践中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阶段划分:认识问题和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特点和条件;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检验假设.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的运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分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情感与动机状态:动机愈有意义,为解决问题所做的探索就愈积极,愈顽强.个性:个性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因.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产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要求个体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的发明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一,既需要分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二,没有现成答案;三,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其重要成分;四,灵感状态是其典型特点;五,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展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9 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概述: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 概念不同:情绪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体验;情感是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体验;情绪更具有情境性,表出于外的,是不稳定的;情感通常跟认识有关,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情绪的体验更强烈,情感的体验较弱.2 情绪依赖于情感,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的形成依赖于多次情绪体验;情感的表现依赖于情绪.情绪学说: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强调认识作用的情绪学说;普拉契克的情绪进化学说.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人的生活有重大的意义.分为心境\激情\坚强\焦虑四种.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最重要的调节方式有知足\退步\看淡.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暴发式的情绪状态.产生的方式是重大事件的积累.应激:在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活动完全控制或完全紊乱,集中起来使心理活动激进起来应付应激活动.在应激状态下,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知识经验\个性经验.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相当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或个性特质.状态焦虑:在特定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几种高级情感:道德感:有明显的社会性的阶级性,是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三种形式:直觉的情绪体验(缺乏自觉性,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感,与社会舆论有关);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绪体验.理智感: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美感: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是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两个明显的特点:具有愉悦的体验;带有倾向性的体验.具有直觉性,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情操:是带有理智性的与正确的价值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各种高水平的情感的综合体.高尚的情操主要包括理智的情操\道德的情操\美的情操.10 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位以及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学研究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保障退出自由与保密。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活的观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

心理学文献就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

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

检索工具法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

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样本的方法。

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8.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分段取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学校、地区)分为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中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

9.方便取样: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

立意取样,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认识,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

10.定额取样,也称配额取样,是按特定的标准(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等)将总体中的个体分为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取样。

滚雪球取样,是先从总体中合适的调查对象开始进行调查,再通过他们得到跟多的调查对象,就像滚雪球一样。

第三章假设与解释1.范型是指看待问题的基本角度或框架。

它为研究者提供观察事物的基本方式和信念,决定或影响着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方法、策略和所提出的理论。

在心理学中主要的研究范型有生物学范型、心理动力范型、行为论范型、人本论范型和认知论范型。

2.归纳式理论是进行质的研究的研究者通常采用的理论建构方式。

演绎式理论是运用演绎的逻辑,采用假设检验方式获得的理论。

3.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操作性定义的概念,另一类是心理学家“发明”出来的尚无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是根据一组产生被定义事物的操作所下的定义。

那些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就是变量。

4.刺激变量简称S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

机体变量也称为被试变量、属性变量,一般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

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

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时多种多样的,人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机行为反应。

5.自变量指在实验中被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试对刺激作出的反应,也就是实验者观测和记录下的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反应值。

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需要通过保持恒定等方法使其中立化的潜在变量。

6.假设是指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对某些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的陈述。

备择假设可称为研究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所期望的关系,通常是研究者期望证实的假设;虚无假设亦称无差假设、零假设、原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没有关系或差异,是根据样本统计量决定予以拒绝或接受的假设,常以H0表示。

定向假设是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有所示意的假设;非定向假设是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没有示意的假设。

实验假设是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猜测性陈述;非实验假设是对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7.决定论逻辑默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是由其不能控制的因素决定的,需要不断的探究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链条。

通则式的解释逻辑力要求找出能够对某一类现象进行解释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

8.变量间有两类基本的关系。

一是相关关系,即变量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关联。

二是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

9.判断因果关系的三条标准是:(1)变量发生在时间序列上是前因后果。

(2)两个变量之间有实证的相关。

即要能够实现观测到两个变量之家有稳定的共同变化关系。

(3)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不因为其他变量的存在而存在。

第四章测量1.测量是一个为确定某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值的过程。

包括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比率测量。

2.定名测量是把事物的属性归于不同类别的测量。

定序测量是对事物的等级和顺序的测量,是对一系列事物进行排序。

定距测量是对事物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测量。

比率测量是对事物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

3.测量的效度是指测量得到的记分是否反映了欲测的特征及其程度。

包括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4.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包含了预测的内容范围。

准则效度是以测验分数与作为外在标准的效标行为之间的关联程度来表示的一种效度。

结构效度是测验对某种理论构想或特质所能体现测量的程度。

5.内部效度是研究变量(处理)被精确估计的程度,也就是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确定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历史、成熟、统计回归、被试亡失、被试特征、研究工具的使用、测验、主试与被试的交互作用等。

6.外部效度就是将测量结果推广到研究外情景的程度,即测量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实验条件的人为性、实验处理的多重性、被试取样的代表性和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7.信度是测量的可靠性程度,表现为测量数据和结果的稳定性和测验内容的一致性。

检验信度的方法有并行法和重复法。

8.误差就是对正确的偏离。

测量误差是一种因测量手段的偏差所造成的常误。

误差可能是偶然性的,也可能是系统性的。

第二编心理学研究设计第五章真实验设计1.实验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探寻因果关系最有效的方法。

2.根据随机化原则选取并分配被试,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操纵自变量的变化,并精确地测量因变量的实验设计称为真实验设计。

3.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因素)并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分配被试到各个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4.根据自变量水平的多少,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可分为两等组模型和多等组模型;根据有无实验前测,可分为后测模型和前测后测模型;根据是否进行配对分组,可分为随机等组模型和随机配对等组模型。

5.多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在同一个实验里同时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并把被试完全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中的组合中,以观察自变量以及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

包含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多因素设计一般称为多因素设计或析因设计。

由于多因素的实验设计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因而可以获得比单因素实验更多的信息。

6.随机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或环境因素)尽量减小,而使区组之间的差异尽量大。

每种实验处理出现在每个区组中,这样区组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各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区组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误差项中剔除。

7.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要求把被试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接受一个因素各个水平的实验处理。

并且假设区组变量和实验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8.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要求把被试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则接受两个以上因素的各个水平组合的实验处理,并且假设区组变量和各个实验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第六章准实验设计1.准实验设计师介于真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不需要运用随机化原则和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需要严格的操纵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因而适合更广泛的研究目的。

2.单组准实验设计包括时间序列设计和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3.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观察,并在测量的这一时间系列呈现时间处理,然后观测呈现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观察结果,并将这些结果与实验处理前的一系列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而且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结果。

4.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选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出现实验变量,在另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实验设计。

5.多组准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和平衡设计。

6.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是,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用等组法来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时的情况下,或不能用随机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时,采用一种准实验设计类型。

7.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采用了未经随机分配不相等组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在实验中对被试组进行一系列的前测和后测。

8.平衡对抗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该设计使不同实验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轮换,使情境条件以及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会均等,抵消由于实验处理的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误差。

第七章非实验设计(I)1.非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描述性或相关性的研究策略,用于识别和检验自然存在着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非实验设计由于不能满足真实验设计所要求的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的基本原则,又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和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所以非实验设计很难有效地推断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非实验设计可以使研究者对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作出因果关系的假设,并在后续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这种假设,因此非实验设计也是真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也称前实验设计。

2.非实验设计一般包括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固定比较设计和事后回溯设计等几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