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背景、形成、实施与启示

合集下载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学校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

如何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趋利避害,减少对学生、教师造成的影响。

需要重新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利用闲置的校舍,从长远眼光看将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布局调整;中小学;学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生育政策的继续执行,目前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导致部分校舍或学校闲置。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年月教育部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在这种精神的贯彻下,撤并学校有放缓的趋势,但仍将有很多农村学校被撤并将不可避免。

据统计:“从年到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所和所分别减少到所和所。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分析目前看校舍撤并前后都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农村学校整合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较大浪费现象,需要合理利用减少损失。

因为从长远的眼光看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

(一)对学生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影响。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不论是合并前后,都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撤并前由于学生人数的锐减,教育主管部门必然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的教师,有时一个班级只有一个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合并后虽然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都较多,但又导致保留下来的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室,又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然而布局调整后,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路程的增加和不便农村寄宿制的实行解决了路途遥远学生的上学不便,但是部分学校住宿条件比较差,宿舍楼面积小,需要几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

学生们每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而且还严重影响学生们身心健康发育。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一、xx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原因分析一是布局散,规模小。

我镇下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6万人,现有中小学21所,还是六、七十年代的格局:点多、线长、面广。

2所中学学生数只有1405人,班平学生不足47人;16所完小和3个教学点学生数只有2681人,班平学生不足24人。

全镇400人以上的小学仅1所,100人以上的小学也只有10所,6所完小不足100人,3个教学点都不足50人。

据统计,农村村级小学学龄儿童数量还在逐年减少。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畸形。

首先是年龄老化。

我镇在职教职工241人中,30岁以下的1人,占教师总数的0.41%;31—45岁的118人,占教师总数的48.96%;46—50岁的31人,占教师总数的12.86%;51—60岁的教师91人,占教师总数的37.76%。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是我镇教师队伍的真实写照。

其次是观念落伍。

年龄偏大,“老弱病残”多,理论学习、自我提高意识不强,导致教育理念严重滞后,知识结构日益老化。

然后是学科结构不合理。

除了语文、数学学科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学科因为专业教师奇缺,基本无法正常开课。

三是办学条件差。

全镇中小学校舍大部份是八、九十年代大搞“普九”达标而新建、改建、扩建的产物,校舍质量差,维修困难,维修成本高、周期短,每年需投入维修资金几十万元。

中小学配套“八室”基本是有名无实,图书和音、体、美器材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课需求。

二、xx镇联村共建学校主要做法1、注重“三个结合”,做到“三个坚持”。

我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注重“三个结合”:把调整学校布局与方便学生上学、扩大学校规模结合起来,把调整学校布局与学校危房改造、迁村腾地、推进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把调整学校布局与减轻农民负担、产权制度、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

做到“三个坚持”:坚持“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建后撤、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加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及幼儿园向社区集中”的力度,坚持“政主导、确保力度到点,群众主体、确保支持到愿,整体联动、确保形成合力”。

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

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

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实践报告、活动总结、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practice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调研报告: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问题与改进导言本文节选自浙江大学首届策论中国活动优秀奖作品《农村学校布局: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煌、邵婧儿撰写,由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指导修改成文。

2024村级学校撤并实施方案

2024村级学校撤并实施方案

2024村级学校撤并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师资短缺、教学设施不完善等。

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育管理,特制定了2024村级学校撤并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撤并村级学校,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二、实施原则1. 以城镇化进程为导向。

充分借鉴国内外农村教育发展经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育资源结构,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2. 以科学合理为基础。

统筹考虑学校布局、学生数量、教育需求等因素,科学确定撤并学校的范围和方式,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3. 以公平公正为原则。

保障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公平权益,注重优化学校布局,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质量。

三、撤并范围和方式在制定撤并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学校之间的距离、学生数量等因素。

具体的撤并范围和方式如下:1. 撤并范围根据村级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需求和学生数量,确定撤并学校的范围。

重点关注那些师生资源利用率较低、教学质量较差的村级学校。

2. 撤并方式(1)合并重建:将两个或多个学校合并为一所新学校,优化师资配置、教学设施建设等。

(2)转移并入:将学生转移并入相邻地区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以提高教育质量。

(3)设立教育集团:将一些学校设立为教育集团,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四、实施步骤1. 撤并方案制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撤并方案。

包括确定撤并学校的范围和方式、制定师生转移和教育资源优化计划等。

2. 师生转移根据撤并方案,组织学生和教师顺利转移。

同时,注重保障学生在转移过程中的教育权益,确保转移后学生能够继续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 教育资源优化对于撤并后的学校,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重点关注师资培养、教育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教育质量。

4. 教育管理改革撤并学校是教育管理改革的机遇。

优化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指导,提高教育行政效能。

五、评估与效果监测实施撤并方案后,要对撤并后的学校进行评估和效果监测,确保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前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缺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不高等。

为此,国家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

布局调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问题分析学校布局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布局不合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教育资源和投入都被集中在了城市和县城,导致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一些学生需要长时间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

学校缺乏教师和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在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喜欢到城市和县城工作,而农村地区则难以留住这些人才。

此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无法提供高水平的教学设备、教材和学习材料等。

学校设施简陋许多农村中小学的设施都比较简陋,缺少先进的学校设备、实验室以及图书室等,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对策与建议建设特色学校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开展特色教育来解决。

成立特色学校,将资源集中到少数特色学校,其余学校仍然保留,但教材、学习资料和教学内容等可以在特色学校统一设定,统一采购和统一分配,这样可以在保证其他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集约和优化。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关键。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

培训可以针对教师岗位特点,实现精准培养。

引进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奖励政策、鼓励就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工作。

加强教育资源投入针对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在投入方面可以考虑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款和招募志愿者等方式,为学校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加强设施建设在设施建设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建设、企业捐赠、社会组织捐赠等方式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可以通过宣传效果的扩大,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分析与建议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分析与建议

化农村 教 育资 源配置 ,对 农村 教育 资源 进行 整合 的行 动 。 具 体说来 ,就是撤 并农村 原有 的中小学 ,使 学生集 中到小
部 分 城 镇 学 校 ,即 所 谓 的 “ 撤点 并校” 。但 实 质 上 ,农 村 中 小 学 布 局 调 整 政 策 不 是 一 项 单 行 、明 确 、具 体 的公 共 政 策 , 而 是涉及农 村学校 布局调整 的一系列 措施 和相关政 策的概
习俗 的传 承可能会受 到极大 冲击 ,所 以调整 的过程要 适 当 考虑这些 因素 。
( 二 )农 村 中小 学 布 局 调 整 政 策 的 价 值 取 向分 析
整 的意见》 ( 下称2 0 1 2《 意见》 )中,要求在 完成农村义务
教 育学校 布局专项 规划备 案之前 , “ 暂停 ”农村义 务教育 学 校撤并 。本文对农 村 中小 学布局政 策进行 理性分 析 ,以
0 o 0 0 0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分析与建议
张 晓 阳
[ 摘
要 ] 自2 0 0 1 年 ̄
&2 0 1 2 年暂 时中止的我 国农村 中小学布局调 整政 策 ,对于我 国农村义务教
育造成 了深远 影响。文章在分析理解 这项公共教 育政策的基础上 ,厘 清其价值取 向与相 关动 因,提 出
便 提 出相 关 建 议 。
首先 . “ 以人 为本” 的价 值取 向是 农村 中小学 布局调
整 所 应 遵 循 的 基 本 原 则 和 首 要 价 值 取 向 。2 0 0 6 年 《 关 于 实


农村 中小 学布 局 调整 的政 策分 析
事求 是地做好 农村 中小 学布局调 整工作 的通 知》 中明确指 出, “ 要坚持 以人 为本 ,以学生 为本 ,以方 便和满 足学生 和家长的需求 为出发点 ,合理规划 ,统筹安 排学校 的布局 和建设 ” 。 以学生为本 ,就是 以学生的生命 、健康 、安

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

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

普通教育论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2001年以来,中国对县镇以下的中小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究其原因,主要有: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数减少;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入学需求增加,农村教育发展步子减缓;教育投入长期偏低,农村办学经费严重匮乏;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这一轮布局调整历时10多年,对于改进教育质量、优化教师配置、提高教育效益等具有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专项治理政策,要求各地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车监管,划拨专项经费改善和增加学生营养,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各地还应积极应对、妥善处理。

关键词: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教育经费作者简介:杨天平(1956-),男,江苏盐城人,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博士、教育管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浙江金华3210042001年以来,中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销、合并、改建、迁建、新建、扩建与重建。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1.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数减少新中国发展史上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是1963至1976年之间,第三次是1985至1990年之间。

1972年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但未认真实施。

改革开放以后,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9月和12月,中国共产党第12次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

但是,由于原有人口基数大,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期,农村重男轻女、农民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二胎、高胎次生育仍相当普遍,加之育龄人口的大幅度迁徙流动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性漏洞,使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不降反升。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深入分析布局调整的背景、现状及其影响,本文期望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归纳出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学校数量减少、学生上学距离增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接着,本文将从政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本文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数量减少,教育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集中和优化,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部分学校过于追求规模化、集中化,导致学校间的距离过远,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增加了学生的交通安全隐患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同时,学校规模扩大后,管理难度加大,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一些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而一些薄弱学校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不均衡的布局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也加剧了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随着学校数量的减少,部分教师面临失业的风险,而新招聘的教师往往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环境,导致师资力量短缺,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面临着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

一些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布局调整持怀疑态度,担心调整后会影响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

简论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

简论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

简论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摘要】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学校布局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后探讨了布局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了改善学校环境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接着讨论了具体的布局调整方案,包括建设新教学楼、优化操场和活动场地等。

也介绍了实施方法,如征求师生意见、制定详细计划等。

最后对布局调整的效果进行评估,探讨了可能的改进和优化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呼吁各方共同努力,为农村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整体而言,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现状分析、必要性、方案探讨、实施方法、效果评估、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简论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也变得愈发重要。

农村学校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学校存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有必要对农村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意味着对学校的场地、建筑物、设施等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方向。

通过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可以优化学校的空间利用,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可以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简论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理而有效的布局调整,才能为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农村学校布局的现状分析农村学校布局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很多农村地区,学校的布局存在着教学资源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地区的学校设施过于简陋,教学设备缺乏,导致学生学习条件较差。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历程与影响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历程与影响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历程与影响作者:张晓阳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06期摘要:自2001年开始,至2012年暂时中止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大概经历了“酝酿——启动——调整——中止”四个阶段。

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包括教育城镇化在内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推动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该政策也给农村学生、学校以及家庭带来了许多问题与困扰。

客观记录这场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内的“运动式”变革,对于中国,甚至世界都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历程;影响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059-05自2001年开始,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经历了一场“运动式”变革,有意无意地朝着“小学进乡镇,中学进县城”的战略预期大踏步前进。

据统计:“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

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 [1 ]即便在“校车事故”频发并引起全国反思的2011年,学校撤并数量依然在快速增加。

这种大规模、快速度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在过去的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而“大变革”的背后是毁誉参半、一度处于风头浪尖的国家自2001年始至2012年暂时中止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所以,客观记录这项“事关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 [2 ]的政策历程,归纳总结政策实施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历程本文意义上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指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特指我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困难及对策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执行,农村学龄人口逐年减少。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规范教育管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布局调整的进程也受到一些现实困难的阻碍。

一、农村中小学调整的背景及动因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就是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以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

学校布局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

每一次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一)学龄人口不断减少是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客观原因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90年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一些地方的村小生源不足,出现了大量的“微型”学校,生源减少客观上要求学校布局调整,在审计署部署的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审计调查过程中,以某县级市为例,现有初中和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98万人、5.81万人,比2001年的3.55万人和5.91万人下降了16.06%、1.69%。

(二)地方上经费不足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客观要求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乡镇,即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财政拨款。

由于上级政府投入很少,县乡财力薄弱,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实际上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渠道。

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山由“以民为主”到“以政府为主”的转变。

但由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而国家的投入机制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资金投入出现“空档”,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普遍减少,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面临困境。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历程、反思与走向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历程、反思与走向

急于进 入共 产 主义社 会 , 我 国 的政 治 经 济建 设 方 针 出现 了较 大 的偏 差 , 继 而影 响到 了教育 工作 , 出现了 “ 教育 大跃 进 ” 。1 9 6 2年 教育 部 又 提 出 , 全 日制 中小 学 要适 当压缩 规模 , 注意 调整 学校 布局 , 以方 便学 生
上 学 。1 9 6 5年 , 全 国有 小学 1 6 8 . 1 9万所 , 中学 1 8 1 0 2 所, 还有 农 村职业 中学 6 1 6 2 6 所, 这个 时期 学校 数量 达 到历 史最 高点 u J 。 “ 文革” 期间 , 全 国范 围 内出现 了“ 教 育改 革” , 中 学 下放 到公社 , 小 学下 放 到 生 产 大 队 , 并实行“ 小 学
【 关键词】 农 村 中小学; 布局调 整 ; 政策 变化 ; 资源配置 ; 人 文关怀
【 中图分类号] G 4 0 — 0 1 1 . 8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1 2 0 ( 2 0 1 3 ) 0 3 — 0 0 3 1 — 0 3
Hale Waihona Puke 2 0 0 1 年, 教育 部 采 取 了一 系 列 重 大 的措 施 调 整 农村 中小学 布局 , 此 次 调 整 主 要 是 针对 农 村 中小 学 整 体办 学条 件较 差 、 师 资水 平 不 高 的现状 。历 经 十 年 的实践 证 明 , 布 局 调 整 改 变 了部 分 学 校 的 办 学状 况, 扩大 了优 质 的教育 资 源 ; 但 同时也 出现 了不少 问 题, 如辍 学率 反弹 、 学 生家 庭 负担变 重等 。笔 者从 教 育 政策 视角对 我 国学 校布 局调 整 的历程 、 特点 、 问题 进行 历史 性 的梳理 与分 析 , 以期 能 为 我 国 今后 学 校 布局 变迁 的持 续发 展 带来 一定 的参 考意义 。 农村 中小 学布 局调 整 政策 的主 要历程

[学校布局调整的行与思]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

[学校布局调整的行与思]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

[学校布局调整的行与思]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一些农村中小学出现了生源不足现象。

2001年,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对于改善农村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贫困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较好地完成义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一些地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却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老百姓之间引发了诸多观念、认识、感情和利益等方面的矛盾。

当前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究竟遇到哪些难题?存在哪些误区?今后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到底何去何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农村中小学普遍出现了生源不足现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结构深刻调整,农村乡镇大幅度合并,全国乡镇总量由1984年的*****个减少到了2009年底的*****个。

这样的变化,对学校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中小学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推进的大背景紧密联系,布局调整适应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润勇分析,城镇化也带来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大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对学校布局调整提出迫切要求。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达到了2.2亿,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1167万。

“农村常住人口和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规模效益下降,‘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格局开始被‘小学向乡镇靠拢’、‘初中基本在镇和县城’的调整策略代替。

”杨润勇说。

为了适应农村学生数量的变化,解决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教育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2001年,为了优化中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国务院出台一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历程与影响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历程与影响

第1 2 卷 第 6期
我 国农 村 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 历 程与影 响
张 晓 阳
(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 ,上海 2 0 0 0 6 2 )

要 : 自2 0 0 1 年开 始, 至2 0 1 2年暂时 中止的我 国农村 中小学布局调 整政 策, 大概 经历 了“ 酝酿——启动——调整——
2 0 1 3 年 1 1 月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o f Hu n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1 2 NO. 6 No v . , 2 01 3


了一 场 “ 运 动式” 变革 , 有 意无意地朝着 “ 小 学 进 乡
农 村 初 中减 少 1 . 0 6万所 , 减 幅超 过 1 / 4 。也 就是 说 , 小学 , 使学 生集 中到小部 分 城镇 学 校 , 即 民间所 谓 的 撤 点并 校 ” 。 同时 , 农村 中小学 布局 调整政 策不 是一 ・平均每一天 ,就要消失 6 3 所小学 、 3 0 个教学 点 、 3 “ 所 初 中 ,几 乎 每 过 l小 时 ,就 要 消 失 4所 农 村 学 项单行 、 明确 、 具体 的公共政策 , 而是涉及农村学校 校。” [ , 即便 在 “ 校 车事 故 ” 频 发 并 引 起 全 国反 思 的 布局调整的一系列措施和相关政策的概括与统称 ,
5 9
但是 , 当时没有给 出 策处于初期阶段 ,国民生育观念 的变迁也才刚刚开 到了布局调整的一些基本标准 , 督导条例” 与“ 撤并程序 ” , 导致出现 了一系 始, 长期形成的这种人 口负担并没能马上得到缓解 , 具体的“ 0 0 2 年 4月, 国务院发布《 关于 所以当时我国农村 中小学要承担 的生源数量非常之 列本可避免的问题。2 , 明确规定地方 大 。 由此 , 1 9 8 0年 代后 期 到农 村 中小学 布 局 调整 开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要从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地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结 始 以前 ,我 国农 村 中小学 校 的数量 事 实上一 直 在增 并且布局调整所在地的县级人 民政府 , 要切实负 长, 以适应人 口以及生源压力 [ 3 ] 。在国家 、 社会各界 构, 的努力之下 , “ 镇办初 中, 村办小学” 的地方分管体制 责制订出适合本辖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 。但 由此而生 ,甚至一些大的村落拥有 自己的九年一贯 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逐步扩大 ,县级财政的 增, 大批撤并村小和教学点 , 优化教育投资效 制学校 。在这个基础上 , 9 0 年代中后期 , 我国基本完 压力 日 益成为许多地方政府 的不二选择。 成了“ 扫盲” 和“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的任务。 2 0 0 3 年6 月, 财政部发布《 中小学布局调整专 也正 是在 这个 过程 中 ,我 国社会 结 构发 生 了深 , 中央财政为促进和引导全国基础 刻的转型。 农村城镇化水平迅猛提高 , 计划生育政策 项资金管理办法》 推动 、 支持和鼓励 中小学布 和 生育 观念 发生 变迁 , 适龄 儿 童数 量急 剧减 少 ; 农 村 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 局调整 , 设立“ 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 , 补助范围 税费制度改革下 , 乡村学校办学经费持续紧张 ; 农 民

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

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

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出现的巨型学校现象,分析其背后的规模效益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张力。

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巨型学校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巨型学校以其庞大的学生规模和资源集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效率,实现了规模效益。

但也引发了教育公平、学生发展差异、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等问题,对农村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对巨型学校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阐述巨型学校现象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动力。

探讨巨型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挑战。

再次,分析巨型学校现象对农村教育公平性的影响,包括教育机会的均等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生个体差异的处理等方面。

提出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巨型学校现象,理解其背后的规模效益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公平性和质量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动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教育资源分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一变革对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规模效益的角度来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农村地区人口外流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学校面临生源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

通过合并、撤销、新建等方式调整学校布局,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的教育需求。

公平正义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动因。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程、背景及标准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程、背景及标准

作者简介: 刘岳启 , 淮阴师范学 院( 江苏淮安 ,230] 230 )  ̄研究员 , 主要从 事基础教育 、 教育管理研究 。

先 提 出了集 中办学 、 模 办学 的理念 。19 年 , 规 98 教


、 。

我申学局整历 国小布调的程
次 较 大 规 模 的农 村 中 小 学 布 局 调 整
整 以

1 .第 次 较 大规 模 的 农 村 中 小 学 布 局 调 整
( 9 6- 2 0 1 8 -- 0 0年 )
上 学 路 途 远 而 产 生 的 社 会 问 题 。本 文 分 析 了我 国历 次 较 大 规 模 中 小 学布 局 调 整 的 历 程 及 背 景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我 国 中 小 学 布 局 的标 准 。
关 键 词 : 村 中 小 学 ; 局 调 整 ; 准 农 布 标
中图分类 号 : 2 G5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9 ( 0 2 0 — 0 3 0 17 —0 42 1 )70 5 — 3
学 校 布 局 其 实 质 是 在 哪 儿 办学 、 办什 么 样 学 校 的 问 题 。早 期 , 国农 村 中小 学 布 局 是 在 五 六 十 年 我 代计划 经济框 架下 形成 的 , 当时 以 村 办 小 学 、 办 乡
一 管 理 ・ j
与 2 决 束 磐 一
谚 ≯l ■
小学生入学率大 幅提 升 , 我国高等教育提 供发展 为
空 间 , 进 了经 济 建 设 和公 民 素 质 的 提 高 。 而 , 促 然 随 着经济发展 , 中小 学 布 局 不 合 理 现 象 1 突 出 。农 3益 村 中小 学 布 局 分 散 、 舍 简 陋 、 资 缺 乏 。 学 质 量 校 师 教 难 以 提 高 , 育 不 均 衡 现 象 1益 明 显 , 人 民 对 优 教 3 与 质 教 育 资 源 的渴 求 、对 教 育 公 平 的企 盼 1 矛 盾 。 3益 因此 ,我 国 在 不 同 时 期 多 次 对 中小 学 进 行 布 局 调 整 , 得了 取 定 的成 效 , 也 存 在 但 系 列 问题 , 对 需 中小 学 布 局 调 整进 行 分 析 与 界 定 , 规 范 中小 学 布 以 局 调 整 , 进 义 务 教 育健 康 、 序 、 谐 发 展 。 促 有 和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与建议2000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分配,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

为此,本文将探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过多,规模过小。

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的规模很小,学生数量少,但却存在大量的教师资源。

这些学校往往形同虚设,既耗费了教育资源,又浪费了财政资金。

2. 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不合理。

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的布局不合理,导致相邻的两个小学或初中之间距离过远,交通不便,学生交通费用高等问题。

3. 教学条件落后。

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教学条件都很差,师资力量不足,甚至部分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这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农村学校师生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福利待遇落后于城市地区,许多教育人才不愿意去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而不少农村学生则选择到城市就读,这导致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持续流失。

二、对策与建议为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建设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农村教育体系,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减少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加大规模。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应采取“规模化办学”的方式,减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加大学校的规模,整合教育资源,落实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政策。

2. 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

应根据当地的人口、交通、经济等因素,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

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交通条件、师生分布情况,避免出现近在咫尺却交通不便的情况。

学校布局调整意义

学校布局调整意义

学校布局调整意义有利于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有利于优化教育与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势所趋,如生源的减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考虑、农村孩子到城镇上学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1、学校布局调整是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与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从总体上来看,我县当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规模、师资、设施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导致了新的社会不公;这次实施的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尽可能使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2、学校布局调整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成本投入过大、财政负担加重、办学效益降低,影响了全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代经济理论启示我们,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使生产成本下降、效益提高;我们必须学习借鉴这一市场运作方式,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资源、激活增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讲:学校布局调整,一方面可以使教学仪器设备等硬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教育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师资等软资源,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布局调整又能使教育资源流向集中,形成一个相对聚集的教育资源群体,既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的传播辐射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又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3、学校布局调整是改善学校管理、创造良好教书育人环境的需要;学校规模小,师生人数少,学校管理粗放,教学质量低下;个别偏远的“麻雀校”,设施落后,办学效益极低,严重影响了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布局调整之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师资力量配置相对充足,教育教学机构设置齐全,一些好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具备了实施的条件,学校管理就会更加规范,更加精细到位;同时,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相对集中,班额设置更趋合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有利于在班与班、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各种竞赛和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奋发上进,改善教育氛围,增强育人功能;4、学校布局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农民家庭负担的需要;学校布局调整后,绝大部分学校都改办成寄宿制学校,学校代替家长照顾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学玩病痛伤”,家长也不用每天多次接送学生上下学,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较好地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从烦琐的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5、学校布局调整是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农村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而学校布局调整一方面可以将大量学生归集到城镇,形成一个较大的学生群体和服务市场,扩大城镇规模,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拉动城镇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农村儿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从根本上提升城镇品位,促进小城镇建设;因此,学校布局调整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减少与学校过剩:由于农村地区人口流出和少子化趋势,部分地区的中小学面临生源减少和学校过剩的问题。

2. 分散的学校布局:农村地区的学校分布比较分散,有些地方存在学校各自为营、资源分散、教学质量不均衡的情况。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包括教师队伍、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变动、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对策:
1. 综合评估与优化布局:对农村中小学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局优化,合并农村学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在布局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出行距离和安全等问题。

2. 加强师资支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3.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发展的资金来源,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 综合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设立联盟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5.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人民群众对农村教育的获得感。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布局优化、师资支持、教育投入、综合利用资源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背景、形成、实施与启示摘要:从网点下伸、多种形式的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是30多年来农村学校布局变化的基本趋势。

农村一度呈现校点广布的办学格局,但分散办学经费负担沉重,在效率优先价值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逐渐萌动并合法化。

政策实施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撤并农村学校,强化了效率优先价值,尤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撤并农村学校甚至被当成城镇化跃进的工具。

农村义务教育应重新树立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政策理念,重申就近入学的重要性、正当性和法定性,摒弃效率优先,坚持公平优先、质量多元的农村教育发展观。

关键词:学校布局调整;农村义务教育;效率优先;城镇化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3-0022-08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正式颁行。

十余年来,农村中小学校数量剧烈减少,农村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空间分布层级提高。

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基本暂停了这项政策的实施,但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在一定时期内仍无法完全停息。

从较长时期的纵向视角来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变化过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过程的背后是农村教育矛盾焦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本文考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历史变迁过程,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农村学校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一、1980年代分散办学为主的农村学校格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随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农村中小学校空间分布和办学形式作出的调整与转换,表现为从20世纪80年代的分散办学逐渐转变为集中办学,从多种形式办学变为大面积实行规范化、寄宿制学校等正规形式。

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初等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原则下的网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了分散办学为主的基本格局。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80年代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确立了多种形式办学的策略。

该文件指出:“鉴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差异很大,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力求使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与群众生产生活相适应,便于学生就近上学。

在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还应举办一些半日制、隔日制、巡回制、早午晚班等多种形式的简易小学或教学班。

”[1 ]这类全日制小学之外的办学形式一般称之为村学,对其教学和学习年限不做硬性要求,只要学好语文、算术即可。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村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办学应当坚持多层次、多种规格和多种形式”。

1986年国家教委等部委《关于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重申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要求,“可在贫困边远、居住分散的地区举办适当减少课程门类、适当调整教学要求的村办小学或简易小学”[1 ]。

这种村学、简易小学和教学点深入偏远村庄、遍布农村的学校形态,一般被称为“网点下伸”,位于自然村的初小或教学班被形象地称为“下伸点”或“伸腿班”。

与网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相匹配的是就近入学原则,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这样,农村形成了校点广布分散的义务教育办学格局。

多种形式办学是一种从实际出发、适应当时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办学策略,强调就近设置学校,采取低重心的学校布局,方便适龄儿童顺利入学,蕴含着一种实事求是、相对公平的教育哲学观。

以湖南省为例,1983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的决定》(湘政发[1983]63号)要求,“办学形式和教学要求可以多样化,克服‘一刀切’的做法”,小学的办学形式和教学要因地制宜。

城市、县镇和农村的一般地区应办全日制小学;边远中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水上船民等,可办只开语、数、常三科的简易小学或教学班[2 ]。

在低水平的农村教育普及情况下,不强求统一标准和城镇标准的学校形式,而实行“村村办学”、兴办多样化的学校,符合当时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

这有利于提升农村儿童入学率、扩大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也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挥农村学校的教育文化辐射功能,有效减少农民文盲的数量。

至1990年末,全国大约90%的人口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3 ]。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萌动与形成1. 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困境我国长期面临“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瓶颈。

与20世纪80年代农村分散办学相适应的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逐渐形成了分级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

“人民教育人民办”是农村办学的普遍事实,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这种机制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密切了农民与学校的相互联系,但同时也把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过多下放给地方,尤其是乡村。

随着义务教育普及范围和规模的扩大,贫弱的乡村财力无法再担负农村办学责任,农村义务教育陷入了愈发严重的经费困境。

1986年《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中教育费附加率为1%,农村教育费附加一般通过纳入提留统筹的方式来缴纳,提留统筹数额不超过农民人均收入的5%,1990年6月又发文将教育费附加率提升为2%。

农村教育集资是一种一次性改善办学条件的方式,80年代其相关规定主要散见或隐含于一些文件之中,如“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农村中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等。

在实践中,农村教育集资是大面积存在的,主要归县级政府审批和管理。

90年代中后期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显现,学龄人口减少,以及“普九”规划的实施与铺开,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困窘局面,致使以调整学校布局来节约教育经费的政策理念进一步强化。

为推进“普九”进程,国家教委将全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一片、二片和三片地区②,即东部发达地区、中部一般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中央决定以专项经费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支持。

1995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决定在1995~2000年组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简称“义教工程”),总投入超过1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款39亿元[16 ]。

专款主要投向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用于新建、改扩建校舍,以及购置教学器材、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

1995年6月,财政部、国家教委发布《中央义务教育专款(增量部分)使用管理办法》,规定该专款用于实施义教工程,要求工程的项目建设“始终以完成普及义务教育任务为目标,贯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的原则”[17 ]。

中央在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的同时,也把调整学校布局、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价值理念附带其中,促使全国性的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首先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酝酿和预演。

1995~1997年,义教工程在二片地区实施并在三片地区试点,1998~2000年重点向三片地区推进,共覆盖二片地区383个项目县和三片地区469个项目县,学校布局调整是其重要内容。

如湖北省要求所有项目县(市)根据“初小就近入学,高小适当集中,初中形成规模”的原则,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凡是布局调整不到位的不准立项[18 ]。

同一时期,中央决策部门把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了“普九”的常规活动,相关细节显示这与财政部门的力推有着较大关系。

1995年6月,国家教委在石家庄召开二片地区12省“普九”工作汇报会,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指出自然条件极其不利、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边疆地区、深山区、牧区、海岛等,要因地制宜普及义务教育,包括从实际出发办简易的多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19 ]。

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在广西桂林召开三片地区9省区“普九”工作汇报会,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强调9省区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举办正规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因地制宜发展非正规教育[20 ]。

同时,财政部副部长谢旭人在会议上要求,三片地区“普九”规划要注意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通过学校布局调整,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21 ]。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召开全国教育财务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纳入“普九”规划[22 ]。

三片地区实行布局调整和集中办学的主要方式是修建寄宿制学校。

1997年3月,国家教委、财政部在广西百色地区田东县召开会议,指出要结合义教工程调整学校布局,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区,应集中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23 ]。

1997年8月,国家教委、财政部在新疆伊宁召开会议,也提出要撤并过于分散的校点,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区办寄宿制学校[24 ]。

在三片地区义教工程规划编制办法中,对于学校的设点布局提出“对不到预定规模的孤立学校点(教学点),考虑能否用寄宿制方式予以撤销”[25 ]。

1998年5月,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三片地区义教工程签字仪式上强调,三片地区要下大力气合理调整现有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努力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26 ]。

在集中办学理念下,三片地区一些省份结合义教工程进行了撤点并校的实践。

1998年7月,内蒙古启动义教工程,要求“各项目旗县都要通过布局调整,实现集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对不按要求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旗县,自治区将缓拨或停拨中央和自治区补助专款”[27 ]。

1999年1月,甘肃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中小学要结合义教工程建设,对布局不合理的,该撤的要撤,该并的要并;就近入学不能过于分散,不能不考虑师生比问题,要适度就近、相对就近[28 ]。

截至2000年底,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所覆盖的项目县小学由20.36万所调整到18.69万所,减少了1.67万所[29 ]。

通过在二、三片地区实施该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学校布局的理念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了较为持续、紧密的互动,提高办学规模效益、节约教育经费的价值追求愈发强烈。

1998年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并要求适当合并现有乡村学校,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和压缩。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政策意图在经费困境中、在效率优先价值下不断发酵,昭示着全国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呼之欲出和应运而生。

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演化1. 效率优先价值的延续与放大2001年5月,国家层面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正式出台后,各省份制定了本省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一些省份设定了较明确的撤并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