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是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大陆漂流学说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一些蜘蛛还会在昆虫撞上以后把本来伸直的网放松,死死地缠住猎物。
而且蜘蛛是非常贪吃的动物,它们每天平均的进食量是自己体重的15%。
对于蜘蛛而言,逮住猎物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首先,蜘蛛必须精确地判断昆虫的/着陆点0,通常它们是凭借着自己的网在何处重量突然增加而感知的。
研究人员统计,一般地,被缠住的昆虫在蜘蛛网上的停留时间大约为5秒,而大约80%的昆虫会逃脱,而且自然界中/武功0好的昆虫也不少,有一种名叫/炮手甲虫0的家伙一旦被蜘蛛网缠住,就会向蜘蛛喷射出滚烫的液体,然后逃之夭夭。
当然蜘蛛也会给自己的猎物注射毒剂,或者用一些更加粘性的丝把猎物死死地重重包裹起来,有的蜘蛛还会暂时躲在一个安全的距离范围内,等到看到自己无法吞掉对手后,就会果断地切断缠绕猎物的丝并溜之大吉,如果网被严重损坏,蜘蛛马上会重新编织。
蜘蛛在地球上的生活史要比人类长的多,在许多著名的/化石库0中都发现了蜘蛛的化石,它们与现生的种类似乎并没有大的区别。
科学家发现,蜘蛛丝比尼龙丝的弹性更强,比钢铁更结实,有的一根蜘蛛丝可以达到30多米!它可以用来悬挂重物、结网、保护自己的卵、保温、御敌和捕食;蜘蛛织出的丝可以调节粗细、可以或湿或干,或者发黏或者像羊毛一样蓬松。
有些蜘蛛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只大网,可以网住蝗虫之类的大猎物,然后大伙一起上手,分而食之。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程新民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公认为是20世纪地质学的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导火索却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是谁最早提出?又是怎样诞生的呢?一、最早提出大陆漂移的学者目前一提到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想到就是魏格纳(A.wegener),但首先提出大陆漂移的并非魏格纳。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退利斯(Tha2 les)曾设想大陆是一个漂在水上的圆盘。
也有人推想陆地就像一只在海上漂浮着的巨大木筏或船只。
当然这些略带诗意的想法还谈不上有什么科学依据。
自从大西洋两岸首次绘制成地图以来,才有可能出现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大陆漂移的设想。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的人是
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的人是
历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魏格纳在德国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进行了一场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其正式的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之后更是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本书作论证。
魏格纳当初是因为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休息,抬头看着世界地图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似乎能够合在一起。
之后魏格纳就以气象学家的身份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理论,还曾多次前往格陵兰岛进行考察,1930年魏格
纳为了研究这个理论,第四次前往格陵兰岛进行考察的时候不幸遇难,享年50岁。
然而当时因为不能很好的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受到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反对,直到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与地震学、宇宙观测的发展,使得大陆漂移说被人们认同,并且成为了板块构造学的基础。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一开始是一个整体,在中生代的时候开始分裂并且漂移到现如今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和两种分力有关,一种是向西漂移的潮汐力,还有一种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经过长时间的变化位移才呈现出现如今大陆分裂的模样。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大陆漂移: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基本内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1.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2.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1.8亿年)曾经是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中生代以来,泛大陆分裂,各个小型大陆块逐渐漂移(白垩纪末大陆位置图)到现在所处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由于古老大陆是整体一大块,所以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
此后在漫漫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渐萎缩,成为现今模样。
3.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4.在大约3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全球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相连,大洋洲和南极洲也附着在这块大陆上,印度半岛则恰好位于非洲和大洋洲之间。
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侏罗纪),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这块大陆开始分裂,各大陆向西或向赤道移动。
南美洲和非洲在大约一亿年前(白垩纪)才开始分裂,从而逐步形成大西洋。
格林兰和挪威直至到第四纪(一百万年前)还连在一起。
在原始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由于各大陆相互挤压,便在大陆内部或边缘形成了高大的山西系。
魏格纳理论改造的主要内容:1.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巨大板块在运动着,其中有的板块会带动大陆或部分大陆和海底一道运动。
地理中的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测试题
地理中的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测试题一、选择题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A 魏格纳B 李四光C 达尔文D 牛顿2、下列证据不能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是()A 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相吻合B 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C 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D 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A 四大板块B 五大板块C 六大板块D 七大板块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A 活跃B 稳定C 多火山地震D 多山脉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A 板块内部B 大陆内部C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D 陆地与海洋交界地带6、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B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C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D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7、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A 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B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 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D 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8、红海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A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运动B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C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张裂运动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9、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A 印度洋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南极洲板块D 美洲板块10、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是()A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C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张裂运动二、填空题1、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科学依据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科学依据是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理论。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它解释了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组成的,并且这些板块不断地在地球表面上运动和漂移。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
魏格纳根据大陆的形状、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是可以移动的,它们可以像木筏一样漂浮在具有塑性的地幔上。
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大陆漂移的存在。
他们发现,在大洋底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海山、海沟、大洋中脊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与大陆漂移理论是相符合的。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地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许多个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驱动的。
地球内部有一个热流体层,即地幔。
地幔中的热量会形成对流,这种对流会产生上升和下沉的运动。
板块运动就是由这种对流运动推动的。
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沿着各自的边界相对运动,有的板块相互靠拢,有的板块相互远离,有的板块相互滑动。
板块边界上的运动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
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依据还包括地球的磁场记录和地壳变形的研究。
地球的磁场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岩石中的磁性矿物记录下来。
研究表明,岩石中的磁性矿物在形成时会保持当时的地磁方向,而这些岩石在不同的板块上分布,通过研究它们的地磁方向可以推断板块运动的历史。
此外,地壳的变形也可以提供关于板块运动的信息。
地壳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这种变形可以通过地质构造、地震和地表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得到证实。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和发展对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变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大陆漂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
历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谁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魏格纳(1915年正式提出)大陆漂移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的,实际上,早在魏格纳之前,英国哲学家培根就已经得知了大陆有过漂移的痕迹,但可惜培根并没有将大陆漂移与大陆之间的联结结合起来。
而在培根之后几近百年的时间里,并没有科学家仔细探究大陆之间可以严丝合缝的拼接。
1910年,魏格纳由于生病,在病床上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了大陆之间的轮廓可以对应。
一、魏格纳证明猜想魏格纳观察世界地图的过程中,首先发现了大西洋两边的两大洲的轮廓是可以对应起来的,尤其是巴西东部有一个突出的直角,与隔岸相对的非洲西边的几内亚湾是可以拼凑成一个完整的部位的。
魏格纳紧接着又发现巴西沿岸的许多海湾与隔岸相对的非洲西部的许多大陆的突出部分极为对称,魏格纳通过这些现象突然发现,会不会大西洋是导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分开的罪魁祸首。
在大西洋产生之前,两个大陆本就是一种块完整的陆地,之后才破裂。
由于海洋的原因,逐渐漂移分开,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魏格纳大范围搜集资料,并且以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以及非洲为突破口,详细的观察了这两个大陆沿海的形状以及地质结构是否契合。
再通过居住在两大洲东岸和西岸的原始生物的习性来综合判断,在过去两个大陆到底是不是一整块。
二、魏格纳发表研究成果结果果然没有令魏格纳失望,他发现两者在地质结构以及古生物的习性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他的大陆漂移的假说。
为了使结论的准确性得到提高,魏格纳又找到了两岸岩石的资料,以及冰川在两岸所留下的痕迹,最终证明大陆漂移的理论是完全成立的。
1915年,魏格纳将理论和资料进行了整理,并且发布了科学研究成果,在其中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推测,早在两亿多年前,大陆便开始漂移。
在漂移之前,所有的大陆都成一整块,也就是泛大陆。
由于种种原因分大陆开始分裂,于是在分开的大洋之间形成了海洋。
许多大陆到处移动,并且盘踞在不同区域的海洋之上居住,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格局。
新大陆漂移学说
新大陆漂移学说
新大陆漂移学说是一种地质学理论,提出了南美洲大陆在6500万年前从非洲大陆上漂移而来的假设。
该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到广泛认可。
新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一个超级大陆- 盘古大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超级大陆逐渐分裂成多个大陆,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地球。
南美洲大陆在早期的地质时期,与非洲大陆紧密相连。
然而,由于地球上的板块不断移动,南美洲大陆逐渐与非洲大陆分离,最终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新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引起了地质学界的争议。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发现,该理论得到了广泛接受。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南美洲大陆确实是从非洲大陆漂移而来的。
- 1 -。
初二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解析
初二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解析地理大陆漂移学说是现代地质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它揭示了地球上大陆的漂移现象并对地球的地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解释作用。
本文将对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相关证据。
一、学说提出与发展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大陆是在地壳的运动下漂移的,形成了现今的地理格局。
魏格纳通过研究地球的积石作用,发现了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特征的相似性,从而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理论。
二、漂移的原理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地壳构成,地壳在地球的某种力驱动下,形成了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像悬浮在地球上,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移动。
大陆则位于这些板块之上,由于板块的运动,大陆会随着板块的漂移而改变位置。
三、证据与解释1.地质证据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岩石类型、地层特征以及化石记录等,发现了许多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例如,南美洲和非洲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特征的相似性,以及它们之间化石组合的一致性,都表明这两个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2.地震和火山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通常集中在地球板块的交界处,这些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与板块的运动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板块交界地区,这里发生了许多剧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事件。
3.磁性证据通过对海底喷发岩石的磁性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称为磁倒转的现象。
磁倒转是指地球磁场的方向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反转。
这一现象与海底扩张理论相吻合,也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四、进一步研究与证实地理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和否定,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证据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接受和支持这一学说。
现代地质学研究中,利用卫星测量、地震监测、地磁测量等高精度技术,科学家们能更加准确地观测和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并进一步验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五、意义与启示地理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和发展不仅深化了对地球内部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也为地壳运动相关的自然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 山系(阿帕拉契亚造山 带)与西北欧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 (加里东造山带)相对 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 带。
加里东-阿帕拉契亚造山带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4. 古冰川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印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 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
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命运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2年,德国青年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1880年出生于柏林。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 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的魏格纳对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去极地探险,他曾刻苦练习长跑、滑冰和滑雪。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5年,魏格纳又从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 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 方面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了系 统论证,著成《海陆的起源》 一书。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 格陵兰岛进行探险考察。 10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 原高处一个孤独的观测站 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 幸殉职,年仅50岁。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从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 合。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 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 列也恰好吻合。”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 家布拉德(E.G.Bullard) 应用计算机对大西洋两岸 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 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 以下915m等深线,其平均 误差小于一个经度。
大陆漂移学说发展史
.大陆漂移学说开展史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场,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到达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
中生代开场,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到达现在的位置。
这场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
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哈拉姆1973〕或?地球科学革命的严峻年代?〔格伦1982〕。
强调革命性不仅是后来历史性或评论性文章和书籍的特点,也是地球科学革命年代中学术论文的特点。
例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颇具新意的学术论文〔奥普代克1966〕的标题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标题是“确定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革命方法〞。
1970年,在讨论“新的一类错误〞期间,J.T.威尔逊声称最近关于地磁逆转的发现构成了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上地幔方案〞的最终报告〔1972〕中,实施期间提出的板块构造的统一概念,被说成是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
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
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
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
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
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
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
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
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
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
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
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
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
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
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
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
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
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
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例如,中龙是一
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
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
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
动物化石。
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
岸的北美洲。
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
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
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
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
植
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
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
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
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
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
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
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
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
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
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
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
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
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
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
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
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
我们现在
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
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
形成时的古纬度。
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
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
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
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
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
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
今天的海陆格局。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憾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
远大于支持。
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
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
必须要有
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
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
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
物学家。
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
对于推动大
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
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
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
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
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
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
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