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 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著作 有《荀子》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 輮()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牙 蟹()螯()蛇鳝() 洞穴() 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参考答案跟踪训练一、夯实基础1. A (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 A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 B4. A5. D(分别表并列关系、修饰关系。

A项介词“比”;B项助词,表句中停顿,“者……也”表判断;C项助词,句中语气停顿。

)6. 况荀卿孙卿儒二、理解鉴赏1.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2. (1)表修饰,例:终日而思。

(2)表转折,倒: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 假,借助,利用。

“假公济私”的“假”为“借用”。

假仁假义,假,虚假。

4. 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物罢了。

5. 可以从成功的要素角度分析。

三、教材回扣(已:动词,停止。

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于:介词,从。

于:介词,比。

为:动词,形成。

中:符合。

)(有:通“又”。

槁:枯。

暴:晒。

然:这样。

就:接近,靠近。

)(博学:广泛地学习。

乎:相当于“于”。

知:通“智”。

)(尝:曾经。

而:连词,表修饰。

须臾:片刻。

跂: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别人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

疾:强,指音量大。

彰:显明,清晰。

假:借助。

致:达到。

)(能水:会游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绝:横渡。

生:通“性”,指天性,禀赋。

)“于此”。

填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焉:兼词,(翻译:因此,没有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不积聚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海。

十驾:马拉车走一天叫“一驾”,十驾指十天的路程。

)(填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句式:定语后置。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一:专一。

寄托:寄身,托身。

躁:浮躁,不专一。

)。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审核:编写: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与基础知识。

(一)有关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而】的用法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劝学导学案(含答案)-推荐下载

劝学导学案(含答案)-推荐下载

磨砺(l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参考”)
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
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
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
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
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
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2. 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3. 省略句
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
多义词木直中绳合乎金就砺则利变得锋利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后跟假舟楫者借助而绝江河横渡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蛟龙生焉生长动词骐骥一跃一数词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形容词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形容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4
主备人:李 进 学案编号: 课题:《劝学》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0产中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2负料,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2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下可护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5试技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4置管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3技试资件且、术卷料拒管中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文学文化知识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

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 )刻跬()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够已 (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声非加疾也().非能水也().锲而舍之 ().3.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 ().( )吾尝跂而望矣 (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蚓无帮凶之利 ()..虽有槁暴 ( )( )君子生非异也()4.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专心一也()..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 ()..5.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专心一也 ().6.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 (无标记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获得)2.倒装句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劝学》导学案一、介绍作者二、写作背景:三、解题、疏通全文1、这里的“劝“应该是何义?2.文言知识找出下面的通假字1、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君子生非异也()判断下列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解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2、輮以为轮古义:今义: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今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使动用法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形容词作名词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7、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动词8、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使动用法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数词作形容词10、用心一也()四、研读文本研读第一段1、研读文本第一段(学习的意义)文章开篇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确:2、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明确:3、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明确:研读第二段1、讨论:本段分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意思?明确: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明确:研读第三段1、让学生根据本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2、思考: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什么?明确:五、归纳写作特点1、分析结构特点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2、分析比喻论证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六、拓展提高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三、文章内容理解1、孙权认为学习有什么好处?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的进步表现在哪里?4、文章中以鲁肃、吕蒙对话的方式,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并把孙权劝学的原因及鲁肃、吕蒙的态度清晰地表达出来。

你能把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写出来吗?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四、课堂互动1、你认为孙权劝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刻苦学习,从中他领悟到什么?3、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五、小结本篇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描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学、吕蒙学习、鲁肃惊奇以及吕蒙的变化过程。

学习本文,不仅要理解古文的含义,更要从故事中汲取启示,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劝学》复习导学案《劝学》复习导学案一、文章主旨本文紧扣“学习”这一主题,从“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途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涵,提高学习效率。

二、名句背诵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

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知识导学】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2.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编制编审班级小组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够基本辨别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探讨论证效果。

【知识导学】、【基础演练】参见《卓越新方案》44-45页内容,完成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全文,疏通文意,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喻证法的使用。

【合作探究】一、熟读全文,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学不可以已”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意义说明道理,运用五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从学习的作用说明道理,运用六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四段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明道理,运用十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积累、恒心、专心。

二、鉴赏技巧,融会贯通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劝学走近荀子,聆听哲人的教诲,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走近荀子,感悟哲人的思想,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走近荀子,你便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你便坚定了“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决心。

学习本文,我们要通过不断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古代散文的音韵之美。

荀况(约前313—前238),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著有《荀子》一书,现存32篇。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对后世影响很大。

1.注字音譸.以为轮(“譸”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3.解多义4.辨活用(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5.分古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2)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3)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本文特指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4)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此处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6.明句式(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其曲中规(省略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5)用心一也(“……也”表判断)(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
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

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
靛.青()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舟楫.()
跬()骐骥()驽()锲()镂()蟮()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3、熟读课文1-2段
(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学不可以已:停止
取.之于蓝:提取
木直中.绳:合乎
参省
..乎己:检查、省察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并且
虽.有槁暴:
(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
輮以为轮:輮通“煣”,释义: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释义:再次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释义: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作状
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
(4)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5)翻译以下几个句子,注意其中的语言现象。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⑤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问题探究:
1、课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
意思?它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中心论点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2课文的第二段采用了怎么样的说理方式?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其内在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论述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要用“”;金要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须臾
..之所学:片刻
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闻者彰.:清楚
而致.千里;到达
绝.江河;横渡
神明
..自得:人的智慧
圣心
..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半步
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本性
(2)指出“而”“焉”的用法;
跂而望矣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圣心备焉语气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3)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非能水.也名作动游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
用心一.也数次作动词,专一
积善.成德形作名,善行
(4)指出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假舆马者: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爪牙
..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5)翻译以下几个句子,若有特殊句式请指出;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合作探究
1.第三段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其内在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2.第四段论证什么问题?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四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是第一层,论证学习要注重积累;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是第二层,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最后“用心躁也”是第三层,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三个层次共同从“怎样学习”的角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

3、第四段中课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作者作了哪些正反对照?
课文末段作了以下四组正反对照
②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③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④蚓⇔蟹 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