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1

一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领域甚广,作品多次获布克奖提名。继1998年小说《阿姆斯特丹》获该奖后,2001年出版的《赎罪》(Atonement )再次入围,虽然最终落选,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书评中称它展现了“一副壮丽的全景画卷”。而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2007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甚至被称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来的完美的电影”。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年仅13岁的女孩布里奥尼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

成年后的布里奥尼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

过严格、

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乡。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尼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此时的布里奥尼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死去。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尼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各种评论,有人赞扬其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人分析其中的赎罪之路,也有人评论其结尾的元小说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的成长主题。总体而言,《赎罪》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然而小说对布里奥尼的成长叙述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板块式的结构,几个突出的人生经历便构建了她的整个成长历程。

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到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到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布里奥尼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本文就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Bildungsroman ”,又译作“教育小说”、“发展小说”和“塑造小说”等等。作为小说的一种形式,成长小说在欧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这类题材中的经典作品。

顾名思义,成长小说就是以成长为主题,以青少年为描

写对象,讲述他们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的小说。在这个

概念的定义上,众多理论家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综合了各种定义给出的解释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巴赫金在其著作《小说理论》中指出,在成长小说出现以前,长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静态的,人物性格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了,小说叙述的不是人的成长,而是人的命运。但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也就具有了情节意义。巴赫金指出了成长小说的特征,即主人公动态的成长。年轻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的磨练或考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也达到了道德观念、情感和心理上的成熟,对这个过程的叙事包括这样一些主题:出走,教育,考验,爱情,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等等。

为了表现成长的变化,成长小说的叙事往往起始于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幼稚无知的状态,《赎罪》的第一部分中

小布里奥尼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

年仅13岁的布里奥尼刚刚踏在青春期的门槛上,她热衷文学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敏感而又神经质。为了迎接兄长及其朋友的到来,她完成了处女作品《阿拉贝拉的磨难》(The Trials of Arabella),并执意要把剧本搬上舞台。当表姐弟都不与之合作的时候,百无聊赖的布里奥尼透过窗台,看见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在喷水池边上演的一幕尴尬场面:彼此倾慕又执拗不肯说话的两个年轻人在水池旁边起了争执,古瓶的把手被扯断掉进了池中,塞西莉亚脱掉外衣跳入水里,而后又湿漉漉地近乎赤身裸体地站在罗比面前。

小说先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紧接着又从布里奥尼的视角出发把这一幕情景进行重新描述,同一情景的两个叙述版本恰恰反衬出小布里奥尼视角的偏见。原本是暗生情愫的男女间的口角在一个13岁的早熟又敏感的少女眼中,便有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塞西莉亚和罗比间的复杂感情超出了年幼的布里奥尼的理解,她有着的更多的是近乎疯狂的想象以及作家的敏感。她开始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而两个年轻恋人间的争执则变成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

如果说水池旁的一幕让布里奥尼对罗比产生了误会,那么她偷看罗比的道歉信则让她肯定了自己的猜测。罗比写了封言辞得体的信欲向塞西莉亚道歉,却错拿了另外一

个条子,上面是他信手涂鸦写下的对塞西莉亚的性渴望。

布在赎罪中成长

———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

蔡晓燕

摘要《赎罪》讲述了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但批评界

对其成长主题却鲜有评论。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赎罪》中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关键词:《赎罪》成长小说叙事角度成长历程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065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借鉴与比较

里奥尼在帮罗比传递的时候偷看了信的内容,她很快就认定罗比是色情狂、罪犯和疯子。在感到震惊的同时,她也油然生起保护姐姐的责任感。

因此,当她撞见姐姐和罗比在书房亲热而打断他们时,她以为自己拯救了姐姐。小说先通过布里奥尼的视角描述了她撞见的“性侵犯”情景,接着又用从塞西莉亚和罗比的视角出发,再次讲述了他们缠绵温存的经过,两者的比较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一个13的小孩的无知和幼稚。

事实上,小布里奥尼的错误认识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罗比的暗恋。年仅10岁的布里奥尼有一次当着罗比的面故意跳进河中以表达自己爱意:“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救我吗?因为我爱你。”

也就是说,虽然布里奥尼此时的性意识仍处于朦胧阶段,但是她已经开始了对罗比的暗恋并且把这种暗恋变成一种幻想,所以当她看到姐姐和罗比的爱欲接触时,她内心压抑已久的性意识被释放出来并成为极具破坏性的嫉妒心理。

因此,当庄园附近发生了强奸案,警长来调查案件的时候,布里奥尼在幻想和嫉妒的指使下认定罗比就是强奸者,她的证词也从“我知道”改成了“我看见”。布里奥尼以为自己正在伸张正义,实际上她正一步步地走向犯罪。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姐姐从此跟家里断绝了来往,无辜的罗比也因此锒铛入狱,大好前途毁于一旦。这一切都证明了她的无知和幼稚,这是她罪过的开始,也是其成长的开端。

根据马科斯的定义,成长小说的主人公要经历一场重大的生活转折,方能摆脱童真,认识自我,走向成熟,也就是说小说要给人物提供这一转变的契机。《赎罪》的第三部分就是关于布里奥尼离家后如何认识自我、重建自我身份的叙述,它记录了布里奥尼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她对自我和世界新的认识。可以说这部分是小说重要的情节构建,是她步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次生活体验,也是她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契机,表现了她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

渐渐长大的布里奥尼逐渐认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并因此而深感愧疚。伦敦遭轰炸期间,她放弃了进入剑桥深造的机会,选择在一家医院当一名护士,欲通过救死扶伤的方式来赎罪。医院实行的是军事化的管理,护士长也严苛得近乎绝情,护理工作肮脏并丝毫不得松懈,但就是在这样一种卑微辛苦的工作中,布里奥尼感到了内心的片刻宁静。

她从不回家,也极少跟家人联系,而是“把自己放到一种总在责难、命令、顺从、工作和不断的担心中度过的生活之中……除了实习护士的身份外,她什么也不是。”

小说多次提到“身份”的问题,布里奥尼一再强调自己见习护士的新身份,而刻意模糊自己的出身,这表明了她欲告别过去,重新构建自我身份的态度。另外,布里奥尼还强调断绝与家人的联系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性,这正是她走向真正的成熟的象征性成长仪式。

这一部分对战争的描写都是非正面的,但是伤员的惨状却更好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医院里的伤员突然增加,病房里总是充斥着痛苦的呻吟、叫喊甚至哭泣。布里奥尼和其他医生护士没日没夜地护理病患,给他们清理伤口,换尿盘,换药,注射,甚至陪他们静静死去。

这一段经历对布里奥尼来说,是磨难也是考验。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如此恐怖的伤痛和死亡,一方面,她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严峻,也感慨生命的脆弱:“人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是个物质的存在,容易毁坏而不易修复。”另一方面,她为自己的罪孽感到更深的自责。因为她的指控罗比走上战场,他有可能遭遇了跟这些伤员一样的伤痛甚至死亡。战争让她对自己过去的错误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让她的赎罪之路越发显得艰辛。

芮渝萍认为,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内涵,也是推动成长小说叙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赎罪》中,布里奥尼的认知除了道德认知和社会认知以外,还有她的自我认知,表现在她对写作和自我的思考之中。伴随着医院工作的历程的,还有她为成为作家的奋斗。

布里奥尼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写作,她秘密潜藏的另外一个自我其实是一名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她获得了认识自我的空间。布里奥尼寄去编辑部的小小说遭到拒绝,来信肯定了她的写作技巧和其中精确的人物心理剖析,却指出了她的小说缺乏故事主干这一缺点。编辑部的来信让她一次次地陷入对写作甚至是自我的思考之中,她渐渐意识到她写作上的缺陷正是她人格中的缺陷:小说中缺乏故事的主心骨,正好对应了生活中缺乏面对错误的勇气。正是这个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让她最终鼓起勇气,直面过去,她决定找到姐姐,负荆请罪。

成长小说往往结束于主人公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认识,但是《赎罪》却没有到此打住。小说的结尾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暮年的布里奥尼在77岁生日那天的见闻感受。麦克尤恩再一次运用叙事角度的转换,记叙了实际的成长过程。原来布里奥尼的在医院的赎罪是真,姐姐和罗比的美好结局是假,他们实际上皆在战争中死去,布里奥尼没来得及道歉,更没有像她说的准备出庭指证真凶。

既然现实中的赎罪已经变得不可能,布里奥尼决定用写作来忏悔,一生都在孤寂和思考中度过。从1940年开始,她就开始把这个经历原原本本地付诸笔端,试图用小说创作来揭露真相。如今小说已经几易其稿,时间跨度也近60年,却因为真凶的权势而无法出版。此时已经轻度中风并伴有老年痴呆的布里奥尼意识到自己将无法在有生之年看到真相的揭露。

那么小说家赎罪的出路何在?布里奥尼最终陷入了元小说式的对人生和小说创作的哲学思考之中。对于布里奥尼来说,救赎的出路就在于叙述这个罪行之中。在小说里她给了姐姐和罗比不曾实现的幸福,让他们相亲相爱,永不分离,这是篡改之罪却也是欲赎罪的美好心愿,就像布里奥尼自己说的,对于小说家来说,“赎罪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尝试已是一切”。这是布里奥尼用一生换来的救赎,也是其漫长而痛苦的心灵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强:《杂糅中见调和——

—对影片〈赎罪〉的叙事学解读》,《电影评介》,2008年第14期。

[2]徐秀明:《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3]McEwan,Ian.Atonement.London:Vintage, 2001.

作者简介:蔡晓燕,女,1979—,广东河源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研究,工作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