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南中国古代史纵鉴三

七、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主体知识】

1.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活动从原始社会萌芽状态逐渐走向完备

(1)农业

作物:已种植“”。

农具:金石并用,主要用木、石、骨、蚌耕作,极少。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即奴隶、庶民耕作(筒单协作)。

(2)手工业

铸造业:青铜铸造为商周主要手工业部门,由此三代称“”。商朝青铜铸造供国王、贵族使用,技术精湛,如鼎;西周青铜产品趋向化,还开始铸造器。

玉器加工:雕精量多,以出土的朝妇好墓文物为典型。

陶瓷业: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漆器制造:我国用漆历史最悠久,可上溯到遗址的红漆碗;商周水平较高。

(3)商业、城市、交通

商朝以作为货币,“商人”源于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商周交通通讯开始出现,建立制度。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2.春秋战国——以北方为重心的封建经济兴起

(1)农业

生产工具:春秋开始出现,战国使用范围扩大,时代到来,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技术:的运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即农耕。

水利灌溉:中原普遍用灌溉。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今修芍陂。战国时秦国李冰修使成都平原成为“”;郑国在水系建郑国渠使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冶铸业:铸铁技术,早欧洲2000多年。

青铜铸造:方壶是春秋中期珍品,产生新技术。

漆工艺:战国时期出现技术。

酿酒业:是古代酿造技术重要发明。

手工艺专著:战国时期出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工艺,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

(3)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汇聚中原市场。许多城市,如齐都(今山东)、赵都、楚都(今湖北),既是中心,又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如号称“”的范蠡、后来当上秦国相国的。

3.魏晋南北朝——封建经济区域性扩展和南方大开发

(1)农业

江南迅速开发:区域推进,——整个长江流域——岭南和流域。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流域、平原是重要产粮区。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屡遭破坏,总体上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研制新灌溉农具;西北已采用或的耕作方式。十六国北朝时,和得到开发。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2)手工业

丝织业:曹魏设专门织造机构于、洛阳等地;吴国培育出。蜀汉的行销吴、魏。

冶炼业:北魏相州产军刀,技术成熟,又发明法。

采矿业:已经利用和。

制瓷业:南方盛产瓷,后技术传至北方。北方创制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造纸业:技术进步,产量大增,纸取代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著名造纸中心有、长安、建业、。

(3)商业

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尤其是北方流民集中的、,及益州和建康。

4.隋唐——封建经济全局性空前繁荣发展

(1)农业

江南进一步开发:和扩大耕地面积,江淮地区水稻种植扩大和产量提高使成为重要产粮区。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水利发展与农具改进:隋朝开通的有利于沿岸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水利,江南工程超过总和;创制利用水力灌溉,江东出现用于水田耕作的,便于操纵深浅。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

(2)手工业

造船业:能造世上最大海船,有“”之称;唐初(今)造船五百艘;产生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模型。

制瓷业:瓷窑产地遍全国;为后代彩瓷产生开辟道路;青瓷中出现。

冶铸业: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工艺,扬州是的著名产地。

丝织业:丝麻织品产地遍全国,吸收风格。

(3)商业

交通:要道有私家店肆,备有“”。水运以、为主。

货币:废五铢,铸通宝。

市场:城市有固定交易场所,政府设官员管理、等。产生充当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的。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的,是银行雏形,早欧洲六七百年。

市场有地域、规模、时间限制。大城市在唐后期出现。农村普遍出现。

城市:全国性商业大都会有长安、洛阳(开渠引水使船入市内)。长江流域的商业中心有扬州和,产生“扬一益二”之说。唐后期,扬州经济地位最高,出现夜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誉,是的印证。

5.明清——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农业

明朝时从江南推广到江北,从国外引进高产作物、,在清朝不断推广,得到利用,粮食总产大增。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区域。

(2) 手工业

工具革新,如明代浙江使用新式纱绸机。技术提高,如双色套印、彩色印刷。

分工细密,如江南“织造尚,浆染尚”。

生产规模扩大,如明朝中后期广东冶铁日产六七千斤。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产生,如明朝中期后出现开设机房的“”,“出资,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清朝前期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部门与地区增多。但由于阻碍,直至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生产始终处在状态徘徊,整个生产未进入阶段,其力量不足以分解。

(3)商业

市场扩大,品种增多,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和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工商业市镇兴起,尤以地区突出),但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外贸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发展。

【认知点拨】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关系两大变局: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领域,基本含义应是经济取代经济,还包括时代取代时代。另一次发生在明清时期的生产领域,基本含义是生产关系在封建自然经济大背景下萌芽,即文明的萌动。由于新生力量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相关意识形态不同,其过程和结局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一大转移: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长期在北方,由北方南移经历漫长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等立国南方。秦朝统一后,通过加强中原与的经济文化交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动荡引起的人口、技术南移和江南的不断开发而完成的。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是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隋唐时期的开凿、的影响、江南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移趋势进一步增强。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至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都是证明。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