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族音乐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2021年5月,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 录”。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3年3月23日、24日,包括马头琴传承人齐·宝力高在内的135位演奏家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音乐会―― 《聆听草原》。
2017年11月13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专场文艺演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马头琴传承 人齐·宝力高为观众带来《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布林,男,1940年2月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马头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并没有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只是总体上规定每年的9月6号为草 原文化遗产日,以此来达到保护和宣传包括马头琴音乐在内的草原文化遗产的目的。
2014年,鄂伦春自治旗、科右中旗、阿巴嘎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重点旗县开展普及试点工作,抢录近百 首长调和马头琴曲谱,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培训150名传承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工作,召开全区蒙 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音乐保护工作汇报会和全区马文化及其相关文化学术研讨会。
4
保护措施
5
入选非遗
马头琴在蒙古民众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蒙古族文化史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 究价值。
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 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为二弦拉奏乐器,一般为纯四度定弦,其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洪阔而醇美,富有草原风味。传统 的马头琴乐器的琴箱正反面蒙有皮膜,因而其音量小,表现力差。而改良后的马头琴,琴箱一般由色木、榆木、 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呈正梯形,音色不仅保持了原有的风格,且音量增大,表现力很丰富。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

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民歌《嘎达梅林》作为我国蒙古族民歌的代表性作品,在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蒙古族的人民中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传播之久足以看出它的地位及意义。

分析《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特征,从而更好地窥探其审美特质,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背景嘎达梅林(1892-1931),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

嘎达是儿子的意思,梅林则代表着官职。

在当时的社会上,欧洲列强入侵我国,年代处于动乱时期。

达尔汗旗王爷与军阀反动派相互勾结,强行开垦草原。

嘎达梅林为了群众的利益强行阻止,结果丢失官职,被逐出王府,定为死罪。

嘎达梅林出狱后带领农民起义抗争,领导七百多人的队伍,与军阀进行激烈战斗,最终因实力悬殊,战死在辽河流域。

在科尔沁草原上,关于嘎达梅林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广泛而深远。

代表性的题材有叙事诗、民歌、交响诗等。

嘎达梅林这一人物也是蒙古人民崇拜的对象和英雄。

其中民歌的传唱与流传甚广,家喻户晓。

二、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歌词“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反抗王府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幸福。

”三、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1.整体结构分析这首蒙古族民歌整体风格为慢板,调式为 A 羽五声调式。

其曲式结构为两句类一段式。

第一乐句 5 个小节,第二乐句也是 5 个小节。

两个乐句之间的关系为对称性。

2.主题乐句分析民歌《嘎达梅林》的主题乐句在前五小节便展现出来,其中第一和第二小节为动机材料,也属于核心材料。

第三四小节是一二小节的引申发展。

前两小节使用的节奏类型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可以划分出三个三音组。

也是三个具有特征性的曲调。

前三个音为五度旋律音程上行进行,属于主音到属音的关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进入现代后,以放牧为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地被改变,哺育 列 了无数代长调歌手的草原文化环境正一点点消失,这都给
蒙古长调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一些曾经繁荣的部落
长调已基本失传。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蒙古族人们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长调民歌传播范围空间逐渐缩小。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
长调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 界 的 瑰 宝
目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02 蒙古族长调发展历史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04 蒙古族长调形态特征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 简介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方式演唱者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物质、社会、精神民俗 文化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都得到了体现,表现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格。
感谢观看
饰音的旋律构成,音调高亢,音域宽

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自由而悠长。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
连,体现的是蒙古族延续生活方式。

遗 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
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

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非 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的是蒙古民族的历史,更是蒙古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

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鸭梨,为您简单的介绍蒙古族长调。

长调是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之一。

早在一干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内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

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占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占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她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白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凋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蒙古族的传统民歌

蒙古族的传统民歌

蒙古族的传统民歌丰富多样,其中一些著名的包括:
1、"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是蒙古族最著名的歌曲之一,歌颂了广袤的草原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2、"马头琴曲":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常常用来演奏传统民歌,如《马头琴曲》。

3、"敖包相会":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歌曲,描述了两个相爱的人在敖包(蒙古族的祭祀场所)相会的情景。

4、"格格巴":这是一种快节奏的民歌,常常用于庆祝节日和喜庆场合。

5、"贝加尔湖畔":这首歌曲描绘了贝加尔湖的美景和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舞动的马头琴":这是一首以马头琴为主导乐器的舞曲,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舞蹈和音乐风格。

这些歌曲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对大自然、草原和家园的热爱和赞美。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蒙古族艺术-素材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蒙古族艺术-素材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簡介SARS造成世人的關注主要是民國91年11月起,中國大陸廣東省陸續傳出多位感染非典型肺炎的病例,並引起多人死亡,92年2月開始,香港、越南、新加波等國陸續出現病例,也引起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視。

非典型肺炎特點主要為瀰漫性間質肺炎及呼吸衰竭,92年3月14日我國衛生署也接獲二例境外移入的病例(勤姓台商),並報告給世界衛生組織,92年3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將非典型肺炎取名為嚴重呼吸道症候群,也就是SARS。

92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SARS為一種新興的冠狀病毒所造成的感染,並命名為「SARS病毒」,不排除為變種病毒,如證實為變種病毒,大眾皆無抗體,其傳播力、毒力及致病力強,病患可能出現肺纖纖化,甚至會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

SARS初期主要的症狀為發高燒(>38℃),發冷、頭痛、倦怠、寒顫及肌肉酸痛、同時有些病患有輕微腹瀉現象,每日1-3次。

在第3-5天後持續高燒並開始出現咳嗽,第5-7天後胸部X光檢查開始出現肺部病變,並伴隨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SARS潛伏期2-7天,甚至可能長達10天以上。

SARS主要是藉由人與人近距離密切接觸,病患飛沫或體液而傳染,因此SARS也就藉由旅遊在全球迅速傳播與漫延,除了造成全球經濟衝擊,也對在第一線工作的醫療人員,隱藏了重大的危機,目前全球發現病例大部份是SARS病人的親友或與病人密切接觸醫療相關人員,尤其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爆發集體醫療相關人員發生院內感染,疫情的失控,感染源除了侵襲台北,疫情也向南擴散及蔓延,包括高雄長庚等醫學中心也相繼遭到院內感染事件,因此,除了要做好萬全感控措施之準備,提高警覺,仔細篩檢SARS 可疑之病例,以防範類似和平醫院院內感染事件之發生。

感染管制委員會、SARS應變小組訂定SARS疫情及現況分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SARS 病例,統計自92年11月1日至93年6月30日止,全球總病例數8454人,死亡人數808人,目前病例報告國家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加拿大、香港、越南、澳州、美國等共30個國家,此次流行病例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如中國大陸、新加坡及香港,並陸續報出發生許多醫護人員在照護病人期間得到SARS,甚至死亡台灣自和平醫院92年4月22日暴發大規模院內感染,疫情無法控制,包括仁濟醫院、台大醫院、關渡醫院、甚至高雄長庚醫院等醫學中心,均相繼出現院內感染事件,92年6月30日止全台可能病例678人、死亡病例84人、其中很多醫護人員遭受感染,所以照護病人的醫護人員必須加強防護措施,學習如何處理院內感染之發生乃為刻不容緩之事。

蒙古音乐

蒙古音乐

(1970年代-8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助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长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传统生活方式在 民间社会开始恢复,牧民开始唱学长调,不少文艺团体引进优秀民间歌手来充实专业舞台,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也 开设了长调专业。但这种恢复只是局部性的,牧区民歌生态无法回复到原来的面貌。尤其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 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流行文化、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牧民音乐生活领域中,本民族的、汉族的、国外的创 作歌曲、通俗歌曲掺杂其中。长调失去其牧民音乐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多元音乐文化生活中的一元。
蒙古音乐
介绍
01 历史沿革
03 乐器
目录
02 风格特点 04 唱法
蒙古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与祭祀音乐三大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气息宽 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蒙古族音乐与游牧生活相的民歌和说唱为主。有传统的古老圣歌、赞歌、宴歌以及许多反映牧民生活的歌曲。 蒙古民歌根据其音乐特点分为乌尔吐歌曲(即长调子歌曲)和乌火尔歌曲(即短调子歌曲)两种。前者有着自由 的节奏和悠长的气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后者则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
著名蒙古族歌手德德玛而自80年代以来,随着中蒙两国之间各领域的开放交流,蒙古国音乐艺术传入内蒙古 地区,尤其是其发达的流行音乐、通俗歌曲很快受到了内蒙古蒙古族人民的喜爱。随着牧区广播电视以及CD机、 VCD机等现代音乐媒介的普及,蒙古国音乐遍及到了牧区各个角落。调查中看到,在锡林郭勒各旗镇、苏木商店 里出售着上百种蒙古国唱片,其样式和数量远远超过国内唱片产品,店员介绍说其销量是后者望尘莫及的。我们 在旗、苏木甚至在牧区,在城道、招待宴会、歌曲比赛、乌兰牧骑的演出、牧民家的婚礼上,随处听到年轻人在 唱蒙古国歌曲。许多年轻人对蒙古国流行歌手、乐队组合如数家珍,都会唱几首蒙古国歌曲。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

蒙古族民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一以《牧歌》和《嘎达梅林》为例一、蒙古族民歌历史文化背景蒙古族自称“蒙古”。

原来是蒙古语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再后来,蒙古部落的首领成吉思汗统一其他部落后,遂成就“蒙古”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人民大多数以畜牧业为生,也有少部分以农业为生。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并不是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民族,而是以林间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位处草原,地理因素,人们为了生存便转向了游牧业的发展,蒙古族人民由林间狩猎民歌转化为草原游牧民歌,经过世人传承与演唱,形成了蒙古族各个地区不同体裁的蒙古族民歌,蒙古族幅员辽阔,人民能歌善舞,在劳动生活中衍生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歌曲。

蒙古族人民能征善战,所征战之领地一度横跨亚欧大陆,经过千年的时间洗礼,蒙古族民歌中所沾染的外国异域风情,能歌善舞的蒙古人民口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一宜延续至今。

至今,蒙古族民间歌曲已经成为民间音乐中最丰富、且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歌曲形式。

如果按照题材分类,可以将蒙古族民歌分为宴歌、狩猎歌、牧歌、思乡曲、礼俗歌、叙事歌和儿歌等。

按照音乐特点可以分为长调民歌,在蒙古族语中称为为“乌日图音道”,也叫长歌,音如其名,节奏自由。

短调民歌,也称“宝格尼道工二、蒙古族民歌音乐作品分析与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本章着重对蒙古族民歌的长短调体裁进行分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虽涌现出很多的不同体裁的民歌,有一段时间我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以什么歌曲为例进行分析,我知道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有一种歌曲体裁叫做牧歌,它既是一种体裁又是一首歌曲,同时它也是一首长调歌曲,所以我将这首歌曲作为长调进行音乐分析。

在短调中有一首以歌颂英雄故事体裁的歌曲《嘎达梅林》,这首歌曲对于蒙古族意义深远,代表着农民独立的坚强意志。

(一)以长调民歌《牧歌》为例1 .音乐分析首先我们应对蒙古族长调民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起源于蒙古族人民在草原游牧时,歌唱牛、羊、骏马、草原和天空的一种牧歌,表达对大自然与万物的一种情感。

蒙古族歌曲精选70首

蒙古族歌曲精选70首

蒙古族歌曲精选70首蒙古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音乐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蒙古族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统乐器而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70首经典的蒙古族歌曲,让您感受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民族的音乐魅力。

第一部分:民歌1.《草原之夜》——这首歌以其温柔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成为了蒙古族经典歌曲之一。

2.《草原浪子》——歌词描写了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及他们的情感,旋律充满了悠扬的曲调和轻快的节奏。

3.《和林格尔之恋》——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和浪漫的歌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4.《乌兰察布的姑娘》——这首歌以其简单优美的旋律和亲切动人的歌词而备受欢迎。

5.《贺兰山下》——这首歌展现了蒙古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旋律曲调舒缓优美。

第二部分:舞曲6.《蒙古草原》——这首歌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蒙古族舞曲,旋律活泼欢快,深受人们的喜爱。

7.《上海滩蒙古舞曲》——这首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旋律曲调优美典雅。

8.《老骥伏枥》——这首歌以简单而充满活力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让人不由得想跳起舞来。

9.《蒙古融合舞曲》——这首歌取材自大草原的风景和风俗,旋律优美、悠扬。

10.《公主的舞会》——这首歌旋律舒缓柔美,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蒙古族舞曲。

第三部分:经典11.《万水千山总是情》——这首歌是由一对男女合唱而成,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而被广泛传唱。

12.《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是一首蒙古族经典之作,旋律和谐动听,富含强烈的草原情怀。

13.《老天爷》——这首歌将蒙古族沉淀了数千年的历史与现代文化巧妙融合,是一首富有时代感的歌曲。

14.《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旋律简单、优美,歌词情感真挚、温馨,让人听后充满幸福感。

15.《阿妈的望子成龙梦》——这首歌富含浓郁的人文情怀,歌曲中旋律简单而动听,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蒙古族家庭教育的气息。

第四部分:流行16.《巴图鲁感恩》——这首歌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蒙古族歌曲,旋律欢快,歌词灵性。

蒙古族音乐概述

蒙古族音乐概述

语族.
【节日庆典】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
慕等.
【三大经典著作】
《蒙古秘史》《江格尔》《饮善正要》
【衣食住行】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 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 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 珠、金银制成. 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 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 居住方面,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 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 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 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 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
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
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 公元732年在斡尔浑河右岸建立的《阙特勒碑》 文中,记有三十姓达怛.三十姓达怛可能是紧邻 突厥的一个强大的室韦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
突厥人用这一名字称呼所有的室韦部落.
【源流历史】
蒙古人遍及东亚及中亚的广大地域。 蒙古高原基本上是干旱的大草原。它的 南面是大沙漠,北面经过山地延伸到西伯利 亚森林,东面是兴安岭森林。 这里有很长的严冬,平均海拔高度1000
蒙古族音乐概述
08级研究生:刘煦
蒙古族音乐概述
一、蒙古族简介
二、蒙古族音乐
1. 2.
蒙古族音乐
新疆蒙古族音乐
一、蒙古族简介
1. 2.
3.
4.
蒙古族简介 源流历史 成吉思汗 民俗 宗教信仰、文化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 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 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 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音乐

蒙古族音乐

蒙古族音乐蒙古族音乐一、概述蒙古族音乐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丰富多样,既有蒙古传统音乐,也有现代创作,包括歌曲、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

蒙古族音乐通常以马头琴、呼麦、长调等独特的乐器和唱腔为主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介绍蒙古族音乐的起源、特点、演奏技巧、流派等内容。

二、起源与历史发展1、蒙古族音乐的起源:蒙古族音乐起源于古代草原民族的生活和劳动之中,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乐趣和精神追求。

2、历史发展:蒙古族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

三、音乐特点1、声音特点:蒙古族音乐以浑厚、雄壮、高亢的声音特点著称,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饱满的情感表达。

2、唱腔特点:蒙古族音乐独特的呼麦唱腔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可以模拟人声、动物声和自然音的各种音色。

3、乐器特点:蒙古族音乐中的马头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其它还包括呼麦、手鼓等多种乐器。

四、演奏技巧1、马头琴演奏技巧:包括琴身抚摸、拨弦、击弦、按弦等技巧,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

2、呼麦技巧:呼麦是蒙古族音乐中独特的人声技巧,包括喉音、共鸣音、气声等多种发声方式。

五、流派与作品1、流派介绍:蒙古族音乐有多个地区的流派,如内蒙古流派、外蒙古流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著名作品:介绍一些蒙古族音乐中著名的歌曲、舞蹈音乐等作品,如《草原之夜》、《天路》等。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蒙古族音乐的图片素材。

2、音乐资源。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音乐创作的原创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制作、复制、演奏等权益。

2、著作权法:指对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用于保护音乐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长调赏析
蒙古族长调蒙语称“乌日图道”,意 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 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 内容绝 大多数是描写草原生活。蒙古族长调以鲜 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 着蒙古民族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 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旋律极富装饰 性,尤以"诺古拉"(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 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
————
蒙古族歌舞赏析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是东北亚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
牧业,信仰藏传佛教。我国境内的蒙古族集中居住
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蒙古人有自己的语 言文字,“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人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是蒙古
欣赏:长调《牧歌》
——布仁巴雅尔
欣赏:长调《走马》
——拉苏荣
欣赏:新民歌《赞歌》
——胡松华
蒙古族短调赏析
蒙古族短调民歌,蒙语称之为“宝 古尼·道”。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 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 短调民歌。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 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 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优秀的短调民歌 有《嘎达梅林》、《森吉德玛》、 《诺文吉娜》、《龙梅》等。
马 头 琴
雅 托 噶
火 不 思
《 鸿 雁 》
欣 赏 : 马 头 琴 演 奏
蒙古族舞蹈赏析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 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
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
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 有力之美。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 “驯马舞”、“盅碗舞”、“鹰舞”等。

《蒙古族音乐》课件

《蒙古族音乐》课件
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国外音乐的影响与传播
国际影响力
蒙古族音乐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 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 重要窗口。
传播途径
蒙古族音乐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国际音乐节、艺术交流活 动、唱片发行等,这些途径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机会领略 到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国外著名音乐家
Yehudi Menuhin、David Garrett等 ,这些外国音乐家对蒙古族音乐产生 了浓厚兴趣,通过与蒙古族音乐家的 合作和演绎,进一步提升了蒙古族音 乐的国际知名度。
CHAPTER 05
蒙古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音乐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
和表现形式。
创新是蒙古族现代音乐发展的关 键,需时代相结 合,吸收国际先进的音乐元素和 理念,同时保持蒙古族音乐的独
特性和民族性。
音乐教育在蒙古族音乐传承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发展蒙古族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短调
总结词
短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以其简洁明快的节奏和 短小精悍的篇幅而著称。
详细描述
短调在结构上相对规整,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它通常在室 内或小型聚会中演唱,歌词内容多涉及日常生活、爱情故事 等。短调音乐在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马头琴音乐
总结词
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的弦乐器,其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蒙古族音乐》ppt课 件
目录
• 蒙古族音乐概述 • 蒙古族传统音乐 • 蒙古族现代音乐 • 蒙古族音乐在国内外的影响 • 蒙古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蒙古语族诸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料

蒙古语族诸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料

第二节蒙古语族诸民族的民间音乐蒙古语族是阿尔泰语系的三个语族之一,我国少数民族中操这一语族语言的有蒙古族、达斡尔族、土族、裕固族、东乡族和保安族。

蒙古语族的语言来自原始的共同蒙古语。

从词源上看,大部分常用词是共同的;从语法上说.粘附成分和构词跗加成分也有许多是具有同一来源的。

蒙古语族诸语言从历史上就和周围的各种语言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比较深刻的影响存在于东乡语和汉语之间、保安语、土族语和藏语之间、达斡尔语和满洲一通古斯诸民族语言之间。

由于有共同的来源。

这些民族的音乐存在有共同的因素。

又因为有不同的发展,这些民族的音乐又有很大的不同。

从音乐上看,蒙古族、达斡尔族、土族和裕固族属于北方草原组,东乡族和保安族则属于黄土高原组。

生活在云南的蒙古族人的音乐和彝族近似,属于云贵高原组。

一、蒙古族的民间音乐蒙古族共有4,806,849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其余分布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蒙古文是l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

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古代曾信仰萨满教,元代后改信藏传佛教。

蒙古族的先民7世纪之前在额尔古纳河上游一带的森林中过着狩猎和游牧的生活,7至l2世纪沿克鲁伦河与斡雅河向西迁徙,逐渐占据了蒙古高原并分布到肯特山一带。

I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展开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建立后,先后灭西夏和金。

l260年迁都北京,l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

元亡后。

蒙古族地区不断出现分裂、纷争的局面,大、小封建主分而治之。

这种局面到清初才结束。

近代.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蒙古族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蒙古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间音乐十分发达。

7世纪之前,蒙古人在额尔占纳河流域的深山密林中过着j守猜生活,与此相适应,那个时代的音乐和舞蹈结合,特征是曲调短小.节奏鲜明.井配合以打击乐二这种风格的作品在狩猎歌舞、英雄史诗和萨满教歌舞中有所保留。

浅述蒙古族民歌音乐-文档

浅述蒙古族民歌音乐-文档

浅述蒙古族民歌音乐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蒙古其亦为“永恒之火”。

从古至今,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他们热爱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乡。

蒙古人民能歌善舞,有“音乐民族”之称。

在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的歌舞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风格大放异彩。

音乐风格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地方的独特风格,堪称是绚丽多姿。

蒙古人能歌善舞,有“音乐民族”之称。

在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的歌舞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风格大放异彩。

音乐风格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地方的独特风格,堪称是绚丽多姿。

蒙古音乐拥有无限魅力,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其民歌声音宏大高亢,曲调悠扬,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热情、豪放但不缺乏细腻情感的的性格。

蒙古民歌分为长调与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行于牧区,短调流行于半农半牧区。

长调民歌音乐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最大的特点就是节奏自由,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

短调民歌音乐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与长调音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节奏和篇幅上,短调民歌节奏整齐,篇幅短小,音域相对长调民歌来说要窄。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蒙古族的男女老少个个都非常热爱歌唱,而且他们敬重崇拜善于歌唱的人。

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其民歌声音宏大高亢,曲调悠扬闻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热情、豪放的性格。

民歌内容极其丰富,有赞美草原、山川、河流的,如《辽阔草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有描写爱情的,如《十五的月亮》;有讲述游牧生活的,如《牧歌》等等。

这些民歌反映出的内容都生动地描绘出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以其数量之巨,品味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

蒙古族先人为蒙古民歌的产生与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人更是为蒙古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很大努力。

蒙古族音乐概述

蒙古族音乐概述
蒙古族音乐概述
08级研究生:刘煦
蒙古族音乐概述
一、蒙古族简介
二、蒙古族音乐
1. 2.
蒙古族音乐
新疆蒙古族音乐
一、蒙古族简介
1. 2.
3.
4.
蒙古族简介 源流历史 成吉思汗 民俗 宗教信仰、文化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 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 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 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
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敬神: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


待客:奶茶、奶皮、奶酪. 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 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
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
安魂曲是在举行葬礼时演唱。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
穆。多为齐唱或合唱。摔跤歌实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摔跤 比赛时演唱。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歌
手领唱,其余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
【蒙古族民间歌曲】

短歌 也称短调民歌,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主要 在东部蒙古族中盛行。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 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 刻的反应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其次,反应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 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战斗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

蒙古族风格歌曲的艺术特色——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为例

蒙古族风格歌曲的艺术特色——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为例

4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蒙古族风格歌曲的艺术特色——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为例王时秀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宗族之说,在中国少数民族里存在着一个具有独特传奇色彩的民族,那就是马背上的蒙古族。

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它的民族文化在音乐创作中同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台湾诗人席慕蓉作词,蒙古族作曲家乌兰托噶作曲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蒙古族民歌经典演绎了大草原雄浑壮阔的风情。

歌曲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和悲伤之情,将整个作品的灵魂提高到了一种意犹未尽的境界。

笔者从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切入,深入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重点挖掘该作品中的艺术特色,试图分析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这对于学者掌握蒙古族民歌以及演唱实践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时秀(1995-),女,哈尔滨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民歌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作出来的,音乐风格各不相同。

蒙古族的音乐因其悠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等,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拥有大量此类脍炙人口的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因其悠扬的旋律、简单直接的歌词,浓郁的思乡情感,成为传唱度极高的一首蒙古风格歌曲。

一、蒙古族音乐的发展概况与音乐创作特征(一)蒙古族音乐的发展概况中国璀璨的民歌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不同的民族因其自身独特的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惯等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蒙古族的音乐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历程,跟随着蒙古人在马背上一直延续至今,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音乐里蕴含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想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等,深入研究本民族音乐,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蒙古族音乐的发展,跟随历史发展,总的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原始狩猎生活时期,这一情景下产生的音乐内容与日常狩猎生活紧密相连。

《蒙古族民族音乐背景研究的文献综述2100字》

《蒙古族民族音乐背景研究的文献综述2100字》

蒙古族民族音乐背景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自称mongol,意为“永恒之火”,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在族源关系方面,史学界普遍认为唐代的“蒙兀室韦”是蒙古人的直接祖先,而我国境内的大兴安岭山脉是蒙古民族的发祥之地。

8世纪中叶,蒙古部族开始走出巍峨险峻的大兴安岭,来到广袤无垠的“三河之源”(以肯特山为中心的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之前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也逐渐被畜牧业生产方式所取代。

长期的游牧生活方式,一方面锻造出蒙古民族英勇豪爽的品格,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礼俗和禁忌。

比如,蒙古人对老人有一套表示尊敬的礼俗,蒙古包内以西为尊,长辈或长者必须请坐于西面,长辈讲话时,晚辈不能乱插话。

再比如,蒙古人视哈达为象征吉祥的礼品,在献哈达时,必须要将其折叠且双手捧举过头,折缝要朝向接受者,敬献后要请安。

当然,这里只是契约了一般生活礼俗,诸如满月、婚嫁、祝寿等人生重要仪礼中都有与之相应的礼俗规定。

蒙古族的禁忌内容很多,涉及到自然与生活的诸多方面。

比如,蒙古人崇拜火,认为这是驱灾避邪的圣物。

所以,禁忌在火炉上烘烤脚、鞋、袜子等,不得跨越或脚蹬炉灶,也不允许在炉灶上扔东西,更不能用刀子去挑火以及将刀子插入火中。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文字是在13世纪初在回鹘文字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后来经过改革成为今天通用的蒙古文字。

蒙古族自古信奉萨满教,随着社会变迁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其宗教信仰也逐渐变得复杂,但萨满教在内蒙古东部的巴尔虎、科尔沁蒙古人的生活中至今仍有影响。

蒙古族也有自己的节日和祭祀活动,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蒙语称“白节”)。

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类型阐述

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类型阐述

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类型阐述作者:白志文概要: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音乐艺术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中,民歌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作用,是中国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类型。

从察哈尔地区蒙古族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察哈尔地区蒙古族人在清朝建制以后,在驻牧的草原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己相对稳定的生活、生产范围,进而逐渐的形成了独具自己特色的地域风情。

随着历史的发展,察哈尔地区的蒙古族创造了很多的民歌,对自己的家乡进行赞美,从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的类型上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赞颂类从察哈尔地区蒙古族的民歌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种类型,其中赞颂类的民歌,可以分为赞歌和颂歌。

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中的赞歌,主要是对察哈尔地区蒙古族人民生活场所的草原、马匹、山川、河流等进行赞美,而其中的颂歌,则是要是对察哈尔地区蒙古族中的英雄人物、恩德、幸福生活等进行歌颂,在精神上给人鼓舞[1]。

随着历史的发展,察哈尔地区蒙古族的民歌逐渐的形成了宫廷音乐的特色,在该地区经常举行一些大型的宴会、寺庙活动等,而颂歌较多的出现在这些活动中。

第二,爱情类在文化艺术发展的爱情是一个永远不会熄灭的主题,察哈尔地区蒙古族的民歌中也有关于爱情的歌曲,而且爱情类的歌曲在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中的爱情类民歌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描述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例如有优美的、含蓄的、深沉的、缠绵的等。

这些民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赞美、歌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且音乐风格多变,有较强的渲染能力。

第三,征战类在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中,还有描述战争的民歌,这些征战类的民歌有描述战士们在站场中英勇形象的,有描述战争给人们带来不幸生活的,有对当时统治者发起的战争进行批判的等等。

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民歌中的征战类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察哈尔地区蒙古族的生活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民歌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比较著名的多为长调,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蒙古长调每个人唱的都不一样,可以即兴发挥,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它以思念、赞赏的歌曲为主,大多数都是描写草原、牛羊、白云等,尤以唱马的歌曲最多。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

“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

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

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但是,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

蒙古族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

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

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2.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

猎歌:来源于原始狩猎歌舞,内容大多直接模拟古代猎人们的劳动生活或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神态,有时是寓言性的动物叙事歌。

代表作有呼伦贝尔盟的民歌《小白兔》、《三百六十只黄羊》等。

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

牧歌的歌词既善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就是指牧歌风格。

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

节奏悠长、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赞歌:其内容主要是歌颂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山川湖泊等。

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它集会、庆典等特定场合演唱。

如《成吉思汗颂歌》、《辽阔清秀的故乡》、《西辽河颂》等。

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少华彩性装饰音。

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与合唱。

有些古老的赞歌,还有简单的和声。

这样的民间合唱蒙古人称之为“潮尔”,由两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则演唱悠长的曲调。

思乡曲:在蒙古族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蒙古族享有盛誉的《母子歌》、《阿莱钦伯之歌》等,便是宽阔台汗时期的思乡曲。

思乡曲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武士思乡曲,即指从军出征,在外作战的蒙古武士们所唱的怀念故乡的歌曲。

如锡林郭勒盟民歌《旷野中的莲松树》。

另一种是妇女思乡曲,即远嫁他乡的青年女子所唱的思念故乡亲人之歌。

如科尔沁民歌《诺恩吉亚》等。

思乡曲的艺术性较高,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很多。

礼俗歌:是在特定场合演唱,带有生活风俗性、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

宴歌主要演唱于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饮宴场合。

婚礼歌在婚庆上演唱,曲调热烈、欢快。

这类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主人们愿意聘请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结婚仪式上演唱。

安魂曲是在举行葬礼时演唱。

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

多为齐唱或合唱。

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摔跤比赛时演唱。

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手领唱,其余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

短歌:也称短调民歌,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主要在东部蒙古族中盛行。

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

叙事歌:叙事歌的曲调简短,结构方整,带有浓厚的说唱性。

其演唱形式均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马头琴等乐器伴奏。

演唱者也可以根据情节、刻划人物的需要,随时插入评述性的对白。

产生和发展于内蒙古东部农业地区。

反映的题材主要有歌颂人民起义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英雄陶克图之歌》等。

表现爱情悲剧故事的,如《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拉》等。

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如《东克尔大喇嘛》、《宝音贺西格大喇嘛》等。

好来宝:又称“好力宝”。

蒙古族传统的说唱艺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相传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

多在节日、婚礼和喜庆场合演唱。

“好力宝”是蒙古语音译,是“联结”的意思。

有固定的曲调,演唱形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但以单人演唱为多。

内容一般有思乡、赞马、民间传说、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外,还有即景生情,随兴口编的。

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

曲目长篇短篇均有。

唱词为四句为一节,押头韵。

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

伴奏乐器多为马头琴、四胡。

曲调豪放、淳朴,有较多的朗诵成分,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

著名演唱曲目有《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还有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乐器马头琴:蒙古人称为“莫琳胡儿”,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

因为琴杆的上端雕有一个很精致的马头,所以叫“马头琴”。

演奏马头琴的人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