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治疗意外和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疼痛治疗意外和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疼痛治疗意外和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疼痛治疗意外和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一、急救工作启动流程

1、先期处理

发生急救病例时必须在第一时间遵照各项应急预案(见附件1)进行即时的应急处理,并有责任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情况,请求帮助。

2、信息报告和通报

一旦发生急救病例,上级医师必须在接报后第一时间赶往急救现场。上级医师无法立即赶到的,必须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3、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先期处理仍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上级医师和/或医疗组长必须到场支援抢救。凡疼痛科工作人员均有义务主动参与急救工作,并服从科室调配。

4、指挥与协调

由现场最高级别医师统一指挥、协调相关事宜。主要包括:(1)指挥现场急救工作;

(2)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如呼吸科,心内科等共同参与抢救;

(3)组织适当人员提供应急保障,调度各方应急资源;

(4)与相关科室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保持现场稳定;

(5)必要时与患者家属做好知情解释及沟通安抚工作;

(6)及时向科室领导报告急救工作进展情况;

5、急救结束

急救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患者生命体征平衡后,由现场最高级别医师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工作。

6、善后处理

责任疼痛治疗医师必须与相关科室协商,妥善安置患者去向,如各科监护病房或医院中心ICU;尽可能保证患者获得必

要的监护及进一步支持治疗;跟踪随访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收

集急救病例的所有资料。

7、回顾、学习和进步

责任疼痛治疗医师应收集、整理的所有病史资料,于病例讨论会上汇报病史,探讨可能的发生原因,分析整个治疗急救

过程,总结该病例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改进

的措施,以利于全科人员的共同提高。

二、本常规所称急救病例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生命

危险或严重损伤的紧急事件,包括:过敏反应,局麻药中毒,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心率失常等。

三、上述各类急救病例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急救病例可能

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疼痛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疼痛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一、局麻药中毒 1.中毒原因(1)用量过大:如利多卡因不得超过,丁卡因不得超过。 (2)浓度过高:如利多卡因常用浓度为%~2%,最大不超过2%。 (3)药物入血过快:如直接穿刺注入血管或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吸收过快。 (4)患者体质差,对局麻药耐受能力低下。 (5)药物之间的影响。 2.中毒表现 一般分为两类 (1)兴奋型:表现兴奋,如多语、。不安、紧张、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的谵妄、惊厥。甚至心脏停跳在收缩期。 (2)抑制型:表现抑制,如嗜睡、呼吸及心率减缓、血压下降、昏迷,甚至心跳呼吸骤停,抑制型较少见,多数为先兴奋后抑制。 3.急救处理? 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局麻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兴奋型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重症有惊厥的给静脉缓慢注射%硫喷妥钠6~8mL.抑制型的给氧,特别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酌情使用升压药、阿托品、脂肪乳等,心跳呼吸骤停的立即复苏。中毒经抢救恢复以后也要密切观察。

4.中毒的预防 (1)限量使用:一般不允许超过限量,尤其对耐受力低下的病人,要适当减量。 (2)限制浓度:不得超过限制浓度,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更要加以限制。 (3)防止局麻药过快入血:即每次推药前必须回吸无血;同时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用药浓度和用量要偏小;在局麻药中加人适量的肾上腺素,通常每l00ml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可延缓麻药的吸收,减少中毒的发生,又可延长麻醉时间,但有高血压、心脏病、甲亢、老年患者及指(趾)端手术的局麻药中忌加肾上腺素。 二、晕针及防治 1.临床表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停止后,突然出现的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虚脱现象、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的症状。 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3.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穿刺感染及防治 1.临床表现多在治疗1~3天出现头疼、畏寒、局部疼痛或放射痛、可伴有发热、局部红

疼痛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疼痛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疼痛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重视。疼痛临床医学采用神经阻滞配合其他治疗了许多用传统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疼痛病人,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痛苦,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及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疼痛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一、局部麻醉药的不良反应 在疼痛临床中局麻药的应用治疗很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很大。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药物身的毒性强度、注射部位和途径及单位时间内注入人体内局麻药的药量有着密确的关系。归纳起来,临床上常见的有中毒反应、过敏反应和高敏反应等三大类,这三大类不良的性质虽不尽相同,但在临床表现中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当突然出现严重的反应时均可有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严重抑制,鉴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除上述三种反应外,有时也可发生正铁血红蛋白形成,此不良反应虽不多见,但一旦发生也能造成不良后果。 (一)中毒反应 局麻药中毒反应是因血液内的局麻药浓度快速或持续不断升高,超过机体内的负担能力和代谢速度。 据Daivhni(1960)的统计,在应用局部麻醉的过程中,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为0.2%,而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有98%属于毒性反应所致。 1、全身性毒性反应的主要因素 (1)同的给药途径造成机体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误入动脉内是目前共认的局麻药诱发全身性中素反应的主要因素。 (2)病人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小剂量局麻药注射产生毒性反应的现象,往常被认为是药物过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头颈的用药,可将局麻药加压注入小动脉内,使药物逆行从颈动脉进入颅内,使脑内血液中的局麻药突然增高,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作者在为一颈椎病患者做星状神经节阻滞时,注射1%利多卡因1.5ml(mg)后引起了严重的呼吸抑制的意识消失。 2、中毒反应的临床表现 (1)中枢神系统兴奋是毒性反应的早期症状轻者表现为面红、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眩晕、耳鸣等;中度中毒反应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视物模糊、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肌肉抽搐、惊厥、窒息等,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引起死亡。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抑制由大脑皮质逐渐至延髓,其表现为嗜睡、痛觉消失、意识丧失、呼吸浅而慢,最终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病例一 (3)局麻药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局麻药对心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阻碍去极化期间的钠传导,使心肌兴奋性降低,复极减慢,延长不应期。临床上常用治疗剂量无明显影响,如果在单位时间内麻药浓度超过2-5UG/ML时,(利多卡因)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当血液浓度达5-10UG/ML时,心肌收缩呈进行性下降,心排血量下降;若超过10UG/ML时心肌呈显著抑制,并出现低血压。利多卡因在疼痛治疗时的剂量仅在100MG以内,但有些患者也出现了毒性反应(误入血管)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反应,心脏亦受到一定的损害。 3、毒性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惊厥、抽搐、缺氧。此时,由于肌肉痉挛致呼吸\心跳受累,可危及生命.积极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是关键。 1)有效预防毒性反应的药物是安定,对人体生理干扰最小,对惊厥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术前口服5-10MG或肌肉注射10MG。 2)麻药误入血管内,注射前必须细心抽吸有无血液回流,在注入全剂量前,可先注入少量

放疗的常见并发症和处理

放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皮肤反应与损伤 ?急性 ?I度(干性皮炎):20Gy时可有红斑、充血、潮红,伴烧灼和刺痒感,30Gy后逐渐变成暗红,有表皮脱屑; ?II度(湿性皮炎):40Gy后可见充血、水肿、水泡形成、糜烂,有渗出液; ?III度(放射性溃疡):75Gy后可发生边界清楚、底部光滑的火山口型溃疡,表面可有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伴剧痛。 ?慢性 ?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 ?表皮萎缩变薄,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有色素沉着、脱屑、皮肤搔痒,易受损溃破; ?易发生蜂窝组织炎,表现为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等,抗炎治疗有效,易复发; ?晚期放射性溃疡:照射区皮肤保护不利或损伤未愈发展而成,可破坏深部组织,甚至累及骨组织,出现坏死性骨髓炎。 ?预防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避免理化刺激:放疗中禁用湿敷、热敷、化妆品及有刺激性的药膏,避免烈日曝晒和严寒冷冻,不要剃须,衣领要软; ?禁忌搔抓、按摩,避免外伤。 ?处理原则 ?干性反应:可不处理或1%冰片滑石粉涂抹; ?湿性反应:暂停放疗,局部清洁暴露、涂抹龙胆紫、2%硼酸软膏等,避免感染,一般10~14天即能愈合; ?放射性溃疡:局部VitB12外敷;伴感染者作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湿敷;反复换药,清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和愈合;药物治疗无效者可切除皮损,行皮片或皮瓣移植等。 口咽粘膜反应 ?一般在放疗2~3周时最严重,多数可自行缓解;

?表现:充血-白斑-融合成片-浅表溃疡,可有伪膜; ?症状:口咽部不适或疼痛、吞咽疼痛和声音嘶哑等。 ?急性粘膜损伤的分级: ?0级:无变化; ?1级:充血,可有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 ?2级:片状粘膜炎或有炎性分泌物,有中度疼痛,需止痛药;?3级:融合的纤维性粘膜炎,可伴重度疼痛,需麻醉药; ?4级:溃疡、出血、坏死。 ?预防 ?保护喉,戒烟酒,避免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 ?进半流质高蛋白饮食,保持口腔清洁; ?加强局部处理:含漱剂如洗必泰、5%碳酸氢钠等,局部止痛消炎含化药物如华素片、银黄含片等,石蜡油滴鼻液等; ?预防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 ?处理 ?1、2级反应,可口服清热解毒药、消炎止痛药、局部抗炎剂喷涂等; ?3级反应:局部用药+抗生素及激素; ?4级反应:暂停放疗,抗炎,补液,清热解毒中药; ?自制含漱液:地米10mg+利多卡因20ml+庆大霉素24万单位+生理盐水500ml; ?咽痛合剂滴咽:地米5mg+VitB25mg+1%普鲁卡因5ml+板蓝根注射液4ml;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金因肽、贝复济局部应用,可促进溃疡愈合。 头颈部反应 ?面颈部水肿:一年左右可逐渐消退,硬性水肿易发生感染,治疗用抗生素+激素; ?中耳炎及听力减退:抗炎治疗、耳咽管通气等可减轻症状; ?张口困难:咀嚼肌和颞颌关节纤维性强直所致,早期经功能锻炼后可恢复; ?发音变化:照射3~4周后声音嘶哑,60~70Gy时可失声,结束后

疼痛治疗并发症及处理完整版

疼痛治疗并发症及处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疼痛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一、局麻药中毒 1.中毒原因(1)用量过大:如利多卡因不得超过0.4g,丁卡因不得超过0.1g。 (2)浓度过高:如利多卡因常用浓度为0.4%~2%,最大不超过2%。 (3)药物入血过快:如直接穿刺注入血管或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吸收过快。 (4)患者体质差,对局麻药耐受能力低下。 (5)药物之间的影响。 2.中毒表现 一般分为两类 (1)兴奋型:表现兴奋,如多语、。不安、紧张、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的谵妄、惊厥。甚至心脏停跳在收缩期。 (2)抑制型:表现抑制,如嗜睡、呼吸及心率减缓、血压下降、昏迷,甚至心跳呼吸骤停,抑制型较少见,多数为先兴奋后抑制。 3.急救处理 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局麻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兴奋型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重症有惊厥的给静脉缓慢注射2.5%硫喷妥钠6~8mL.抑制型的给

氧,特别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酌情使用升压药、阿托品、脂肪乳等,心跳呼吸骤停的立即复苏。中毒经抢救恢复以后也要密切观察。 4.中毒的预防 (1)限量使用:一般不允许超过限量,尤其对耐受力低下的病人,要适当减量。 (2)限制浓度:不得超过限制浓度,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更要加以限制。 (3)防止局麻药过快入血:即每次推药前必须回吸无血;同时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用药浓度和用量要偏小;在局麻药中加人适量的肾上腺素,通常每l00ml局麻药中加入0.1%肾上腺素0.3ml,可延缓麻药的吸收,减少中毒的发生,又可延长麻醉时间,但有高血压、心脏病、甲亢、老年患者及指(趾)端手术的局麻药中忌加肾上腺素。 二、晕针及防治 1.临床表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停止后,突然出现的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虚脱现象、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的症状。 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3.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 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10.0 磺胺合剂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 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 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 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疼痛治疗意外和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疼痛治疗意外和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一、急救工作启动流程 1、先期处理 发生急救病例时必须在第一时间遵照各项应急预案(见附件1)进行即时的应急处理,并有责任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情况,请求帮助。 2、信息报告和通报 一旦发生急救病例,上级医师必须在接报后第一时间赶往急救现场。上级医师无法立即赶到的,必须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3、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先期处理仍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上级医师和/或医疗组长必须到场支援抢救。凡疼痛科工作人员均有义务主动参与急救工作,并服从科室调配。 4、指挥与协调 由现场最高级别医师统一指挥、协调相关事宜。主要包括:(1)指挥现场急救工作; (2)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如呼吸科,心内科等共同参与抢救; (3)组织适当人员提供应急保障,调度各方应急资源; (4)与相关科室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保持现场稳定; (5)必要时与患者家属做好知情解释及沟通安抚工作; (6)及时向科室领导报告急救工作进展情况;

5、急救结束 急救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患者生命体征平衡后,由现场最高级别医师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工作。 6、善后处理 责任疼痛治疗医师必须与相关科室协商,妥善安置患者去向,如各科监护病房或医院中心ICU;尽可能保证患者获得必 要的监护及进一步支持治疗;跟踪随访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收 集急救病例的所有资料。 7、回顾、学习和进步 责任疼痛治疗医师应收集、整理的所有病史资料,于病例讨论会上汇报病史,探讨可能的发生原因,分析整个治疗急救 过程,总结该病例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进一步改进 的措施,以利于全科人员的共同提高。 二、本常规所称急救病例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生命 危险或严重损伤的紧急事件,包括:过敏反应,局麻药中毒,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心率失常等。 三、上述各类急救病例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急救病例可能 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疼痛诊疗学重点(整理版)题库

第一章绪论 1、疼痛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麻醉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及诊断与处理的一门学科。 2、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的改变。 3、疼痛诊疗的任务与范围:①慢性疼痛性疾病②头痛③创伤后疼痛④内脏痛⑤术后痛⑥分娩痛⑦癌性疼痛⑧非疼痛性疾病。 第二章疼痛的基础知识 1、疼痛的周围神经机制:①伤害性感受器;②伤害性感受的传入;③外周交感纤维活动与疼痛;④外周敏感化:表现为静息时疼痛或自发性疼痛、原发性痛觉过敏、触诱发痛。 2、何为伤害性感受器?分几类? ①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胃肠道黏膜和浆膜下层、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肌腱表面和内部、深筋膜、骨膜和血管外膜等处。②体表痛觉感受器、躯体深部痛觉感受器和内脏痛觉感受器。 3、疼痛的中枢神经机制:①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背角的终止:脊髓是疼痛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②伤害性刺激由伤害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背角。③痛觉中枢包括皮层下中枢和大脑皮层:参与疼痛整合、调制和感知作用的皮层下中枢主要是指丘脑,下丘脑以及脑内的部分核团和神经元;大脑皮质是疼痛的感觉分辨和反应冲动整合的高级中枢。④中枢敏感化:表现为对正常刺激的反应增强,接受区域扩大,新近传入冲动激活阈值降低。 ⑤疼痛的中枢调整机制:节段性抑制机制,脑干下行性抑制机制。 4、疼痛的感觉传导纤维及功能:①Aδ纤维和C纤维。②有髓Aδ纤维传导速度快,称快痛;无髓C纤维传导速度慢,称慢痛;又可分为躯体疼痛传导和内脏痛觉传导的周围神经 5、脊髓背角Rexed 分层及功能:①Rexed根据神经的形状、大小、走向和密度把脊髓背角分为6层。②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细胞集中在RexedⅠ层和Ⅴ层:Ⅰ层中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细胞占多数,Ⅴ层细胞对触压觉、温度觉和伤害性刺激等均产生反应。后角胶状质(Ⅱ、Ⅲ层)是调控伤害性信息的重要部位。 6、主要的疼痛传导束:脊髓丘脑束(STT)、脊髓网状束(SRT)、脊髓中脑束(SMT)、脊髓颈核束(SCT)、背柱突触后纤维束(PSDC)、脊髓旁臂杏仁束(SPAT)、脊髓旁臂下丘脑束(SPHT)和脊髓下丘脑束(SHT)。传导快痛的传导束有SRT、SCT和PSDC,既传导快痛也传导慢痛的传导束有STT、SMT、SPAT、SPHT和SHT。 7、痛觉过敏:是指伤害性感受器阈值降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增强。 触诱发痛:是指在慢性疼痛的情况下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感觉。 8、疼痛的分类:①按发生部位:a躯体部位:头痛、颌面部痛、颈部痛、肩及上肢痛、胸痛、腹痛、腰及骶部痛、下肢痛、盆部痛、肛门及会阴痛等。b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躯体痛、内脏痛、中枢痛。②性质:刺痛、灼痛、酸痛。③原因:创伤性,炎性,神经病理性,癌痛,精神(心理)性疼痛。④持续时间:急性痛,<6个月;慢性痛,>6个月。⑤五轴分类法: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病变的系统、疼痛发生的类型及特征、疼痛强度及疼痛发生原因进行划分。 9、疼痛测量与评估的意义:疼痛的测量:是指在疼痛治疗前及过程中利用一切的方法测定人的疼痛强度及性质,为临床评估病人的疼痛强度、病情作出判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意义:①更准确地判定疼痛特征,便于选用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②在治疗过程中,随时监测疼痛程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在终止治疗后才由病人作出回顾性比较,避免治疗的偏差;③用定量的方法判断治疗效果;④有时治疗后疼痛缓解不完全,通过疼痛定量可以说明治疗后疼痛缓解减轻的程度和变化特点。

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风险防范

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风险防范 2007年卫生部发出的227号文件为疼痛科的建立发出了许可证,规定了疼痛学科的要业务范围是慢 性疼痛疾病的诊疗,但是疼痛科的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依然漫长。疼痛科建立初期,启动规范化程序、步 步为营,是疼痛科能否在临床立足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在疼痛诊疗工作蓬勃开展的部分医院由于诊疗技 术或操作失误而致残或致命的事件对于疼痛学科的早期发展常常也是“致残或致命”的影响,必须引起 足够的重视。 加强风险意识可以提高疼痛诊疗工作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系数!这是不仅是疼痛科医师临床工作的结品,也是临床医疗工作的。“慢性疼痛不会致命”,但是“疼痛治疗有可能会致残或致命”。这是所有从 事临床疼痛诊疗临床的工作者应该随时牢记的。 对于许多医院的临床医护人员的来说,在他们的印象中,疼痛科的工作只不过是口服药物和注射治 疗为主要内容,并不涉及生命重要器官本身的直接操作,所以疼痛科并非属于“高风险”临床科室的范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目前缺乏系统的临床资料分析,可是在我们的身边与疼痛诊疗相关的医疗 事件还是处于比较高发阶段。在一些三甲医院,这些医疗事件甚至成为威胁疼痛科生存和发展的要障 一、什么是风险及风险管理 1.风险的定义 风险就是各种类型损失的不确定性。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它是指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主动地、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处理风险,以最小的成本争取获得最大的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引入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经济组织通过对风险的估算,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法来转移风险,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风险保障。风险管理是一门科学和制度。 3.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离、风险集合、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它们主要通过保险的方法来处理。 4.风险管理基本步骤 风险管理基本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选择方案、组织实施、损失估算、评价修正等; 二、疼痛科常见风险 医疗意外或并发症存在任何一个临床学科的医疗实践之中,虽然作为新兴的临床疼痛诊疗工作也必然与其他学科医疗工作一样无法完全避免,似是如何端正自己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绝大部分的医疗意外或并发症都是可预防的。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疼痛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和理解。疼痛科医师采用定位神经阻滞、介入疼痛治疗等方法使许多接受传统方法效果不佳的疼痛疾病患者有效解除或缓解了疼痛,似在治疗过程屮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有些是极其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的事件。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疼痛科常见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一、关节穿刺的并发症及预防 1、关节感染 为较严重的并发症。若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操作技术,一般很少发生,其感染率低于万分之一。如适应证掌握不严或未按无菌技术要求操作则很可能发生关节内感染,可造成关节毁损或引起败血症。 关节穿刺部位一经消毒后即应视为无菌区,应按严格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关节穿刺后应以无菌敷料包盖,保护穿刺孔清洁不受污染,并连续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至少一周。如发现有感染可能时则按关节感染予以早期处理。最常见的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见。此时宜加大有效抗生素用量,并按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治原则进行处理。 2、穿刺部位血肿或关节积血 常用的穿刺部位(如前述)均已按操作要领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组织,很少发生关节出血,除非关节本身存在易出血的病变或有血凝机制障碍等血液病。术前应予相应治疗,纠正凝血障碍后再决定做关节穿刺。 3、关节软骨面损伤一般不易发生,如器械不良(例如穿刺针头不光滑或残缺),操作粗暴或未按正确要求进行操作则很易损伤关节软骨。术后早期常不被察觉。如软骨面损伤严重则可形成病灶,尤其在负重关节可引起继发性关节推行性变。 4、断针穿刺针本身这段或质量低劣于操作时易断损。所以在穿刺前先仔细检查,挑选玩好光滑、粗细适当的穿刺针并按操作要求轻巧手术。

二、神经阻滞及痛点注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并发症的种类 ?神经阻滞针穿刺引起的疼痛, 此种疼痛可引起高血压或休克。 ?多次穿刺和粗暴穿刺引起的皮肤及组织损伤。 ?刺破血管引起血肿(胸膜引发气胸), 由于血肿或气胸的扩散诱发二次损伤, 如压迫、肿胀等。 ?损伤周围脏器。 ?刺人神经导致神经损伤而引起感觉异常。多数神经阻滞中, 阻滞区域必然产生感觉异常。但是, 从理论上来讲, 阻滞针的穿刺可能产生损伤。 ?感染。非无菌操作或使用污染的操作用具。即使无菌操作, 也有可能发生感染。 ?神经阻滞针损坏, 如果在体内损坏, 将形成异物。 ?晕针。 2、并发症的预防 ?施行神经阻滞技术治疗技术麻醉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证书,同时还要求从事临床麻醉或疼痛治疗工作两年以上。不具备执业医师证书的年轻麻醉医师或进修麻醉医师不得独立进行神经阻滞技术治疗操作。 ?施行该项治疗技术的负责医师在操作前应该对就诊病人进行系统的病情分析,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高龄、危重有严重合并症病人应经科主任审批,必要时应报医院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施行。应掌握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应有必要的防范措施。 ?负责医师应在操作前做好各项治疗和抢救准备工作,包括麻醉机、气管插管设备、麻醉及各种治疗药品。要对麻醉机、麻醉设备及仪器进行常规检查,保证能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要对治疗药品进行仔细核对,配制药品要贴上标签以备核查。 ?治疗过程中负责医师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指针。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治疗过程中病人发生的异常病情变化要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局麻药中毒、药物过敏、心脑血管意外

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风险防范

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风险防范 2007年卫生部发出的227号文件为疼痛科的建立发出了许可证, 规定了疼痛学科的要业务范围就是慢性疼痛疾病的诊疗,但就是疼痛科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依然漫长。疼痛科建立初期,启动规范化程序、步步为营,就是疼痛科能否在临床立足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在疼痛诊疗工作蓬勃开展的部分医院由于诊疗技术或操作失误而致残或致命的事件对于疼痛学科的早期发展常常也就是“致残或致命”的影响,必须引 起足够的重视。 加强风险意识可以提高疼痛诊疗工作的技术水平与安全系数!这就是不仅就是疼痛科医师临床工作的 结品,也就是临床医疗工作的。“慢性疼痛不会致命”,但就是“疼痛治疗有可能会致残或致命”。这就是所有从事临床疼痛诊疗临床的工作者应该随时牢记的。 对于许多医院的临床医护人员的来说,在她们的印象中,疼痛科的工作只不过就是口服药物与注射治 疗为主要内容,并不涉及生命重要器官本身的直接操作,所以疼痛科并非属于“高风险”临床科室的范 围,但就是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目前缺乏系统的临床资料分析,可就是在我们的身边与疼痛诊疗相关的医疗事件还就是处于比较高发阶段。在一些三甲医院,这些医疗事件甚至成为威胁疼痛科生存与发展的要障 一、什么就是风险及风险管理 1、风险的定义 风险就就是各种类型损失的不确定性。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与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它就是指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与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主动地、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处理风险,以最小的成本争取获得最大的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引入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经济组织通过对风险的估算,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法来转移风险,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风险保障。风险管理就是一门科学与制度。 3.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离、风险集合、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它们主要通过保险的方法来处理。 4.风险管理基本步骤 风险管理基本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选择方案、组织实施、损失估算、评价修正等; 二、疼痛科常见风险 医疗意外或并发症存在任何一个临床学科的医疗实践之中,虽然作为新兴的临床疼痛诊疗工作也必然与其她学科医疗工作一样无法完全避免,似就是如何端正自己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绝大部分的医疗意外或并发症都就是可预防的。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疼痛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与患者的重视与理解。疼痛科医师采用定位神经阻滞、介入疼痛治疗等方法使许多接受传统方法效果不佳的疼痛疾病患者有效解除

疼痛治疗同意书

疼痛治疗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 初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拟行治疗名称:经皮微创介入治疗 病员因患疾病,需行疼痛治疗.本医师针对病员病情,告知了目前可行的治疗方案,且说明了优、缺点.经向患方充分告知,医患达成一致,选择上述治疗方案.由于病情的关系和个体差异,依据现有医学科学技术的条件,施行该治疗方法可能出现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和医疗风险.本医师已充分向病员(病员近家属、授权委托人)交待说明,一旦发生说诉情况,可能加重病情或危及生命,医务人员将按医疗原则予以尽力抢救,但仍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是否同意,请书面表明意愿并签字. 谈话医师签名: 年月日时分 本人系病员(或受病员委托的代理人),因患疾病,在贵院治疗.经医师说明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后,选择疼痛微创治疗,且承担上述分险,同意医师实施上述治疗方案,同时授权委托医师可根据治疗中病情判断和患者利益调整治疗方案.医师以上说明已充分理解,目前及以后不再对上述问题提出异议. (签署意见) 病员(授权委托人)签名: 病员近亲家属签名(注明与病员的关系): 年月日时分本人系病员(或受病员委托的代理人),因患 疾病,需治疗.经医师交待各种问题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后,决定拒绝上述疼痛微创治疗并承担相应后果,以后对此不再提出异议. (签署意见) 病员(授权委托人)签名: 病员近亲家属签名(注明与病员的关系): 年月日时分

治疗中和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风险及不良后果列举如下: 1.局麻药过敏,严重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呼吸、心跳骤停. 2.局麻药中毒,严重致呼吸、心跳骤停. 3.穿刺过程中损伤血管、神经、脊髓,导致出血、血肿、截瘫. 4.穿刺致感染,甚至椎管内感染. 5.治疗中、治疗后并发心、肝、肾、脑等器官并发症. 6.治疗过程不顺利无法继续进行. 7.治疗后症状反复或有残余症状. 8.治疗效果不满意,需行其它方法治疗. 9.可能出现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其它并发症. 谈话医师已向病员(病员合法授权委托代理人)交待上述1—9条款, 病员(病员合法授权委托代理人)对拟行治疗意见: 1. 同意治疗 2.不同意治疗 签名: 年月日时分 谈话医师签名: 年月日时分

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风险防范

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得预防与风险防范 2007年卫生部发出得227号文件为疼痛科得建立发出了许可证,规定了疼痛学科得要业务范围就 是慢性疼痛疾病得诊疗,但就是疼痛科得生存与发展得道路依然漫长。疼痛科建立初期,启动规范化程序、步步为营,就是疼痛科能否在临床立足得关键之一。近年来,在疼痛诊疗工作蓬勃开展得部分医院由于诊疗技术或操作失误而致残或致命得事件对于疼痛学科得早期发展常常也就是“致残或致命"得影响,必须引起足够得重视。 加强风险意识可以提高疼痛诊疗工作得技术水平与安全系数!这就是不仅就是疼痛科医师临床工作得结品,也就是临床医疗工作得。“慢性疼痛不会致命",但就是“疼痛治疗有可能会致残或致命”。这就是所有从事临床疼痛诊疗临床得工作者应该随时牢记得。 对于许多医院得临床医护人员得来说,在她们得印象中,疼痛科得工作只不过就是口服药物与注射治疗为主要内容,并不涉及生命重要器官本身得直接操作,所以疼痛科并非属于“高风险"临床科室得范围,但就是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目前缺乏系统得临床资料分析,可就是在我们得身边与疼痛诊疗相关得医疗事件还就是处于比较高发阶段。在一些三甲医院,这些医疗事件甚至成为威胁疼痛科生存与发展得要障 一、什么就是风险及风险管理 1、风险得定义 风险就就是各种类型损失得不确定性。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与风险控制技术得一门新兴管理学科,它就是指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得认识,衡量与分析,选择最有效得方式,主动地、有目得得、有计划得处理风险,以最小得成本争取获得最大得安全保证得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引入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经济组织通过对风险得估算,选择经济合理得方法来转移风险,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最大限度得风险保障。风险管理就是一门科学与制度. 3、风险管理得基本方法 风险管理得基本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离、风险集合、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它们主要通过保险得方法来处理。 4、风险管理基本步骤 风险管理基本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选择方案、组织实施、损失估算、评价修正等; 二、疼痛科常见风险 医疗意外或并发症存在任何一个临床学科得医疗实践之中,虽然作为新兴得临床疼痛诊疗工作也必然与其她学科医疗工作一样无法完全避免,似就是如何端正自己得认识,时刻保持清醒得头脑,那么绝大部分得医疗意外或并发症都就是可预防得。随着疼痛医学得发展,疼痛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与患者得重视与理解。疼痛科医师采用定位神经阻滞、介入疼痛治疗等方法使许多接受传统方法效果不佳得疼痛疾病患者有效

疼痛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护理

疼痛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护理 I、头晕在疼痛治疗中较常见。患者出现头晕后,应安慰患者不必紧张,让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一般数分钟至十余分钟症状会自行缓解,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脉搏和心率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协助医生进行处理。在症状消失后,继续观察10一1 5分钟,无不适方可离去。 2、意识丧失易发生在疼痛治疗中或治疗刚结束时,可能与患者过于紧张及局部的刺激强度感过大有关。一旦发生,应立即让患者平卧,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呼吸、心率和血压变化的情况,同时开放静脉通路便于抢救。 3、低血压一般表现为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血压常低于10.64/6.6 5Kpa(80/5 0 mmHg) 。应立即让患者去枕平卧,持续给氧。即刻开放静脉通路给予葡萄糖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给予50%葡萄糖60一100毫升加地塞米松5毫克,静脉注射,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4、局部出血或血肿如局部阻滞或行小针刀治疗时损伤.血管,局部出现出血或血肿,一般表浅部位的出血或血肿,经局部加压处理即可停止,在2 4小时内进行局部冷敷:24小时以后,可对皮下淤血者进行热敷局部或涂喜疗妥或扶他林软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淤血吸收。 5、皮肤完整性受损若理疗时功率过大,机器开动时间过长,患者

的局部皮肤会发生灼伤。理疗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功率,并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灼痛感。对老年人及感觉功能低下者,理疗过程中随时观察理疗部位皮肤的情况,以防烫伤患者造成痛苦。应用寒痛乐和热水袋时,应嘱咐患者用薄布或毛巾包裹,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局部有疼痛感时,一定要及时取下,间隔一段时间后再使用。应用麝香壮骨膏等外用止痛膏类治疗及长时间局部应用胶布时,应观察患者对上述药物是否过敏,对过敏者应避免使用。对胶布过敏者可使用脱敏胶布。 6、声音嘶哑,无声及霍纳综合症在患者星状神经节阻滞时,阻滞治疗侧出现面部潮红,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结合膜充血,应向患者说明这是正常现象,是阻滞治疗准确而发挥作用的表现。当喉返神经被阻滞,患者出现声音嘶哑,严重时无声,胸闷憋气。轻者数秒钟至数分钟自行缓解,严重者应给氧气吸入,必要时实行以面罩加压供氧。星状神经节阻滞后,一定要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20一30分钟,无异常情况方可离去。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就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得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得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得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得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就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得并发症之一。 1、静脉炎得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得pH值: 氨苄青霉素10、0 磺胺合剂10、0 环丙沙星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得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得微生物定植 2、静脉炎得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与/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与/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得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与/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得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发生率得计算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罕见并发症及处理 令狐采学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年夜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纵,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罕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罕见的并发症之一。 1. 静脉炎的产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安慰性较年夜人体对血管通路资料产生反响 经常使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10.0 磺胺合剂10.0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 10~12 多巴酚丁脸2.5多巴胶2.5~4.5强力霉素1.8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钾4.0 托普霉素3.0万古霉素 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频频屡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纵粗暴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纵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 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随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随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随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 临床表示 按临床表示进行临床分型,包含: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常见疼痛疾病治疗中并发症防治简述

常见疼痛疾病治疗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济南市中心医院疼痛科 王国兴张刚 治疗疼痛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神经阻滞疗法、患者自控镇痛术(PCA)等。但是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都会出现各种副作用。认识这些副作用并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我院疼痛门诊已经成立14年,治疗各种疼痛疾病2万余例,现将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防治并发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1 PCA的应用及副作用防治 1.1PCA的概念 一种病人根据自己疼痛的情况,将小剂量的麻醉性镇痛药或局麻药通过泵多次经静脉或硬膜外腔、皮下给予,达到镇痛目的一种镇痛技术或者给药方式。 1.2 PCA的分类 常用PCA的分类: PCIA ; PCEA; PCSA ;使用药物:阿片类、曲马多、非甾体抗炎药、局麻药、镇静药等 1.3 PCA的适应症 术后镇痛;分娩镇痛;慢性疼痛治疗;肿瘤晚期疼痛的治疗;内科疾病治疗如心绞痛。; 1.4 PCA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处理 1.4.1 PCA的副作用 (1) 恶心、呕吐:无论从那一种方式给予阿片类药物都可能引起恶心、但术后引起恶性呕吐的因素还和术前用药、麻醉操作、术中术后用药、手术种类和部位以及空腹与否有关。 处理:常用的减少恶心呕吐倾向的方法包括避免长时间禁食、缺氧、容量过少。使用止吐的药物(灭吐灵10mg静脉单次注射,或肌注灭吐灵q6h10mg。普氯哌嗪12.5mg肌注,5-HT 受体拮抗剂枢复宁或格拉斯琼。) (2) 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能降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和幅度,椎管内注入吗啡及局麻药术后更易出现轻微的低血氧饱和度,但很少出现严重的低血氧饱和度。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新的镇痛药②麻醉药和肌松药在术后短期内的残余作用。③上呼吸道不同程度梗阻。④术前病人本身有呼吸功能障碍。 (3) 低血压:由于PCA中加入适量局麻药、镇静药,某些国产泵可能输出量不准确,很容易导致低血压 (4) 睡眠障碍 (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6)尿潴留或全身瘙痒 1.4.2 PCA的管理、PCA并发症的处理,提高PCA治疗的安全性。 (1)专人管理,定时随访。早期发现副作用,及时处理。 (2)各环节的配合、衔接,杜绝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规范PCA的配方。 2 镇痛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2.1 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对阿片类镇痛药物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过度恐惧 ,是干扰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的主要障碍因素。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用药初期及过量用药时。

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定义: 造影导管选择性插入冠状动脉开口 , 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解剖走行及病变, 属于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诊断技术。 CAG: 心梗急性期准备行冠脉内溶栓者;心梗急性期: 准备行急症 PTCA 及支架置入术者; AMI 继发机械性并发症准备急诊手术者;指导治疗性CAG 重大手术前行 CAG: (1) 年龄45 岁行瓣膜置换术者 (2) 不明原因,年龄45 岁乳头肌功能失调,准备手术治疗者 (3)先心病疑有冠脉异常准备手术者 (4) 中老年人 ECG 异常准备行较大手术者。 适应症: 明确诊断须根据结果选择治疗方式,急性心肌梗塞, 须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血管重建术后疗效随访,心脏外科手术前, 了解冠状动脉情况,特殊职业 PTCA 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递入球囊导管: 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的一种血管重建术。 作用机制: 用球囊扩张导致斑块撕裂破碎、压缩,使内腔扩大,拔除球囊导管后,血压对扩张部的血管壁起到支撑作用,维持内腔通畅,以达到显著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和改善左心室功能,从而有效地增加

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病人的远期生存率。 冠脉支架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与 PTCA 的操作相似,是通过植入一个特别的特定型号的金属支架于冠状动脉狭窄处,使冠状动脉持续扩张,从而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通畅,保证病变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血管治疗技术,是 PTCA 的后盾。 适应症: PTCA 并发冠状动脉夹层、严重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或濒临闭塞。 冠状动脉血管直径3mm 的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 冠状动脉再狭窄病变。 慢性闭塞性病变。 心脏介入治疗及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是集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的交叉学科,对疾病诊疗具有微创化,闭合化和教学化,逐渐成为与内科学,外科学并驾齐驱的三大医学技术之一,是经皮穿刺途径进入血管或心腔内进行的诊疗技术。 正确的选择是: 早检查、早诊断,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病人准备: 术前知识宣教: 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采用不同的宣教形式,简要讲解支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目录 一、术后出血 二、术后切口感染 三、术后切口裂开 四、术后疼痛 五、术后急性胃扩张 六、术后肺不张及肺炎 七、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八、术后肺栓塞 九、术后尿潴留 十、术后腹腔感染 十一、术后肠梗阻

一、术后出血 (一)病因: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停止而使部分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分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术后1-2周内,化脓伤口深部突然出现血块或有鲜血涌出,或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结扎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凝血机制异常着,可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出血量根据伤口敷料渗血多少,引流管内出血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