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下管线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国内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公共设施的主要承载区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应运而生,成为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地下综合管线廊道最初主要用于城市水、电、燃气等传统能源的输送,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其范围已经不断扩大,涵盖了城市燃气、电信、给水、排水、供热、电力、交通、环保、信息通信等多种基础设施。
2.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建设和维护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包括了无损检测技术、智能监控系统、管道材料的研发等方面。
3.发展不平衡: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发展并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建设相对滞后。
4.管线安全问题突出:由于地下综合管线廊道涉及到多个基础设施的输送和维护,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对城市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管线安全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5.关注度逐渐增加: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进步和国内城市化的加速,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在逐渐完善。
二、国内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问题在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建设标准不统一: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建设标准并不统一,不同地区的标准相差较大,这给相关企业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困难。
2.安全风险增加: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安全风险逐渐增加,一些老旧的管线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对城市造成重大损失。
3.基础设施融合难度大:地下综合管线廊道涉及到多种基础设施的融合,但不同基础设施之间的融合难度较大,尤其是在维护和维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4.管线数据不完善: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管线数据并不完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这给相关管理和维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摘要:城市中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等市政管线工程,俗称生命线工程,是维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关键。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城市对市政管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传统中的各种市政管线,一般采用直埋或架空的方式进行铺设,但这种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做法是采用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模式。
地下管线综合廊道(日语称谓为“共同沟”,英文名称为“Utility Tunnel”)就是指将两种以上的城市管线集中设置于同一人工空间中,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发展共同沟,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地下空间,管廊,现状,对策,展望1 发展现状1.1 国外情况共同沟的建设最早在欧洲兴起。
巴黎在1832年建造以排水为主的廊道中,创造性地在其中布置了一些供水管、煤气管和通讯电缆等管线,形成了早期的共同沟。
目前,巴黎已建共同沟超过100km,且收容的管线也越来越多。
西班牙目前有92km长的共同沟,除煤气管外,所有公用设施管线均进入廊道,并制定了进一步的规划,准备在马德里主要街道下面继续扩建。
俄罗斯莫斯科建有120km的共同沟,除煤气管外,各种管线均有。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共同沟建设最先进的国家。
早在关东大地震以后的东京复兴建设中,就于1926年完成了九段阪和八重洲两处共长1.8km的共同沟。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共同沟建设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
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以规范和推动共同沟的建设。
到1992年,全国共同沟总长达310km。
因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共同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日本计划到21世纪初,在80多个县级中心城市的城市干线道路下建成长约1100km的共同沟。
1.2 国内情况台湾共同沟的建设始于1991年的台北。
目前,台湾已建共同沟有300多km;正在建设淡海及高雄新市镇、南港经贸园区等的共同沟;完成了洲美快速道路、大度路等共同沟工程的设计;制定了台中市、嘉义市、新竹市、台南市、基隆市的共同沟整体规划;进行了配合捷运路网、敦化南北路、新社区、铁路东延等共同沟的规划。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是指将各种地下管线(如电力、通信、燃气、给水和污水等)及配套设施整合在一起的地下通道,在城市建设和管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建设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其发展在国内外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对策来解决。
一、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现状1.国内发展现状目前,中国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建设的支持力度。
2.国外发展现状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建设方面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
比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日本的东京等都具有较为完善的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系统,可以有效管理和维护地下管线。
二、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建设面临的问题1.建设成本高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建设需要涉及到地下设施的整合和改造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特别是在城市老旧区域的改造和更新中,还需要进行地下管线的重新布置和更换,进一步增加了建设成本。
2.管线冲突地下管线较多,不同类型的管线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比如,电力管线与燃气管线、给水管线与污水管线等都有可能在建设过程中发生冲突,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难度。
3.建设标准不统一由于地下综合管线廊道涉及多个行业,各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导致管线建设和管理存在一定混乱,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
4.管线维护困难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管线较多,如果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将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困难,而且一旦发生故障,很难及时发现和修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解决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具体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比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降低建设成本。
2.推行一体化管理机制建立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整合各类地下管线管理部门资源,统一管理标准和规范,提高管线维护效率。
(完整版)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常是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道为起点,进入20世纪后,一些大城市普遍陆续修建了地下铁道,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始为改善城市交通服务,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进入一个高潮,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很快。
日本东京、大阪的地下商业街,美国曼哈顿的高密度空间的出现,都是在这一时期,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转折点。
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发展势头渐趋平缓。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⑴经济方面:高密度市中心区地价的高涨使地下空间开发有利可图(投资上的赢利性);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使地下空间的建设成为可行(投资上的可行性)。
⑵地理因素:北欧、北美气候寒冷,广泛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成一个四季温暖的地下世界,人口的无限制增长需要不断地拓展新的生活空间,同时在质量上寻求高密度环境下的秩序性和高效率的交通联系。
⑶社会和城市方面:节能抗灾的考虑;保护历史性风貌和复苏城市中心活力之间折衷的产物;城市中心凝聚性和吸引力客观上产生建筑和人口的高密度和立体化交通的需要;同时,进入信息化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需要更多功能化和集约高效的综合空间。
此外,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对有效地使用土地,节省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城市经营管理费,保护和改善城市景观都具有综合效益。
1.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就较高的是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1.1.1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虽然比北欧这些国家起步晚,但是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最具特色是地下商业街的建设规模大,抗灾能力强,从80年代以后,日本单个的地下街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指标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国家在立法、规划、设计质量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健全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利用体系,据统计日本已经在26个城市建设地下商业街146所,日进入地下商业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9/1。
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_于晨龙
49地下管廊篇一、国外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首先出现在法国。
自从1833年的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系统后,迄今已经有近182年的发展历程。
经过百年探索、研究、改良和实践,其技术水平已完全成熟,并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已成为了国外发达城市市政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象征和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
——法国。
法国由于1832年发生了霍乱,当时研究发现城市的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对于抑制流行病的发生与传播至关重要,于是第二年,巴黎市着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并在管道中收容自来水(包括饮用水及清洗用的两类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等五种管线,这是历史上最早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型式。
近代以来,巴黎市逐步推动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在19世纪60年代末,为配合巴黎市副中心的开发,规划了完整的综合管廊系统,收容自来水、电力、电信、冷热水管及集尘配管等,并且为适应现代城市管线的种类多和敷设要求高等特点,而把综合管廊的断面修改成了矩形形式。
迄今为止,巴黎市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 于晨龙 张作慧区及郊区的综合管廊总长已达2100公里,堪称世界城市里程之首。
法国已制定了在所有有条件的大城市中建设综合管廊的长远规划,为综合管廊在全世界的推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德国。
1893年,原德国在前西德汉堡市的K a i s e r -Wilheim 街,两侧人行道下方兴建450米的综合管廊收容暖气管、自来水管、电力、电信缆线及煤气管,但不含下水道。
在德国第一条综合管廊兴建完成后发生了使用上的困扰,自来水管破裂使综合管廊内积水,当时因设计不佳,热水管的绝缘材料,使用后无法全面更换。
沿街建筑物的配管需要以及横越管路的设置仍发生常挖马路的情况,同时因沿街用户的增加,规划断面未预估日后的需求容量,而使原兴建的综合管廊断面空间不足,为了新增用户,不得不在原共同沟外之道路地面下再增设直埋管线,尽管有这些缺失,但在当时评价仍很高。
“一呼通体系”——美国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情况简介
“
一
呼通 中心 ”有 多个 “ 挖掘前 呼叫”号码所 带来的
混乱局面 ,为挖掘作 业者提供 了免费和方便 的本地服
A mii rt n d n t i ,缩写为P MS 指导 、美国共同地下 s ao H A) 联盟 ( mmo ru dAl n e 缩写为C A) Co nG on l c , i a G 牵头 组织 ,以美 国各州 “ 一呼通 中心”为依托 ,由各地下管
等) ,目的是方便挖掘作业者开挖前呼叫并获得施工地 段地下管线信息。
为会 员提供 了一个共享事故预防信息、观点和业务工作
的平 台。
—
—
( HMS ) P A
道与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局 ( H A) P MS 。该局 1 6 年成 98 立 ,隶 属于美 国交通运输部 ( DOT) 。同年 ,国会通 过了 《 天然气管道安全法案》 【 t l sP p l e Naua Ga iei r n S ft c f16 。历经多次修订之后 ,2 0 年形 aeyA t 9 8) o 06 成了 《 管道检测 、保护 、实施及安全法案 ,2 0 年 》 06
2 0 年5 1 0 7 月 日,美 国共同土地联盟( CGA 、美国 ) 交通运输 ̄( OT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C 、美国 BD ) F C)
线权属单位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地下管线协调管理体
系。它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
总承包商协会( GC A )等联合宣布 ,正式将 “ 1 ”作 8 1 为挖掘作业前联系 当地 “ 一呼通 中心 ”的全 国统一号
城市地下管线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
2.1 缺少国家的法律法规
1、缺少都市地下管线管理的都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现有法规只规定了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档案管理 等环节的都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而其它环节却没有规定。
更为重要的是,缺少有关都市地下管线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
城市类型和数量
项目
城市个数 所占比例
地下管线普查
18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信息系统建设
7
GDP排名前30位城市 信息系统建设
25
各省GDP排 东部96个 已经开展城市地
56
名靠前的地
下管线普查和系
级以上城市 西部51个 统建设工作
17
58% 23% 83% 58% 33%
1.4 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重要技术原则。 2003年完毕修订,并编写了有关技术手册。 《都市供水管线漏损控制及评定原则》 为控制都市供水管线漏水和都市节省用水提供了技术原则根据
和控制目的 《都市地下管线普查监理导则》 编制完毕并通过审定,现已正式公布。
1.4 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1996年原建设部发文规定开展都市地下管线普查,并 成立建设部科技委地下管线管理技术专业委员会。
2.5 管线权属单位缺少统筹协调
管线权属单位各自为政,缺少统筹协调,不能实现信息共享 都市地下管线统筹规划建设难,对管线设施的权属主体的管理混乱,
管线“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在工程建设和地下管线铺设施工中经常出现挖断管线,造成停水、
停气、停热、停电和通讯中断的事故,影响都市生产和居民生活。 地下管线的投资不同时、重复开挖多,集中反映了对管线的投资主
完整版)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完整版)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自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20世纪后,大城市陆续修建了地下铁道,改善了城市交通服务,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然而,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发展势头渐趋平缓。
现在,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基于经济、地理、社会和城市等方面的因素。
1.1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欧洲等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方面成就较高。
1.1.1 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因此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比北欧等国家起步较晚。
但是,日本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建设了许多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和地下商场。
其中,地下商业街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指标越来越高,抗灾能力也越来越强。
同时,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健全的地下商业规划和设计质量方面的法规。
1.1.2 美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美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区域。
其中,纽约市的地下空间利用最为广泛,包括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
此外,美国在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也有一些创新,如在旧金山建设了地下水库,以储存城市的饮用水。
1.1.3 欧洲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欧洲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北欧国家和瑞士等地。
这些国家的气候寒冷,因此广泛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成了一个四季温暖的地下世界。
在城市中心区域,地下商业街、地下车站等设施也很常见。
同时,欧洲在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也有一些创新,如在瑞士的洛桑市建设了地下垃圾处理站,以解决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
2.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年来也有了一些进展。
目前,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区域,包括地下商业街、地下车站、地下停车场等。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白旭峰;赵艳;展鹏飞【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探讨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1)碎片化规划,没有兼顾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道路轨道交通规划等方面需求,应遵循"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有序发展"的原则;(2)法规、规范不健全,各项配套的标准、规范还不完善,标准不高,有些规范过于教条,限制了管廊的设计;(3)管理混乱,分头管理与部门分管现象大量存在,收费经营管理不统一,应避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保持整体性和系统性.需加强顶层设计,统一部署,完善相关政策、加强管理,从而推动地下综合管廊有序建设.【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5)006【总页数】3页(P959-961)【关键词】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作者】白旭峰;赵艳;展鹏飞【作者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4;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0.3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集中敷设通信、供水、供热、电力、广播电视、燃气等管线的公共隧道[1],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施工与维护,是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和资源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管线事故频发、路面频繁开挖等问题,有利于城市空间集约化发展,如图1所示。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为共同沟、共同管道、综合管沟、综合管廊[2]。
自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重要的引导性文件,住建部在36 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逐步提高全国建设综合管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通过分析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情况,总结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建设情况和相关政策,对管廊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2024年大型管道建设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大型管道建设市场发展现状1. 市场概况大型管道建设是指在输送石油、天然气、水等能源和资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管道建设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
这些管道项目通常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和材料的应用等方面。
大型管道建设市场近年来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各国都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带动了大型管道建设市场的增长。
本文将对大型管道建设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市场规模大型管道建设市场规模庞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大型管道项目的总投资额逐年递增。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十年内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约30%,这将进一步推动大型管道建设市场的发展。
目前,亚洲、北美和欧洲是大型管道建设市场的主要增长区域,其中亚洲市场规模最大。
3. 市场动力大型管道建设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需求增长、政府政策导向和技术创新等。
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大型管道建设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政策鼓励大型管道建设,以满足能源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技术创新也在推动大型管道建设市场的发展,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大型管道建设的效率和安全性。
4. 市场挑战尽管大型管道建设市场前景广阔,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大型管道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管道工程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其次,管道建设的复杂性也是一个挑战,包括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
此外,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大型管道建设市场产生影响。
5. 市场发展趋势从近年来大型管道建设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有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可再生能源管道建设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逐渐增长,相关管道项目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
其次,数字化技术在大型管道建设市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管道建设和运维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由于现有管道的老化和磨损,管道维护修复市场也呈上升趋势。
6. 总结大型管道建设市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前景广阔。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是通过将各种管线(包括燃气、水、电力、通信等)纵向整合并置于地下几米的地下通道中,以实现管线的统一管理和维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对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现状1.国外发展现状在发达的国家,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相对成熟。
例如,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系统,以实现城市的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等设施的整合统一管理。
这些国家在建设地下综合管线廊道时,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线的智能监测、远程控制和快速维修,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些国家在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建设与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国内发展现状我国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于分散,各种管线多年来独立建设和管理,导致了地下空间的混乱和浪费。
其次,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地下管线的维护和管理存在滞后、信息闭塞等问题,甚至出现了“打砸抢”等现象。
再者,地下管线建设时存在与地面建设协调不足,往往导致了管线的破坏和损坏。
最后,由于地下管线的信息不对称和管线冲突等问题,给城市管理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二、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问题分析1.技术问题虽然地下综合管线廊道能够有效整合城市地下管线资源,但由于管线种类多、规模大、使用寿命长、技术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了地下综合管线的设计、施工、运维和监测难度较大,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
2.管理问题地下综合管线的管理模式与管理体制未得到完善,导致了信息闭塞、监管不力、责任不清等问题。
同时,地下综合管线的安全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统一管理。
3.经济问题地下综合管线建设成本较高,需要进行道路封闭施工,给城市的交通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综述[详细]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综述一、国外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首先出现在法国.自从1833年的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系统后,迄今已经有近182年的发展历程.经过百年探索、研究、改良和实践,其技术水平已完全成熟,并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已成为了国外发达城市市政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象征和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法国.法国由于1832年发生了霍乱,当时研究发现城市的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对于抑制流行病的发生与传播至关重要,于是第二年,巴黎市着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并在管道中收容自来水(包括饮用水及清洗用的两类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等五种管线,这是历史上最早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型式.近代以来,巴黎市逐步推动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在19世纪60年代末,为配合巴黎市副中心的开发,规划了完整的综合管廊系统,收容自来水、电力、电信、冷热水管及集尘配管等,并且为适应现代城市管线的种类多和敷设要求高等特点,而把综合管廊的断面修改成了矩形形式.迄今为止,巴黎市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于晨龙张作慧区及郊区的综合管廊总长已达2100公里,堪称世界城市里程之首.法国已制定了在所有有条件的大城市中建设综合管廊的长远规划,为综合管廊在全世界的推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德国.1893年,原德国在前西德汉堡市的 K a i s e r -Wilhei米街,两侧人行道下方兴建450米的综合管廊收容暖气管、自来水管、电力、电信缆线及煤气管,但不含下水道.在德国第一条综合管廊兴建完成后发生了使用上的困扰,自来水管破裂使综合管廊内积水,当时因设计不佳,热水管的绝缘材料,使用后无法全面更换.沿街建筑物的配管需要以及横越管路的设置仍发生常挖马路的情况,同时因沿街用户的增加,规划断面未预估日后的需求容量,而使原兴建的综合管廊断面空间不足,为了新增用户,不得不在原共同沟外之道路地面下再增设直埋管线,尽管有这些缺失,但在当时评价仍很高.1964年前东德的苏尔市(Suhl 及哈利市(Halle 开始兴建综合管廊的实验计划,至1970年共完成15公里以上的综合管廊并开始营运,同时也拟定在全国推广综合管廊的网络系统计划.前东德共收容的管线包括雨水管、污水管、饮用水管、热水管、工业用水干管、电力、电缆、通讯电缆、路灯用电缆及瓦斯管等.DOI:10.16116/ki.jskj.2015.17.01250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智慧城市建设——西班牙.西班牙在1933年开始计划建设综合管廊,1953年马德里市首先开始进行综合管廊的规划与建设,当时称为服务综合管廊计划,而后演变成目前广泛使用的综合管廊管道系统.经市政府官员调查结果发现,建设综合管廊的道路,路面开挖的次数大幅减少,路面塌陷与交通阻塞的现象也得以消除,道路寿命也比其他道路显著延长,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于是,综合管廊逐步得以推广.——美国.美国自1960年起,即开始了综合管廊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从技术、管理、城市发展及社会成本上看,建设综合管廊都是可行且必要的 .1970年,美国在White Plains 市中心建设综合管廊,其它如大学校园内,军事机关或为特别目的而建设,但均不成系统网络,除了煤气管外,几乎所有管线均收容在综合管廊内.此外,美国具代表性的还有纽约市从束河下穿越并连接Astoria 和Hell Gate Generatio Plants 的隧道,该隧道长约1554米,收容有345KV 输配电力缆线、电信缆线、污水管和自来水干线,而阿拉斯加的 Fairbanks 和No米e 建设的综合管廊系统,是为防止自来水和污水受到冰冻,Faizhanks 系统长约有六个廊区,而No米e 系统是唯一将整个城市市区的供水和污水系统纳入综合管廊,沟体长约4022米.——英国.英国于1861年在伦敦市区兴建综合管廊,采用12米×7.6米的半圆形断面,收容自来水管、污水管及瓦斯管、电力、电信外,还敷设了连接用户的供给管线,迄今伦敦市区建设综合管廊已超过22条,伦敦兴建的综合管廊建设经费完全由政府筹措,属伦敦市政府所有,完成后再由市政府出租给管线单位使用.——日本.日本综合管廊的建设始于1926年,为便于推广,他们把综合管廊的名字形象的称之为“共同沟”.东京关东大地震后,为东京都复兴计划鉴于地震灾害原因乃以试验方式设置了三处共同沟:九段阪综合管廊,位于人行道下净宽3米高2米、干管长度 270米的钢筋混凝土箱涵构造;滨町金座街综合管廊,设于人行道下为电缆沟,只收容缆线类;东京后火车站至昭和街之综合管廊亦设于人行道下,净宽约3.3米,高约2.1米,收容电力、电信、自来水及瓦斯等管线,后停滞了相当一段时间.一直到1955年,由于汽车交通快速发展,积极新辟道路,埋设各类管线,为避免经常挖掘道路影响交通,于1959年又再度于东京都淀桥旧净水厂及新宿西口设置共同沟;1962年政府宣布禁止挖掘道路,并于1963年四月颁布共同沟特别措置法,订定建设经费的分摊办法,拟定长期的发展计划,自公布综合管廊专法后,首先在尼崎地区建设综合管廊889米,同时在全国各大都市拟定五年期的综合管廊连续建设计划,在1993~1997年为日本综合管廊的建设高峰期,至1997年已完成干管446公里,较著名的有东京银座、青山、麻布、幕张副都心、横滨米21、多摩新市镇(设置垃圾输送管等地下综合管廊.其它各大城市,如大阪、京都、各古屋、冈山市等均大量地投入综合管廊的建设,至2001年日本全国已兴建超过600公里的综合管廊,在亚洲地区名列第一.迄今为止,日本是世界上综合管廊建设速度最快,规划最完整,法规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其他国家.如瑞典、挪威、瑞士、波兰华沙、匈牙利、莱比锡、俄罗斯(前苏联等许多国家都建设有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项目,并都有相应制定规划的计划.二、国内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规划——台湾地区.在台湾,综合管廊也叫“共同管道”.台湾地区近十年来,对综合管廊建设的推动不遗余力,成果丰硕.台湾地区自1980年代即开始研究评估综合管廊建设方案 ,1990年制定了“公共管线埋设拆迁问题处理方案”来积极推动综合管廊建设,首先从立法方面进行研究,1992年委托中华道路协会进行共同管道法立法的研究,2000年5月30日通过立法程序,同年6月14日正式公布实施.颁布母法施行细则及建设综合管廊经费分摊办法及工程设计标准,并授权当地政府制订综合管廊的维护办法.至此台湾地区继日本之后成为亚洲具有综合管廊最完备法律基础的地区.台湾结合新建道路,新区开发、城市再开发、轨道交通系统、铁路地下化及其它重大工程优先推动综合管廊建设,台北、高雄、台中等大城市已完成了系统网络的规划并逐步建成.此外,已完成建设的还包括新近施工中的台湾高速铁路沿线五大新站新市区的开发.到2002年,台湾综合管廊的建设已逾150公里,其累积的经验可供我国其它地区借鉴.——北京.地下综合管廊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第一条综合管沟于1958年建造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下,鉴于天安门在北京有政治的特殊地位,为了日后避免广场被开挖,建造了一条宽4米,高3米、埋深7—8米、长1公里的综合管沟收容电力、电信、暖气等管线,至1977年在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又建造了相同断面的综合管廊,长约500米.——天津.1990年,天津市为解决新客站行人、管道与穿越多股铁道而兴建长50米,宽10米,高5米的隧道,同时拨出宽约2.5米的综合管廊,用于收容上下水道电力、电缆等管线,这是我国综合管廊的雏型.——上海.1994年,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人行道下建造了二条宽5.9米,高2.6米,双孔各长5.6公里,共11.2公里的支管综合管廊,收容煤气通信、上水、电力等管线,它是我国第一条较具规模并已投入运营的综合管廊.2006年底,上海的嘉定安亭新镇地区也建成了全长7.5公里的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另外在松江新区也有一条长1公里,集所有管线于一体的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此外,为推动上海世博园区的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道路开挖带来的污染,提高管线运行使用的绝对安全,创造和谐美丽的园区环境,政府管理部门在园区内规划建设管线综合管廊,该管廊是目前国内系统最完整、技术最先进、法规最完备、职能定位最明确的一条综合管廊,以城市道路下部空间综合利用为核心,围绕城市市政公用管线布局,对世博园区综合管沟进行了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筑服务整个世博园区的骨架化综合管沟系统.——广州.2003年底,在广州大学城建成了全长17.4公里,51地下管廊篇断面尺寸为7米×2.8米的地下综合管廊,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单条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管廊.——其它城市.除此以外,武汉、宁波、深圳、兰州、重庆等大中城市都在积极规划设计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市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决策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决心和信心.但十多年来,我国在对综合管廊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国外一百多年的历程,我国无论是在投资规模、建设技术、资金筹措、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设规模.总体来看,国内目前已建综合管廊的规模还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潜在的市场规模还很大,一旦时机成熟,综合管廊就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另外在综合管廊的使用功能上,国外对如何满足城市各类管线的集中敷设技术研究已经很成熟,除了传统的电力、电信、自来水管线以外,还可以把燃气管道、污水管道、垃圾输送等各种设施共同布设在内.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刚起步,除了电力、通讯、自来水和热力管道外,其他城市管线基本还不能同时敷设在内,仅有的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中的煤气管道也是单独一室分开敷设的 .因此在综合功能的研究上,国内还有很长路要走.2、建设技术.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建设经验,但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开始,主要包括:(1规划技术.规划中相当重要的是准确地预测管线的未来需求量使地下综合管廊在规划寿命期内能满足服务区域内的管线需求,在推定未来需求量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城市的特性和发展的趋势.(2设计技术.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在国外发达国家都有相关的设计规范,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目前国内相关规范还不完善,在实践中都是借鉴国外的技术.但是,由于在管线特性、施工技术、材料性能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各个国家之间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上还是得按照我国的现状特点,研究制定相关设计规范以实现对我国地下综合管廊设计的标准化管理.(3施工技术.在国外地下综合管廊的本体工程施工一般有明挖现浇法、明挖预制拼装法、盾构、顶管等,而从国内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来看,多以明挖现浇法为主,因为该施工工法成本较低,虽然其对环境影响较大,但在新城区建设初期采取此工法障碍较小,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今后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推广,施工工法也会趋于多样化,地下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下设施的相互影响也会加大,对施工控制也会逐渐提高要求,因此研究相关技术已成为了当务之急.(4信息化技术.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生命线走廊,收容的管线种类多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管理与监控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地下综合管廊的监控包括对运行中的管线安全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地下综合管廊内部环境的检测,避免内部环境因素对设备管线的影响及对工作人员的伤害,从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状况来看,国内在研究信息化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较接近,但也有差距.3、建设资金.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的来源总体呈现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寻求多元化投资的特征.由于地下综合管廊属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带有公共产品性质,投资大、回收期长,这些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地下综合管廊投资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地下综合管廊的投资也在积极寻求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模式.随着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日益重视,伴随着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地下综合管廊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也将取得突破,BOT 、PPP 等融资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与国外成熟的综合管廊的融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4、管理模式.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项目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国外对综合管廊设施的定位是社会公共产品,与城市道路、下水道、公园等公共设施处于同等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它的管理归属部门也有统一的规定.而相比国内,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较模糊,更没有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建成后的综合管廊的归口管理也较混乱,从目前来看,有属于城市道路管理部门的 (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有属于政府管理部门的 (世博园区综合管廊,也有属于各开发公司管理的 (松江新城综合管廊等.因此,当前对我国在地下综合管廊的职能定位的研究上须加快脚步.C。
【经验】国外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地下管线,不做“拉链马路”
【经验】国外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地下管线,不做“拉链马路”美国:建立体系综合管控作为管道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曾是管道事故多发国。
在美国导致管道泄漏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三方开挖、管道腐蚀、机械故障、控制系统失灵和操作事故。
根据美国管线与危险物质安全局的统计数据,美国近20年来发生的管道事故,已造成362人死亡,1397人受伤,损失金额超过7亿美元。
为了保障管道安全,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建立并完善以确保油气管道为核心的多层次管道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了对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参与的构建管线信息与风险管理系统,对管道安全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责进行了严格规范。
2009年以来,随着立法与监管工作的加强,美国的重大管线事故已经大幅下降。
美国管道安全立法源于1965年3月路易斯安那州发生一起造成17人死亡的天然气管道的爆炸事故,从那时起,美国管道安全立法工作开始陆续展开,1968年出台了《天然气管线安全法》,1979年再出台《危险液体管线法》。
为适应管线系统特别是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的发展,降低公众对于管线安全的担忧,美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通过了《管道安全改进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要求管线业者必须对高风险区域实施风险分析,执行管线完整性管理方案。
之后,美国又在2006年通过《管线检测、保护、实施及安全法》,逐步构建以确保油气管道为核心的多层次管道法律法规体系,对管道安全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责进行了严格规范。
特别是2002年通过的《管道安全改进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执行管道完整性管理程序,即要求管道运营商在高风险区域实施“完整性管理程序”,定期采取内检测、压力试验和直接评估方法评价管道系统的完整性,并要求建立一套程序化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确保管道安全。
此外,《管道安全改进法》要求美国各州建立“统一电话报警系统”。
在管线施工之前2至3天,施工单位必须通过相关通报系统获得施工区域内相关地下设施位置及信息,才可以开始施工。
国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
国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国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早在19世纪,法国(1833年)、英国(1861年)、德国(1890年)等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
到20世纪美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匈牙利等国也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
虽然日本很早就开始建造地下综合管廊(如关东大地震后,为复兴首都而兴建的八重州共同沟),但真正大规模的兴建地下综合管廊,还是在1963年日本制订《共同沟法》以后。
自此,地下综合管廊就作为道路合法的附属物,在由公路管理者负担部分费用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建造。
管廊内的设施仅限于通讯、电力、煤气、上水管、工业用水、下水道六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管廊内容纳的管线种类已经突破六种,增加了供热管、废物输送管等设施。
筑波科学城建立的一整套垃圾管道运送和焚烧处理系统,输送管道就布置在地下公用设施的共同沟中。
日本国土狭小,地下综合管廊的建造首先在人口密度大、交通状况严峻的特大城市展开。
现在已经扩展到仙台、冈山、广岛、福冈等地方中心城市。
到1982年,日本拥有地下综合管廊共计156.6公里,至1992年日本已经建造地下综合管廊310公里。
目前仍以每年15公里的速度增长。
日本建设省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初叶在全国80个城市的干线公路下建成约110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
建造地下综合管廊的费用,一部分由预约使用者负担,另一部分由道路管理者负担。
其中,预约使用者负担的投资额大约占全部工程费用的60%~70%。
欧洲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地区,特别是在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方面更是如此。
地下综合管廊的发源地就在欧洲。
早在1833年法国巴黎有系统地规划排水网络的同时,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
1861年,英国伦敦修造了宽12英尺、高7.6英尺的地下综合管廊。
1890年,德国也开始在汉堡建造地下综合管廊。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有地下综合管廊30公里,建在岩石中,直径8米,战时可作为民防工程。
在最近五年的时间里,在巴塞罗那、赫尔辛基、伦敦、里昂、马德里、奥斯陆、巴黎以及瓦伦西亚等许多城市都研究并规划了各自的地下综合管廊网络。
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国外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城市中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欧洲,首先出现在法国。
自从1833的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系统后,至今已经有近182年的发展历程。
经过百年来的探索、研究、改良和实践,其技术水平已完全成熟,并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已成为了国外发达城市市政建设管理的现代化象征,也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管理的一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国外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法国法国由于1832年发生了霍乱,当时研究发现城市的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对于抑制流行病的发生与传播至关重要,于是在第二年,巴黎市着手规划市区下水道系统网络,并在管道中收容自来水(包括饮用水及清洗用的两类自来水)、电信电缆、压缩空气管及交通信号电缆等五种管线,这是历史上最早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型式。
近代以来,巴黎市逐步推动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在19世纪60年代末,为配合巴黎市副中心的开发,规划了完整的综合管廊系统,收容自来水、电力、电信、冷热水管及集尘配管等,并且为适应现代城市管线的种类多和敷设要求高等特点,而把综合管廊的断面修改成了矩形形式。
迄今为止,巴黎市区及郊区的综合管廊总长已达2100公里,堪称世界城市里程之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文/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首。
法国已制定了在所有有条件的大城市中建设综合管廊的长远规划,为综合管廊在全世界的推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德国1893年,原德国在前西德汉堡市的Kaiser-Wilheim街,两侧人行道下方兴建450米的综合管廊收容暖气管、自来水管、电力、电信缆线及煤气管,但不含下水道。
在德国第一条综合管廊兴建完成后发生了使用上的困扰,自来水管破裂使综合管廊内积水,当时因设计不佳,热水管的绝缘材料,使用后无法全面更换。
沿街建筑物的配管需要以及横越管路的设置仍发生常挖马路的情况,同时因沿街用户的增加,规划断面未预估日后的需求容量,而使原兴建的综合管廊断面空间不足,为了新增用户,不得不在原共同沟外之道路地面下再增设直埋管线,尽管有这些缺失,但在当时评价仍很高,所以1959年又在布白鲁他市兴建了300米的综合管廊用以收容瓦斯管和自来水管。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研究(优秀范文五篇)
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研究(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现状研究1.国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发展现状1.1.1城市地下管廊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城市地下空间不断被开发,综合管廊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
我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是1958年在北京市某广场下建设约1.3km的综合管道,断面为方形,宽3.5~5.0m,高2.3~3.0m,埋深7.0~8.0m。
1978年12月23日,宝钢在上海动工兴建。
被称之为宝钢生命线的电缆干线和支干管线大部分采用综合管廊方式敷设,埋设在地面以下5~13米。
1978年,大同市在新建道路交叉口以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沟内设置有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给水管道、污水管道。
1985年,北京市建设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综合管廊,其中容纳服务于2栋公寓大楼、1栋商业大楼、1栋办公楼的公用管线,管廊内有电力、通讯、供热管。
1988年,天津新客站工程为穿越7股铁路线路建设了一条约为50m的地下综合管廊,内设雨水管道、给水管道及动力控制线。
1991年,济南3号矿井工业场地地下综合管廊开始建设,至1993年底共完成1806m。
1994年,上海开始建设浦东新区张杨路地下综合管廊。
张杨路地下综合管廊位于浦东新区张杨路南北两侧人行道下,西起浦东南路,东至金桥路,全长11.125km。
沟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横断面形状为矩形,由电力室和燃气室两部分组成。
电力室中央敷设给水管道,两侧设有支架,分别设电力和通讯电缆;燃气室为单独一空室,内敷设燃气管道。
地下综合管廊还配备各种各样安全设施,有排水、通风、照明、通信广播、闭路电视监控、火灾检测报警、可燃气体检测报警、氧气检测、中央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
1997年,连云港建造西大堤地下综合管廊。
断面为梯形,构体北侧为挡浪板,南侧靠内海,设宽为40m的防撞墩,沟内高为1.5~1.7m,宽为1.7~2.4m,内设给水管道、电力电缆、电信电缆。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从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始,国外地下空间的发展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20世纪后,一些大城市普遍陆续修建了地下铁道,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始为改善城市交通服务,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0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进入一个高潮,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很快。
北美、西欧和日本出现了大量地下公共建筑,如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娱乐等设施。
目前,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就较高的是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虽然比北欧这些国家起步晚,但是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最具特色是地下商业街的建设规模大,抗灾能力强。
从80年代以后,日本单个的地下街的规模越来越大,设计指标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国家在立法、规划、设计质量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健全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利用体系。
日本的地下共同沟建设经验成熟,建设数量居于世界前列。
美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因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矛盾仍十分尖锐,而土地压力和地价上涨并没有构成一种压力因素,反而促进了地下空间的利用。
美国基本上是实行道路交通的地下化。
波士顿中央大道就是经历了城市由高架道路转入地下到的过程,验证了城市道路及高架道路走进地下化的发展趋势。
美国的地铁建设在世界上运营最长。
除此之外,美国地下建筑单体设计在学校、图书馆、办公楼、实验中心、工业建筑中也有显著成效,一方面较好地利用地下特性满足了功能要求,同时又合理解决了新老建筑结合的问题,并为地面创造了开敞空间。
北欧地下空间的利用与民防工程的结合是其一大特点。
芬兰重视开发地下空间,基本上实施了市政建设地下化,地下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项目多、规模大。
法国也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较早的国家,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宫殿,在无扩建用地,又要保留原有的古典建筑的情况下,设计者利用宫殿建筑周围的拿破伦广场下的地下空间容纳了全部扩建内容,为了解决采光和出入口布置,在广场正中和两侧设置了三个大小不等的锥形玻璃天窗,成功地对古典建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状况及发展趋势一、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从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始,国外地下空间的发展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从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发展到复杂的地下综合体(地下街)再到地下城(与地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街系统),地下建筑在旧城的改造再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地下市政设施也从地下供、排水管网发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统,地下大型能源供应系统,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地下生活垃圾的清除、处理和回收系统,以及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共同沟)。
与旧城改造及历史文化建筑扩建相随,在北美、西欧及日本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地下公共建筑:有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体育馆、音乐厅、大型实验室等地下文化体育教育设施。
地下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质量,防灾措施以及运营管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从专项规划入手,逐步形成系统的规划。
其中以地铁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最为突出。
一些地下空间利用较早和较为充分的国家,如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日本、加拿大等,正从城市中某个区域的综合规划走向整个城市和某些系统的综合规划。
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
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
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
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它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
1973年之后,由于火灾,日本一度对地下街建设规定了若干限制措施,使得新开发的城市地下街数量有所减少,但单个地下街规模却越来越大,设计质量越来越高,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在立法、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较健全的地下街开发利用体系。
据统计,日本已至少在26个城市中建造地下街146处,日进出地下街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
美国地下管线的安全管理
G v
20 0 7年 5月 1日, 美 国 共 同 呼叫 号码 ,是 保 护地 下公 共 基 础设 如沿街 、 沿房屋 、 沿路的右侧等位置 , 土 地联 盟 ( G ) C A 、美 国交 通 运 输部 施 和 挖 掘 人 员 安 全 所 取 得 的 最 大 突 可能会损坏地下管线 ; 许多地下管线
Jh sn : 开 通 覆 盖 全 国 的 统 一 o no 说 “ 安装 一般要在 一块地 方挖很 多坑洞 ,
线 , 呼叫就会被转 到所在地 的 “ 其 一
G v … 困团豳
线 的标 记 程序很 护地下公共设 施 的共 同责任 意识 ,支 发现 ,8 % 的专业挖掘人员认为 ,挖 9 嘧作 业 者 呼 叫 时 持相关研究 工作。开展提高公众 安全 掘前为标识 清楚地 下管线的位置而进 斤 要挖 掘 的方位 、 意识 的教育项 目,遴选和传播地 下管 行 的 “ 1 ”专 线 呼叫 ,是 一个 快 速 8l
一
号码。 挖掘作业者在施工前拨打“ 1 ” 急 事件 的电话号 码 ,那 么 ‘ 1 ’则 掘更深的坑才能将其移动 。 8 1 81 专线 ,可与 分布在 全美 5 0个州 和哥 是预防紧急事件发生的电话 号码 。 ” 伦 比亚特 区 的 6 个 “ 呼 通 中心 ” 2 一
取得联系。
在美 国 ,每一项挖掘工作前 ,施 工者 都被要 求拨 打 “ 1 ”专线—— 8 1 甚 至是小 型工程 ,如种树或灌木。地
挖 掘作业前拨打 “ 1 ” 8 1
20 0 5年 ,美 国联 邦通 信 委 员会 种树时不但会破 坏地下 管线 ,而 下管线 的深度是不同的 ,且在 同一个 授权 设立 了 “ 1”专 线 。“ 1”专 且随着树的不断生长 ,其根部可能会 区域可能有多种管线。如果没有呼叫 81 81 线 是美 国联邦 政府授 权 的 N一1 1 编号 伸展进 地下管线里 ,造成相关公共服 “ 1”专线就进行挖掘施工 ,可能会 81 系列 的号码 ( 如查 号台 “ 1” 4 1 ,应急 务中断 ,因此 ,种树时要 了解所种树 损 坏地下管线 , 伤害 自己或周 围的人 , 电话 “ 1 ”等 ) 一 ,“ 1 ” 专 线 的生长 习性 ,如柳树 的根系就具有侵 并使周 围的公共服务 中断 ,施工者要 91 之 81 的设立 ,结束 了此前 全美 6 个 “ 2 一 略性 , 应被种在远离地下管线的地方 ; 被处罚和对维修费用 负责 。 呼 通 中 心 ” 有 多 个 “ 掘 前 呼 叫 ” 种植树篱需 要挖掘很多约 6 l 挖 1c n深的 “ l” 专 线 是 全 美 统 一 的 “ 81 挖 号码 所带 来 的混 乱 局 面 ,为 挖 掘作 坑 ,而附近掩埋 的地下管线有可能与 掘 前 呼 叫” 的号 码 , 目的是通 过 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地下管线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地下管线管理面临的问题
1、现存地下管线信息的收集
2、资金问题
3、投资汇报率
4、地下管线敷设技术的选择
5、管理组织架构相关问题
6、职权/职责
7、维护
8、安全
二、与地下管线相关的各方
1、工程公司
2、联邦政府
3、地方政府部门
4、业主/运营商
5、通信/有线电视公司
6、石油/燃气公司
7、市政当局
8、能源提供企业
9、普通民众
10、设备制造商
三、管线事故统计
美国现有超过3000万英里(4828万公里)的地下管线设施
不包括人员丧生和受伤,仅由事故引起的相关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需要成立专职机构把人员死伤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美国现有管线管理组织的构成
1、联邦机构, 州政府,地方政府,国家公用事业承包商协会, 业主, 服务提
供商联合建立了
2、“一呼通”中心 (地区性)
3、地下管线管理委员会 (全国性)
4、由业主、运营商、设计单位、政府、承包商/开挖公司共同组成的董事会进
行管理
5、服务于特定的区域
6、负责档案管理、公众意识培育、教育和事故预防等工作
7、全国范围可接通、州内免费的统一呼叫电话号码
8、全天候接受定位请求
9、开挖者在对地下管线和设施定位和标识之前,必须提前48或72小时拨打
“一呼通”中心电话进行申报
10、非盈利机构
11、由美国运输部(管线安全办公室)资助,对“一呼通”系统和事故预防的
最佳方法进行研究
12、培养利益各方在地下管线和设施保护方面承担“共同责任
13、公众意识的培育和教育
14、支持各项研究
15、由统计中心进行事故数据收集、分析和分发
五、最有效管理方法的总结
1. 规划和设计
收集信息并识别现有设施
利用标识器标识地下设施
适用的规范, 法令条款及现行标准
符合资质的工程公司
强制性的预投标会议
对投标前,投标和建设期间的持续介入及跟踪
绘制管线图
2. “一呼通”中心
收到设计单位的通知
建立开挖承包商与业主的协调会议
处理定位需求
简化申报流程,提高事件处理效率
前期的公众意识培养及事故预防措施培训
全国范围可接通、州内免费的统一呼叫电话号码
3. 实地定位和标识
开挖前对地下管线和设施的精确定位和标识非常重要
定位人员需要被良好地培训
地下管线和设施需要有足够的标识
全国统一的颜色代码和标识符号
选用最合适的技术
所有和管线定位方面的文档都需要被很好地整理和维护
在各个企业和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
4. 开挖
开挖容许误差范围 (46 厘米 )
开挖前通过“一呼通”系统进行定位请求
开挖前准备会
定位核查
联邦和州立的法律法规
回填
建立文档
5. 绘制管线地图
1)一呼通中心维护和更新美国地下管线和设施的各类信息,包括经纬度、地址,以及其他里程标记信息
2)选用最新的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定位方面的新技术(如:地下电子信息标识)
–全球定位系统(GPS)
–正射影像和卫星图像
6. 法律法规
公众和强制教育
激励
惩罚
事故后恢复
联邦和州立法规的强制执行
7. 公众教育
市场/广告计划
付费广告的使用
免费媒体的使用
免费赠品的使用
8. 报告和评估
利益各方报告信息
采用标准的信息收集表
收集的内容包括事故信息、管线中断服务时间和相应的事故损失情况
培训
六、定位技术
1、电磁感应
1)施加电磁定位信号至地下管线
2)用定位仪在地面接收辐射信号
3)工作频率 1 赫兹 to 480 K赫兹
4)需要地下管线有能够施加电磁信号的传导媒质
2、探地雷达100002886896
1)向地下发射电磁信号并接收反射能量分布
2)利用各种物质介电常数的不同的原理进行探测
3)通常工作频率范围 100M赫兹-2G赫兹
4)优势: 不需要对地下管线进行信号接入
5)劣势: 在导电性好的土壤中,或者对小尺寸和深埋物体工作性能差
3、磁感应探测
4、声学定位/震动定位
基于音频能量的地下传播原理,分为主动和被动模式,通常只适用于有接入点的管道;震动探测器接收震动能量相当于探地雷达接收电磁波能量
5、被动标识器与电子信息标识器 (iD marker)
可定位最深达3米的地下管线或设施,不需要对地下管线进行信号接入,能被用来作为路由定位,施工前放置最为理想,拥有多种频率以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
七、管线地图绘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
1、业主开始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地下资产管理,在电子地图上对地下管线和
设计进行标注用于定位的信号接入点,普遍建立数据库以供决策
2、多种有效的软件应用于管线地图的自动绘制和地下管线设施管理
八、未来发展
1、美国地下管线委员亚提出全国统一呼叫号码 811
2、美国地下管线委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事故信息的报告事宜 (DIRT)
3、报告提交日期不迟于2005年12月
4、亚利桑那州和科罗拉多州最新立法
5、“一呼通”中心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采用
6、在中国建立“一呼通”系统
7、建立与美国地下管线委员会相类似的机构
8、借鉴和学习美国地下管线委员会已有的基于实践经验而形成地有效管理手
段,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更新
9、充分利用最新科技, 尤其在地下电子标识和管线地图的绘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