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2.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7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力的合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合成原理。
3.设计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掌握力的合成原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设想: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
-设想:使用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问题。
-设想: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力的分解应用题;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练习。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测量和合成。
-设想: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推、拉、提、压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 讲解力的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并解释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如弹簧被拉伸、球被踢飞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现象,引导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如两个人相互推挤、弹簧被压缩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等,让学生解答并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相互性的掌握情况。

7.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设计板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等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8. 作业设计: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题目包括:(1)解释力的概念。

(2)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解释力的相互性。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教案我设计的这节课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的教案。

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力的概念、作用和效果,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了解它们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教学难点: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气球、小车、木板、滑轮组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力的三要素。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如吹气球,了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相互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如两个气球相互挤压,了解力是相互的。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的力的大小,并用尺子测量力的作用点。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活动难点: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建筑、科技等领域。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我希望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力的概念是理解力的一切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存在,理解力的定义是非常关键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照效果,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等。

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能够正确区分各种力的性质和效果。

3. 让学生熟悉力的单位,能够进行力的单位换算。

4.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单位。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推门、拉窗、提书包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所涉及的力量。

2. 概念讲解:教师利用挂图和模型,向学生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分类讲解:教师列举各种力的例子,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各种力的性质和效果。

4. 单位讲解:教师介绍力的单位牛顿,让学生了解牛顿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5. 作用效果讲解:教师通过示例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有力就有形变。

()b.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力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力的特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5. 讲解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8. 作业设计:(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何影响?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力的知识?七、作业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有:提书包、推车、拉窗帘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1.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的三要素的认知。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学会画力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2. 学具:学生用水彩笔、直线、箭头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开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概念讲解:3. 示意图绘制:教师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力的例题,如: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央,请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大小为8N,方向为垂直向上,作用点在物体左下角的力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它是理解和表达力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很多学生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常常出现表示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最新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 力 教案

最新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 力 教案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
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新课讲授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
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
“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
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聆听
板书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讲授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板书
四、力的示意图
提问聆听
适当练习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向学生介绍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力的单位:向学生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方式,能够对各种力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力的小球与墙壁碰撞的情景,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定义:向学生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向学生讲解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讲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6. 讲解力的单位:向学生讲解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7.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向学生展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并讲解相关原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单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表示:向学生介绍力的表示方法,即力的图示,包括箭头表示法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力的术语。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绘制力的图示。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的影响。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图示模型、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器材。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的含义。

3. 力的表示:讲解力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绘制力的图示。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演示器材,向学生展示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

5.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例题讲解:选取适当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和思路。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方法、作用效果、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现象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并解释原因。

(1)抛出的篮球在空中飞行。

(2)拉紧的弓箭。

(3)放在桌面上的书本。

2. 答案:(1)存在力的作用,篮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2)存在力的作用,弓箭受到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实例。

3.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能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

难点:力的相互作用的运用,能够运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力的相互作用演示仪。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3. 介绍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6. 演示力的相互作用:使用力的相互作用演示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分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实例。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表示:F(牛顿)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力的知识,分析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实例。

答案:例如,推门、拉抽屉、提书包、跳绳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1节力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1节力 教案

第1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4.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难点: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1.力(1)力的概念教学情境:我们可以做一个“掰手腕”的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这其中涉及动作“掰”。

又如“手敲门”“书压桌面”,其中涉及动作“敲”“压”。

有动作,就有力。

我们如何给力一个科学的定义呢?请同学们也来列举一些身边常见的力,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出力的概念。

知识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表示。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学情境:涉及到力的现象时会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举例:各种各样的力现象中,指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吗?演示用磁铁靠近铁钉(不要接触)的实验。

知识归纳:力的现象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②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③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力的单位教学情境: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

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知识归纳: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注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3.力的作用效果教学情境: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

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手拉车前进、用力拉弓后把箭射出去、汽车刹车后慢慢停下来等。

探究活动:实验器材:直尺、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的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推桌子,感受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

3.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5.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拉力传感器,让学生观察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表示:F力的单位:N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1)正确。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正确。

因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现象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力的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然后,我会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还会思考如何将力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我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是一个重点。

我希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我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也是一个重点。

力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生活中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去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加深对力的理解。

另外,我对于活动过程的安排也是一个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义、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结合PPT和讲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力的理解。

4. 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答案: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实验和练习,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和分类,但部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机制的关键,也是物理概念和物理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是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表示和作用效果,能正确识别和描述力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表示和作用效果,力的分类。

难点:力的分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例子,如推门、拉抽屉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讲解力的概念: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力的概念,并解释力的表示和单位。

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让学生能正确识别和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分类: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分类,并解释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

如: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什么?6.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跳绳时手对绳子的力。

让学生通过例子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几个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用力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作用效果和分类。

七、作业设计(1)推门时为什么需要用力?(2)跳绳时手对绳子的力是什么?2. 判断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
一力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知道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
物体的形状。

2、基本技能: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
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基本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在经历从许多
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
归纳能力,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4、基本经验: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三段四环五步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教学过程:
第一时段:课前(学)
预习问题:
1:什么是力?列举生活中力的实例。

2:力的作用效果是:
3:力的三要素:
4: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时段:课中
一、有趣的导入(学)
投影“天宫二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天宫二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知识的输入
一力的概念:
1.展示并罗列现象(学)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
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

人推车……(学生举例)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

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归纳总结归纳(展、用)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三、力的作用效果(学)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三、智慧的点拨(展)
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四、练习的有效(用)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
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
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