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常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洁等诱因,以致阴阳失调,气血错乱,临床表现为猝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亦有未见昏迷,仅见半身不遂者。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

①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眼歪斜,舌强语睿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②气虚血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③肝肾亏虚证。

证候: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护理要点

(1)按针灸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患者肢体正常功能位,防止关节强直,预防垂足、内

翻、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Q

(3)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四肢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

②患者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③注意患者安全,防呛咳窒息、跌倒坠床、压疮及烫伤、走失等意外。

④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4)给药护理:使用血管扩张剂时,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滴速;使用抗凝纤溶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严格掌握剂量。

(5)饮食护理

①患者宜进营养均衡软食,以植物蛋白为主,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忌肥甘厚味之品。

②患者应多饮水,多食纤维丰富的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③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有吸入性肺炎风险时,可采用鼻饲饮食。

(6)情志护理:

①语言疏导法。运用语言,鼓励患者间多沟通、多交流。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家庭温暖是调节患者情志的重要方法Q

②移情易志法。通过娱乐、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

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在情志调护中,护士要善于运用《内经》情志治疗中的五行制约法则: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同时,要注意把握情绪刺激的程度,避免刺激过度带来新的身心问题。

(7)临证(症)施护:

①风痰阻络者,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服用化痰通络汤,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2〜3次。

②气虚血瘀者,宜静卧休息,以头高脚低位为宜。头晕目眩者观察血压变化。

③肝肾亏虚者,进食滋养肝肾的食品,如芹菜、黄瓜汁、清蒸鱼等。

(8)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①半身不遂:

a.遵医嘱给予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蒸熏,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镜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b.遵医嘱使用中频、低频治疗仅: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

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该法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的患者,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c.遵医嘱拔罐: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

关节疼痛的患者。

d.遵医嘱给予艾灸;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e.遵医嘱给予穴位拍打: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f.遵医嘱给予中药热熨: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270℃),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以助于恢复肢体功能Q

②舌强语睿: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取廉泉、哑门、承浆、通里等穴,以促进语言功能恢复Q

③吞咽困难:

a.轻度吞咽障碍者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Q

b.中度、重度吞咽障碍者以间接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领骨的张合运动,咽部冷剌激,空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

C.有吸人性肺炎风险者,给予鼻饲饮食。

d.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取风府、哑门、风池、人迎、天突等穴。

④便秘:

a.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取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脱、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穴,用揉法Q

b.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主穴:大肠、直肠、三焦、脾、

皮质下。配穴:小肠、肺。

C,遵医嘱给予艾条温和灸。脾弱气虚者选穴:脾俞、气海、太白、三阴交、足三里。肠道气秘者选穴:太冲、大敦、大都、支沟、天枢。脾肾阳虚者选穴;肾俞、大钟、关元、承山、太溪。于腹部施回旋灸,每次20分钟。

d.遵医嘱给予葱白敷脐(行气通腑)。取适量青葱洗净沥干,取葱白加适量食盐,置于研钵内捣烂成糊状后敷贴于脐周,厚0.2~0.3cm,外用医用胶贴包裹,用纱布固定,每日1~2次,每次1~2小时。

e.必要时遵医嘱用番泻叶泡水顿服。气虚血瘀肝肾亏虚的患者不适用。

⑤二便失禁:

a.遵医嘱给予艾灸。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

b.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主穴:大肠、小肠、胃、脾;配穴:交感、神门。

C,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取穴;肾俞、八髅、足三里、天枢等,适用

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

d.遵医嘱给予中药贴敷加红外线灯照射。中药置于患者中脱或神

阙,予红外线灯在距离相应穴位或病变部位30~50cm处直接照射,治疗30分钟,注意防烫伤。

三、康复及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调摄情志,建立信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戒烟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