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2. 通过学习胡同文化,培养学生对北京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胡同的定义与起源2. 胡同的发展历程3. 胡同的特点及文化内涵4. 胡同里的生活与文化传承5. 胡同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胡同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胡同里的生活与文化传承,胡同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胡同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及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胡同里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
3. 小组讨论法:讨论胡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胡同,加深对胡同文化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胡同文化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胡同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及文化内涵。
3. 分析胡同里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胡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胡同,加深对胡同文化的感受。
7. 作业反馈与讲解:收集学生作业,对胡同文化相关问题进行讲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胡同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分析胡同文化历史人物的生活背景、成就及其对胡同文化的影响。
2. 讲述胡同里的传统手工艺:介绍胡同里的传统手工艺,如京剧、皮影戏、剪纸等,分析其在胡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胡同文化创意设计: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胡同文化创意设计宣传海报、短视频等。
2. 开展胡同文化知识竞赛:以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胡同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评价与反思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胡同文化过程中的收获、不足及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胡同文化的经验和心得。
胡同文化导学案范文
胡同文化导学案范文一、导学目标:1.了解胡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探索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3.分析胡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二、导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家附近有胡同吗?你们平时会在胡同里做些什么?你觉得胡同文化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步骤二:背景知识(10分钟)通过课件或演示实物图片,向学生介绍胡同的起源和发展,包括胡同的定义、形成原因、历史意义等。
步骤三:胡同文化(25分钟)1.向学生介绍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胡同的布局、建筑风格、社区生活等。
2.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比如胡同的特色建筑、传统手工艺品、与胡同相关的活动等。
3.观看胡同文化相关的视频或幻灯片,了解胡同文化的魅力。
步骤四:胡同文化的影响(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如对社区的凝聚力、经济发展的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胡同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解读名言(10分钟)列出一些与胡同文化有关的名言,如"胡同是老北京人心中的家园"、"胡同是老北京的记忆"等。
请学生们解读这些名言,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六:拓展学习(10分钟)学生们结合本地实际,调查当地胡同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以海报或PPT形式展示调查结果。
三、导学互动:1.导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胡同的起源和发展。
2.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例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相关资料。
四、导学延伸:1.学生可自行查找胡同文化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分布特点。
(2)掌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了解北京胡同的历史变迁和保护现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直观地了解胡同的形象特征。
(2)运用比较法,分析胡同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差异。
(3)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法,深入探讨胡同文化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我国多样性的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胡同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分布特点。
(2)胡同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北京胡同的历史变迁和保护现状。
2. 教学难点:(1)胡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2)胡同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策略。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胡同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
(2)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讨论提纲。
(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
(2)搜集家乡或其他地区的胡同资料,进行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京的胡同景象。
(2)引导学生关注胡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胡同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分布特点。
(2)讲解胡同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案例分析:(1)以北京胡同为例,分析其历史变迁和保护现状。
(2)引导学生思考胡同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策略。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家乡或其他地区的胡同文化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强调胡同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五、课后作业2. 调查家乡或其他地区的胡同现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3. 搜集更多关于胡同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胡同的风貌;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胡同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城市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胡同的定义和历史:解释胡同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胡同是一种特有的城市布局;介绍胡同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 胡同文化的特点:分析胡同文化的内涵,包括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社区关系等;探讨胡同文化的特点,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地域特色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胡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胡同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胡同的定义和历史,提供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等;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等。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胡同文化和胡同特点的理解;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提供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胡同的风貌;可以使用历史文献、纪录片等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北京的胡同,让学生亲身体验胡同文化;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胡同,如南锣鼓巷、五道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胡同的历史和文化。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学习目的】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计数.()储.存()行.业()约.鸡蛋()惊闺.()房檩.()街坊.()王垿.()国子监.()胡同.()宅.门()伺.候()低徊.()陆润庠.()怅.望()剃头挑.子()噌.的一声()摞.起来()4、解释下列词语①车水马龙:②安土重迁:③不约而同:④考查:⑤考察:⑥逆来顺受:【合作探究】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4、作者在文中是否只介绍了文化?除了文化,还写了什么?5、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用原文回答)6、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课堂测评】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高义伯胡同2、试举出两个以动写静的例子。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发展、分布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胡同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胡同的定义与历史发展2. 胡同的分布特点3. 胡同文化内涵4. 胡同中的传统建筑与民俗5. 胡同里的生活与变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胡同的定义、历史发展、分布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胡同中的传统建筑与民俗,胡同里的生活与变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发展、分布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
2. 查阅资料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胡同文化。
3. 观看视频法:播放有关胡同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胡同文化。
4.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胡同中的传统建筑与民俗,胡同里的生活与变迁。
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胡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胡同文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胡同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发展、分布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
3. 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胡同文化。
4. 观看有关胡同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胡同文化。
5. 分组讨论胡同中的传统建筑与民俗,胡同里的生活与变迁。
6. 分析具体胡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胡同文化。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胡同定义、历史发展、分布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对胡同中传统建筑与民俗,以及胡同里的生活与变迁的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胡同的魅力。
利用实地考察或虚拟游览,让学生亲身体验胡同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内容:1. 胡同的定义和历史:介绍胡同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2. 胡同的组成和结构:讲解胡同的街道、四合院、店铺等元素。
3. 胡同文化的影响:探讨胡同文化对北京地区的影响和价值。
4. 胡同文化的表现形式:介绍胡同中的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等。
5. 胡同的保护与发展:讨论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胡同文化的影响和表现形式。
胡同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2. 教学难点: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2. 展示法:展示胡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胡同的魅力。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北京的胡同,亲身体验胡同文化。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胡同文化的影响和保护与发展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胡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胡同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胡同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讲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展示胡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胡同的魅力。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虚拟游览,让学生亲身体验胡同文化。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胡同的街道、四合院、店铺等元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胡同文化的影响和保护与发展问题。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总结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
强调胡同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与发展问题。
6. 作业:让学生完成胡同文化相关的研究报告或作品。
2024年《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胡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胡同的起源和发展2.胡同的特点和价值3.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4.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胡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胡同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胡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胡同文化。
4.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胡同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胡同的兴趣,导入本课。
2.背景介绍:介绍胡同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对胡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特点和价值: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胡同的特点和价值。
4.影响和创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胡同文化。
5.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强调胡同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胡同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4.学生对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创新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2.实地考察:胡同、博物馆等。
3.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4.教材和参考书籍:胡同文化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在实地考察时,要注重学生的安全,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3.在小组讨论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在教学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5.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要注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案基本信息1. 学科:语文2. 年级:八年级3. 课时:2课时4. 教材版本:人教版5. 教学目标:了解胡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胡同文化的概念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胡同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问题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胡同文化》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和表达方式3. 词汇学习:教师挑选并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词汇记忆4.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胡同文化相关的写作话题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词汇掌握情况:通过词汇学习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相关词汇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胡同,亲身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2. 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胡同文化的历史和发展3. 学生进行写作展示,分享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五、教学资源1. 教材:《胡同文化》课文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和相关资料3. 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胡同文化的相关视频或图片4. 写作纸张和文具:供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使用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课堂表现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的文化专家或历史老师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胡同文化的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胡同博物馆或相关展览,深入了解胡同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胡同文化》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胡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胡同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胡同文化简介:教师简要介绍胡同文化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3.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胡同文化》,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1. 胡同文化内涵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邻里关系、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等。
2. 实地考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胡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胡同的建筑风格、环境状况、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3. 成果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考察成果,分享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评价:教师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实地考察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察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对胡同文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胡同文化》2. 胡同的照片或视频3. 实地考察所需的道具和器材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理解胡同文化。
3.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文化传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内涵。
学会使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胡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法,了解自己身边的胡同文化。
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探讨胡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学会尊重和保护胡同文化,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胡同的定义与起源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北京的胡同景观,引起学生对胡同的兴趣。
讲解胡同的定义和起源,引导学生了解胡同的基本概念。
介绍胡同的名称来源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历史背景。
2. 第二课时:胡同的发展历程讲解胡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胡同的历史变迁。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胡同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感受胡同的历史韵味。
讨论胡同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引发学生对胡同保护的关注。
3. 第三课时:胡同的主要特点讲解胡同的主要特点,包括布局、建筑、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胡同的特点和魅力。
分析胡同特点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4. 第四课时:胡同文化的内涵讲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包括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实例和故事,让学生体验胡同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胡同文化的认识。
5. 第五课时:胡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讲解胡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胡同文化的保护问题。
介绍胡同文化的保护措施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
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胡同文化,激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收集北京的胡同景观图片和视频,用于导入和展示。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北京的胡同,增强对胡同的直观感受。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网站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和发展,理解胡同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 通过观察和分析胡同中的各种元素,如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社区关系等,使学生深入认识胡同文化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胡同的定义与历史2. 胡同文化的发展3. 胡同中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4. 胡同社区关系5. 胡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胡同文化相关问题。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胡同的面貌。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4.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胡同的定义与历史,引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胡同文化的发展、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让学生深入认识胡同文化。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胡同中的社区关系,理解胡同文化中的邻里情谊。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拍摄胡同照片,记录胡同中的生活场景。
5. 分享:学生将拍摄的照片和观察到的胡同文化特点进行分享,开展小组讨论。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胡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要性。
五、作业与评价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胡同文化的作文,表达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胡同文化的认知程度。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胡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胡同博物馆或历史文化街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
2. 邀请民间艺人进行胡同文化技艺展示,如京剧、曲艺等,让学生体验胡同文化中的艺术氛围。
3. 开展胡同文化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和展现胡同文化的魅力。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3)学会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胡同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胡同文化。
(2)运用观察、采访等方法,了解胡同居民的生活现状。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胡同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传统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3)胡同的价值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2)如何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胡同的价值和意义。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提问:你们对胡同有什么印象?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胡同的价值和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实践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胡同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2. 自主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评价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胡同文化》相关章节。
2. 图片:北京市胡同的照片。
3. 视频:关于胡同文化的纪录片或采访视频。
4. 网络资源:有关胡同文化的文章、报道等。
1.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课内所学,选取一座自己了解的胡同,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现状,形成调查报告。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和特点,理解胡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通过观察和分析胡同中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和社区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胡同文化的价值,认识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胡同的定义和历史:介绍胡同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2. 胡同的特点:解析胡同在建筑风格、街巷布局、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特点。
3. 胡同文化的影响:探讨胡同文化对居民生活、社区关系、城市发展的影响。
4. 胡同文化的价值:分析胡同文化在历史、艺术、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5. 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介绍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社会力量在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方面的举措。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胡同的定义、历史、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胡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胡同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胡同,增强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感知和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胡同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讲解稿。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胡同的基本概念。
3. 实地考察准备:联系参观胡同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
2. 讲授胡同的定义和历史:详细讲解胡同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胡同文化教案
《受戒》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发表于1980年,它以平淡素雅的色彩,朴素活脱的语言描绘了小明尚海明和农村小姑娘小英子之间纯真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歌颂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人性美。因为这篇小说,汪曾祺才为文坛所推重,被称为“大器晚成”。
【课前热身】
1.基础字词(给下列字词注音)
胡同( ) 约鸡蛋( ) 镊( ) 房檩( )
挪动( ) 腌制( ) 蹭( ) 当差( )
伺候( ) 惆怅( ) 庠( ) 安土重迁( )
低徊( ) 蛤蟆陵( ) 摞( ) 拴( )
2.相关链接
①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能书能画,多才多艺,19岁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受教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先生。他不仅深谙经史子集,而且专攻中国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此外还接受了一些“现代派”的东西,因此他从气质和造诣上都高于一般作家,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特殊的艺术风格。
《 胡同文化》导学案
主备人:师雪琴 审阅:语文组 班级: 姓名:
温馨提示:
学习目标:
1.能识记、理解“熬、约、婚丧、街坊、房檩”等字词的读音、字形和词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些字词。
2.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能辩证地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征加以评判,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1)信息筛选
提示:请认真阅读“课文导读”部分,并筛选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2.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
提起文化,我们会联想到很多文化,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那么,人们习以为常的“胡同”也有文化吗?
《胡同文化》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简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背景及其历史发展。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提高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和评价胡同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介绍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3)探讨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
2. 补充材料:(1)其他关于北京胡同文化的文章、影像资料等。
(2)胡同文化相关的诗词、歌曲等艺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胡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胡同文化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的解释。
(2)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和评价胡同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胡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
4. 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关于胡同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关于胡同文化的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胡同文化的基本概念。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胡同文化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胡同文化知识。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胡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4.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和评价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简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胡同文化的特色。
(3)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问题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介绍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3)探讨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发展。
2. 教学重点:(1)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3)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北京的胡同景观,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提到的胡同文化特点,分析现实生活中胡同文化的变迁。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有关胡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与发展胡同文化的建议。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梳理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2)强调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和看法,整理成调查报告。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3)了解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改造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直观地了解胡同的历史变迁;(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3)运用观察、采访等方法,了解胡同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胡同改造,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平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2)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3)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改造情况。
2. 教学难点:(1)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2)如何正确看待胡同改造,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2.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期的胡同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胡同的历史变迁;3. 小组讨论法:探讨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4.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胡同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5. 采访法:采访胡同居民,了解他们对胡同改造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老北京胡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胡同的兴趣;2. 讲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3. 分析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北京市井生活中的体现;4. 展示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改造情况;5. 小组讨论:探讨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6. 观察与采访:引导学生观察胡同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采访胡同居民;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胡同改造。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改造政策;3. 思考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为胡同改造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胡同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通过观察和采访,评估学生对胡同文化特点和北京市井生活体现的理解程度。
2021年5 胡同文化导学案 教师用
班级:16电商1、16前主备人:周宏审批人:日期: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特点――封闭。
(2)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为什么他们不忍割舍。
提示:那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3)喔,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
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也就是说北京人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提示: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了“合礼数”。
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
2、自读课文第8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提示: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关键词是“满足”。
(2)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深情地)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不错,不过京味还不够浓。
朗读能够体现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一段是比较口语化的,仿佛街坊邻里拉家常。
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谁再试一下?(3)两段文字都提到了一样东西,是什么大白菜。
那么北京的大白菜文化表达了北京人怎样的心态A、惟我独尊。
“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
”“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
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
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
B、保守。
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
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
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会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写人:马利霞初审人:语文组授课时间:9、22课题《胡同文化》教师版【学习目的】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堂如果我让大家说说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哪些呢?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
如今,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
在座的有没有人会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同学们,说起胡同,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不论你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应该是有的。
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能就不大注意。
对于这些文化,一般人习以为常,可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而连接四合院的通道就是胡同。
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
)【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zhuǔn)计数.(shù)储.存(chǔ)行.业(háng)约.鸡蛋(yāo)惊闺.(guī)房檩.(lǐn)街坊.(fang)王垿.(xù)国子监.(jiàn)胡同.(tòng)宅.门(zhái)伺.候(cì)低徊.(huái)陆润庠.(xiáng)怅.望(chàng)剃头挑.子(tiāo)噌.的一声(cēng)摞.起来(luò)4、解释下列词语①车水马龙:形容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②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③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④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如考查干部。
⑤考察: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如出国考察。
⑥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含贬义)。
【合作探究】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⑴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
⑵介绍胡同的取名。
⑶介绍胡同的大小及数目。
⑷介绍胡同的特点: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⑸强调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⑹指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⑺补充介绍北京人虽封闭,却也很讲究处街坊。
⑻北京人易于满足。
⑼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⑽突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10-12)⒀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角度,指出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⒁指出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
⒂与胡同“再见”,表达了无限怅惘之情。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4、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胡同(1-4)胡同文化(5-12)胡同和胡同文化在衰败、没落(13-15)【课堂测评】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王皮胡同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胡同皮库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D、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为引出胡同和北京城建格局的关系。
3、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4、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5、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介绍胡同的取名,运用了分类举例的方法;对确知来历的说得比较肯定,对不确知来历的用“据说”“大概”引领。
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介绍胡同的大小,举胡同名为证;介绍胡同的数目,引北京人的俗话。
7、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⑴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⑵介绍胡同离闹市很近,举生活实例;介绍胡同安静,举北京特有的走街小贩的招徕声。
8、“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⑴以动写静或衬托。
⑵更加突出了北京胡同的“静”的特点。
【课堂测评】1、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⑴“远亲不如近邻”是说明北京人善处街坊,重视邻里关系。
⑵“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说明北京人一般少问甚至不管他人事情的冷漠心态。
2、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下棋、喝酒、会鸟3、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略)第三课时【预习导学】1、全体学生朗读。
2、胡同给北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那么,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不是厌恶的、完全否定的?文中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情感?⑴不是。
⑵第13-15段中,对胡同衰败、没落的描绘,以及“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使人怅望低徊”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惆怅与失落;“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对胡同衰败、没落,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面对现实,作者有其理智的一面,他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这种文化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作者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
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说到:“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
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
在新旧文化碰撞更替之际,对于情况,作者怀有一种伤感,一种留念,一份无可奈何。
)【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三部分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⑴怀旧、伤感和无可奈何。
⑵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的角度。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四个四字句,节奏整齐,音韵和谐,遣词造句又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悲凉感伤情绪的用语,从而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两个地名的作用是什么?⑴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荡然无存了;这与正在衰败、没落的北京的胡同有相似之处。
⑵用这两个地名类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惆怅、无奈。
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怀有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所包含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充满了作者对胡同古板、陈旧的批判,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6、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有什么表达效果?“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和“嘿”字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
①“那还有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不用再说、再有更高的要求了,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②“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中“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滴”字说明香油之少,以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
③“嘿”有什么表达效果?“嘿”是对“虾米皮熬白菜”这一美味的感叹,同样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7、第11段中“还是的。
有棒子面就行”有什么表达效果?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值得着急的”,突出了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特点。
8、第12段中“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有何表达效果?表现作者对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批评,“真有你的”暗含“这种事你也做得出”的意思。
【课堂测评】1、第1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①大处着笔,从细小处感受。
②语言清淡,朴素,口语化。
③给读者散淡、平和的感觉。
2、“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原文看,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⑴生活影响:吃、住、行。
⑵封闭思想、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
【教学总结】1、文章沿着胡同胡同文化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思路。
通过学习,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纯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感伤与超脱理智。
2、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在北京城里有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
通过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胡同正在衰败、没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将会随着北京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明天去北京,你所感受到的也许将会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