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作者:余乐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0期

【摘要】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时期发展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因此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转型时期民众的社会心理状况,以此调适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心理,促进公德社会建设。

【关键词】道德冷漠;社会心理;公德社会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公民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深入改革的要务。因此,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转型时期道德冷漠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道德冷漠的社会心理因素

当今我国转型发展时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冲突的社会心理是诱发“道德冷漠”频繁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剧烈变化导致了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冷漠,近年发生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无不是道德冷漠的真实写照。何谓道德冷漠,万俊人先生认为:“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

(一)重伦理的传统心理和重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激烈冲突导致了价值真空,从而使得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些负面因素趁机而入。伦理是传统社会心理的价值心理唯一信奉的价值观念。重义轻利、重整体轻个人、重精神轻物质是重伦理的三个特征。当今社会,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是公民个体的原初动力,但重伦理的传统社会心理却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抑制了公民个体原初动力的发挥。当前,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助长了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出现了人的异化和物化现象,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以重己重利为价值观引导的社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以摆脱过去的那种贫困和愚昧,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当传统的社会心理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冲击面前渐渐退出舞台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心理一方面没有道德伦理的约束,另一方面真正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价值心理却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导致形成了价值真空,各种混杂的价值观念趁机涌入,搅乱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样的价值乱象下,一部份民众的社会心理从过去轻利轻个人的极端滑向了另一个错误的极端,从过去极不正常的伦理约束中挣脱出来变成无任何伦理约束,为所欲为。

(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烈冲突的社会心理定势,是道德冷漠的又一病因。社会心理定势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积淀下形成的有着巨大心理惯性和顽强影响力的心理现象。心理定势对个体社会行为有引导作用。积极的心理定势能引导人们做出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而消极的心理定势则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旧的传统的社会心理虽然大势已去,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比如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在人民观念中的追求平均的心态,对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依赖心态等消极社会心理影响他们更好的融入新的经济环境中,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消极心理定势。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平均主义和依赖的土壤已经被铲除,但由于心理定势的影响,还存在于部分人的心理。由于在社会现实中的失落,以及不平衡心理的产生,导致他们对社会的怨恨而盲目背弃了道德良心做出一些极不道德的行为。

(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低水平心理素质,是导致道德冷漠的又一重要因素。心理素质是心理现象的综合反映,有非常广的内涵。心理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是动态的,看是否与一定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础。当前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虽然较改革开放前有显著的提高,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观念水平是心理素质的另一重要因素。观念因素又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在低水平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水平长期被封建迷信的思想所控制,不能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最后,理想、动机和需要是影响心理素质的关键因素。

二、调适社会心理,建设公德社会

加强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社会心理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础,因此调适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心理是促进公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心理学家罗伯特·魏特(Robert Welss)分析人类心理存在亲和需求,并通过六种基本社会关系表现出来:依附感、团体归属感、价值的保证、可靠的同盟感、获得指导、爱育的机会。这些都要通过人际沟通和心理调适来实现。

第一,矫正扭曲心理,规范公民行为。在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扭曲的社会心理在蔓延。建设公德社会,需要以强大的舆论导向来矫正这些扭曲的价值心理,通过交流和沟通增强理解,平衡人们的心理,纠正对社会的扭曲评价心理。当正向的社会心理成为社会心理的主导时,在正能量的传递和影响下,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就能建立起来。

第二,克服社会冷漠,唤醒社会信任。当下道德冷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单个消极心理的过分夸大以致在社会民众中蔓延,伤害了人之间原本淳朴的感情,导致社会不信任的产生。道德说到底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建设公德社会,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克服人之间的冷漠,唤醒人之间的信任,在全社会树立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的道德风貌。

第三,引导从众行为,树立良好风尚。要通过发挥大众传媒作用的引导作用,将人们的从众行为从消极方向引导到积极的方向,净化社会心理,优化人文环境,使社会形成明礼诚信、

文明礼貌、见贤思齐、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学习先进典型,树立可敬、可信的道德楷模,使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86-87.

[2] 舒毅彪.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5:68-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