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第3课时)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降水的概念、形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气温和降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强调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差异。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成因。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款适合不同气候特点的服装,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气温和降水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气温和降水》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视频、数据等。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Lesson 3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 n plan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教学用具】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1、冬季气温特点2、夏季气温特点(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了解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学会使用气候资料图,能通过图表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
4.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5.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a.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查找相关气候资料,绘制气温与降水分布图,并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3.家长协助,了解家乡的气候资源,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撰写一篇小论文。
4.阅读相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新闻,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例如,使用动态地图展示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现象的多样性。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气温和降水课程设计

气温和降水课程设计

气温和降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够描述气温和降水在地理位置、季节变化中的分布规律。

3. 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工具,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气温和降水在本地区的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气象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学生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地理学科,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特征- 气温的定义、计量单位及日变化、年变化特点- 降水的定义、类型及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位置分布规律- 季节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3. 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异常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 气温和降水的观测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方法及工具- 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的基本技巧5. 气温和降水的实际应用- 气温和降水对城市规划、农业种植等方面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预报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三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第四课时:气温和降水的观测与分析第五课时:气温和降水的实际应用教材章节关联:《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气候与气象”,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内容紧密关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冬季的哈尔滨雪景和夏季的三亚海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地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讲授新课(1)气温①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②测量: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③变化规律:通过展示某地的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2)降水①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03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03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间、、、。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1)气温日变化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

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

(2)气温年变化观测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气温(℃) -1-6 0 5 12 18 20 17 15 95 -3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_1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_1

第3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教学用具】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冬季气温特点2、夏季气温特点(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出家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学会通过气象数据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3)掌握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了解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2)学会运用气象数据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爱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1)介绍气温的定义及单位;(2)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工具。

2. 降水的基本概念(1)介绍降水的定义及类型;(2)讲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工具。

3. 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1)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4.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2)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教授学生如何收集气象数据;(2)引导学生运用气象数据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3)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2)气候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2)观察法:观察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收集气象数据;(4)讨论法: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像、数据等;(2)气象仪器:演示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3)调查表:用于学生收集气象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像,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

气温和降水教案范文

气温和降水教案范文

气温和降水教案范文教案主题: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和记录。

3.分析和解释气温和降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气温和降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2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气温和降水的了解和观察,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

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气温的场景和降水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Step 2:测量和记录气温和降水(40分钟)1.介绍常用的气温测量仪器,如温度计、气象站等,并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和读取气温仪器。

2.引导学生在校园或家庭附近选择几个测量点,使用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气温的测量,并记录测得的数据。

3.介绍常用的降水测量仪器,如雨量计、降水量计等,并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和读取降水仪器。

4.引导学生在校园或家庭附近选择几个测量点,使用降水测量仪器进行降水的测量,并记录测得的数据。

Step 3:分析和解释气温和降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40分钟)1.让学生根据测得的气温数据,观察和分析不同气温条件下的环境变化和生物活动差异。

2.让学生根据测得的降水数据,观察和分析降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如土壤湿度、水资源变化等。

3.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出行、穿着等方面,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4:实验设计与报告撰写(40分钟)1.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和降水条件下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

要求学生从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材料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和记录。

2.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一个简单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3.拓展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形成调查报告。报告要求:数据详实,分析深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4.阅读作业:阅读与气候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观察作业: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气温、降水相关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气候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象图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特点,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情况,为期一周。要求记录每天的气温范围、降水量,并尝试分析气候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气象图表,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当地生-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地测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气温与降水数据分析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提升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资源,了解气候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国情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江南水乡的烟雨、西北地区的沙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气温和降水》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和降水规律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

4.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五年级上册。

2. 气温和降水图示资料。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概念: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 讲解降水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毫米、英寸等。

4. 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讨论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服装、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练习:运用计算器进行气温和降水数据的换算练习。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1. 观察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和降水情况。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规律,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家庭成员所在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5. 制作手抄报:以“气温和降水”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的能力。

3. 手抄报展示:评价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气温和降水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3.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关系2.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3.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4.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

2.地图法: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探究法: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以及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3.实践探究: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同时,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在实践探究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绘制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解读气候类型图等。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绘制气候类型图、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2)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计量单位(1)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作为单位;(2)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等。

2. 气温的分布规律(1)纬度对气温的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2)海陆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低于陆地;(3)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3. 降水的基本概念(1)降水的定义:降水是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滴或冰晶;(2)降水的类型:雨、雪、冰雹、雾凇等。

4. 降水的形成条件(1)水汽条件: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汽;(2)上升运动:空气要上升,才能形成云层;(3)凝结核:空气中要有凝结核,才能形成云滴。

5. 降水的分布规律(1)纬度对降水的影响:纬度越高,降水量越少;(2)海陆对降水的影响: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形成过程;(2)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源,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气象现象,使学生学会运用气象知识解决问题;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中,哪些内容与气温和降水有关?2.对,气温和降水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规律”。

a.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b.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地图,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气温分布规律。

2.那么,我们继续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今天的内容是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规律”。

a.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b.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地图,分析降水的分布特点。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规律。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根据教材内容,绘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

2.思考:气温和降水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

但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图和气象图表,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和信息获取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题。

2. 教学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运用地图和气象图表进行空间认知和信息获取;(3)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气象数据和图表;(2)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3)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笔记本和笔;(3)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引导学生关注气象数据和图表。

3. 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2)运用地图和气象图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3)引导学生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题。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2. 强调关注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责任感;3. 提醒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_1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_1

第3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气温的散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域。

二、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散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散布特点【教学用具】中国1月气温散布图中国7月气温散布图中国年降水量散布图【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散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二、展示1月和7月气温散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转变大,而且地域不同明显。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日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散布、冬季气温特点二、夏日气温特点(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何冬季和夏日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按照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读图熟悉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腹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如何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板书:二、降水的时空转变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散布图,完本钱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转变都很大,从空间上看,散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按照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域。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转变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域。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

每一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功效,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散布特点。

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日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一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落发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转变,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散布特征。

按照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散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统计数据来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气温和降水的地图、统计数据、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气温和降水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讲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如气温的定义、单位等。

2.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

4.教师点评并补充气温分布规律。

三、降水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讲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如降水的定义、单位等。

2.展示世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

4.教师点评并补充降水分布规律。

四、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1.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学生举例说明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如:我国南方气温高,北方气温低;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等。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观察家乡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记录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2.查找世界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绘制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3.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一、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教师通过PPT展示:“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全球平均气温分布图。

大家能告诉我,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规律吗?”2.学生回答:“我发现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气温越高。

”3.教师引导:“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温分布的第一个规律——赤道附近气温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3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3中图版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气温和降水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气温和降水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气温和降水数据集:提供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
2.设计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新观点和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创新能力。
教学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过程: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气温和降水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气温和降水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学生可以观看气候变化视频资源,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和影响,提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是什么。

2.了解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是如何绘制的。

3.学会判断气温曲线,知道如何描述气温特征。

4.学会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知道如何描述降水特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判读。

【教学难点】
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判读。

教学过程
【温习旧知】
1.气温分布规律
2.降水分布规律
3.图中甲、乙两点位于同一纬度,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此图为( )
A.北半球夏季等温线图 B.北半球冬季等温线图
C.南半球冬季等温线图 D.南半球夏季等温线图
4.读某地区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纬度,虚线表示海岸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为北半球的海洋 B.乙地为北半球的海洋
C.甲地为南半球的陆地 D.乙地为南半球的陆地
【课程引入】
提问:从前面的复习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那你们知道,地理学上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气候资料的吗?
生:表格、画图、用坐标……
(板书)气候资料的表示和判读方法
【新课学习】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将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直观的方式加以表示。

学会阅读和使用这些资料,就能快捷地了解和比较各地气候的特点。

1.表示方法
(板书)一、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表示方法:表格法、等值线图法、坐标图法。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讲解最常用到的坐标图法,这样的坐标图,我们把它称之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顾名思义,这样的坐标图中,包含用曲线表示的气温要素以及用柱状图表示的降水量。

(设问)那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是如何绘制的呢?
因为涉及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所以绘制的时候,我们也分开来绘制,首先是气温曲线的绘制。

首先,我们将坐标图的横纵坐标绘制出来,其中,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温度。

通常横坐标绘制成12等份,表示12个月,纵坐标的温度则会根据该地的气温的情况来划分。

然后,根据提供的气温资料在坐标图中进行定点,并用一条平滑的曲线将各点串联起来。

最后在坐标图的顶部或者底部加上图名即可。

2.绘制方法
(板书) 2.绘制方法
(1)绘制气温曲线图
①绘制横轴——月②绘制纵轴——温度
③定点④绘制平滑的曲线⑤标注图名
绘制完气温曲线后,在该图的基础上,根据降水数据,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柱状图即可。

首先,在坐标图的另一侧将降水量的纵坐标绘制出来,其数值也是根据该图表示地区的降水量数据来划分。

然后,根据不同月份的数值,依次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最后,完善图名。

(板书)(2)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①绘制纵轴——降水量②绘制柱状图③标注图名
这样一来,我们就将绘制了一副完整的气候资料坐标图了。

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气温曲线的形状判断该地区的气温特征,根据降水柱状图判断降水特点。

(板书)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1.气温曲线的判读
对气温曲线的判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根据气温曲线判断南北半球,即以温定球:如果气温曲线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或8月,则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地区,如果气温曲线的最高值出现在1月或2月,则该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地区。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下面两幅图哪个是北半球,哪一个是南半球?
生:左边是北半球,右边是南半球。

师:回答正确,我们可以试着总结一下,有两幅图可以看出,表示北半球气温曲线是向上弯曲的,如同山峰一般,表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是向下弯曲的,如同山谷一般。

(板书)①以温定球:山峰状→北半球;山谷状→南半球。

其次,根据气温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该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情况,气温曲线越弯曲,则表示年温差越大,气温曲线越平缓,则表示气温年温差越小。

提问:下面两幅图中,哪一幅图温差大,哪一幅图温差小?
生:左图温差大,右图温差小。

(板书)②看温差:弯曲→温差大;平缓→温差小
最后,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判断气温特点。

这是非常重要且需要花时间记忆的内容,大家要集中精神听哦。

如果某个月份的气温在20℃以上,则会用高温或者炎热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月的
气温特征;如果气温在0℃到20℃之间,则用温和或者凉爽来形容,其中凉爽一般用于形容夏季时气温较高时的情况,温和则用于形容冬季时气温较低的情况;如果气温小于0℃,那么就用寒冷来形容其气温特点。

(板书)③判断气温特点:a.大于20℃→高温/炎热
b.0℃ - 20℃→凉爽/温和
C.小于0℃→寒冷
活动1: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图1和图2的气温特征。

注意,判断一个地区的气温特征,会包括冬季时的气温和夏季的气温特征,需要注意的是,陆地上,北半球夏季看7月,冬季看1月;南半球夏季看1月,冬季看7月。

生1: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生2: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过渡)以上就是我们对气温曲线判断的三个方面,需要同学们好好理解和掌握。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降水柱状图的判断方法,这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可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判断季节变化,如果降水量季节差异大,则季节变化大,
如果降水量季节差异小,则季节变化小
提问:下面两幅图中,哪一幅图季节变化大,哪一幅图季节变化小?
生:左图季节变化大,右图季节变化小。

(板书) 2.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①季节变化:差异大→季节变化大;差异小→季节变化小。

接下来,我们要根据一个月的降水量情况判断其降水特点。

如果某个月降水量大于100mm,则用多雨来形容此月的降水特征;
如果某个月降水量在50-100mm之间,则用湿润来形容此月的降水特征;
如果某个月降水量在20-50mm之间,则用少雨来形容此月的降水特征;
如果某个月降水量少于20mm,则用干旱或者干燥来形容此月的降水特征。

(板书)②判断降水特征:a大于100mm →多雨
b 50-100mm →湿润
c 20-50mm →少雨
d 少雨20mm →干旱或干燥
活动2:请判断下面四幅图的降水量特征。

注意,判断一个地区的降水特征,会包括冬季时的降水特征和夏季的降水特征,需要注意的是,陆地上,北半球夏季看7月,冬季看1月;南半球夏季看1月,冬季看7月。

生1:夏季多雨,冬季也多雨,所以是全年都多雨。

生2: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都是干旱的,所以是全年干旱。

生3:夏季降水量多于100mm,冬季降水量低于20mm,因此是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生4:夏季降水量在20-50mm,冬季在100mm左右,所以是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学会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去分析一个地区的低温特征和降水特征了,将气候的两个要素一起分析,便是判断气候的特征。

气候特征由三部分构成,即:时间+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这里面的时间可以有两个选项:全年或者夏季和冬季。

我们什么时候选择全年时间,什么时候选择夏季冬季时间,可以看两条气温线:20℃和0℃。

当气温曲线全部位于20℃以上,或0℃—20℃之间,或是0℃以下时,时间选用全年,其他情况则用冬季和夏季来分开概括。

(板书) 3.气候特征的判读:气温+降水
分析图时要注意,判断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会包括冬季和夏季的特征,陆地上,北半球夏季看7月,冬季看1月;南半球夏季看1月,冬季看7月。

生1: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图1的降水和气温都是高温多雨,所以图:A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生2:图B的气温是山谷状的,因此这是一个南半球地区的气候资料图。

在冬季即7月时,气温约为3℃,降水量超过100mm,所以冬季特征是温和多雨的。

在夏季即1月时,气温超过20℃,降水量约为40到50mm,所以夏季特征是高温少雨。

生3:图C中,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属于高温多雨,冬季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属于寒冷干燥。

生4:从图D可以看出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其气温特征都是温和的,而降水则是都在50-100mm左右,是湿润的,因此其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的。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气温和降水是气候两大要素。

下列关于某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10月气温最高
B.该地7月降水量最多
C.该地位于南半球
D.该地气候雨热不同期
2.全年高温多雨的是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1.D
2.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