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1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训练:专题三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含解析
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鲜卑族经过改革,最终完成封建化的进程。
其根本表现是()A.服饰汉化B.语言汉化C.同汉族通婚D.由游牧经济变为农耕经济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①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3.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促进了游牧民族农业化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5.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①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妥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
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2)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历史人民版ⅰ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历史人民版ⅰ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时间:20分钟总分值:4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④是孝文帝改革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一项措施,与题干内容无关。
答案:A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旧多奉法”,这是因为()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答案:C4、《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
“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莫不商贩焉”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
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的发展,因此不能表达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5、北魏时洛阳市场繁荣,商人实力雄厚,与外国商人贸易往来频繁。
这主要说明了()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重视和支持商业③商业活跃④鲜卑族接受汉族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题干描述的现象与此时的商业发展、贸易有关,而商业发展活跃说明了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Word版含解析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相同之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或汉化、封建化亦可)。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南北朝时期,中原流行士族制度,士族不仅在经济上实力雄厚,在政治上也有特殊的影响,在中原的汉族士族中,实力最大的家族可能是( )A.范阳卢氏B.南京王氏C.平城拓跋氏D.平城元氏解析:南京位于江南,不属于中原地区,应排除B项;C、D两项都是鲜卑族;故只有A 项正确,这从孝文帝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即可看出。
答案:A2.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法准确的是 ( )A.中原农耕文明被塞外游牧文明所征服B.批判游牧民族的野蛮性、扩张性C.文明冲突是历史的主流D.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其他各选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
答案:D3.北魏政府在洛阳设置四通市是为了 ( )A.方便外国商人经商B.便于洛阳商业的发展C.便于出售金饼、银瓮、玛瑙碗等高级工艺品D.表明洛阳是个国际性大都市解析:四通市是北魏政府为大秦和中亚来的商人们经商而设立的,故选A项。
答案:A4.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统治者的残暴B.鲜卑族的落后C.战争的不断产生D.汉族的不断反抗解析:A、B、C、D四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故选B项。
答案:B5.下列叙述不符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官僚地主的土地并未受到触动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C.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D.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均田制下,国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28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夯基达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吏治的改善③迁都洛阳④政府重视水利兴修⑤民族融合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解析:①②④均可在教材上找到依据,迁都洛阳使鲜卑族更好地享受中原文明,作为政治中心,必然带动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本身就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答案:A2.梁武帝使者出使洛阳回梁后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说明了…()A.中原地区仍为汉人统治B.士族地主主要在北方C.北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D.北方少数民族完全放弃自身传统文化解析:A、B项都不符合史实,民族融合并不是各族放弃自身文化,而是各族相互接受先进文化,故D项错。
答案:C3.对北魏都城洛阳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规模大布局整齐②是全国政治商业中心③与南朝没有经济往来④有专门的对外贸易市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据教材所述,洛阳城有大量南朝商品,故③错。
答案:D4.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5.读下图,从中可获知的信息有()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④民族矛盾尖锐汉人胡食画像砖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的信息一定要从图片中获取,而④无法从图中得到。
答案:D6.民族融合的含义是()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解析:民族融合是一种自然融合的历史进步现象。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
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解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所以选择C。
A、B项不符合史实;D项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故应选B。
答案:B4.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反映。
答案:D5.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2人民版选修1
医院空调系统设计规范一、普通用房的空调系统设置1、应充分注意利用自然通风,有中庭的必须保证其无障碍的自然通风,或辅助之以机械排风。
气候条件合适地区可利用穿堂风,应注意保持清洁的区域位于通风的上风侧。
2、凡是产生有味气体、水汽和潮湿作业的用房,必须设机械排风。
3、普通空调系统应根据医院各房间的室内空调设计参数、设备概况、卫生学要求、使用时间、空调负荷等要求合理分区。
4、各功能区域宜独立分区,采用独立的系统,并要注意各空调分区能互相封闭、避免空气途径交叉感染的原则,有洁净度要求的房间、严重污染的房间、应单独成为一个系统。
5、医院的通风与空调机应采用容易消毒、清洗,停机后容易保持干燥、无积水的专用医用通风空调机组。
没有特殊要求不应在机组内安装紫外线灯等消毒装置。
不得使用淋水式空气处理装置,不宜采用风管式加湿器。
6、普通空调系统的回风口必须设低阻中效过滤器,选用空调机时应考虑到回风过滤器的阻力。
7、新风采集口应远离冷却塔排风口、烟囱排烟口、及所有排气口,新风采集口与排气口间应有足够的距离。
新风采集口的下端应距地面3m以上。
设在屋顶时应距屋面1m以上。
8、对放疗室、核医学检查室、传染病病房等含有有害微生物、有害气溶胶等污染物质的排风,当超过排放浓度上限定值时应在排风入口设高效过滤器。
9、没有特殊要求的排风机应设在排风管路末端,使整个管路为负压。
二、洁净用房的空调系统设置1、医院洁净用房在空态或静态条件下,细菌浓度(沉降菌法浓度或浮游菌法浓度)和空气含尘浓度应按表1分级。
换气次数不应超过表7.2.1规定上限的1.2倍。
表1 洁净用房的分级标准(空态或静态)2、Ⅰ、Ⅱ级洁净用房的送风末端应设高效过滤器,Ⅲ、Ⅳ级洁净用房的送风末端可设亚高效过滤器。
3、Ⅲ级及以上洁净手术室应采用局部集中送风,送风口集中布置于手术台上方。
4、Ⅰ级洁净手术室中100级手术区的气流必须是单向流。
5、准洁净手术室和Ⅲ、Ⅳ级洁净辅助用房可采用带亚高效过滤器或高效过滤器的立式净化风机盘管和立式净化空调器。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 3.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其壁 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 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 的有( )
•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 跃 ②货币交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 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 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 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
• 答案:B
• 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 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 B.封建制经济形式
•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 D.半畜牧半农业
• 解析: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一直是奴隶社会, 北魏统一后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其中,在黄 河流域推行均田制,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转化的标志,故选B项。
• 1.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1)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 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 (2)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 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 (3)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 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 2.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 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 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 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 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 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 入了新鲜血液。
•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 1.特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境内大各迁徙民族 大融合 、________的时代。
• 2.表现
• (1) 、鲜卑 、匈奴 、羯 、羌氐 等五个少数民族内迁 中原,胡汉差别逐渐消失。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云冈石窟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的气概;龙门石窟大佛的状态由雄健可畏变得温和可亲。
你知道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吗?提示: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汉文化的主导作用正在抹平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鸿沟。
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1)______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孝文帝非常重视农业________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
2.表现: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以后,北方农业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犁和____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繁盛的洛阳1.经过北魏的建设,____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过平城和南朝的建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小市和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商品种类繁多。
2.洛阳是当时一个名副其实的______商业城市。
对从中亚和大秦国来的商人,政府专门设立了______;在北魏市场上有南朝、西域和大秦等国出产的各类商品。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安定,给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安定的环境,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1)孝文帝改革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
(2)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____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______________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族融合的发展,为____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自我小测:专题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含解析
自我小测基础达标1。
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
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2.下列属于鲜卑族封建化表现的是()①游牧民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②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③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A。
①②③B。
①②C。
①③D。
②③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
阅读下列表格,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汉姓拓跋兀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拔拔长孙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5.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6.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A。
恢复和发展经济B。
汉人胡食C.士族制度形成D。
汉人胡装7。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A.平城B。
长安C。
洛阳D.建康8.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综合运用9。
阅读下列图片,请完成:汉人胡食画像砖(1)该图反映了一种什么趋势?(2)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拓展探究10.阅读下列材料: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
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教材整理1 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
2.表现(1)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
(2)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深度点拨]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教材整理2 繁盛的洛阳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修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1)洛阳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洛阳城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市内商品种类繁多。
(4)是一个国际性商业城市,设四通市方便外商经商。
教材整理3 北方民族大融合1.原因(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1)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2)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5“学习思考”,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史学家们对孝文帝褒贬不一:颂扬此举者称他“睿圣天成,才能非凡”;贬抑此事者则说他是“夷狄僭伪,沐猴而冠”。
请你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提示】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但有人认为他在北魏国家和拓跋鲜卑民族发展史的关键时刻,不自觉地站在腐朽势力的一边,对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人民版选修1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较 (1)背景: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 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孝文帝改革是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 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3.表现 (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⑭____________成为各 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⑮________ 重要组成部分。 4.实质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 程。 5.影响 为⑯__________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 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④________已广泛使用,新的 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2.主要成就 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 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解读】 北魏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顺 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北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解读】 北魏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接 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质是封建化,也是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方面 的汉化。
【学习思考】 请你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答案提示】 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 政权,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实行革新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 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文化融合都做出了贡献,应给予肯定。 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地主合作而取得成功的一次 改革,它反映了当时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新发展。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提能演练
历史ⅰ人民版专项3.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提能演练1、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其原因不.包括()A、均田制的施行B、吏治的改革C、负担的调整D、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纳贡解析:选D。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均田制的施行、吏治的改革、农民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胡商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选D。
从材料中的“百国”“胡商”可判断。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选C。
此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是孝文帝改革下,民族融合在艺术方面的表现。
4、以下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不.相符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
此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B、C、D三项都为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A项,北方统一在孝文帝改革前不符合题意。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巩固统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北魏统治者进行了改革。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北魏的改革以太和十四年(490年)为界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在冯太后主政时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改革;后一个阶段是孝文帝主政时期独立进行的改革。
材料2: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3:以下图片反映了鲜卑族服装的变化(1)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北魏政府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何意义?(2)导致材料2中陈庆之所说洛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孝文帝和其侍从的服饰与哪一个俑的服饰较为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进步意义?解析:第(1)问注意明确孝文帝改革的两个阶段划分,从而概括第一个阶段的内容。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人民版选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堂互动学案人民版选修三点剖析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均田制的推行,使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性,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
到北魏后期,粮食的储备已相当丰盛,许多官仓储量盈积。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
商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城中有较大交易市场,当时从事商业活动的,除了商贩和大商人外,也有许多贵族和官僚。
南北贸易交往十分频繁,北方贵族很喜欢“南货”。
西域、中亚等国商人也经常到北魏来进行贸易。
2.北方民族融合进程大大加快。
就北魏而言,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北魏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中。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诸多改革措施的推行,有力地推动着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不仅北魏政权全面地继承汉魏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在形式上日趋一致,而且北方的少数民族从语言、服饰到思想观念,也与汉族日趋一致。
在这个民族融合大潮中,北方少数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营养,汉族也同时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养料,民族间的差异日渐缩小,从而为北朝末年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总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突出贡献。
孝文帝改革所创立的均田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例1】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解析:这是一道反向选择题,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再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很重要,该题的完成,有助于对这一知识的巩固、复习。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 )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项符合题意。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政治化的过程,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3.“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反映了北魏统治下的哪一座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只有洛阳在北魏的统治下。
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减缓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使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5.(图文探究)《折杨柳歌辞》是北朝时广泛流行的民歌:“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趶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北魏壁画探究:(1)《折杨柳歌辞》和北魏壁画反映出鲜卑人怎样的民族性格?(2)孝文帝改革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英健强悍、豪迈尚武的民族性格。
(2)鲜卑人逐渐汉化,汉族人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的主体。
二、能力提升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 )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3.北魏孝文帝时期,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专题三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
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借汉化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5.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材料题: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材料题: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2022·廿肃兰州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渍,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
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
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樊树志《国史概要》(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1.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说明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说明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说明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第(2)问,据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根据“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官运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演化为北齐、北周”等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
参考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使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题干中的谚语即是这一反映.答案:C2.如下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均田制的影响 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答案:D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只有D项。
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耕作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D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百国"“胡”“贩客”,可以看出当时洛阳商业繁荣,已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B 项不全面,C项太笼统,故选D项.答案:D5.《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下列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表明货币流通代替了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这是商业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答案:C6.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得知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所以选C项。
答案:C7.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这一措施()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A8.《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改。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正确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朝廷中不说汉话的官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可知,30岁以上的官员可以不讲汉话,但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语,否则罢免官职,A、C、D三项均忽视了30岁这一年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
答案:B9.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答案:A10.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则是封建化的过程。
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回答;“措施”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可先选择观点,然后论述。
赵翼认为“(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国势之衰”,这可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军事实力的衰弱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等角度思考论述;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这可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等角度思考论述。
答案:(1)原因: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
措施:如迁都洛阳.(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可归纳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由材料一第二段中“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等信息,可归纳出孝文帝对汉文化敬佩和仰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第(2)问,从材料一中“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和材料二中“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归纳出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联系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出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答案:(1)原因: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对汉文化敬佩和仰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