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真实地记录世界--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作品探析

合集下载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探析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探析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探析作者:林余颖阎立峰来源:《艺苑》2017年第02期【摘要】故事化叙事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叙事策略,强调情节因素,突出戏剧冲突和矛盾,以此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章以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为研究对象,从叙事题材、叙事视点、叙事方法和叙事技巧四个方面,探讨其故事化叙事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故事化叙事;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故事是对一个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连贯性和生动性。

故事对人有着天然的诱惑性:人生来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听枯燥的道理和刻板的描述。

一个故事是否吸引人,除了故事内容本身是否精彩外,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是否得当。

平常的故事也能通过丰富的叙述手段而变得扣人心弦。

故事化叙事强调了“化”这一动态词语,即运用故事的特点和元素来叙述事件,使之具有故事的特征。

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处理”,故事化叙事则可视为纪录片“创造性处理现实”的一种方式,即在真实记录的前提下,借鉴戏剧创作中讲故事的方法,运用故事化的元素来组织某一事件,并结合影像剪辑和声音配乐等,使纪录片的呈现具有故事的特征,以此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波赴日留学潮。

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以下简称《我们的留学生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产生的。

该片以在日本留学、生活的中国留学生为聚焦对象,讲述了中国人在异乡拼搏的故事。

《我们的留学生活》曾先后在中日两国播出,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在日本创下年度最高收视纪录;其中的两部作品——《小留学生》和《含泪活着》先后获得被誉为日本奥斯卡的“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得到了国内与国外、业界和市场的双重肯定。

时至今日,《我们的留学生活》中的每个故事、每个人物仍能给观众带来诸多感动。

本文将以《我们的留学生活》为研究对象,结合纪录片创作的特点,分析其故事化叙事的策略。

尤里斯·伊文思

尤里斯·伊文思
尤里斯·伊文思 尤里斯 伊文思
飞翔的荷兰人
尤里斯·伊文思 尤里斯 伊文思
• 一位被上帝永久放逐的 飞翔的荷兰人” “飞翔的荷兰人”,被自 己的祖国宣布为叛徒, 己的祖国宣布为叛徒,被 美国联邦调查局列上黑名 单的纪录电影大师——尤 单的纪录电影大师 尤 里斯·伊文思 伊文思。 里斯 伊文思。
世 界 四
尤里斯·伊文思
大 纪 录 片 大 师
梅索斯兄弟
让·鲁什
芭芭拉·库珀

1. 2. 3. 4.
个 时 期
先锋电影
左翼电影
真理电影品目录 尤里斯 伊文思主要纪录片作品目录
毫米、 《桥》The Bridge (16毫米、黑白、1928年) 毫米 黑白、 年 毫米、 《雨》Rain (16毫米、黑白、1929年) 毫米 黑白、 年 英雄之歌》 毫米、 《英雄之歌》Song of Heroes (16毫米、黑白、1932年) 毫米 黑白、 年 西班牙的土地》 毫米、 《西班牙的土地》The Spanish Earth (16毫米、黑白、1937年) 毫米 黑白、 年 四百万》 毫米、 《四百万》400 Million (16毫米、黑白、1938年) 毫米 黑白、 年 权力与土地》 毫米黑白、 《权力与土地》The Power and The Land(16毫米黑白、1940年) ( 毫米黑白 年 印度尼西亚呼唤》 毫米黑白、 《印度尼西亚呼唤》Indonesia Calling (16毫米黑白、1946年) 毫米黑白 年 塞纳河相遇巴黎》 毫米、 《塞纳河相遇巴黎》The Seine Meets Paris (16毫米、1957) 毫米 ) 早春》 毫米、 《早春》Early Spring (16毫米、黑白、1958年) 毫米 黑白、 年 胜利的火车》 毫米、 《胜利的火车》 Victorious Train (16毫米、黑白、1964年) 毫米 黑白、 年 北风》 毫米、 《北风》The Mistral (16毫米、黑白、1965年) 毫米 黑白、 年 以下作品,均为伊文思与其夫人玛塞琳·洛瑞丹 洛瑞丹Marceline Loridan 共同导演。) 共同导演。) (以下作品,均为伊文思与其夫人玛塞琳 洛瑞丹 遥远的越南》 毫米、 《遥远的越南》Far From Vietnam (16毫米、1967年) 毫米 年 人民和枪》 毫米、 《人民和枪》The People and Their Guns(16毫米、1968年) ( 毫米 年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How Yugong Moved The Mountains(1971-76年) ( - 年 风的故事》 毫米、 《风的故事》A Tale of The Wind(35毫米、彩色、1986-88年) ( 毫米 彩色、 - 年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社会现象。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基,而艺术性则为其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

在创作拍摄、镜头模式、剪辑选择等过程中,将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真实的事物在镜头下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艺术升华之后,纪录片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实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达给观众的真正目的。

因此,把握好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尺度,是打造成功纪录片的关键。

1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程1.1 真实呈现原始记录——诞生期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现象和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的特殊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极大的价值,能够让观众通过其真实性的表达而体味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受到大众的追捧。

纪录片从诞生起便因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独有魅力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艺术创作形式。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在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提出,纪录片应该是浪漫主义的真实;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维尔托夫则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的眼睛。

学者们将真实性视为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中国电视纪录片于1958年与国家台建台同步而生,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强调真实性的表达,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纪录片作品。

1.2 艺术喧宾夺主——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大型纪录片、系列片与政论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此时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是纪录片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对纪录片的題材、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了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道路,用影像去记录现实、反映历史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拍摄技术和渲染手法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计算机图像合成的特技效果和3D效果的使用及呈现,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以伊文思的《桥》《雨》为例

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以伊文思的《桥》《雨》为例

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以伊文思的《桥》《雨》为例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以伊文思的《桥》《雨》为例一、引言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学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研究方向。

其中,计量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定量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电影中的各种元素,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电影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达。

而在计量电影学的视阈下,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理解与探索。

本文将以中国导演伊文思执导的纪录片《桥》和《雨》为例,探讨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

通过对影片中的画面构图、镜头运用、音乐铺垫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希望能够揭示出伊文思作品中蕴含的诗意美学特点,并探讨这些特点在计量电影学的视阈下的发展。

二、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特点诗意纪录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纪录片,它与传统的故事型纪录片相比,更加注重影像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在计量电影学的视阈下,诗意纪录片通过独特的美学手法,力图挖掘影像的内在美和情感表达,从而将观众引入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领域。

首先,在画面构图方面,诗意纪录片注重通过对画面元素的组织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伊文思的《桥》和《雨》中都有大量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他通过选择特定的拍摄角度、设置符号和意象等手法,创造出了一系列富有诗意的画面。

例如,伊文思在《桥》中通过将桥上的人物与周围的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或孤独、或融入的画面效果,同时也渲染了视觉上的宁静与平和;而在《雨》中,他通过对雨水的细致观察和捕捉,将雨水与不同的环境、人物进行关联,创造出了一种意境深邃的画面效果。

其次,在镜头运用方面,诗意纪录片追求镜头的表达与意境的相结合。

伊文思的《桥》和《雨》中,并不是通过长镜头来记录实际的画面,而是通过镜头的移动和切换来传递情感和情绪。

通过快速的剪辑和镜头的跳跃,他创造出一种诗意的旋律感和节奏感,使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和体验。

同时,他还通过运用特殊的拍摄技术,如缓慢镜头、倒放和多重曝光等,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诗意氛围。

“虚构”的纪录片——探索尤里斯·伊文思纪录电影语言先锋性

“虚构”的纪录片——探索尤里斯·伊文思纪录电影语言先锋性

“虚构”的纪录片—-探索尤里斯•伊文思纪录电影语言先锋性温碧璇武汉大学摘要:本文以尤里斯.伊文思为研究对象,把他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分成三个部分:早期作品中的电影美学(荷 兰)、《愚公移山》中的半虚构(中国)、《风的故事》及形式问题(回归)。

以时间为轴点,逐层分析探究其记录电影 语言先锋性,进而对“记录真实”这一纪录片的基本观念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尤里斯.伊文思虚构真实先锋中图分类号J 952 文献标识码:A 纪录片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的表象,电影胶片 和声带作为媒介,向观众提供了某种信念的基础:我 们真的看到了镜头前的事物。

然而镜头前的事物一定 都是真实的吗?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 同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 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纪录电影之父”。

伊文 思的创作理念与创作道路却呈现出与其他几人迥然 相异的自我特征,他的电影风格可以说是走在先锋派 电影语言探索的边缘:作品中戏剧性的叙事与诗意、 “虚构“与“非虚构”、对共产主义坚定地追求与信仰、 早期的半纪录片……最后一部作品《风的故事》甚至 走在了纪录观念发展的前面。

—、荷兰(一)永远的奈美根城伊文思出生于荷兰奈美根,他的少年时期是在这 里度过的,家里两代人都从事摄影工作,父亲出售照 相器材,开设好几家照相机商店,可以说从他出生起 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年龄的增长,伊文思 渐渐发现从那些恬静的人物肖像中,姿势和表情比戏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54-03剧性和独创性重要得多。

而后,少年伊文思的父亲为了他的商业前途着想, 在他高中毕业后把他送到鹿特丹经济学院求学,由于 对摄影抱有极大的兴趣,1922年他又去了德国夏洛腾 堡大学学习摄影。

在柏林学习期间,伊文思好于参观 各种画展、观摩戏剧,他把手里由于通货紧缩急速升 值的欧元换成了大房子和高昂的戏剧票、画展票,广 交各路艺术界的好友。

浅析纪录片《风的故事》

浅析纪录片《风的故事》

摘要: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同美国的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纪录电影之父”。

但伊文思的创作理念与创作道路呈现出与其他几人迥然相异的自我特征。

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风的故事》把想象中的运动、节奏、印象和造型美感作为唯一的表现对象和追求目标,通过“自由联想”到达“电影的诗境界”的先锋电影风格。

“飞翔”的伊文思借助中国古典传统符号,通过自我反射式的拍摄手法,给世人留下了一部诗意的纪录片。

关键词:纪录电影;诗意现实主义;自我反射;中国传统符号“风”是自然界中最自由的事物,它可以轻轻吹拂过伊人的脸颊,也可以悄悄带走枯黄的落叶,更可以卷起万丈海啸夺走万千人的生命。

他是肆意的,是力量无穷的,是永远自由不受束缚的。

生活在一个努力驯服风和海洋的国家的伊文思被称为是一位永远“飞翔的荷兰人”,从小就喜欢与风赛跑、嬉戏的他比其他人更喜欢这种无形的力量,也知道在风的背后不仅仅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永远自由的灵魂。

年仅90岁的伊文思再次踏上了他的第二故乡——中国,在这里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风的故事》并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看完这部影片认为这是他对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热爱的中国文化一个总结。

在影片中他把自己放入镜头之中随性而为,作为导演他带领着观众看世界;作为影片的一个元素,他也让观众通过镜头来了解他。

在《风的故事》中,伊文思运用了很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例如:太极、后羿射日、龙、嫦娥奔月、李白醉酒捞月、孙悟空、兵马俑等,以这些虚幻的意象来解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一、像“风”一样的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锋战士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不同于直接电影的对客观事实的展现,而是与现实和客观背离更倾向于对主观心理意识的表现,通过梦境、幻想、回忆的重视和个性化的视觉语言以及象征的运用。

通过这些来反映社会现实,达到讽刺的意味。

伊文思的诗意电影

伊文思的诗意电影

伊文思的诗意电影摘要: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兰电影导演。

1927年创办荷兰第一个电影俱乐部。

在先锋派电影的影响下,伊文思早期的影片带有抒情唯美主义倾向。

本文将以伊文思的电影《雨》、《桥》、《塞纳河畔》、《风的故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伊文思电影的人文诗意。

关键词:伊文思;诗意电影《雨》该片拍摄于1929年,时长12分钟。

伊文思耗时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这座美丽的城市中穿梭,捕捉雨的足迹,记录下雨前到下雨后的情景:人、动物、街道、水洼都在镜头中一一呈现。

该片表现出了雨中阿姆斯特丹的风貌,充满了深蕴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清冷而温暖。

《雨》用诗意的电影镜头,呈现出了了一场从坠落到停歇的雨水之旅。

透过摄影机,我们跟随着雨水——从车水马龙的街市到人潮涌动的人流,在日常生活中穿梭。

短短十几分钟的记录,是活生生的雨滴在眼前悄然坠落,是积水中荡漾的圆晕在向外绽放,是云朵流淌下的氤氲在默默隐退……下雨的这个状态是比较难以通过镜头捕捉的,可是伊文思却通过种种生活迹象让我们眼睛看见这部默片,耳边却仿佛听见雨声般真实。

为了更生动的表现降雨的过程,伊文思细腻地捕捉了丰富多样的街头元素在其中。

整部片子中没有一个人的面部特写,雨才是绝对的主角。

用水面上雨滴的频率表现雨的急缓,下水道和疏导管水流,从屋檐滴下的水滴,车玻璃上的水痕,都能感受到雨的降落。

同时,伊文思在影片中良好的将水和光进行了融合。

泛着金光的水波、移动的光斑、窗户关上时在地上的投影以及水中建筑物的倒影等等。

当水面波动时,栏杆和房屋的倒影变得扭曲变化;一片水洼映照出撑伞行人的仰视画面;一辆黑色轿车的车头形成了一个镜面,映射出路过行人的黑影;路面上的水洼、潮湿的街道映出来往行人的倒影,是水和光在跳舞交融。

伊文思他是一个用光与影书写自然与生活的诗人。

在镜头语言方面,伊文思的镜头很少移动,每一帧画面都像精心挑选过的照片,不同景物的移动增加了画面的张力,如同在观看一幅移动的油画。

伊文思

伊文思

第五章尤里斯·伊文思的纪录片创作一、飞翔的荷兰人——尤利斯·伊文思(1898—1989)一位被上帝永久放逐的“飞翔的荷兰人”,被自己的祖国宣布为叛徒,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列上黑名单的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

从13岁就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

直到90岁完成令人震惊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

世界哪里燃烧,他就把摄影机投到哪里去,并始终把镜头对准普通的人。

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几乎都在他的摄影机镜头里定格,化为影像史诗。

1、少年生活与艺术创作☐1898年,伊文思出生于荷兰一个经营照相业务的商人家庭☐13岁时(1911年)就拍摄了反映家庭生活的影像集《茅屋》2、漫长多产的艺术生命伊文思的纪录电影创作生涯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60年间拍摄有60多部作品。

3、艺术成就☐伊文思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纪录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几乎可以组成一部20世纪的世界风云录;☐一些学者,将伊文思和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并称为“纪录电影之父”。

二、伊文思的创作历程及创作理念1、创作生涯的三个阶段(1)记录社会生活:20世纪20年代—30年代20年代末,伊文思受先锋电影思潮的影响,拍摄了实验性质的《桥》(1928年)和《雨》(1929年),被誉为“电影诗人”。

先锋电影: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

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突出特点是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性格、注重艺术技巧和探索。

把想象中的运动、节奏、印象极其造型美感作为追求目标,称电影是表现运动与节奏的艺术《雨》表现了这一自然界变化的全过程:从第一滴雨落在地面到倾盆大雨,再到雨过天晴。

雨在风中飘动,画面中的湿雨伞,被雨水冲刷的建筑物,马路上雨水的反光等一连串富于造型美的画面,被巧妙剪辑成一部大自然的视觉交响乐。

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以伊文思的《桥》《雨》为例

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以伊文思的《桥》《雨》为例

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以伊文思的《桥》《雨》为例计量电影学视阈下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生成——以伊文思的《桥》《雨》为例近年来,诗意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新兴形式,备受瞩目。

诗意纪录片融合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诗意的艺术表达,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人类的生活和自然景观。

在计量电影学的视阈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诗意纪录片的美学特点以及美学生成的过程。

本文以伊文思的《桥》和《雨》两部作品为例,分析其在诗意纪录片领域中的突出之处。

伊文思是当代纪录片导演中备受赞誉的实验艺术家。

他的作品《桥》和《雨》被广泛认为是诗意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桥》以一座古老的石桥为中心,通过纵深镜头展现了桥上桥下的交织景象,同时呈现了桥梁下一系列令人深思的故事。

《雨》则以雨滴为主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抽象的构图,传达出雨的美感和神秘感。

两部作品都注重对影像的感知和视觉细节的处理,通过镜头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使观众感受到一种诗意的意境。

在伊文思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独特的美学生成的过程。

首先,他采用了非线性的叙述结构,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碎片化组合,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限制,营造了一种既真实又抽象的氛围。

在《桥》中,伊文思将桥梁上桥下的不同场景进行快速切换,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而在《雨》中,他通过使用不同速度和角度的镜头拍摄雨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其次,伊文思注重影像的节奏感和音乐的运用。

在《桥》中,他采用了快速剪辑和交叉混合的手法,使画面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同时与背景音乐形成和谐的共振。

在《雨》中,他选择了悠扬的音乐,使观众感受到雨水的柔和与舒缓,增加了观影的情感共鸣。

此外,伊文思的作品还注重对影像美学的表达。

他运用了丰富的摄影手法,如运动镜头、慢动作和特写等,使影像更具有艺术感和表现力。

在《桥》和《雨》中,伊文思巧妙运用了对焦和景深的变化,使画面的细节更加丰富和立体。

他还注重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通过调整色调和对比度,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绪论名词解释:1.视听语言 2. 地下电影3. 麦克卢汉主义4. 电子文化填空1. 从__至今,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吸收了__,文学,__,绘画,__,__等人类艺术的各种元素和成果,但仍然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认识世界。

2. 叙事影片就是通常所说的__,非叙事影片包括__、__、__、__等等。

3.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明史经历了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4. 电子文化具有<具像性>__,__,__,__的特点。

5. 无声电影时期,经过法国的__、美国的__、前苏联的__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创立和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6. 成熟期奥森•威尔斯的__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电影发展期是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电影出现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意大利的____、法国的___、___等,另一条是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电影思潮。

8. 发展期还出现了许多电影新手法,如__、闪回、__等等,出现了众多流派、风格景象争艳的现象。

9.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______,建立了现代电影工业,从而使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0. __年__月__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的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自己拍摄的____、《工厂大门》、____等十余部短片,这一天就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问答:1. 谈谈你对视听语言的理解?2. 电影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研究电影史有哪些意义?3. 电影史有哪些研究方法?4. 世界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论述:你对世界电影发展史有哪些认识,可以结合事例进行解说。

第一章电影的起源和形成填空题1.现代电影诞生于1895年____月____日。

2.电影的发明者是法国人________兄弟。

3.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拍摄的影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纪录片主观性刍议——以《漂网渔船》为例

纪录片主观性刍议——以《漂网渔船》为例

纪录片主观性刍议——以《漂网渔船》为例-新闻学纪录片主观性刍议——以《漂网渔船》为例吴元【摘要】本文对纪录片中存在的主观性因素进行分析, 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说明主观性存在的必然性以及通过搬演等手段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纪录片格里尔逊真实主观性搬演一、格里尔逊与《漂网渔船》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是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被誉为“纪录电影的教父”。

他的作品只有一部《漂网渔船》,但许多经典纪录片(如《夜邮》、《锡兰之歌》)和大师的诞生无不与他有关。

他与弗拉哈迪、伊文思一道,对世界纪录片,尤其是中国纪录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把电影当“讲坛”,“解说加画面”以及创造性处理是格里尔逊纪录片主要的理念。

1924 年,格里尔逊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

1925 年,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引起了他的关注,他为该影片在美国的上映做了诸多工作。

他认为爱森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了电影可以是成熟和正面的启蒙力量的人,这深刻地影响了他此后的电影理念。

1926 年,格里尔逊与弗拉哈迪会面,此后,他在一篇介绍《摩阿纳》的文章里首次提出了“纪录片”(Documentary)的概念并给出了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1929年11月,由格里尔逊执导的纪录片《漂网渔船》作为《战舰波将金号》的片前加片,在伦敦电影协会首映。

《漂网渔船》以捕鱼为题材,反映英国北海捕鱼工人的日常生活,这部纪录片的内容简单,展现了一群工人从出海到回港卖鱼的全过程。

在影片开头,一艘渔船从雾茫茫的港湾出发,驶向大海,到达捕鱼海域后,工人们在船上紧张地劳作,把渔网从颠簸摇曳的船上撒开,在同汹涌的恶浪搏斗后,最终工人们收获颇丰,人人轻松快乐。

渔船满载而归,在港口的其他工人熟练地处理活鱼,最终,分装整齐的鱼肉被再次装船运出。

这部着眼于当时社会现实、具有独特情调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纪录片赏析》教学大纲林念生

《纪录片赏析》教学大纲林念生

《纪录片赏析》教学大纲林念生课程编号:01149课程名称:纪录片选析(Documentary film appreciation)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纪录片欣赏与制作》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纪录片选析》课程一方面从纪录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和描述,以及形成不同特征成因的探究,归纳出纪录片内在的美学品性;另一方面结合各类作品的解读和创作实践,来启发纪录片创作多环节中的种种思路,并分析其间应注意的种种问题。

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

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4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总课时数72。

本课程总学分数:4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目的与要求《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

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第一章纪录片概述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重、难点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重、难点: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重、难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平及作品,使学生了解其纪录片创作观念。

纪录片 考试资料

纪录片 考试资料

1、纪录片的早期学派: (1)电影学派之写实主义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从卢米埃尔开始 艺术主张:“想表现的和实际表现的是生活的各个片段......决不允许带有丝毫的空想,它们所反映的是人和事确系如此的情况,而不是应该如此的情况。

”——路易.费雅德 (2)电影学派之电影眼睛派: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 20年代 维尔托夫 代表作品:《带摄像机的人》 艺术主张:“电影的眼睛......对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一视同仁。

”——维尔托夫 (3)电影学派之先锋派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法国等) 代表作品:《机器的舞蹈》 艺术主张: “让画面主宰一切,避免无法专用画面来表现的东西......正是那些无主题思想、也没有任何美学宗旨,其目的只是想抓住那些无限小的物质和自然界的运动而拍摄的纪录片才体现出整体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

”——谢尔曼.杜拉克《论纯粹电影》 (4)电影学派之表现主义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 艺术主张: “电影即节奏。

”——汉斯.里希特 (5)电影学派之抽象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年代(德国、法国) 代表作品:《柏林——大都市交响乐》(1927,德国) 导演:瓦尔特.鲁特曼 艺术主张: “电影应该是音乐......构图上应该是绘画和雕塑......结构和剪辑上应该是建筑......应该是诗......是舞蹈.....”——阿贝尔.甘斯 (6)电影学派之纪录片运动: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20—30年代 代表作品:《拖网渔船》(1929,英国)导演:约翰.格林尔逊 艺术主张: “电影是一把榔头,不是一面镜子。

”——格林尔逊 (7)电影学派之自由电影: 代表人物(国别、年代):林赛.安德森 艺术主张: “记录手法妨碍杰作的诞生......通过电影表达个人意见,不受商业资本桎梏限制,争取自由创作。

”——“自由电影”宣言(8)电影学派之工人电影联盟:代表人物(国别、年代):30年代(美国)代表作品:《开垦草原的犁》艺术主张: “纪录电影是形象化文献。

05伊文思的道路

05伊文思的道路

一、20世纪革命精神的影响
• “在1932至1934年间,几乎所有的思 想活跃的大学生都是共产主义的同情 者,其中一些人加入了共产党。几乎 可以说,在大学里,整整一代求知探 索的年轻人都有过接近共产主义的经 历,要么是在20年代,要么是在经济 萧条困扰的30年代,在30年代的情况 更多一些。”伊文思的想法显然与当 时激进的社会潮流相吻合,而非一种 单打独斗式的英雄主义。 • 罗兰· 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 史》,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版,483页
第五章 伊文思的道路
Company
LOGO
Diagram
1
2 3
实用主义纪录片
政治实用主义纪录片产生之背景 政治实用主义纪录片的影响
• 尤里斯· 伊文思(1898—1989), 荷兰人,属于早期纪录片的前辈 之一 • 伊文思的纪录片与格里尔逊那些 在影院里放映的纪录片有很大的 不同。他的风格基本上是他个人 在坚持,不像格里尔逊那样有一 个流派,影响巨大。尽管如此,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能看到有 人在秉承伊文思的衣钵,坚持制 作这一类的实用主义纪录片。
• 伊文思的政治性实用主义纪录 片是一种制作主体介入的、带 有实用目的的纪录片。这类纪 录片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 • 一是直接的影响。 • 二是间接的影响。
• 我们在讨论伊文思实用主义纪录片的 实用目的时,并不是说他的纪录片与 意识形态完全无关,而是说在相对的 意义上这些影片更为强调实用的目的, 意识形态的宣传往往退居第二位。 • 实用主义其实是人们对待世界的一种 态度,不仅仅存在于纪录片中,它也 是20世纪哲学家们所特别关心的主题。
• 由此,伊文思表现出了他作为纪录片 制作者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不再将自 己作为一个事件的旁观者,而是将自 己等同于一个参与者。因此,他作为 一个媒体工作者的立场由此而消失, 他的影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再满 足于成为媒体的一部分,而是要成为 “一件武器”或其他的什么东西。

人力资源大师戴维·尤里奇解析教练技术

人力资源大师戴维·尤里奇解析教练技术

人力资源大师戴维尤里奇解析教练技术
季益祥
【期刊名称】《金融言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最近3年,教练技术极其活跃地出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如“教练式员工辅导”“教练型导师培养”“基于教练的绩效提升”“教练型领导力”“教练技术助力HRBP解决业务问题”等,另外,众多热门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方法也充斥着教练的影子,如“引导技术”“行动教练”“行动学习”“私董会”等。

一时间企业纷纷引入教练技术并着力打造教练型文化。

为了迎合这种迅速放大的市场需求,很多咨询顾问和培训师都把自己的身份改为了教练。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季益祥
【作者单位】爱问(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0
【相关文献】
1.洛奇的另一面:思想者——评戴维·洛奇三部小说中的冲突和融合 [J], 夏肖肖
2.戴维·洛奇的朝圣之旅——戴维·洛奇的天主教文学创作艺术 [J], 张扬
3.戴维·洛奇传记小说创作随笔解析 [J], 蔡志全
4.成功HR的六脉神剑戴维·尤里奇分享2007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 [J], 黎婧敏
5.主观真实地记录世界--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作品探析 [J], 吴鸶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实纪录与虚构搬演——谈伊文思和《风的故事》

真实纪录与虚构搬演——谈伊文思和《风的故事》

第 5期
余玉婷 : 真实纪录与虚构 搬演
・ 6 3・
强烈地感受到工人们在正义一边 , 他们进行 的是 德 国反法 西斯 斗争 中 的最 初几 场 战 斗 ” [ 4 J ( P g ) 。到 1 9 3 3 年, 伊文思因为拍摄《 博里纳奇矿区》 而有机 会将镜头聚焦于底层群众 , 当其 目睹煤矿工人 的 悲惨 现状 , 之前 所 经 历 的 资本 主义 社 会 中 的种 种
等思想 巨人 的 l 9世 纪 的 “ 黄 昏” , 在 爆 发 了人 类
向 J ( 嘟- 6 1 ) , 伊文思一方 面忠实于 自己的共产 主 义理想 , 时刻不 忘在资本 主义世界 中用摄影机
“ 宣传 ”自己的政 治信念 , 并 因此获得 “ 革 命 战士 ” 的美誉 ‘ 嘞 ; 另一 方面 , 对 社 会 现 实 的 客 观 纪 录、 对人文 风 情 的真 实 捕 捉 , 建基 于“ 真实” 书写 基础 之上 的影像 风格 又使 得伊 文思 的 电影 在本体 论 意义上 有着浓厚 的纪录片 韵味 。前者是 主观情 感 的表达 , 后者是 客观现 实情 景 的纪 录 ; 前者 使得
J o u na r l o f Hu a n g g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0c t . 2 0 1 3
真实纪 录与虚构搬演

谈伊 文思和 《 风 的故 事》
余 玉婷
( 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学院 , 重庆 4 0 0 0 4 4 )

要: 尤里斯 ・ 伊文思在告别影坛的收 山之作 《 风 的故事》中, 融合 了两种影 像审美 风格 , 在 政治 “ 宣
传” 与诗意纪实之间、 在真实纪录与虚构搬演之 间, 完成 了对历史风云 、 人生追求的反省 与思考 。 关键词 : 政治宣传 ; 诗意纪实 ; 历史反思 ; 个人追求

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的代表作《雨》

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的代表作《雨》

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纪录⽚⼤师伊⽂思的代表作《⾬》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纪录⽚⼤师伊⽂思的代表作《⾬》的影⽚拷贝中国电影博物馆领导、捐赠者、专家进⾏会谈,中间是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左⼀为影⽚《⾬》的拷贝的捐赠者尹光中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右)全神贯注倾听北京师范⼤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左)讲解伊⽂思电影影⽚《⾬》的拷贝的捐赠者、著名画家、雕塑家尹光中先⽣中国⼈民的⽼朋友——来⾃荷兰的纪录⽚⼤师尤⾥斯·伊⽂思,13岁就拍过电影,直到90岁还完成了令⼈震惊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可以说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乎都在他的摄影机镜头⾥定格,化为影像史诗。

但他早期也创作过⼀些充满诗意的短纪录⽚,诸如《⾬》和《桥》,就以其深邃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被公认为是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是这个时期实验电影中最具持久⽣命⼒的纪录⽚。

以往我们都只能通过⽂字介绍或是⽹络、光盘等⽅式了解伊⽂思的这部《⾬》究竟拍了什么,⽽今天由⼤师亲⼿签名后转赠的本⽚拷贝终于公诸于世,它的珍藏者著名画家尹光中先⽣于“5.18国际博物馆⽇”这天将它捐赠给了中国电影博物馆。

5⽉12⽇,我馆特意为此举⾏了⼀个⼩型影⽚鉴赏会。

揭开尘封⼋⼗年的⾯纱,它的容颜依旧如昨,拷贝没有任何划痕,画⾯也相当稳定。

虽然是⿊⽩默⽚,没有任何声⾳,但观摩影⽚的所有⼈都仿佛跟随着伊⽂思的镜头听到了“⼤珠⼩珠落⽟盘”的⾬声,重新回到了1929年的阿姆斯特丹:⽔⾯上溅起的⾬烟,⼀圈圈荡漾起的涟漪,像花⼀样盛开的⾬伞……能有幸在⼤银幕上⼀睹⼤师的杰出才华、娴熟技艺,得感谢尹先⽣多年来对这部胶⽚的精⼼照护。

为感谢尹光中先⽣这次将如此珍贵的这件藏品⽆偿捐赠给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党委副书记肖纪龙、副馆长李⽶莉与尹先⽣进⾏了会谈。

会谈中,了解到,曾有⼈⽤⾼价、甚⾄⼀栋复式楼与尹光中先⽣交换,但都被他拒绝了。

这次他将这件珍品⽆偿捐赠给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经过再三考虑才最终决定的,他说这是完成了他⽣命中的⼀个夙愿。

伊文思纪录片《愚公移山》中的中国形象

伊文思纪录片《愚公移山》中的中国形象

作者: 刘忠波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78-8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中国形象 《愚公移山》尤里斯&#183 伊文思 权力话语
摘要:1975年荷兰导演尤里斯&#183;伊文思在中国拍摄的《愚公移山》以70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为基本内容,记录了文革时代的公共情感,反映出了7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整体上处于革命话语体系中,中国形象的主要内涵是面对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如何创建新的社会秩序和道德理想的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真实地记录世界--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作品探析吴鸶懿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6(0)6
【摘要】伊文思自小受到家庭的熏陶,24岁决定从事电影专业,伊文思电影纪录片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纵观伊文思的电影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青年创作期、社会主义建设期和战争期;伊文思热爱人民,他的纪录片主题总是人民,他始终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伊文思的作品中搬演的情况是比较多的,他强调主观真实的纪录;伊文思认为音乐恰当的使用更能表达影片的目的,但是一定要再现真实的声音。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吴鸶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虚构”的纪录片——探索尤里斯·伊文思纪录电影语言先锋性 [J], 温碧璇
2.“虚构”的纪录片——探索尤里斯·伊文思纪录电影语言先锋性 [J], 温碧璇;
3.伊恩·麦克尤恩作品中的创伤探析 [J], 高玉珠;顾梅珑
4.伊恩·麦克尤恩作品中的创伤探析 [J], 高玉珠;顾梅珑
5.揭示意想不到的真实--论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的电影风格 [J], 孙红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