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3(浙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3(浙教版必修2)

第三章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结论:只有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三、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对整个生物界来说,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展开的;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丰富的学习材料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沉浸在探求生命奥秘的乐趣中,并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学习,能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完美统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遗传学经典实验,在现有学校的实验室条件下无法完成,因此,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

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节课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渗透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附: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导学提纲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肺炎双球菌(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者:格里菲思。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3、实验原理:S型菌使小鼠患败血症。

4、实验过程及结果(1)将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小鼠不死亡。

(2)将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小鼠死亡,小鼠体内有S型活细菌。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过程: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①TMV A RNA感染TMV A病毒;②TMV 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③TMV B RNA感染TMV B病毒;④TMV 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感染TMV A病毒;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 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 浙科版必修2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能记住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2.能说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3.会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现象。

4.能解释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重点: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证据。

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

一、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染色体由DNA 、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预习交流DNA 只存在于染色体上吗?答案:不是,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DNA 。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实验材料:T 2噬菌体,它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一个DNA 分子。

3.实验过程及结果:(1)被35S 标记的噬菌体+细菌――→培养子代噬菌体中没有35S 。

(2)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细菌――→培养子代噬菌体中有32P 。

4.实验结果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 来遗传的。

5.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预习交流T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能否用3H 标记DNA ,用15N 标记蛋白质?答案:不能。

因为DNA 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都含C 、H 、O 、N ,因此,标记C 、H 、O 或N 元素都不能区分DNA 和蛋白质。

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和现象:①S 型活球菌――→注射小鼠→死亡。

②R 型活球菌――→注射小鼠→存活。

③加热杀死的S 型球菌――→注射小鼠→存活。

④加热杀死的S 型球菌+R 型活球菌――→注射小鼠→死亡。

(2)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球菌有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 型活球菌转化成活的S 型球菌。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3(浙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3(浙教版必修2)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010年新课标版北京高考说明首次明确指出:要重视生物学重大发现的启迪,这无疑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要注重对生物学科科学史的教育;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的理论也告诉我们,知识的构建是一个不断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组织有效的教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来达到上述目的。

生物学科的许多知识直接从生活或科学实验中来,例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这节内容围绕控制生物遗传的真正遗传物质是什么而展开,教材给出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从怀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到确定遗传物质是核酸,经历一系列重大发现,最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核酸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充分展现了人类探知未知世界的艰难历程,正因如此,本节是我们进行科学史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育的绝好资源。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丰富内涵,充分准备相关的教学背景资料,合理的组织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搭好平台,学生能感悟知识的诞生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的分析“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关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由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时,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2019-2020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通过“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使用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学生用书P39]一、染色体结构与功能1.结构: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2.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过程(同位素标记法)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然后,用两种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

当T2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后,对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放射性同位素主要进入宿主细胞内,并且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2)实验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活体细菌转化实验①过程及现象: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无毒R型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患败血症致死。

从患病致死的小鼠血液中分离出活的S型菌。

无论是活的R 型菌还是死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都不能使小鼠患败血症。

由此可见,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

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

(2)离体细菌转化实验①过程及现象: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

只有加入DNA时,R型菌才能转化为S型菌,若用DNA酶处理DNA样品,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并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②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三、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侵染过程(1)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侵染烟草→烟草不感染病毒。

高中生物《3.1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 浙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3.1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 浙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3.1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教版必修23、1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浙教版必修2一、基础知识1、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S型:有荚膜、有毒;R型:无荚膜、无毒):注射小鼠 R型活菌活 S型活菌死格里菲思:S型死菌活 R型活菌+ S型死菌死实验结论:。

S型活菌艾弗里:多糖脂质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分别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 R R R R R S R实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一种,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构成的,头部内含有一个分子。

2)侵染细菌的过程:亲代DNA* 外壳蛋白★ 子代形态相同习性一样(指导)(复制)↑寄主细胞→ (组装)(释放)(吸附)(注入)(外留)复制繁殖(重新合成)外壳蛋白DNA* 原料设备3)结果:35S标记噬菌体外壳子代噬菌体不含35S32P标记噬菌体DNA 子代噬菌体含32P4)结论:。

2、 RNA也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结论:。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含有DNA,并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所以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反馈练习: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中,发生转化的细菌和含转化因子的细菌分别是()A、R型细菌和S型细菌B、R型细菌和R型细菌C、S型细菌和R型细菌D、S型细菌和S型细菌2、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下列哪种因子是转化因子()A、蛋白质B、多糖C、DNAD、其他无机物4、用噬菌体去感染用32P标记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子代噬菌体的()A、全部结构都含32PB、DNA含32PC、蛋白质外壳含32PD、各部分都不含32P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B、DNA是遗传物质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6、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A、都是DNAB、都是RNAC、是DNA和RNAD、是DNA或RNA7、用甲种病毒RNA与乙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一种转基因病毒丙,以病毒丙侵染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中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子代病毒具有的特征是()A、甲种病毒的特征B、乙种病毒的特征C、丙种病毒的特征D、子代独具的特征。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训练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训练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训练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1.(2012·重庆理综,2)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

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C.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2.用车前草花叶病毒HRV的RNA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组成重组病毒,用该病毒去感染车前草,则()。

A.车前草出现病斑,在车前草细胞中检测到了HRVB.车前草不出现病斑C.车前草出现病斑,在车前草细胞中检测到了TMVD.车前草出现病斑,在车前草细胞中检测到了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外壳3.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3HB.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4.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降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5.烟草花叶病毒(TMV)中的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a)。

拌、32P标记的噬菌体实验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则会出现的异常结果是()。

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B.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C.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D.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7.用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去感染被14C和18O标记的大肠杆菌。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掌握肺炎链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3.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4.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1.科学思维——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原理及结论。

2.科学探究——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及误差分析。

3.生命观念——利用归纳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知识点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连线)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2)实验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知识点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者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3.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4.实验过程和现象5.实验结果及结论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有无放射性子代噬菌体有无放射性实验结论32P标记DNA 有有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35S标记蛋白质无无6.(1)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T2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来遗传的。

知识点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和烟草。

(2)实验过程及结果(3)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控制其遗传性状,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极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链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高中生物:3.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1)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3.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1)浙科版必修2

第1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了解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概念;3.理解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4.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示意图,明确核酸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5.了解RNA也是遗传物质,明确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能力训练点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遗传、变异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遗传的物质主要是核酸,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解决方法]〔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的内容,先让学生用阅读的方法去感知,再用讲解的方法去强调遗传物质必须具有的特点中“相对稳定性〞中的相对,“自我复制〞中的自我,“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指导,“可遗传变异〞中的可遗传。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理解。

最后,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去让学生巩固这部分内容。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的内容,先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图、边看书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最后通过例题和作业布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解决方法]〔1〕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方法讲清噬菌体的结构和细菌的结构。

〔2〕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书,边看图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如何理解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解决方法]列表展示三、课时安排1课时。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电子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和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什么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内?
结合已学知识,本实验可以采用什么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你会选取哪种元素的同位素来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
蛋白质:
DNA:
C、H、O、N、35S
C、H、O、N、32P
如何让35S 或 32P 进入到噬菌体的蛋白质 或DNA中?
将RNA与蛋白质分离,单独作用于 烟叶。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
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课堂小结]
DNA
RNA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
少数RNA病毒只含RNA而 不含DNA,在这种情况下,
物质是DNA。
RNA是遗传物质。
[基础达标]
1.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D)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不足之处:
本实验所得的转化因子中仍混杂有少量的 蛋白质(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 0.02%的蛋白质),有人则认为正是这少量的蛋 白质才是实际起转化作用的物质。
是否有更好的实验材料?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
赫 尔 希
T2噬菌体的成分中, 只有DNA和蛋白质 两种物质。
T2噬菌体属于细菌 病毒,营专性寄生 生活,它的专一宿 主为大肠杆菌。
体,蛋白质则没有。
DNA是遗传物质。
但是,有些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RNA 和蛋白质,它们的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
HIV病毒
SARS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这些病毒只含有RNA和蛋白质
RNA 蛋白质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1(浙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1(浙教版必修2)
在其它生物中_________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
例: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经典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B.要分离DNA和蛋白质
C.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D.要区分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他们的作用。
(1)六人互助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长分配好任务准备好展示。
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学习目标】
说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环节
质疑提升环节
板块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学法指导:研读教材50页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肺炎双球菌有哪两种类型?分别有什么特点?
2、图3-2中的1、3组结论是什么?
3、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所有成分都进入细菌体内了吗?
4、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要大量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哪些原料?原料由谁提供?
5、此实验结论是什么?
板块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学法指导:研读教材51页内容,回答问题:
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总结:以上实验说明,在病毒中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
六人互助组:组长分派好任务,准备精彩展示。
(3)两人小对子:相互检查自研成果。
六人互助组:组长分派好任务,准备精彩展示。
展示单元一:小组代表口头表达1--3题,板书第4题。
展示单元二:板书展示几个问题。
展示单元三:小组代表回答2个问题。
【当堂反馈】
1、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019高中生物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课时)含答案导学案

2019高中生物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课时)含答案导学案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第1课时)【知识基础】一、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由、、少量组成。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实验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材料:R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健康小鼠。

过程及结果:①R型菌+活菌注射小鼠→小鼠;②S型菌+活菌注射小鼠→小鼠;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④加热杀死的S型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菌中含有“”,进入R型菌体内,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从而使小鼠死亡。

思考:该实验能说明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吗?提示:该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一种能把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物质,但本实验不能说明该物质的具体成分是什么。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材料:R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

过程及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方框中):结论:S型菌的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异的物质。

【习题训练】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

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追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活体转化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B.加热杀死的S型菌冷却后其DNA仍能起作用C.R型菌与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后全部转变为S型菌D.R型菌与S型菌的DNA作用下转变为S型菌,这属于不遗传的变异3.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可知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在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并用DNA 酶处理,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4(浙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4(浙教版必修2)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核酸是遗传物质)。

(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核酸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时说明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 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

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根据时间情况灵活选用。

导入: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

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2020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Word版含解析)

2020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Word版含解析)

[随堂检测][学生用书P43]1.噬藻体是一种感染蓝藻的病毒(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用32P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再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32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碱基胸腺嘧啶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C.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D.此实验证明DNA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解析:选B。

32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磷酸,故A错误;噬藻体侵染蓝藻的时候,只有DNA进入蓝藻,其蛋白质外壳留在蓝藻外,所以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故B正确;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故C错误;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故D错误。

2.(2017·浙江4月选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解析:选D。

S型肺炎双球菌菌落是光滑的,R型是粗糙的,故A错误;S型菌经加热后蛋白质失活因此失去致病能力,故B错误;从病死的小鼠中分离出的S型菌和R型均有,转化因子不可能把所有的R型菌转化成S型菌,故C错误;该实验只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 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并没有证明该转化因子就是DNA,故D正确。

3.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A.寄生于细胞内,通过RNA遗传B.可单独生存,通过蛋白质遗传C.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D.可单独生存,通过RNA遗传解析:选A。

提取这种病原体,发现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分别用其RNA和蛋白质给植物接种,发现只有接种病原体RNA的植物得病,说明该病原体的遗传物质为RNA,该病原体为RNA病毒。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2(浙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2(浙教版必修2)

第1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案)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问题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什么?练习1.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 3和4B. 1、3和4C. 2、3和4D. 1、2、3和4练习2. 格里菲思和埃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①DNA是遗传物质②RNA是遗传物质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 A. ①④⑤⑥ B. ②④⑤⑥ C. 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问题 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到了什么科学方法来设计实验?且在设计实验中又遵循了什么原则?问题4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特点是什么?过程又是怎么样的?练习3.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A. 一定有35S,可能有32PB. 只有35SC. 一定有32P,可能有35SD. 只有32P 练习4.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A. 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核糖体B. 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核糖体C. 噬菌体的DNA练习5. (2010·海南生物,13)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A. 1、3B. 1、4C. 2、3D. 2、4 考点三、生物的遗传物质问题5 结合前两个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以及重建实验又说明了什么?练习6. 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问题:(1)人、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及根瘤菌中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分别有多少种 ( ) A .8、4、4、8 B .4、4、4、4 C .5、4、4、5 D .8、4、5、4 (2)上述四类生物中组成它们的核酸的核苷酸种类分别是( ),这些核酸中含氮碱基种类分别是( )。

2020-2021学年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教案(1)含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教案(1)含答案

【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浙科版必修2 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教案(1)含答案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1)该部分内容是必修二的第三章节,是整个必修三部分的基础及铺垫部分。

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如下:概述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说明DNA分子的结构及其特点,阐明DNA分子复制过程、特点和意义;概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遗传信息表达中的作用;说明中心法则及其发展;举例说明表观遗传现象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尝试寻找证据解释现象,学会运用证据解释现象的科学思维方法认识建立物理模型表征DNA分子结构的重要方法,通过尝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学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通过探究DNA的复制过程,尝试运用证据解释现象,学会运用证据解释原理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此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任何生物(除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有共同的起源,自然界的生命可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保护护生命,维系地球1.教学重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教学难点: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分析PPT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的活动1通过PPT,通过自然中的遗传现象,提出问题,究竟谁是控制遗传的物质?通过科学家的一步步研究,将遗传物质定位在染色体上学的活动1观察、学习教师活动2染色体的组成物质中,谁又是遗传物质呢?DNA还是蛋白质?学生活动2自己记录,学习教师活动3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究学的活动3学习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介绍肺炎链球菌记录,学习教的活动5如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学的活动5分析、回答教的活动6你能否通过该实验的过程,提出一种假设,认为?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学的活动6学生一起,学习、记录、分析教的活动7思考:“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你如何用实验去证实呢?学的活动7分析,回答介绍(1)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2)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自己分析,解答最终证实了遗传物质是DNA该部分内容是第三章的基础知识的铺垫,需要养成任何结论的产生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的,在此过程中,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过程较好理解,但是对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实验设计理念和培养过程,较难理解分析,需要学生仔细理解,才能有较好的分析能力的养成.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对应学生用书P421.T 2噬菌体的结构与代谢 (1)结构:(2)代谢与增殖[判断]:①T 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②T 2噬菌体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成分。

(√) ③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

(√) 2.实验过程1.染色体由DNA 、蛋白质(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其中DNA 和组蛋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2.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前者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后者只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3.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R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证明DNA 或R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共同设计思路是:分离出可能是遗传物质的DNA(或RNA 和蛋白质),分别直接地、独立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5.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即DNA 或RNA 。

凡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

6.没有任何实验能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实验结果及结论提示:由于T2噬菌体只由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组成,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而蛋白质除含有C、H、O、N,有的还含有P和S等元素。

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准备中,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含35S和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T2噬菌体?提示: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只有在细菌体内才能进行增殖,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而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3.能否用14C、3H、18O、15N元素来标记噬菌体?能否同时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

提示:都不能,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用放射性的14C、3H、18O、15N元素标记。

若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则无法分清实验中哪种放射性物质进入了大肠杆菌细胞内。

4.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是在哪里合成的?提示:子代噬菌体的DNA是在所寄生的细菌的细胞内以亲代DNA为模板进行大量复制的,子代蛋白质是以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利用细菌细胞内的核糖体、能量等进行大量合成的。

(1)吸附:用尾部的末端(六根尾丝)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

(2)注入:释放出溶菌酶,破坏大肠杆菌的局部细胞膜,噬菌体DNA通过尾管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3)复制、合成:在噬菌体DNA 的指导下,以大肠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噬菌体DNA ,以大肠杆菌体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4)组装:一个蛋白质外壳装入一个噬菌体DNA 分子,组成一个新的噬菌体。

(5)释放:大肠杆菌细胞破裂,释放出几十个至几百个子代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特别提醒](1)用32P 标记实验时,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的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

(2)用35S 标记实验时,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1.肺炎双球菌类型[连线]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1.为什么S 型活菌能使小鼠死亡?提示:S 型菌表面有多糖荚膜,是有毒性的,能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中,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从死亡小鼠中是否只分离出S 型活细菌?提示:不是,可分离出S 型活细菌和R 型活细菌,且R 型活细菌数量多。

3.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能否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为什么?提示:不能。

活体转化实验没有将细菌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分开,因此,该实验只能证明S 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更不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4.请分析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和离体转化实验的关系。

提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活体转化实验和离体转化实验,其中活体转化实验只证明了S 型细菌体内肯定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并没有证明。

而离体转化的实验则证明了“转化因子”是S 型细菌体内的DNA ,而不是蛋白质等其他物质。

1.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与离体转化实验的比较[特别提醒]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和影响因素①在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 只是暂时性的变性失活,DNA 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②S 型菌的DNA 进入R 型细菌内的原因:活菌的细胞膜具有一定通透性,不会使DNA 离开细胞,而死菌的细胞膜、细胞壁已被破坏,DNA 也已变成片段。

因此S 型菌的DNA 片段可进入R型菌。

③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 型细菌均转化成S 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原因是转化受DNA 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菌体的状态等因素影响。

2.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特别提醒](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3)两实验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1) 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2)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病毒重建及其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结论:重组病毒所繁殖的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病毒。

2.生物的遗传物质[判断](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包括细胞生物和大多数的病毒。

(√)(3)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

(√)1.科学家为何要将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蛋白质分别去感染烟草?提示:该实验的设计思路——使可能是遗传物质的RN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处理,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吗?提示:不能,“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指的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而这两个实验只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

3.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那么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还是RNA? 提示: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仍然是DNA 。

4.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否都是RNA?提示:不一定,如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1.不同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就整个生物界而言,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就某种生物而言,其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

[特别提醒](1)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就是该种核酸(DNA 或RNA)。

(2)就某种生物而言,其遗传物质只有一种,即DNA 或RNA 。

虽然细胞生物的细胞内既有DNA 又有RNA ,但DNA 是遗传物质而RNA 不是。

对应学生用书P46[例1]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

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B.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C.由该实验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b、c、f三组中的菌均可导致小鼠死亡[思路点拨][精讲精析]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f组加入了S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

图中实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a组经煮沸、d 组和e组均为R型菌,都不能导致小鼠死亡,而b、c组是S型菌,f组的R型菌有一部分被转化成了S型菌,均可使小鼠死亡。

[答案]C目前,还没有一个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由于受DNA纯度等因素影响,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这些少量的细菌可通过大量繁殖后使小鼠死亡。

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菌的是( )A.3和4 B.1、3和4C.2、3和4 D.1、2、3和4解析:选D2、3、4三个试管内的R型菌因为没有S型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

1号试管因为有S型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菌只是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菌的存在。

[例2]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思路点拨][精讲精析]用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外壳,35S 仅存在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32P仅存在于噬菌体的DNA中,而14C、18O、3H在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无法区别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作用。

如果同时用32P、35S标记蛋白质和DNA,会导致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无法判断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作用。

[答案] D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1)(2)确定标记元素:①②2.右图表示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氨基酸),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10~1000个)与亲代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含有的标记元素应是( ) A.31P、32P和35S B.31P、32P和32SC.31P、32P和32S、35S D.32P和32S、35S解析: 选A 在T 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 。

并且S 仅存在于蛋白质中,99%的P 都存在于DNA 中。

当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 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而其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胞外面。

T 2噬菌体的DNA 进入细菌体内后,利用细菌的组成成分,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 都含 31P 、少数DNA 含32P ,所有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都含35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