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反应方程式
PU资料
PU 资料聚氨酯计算公式中有关术语及计算方法1. 官能度官能度是指有机化合物结构中反映出特殊性质(即反应活性)的原子团数目。
对聚醚或聚酯多元醇来说,官能度为起始剂含活泼氢的原子数。
2. 羟值在聚酯或聚醚多元醇的产品规格中,通常会提供产品的羟值数据。
从分析角度来说,羟值的定义为:一克样品中的羟值所相当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在我们进行化学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计算公式中的羟值系指校正羟值,即 羟值校正 = 羟值分析测得数据 + 酸值 羟值校正 = 羟值分析测得数据 - 碱值对聚醚来说,因酸值通常很小,故羟值是否校正对化学计算没有什么影响。
但对聚酯多元醇则影响较大,因聚酯多元醇一般酸值较高,在计算时,务必采用校正羟值。
严格来说,计算聚酯羟值时,连聚酯中的水份也应考虑在内。
例,聚酯多元醇测得羟值为224.0,水份含量0.01%,酸值12,求聚酯羟值 羟值校正 = 224.0 + 1.0 + 12.0 = 257.03. 羟基含量的重量百分率在配方计算时,有时不提供羟值,只给定羟基含量的重量百分率,以OH%表示。
羟值 = 羟基含量的重量百分率×33 例,聚酯多元醇的OH%为5,求羟值 羟值 = OH% × 33 = 5 × 33 = 1654. 分子量分子量是指单质或化合物分子的相对重量,它等于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量总和。
(56.1为氢氧化钾的分子量)例,聚氧化丙烯甘油醚羟值为50,求其分子量。
对简单化合物来说,分子量为分子中各原子量总和。
羟值官能度分子量10001.56⨯⨯=336650100031.56=⨯⨯=分子量如二乙醇胺,其结构式如下: CH 2CH 2OH HN<CH 2CH 2OH分子式中,N 原子量为14,C 原子量为12,O 原子量为16,H 原子量为1,则二乙醇胺分子量为:14+4×12+2×16+11×1=1055. 异氰酸基百分含量异氰酸基百分含量通常以NCO%表示,对纯TDI 、MDI 来说,可通过分子式算出。
PU聚氨酯简介
聚氨基甲酸酯基本信息中文名:聚氨基甲酸酯;聚氨酯聚氨基甲酸酯聚氨酯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主链上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 )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统称。
它是由有机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与二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聚而成。
反应式如下:-N=C=O+HO-→-NH-COO-,聚氨酯大分子中除了氨基甲酸酯外,还可含有醚、酯、脲、缩二脲,脲基甲酸酯等基团。
(氰酸说明:H—O—C≡N(正)氰酸H—N=C=O(异氰酸)有(正)氰酸和异氰酸两种。
游离酸是二者混合物,未曾分离开业,但其酯类则有两种形式。
氰酸是有挥发性和腐蚀性的液体。
有强烈的乙酸气味。
密度1.14。
沸点23.6℃。
在水溶液中显示极强酸性。
性不稳定,容易聚合。
水解时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与醇类作用时生成氨基甲酸酯。
(正)氰酸酯R—O—C ≡N 易聚合,并易水解,很难得到纯态物。
异氰酸酯R—N=C=O或O=C=N—R—N=C=O,一般是带有不愉快气味的液体。
氰酸可由氰尿酸经加热分解而制得。
)聚氨酯制品形态有软质、半硬质及硬质泡沫塑料、弹性体、油漆涂料、胶粘剂、密封胶、合成革涂层树脂、弹性纤维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冰箱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鞋类、合成革、织物、机电、石油化工、矿山机械、航空、医疗、农业等许多领域。
根据所用原料的不同,可有不同性质的产品,一般为聚酯型和聚醚型两类。
聚醚型聚氨酯主要是针对制备聚氨酯材料中的多元醇定义的,即制备聚氨酯的多元醇完全由聚醚型多元醇或者是在该体系中占有绝大部分。
聚醚多元醇分子结构中,醚键内聚能低,并易旋转,故有它制备的聚氨酯材料低温柔顺性能好,耐水解性能优良,虽然机械性能不如聚酯型聚氨酯,但原料体系粘度低,易与异氰酸酯、助剂等组份互溶,加工性能优良。
聚酯多元醇一般所指的是由二元羧酸与二元醇等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聚酯多元醇。
广义上是含有酯基(COO)或是碳酸酯基(OCOO)的多元醇。
聚氨酯泡沫塑料应用广泛。
软泡沫塑料主要用于家具及交通工具各种垫材、隔音材料等;硬泡沫塑料主要用于家用电器隔热层、屋墙面保温防水喷涂泡沫、管道保温材料、建筑板材、冷藏车及冷库隔热材等;半硬泡沫塑料用于汽车仪表板、方向盘等。
聚氨酯pu合成化学
聚氨酯pu合成化学聚氨酯(Polyurethane,简称PU)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多元醇、异氰酸酯和助剂等原料经过化学反应制得。
它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油性、耐水性、耐化学腐蚀性、耐老化性、高弹性、高强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家具、汽车、建筑、航空、电子等领域。
聚氨酯的合成化学主要包括预聚物的制备、扩链反应和交联反应三个阶段。
一、预聚物的制备预聚物是聚氨酯合成的第一步,主要通过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反应制得。
多元醇是聚氨酯的主要原料之一,常见的有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等。
异氰酸酯是聚氨酯的另一个主要原料,常见的有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等。
预聚物的制备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预聚合和分散。
预聚合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多元醇与过量的异氰酸酯反应,生成含有异氰酸酯基团的预聚物。
预聚合过程中,异氰酸酯基团与多元醇分子中的羟基发生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键。
预聚合的目的是使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充分反应,提高反应程度,降低残留的异氰酸酯基团含量。
分散是指将预聚物与溶剂混合,形成均匀的溶液。
分散过程中,预聚物与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溶剂的选择对聚氨酯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常用的溶剂有丙酮、乙酸丁酯、甲苯等。
二、扩链反应扩链反应是聚氨酯合成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添加扩链剂将预聚物中的异氰酸酯基团转化为脲基或氨基甲酸酯基团,实现聚氨酯分子链的延长。
扩链剂是一类具有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水、二元醇、二元胺等。
扩链反应通常分为两个阶段:链引发和链增长。
链引发是指在扩链剂的作用下,预聚物中的异氰酸酯基团与扩链剂中的活性氢原子发生反应,生成脲基或氨基甲酸酯基团。
链引发过程中,异氰酸酯基团与活性氢原子之间的反应是可逆的,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来控制反应程度。
链增长是指在链引发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扩链剂,使聚氨酯分子链进一步延长。
链增长过程中,新的扩链剂分子与已经形成的脲基或氨基甲酸酯基团发生反应,生成新的脲基或氨基甲酸酯基团。
高三物理核反应方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物理核反应方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6分)某科学家提出年轻热星体中核聚变的一种理论,其中的两个核反应方程为H+C→N+Q1, H+N→C+X+Q2,方程中Q1、Q2表示释放的能量,相关的原子核质量见下表:H He He C N N1.007 8 3.016 0 4.002 612.000 013.005 715.000 121【答案】He;大于【解析】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数及电荷数守恒可知:X的质量数为:15+1-12=4;电荷数为:1+7-6=2,所以是He;第一个反应的质量亏损是:1.0078u+12.0000u-13.0057u=0.0021u;第二个反应的质量亏损是:1.0078u+15.0001u-12.0000u-4.0026u=0.0052u;由于后一个反应的质量亏损较大,根据E=△mc2可知,Q2大于Q1。
【考点】核反应方程;核能。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方程式是重核裂变反应方程B.方程式是轻核聚变反应方程C.氢原子光谱是分立的D.氢原子从某激发态跃迁至基态要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答案】BC【解析】方程式是衰变反应,故A错误;方程式是轻核聚变反应方程,所以B正确;所以原子发光的光谱都是分立的,所以C正确;氢原子从某激发态跃迁至基态会释放特定频率的光子,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核反应方程、原子光谱3.核反应方程式 + → + +k X,式子中A.X为质子,k =3B.X为质子,k =4C.X为中子,k =3D.X为中子,k =4【答案】C【解析】核反应方程知道:根据两边的质子数可知:X的质子数为零,根据质量守恒得:k个X 的质量数为3,则X是中子,k=3,选项C 正确。
【考点】核反应方程。
4.下列说法正确的A.Th→Pa+X中的X是中子B.+→+是α衰变C.+→+是核聚变D.→+2是核裂变【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核反应方程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即可判断出X表示电子,所以A 错;B是质子发现的核反应方程,所以B错;C轻核聚变是指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C方程是核聚变方程,所以C对;D方程是两次β衰变。
2022-2023学年北京市第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等级考适应性练习(三模)化学试卷带讲解
答案选A。
5.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小苏打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 B.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产生有毒气体:
C.用食醋清洗水垢:
D.用硫化钠除去废水中的汞离子:
D.阴极反应式为 ,生成的过氧化氢又与苯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14H2O2=6CO2↑+17H2O,而电解的总反应式为:: +11H2O+14O2=6CO2↑+14H2O2,由两个反应方程式可知,装置工作时,理论上两极苯酚除去的物质的量相等,D正确;
答案选C。
12.丙烯与 加成过程及能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验证 和 的溶解性
与 发生了反应
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热水中烧瓶为红棕色,说明升高温度,反应向着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进行,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放热反应,故A错误;
B.AgNO3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后还有Ag+剩余,后生成 沉淀,不能说明是AgCl转变成 沉淀,不能验证 和 的溶解性大小,故B错误;
C.缺少相应的实验现象,无法判断 与 是否发生了反应,故C错误;
D.试管中为甲烷与氯气,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氯化氢,使压强减小,证明发生了取代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0.草酸亚铁晶体是生产感光材料的原料 ,制备流程如下:
PU发泡工艺介绍解析
20
聚氨酯化学:A料跟B料之比
对于座椅泡沫而言(TDI系统及TDI&MDI系统)来说, 其对应关系为:
A料 P1:100
B料(软泡) 30-50
B料(硬泡)
根据实际羟值和水份计算,通常要 远高于软泡
21
聚醚组合料
2、新制的泡沫需在自然状态下熟化72小时方可取 样,取样应放在恒温恒湿内(GB/T2918规定的温 度是23±2℃,相对湿度50±5%)。
31
发泡测试标准
硬度:压陷硬度(ILD)、压缩硬度(CLD) 这两种测试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泡沫塑料的加载面积,在ILD试验中
样件受压面积是323CM2,而CLD是将整个样件进行压缩。在此,我 们只讨论ILD试验方法。 在ILD试验中,试样大小是38*38*50mm,试验的压头直径200mm (压头底边有R=10的圆角),支撑板开有6mm的孔,孔间距20mm。 压头加压速度(100±20)mm/min,首先以5N的压力作为下压零点, 从零点开始下压试样厚度的70%,再以同样的速度卸荷,重复加压、 卸荷三次,作为预压,重复预压三次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压陷试样, 压头压入试样的厚度分别为25±1%、65±1%,到达变形量之后保持 30±1s记录相对压陷值,记下的值即为该压陷变量下的压陷硬度。
3
聚氨酯定义
➢主链上含有--NHCO-- 基团聚合物通称为聚 氨酯甲酸酯简称为聚氨酯。
➢简称PU。
4
聚氨酯分类
➢根据原料不同和配方的变化,分为软质、 半硬质和硬质泡沫。
软质:座椅,头枕,海绵… 半硬质:扶手,方向盘; 硬质:方向盘芯、冷库保温防水。
PU发泡工艺介绍
一般测3个试样,取算术平方根。
35
发泡测试标准
回弹性:
用一个给定直径、重量的钢球在规定的高度上自由落在泡沫塑料试样表 面,记下钢球回弹高度,用回弹的高度和钢球下落高度的比值,表示 泡沫的回弹性能。
测试要求:试样尺寸100*100*50mm,落球方向应与泡沫使用方向一致, 钢球尺寸为∮164mm,重16.3g,下落距离460mm。
注释:以上是两个主要的反应,但实际还存在超过10个的副反应 存在,因此关键是控制好反应的平衡以获得所需要的结果。
19
聚氨酯化学:A料跟B料之比
根据A料与B料反应时的当量关系,可以计算出100克A料需 要多少克B料。
发泡指数INDEX:ISO实际用量/ISO理论用量*100; INDEX范围一般为60—110之间,INDEX较高时,产品比较
3
聚氨酯定义
主链上含有--NHCO-- 基团聚合物通称为聚 氨酯甲酸酯简称为聚氨酯。
简称PU。
4
聚氨酯分类
根据原料不同和配方的变化,分为软质、 半硬质和硬质泡沫。
软质:座椅,头枕,海绵… 半硬质:扶手,方向盘; 硬质:方向盘芯、冷库保温防水。
根据多元醇品种分类,分为聚酯型、聚醚 型;我们主要是使用聚醚型。
40
发泡常用术语
NBT
是new blending technology的简称,即新型混合技术; 以前的混合技术是一种ISO与一种POL组合料进行对喷,混
合,反应生成聚氨酯发泡;该种技术调节工艺参数时,只 能调节POL/ISO的混合比,浇注重量这2种变量;无法进行 其他的调节; NBT是一种ISO与2组或3组POLY组合料进行对喷,混合后反 应生成聚氨酯发泡;(设备需变频器) NBT可以调节如下变量:配方水分,配方的固含量,配方 的指数,浇注重量这4种变量等,这样在制造不同密度, 不同硬度时工艺的宽容度更大;
聚氨酯合成原料介绍
聚氨酯合成原料介绍1. 概述聚氨基甲酸酯是指分子主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重复单元链(-OOCNH-)的聚合物的统称,简称聚氨酯(PU)。
绝大多数PU 是由多异氰酸酯和含有活泼氢原子的物质如多元醇,加聚反应而成。
其化学反应表达式如图1 所示:图1 聚氨酯合成反应表达式由于PU 所用原料品类繁多,加工方法各异,性能范围宽广,因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成为世界六大发展合成材料之一。
根据IAL Consultants (London)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其最终产品全球生产量持续增长。
按最终产品类别分,其分别产量如表1 所示。
表1 全球PU产品产量(以t计)注:年均增长率数据系笔者所算。
CASE 是涂料、胶粘剂、密封剂和弹性体的总称。
表1 数据显示,硬质泡沫(硬泡)增长速度最快,可能是全球节能法规日益严格,绝热材料需求量应运增长的缘故。
CASE 次之,其中热塑性聚氨酯(TPU)树脂深受关注,由它可制备CASE 最终产品。
据中国PU工业协会统计,中国PU产品2005年的消费量达300万t,其中含PU树脂干品约218.2万t。
2004年和2003年消费量分别为259万和210.4万t。
表2列出中国近年PU原料和产品的消费量。
表2 中国近年PU原料和产品的消费量(万t)注:()中数据系干树脂的2. 聚氨酯合成基本原料2.1 多异氰酸酯纵观整个聚氨酯化学,可以说几乎都和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多异氰酸酯系聚氨酯的关键原料,其通式为:R-(N=C=O)n, n=2~4。
其极高的反应性,特别是对亲核反应物的反应性,主要是由含有氮、碳及氧的积累双键区中碳原子的正电特性所决定的。
异氰酸酯基团中的电子密度及电荷分布可如图2 所示:图2 异氰酸酯基团中的电子密度及电荷分布由异氰酸酯基团的共振结构表明,碳原子上的正电荷明显,且其取代基对它的反应性有显著影响。
若R 为芳基,负电荷就由氮原子吸引到芳核上,使碳原子上的正电荷增加。
高二化学第一章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二化学第一章化学方程式总结高二化学第一章化学方程式25条总结1、氮气与氢气的反应:N2+3H22NH32、氮气与氧气的反应:N2+O22NO3、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2NO24、磷与氧气的`反应:4P+5O22P2O55、五氧化二磷与热水的反应:P2O5+3H2O2H3PO46、五氧化二磷与冷水的反应:P2O5+H2O=2HPO37、磷在氯气中燃烧(不充足):2P+3Cl22PCl38、磷在氯气中燃烧(充足):2P+5Cl22PCl59、三氯化磷与氯气反应:PCl3+Cl2=PCl510、氨气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OH-1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NH3↑+H2O12、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NH3+HCl=NH4Cl13、氨气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14、氯化氨受热分解:NH4ClNH3↑+HCl↑15、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H2O+CO2↑16、硫酸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17、硝酸铵与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H4NO3+NaOHNaNO3+NH3↑+H2O18、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32H2O+4NO2↑+O2↑19、铜与浓硝酸的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0、铜与稀硝酸的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1、浓硝酸与碳的反应:4HNO3+C=2H2O+4NO2↑+CO2↑2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3CO2Fe+3CO2↑23、氯气和浓、热的氢氧化钾反应:3Cl2+6KOH(浓、热)=KClO3+5KCl+3H2O24、铜和氯化铁的反应:Cu+2FeCl3=CuCl2+2FeCl225、硫和硝酸的反应:3S+4HNO3=3SO2↑+4NO↑+2H2O。
PU发泡工艺介绍 ppt课件
PU发泡工艺介绍 ppt课件
1பைடு நூலகம்
PU发泡工艺介绍
• 介绍聚氨酯发泡工艺基础原理 • 发泡设备、模具的基础知识 • 工业生产安全防范
2021/3/26
PU发泡工艺介绍 ppt课件
2
PU发泡工艺介绍
• 聚氨酯的发展史 • 聚氨酯的分类 • 原料的介绍 • 聚氨酯的发泡原理 • 影响发泡的因素 • 配方制作基本要素 • 脱模剂原理及选择 • 发泡设备简单介绍
2、新制的泡沫需在自然状态下熟化72小时方可取 样,取样应放在恒温恒湿内(GB/T2918规定的温 度是23±2℃,相对湿度50±5%)。
2021/3/26
PU发泡工艺介绍 ppt课件
31
PU发泡工艺介绍
硬度:压陷硬度(ILD)、压缩硬度(CLD)
这两种测试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泡沫塑料的加载面积,在ILD试验中 样件受压面积是323CM2,而CLD是将整个样件进行压缩。在此,我 们只讨论ILD试验方法。
• 高官能度的聚醚多元醇; • 高固含量和低粘度的聚合物多元醇; • 低挥发性; • 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范围小; • 伯羟基含量进一步提高。
2021/3/26
PU发泡工艺介绍 ppt课件
18
PU发泡工艺介绍
两个主要反应方程式
注释:以上是两个主要的反应,但实际还存在超过10个的副反应 存在,因此关键是控制好反应的平衡以获得所需要的结果。
在ILD试验中,试样大小是38*38*50mm,试验的压头直径200mm (压头底边有R=10的圆角),支撑板开有6mm的孔,孔间距20mm。 压头加压速度(100±20)mm/min,首先以5N的压力作为下压零点, 从零点开始下压试样厚度的70%,再以同样的速度卸荷,重复加压、 卸荷三次,作为预压,重复预压三次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压陷试样, 压头压入试样的厚度分别为25±1%、65±1%,到达变形量之后保持 30±1s记录相对压陷值,记下的值即为该压陷变量下的压陷硬度。
PU反应方程式
PU反应方程式所谓PU是氨基甲酸酯的简称,是含活泼氢的聚醚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链的高聚物。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ROH+RNCO→R-NHCOOR同时,聚醚多元醇中含有的水与异氰酸酯反应成CO2和脲。
HOH+2RNCO→RNHCOHNR+CO2↑多余的异氰酸酯在适当催化剂作用下形成二聚体和三聚体。
上述几个反应产生大量热,可促使反应体系温度迅速升高,使发泡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并且,反应热为物理发泡剂气化提供了能量。
通用聚醚多元醇的工业化生产一般以负离子催化开环聚合为主。
通常以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或二甲胺为催化剂,以甘油或蔗糖等小分子多元醇或其它含活泼氢化合物如胺、醇胺为起始剂,以氧化丙烯(环氧丙烷,简称PO)或者氧化丙烯和氧化乙烯(环氧乙烷,简称EO)的混合物为单体,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进行开环聚合,得到粗聚醚,再经过中和、精制等步骤,得到聚醚成品。
以甘油为起始剂的聚醚多元醇,相对来说官能度较低,形成交联网络的速度比高官能度聚醚多元醇慢,使得硬泡发泡物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季戊四醇基聚醚多元醇主要应用于一般硬泡配方中,由于季戊四醇聚醚比三羟基聚醚官能度大,所以相应制得的硬泡耐热性与尺寸稳定性较好。
所谓“无氟聚醚”,是一个不太规范的名称。
这是在CFC取代初期,国内聚氨酯泡沫塑料行业对用于戊烷发泡体系和全水发泡体系等无CFC-11发泡体系的硬泡聚醚多元醇的称法,以区别于原来用于CFC-11发泡体系的聚醚多元醇。
目前,发达国家在泡沫塑料制造中已基本上废除了使用CFC,国内许多聚氨酯泡沫塑料产品也停止使用CFC-11发泡剂,为CFC替代技术已开发了不少硬泡聚醚新品种,所以许多能用于CFC替代发泡体系的聚醚多元醇也不称为“无氟聚醚”了。
对于环戊烷及异戊烷发泡体系,为了解决戊烷发泡剂在聚醚中的溶解问题,往往除采用专用的有机硅泡沫稳定剂等表面活性剂外,对聚醚的结构适当地进行改进,以提高低极性烷烃发泡剂在聚醚中的溶解度。
pu反应机理
PU反应机理简介
PU反应机理是指聚氨酯(Polyurethane,简称PU)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机理。
PU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由异氰酸酯(或聚醚多元醇)和多元醇混合物通过反应制得。
PU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耐化学品性、隔热性能和隔音性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鞋材、家具、包装等领域。
PU反应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异氰酸酯和多元醇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形成预聚体。
2.预聚体中的异氰酸酯和多元醇通过酸催化或酶催化的方式发生反应,生成聚氨酯大分子链。
3.反应过程中,多元醇分子和异氰酸酯分子发生缩合反应,生成聚氨酯的线性和交联的大分子链。
4.反应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副反应,如多元醇的脱水、异氰酸酯的脱羧等。
PU反应机理的具体细节取决于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比例、催化剂种类等因素。
不同的反应条件会导致PU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差异,从而影响PU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耐化学品性、隔热性能和隔音性能等方面的表现。
加聚反应、缩聚反应方程式
加聚反应、缩聚反应方程式
(1)加聚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单烯烃型单体加聚时,“断开双键,键分两端,添上方括号,右下写n ”。
例如:
n CH 2==CH —CH 3――→催化剂。
②二烯烃型单体加聚时,“单变双,双变单,破两头,移中间,添上方括号,右下写n ”。
例如:
n CH 2==CH —CH==CH 2――→催化剂CH 2—CH==CH —CH 2。
③含有一个双键的两种单体聚合时,“双键打开,中间相连,添上括号,右下写n ”。
例如: n CH 2==CH 2+
――→催化剂
(2)缩聚反应的书写方法 书写缩合聚合物(简称缩聚物)结构简式时,与加成聚合物(简称加聚物)结构简式写法有点不同,缩聚物结构简式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而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横线“—”表示。
例如:
①聚酯类:—OH 与—COOH 间的缩聚
n HOCH 2—CH 2OH +n HOOC —COOH 催化剂
n HOCH 2—CH 2—COOH 催化剂
②聚氨基酸类:—NH 2与—COOH 间的缩聚
n H 2N —CH 2COOH ――→催化剂
――→催化剂
③酚醛树脂类:
――→H +
(n -1)H 2O +。
聚氨酯聚合反应式
聚氨酯聚合反应式
聚氨酯是一种化学材料,其聚合反应通常由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组成。
这种反应式可以写成:
(NCO)2 + HO-R-OH → RNHCOO-R-NHCOO-R-ONH2
其中,(NCO)2表示异氰酸酯,HO-R-OH表示多元醇,RNHCOO-R-NHCOO-R-ONH2表示聚氨酯。
在反应中,异氰酸酯的两个-NCO基团与多元醇的两个-OH基团发生加成反应,形成一个硬段,而多元醇的剩余-OH基团与异氰酸酯的-NCO基团发生加成反应,形成一个软段。
硬段和软段的比例会影响聚氨酯的性质和用途。
聚氨酯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制造泡沫塑料、涂料、弹性体、粘合剂、鞋底等。
- 1 -。
XX高二化学上册章方程式汇总【DOC范文整理】
XX高二化学上册章方程式汇总高二化学章化学方程式总结:氮气与氢气的反应:N2+3H22NH3氮气与氧气的反应:N2+o22No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2No2磷与氧气的反应:4P+5o22P2o5五氧化二磷与热水的反应:P2o5+3H2o2H3Po4五氧化二磷与冷水的反应:P2o5+H2o=2HPo3磷在氯气中燃烧:2P+3cl22Pcl3磷在氯气中燃烧:2P+5cl22Pcl5三氯化磷与氯气反应:Pcl3+cl2=Pcl50、氨气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oH-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NH3↑+H2o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NH3+Hcl=NH4cl3、氨气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氯化氨受热分解:NH4clNH3↑+Hcl↑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H2o+co2↑硫酸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2So4+2NaoHNa2So4+2NH3↑+2H2o硝酸铵与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H4No3+NaoHNaNo3+NH3↑+H2o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32H2o+4No2↑+o2↑铜与浓硝酸的反应:cu+4HNo3=cu2+2No2↑+2H2o0、铜与稀硝酸的反应:3cu+8HNo3=3cu2+2No↑+4H2o1、浓硝酸与碳的反应:4HNo3+c=2H2o+4No2↑+co2↑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3co2Fe+3co2↑3、氯气和浓、热的氢氧化钾反应:3cl2+6oH=clo3+5cl+3H2o铜和氯化铁的反应:cu+2Fecl3=cucl2+2Fecl2硫和硝酸的反应:3S+4HNo3=3So2↑+4No↑+2H2o。
聚氨酯水解化学方程式
聚氨酯水解化学方程式
聚氨酯的化学反应式是(C10H8N2O2C6H14O3)n
聚氨酯(PU)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科学家研发而成,德国科学家将液态的异氰酸酯和液态聚醚或二醇聚酯缩聚生成一种新型材料,该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与当时的聚烯烃材料并不相同,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聚氨酯。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化工制造业蓬勃发展,并在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这是当时化工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研究,为日后聚氨酯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Pu核裂变方程
Pu核裂变方程
核裂变反应方程式235U+n→236U→135Xe+95Sr+2n、
235U+n→236U→144Ba+89Kr+3n,而核裂变又称核分裂。
另外核裂变是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裂变,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
U235+中子=钡138+氪95+3个中子
反应现象: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铀核吸收了一个中子可以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质量发生亏损,因而放出很大的能量,并产生两个或三个新的中子。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
钚-239(239Pu)裂变速度快,临界质量小,要用三米厚的水泥才能挡住核辐射。
有些核性能比铀-235(235U)好,是核武器重要的核装料。
异氰酸酯的自加聚反应[要诀]
异氰酸酯的自加聚反应异氰酸酯可发生自加成反应,生成各种自聚物,包括二聚体三聚体及各种多聚体,其中最重要的是二聚反应和三聚反应。
2.1.6.1 异氰酸酯的二聚反应一般来说只有芳香族异氰酸酯能自聚形成二聚体,而脂肪族异氰酸酯二聚体未见报道。
这是因为芳香族异氰酸酯的NCO反应活性高。
芳香族异氰酸酯即使在高温下也能缓慢自聚,生成二聚体。
生成的二聚体是一种四元杂环结构,这种杂环称为二氮杂环丁二酮,又称脲二酮(uretdione)。
芳香族异氰酸酯二聚反应是可逆反应,二聚体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可分解成原来的异氰酸酯化合物。
二聚体可在催化剂存在下直接与醇或胺等活性氢化合物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和单体异氰酸酯所用的催化剂基本相同。
芳香族异氰酸酯二聚反应的通式如下:在聚氨酯行业中,MDI、TDI在室温下可缓慢产生二聚体,但无催化剂存在时此反应进行得很慢。
具有邻位取代基的芳香族异氰酸酯,例如2,6-TDI,由于位阻效应,在常温下不能生成二聚体。
而4,4′-MDI由于NCO邻位无取代基,活性比TDI的大,即使在无催化剂存在下,在室温也有部分单体缓慢自聚成二聚体。
这就是MDI在室温贮存不稳定、熔化时出现白色不熔物的原因。
用它制备聚氨酯制品会影响质量,故除了向MDI中加稳定剂外,尚需将其在5℃以下贮存。
实验室做精确的合成试验时,常常把MDI及TDI进行减压蒸馏,目的是在高温蒸馏过程中将二聚体破坏,并除去杂质。
可用三烷基膦、吡啶、叔胺作二聚反应的催化剂。
常用的膦化合物,如二甲基苯基膦用量极微就可产生良好的催化效果,还可用吡啶,它兼作溶剂,以便移去大量的反应热。
2,4-TDI二聚体是一种特殊的二异氰酸酯产品,降低了TDI单体的挥发性。
TDI二聚体是一种固体,熔点较高,室温下稳定,甚至可与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室温下稳定贮存。
它主要用于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硫化剂。
也可利用二聚反应的可逆特性制备室温稳定的高温固化聚氨酯弹性体、胶粘剂。
例如制备含二聚体杂环的热塑性聚氨酯,在热塑性聚氨酯的加工温度下,NCO基团被分解,参与反应,生成交联型聚氨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U反应方程式
所谓PU是氨基甲酸酯的简称,是含活泼氢的聚醚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链的高聚物。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ROH+RNCO→R-NHCOOR
同时,聚醚多元醇中含有的水与异氰酸酯反应成CO2和脲。
HOH+2RNCO→RNHCOHNR+CO2↑
多余的异氰酸酯在适当催化剂作用下形成二聚体和三聚体。
上述几个反应产生大量热,可促使反应体系温度迅速升高,使发泡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并且,反应热为物理发泡剂气化提供了能量。
通用聚醚多元醇的工业化生产一般以负离子催化开环聚合为主。
通常以氢氧化钾(或氢
氧化钠)或二甲胺为催化剂,以甘油或蔗糖等小分子多元醇或其它含活泼氢化合物如胺、醇
胺为起始剂,以氧化丙烯(环氧丙烷,简称PO)或者氧化丙烯和氧化乙烯(环氧乙烷,简称EO)的混合物为单体,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进行开环聚合,得到粗聚醚,再经过中和、精制等步骤,得到聚醚成品。
以甘油为起始剂的聚醚多元醇,相对来说官能度较低,形成交联网络的速度比高官能度聚醚多元醇慢,使得硬泡发泡物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季戊四醇基聚醚多元醇主要应用于一般硬泡配方中,由于季戊四醇聚醚比三羟基聚醚官能度大,所以相应制得的硬泡耐热性与尺寸稳定性较好。
所谓“无氟聚醚”,是一个不太规范的名称。
这是在CFC取代初期,国内聚氨酯泡沫塑
料行业对用于戊烷发泡体系和全水发泡体系等无CFC-11发泡体系的硬泡聚醚多元醇的称
法,以区别于原来用于CFC-11发泡体系的聚醚多元醇。
目前,发达国家在泡沫塑料制造中
已基本上废除了使用CFC,国内许多聚氨酯泡沫塑料产品也停止使用CFC-11发泡剂,为CF
C替代技术已开发了不少硬泡聚醚新品种,所以许多能用于CFC替代发泡体系的聚醚多元醇
也不称为“无氟聚醚”了。
对于环戊烷及异戊烷发泡体系,为了解决戊烷发泡剂在聚醚中的溶解问题,往往除采用专用的有机硅泡沫稳定剂等表面活性剂外,对聚醚的结构适当地进行改进,以提高低极性烷烃发泡剂在聚醚中的溶解度。
并且,由于戊烷类发泡剂在聚醚中的溶解度毕竟有限,发泡剂用量较CFC、HCFC体系少,一般还采用少量水作化学发泡剂,若采用常规硬泡聚醚,由于聚醚粘度大,使组合聚醚的粘度较大,因此用于这类发泡体系的聚醚还必须具有较低的粘度。
在一般的发泡体系,发泡剂的加入,可明显降低聚醚多元醇的粘度,有利于改善泡沫物料的流动性。
在全水发泡硬泡体系,由于完全不用物理发泡剂,组合聚醚不存在用发泡剂作溶剂的降粘作用,聚醚的粘度必须相当低,以符合发泡设备及工艺对组合聚醚粘度的要求。
所以,在这些无CFC
发泡体系,往往需采用部分不同于CFC体系的特殊聚醚多元醇。
目前,用于烷烃发泡体系、全水发泡等无氟发泡体系的聚醚品种已有许多。
例如,江苏省化工研究所开发的用于全水发泡的聚醚多元醇PE600。
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化工三厂制备的一种用于无CFC 发泡的硬质泡沫聚醚多元醇GNE410。
这种牌号聚醚系20000t/a 聚醚装置引进牌号,在原有的配方基础上加以改进。
GNE410主要采用脂肪胺和芳香胺等作为起始剂,其芳香胺中的苯环可提高泡沫的强度,从而提高了制品的尺寸稳定性。
同时芳香胺与异氰酸酯的互溶性较好,能改善泡孔的均匀性,降低泡沫的导热系数。
脂肪胺的加入又促进聚醚组合料与环戊烷的相溶性,因此,GNE410聚醚广泛适用于HCFC-141b 和环戊烷作发泡剂的硬泡组合聚醚中。
GNE410聚醚的技术指标是:羟值为(410±20) mgKOH/g,酸值≤0.5mgKOH/g,水分≤0.15%,粘度为(3000±1000)mPa·s。
用该聚醚生产的组合料,流动性好,脱模时间短,泡沫不酥脆,制得的某一种硬泡制品压缩强度为183 kPa,导热系数为0.0188 W/(m·K),且泡孔均匀。
PC-8 是二甲基环已胺。
PC-5 是N,N,N',N',N' - 五甲基二乙烯三胺。
泡沫稳定剂(或称匀泡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分。
它增加各组分的互溶性,起着乳化泡沫物料、稳定泡沫和调节泡孔的作用。
泡沫稳定剂属于表面活性剂一类,有非硅系化合物以及有机硅化合物两类。
目前使用的泡沫稳定剂多属于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我们多称之为硅油,它的主要结构是聚硅氧烷-氧化烯烃嵌段共聚物。
由于这类表面活性剂结构组成变化范围广,使用效果好,目前聚氨酯泡沫塑料行业已广泛采用它作为泡沫稳定剂。
CP是粘度单位的表示符号,名为“厘泊”,为动力粘度单位(还有一种表示就是mPa.s),我们国家使用的粘度单位为厘斯,即运动粘度,符号为mm2/s或者是cSt。
它们的关系是:1厘斯=1厘泊/该液体的密度,即1cSt(mm2/s)=1cP(mPa.s)÷被测液体的密度d。
因此,你们需要使用动力粘度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我们的V-700便携式粘度计可以进行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的双重检测。
聚合MDI(异氰酸酯)含有一定量较高官能度的异氰酸酯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
官能度2.6-2.7,室温下为深棕色液体.
Suprasec’5005是一种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基的混合物。
它的平均官能度为2.7。
典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外观:棕色透明液体
比重25o C : 1.23
粘度25o Ccpa :170-270
NCO值(%) (a):30.0-31.5
闪点(o C)(b):230
着火点(o C)(b):245
铁含量(ppm) :0-20
酸值(ppm,HCI) :50-200
水解氯(ppm,CI) :0-2000
(a)已校正可水解氯值。
(b)根据克利夫兰开口杯ASTM D92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