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史记》,已经存在于世间两千余年,它对我国乃至世界史学、文学、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被古往今来众多名家所承认。当时西汉的社会条件、司马迁自己的际遇共同影响了本书的创作,使得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史记悲剧性悲剧原因

正文: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具有为后人所惊叹的众多研究价值,它对后世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中华民族漫长的时间里流传下来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而且还是我们民族不断发展演进中产生的第一部,这厚厚的一部《史记》,具体分类则是:十二本纪:如《项羽本纪》、十表:如《六国年表》、八书:如《河渠书》、三十世家:如《陈涉世家》、七十列传:如《商君列传》,数一数这些篇目的总数,就有一百三十篇之多!“在《史记》中生动卓越地再现了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首次精心梳理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统一国家的正统系列。”(黄镇伟《历史的黄钟大吕——〈史记〉》导言)《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历代被人们所称颂。“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是古人总结出的,十分简明扼要的,《史记》重要特点,体现出司马迁,一个史学家、文学家的伟大。

《史记》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极为突出,其中《史记》的悲剧性是其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共有112篇纪传作品,其中以悲剧人物为标题的有50余篇,近二十篇叙写悲剧人物,全书呈现浓郁的悲剧色彩。这是《史记》所独具的美学特征。”[2]明朝散文家茅坤在《史记钞》卷首《读史记法》中提到“太史公所得之悲歌慷慨者尤多”。不啻在一方面有所成就的李贽则说:“《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为也,其不为后世是非而作也,明矣。其为一人之独见也者……”[3]这是古人对《史记》悲剧性的认识。但是,这不是一种理论化的认识。直到现代,我国学者吸收西方悲剧理论成果,再与我国相关理论相结合,这才使关于《史记》悲剧性的研究变得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悲剧性”是一个外来引进的美学名词。“悲剧”一词,最早来源于欧洲,是戏剧的一种形式,源自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对于悲剧的解释,鼎鼎大名的人物历来都有自己的总结,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的哲人,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4]在鲁迅先生看来,悲剧可以这样解释,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中,他对“悲剧”的概念,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5] 在我们看到的关于美学的书本上,对于悲剧,又是这样定义的:“狭义上的悲剧是指戏剧的一种。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崇高中更为深刻、更为具体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与喜剧相对。悲剧作为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6]而《史记》悲剧的含义肯定不是狭义上悲剧的定义,应该理解为通过史实体现出的悲剧性。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在他们的生命长河中遭受不同的困苦,遇到不同的挫折,使《史记》表现出鲜明的悲剧性。其悲剧性体现在众多历史人物身上,每个人物悲剧的原因又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应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具体分类如下:

1、悲剧分类

(一)关于商鞅:《史记》中对商鞅变法有这样一段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

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7]但是,商鞅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赞成并支持商鞅的主张。“宗室贵戚多怨望者。”[8]就显现出了高高在上的贵族的不满,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使秦民受益,威胁到了贵族的利益。最终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并为以后秦帝国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商鞅本人并没有获得一个美满的结局:秦孝公死后,众多保守势力一齐将矛头对准商鞅。锐意改革的商鞅,富强秦国的商鞅竟遭灭族之祸,被车裂而亡。

关于吴起:吴起相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诸侯患楚之强。”[9]吴起的变法使得楚国变得强大,然而却同商鞅一样。触犯了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受了乱箭射身之祸。

关于陈涉:陈涉吴广起义,揭竿而起,发出了“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0]的呐喊,使“无上不王”(《秦楚之际月表》)的旧制得以打破,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然而,陈涉作为起义的首导者,秦王朝必定将其视为眼中钉加以打压,因而秦以重兵镇压这场起义,陈涉本人最终兵败身死。以上的三位悲剧英雄人物,可以称作是我国历史上早期优秀改革家的代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存在,是新生的事物、新的社会力量的优秀代表,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为那些反动的、保守的势力所不容,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被反动势力打压迫害而牺牲。以上那种英雄人物对历史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会永远被后人铭记,他们虽为悲剧结局,却得以青史留名。而那些保守势力虽然在当时很强大,但终会消失于后世历史的尘烟中。这是所分的第一类。

(二)关于项羽:司马迁在篇尾的评价中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11]项羽是秦朝末年的一位风云人物,一个声名远播的大英雄。但是因为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虽有一夫当关之勇,却缺少谋略。因为他的难以决断,不忍之心放走劲敌刘邦,错失良机。无法知人善任,最终众叛亲离。正是由于项羽性格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他自身导致的一系列失误,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霸业,最终乌江自刎而亡。这是所分的第二类。

(三)至于伍奢直言进谏,却被昏庸的君主楚平王和佞臣费无忌杀害;屈原富有才华,满怀报国之情,却遭到了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嫉恨,被昏庸的楚襄王所放逐,“于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李广被赞为“飞将军”骁勇善战,“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却终生不得封侯,战败后独自担起责任,引刀自刭;李牧忠君爱国,但是赵王听信谗言夺了李牧的兵权,不久李牧被杀。上面列举的这些悲剧性的英雄人物,可以概括为忠臣良将,毁于小人和昏君,这是所分的第三类。

(四)悍将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12]蒙恬“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3]为秦王朝屡立战功,却因为赵高李斯等人改立胡亥被害,吞药自杀。

韩信因为功高盖主等众多复杂原因受到刘邦的猜忌,被杀害,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悲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些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均是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屡建战功,是打天下必不可少的将帅良才。但是,一旦天下大定,这些功高盖世的人物最易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心腹大患,统治者会对他们不断猜忌,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个悲剧的下场。这是所分的第四类。

(五)荆柯受燕太子丹所托,为解救燕国的危难,“得约契以报太子”而去行刺秦王,虽然刺秦未遂身死,但是他义无反顾的气节世代流传。可谓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4]

晋人豫让为报智伯对他的知遇之恩,三刺赵襄子不成于是伏剑自杀。《史记》中有这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