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合集下载

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到 自己 的历 史 责 任 , 一生致力于建功立业 , 虽 死 不
国以帝 道 、 王道 、 霸 道 三说 秦 孝 公 , 终 于凭 借 自己 的 才 能说 服 了秦 孝 公 , 使孝公接 纳了他 的改革思想。 于是 商 鞅在 秦 国进行 了大刀 阔斧 、 史无 前例 的 改革 , 逐 步废 除 了奴隶 制 , 建立 封 建 制 。但 改革 不 可 避 免
1 " 3豕 口 吧八 1 - U
g U l J耳 帚 l朋 思 帚 1 3/朋
论《 史记 人 物 的悲剧性
张治 中
( 丰镇 市广 播 电视 大 学 , 内蒙 古 丰镇 0 1 2 1 0 0 ) [ 摘 要 ]《 史记》中的英 雄 多为社会 悲剧 或道德 悲剧 的主人 公 , 胸 怀 大 志 勇于进 取 、 有奇 才 奇 能又 建奇

剧性 。

的历史宏 著 , 更 是具 有无 穷魅力 的文 学 巨作 , 故 而被 鲁迅先 生 赞 为 “ 史家 之绝唱 , 无 韵 之 离骚 ” 。那 么 《 史 记》 的文学 性主 要表 现在 哪些方 面 呢?
关于《 史记》 悲剧人物的分类
《 史记》 中共写 1 2 0多位悲剧人物, 既有叱咤风 云的 时代 英雄 , 又有 勇 于赴死 的豪客 士人 , 既有 功勋
因他们 的悲 剧不仅 仅 是 个 人 的悲 到 , 而 是 整个 社 会
物,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 的事实 , 值得我们深思。 《 史记 》 中写 得最 精 采 最 动 人 的传记 俨 然 全 是 悲 剧
人物 传 说 , 《 项羽本 纪》 、 《 伍 子 胥 列 传 》、 《 商 鞅 列
的悲剧 , 在这 些人 物 身上 体 现 出了震 撼 人 心 的 悲剧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简析_史记_的悲剧风格及艺术表现

简析_史记_的悲剧风格及艺术表现

[收稿日期]2009-04-30[作者简介]金荣(1976-)女,汉族,甘肃人,新疆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及古代文学研究。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浓厚的抒情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著称于世。

《史记》中撰写了众多的悲剧性篇目,塑造了大量的悲剧人物,使全书形成了浓郁的悲剧氛围,这种风格是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首先与司马迁本人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

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那种无奈的悲剧人生观贯穿了整部《史记》,字里行间凝聚着司马迁个人的身世和感慨。

司马迁悲剧性格的形成首先自然是李陵事件的影响。

“李陵事件”中他为了替李陵申冤,仗义直言,而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腐刑”,在当时,朝廷的同僚昔日的朋友,居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句公道话。

于是在他的心中形成了抑郁的心结:一方面,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慨感不已;另一方面,自己个人身心遭受了巨大创伤,所以对历史上失败的悲剧英雄格外的关注和同情。

此外,自己也是一个学识渊博,才华卓越的人才,可是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这些心理因素汇集在一起,是他撰写《史记》的感情基础。

司马迁也深受屈原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作品:“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如此推崇屈原及屈骚精神,而屈骚精神,本身表现为一种悲剧精神,屈原正是拥有这样的人格注定了他一生不同凡响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归宿。

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司马迁。

屈原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进一步表现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司马迁,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主讲人:曾尚兰教学目的:1,通过对《史记》这部史学、文学著作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走近《史记》,引起学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关注;2,通过分析《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使学员产生共鸣,并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一些人生、为官、做人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教学难点:1,在对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时,如何使课堂有趣味性、故事性;2、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悲剧人物的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使学员易于理解、能学有所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记载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一类,他们的人生遭受了许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们或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被逼走向生命尽头。

这样一类人物,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也因此流芳千古。

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一、《史记》及其作者介绍(一)司马迁生平事迹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2、人生经历:少年受业、壮年游历、晚年获罪司马迁的人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史记·太史公传》中记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念头。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类型《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写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这当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粗略统计,全书写了约120多个悲剧人物,而这些悲剧人物多以惨痛的死亡经历告终。

按死亡意义,可粗略地将悲剧人物分为以下几类:1、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屈原生于礼崩乐坏,七国纷争的战国时代,“为楚王左徒”,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样一个为振兴楚国而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忠臣却因群小排挤,怀王昏庸,“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朝政昏乱、国家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自己屡遭放逐,然而屈原仍坚定“虽九死犹未悔”的爱国主义信念,最后竟“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耻做周的臣民,为了坚守节义,不吃周的米粮,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此为死义、死节,受到司马迁的称道,故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之首。

《田单列传》中写齐国被燕国占领后,燕国想立齐国的隐士王躅给他们作傀儡,王躅说“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截之以兵为君将,是助纣为暴也。

与其生死无义,固不如烹!”于是,“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而死”。

如此监守节义,甘为理想而殁的还有下层社会的刺客游侠之士。

如《魏公子列传》中的侯赢,朱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刺客列传》中的荆轲,田光,樊于期,高渐离等为气节而死为友谊而死。

何良俊有言:“今天下之大,一日之中死人何下数万,皆烟销澌灭,然此数子者,常在天地间,虽千载下犹有生气,则其生死轻重何如哉!”2、功勋卓著横遭陷害汉代名将李广为保卫汉帝国的疆土而抵抗匈奴的入侵与骚扰,功勋卓著,司马迁犹爱之。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李广在军事上能知彼知己,英勇善战,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使匈奴闻之丧胆。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一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屈原忠贞爱国,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次放逐,因此发出了哀呼:“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世间的混沌污浊,世人皆醉而唯我独醒,无人能理解他的内心,因而死亡是唯一可行之途。

屈原的内心独白有着强烈的痛苦与无奈,更有着高贵的不向命运妥协的人格。

《史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对现实黑暗直接抨击,是其写实精神的体现,显现在它的社会悲剧中。

相较性格悲剧而言,其社会悲剧的份量要显得更重一些,篇幅更长,范围大为扩展,上自一代帝王,下至游侠百姓,各种类型的人物均有涉及。

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1.有一些大功于世,武则战功显赫,文则政绩出众的人物,他们为国家的建立与富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却屡受迫害。

将军李广,一生屡建奇功却屡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汉击匈奴以来李广未尝不在其中,他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在武帝刘彻、大将军卫青的忌妒排挤之下,最终自刎而亡。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以伍子胥、屈原、李广为例

《史记》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以伍子胥、屈原、李广为例

既然楚王 已经是 闭 目塞听 , 昏庸 不明 , 只听信佞 臣; 国已在历史上 留下 了光辉 的一 页 , 由于 “ 但 世溷浊而不分兮” 楚国上下都是 “ ; 好蔽美而嫉妒” 的奸 臣, 自
自身 的原 因和过错 , 致了最终的失败 ; 导 以信陵君 、 韩信等 为 代表 的, 都有大功于世 , 却受到嫉妒和谗害 , 结局亦十分悲惨 ; 己的美好理想 又得不到实现 ,那么怀才不遇的屈原完全可以 “ 圣人不凝滞于物 , 而能与世推移 ” 《 ( 渔父 》 , )远离楚 国 , 选择 明主 ,但 屈原 宁愿 自投泪罗 ,清代李贽对屈原的死是这样看 待 :彼见其主 日夕愚弄于贼臣之手 , “ 安忍坐视乎? 势之所不能
我们一般理解是把屈原 的死归 因于他 的爱 国精神 ,这是
无 可 厚 非 的 , 而 我 们 不 能把 这个 当作 是 唯一 的原 因 。试 想 , 然
七类 : 以商鞅 、 陈涉等为代表 的历史发 展过程 中的新 生力量 , 但却在与强大的腐朽势力作斗争 中被杀害 ; 以赵武灵王 、 灵 楚

LI TE
童 YHR R EY A TO R 鎏 蔓
■ —
《 史记》 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
— —
以伍子胥 、 屈原 、 李广为例
秦 圆
( 扬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扬 州 2 5 0 ) 2 0 2
摘 要 : 史记》 《 是一个悲剧 英雄人物的画廊 , 是一部 悲剧故事集。屈原、 李广、 伍子胥虽然处于不同的

俗之一改也” 《 (屈原贾生列传》 , )但是屈原却没有等到 国君的
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 吾将从彭成之所居 。 (离骚》 ”《 ) 最后在敌兵入境 , 国破家亡的时候 , 他义无反顾 的怀沙抱石投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吴起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

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

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

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于是就拜曾子为师。

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

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论《史记》的死亡叙事与悲剧精神

论《史记》的死亡叙事与悲剧精神

识,他浓墨重彩 于历史人物的死亡叙述,展现这些人物 不平凡的生存体验 ,将悲剧精神渗透于人 物塑造 当中,使这
群 悲 剧英 雄 的 历 史存 在 得 到 哲 学 意 义上 的升 华 , 更体 现 出一 种 动人 心 魄的 审美体 验 。
关键词 : 史记 》 司马迁 死亡叙事 悲剧精神
英 雄之 死 上 , “ 将人 生有 价 值 的 东 西 毁灭 给 人 看 ” _(O 会 义 务 ,具 有 自我牺 牲 的 献 身精 神 和 拯救 世 界 的道 德 理 想 ,而 2P 3 ]2 )
使 读者 产 生 怜悯 之 情 ,使 感情 得 以升 华 以达 到 审美 的价 值 追 最终 使 这 些价 值 观 归 为 主体 的世 界观 。这 也 是秦 汉 之 际形 成
将 人物 放 于 大历 史 的 背 景之 下 ,通过 他 们 对 自我价 值 的 努 力 追 求 以及 这 种 理 想信 念 的 毁 灭 来 展现 人 物 的悲 剧性 命 运 。 尊 严 而 做 出 的主 体 勇气 的释 放 。 于 是 ,不 同 背景 、阶层 的人 物为 了各 自的价 值 信仰 在 生 死 之 际采 取 不 同 的模 式 来 达到 个
体 地 呈 现 出世 事 的沧 桑 。
最 后却 完 全 不是 预 期 的结 果 。 ” l { 3 l
这 种 “ 史 的必 然 要 历
《 记 》 中时 刻 笼罩 着 一 股 无 可名 状 的 悲 凉之 气 , 屈 子 史 披 发徜 徉 最 终抱 石沉 江 ; 豫让 为报 知 己之 恩屡 刺 赵 襄子 终 而 伏 剑 自杀 ;项 羽 乌江 自刎 ;周 亚 夫 绝 食 而亡 ;李 广 不愿 受 辱
多年 的 历 史通 过 笔 下 四千 多 个 人物 的悲 欢 离合 得 以展现 。他 况 。行 动 的 目的是预 期 的,但 是行 动实 际产 生 的结果 并不 是预 通 过 为 历 史人 物 立传 将 他 们 所 存在 的历 史 空 间铺 陈 展 开 ,立 期 的 ,或者 这种 结果 起初 似乎 还和 预期 的 目的相 符合 ,而 到 了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论《史记》的悲剧人物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授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以生动的社会各阶层历史人物为撰写对象,尤其是悲剧人物,个性鲜明,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故事集,其悲剧任务以屈原、李广、伍子胥等为代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悲剧人物极为推崇,反映了他思想中进步因素已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稀有高度。

本文就《史记》中悲剧人物突出的艺术特色加以探讨,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以达到更深层次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关键字:《史记》;悲剧人物;艺术特色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史记》记载了上起远古,下至西汉武帝时期各个阶层的人物,以生物活动为中心来撰写历史,这些人物有帝王与平民,成功者与失败者,英雄与小人,而最主要的则是春秋末期以来400多年间的人物。

说到《史记》,不少读者都觉得是一部悲剧的渲染,其刻画的悲剧人物形象震撼人心。

司马迁有着遭遇宫刑和下狱之祸的悲惨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具有悲剧性结局的人物,他穷其一生著作《史记》,书中悲剧人物的无不悲壮,展现了《史记》的独特魅力。

书中对悲剧人物的着力刻画,也是司马迁的悲剧观,从悲剧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艺术形象,有助于把握司马迁的创作思想。

《史记》全书共130篇,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由人物传记构成,共计112篇,其中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名为标题,还有近20篇虽然没有以悲剧人物的名字为标题,但作品中主要任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这70多篇中还有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等,《史记》全书所写悲剧人物约有120多个[2]。

下面将从《史记》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写作方法、悲剧人物背后的意义展开研究。

从悲剧人物作品的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七类,分别是失败英雄的的悲剧、汉初异姓王的悲剧、嫡庶相争、忠臣命舛、夸者死权、贤者不遇时和义侠烈女的悲剧[3]。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5页word文档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5页word文档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一、项羽面对项羽的一生,司马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项羽的性格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

司马迁用一个字来形容了项羽的性格:“暴”,当然,这里的暴有暴躁的意思,另一种含义是说项羽有一种爆发力、威猛、顽强,项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苗人传说是蚩尤的一支,蚩尤虽然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败给黄帝,但是在作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尽管项羽有理想抱负,威猛无比,最终却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成了司马迁笔下最为典型的悲剧英雄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项羽的悲剧形象呢?与《史记》中其他悲剧人物相比,项羽的悲剧命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笔者认为,相对于外界因素来讲,项羽的悲剧命运主要在于内在因素,也就是项羽自身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项羽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项羽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我们会发现他有一些明显的性格特点,他既有远大的立志图秦的抱负,但又有“不肯竟学”的浮躁与自负;既有巨鹿之战的果断坚毅,骁勇无比,又有鸿门宴的优柔寡断,幼稚轻率;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英雄主义意识。

项羽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他是残暴不仁的,项羽入关后,将以投降的秦王杀掉,同时残忍地坑杀降兵二十万,火烧阿房宫。

他又是仁慈软弱的,他对泄露军情机密的项佰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羽生性多疑,他轻易中了刘邦的离间计,致使他失去了身边最后的有力支持者范增。

由此可见,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最后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他身上的骁勇善战的气魄,不肯过江东的傲骨影响着一代代的人们,这也就是作者司马迁为何如此推崇项羽的原因吧。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作者:谢静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4期《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

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

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

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

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

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

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

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理,再加上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促使他发奋著作,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而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现已经存世两千多年了,它在史学、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早已被历代的学者们所定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前人所撰史书的不同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纪传体”的体制,它不仅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一、《史记》存在悲剧色彩的表现《史记》全书130篇, 其中写人物的篇目就有112篇。

司马迁在这些篇目中, “其言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 以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以传神的妙笔, 平易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悲剧人物的描绘尤为突出。

据统计《史记》共写了悲剧人物一百多个。

因此对《史记》悲剧人物, 尤其悲剧英雄人物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价值。

《史记》的悲剧性正是从这些悲剧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形色色,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这些悲剧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与他们的悲剧遭遇, 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年历史的进程, 并展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

在《史记》里,这些悲剧人物的故事非常壮悲,十分惨烈,他们都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漩涡中,他们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但却都终遭困辱,不被赏识,结局悲惨,理想的翅膀于此折断,命运陷入了深深的悲剧泥潭。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摘要:韩信作为秦汉之际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千载以来为后人争论不休,他的死于非命,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本文旨在结合其人生经历,从其睚眦必报,心胸狭窄、自私功利,不顾大局等多方面悲剧性格出发,探讨其人生悲剧。

关键词:韩信睚眦必报自私功利韩信,作为《史记》中最为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之一,和项羽、李广一样,寄托着司马迁的悲剧情结,也是《史记》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

韩信的悲剧,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但究其根本,是由其悲剧性格所决定的。

一、睚眦必报,心胸狭窄关于这点,《史记》载韩信对自己落魄时的三件“小事”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漂母在他饥饿“不能自食”的时候赠之以饭;南昌亭长先是供给他饮食,后不为亭长妻所容,韩信怒而离去,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胯下之辱”。

而韩信受封楚王之后,对漂母赐以千金,对南昌亭长赐以百钱且讥讽之,而封曾经侮辱过他的那个人为中尉,这其中有两个疑点,很是耐人寻味:一是“千金”和“百钱”之别,相传刘邦曾经将一位在自己危难之时托言家贫不肯供给自己饮食的亲戚封为“锅亏侯”,其含义显而易见;韩信的“百钱”之赠则异曲同工,相比“千金”,这与其说是报恩,倒不如说是一种侮辱。

何况还有那句“公,小人也,为德不卒”,看来是唯恐“百钱”之辱别人不明白,还一定要加以说明,令世人皆知其“为德不卒”,这就很有些过分了。

如果再联系后世津津乐道的“胯下之辱”来看,就令人不得不质疑其事了:毕竟南昌亭长还算是有恩于他的,能忍胯下之辱,对这种世态炎凉的寻常之事却不能忍,这又是为何?只因胯下之辱不得不忍,不忍则有官司性命之虞,然而韩信对此事的耿耿于怀却从未停止过,关于这一点会在下文提到;而比之漂母,南昌亭长夫妻的态度才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漂母济韩信于困厄之中,言词中却开口“大丈夫”,闭口“王孙”,处处体现出对他的人格的尊重,又施德而不望报,令韩信既感且愧。

南昌亭长本来就以“寄食”待之,显然没什么尊重可言,又断其食于后,令韩信感到这是对他人格的一种羞辱,自然难免发怒了。

浅论略论 史记 人物的悲剧性

浅论略论 史记 人物的悲剧性

浅论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史籍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

而这些人物中,不乏许多具有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性或许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环境、命运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来浅论一下《史记》中人物的悲剧性。

一、性格因素在《史记》中,许多悲剧人物的性格都有着影响其命运的因素。

比如《史记》中的曹操,其阴险狡诈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不顾亲友,甚至不惜以卖国求荣为代价,最终也在政治和家庭上都承受了沉重的失败和困顿。

还有《史记》中的项羽,他勇猛果敢,不屈不挠,但同时又情感强烈,莽撞任性,这些因素最终也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剧。

在相对而言,刘邦的成就胜过项羽,或许也是因为他更加深思熟虑,更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决策。

二、环境因素在《史记》中,许多人物的悲剧性也和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泰山之会上的吕布,他在场上表现出色,但求胜心切,导致在半夜里袭击曹营,自此以后,他逐渐被孤立,被各方追击、围攻,最终惨死,这也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悲剧。

若是再讲到环境影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司马迁本人。

他的《史记》,不仅因为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质而写成,也在历史的波动中受到了各种考验。

最终,他在汉武帝的庇佑下,以《史记》的形式流传到了后世。

可以说,是时代和环境影响了他的悲剧命运,也同时留下了名作《史记》。

三、命运因素除去性格和环境因素,命运因素在《史记》中悲剧人物的塑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刘邦,由于他身世不好,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但这样的命运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和才华,反而成为他后来“船到中流竟自然”的强劲推力。

而由于屠门事件,周勃被降为阶下囚,本以为自己的巨大天赋得不到伸展,但正是这段险恶的历程,暗示了他突破重围的闪光时刻,开始了他的不凡征程。

总之,《史记》汇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物,很多人都具备着悲剧性的特征。

但命运、性格、环境等很多因素都交汇在一起,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

从《史记》人物看司马迁的悲剧情怀作者:刘敏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08期《史记》中的人物高低贵贱、人生际遇各不相同。

帝王将相、游侠刺客,无不在《史记》里再现自己的人生。

史家讲究的是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以客观立场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是史家的基本操守。

至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自会留给读史的人去评说。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史记》这部作品就不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呢?从书中的有关文章看,未必如此。

古人云,言为心声,纵然是史官,司马迁恐怕也未能免俗。

一、《史记》里的悲剧人物汉代曾经与匈奴发生过多次战争,也涌现出许多抗击匈奴的英雄。

但有一个人,在汉代,也许功勋并不卓著,但司马迁却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人就是李广。

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结尾写道:“大将军谢曰:‘……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而在《李将军列传》的太史公曰部分写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

”在《屈原列传》结尾,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赞叹、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悲剧里的个人情怀李广和屈原,一个骁勇善战,却终身未得封侯;一个才华横溢,却遭谗人间之,正道直行,却自沉汩罗而死。

司马迁在途述这两位人物的过程中,既忠实于历史,也在记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赞美、惋惜、同情、痛惜,而个中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

司马迁才华横溢却身份卑微,仗义执言却遭奇耻大辱。

任谁面对这样的人生也不会胸中毫无波澜。

而身为朝廷命官,怎样才能让自己心中的苦痛为世人所知?借他人的人生抒写自己心中的块垒,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人非草木,不可能对于外界的打压无知无觉或者毫不在乎。

人都有尊严,池田大作说:“生命的尊严正是超等价物的一切事物的基点。

”王小波说:“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价值之所在。

社会的进步落实到个人身上,其内在的动力也可能是来自于人对于自身人格的尊重。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

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

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

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

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

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

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

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悲剧色彩的理解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悲剧色彩的理解
《李将军列传》之《史记》 悲剧色彩的理解
《史记》创作背景 《史记》的悲剧色彩 个人见解
《史记》的创作背景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 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 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 他开始《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 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 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 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 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 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 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从《李将军列传》 见《史记》的悲剧色彩
《史记》的悲剧色彩可以从李广的悲剧命运中 探寻一二。李广, 西汉时期一位抗击匈奴、战功显 赫、众口皆碑的杰出将领, 一生经历大小战役七十 余战, 屡建奇功, 却一直蒙受委屈, 不得因功封侯, 甚至横遭罪责, 最终悲愤自杀。对此, 司马迁在 《史记》中专门为他立传, 用饱含激情的诗一般的 语言, 将李广出生人死与敌英勇作战的顽强精神, 具有悲剧色彩的多舛命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 面前,对他的不幸遭遇, 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 使这一个具有司马迁自己理想光芒的人物形象感 人至诚至深。《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一首苍凉 雄壮、感人肺腑的长歌, 永远震憾着人们的心灵。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 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 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 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 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 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 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 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 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 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 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 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 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 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 诉。

论《史记》悲剧人物群像与司马迁的悲剧观

论《史记》悲剧人物群像与司马迁的悲剧观
21 0 0年 4月
湖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a f b iU iest f o o c ( ma ie n o il ce c s o r l e nv ri o n mis n o Hu y Ec Hu nt sa d S ca in e i S
《 史记 》 中撰 写 了众 多悲 剧性 的人 物 , 《 使 史记》 有 了浓 厚 的 悲剧 性 。司 马 迁通 过 这一 悲剧人 物 的 群像 向我 们展 现 了 具
他 的 悲剧 观 。
关键词 : 记; 史 悲剧 人 物 群像 ; 马 迁 ; 司 悲剧 观
司马 迁 的 《 记 》 我 国第 一 部 纪 传 体 通 史 , 与前 人 所 史 是 它 撰 史 书 的不 同 在 于创 造 性 地 使 用 了“ 纪传 体 ” 的体 制 , 以人 即
因 对 一位 悲剧 人 物 的 同情 而 遭 遇 到 生 理 和心 理 上 的 莫 大 摧
残, 使他 更 为 冷静 地 看待 他 所处 的时 代 , 使 他更 为 关 注具 有 也 悲剧 性结 局 的人 物 。 因此 ,史记 》 出现 了 一个 悲 剧 人物 的群 《 中
的过 程 中 , 发 现 不 论 悲 剧 的 发 展 轨迹 怎样 , 查 悲 剧 意识 , 我 考 必 定会 有 一 个 载体 , 就是 像 亚 里斯 多 德 所说 的那 样 . 是模 仿 的 行 动 ,而 这 种 行动 又 必定 不 会 离 开一 定 的 主体 ,即 活动 中的
怜 悯 的对 象 是遭 受 了不 该遭 受 之 不幸 的人 ,而恐 惧 的 产 生 是 因为遭 受不 幸者 是 和 我们 一 样 的 人 。[9 ]7 1 P
恩 格 斯 在给 拉 萨尔 有 关 其创 作 悲 剧《 金根 》 济 的看 法 的信

漫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以屈原、李斯为例

漫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以屈原、李斯为例

漫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以屈原、李斯为例
姜和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史记》记叙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悲剧人物,一类是愿意用自我的毁灭展示出潜藏于人类自身的生命力量,在深感自身渺小无力时绽放出崇高与伟大(如《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

另一类却是在现实悲剧越挣脱越拉紧的罗网中选择了彻底地屈服,摒弃理想,随波逐流(如《李斯列传》中的李斯)。

前者以充斥着振奋人心的正能量去鼓舞后人不断奋勇向前,后者则用为人所不齿的结局来警示后人,何为真正意义的正气人生。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姜和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史记》中悲剧人物浅议
2.《史记》中的悲剧人物蒙恬和李斯
3.谈《屈原问题考辨》中涉及的有关《史记·屈原列传》的一些争议问题
4.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
5.论"崇高"精神在《史记》中的体现
——以项羽、屈原、商鞅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史记》人物的悲剧性摘要: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史记》,已经存在于世间两千余年,它对我国乃至世界史学、文学、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被古往今来众多名家所承认。

当时西汉的社会条件、司马迁自己的际遇共同影响了本书的创作,使得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史记悲剧性悲剧原因正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具有为后人所惊叹的众多研究价值,它对后世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漫长的时间里流传下来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而且还是我们民族不断发展演进中产生的第一部,这厚厚的一部《史记》,具体分类则是:十二本纪:如《项羽本纪》、十表:如《六国年表》、八书:如《河渠书》、三十世家:如《陈涉世家》、七十列传:如《商君列传》,数一数这些篇目的总数,就有一百三十篇之多!“在《史记》中生动卓越地再现了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首次精心梳理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统一国家的正统系列。

”(黄镇伟《历史的黄钟大吕——〈史记〉》导言)《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历代被人们所称颂。

“其言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是古人总结出的,十分简明扼要的,《史记》重要特点,体现出司马迁,一个史学家、文学家的伟大。

《史记》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极为突出,其中《史记》的悲剧性是其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共有112篇纪传作品,其中以悲剧人物为标题的有50余篇,近二十篇叙写悲剧人物,全书呈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这是《史记》所独具的美学特征。

”[2]明朝散文家茅坤在《史记钞》卷首《读史记法》中提到“太史公所得之悲歌慷慨者尤多”。

不啻在一方面有所成就的李贽则说:“《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为也,其不为后世是非而作也,明矣。

其为一人之独见也者……”[3]这是古人对《史记》悲剧性的认识。

但是,这不是一种理论化的认识。

直到现代,我国学者吸收西方悲剧理论成果,再与我国相关理论相结合,这才使关于《史记》悲剧性的研究变得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悲剧性”是一个外来引进的美学名词。

“悲剧”一词,最早来源于欧洲,是戏剧的一种形式,源自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

对于悲剧的解释,鼎鼎大名的人物历来都有自己的总结,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的哲人,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4]在鲁迅先生看来,悲剧可以这样解释,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中,他对“悲剧”的概念,进行了这样的解释:“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5] 在我们看到的关于美学的书本上,对于悲剧,又是这样定义的:“狭义上的悲剧是指戏剧的一种。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崇高中更为深刻、更为具体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与喜剧相对。

悲剧作为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6]而《史记》悲剧的含义肯定不是狭义上悲剧的定义,应该理解为通过史实体现出的悲剧性。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在他们的生命长河中遭受不同的困苦,遇到不同的挫折,使《史记》表现出鲜明的悲剧性。

其悲剧性体现在众多历史人物身上,每个人物悲剧的原因又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应对其进行分类分析。

具体分类如下:1、悲剧分类(一)关于商鞅:《史记》中对商鞅变法有这样一段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7]但是,商鞅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赞成并支持商鞅的主张。

“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8]就显现出了高高在上的贵族的不满,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使秦民受益,威胁到了贵族的利益。

最终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并为以后秦帝国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商鞅本人并没有获得一个美满的结局:秦孝公死后,众多保守势力一齐将矛头对准商鞅。

锐意改革的商鞅,富强秦国的商鞅竟遭灭族之祸,被车裂而亡。

关于吴起:吴起相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诸侯患楚之强。

”[9]吴起的变法使得楚国变得强大,然而却同商鞅一样。

触犯了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受了乱箭射身之祸。

关于陈涉:陈涉吴广起义,揭竿而起,发出了“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0]的呐喊,使“无上不王”(《秦楚之际月表》)的旧制得以打破,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

然而,陈涉作为起义的首导者,秦王朝必定将其视为眼中钉加以打压,因而秦以重兵镇压这场起义,陈涉本人最终兵败身死。

以上的三位悲剧英雄人物,可以称作是我国历史上早期优秀改革家的代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存在,是新生的事物、新的社会力量的优秀代表,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为那些反动的、保守的势力所不容,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被反动势力打压迫害而牺牲。

以上那种英雄人物对历史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会永远被后人铭记,他们虽为悲剧结局,却得以青史留名。

而那些保守势力虽然在当时很强大,但终会消失于后世历史的尘烟中。

这是所分的第一类。

(二)关于项羽:司马迁在篇尾的评价中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11]项羽是秦朝末年的一位风云人物,一个声名远播的大英雄。

但是因为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他虽有一夫当关之勇,却缺少谋略。

因为他的难以决断,不忍之心放走劲敌刘邦,错失良机。

无法知人善任,最终众叛亲离。

正是由于项羽性格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他自身导致的一系列失误,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霸业,最终乌江自刎而亡。

这是所分的第二类。

(三)至于伍奢直言进谏,却被昏庸的君主楚平王和佞臣费无忌杀害;屈原富有才华,满怀报国之情,却遭到了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嫉恨,被昏庸的楚襄王所放逐,“于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李广被赞为“飞将军”骁勇善战,“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却终生不得封侯,战败后独自担起责任,引刀自刭;李牧忠君爱国,但是赵王听信谗言夺了李牧的兵权,不久李牧被杀。

上面列举的这些悲剧性的英雄人物,可以概括为忠臣良将,毁于小人和昏君,这是所分的第三类。

(四)悍将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12]蒙恬“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3]为秦王朝屡立战功,却因为赵高李斯等人改立胡亥被害,吞药自杀。

韩信因为功高盖主等众多复杂原因受到刘邦的猜忌,被杀害,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悲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些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均是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屡建战功,是打天下必不可少的将帅良才。

但是,一旦天下大定,这些功高盖世的人物最易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心腹大患,统治者会对他们不断猜忌,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这是所分的第四类。

(五)荆柯受燕太子丹所托,为解救燕国的危难,“得约契以报太子”而去行刺秦王,虽然刺秦未遂身死,但是他义无反顾的气节世代流传。

可谓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4]晋人豫让为报智伯对他的知遇之恩,三刺赵襄子不成于是伏剑自杀。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15]”严仲子对聂政十分厚待:“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觞聂政母前。

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

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16]”,聂政为报其厚遇去刺杀韩相,未成,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17]”聂政为了保全卫国,隐名换姓,刺杀韩相失败,被曝尸于市。

聂政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回报报严仲子对他的知遇之恩,这样的举动是多么的壮烈。

曹沫为鲁将,用他的智慧使得齐国归还鲁国之地。

这些刺客们隐士们,虽然身居于市井之中,没有显赫的出身,他们的义举也未必能为他人所知晓铭记,但是他们却厚德忠义,知恩图报,为解救国家恩主或友人的危难奋不顾身,他们的重情重义,他们的豪情壮举都在史书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高尚品质和义举多么值得尊敬和赞美。

正如太史公在本篇末尾所云:“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18]”这是所分的第五类。

(六)关于伯夷叔齐:“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9]”伯夷叔齐两人的行为虽然与历史潮流不相符,但他们忠于前朝的气节令人敬佩。

两人坚守着自己的操守,不为外界所动摇,并始终捍卫它,不惜为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的精神十分值得称颂。

伯夷叔齐可谓是誓死捍卫自己信念的悲剧英雄。

这是所分的第六类。

(七)关于孔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0]”美名远播,对后代乃至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在他生活的年代,虽然富有才华,却不得重用;虽然周游列国,却无人赏识。

韩非子“善著书”,韩王却不能重用他。

秦王虽然想和韩非子交游,但是韩非子遭到李斯嫉恨,在狱中被毒药害死,终不得施展自己的才华。

以上所列举的两个人——韩非子和孔夫子,都是富有才华,远近闻名的存在,但是他们所受到的对待和他们的能力并不是对等的,他们本应被君王赏识,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干,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受到重用,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了。

这样的情况,和司马迁也有一些相似。

但是他们崇高的品质和流传后世的著作足以让后代铭记,他们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这是所分的第七类。

那么,上面所分的七个类型,对他们进行一个再次的、汇总的分类,就可以分成更少的类别了:共三大种:第一大种:第一类和第七类,当属于社会悲剧。

这两种类别的悲剧,进行分析,他们悲剧性冲突的本源,恩格斯说得好,就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21]第二大种:是以上面所分的第二类悲剧人物为例:如楚霸王,他大业未成,身死乌江,这一切的结局细来分析,源头都是他自己的一些缺点,他的优柔寡断,对待下属的不在意等等,使得他最后孑然一人,连逃跑时遇到的田父都不帮他,这属于由于自个性格缺陷造成的杯具。

第三大种:以第三、四、五、六类人物为代表,属于英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