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本质:教育是真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提出同一学校制度,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
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赫尔巴特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提出教育性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手段,教育是教学的目的。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将教学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教育界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教育家,代表著《新教育大纲》。
凯洛夫(1883——1978)主编的1948年版《教育学》,它继承17~19世纪传统教育思想,重视系统知识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路
2、指导教育实践
3、指导教育改革
4、培养教育事业的思路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要学思练结合
4、要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学科知识
教育目的:是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知名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他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国家和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902年颁布的(日本)《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有中央颁布的,并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3年,国民政府颁布了(癸丑学制),学堂改为学校,初校可以男女同校,废除小学学经,修业年限短等。1922年模仿美国学制的(壬戌学制),班七四制改为六三三制。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3年停止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沿用四二制。1955年停办工农速中,开办夜大,函授等。
我国现行的各类各级学校及培养目标:
1、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它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是对三岁以上的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培
养,出尽身心和谐发展每位进入小学打下基础。
2、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其任务和培养目标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
面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3、高级中等教育,主要有普通高中(以造就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和高校新生为培养目标的
双重任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任务是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输送技术工人)两大类。
4、高等教育,有专、本、研,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专门人
才。
5、成人教育,平行于全日制,有相应的初中高三个阶段,负有普及教育和培养中、高级专
门人才的任务。
6、特殊教育,残障学校,它的任务是对残障儿童、青少年和成人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良
好品德、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智力,是他们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应达到培养要求、质量规格。
以上都是由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令,以及行政性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的特点。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好学生。
教师的具体任务是:
1、较好功课
2、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工作。
3、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课外活动
4、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5、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各种进修活动
6、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套良好的教学方法。
第三、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做一名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教师
第五、要做一名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有追求的教师。
第六、要做一个有自我约束、表里如一、脚踏实地的教师。
什么是德育?
定义: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性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从本质来讲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方法的特点有: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诉、解、演、读)
2、谈话法(传授新知的、复习巩固和检查知识的、推导总结性)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小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和补充,
3、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课的类型和结构: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