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赏析此诗是在杜甫弃官时所作的,当时诗人居住在一座茅屋里,八月的秋风破屋,大雨倾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阅读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阅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翻译: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这是杜甫一生的艺术追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歌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
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兰舟弄月移。
陇头佳人家,钟鸣何处时?夜来乘南梦,午醉伴北枝。
漏长敲世界,汉兵暮已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千古绝唱。
它是南朝宋代文学家、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乐府辞章。
诗中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描绘出一个落魄的士人身世凄凉的境况和心情。
整首诗的首句“茅屋为秋风所破”表达了主人公茅屋倾颓、破败的景象。
这里的“茅屋”象征着主人公的窘迫和落魄,暗示着他的生活困顿和失意。
而“秋风所破”则是对主人公境况的一种生动描绘,通过风的破坏性来强调茅屋的破烂不堪。
这样一来,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的生活艰辛,也意味着他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
接下来的两句“兰舟弄月移,陇头佳人家”中,通过婉转绵长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其中“兰舟弄月移”意味着曾经在明月的光辉下漂泊的岁月已经远去,“陇头佳人家”则唤起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下一句中,“钟鸣何处时?”通过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主人公对时间的困惑和迷茫。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雄辩精炼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感叹巧妙地表达出来。
钟的声音回荡在时空的迷雾中,无人能够回答何时会响起,这也暗合了主人公的无所适从和困惑的心境。
接着,“夜来乘南梦,午醉伴北枝。
”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纷乱的情感状态和对逝去爱情的懊悔。
夜晚主人公乘坐南方的梦境来到往昔美好的时光,午后醉倒在北方树下,表现出他遥想过去和沉浸在悲伤中的心情。
整首诗最后两句“漏长敲世界,汉兵暮已驰”以悲壮的笔调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对世事变迁、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漏长作为古代的计时器,不停地滴落时间的流逝的声音象征着主人公对光阴易逝的悲叹和人生的短暂。
而“汉兵暮已驰”一句,则借用了历史事件来升华主人公的遭遇。
汉兵暮指的是公元9年,王莽篡汉后,举国战乱的时候。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凸显出主人公的悲愤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茅屋倾颓、流浪生活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依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等场景,反映了诗人困苦的生活处境,同时也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诗的开篇就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出狂风肆虐的景象。
风势之猛,竟能将屋顶的茅草卷走,足见诗人居住环境的简陋和脆弱。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草被风吹得四处飘散,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有的落入池塘,生动地展现出风的狂暴和茅草的无奈。
接下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几句描写了群童抱茅的场景。
群童的行为或许并非出于恶意,但在诗人眼中却倍感无奈。
他年老体弱,无法阻止,只能呼喊,却无济于事,最终只能无奈叹息。
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艰难,也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即弱势群体在困境中往往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停之后,天空乌云密布,天色渐暗,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几句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生活的困苦。
被子多年未换,冰冷如铁,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
屋子到处漏雨,没有一处干爽的地方,雨丝密集,让人难以入眠。
诗人经历了战乱,本就睡眠不足,如今又遭遇这样的困境,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
然而,即使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诗人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初中语文文言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2)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3)挂罥(juàn):挂,缠绕。
(4)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5)忍能:忍心如此。
(6)俄顷:一会儿。
(7)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8)向:渐近,将近。
(9)恶卧:睡相不好。
(10)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
雨脚:雨点(11)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2)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3)安得:哪里能得到。
(14)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
庇,遮蔽、保护。
(15)突兀:高耸的样子(16)见:同“现”,出现。
【译文】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去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
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
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鹿的,如何挨到天亮呢!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参考,同时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资料,多阅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与经历,相信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是有所裨益的,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阅读和欣赏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杜甫的诗歌有所帮助,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候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此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破屋,大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整体此诗载于《全》卷二百一十九。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
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2)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3)挂罥(juàn):挂,缠绕。
(4)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5)忍能:忍心如此。
(6)俄顷:一会儿。
(7)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8)向:渐近,将近。
(9)恶卧:睡相不好。
(10)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
雨脚:雨点(11)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2)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3)安得:哪里能得到。
(14)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
庇,遮蔽、保护。
(15)突兀:高耸的样子(16)见:同“现”,出现。
【译文】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去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
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
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鹿的,如何挨到天亮呢!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关键信息1、作品名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作者:杜甫3、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赏析要点11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1 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112 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和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和鉴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和鉴赏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得亲友资助,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
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还有许多的小孩子来扯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注释】:[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湿、长夜难眠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诗的开篇就描绘了一幅狂风怒号、茅草纷飞的画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凶猛。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草乱飞,有的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这几句通过对茅草飘散方向和落点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风的威力和破坏程度。
接下来,诗人叙述了群童抱茅的情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孩子们的行为让诗人感到无奈和悲哀,而“唇焦口燥呼不得”则更加凸显了他的无力感。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这两句不仅是对天气的描写,也为下文写屋漏雨湿的惨状做了铺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一个老人居住在茅屋中的艰难生活。
八月深秋,狂风大作,茅屋被卷得乱七八糟。
茅草飘散到江边和池塘,高处的茅草缠绕在树梢上,低处的茅草漂浮在水中。
南村的孩子欺负老人,抢走他的茅草。
老人无法阻止,只好自己回家叹息。
不久后,天空阴沉,秋季的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
老人的被子像铁板一样冷硬,孩子的睡姿把被子踢破了。
屋子漏雨,整个房间都湿漉漉的。
自从安史之乱后,老人的睡眠时间变少了。
他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宽敞的房子,能够庇护所有贫困的读书人,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希望自己的茅屋能够被高耸的房子所代替,即使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他也愿意为之付出生命。
“日昼(sù)乾(xī)坤(kūn)倚楼盼,恍惚(rù)仙娥(iáo)观我狂。
〞诗人在屋内等待天亮,眼巴巴地盼望着天明,却又恍惚地看到了“仙娥〞,这是对现实和幻想的交织。
此处的“恍惚〞,既指诗人的精神状态,又暗示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状态。
他在这个茅屋里,有时候是如仙境般的想象,有时候又是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
这种状态的交替,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复杂,更加深刻。
第三段中共有四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愤怒。
他感慨于自己的命运,愤怒于时局的不公。
他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感慨。
他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他的茅屋被大风摧毁,他的理想被现实所打击。
他愤怒于时局的不公,愤怒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第四段中共有三句,这是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他说:“但愿(qiān)有心人,都在此间住。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希望。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一样,在这个茅屋里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人生。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
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全诗如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狂风破屋的困苦处境下的遭遇和感慨。
诗的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怒号”一词,生动地展现了秋风的凶猛和无情。
“卷我屋上三重茅”,直接点明了秋风对作者茅屋的破坏,那被风卷走的茅草,飞过江去,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的飘落到池塘和洼地里,景象十分凄惨。
这几句不仅描绘出了风的强大破坏力,也为下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写了一群孩子当着作者的面抢走茅草,而他年老体弱,呼喊无用,只能无奈叹息。
孩子们的行为或许是出于顽皮,但在作者的眼中,却更加深了他的困苦和无助。
这里既表现了作者对孩子们不懂事的无奈,也反映出他生活的艰难。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停之后,天空乌云密布,天色渐渐昏暗下来,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作者的被子已经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就像铁一样。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屋子四处漏水,没有一处是干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滴。
这几句细致地描写了作者在屋内的恶劣处境,让人深切感受到他生活的贫寒和艰难。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作者想到自己经历了安史之乱以来,就很少能睡个好觉,如今在这漫长的雨夜,更是无法入眠。
这种痛苦不仅来自身体上的寒冷和潮湿,更来自内心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俱:都。
欢颜:喜笑颜开。
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见(xiàn):通“现”,出现。
庐:茅屋。
亦:一作“意”。
足:值得。
鉴赏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的号心、的茅心、的郊心、的梢心、的坳心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不三重茅。
心起势迅猛。
的风怒号心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的怒心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的茅飞渡江景江郊心的的飞心字紧承不句的的卷心字,的卷心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的飞心走,的飞心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的景心在的江郊心:的高者挂罥长林梢心,很难弄下来;的下者飘转沉塘坳心,也很难收回来。
的卷心、的飞心、的渡心、的景心、的挂罥心、的飘转心,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不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景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不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的景江郊心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不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的南村群童心抱跑了。
的欺我老无力心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的老无力心,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的忍能对面为盗贼心,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
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的老无力心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的群童心加不的盗贼心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的唇焦口燥呼不得心,也就无可奈何罢了。
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的不为困穷宁有此心,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的群童心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的四海困穷心的现实基础不产生而来的。
的归来倚杖自叹息心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的倚杖心,当然又与的老无力心照应。
的自叹息心中的的自心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的叹息心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有三: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心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景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心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的冷心,正由于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心,所以才感到冷。
的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心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的长夜沾湿心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不的长夜沾湿心,诗人自然不能入睡。
的长夜心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
的何由彻心和前面的的未断绝心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心,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的广厦心、的千万间心、的大庇心、的天下心、的欢颜心、的安如山心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的床头屋漏无干处心、的长夜沾湿何由彻心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的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心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的天下寒士心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的吾庐独破心,而且是的天下寒士心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不;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