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 登泰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段。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乡里,途经泰安时,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同登泰山,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作者介绍】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导读理解】1、本文言简意赅,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文章开头寥寥四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
句式整饬,朗朗上口。
在叙述登山路线时,作者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简洁生动,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
16-2《登泰山记》 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第七单元《登泰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课前预习案】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
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6.2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准备学情分析《登泰山记》选自2019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与情怀”。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叙述了作者与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洗练的语言生动描写了雄浑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作为一篇桐城派古文,本文与一般的登山临水的古文相比,更加侧重于客观写景,虚化了登山者的情感。
因此,欣赏如诗如画的泰山雪景,揭示模糊化的作者的面目与隐藏的情感正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契机。
限于时间,探究不涉及桐城派散文的风格和姚鼐的古文主张等话题。
教学工具学生对于文言文普遍有畏难的情绪,学习也一般止步于文意理解和字词积累。
本文不同,其优美的景色描写,作者崇高的坚守与高洁的品质,应该在学生心理激荡起一些更持久更动人的生命涟漪。
所以,教师应该从文言文教学入手,又跳出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感悟。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品析,领略在“五岳之尊”泰山所见雪景、夕阳、日出的神奇壮丽。
2. 立足文本,知人论世,探究、体察景物背后作者的情感及人格魅力。
(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立足文本,联系故知,知人论世,探究、体察景物背后作者的情感以及人格魅力。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至文坚守高洁与淡泊奇观——追求崇高与伟大“痴”情向往新生与自由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我写不了泰山,因为泰山太大了。
”然而,清代桐城派散文作家姚鼐却写好了泰山,他的《登泰山记》一出,就是巅峰,就成经典。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品味吧!板书:至文(二)课堂流程1.整体感知:前置作业1检查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请根据姚鼐的行踪,绘制一张登山路线图。
2.交流分享情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音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泰山之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上传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3)在线互动讨论区:设立在线互动讨论区,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是针对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作者姚鼐攀登泰山的经历及其所见景物的描述,使学生了解泰山之雄伟壮丽,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使学生掌握古典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本课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但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突出重点:板书应突出《登泰山记》的重点知识点,如泰山景观的描绘、作者情感的抒发、文学鉴赏方法等,便于学生抓住关键。
5.准确精炼:板书内容应准确反映《登泰山记》的教学要点,用词要准确,表述要精炼。
6.概括性强:板书设计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能够将《登泰山记》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归纳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知识和相关诗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登泰山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登泰山记》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和文本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6课2登泰山记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诗意的登临泰山之登临,有雨中之攀,有风中之行,最多的则是春夏季节的登临。
而于大雪之中的攀登,则是古往今来的稀有登临。
清代的姚鼐于寒冬之日,乘风雪,携友人,以一个诗人的姿态自泰山西北谷登临绝顶,写下了登临篇章中的诗意篇章——《登泰山记》。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奇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之美,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泰山的憧憬,引领我们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
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境界。
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袤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学问积累,素养提升1.文学常识姚鼐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育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见“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行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
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辑成《古文辞类纂》7卷。
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著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六课《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对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描写,学习文章写景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日出时雄浑壮丽的景色,体味作者豁达开阔的心胸。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和写景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眼中泰山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很多写景的文言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姚鼐的《登泰山记》。
姚鼐曾三次登上泰山,分别在乾隆年间、嘉庆年间和道光年间。
他看到了不同的景色,也产生了不同的感情。
那么,他在这篇文章中写下了哪些景色?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教学新课(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子间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思考并回答: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明确:文章主要写了姚鼐登上泰山所看到的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
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作者登泰山的时间是怎样的?看到的景色有哪些?4.明确: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十月,跟友人一起登上泰山,看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
三读课文,思考并回答:本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记述自己的行踪?5.明确:本文写景的顺序是按照作者的登山路线展开的,即从南麓登山,循中谷入山,到山顶天街,至日观峰观日出,最后“至弘德楼东侧”结束。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记述了自己的行踪,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四读课文,思考并回答: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6.明确: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丽。
例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半山居雾若带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绛皓驳色或若灰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案)
《登泰山记》学案【学习指引】《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学习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杜甫的《望岳》引出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登泰山记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如实地考察、观测泰山等,需提前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制定好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色彩鲜明:作者通过对色彩的描绘,使景物更加鲜明生动,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形象地描绘了泰山的雪景。
(4)动静结合: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景物既有静态的壮丽,又有动态的生动,如“云海茫茫,波涛汹涌”,形象地描绘了云海的壮观景象。
2.请简要分析《登泰山记》中的抒情手法,并概括其特点。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学生能够了解泰山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理解泰山代表的精神内涵。他们能够认识到泰山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分析《登泰山记》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怀句子时,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设置实验操作台,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此外,还可以利用黑板、展板等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教学设备:确保教学所需的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正常运行。提前准备好PPT或其他教学课件,以便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4.审美创造与鉴赏:学生通过对《登泰山记》的深入学习,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他们能够欣赏并评价文言文作品的文学价值,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题目四答案:示例:我曾攀登过家乡的一座名山——庐山。庐山风景秀丽,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在攀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也体会到了攀登的艰辛和喜悦。通过这次登山经历,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美景,也明白了人生要有毅力和决心。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景观描写,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案例研究:分析其他古代游记散文作品,对比《登泰山记》的写作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游记散文的写作技巧。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泰山的文化传承项目,如制作泰山介绍视频、编写泰山故事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课文的重点句子、景观描写和泰山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视频:播放关于泰山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泰山的壮丽具进行课文内容的互动讨论,如在线论坛、问卷调查等,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交流。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文《登泰山记》涉及以下知识点:
1.游记散文的概念与特点:游记散文是以游记形式写成的散文,通过描绘景物和叙述经历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课文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所描绘的泰山景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登顶泰山的历程和豪情。
3.文言文词汇:学习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文言文词汇的学习上,部分学生对一些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仍存在困难。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词汇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件 学案+练习(含解析) 5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核心素养| 1.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任务群学习目标2.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3.体味作者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怀。
主题时文静听泰山泰山是需要静听的。
静静地听,细细地品,方得其中味。
多年以来,有个爱好一直未曾改变。
一有空就喜欢走进泰山,轻轻拾起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怀。
似乎总是在找寻着什么,而究竟是在寻觅什么却又说不出来,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愫,无声无息地,影响我的思绪、心态,还有视野。
泰山是一部大书。
这座伴我成长了10多个年头的泰山,有着25亿年的沧桑年轮。
然而,在历史岁月的枯荣交替中,他依然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没有丝毫的老态。
他身上的神秘、宏阔、包容、温和的气质,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激励着我,赋予我力量、信念和勇气,让我感受到充盈、欣喜和宁静。
泰山是神奇的,他的神奇在于变幻多姿的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
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
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清朗明快;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神秘、温和的一面。
夏季的泰城人喜欢早早吃完晚饭,携家带口来到黑龙潭下乘凉,我也不例外。
夏日雨水充沛,“哗哗哗”的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
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佩环。
山内空气清凉,万籁俱寂,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
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斑驳地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
微风拂过,夹杂着松林中特有的自然气息。
突然,身下不觉一阵湿凉,茫然起身,这才发现,一汪浅流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斜躺的山石。
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不入此景,怎得此意?清风阵阵入怀,溪水淙淙入心。
此情此景,又让人想到“诗仙”。
李白在遭遇仕途“寒流”后,寄情山水,放逐山林,如游仙一般肆意挥洒诗情。
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来到泰山,泰山雄伟迤逦的美景让惯于浪迹天涯、游走江湖的诗仙“身在云水间,沉醉不知还”。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顶观日情满山,意溢岱宗志决然——《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2. 分析景物特点,体会文字的洗练简明。
3. 知人论世,领悟作者的登山别样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的洗练简明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登山别样情趣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教学导入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
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姚鼐作为桐城派的领军人物,其文整体上代表了清代桐城派诸多作家的游记创作特色。
如果说《赤壁赋》表现的是苏东坡的精神突围,那么《登泰山记》则展现了姚鼐精神救赎的历程。
全文虽只写泰山之景,无一字提情,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能读出一个文人离开京城、决意放弃仕途转向归隐治学的勇敢与坚定。
在写《登泰山记》之前,姚鼐刚刚辞去正式官职,决定不入仕途,他暂时还留在京师并未返回家乡。
(二)任务一:分析景物特点,体会简洁语言朗读全文,归纳段意。
第一段:述地理形势。
(为后文作铺垫)第二段:记登山经过。
(意志坚定,满怀期待)第三段:观泰山日出。
(兴奋喜悦)第四段:览人文景观。
第五段:赏泰山雪景。
【提问】本文题为《登泰山记》,自然重点写“登泰山”,可为何记述登泰山的过程不是从泰山脚下,而是从京师出发开始写?对京师到泰安过程的描述,是何用意?【明确】“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从京师到泰安,漫长的行程,仅以寥寥30余字概之,体现其文字的简洁。
而“乘”“历”“穿”“越”“至”等一连串的动词的背后,表现旅途之遥远和艰难,意志之坚定,内心之急切。
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提问】作者如何描写登山之艰难?【明确】到达泰安后,以“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寥寥数句,轻描淡写,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身轻如飞的干劲。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 登泰山记教案【新课导入】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
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
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
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
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
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
2.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段,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体会本文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作者介绍】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题目解说】“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泰山诗文大比拼: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请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相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等。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诵读和鉴赏,领略文字描写的美好景色,学习写景手法,通过深度研读,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探究作者藏而不露的性情
新课教学
活动任务一:文学梳理
结合书本注释及工具书,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梳理重点字词句。
教师指导归纳:
一、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课题
登泰山记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本单元一共6篇文章都是抒情散文,对应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预习文学常识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六单元16 《登泰山记》导学案及同步训练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古代文化常识。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句式,学会准确翻译。
3.把握景物特点及人物情感,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4.培养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助学资料作者介绍: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文体知识: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三、对照课注利用工具书自主完成挖空练习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jǐ)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句式:)。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句式:)。
余始循()以入(句式:),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句式:),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句式:)。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阻挡)道者(句式:),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句式:),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pú)数十立者(句式:),山也(句式:)。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句式:)。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l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面对)道者,皆不及往(句式:)。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四、同步训练1.选出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汶水西.流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2.选出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A. 石苍黑色,多平方....泰安 D.生石罅,皆平顶.. 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C. 越长城之限,至于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其级七千有余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輮以为轮4.下列几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A.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或.(有人)曰,此东海也B.越长城之限.(界限)/崖限.(门槛)当道者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其远古刻尽漫.(逐渐)失D.当.(在,在……的地方)其南北分者/崖限当.(挡住)道者5.下列对有关特殊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状语后置句)C.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D.余始循以入(省略句)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阴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B.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C.我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朔日相对应的月末称作晦日;月亮最圆时称为望日,一般在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日;既望,是望日的后一天,一般是农历十六日。
D.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对应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夜半三更”相当于现在的21点到23点。
7.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泰山记》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全文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
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B.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这一段文字勾画了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泰山总貌。
C.第二段写作者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D.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大年初一日五更时分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
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8.翻译下面句子(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五、(新高考题型模拟训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是月丁未..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戊申晦...(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乙)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
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
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湊①赴诸峰之间以为涧。
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
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
余以辛亥六月十三日将午至泰安城外,遂命肩舆②。
不数里,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夹持两峰之巅,峰若仰攒③巨齿,微缺其中心;天门若古货布④之竖,上见其穿贯之孔。
更上无所有,则苍苍之天而已。
[注释]①湊,回合。
②肩舆,轿子。
③仰攒,向上排列。
④货布,古代铲形钱币,有小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B.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C.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D.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阴: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文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北面。
B.丁未、戊申:干支结合纪日;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六十年得到一个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古时常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月、日、时。
C.晦:古籍文献中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每月十五叫望,十四日叫即望,十六日或十七日叫既望,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
D.鼓:又作更,指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从黄昏至破晓为一夜,共分五更,每更皆由香司(专司报时之职称)司掌打鼓报时;“五鼓”即古时候的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5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均属于山水游记。
甲文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乙文先写景,次议论,最后叙描。
B甲文记游过程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第二段侧重记述登山的过程,第三段侧重记述观日出,此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甲乙两文都写了泰山的高峻。
甲文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乙文侧重从山脚以仰视角度描摹泰山的高峻状貌。
D.两文语言简洁、生动。
甲文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乙文文字更加精简,寥寥几句话就写出了泰山“奇”和“独”。
4.翻译文中划线句(8分)(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