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综合征与肩胛动力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峰撞击综合征与肩胛动力障碍
一、不同学者对SIS的观点
SIS(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成因目前人们仍不清晰,不同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成果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和假说:
(1)最早Neer[1]与Bigliani提出的撞击学说,认为,由于肩峰形态的因素、运动中的肱骨与肩峰的碰撞是引起SIS的直接原因。
(2)有作者认为,肩袖自身的退行性病变是SIS的主要原发因素,而肩峰形态的改变只是继发性变化。
(3)Harry[2]等人通过研究RI(冈上肌、肩胛下肌之间的囊状结构)发现其对肩关节被动稳定很重要,思考该区域损伤可能导致SIS。
(4)KIBLER W B[3]等人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提出了“肩胛动力障碍(Scapular Dysfunction,SD)”,指肩胛骨静态、动态位置或运动模式异常。肩胛骨的运动异常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运动时肩峰下间隙减少,引发SIS。
二、肩胛动力障碍
1.
肩带的运动轴|PROFILE
由于上肢的运动非常复杂,涉及到多关节多肌肉的协同运动。而肩带的关节多、运动复杂,为方便描述、研究、量化肩带的运动,研究者们对肩带的运动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4]:A:上下回旋(Downward-upward rotation):围绕肩胛骨某一矢状轴旋转。
B:前后倾(Anterior-posterior tilting):围绕位于肩胛冈的旋转轴旋转,后倾:下角向前、上侧缘向后的运动。
C:内外旋(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围绕某一斜垂直轴旋转,内旋:内侧缘远离脊柱。
D:前伸后缩(clavicle protraction-retraction):围绕胸锁关节垂直轴旋转。
E:上提下降(Clavicle depression-elevation):围绕胸锁关节矢状轴旋转。
2.
肩带的正常位置|PROFILE
Marie-Martine等人利用电磁表面追踪技术对健康人的肩胛活动进行了测量,他们分别测量了健康受试者在正常站立位置时、肩胛面内外展90°时的肩胛骨运动学数据[5]如下图所示:
(1)正常站立位置下
- 肩胛骨包含了:30-40°的内旋、10°左右的前倾、5°左右的上回旋
- 锁骨包含了:10-20°的后缩、0-10°的上提
(2)肩胛面外展至90°时
- 肩胛骨包含了:40-50°的内旋(增加10°)、5-15°的后倾(增加20°后倾)、20-30°上回旋(增加了20°)
- 锁骨包含了:20°左右的后缩(增加了5-10°)、5-15°的上提(增加了5°)、20°左右的后回旋(增加了20°)
说明健康人的肩胛骨在运动时是符合一定的运动模式的。
3.
SD与SIS|PROFILE
肩胛功能障碍(SD)不是单一损伤或特定肌骨系统疾病,而是一组与盂肱关节成角、肩锁关节张力、肩峰下间隙、肩周肌肉活动和肱骨位置与运动的改变有关的异常运动表现。
肩部问题大多伴随着肩胛功能障碍,许多学者对有肩部问题的患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6]:
如上图,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回顾,主要对于SIS患者的肩胛骨上回旋、后倾、上提、内旋指标与普通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撞击组与对照组相比:
- 上回旋:大部分研究表明减少。
- 后倾:大部分研究表明减少。
- 内旋:部分研究表明增加。
- 上提:增加。
造成SD的原因有:神经性、骨性、关节性因素,还有最为常见的软组织问题。我们暂且先从生物力的角度分析,出现上述不正常肩胛运动模式的成因:肌力的不平衡、肌肉僵硬、肌肉激活受到抑制、关节囊挛缩等原因,总结出如下表格:
以上原因均可以导致肩峰下间隙减小,导致磨损的产生、肩袖慢性急性损伤。
4.
SD的评估分型|PROFILE
Kibler按照临床经验将肩胛骨动力障碍(SD)的症状分为四型[7]:
- Ⅰ型:肩胛骨内侧下部向背侧突起。
- Ⅱ型:肩胛骨内侧缘全部向背侧突起。
- Ⅲ型:肩胛骨内侧缘上部过度上移。
- Ⅳ型:两侧肩胛骨位置、运动对称。
上图是在临床中常常用的定性判断标准,其他方法还包括:视诊、触诊、徒手肌力测试等进行症状的评判。
在科研中,研究者的定量评估通常采用:电磁式、机械式、电光式肩胛骨运动捕捉系统结合表面肌电,对技术、仪器、条件使用要求较高。
肩胛相关肌肉的异常|PROFILE
肩胛提肌缩短会导致头前伸和圆肩等异常姿势的出现,这会改变肩胛骨的正常位置,使得肩胛骨上旋减少[8]。
有人研究了有SIS的运动员的斜方肌激活情况,发现撞击组的斜方肌中、下部激活时间较长,激活顺序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9]。
BORSTAD JD [10]等人研究了胸小肌长度对肩胛骨运动的影响,发现胸小肌较短的人肩胛骨运动与SIS患者的肩胛骨表现出的运动模式相似,提示胸小肌适应性缩短可能会增加患SIS的风险。
目前研究发现在很多的肩关节疾病中都存在肩胛骨动力障碍,但对于其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并不明确。下次我们将具体讨论肩胛骨相关肌肉与SIS的具体联系和实验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S.Terry Canale,James H Beaty 著,王岩,唐佩福,张建中,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044-2047
[2] D.T.HARRYMAN.2ND, J.A.SIDLES, S.L.HARRIS, et al. The role of therotator interval capsule in passive mo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shoulder.[J].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1992(1).
[3]KIBLER W B, S CIASCIA A, MCMULLEN J. Clinical Ortho‐paedic Rehabilitation: A Team Approach [M]. Elsevier, 2018:174-180.
[4]MARIE-MARTINE LEFÈVRE-COLAU, CHRISTELLE NGUYEN, CLEMENCE PALAZZO,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kinematics of the shoulder complex in healthy people[J]. Annals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8(1). DOI:10.1016/j.rehab.2017.09.001.
[5] UDEWIG PM, PHADKE V, BRAMAN JP. Motion of the shoulder complexduring multiplanar humeral elevation.[J].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9(2). DOI:10.2106/JBJS.G.01483
[6]LUDEWIG PM, REYNOLDS JE. The association of scapular kinematics andglenohumeral joint pathologies.[J]. The journal of orthopaedic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09(2).
[7] Kibler WB, Uhl TL, Maddux JQ, et al. Qualitative clinicalevaluation of scapular dysfunction. A reliability study[J].Shoulder Elbow Surg, 2002, 11:550—556.
[8]JEONG H J, CYNN H S, YI C H, et al. Stretching positioncan affect levator scapular muscle activity, length, and cervical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