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预测整体观看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合集下载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2024年汶川大地震,是我这辈子难以忘记的一幕。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好在四川省雅安市的一个小镇上,亲身经历了这场震灾,亲眼目睹了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害。

这场地震不仅对汶川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威力。

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在家里休息。

突然间,地面开始剧烈地摇晃,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摇摆的船上,失去了平衡感。

接着,一阵巨大的噪音传来,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家里的家具、花瓶等物品便纷纷倒地摔碎。

我家的房子不敌地震的威力,屋顶垮塌,墙壁龟裂,一片狼藉。

我和家人被掩埋在瓦砾中,幸好没有受伤。

但是,眼前的景象让我彻底明白了地震的破坏力,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地震过后,整个小镇的景象堪称一片废墟。

很多建筑物倒塌,道路被毁坏,电力和通讯中断,人们四处逃散、惶恐不安。

我看到很多家庭失去了亲人,很多人受伤,很多家庭流离失所。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的破坏力和人们面临的困境。

在震后的灾难中,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

各级政府组织了抢救和救援行动,医疗队伍奔赴一线救治伤者,救援人员帮助受困者脱离险境。

我也参与了救援行动,虽然力所能及,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在灾区,见到很多志愿者和捐助者,他们不分昼夜地为灾区人民提供援助和帮助,让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尽管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但我相信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通过这场地震,我对自然的威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是地球表面静止状态受到破坏时的表现。

地震导致了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破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虽然可以借助科技手段预警和减轻地震的破坏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然的威力和规律。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此外,在震后的重建工作中,我也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饶扬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 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区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破坏性余震频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截至2008年6月22日,地震造成69 181人遇难,18 522人失踪,374 171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4 616余万人。

房屋倒塌779万间,损坏2 459万间。

初步估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在分析震区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根据遥感影象、余震分布特点和目前已经获得的相关观测与理论模拟成果、尤其是陈运泰等(2008)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发震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2.1 大地构造背景震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其北部为秦岭地槽褶皱系。

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与其西部的羌塘—昌都陆块,均为“泛扬子陆块”的一部分。

从泥盆纪开始,泛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

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羌塘—昌都块体与扬子陆块裂张解体,其间形成南古特提斯洋盆,洋壳向西俯冲,并使羌塘—昌都陆块不断向东增生而闭合,扬子板块同时向北俯冲于昆仑地体之下,于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双向俯冲收缩(许志琴等,1992)。

自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青藏地块强烈隆升并向周缘扩展,在东部受到扬子板块俯冲构造莫霍面上隆区的强烈阻挡,青藏地块向东挤出物质被分流成向东南和东北两股,东南股形成川滇菱形逸出体,东北股形成东昆仑-秦岭逸出体。

其中,在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地带,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断裂系。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震区所在区域位于南北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大致分布于东经102°~107°之间,分为北、中、南三段。

北段,包括宁夏西部、甘肃和青海东部及其邻近地区;中段包括四川西部和其邻近地区;南段包括云南和其邻近地区。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经接近极限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16日电5月12日发生的八级汶川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这次地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呢?地震是如何导致房屋倒塌的?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内,有的房屋没有损坏,有的房屋却完全坍塌呢?权威地震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这些公众非常希望了解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几乎达到极限“地震通常分为三大类,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期,陷落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局部的坍塌引起的。

前两类震级小、破坏小,引起大破坏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钱洪教授告诉记者,这次汶川地震正是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引力,当聚集的引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的时候,岩石就突然破裂,引起震动,并且传到地面上来,导致地震。

”据介绍,地壳深处岩石发生破裂产生地震的地方就称为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头以垂直方向投影到地面上来的点则称为震中。

5月12日发生地震的震中差不多就位于汶川县的映秀镇。

“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非常重要的两个物理参数。

震级就是反映地震波的能量,也就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钱洪解释说,“随着地震离开震中区的距离不同,它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离震中区近,影响就大,离震中区远,影响就减轻。

所以,一个地震有一个震级,但是有不同的烈度。

”结合四川中北部地区地质构造,钱洪对汶川大地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一次逆冲右旋型地震。

“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显著特点是震源浅,大概是十公里左右,震级高达八级,烈度最高达到十一度。

这就造成有感范围大,东到上海,南到台湾。

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精)

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精)
这是摆放在都江堰市向峨乡 中学的学生遗体(5月13日凌 晨摄)。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四川省北川县县城内垮 塌的建筑物 四川省北川县县城周边 山体滑坡现场
四川北川地震灾区一位 老人坐在垮塌房屋旁
北川中学生在武警 官兵帮助下救助被 压同学
四川北川县县城边受损严 重的公路上撤离
武警战士在四川 省北川县搜救被 困群众
四川眉山医务人员投入避 震救灾工作 成都区 县医院 将病人 转移至 空旷地 带
医护人员在抢救都江 堰市聚源镇中学学生
四川南充市的大 学生踊跃献血
南充市民在街头准备为 地震灾区伤员献血
新华网成都5月13日电 (记者侯大伟、黎大东、 丛峰)5月12日19时30分, 记者驱车赶到了都江堰市 的聚源中学。中学一栋六 层高的教学楼除了两边楼 梯间以外,已经全部垮塌, 由于地震时学生正在上课, 四层楼的24个班级的学生 大多被埋在废墟下面。
救援 人员 在都 江堰 聚源 中学 冒雨 进行 工作
5月13日,救援人员继续在四川都江堰市聚源 镇聚源中学冒雨进行救援工作,虽然地震造成 大量伤亡,但仍有迹象表明废墟中有幸存者。
被震裂的道路
汶川县情概况:
自然地理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 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 “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 乡。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 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 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 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
专家称汶川地震能量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2008年05月13日06:00 环球网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7.8级地震。震级与32年前唐山大地震相同。 2006年7月28日,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老 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地震分会会长何永年 曾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30年后共同回顾唐山大地 震时。他当时在解释唐山大地震破坏性为什么如此 巨大时表示,“唐山大地震是7.8级,能量相当大, 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岩石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 相当于400颗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解密:为何5.12汶川地震的“成功预报”未被采用?

解密:为何5.12汶川地震的“成功预报”未被采用?

解密:为何5.12汶川地震的“成功预报”未被采用?#汶川地震十四周年# 2008 年 5 月 12 日14 时28 分4 秒,哀悼与铭记。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14 年了,一些当年无法得到和不便公布的信息被逐渐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 2008 年天灾预测会。

在最后形成的综合预测意见中对汶川以北的川甘青交界地区预测在 2008 年可能会发生 6~7 级地震。

同以往一样,每次形成的综合预测意见皆上报民政部、中国减灾委、中国科协、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地震局。

如今,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 14 年了,一些当年无法得到和不便公布的信息被逐渐公开。

《5.12汶川地震预报回顾》(原名:反思汶川特大地震预报)是一本严肃而系统的出版物,详细展示了汶川地震前地震预报的争论、历程以及教训,并对地震预报技术、地震预报政策和应急救援进行了反思。

(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一、汶川大震前关于形势背景分析与趋势预测的对立意见1. 1955年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是唯一正确长期预测结果被废弃建国以后至今,中国共公开发布了四代全国地震烈度图。

事实证明,只有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是正确的。

1955 年编制的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图将龙门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划为 9 度及 9 度以上地区,这是唯一正确的长期预测结果。

但此图从未得到执行。

2001年的第四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对龙门山构造带地震长期地震烈度定为7 度,严重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1976 年爆发的唐山大地震在第一代烈度区划图中被划为 8 度,在第二代出版时降为 6度,造成了惨痛的损失。

2. 方法之殇:做出正确判断的地震烈度评定方法未被采纳1989 年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用概率性方法完成《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地震烈度复核报告》,认定紫坪铺水库地震烈度为7度。

2002 年,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师李有才得知离映秀仅 20 千米处将建设紫坪铺水库后,多次给国务院、四川省政府、中国地震局与水利部门写信,呼吁此地为强震易发地区,有7.5 级大地震背景,不适宜建大型水库。

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后反思

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后反思

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后反思2022年5月12日下午14:28分左右,四川汶川境内发生7.8级大地震,震感几乎波及整个中国,就目前的所了解到情况,预计在本次地震中死亡的人很可能在5万人以上。

痛定思痛,不容置疑,目前最重要的是救人以及灾后重建,我们的政府在救人方面还算可以,亲民总理温家宝亲临灾区指挥,70多岁的老人,在一般的家庭是重点照顾对象,而温总理不顾自己的健康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应该说值得敬仰的!在这里我重点说几点内容:1.地震的初级知识: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产生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简称P和S,纵波是地震时首先到达的波,他的特点是上下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力最大,一般在震中30公里范围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纵波,比如地面开裂,就是纵波运动的结果;纵波能够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横波是第二个到达的波,S波涉及剪切(P波涉及挤压),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我们看到的远离震中的建筑物的摇晃,就是S波运行的结果。

2.建筑物的抗震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建筑物的设计没问题,施工也没问题,这样的建筑物保命是没有问题的,但总有例外,这是目前没有办法的事,所以,一旦发生地震,还是找个有利的地方躲避一下,无论是高层混凝土建筑还是多层砖混建筑,我认为还是躲在楼梯间这个会相对好些,一般楼梯间开间小,而且楼梯间在设计过程中都会有抗震加强处理,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有一所6层的教学楼,中间都塌了,但两边的楼梯没踏,我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躲在厨房、卫生间等房间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最不利的是躲在卧室,因为一般的砖混多层卧室的房间上部都是预制板,很容易砸住人。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调查报告》导言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毁灭性的特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全面了解地震灾情,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的调查队伍进行调查研究,本报告就是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专家研讨的综合结果。

一、地震背景根据调查结果,汶川特大地震是由构造应力释放引发的。

该地区处于横断山系与四川盆地的结合带,构造活动频繁。

地震发生前,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未能提前预防和减少损失。

二、地震灾情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大约6.6万人死亡,3.5万人失踪,8.2万人受伤。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道路中断,给汶川县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抗震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汶川县的一些抗震设施和建筑并未按照抗震标准建设。

此外,地震发生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响应不够迅速和有效,局部地区的救援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存在不足的情况。

四、经济影响汶川特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地震导致了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损毁,特别是对农田、水电站等重要设施的影响较为显著。

此外,地震造成了旅游业、农牧业等相关产业的重大损失。

五、社会影响地震发生后,汶川地区受到了全国和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捐款和物资的大规模支援,以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为地震灾区带来了重要的救援和支持。

六、教训与启示这次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在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应加强地震预测和预警机制建设,提高抗震设施和建筑的质量,完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体系,提高社会和经济的恢复能力。

七、建议与展望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还要加强抗震设施建设,提高抗震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在灾后重建阶段,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八、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和教训。

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建议

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建议

2008年 5月 12日 14时 28分, 四川汶川县 发生里氏8. 0级地震, 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 镇 (东经 103.4 北纬31.07), 震源深度 14km。 汶川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 次地震, 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 10万平方公里, 包括震中 50km 范围内的县城和 200km范围 内的大中城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震 感, 泰国首都曼谷, 越南首都河内, 菲律宾、 日本等地也有震感。截至 6月 24日, 地震 已 造成 69185 人遇 难, 18467 人 失踪

若合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砖混结构也能有效 抵御地震破坏, 在震害调查中也发现基本没有受到 破坏的砖混结构。因此, 对于砌体结构, 如何保证 结构的整体性和侧向承载力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2. 3 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
• 这类结构形式有多种, 如底框砖混结构 (底部框架 上部砖混, 竖向混合 ), 底层部分框架、部分砌体 上部砖混, 以及部分框架 -部分砖混 (水平混合 )。 这类结构的体系大多比较混乱, 由于经济原因, 大 多尽可能少用混凝土框架, 框架和砌体承重墙抗侧 力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很不协调, 平面抗侧刚 度极不均匀。这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主要为底部框 架由于变形集中而破坏, 或上部砌体结构破坏。下 图为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的震害情况。
典型震害图片及防治措施来自• • 摘自网•
thanks
• • • •
1 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2 各类结构形式的震害 3结论和建议 4典型震害及防治
1 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 ( 1)可以使用, 即结构的承重结构基本保持完好, 少量非结 构构件损伤, 继续使用不会引起承重结构的破坏, 损伤的非 结构构件不会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 ( 2)加固后使用, 即承重结构发生一定的损伤, 部分非结构 构件破坏, 继续使用可能将会引起承重结构的损伤加大, 或 是剩余的非结构构件不稳定, 对生命和财产产生威胁; • ( 3)停止使用, 即承重结构发生严重损伤, 仅能保持自身结 构稳定, 不能继续使用; • ( 4)立即拆除, 即承重结构发生非常严重的损伤, 随时可能 发生倒塌。

汶川地震分析

汶川地震分析

受损情况
根据调查评估,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8451亿元人民币。遇难者大约8万7千人。其中四川省损 失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
%,陕西占总损失的2.9%。 在这些损失中,房屋的损失相当大,民房和城市居民
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
承重墙(横墙)的破坏
主要为十字交叉裂缝(“X”形裂缝),也可见单向斜裂 缝和水平裂缝 、垂直裂缝。 斜向裂缝主要由墙体受到的剪力大于其所能承受的抗
剪承载力引起,而墙体在反复的剪力作用下则出现了十 字交叉裂缝;横向裂缝主要出现在墙体的上部,接近楼
面板(圈梁底部),主要由于圈梁(楼板)对墙体的约
束不足引起;内外墙交接处咬槎不好的情况下容易产生

能量,汶川地震的能量相当于 5600颗原子 弹,而每一颗原子弹的当量是2000万吨标准 炸药。而烈度是形容地震破坏程度的名词, 一般来讲,烈度为Ⅵ度,东西要倒,房屋出 现一些轻微的裂缝;到了Ⅶ度,房屋被破坏, 地面出现裂缝;到了Ⅸ度、Ⅹ度,房屋倒塌, 地面破坏严重,路变形,无法通行。汶川地 震IX度以上的地区将近300公里,
照片较少,震害有局部倒塌。
楼梯间损伤较重,几乎均出现十字形裂缝, 也有出现水平裂缝的,部分局部坍塌,主 要是由于楼梯间纵墙受约束较小 。
如楼梯口正对的内纵墙,由于一般在该 段墙上设有厕所小窗,有的还在墙内凿洞装 设配电盒及管线,致使该位臵墙体普遍受到 削弱,震害也较严重。
另外,局部存在楼梯的破坏,如休息平 台与平台梁间存在裂缝,楼梯板出现裂缝 等。
体育场馆与空旷房屋
在四川灾区的体育场馆分布较多,除了成都市以外,其余各地的 体育场馆大都采用空间网格结构(网架、网壳结构)。空间网 格结构具有屋盖重量轻、结构整体性好等特点,其优异的抗震 性能在本次地震中得到检验。这次地震中,一些体育场馆等空 间网格结构(包括简易的场馆)基本没有受损,成为灾民紧急 避难场所。空间网格结构中受损的震例是都江堰市金叶宾馆水 疗中心,其支座处内斜撑杆压屈,外斜撑杆拉断,礼堂类房屋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之地的天空突然撕裂,大地疯狂地颤抖。

那一刻,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数万生命在瞬间消逝,无数房屋化为废墟,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汶川地震不仅是对四川地区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中国抗震救灾能力的一次检验。

然而,正是这场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团结,磨砺出了新中国的抗震能力。

一、汶川地震概况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其震中烈度高达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灾难中的人民力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灾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成为救援志愿者,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寻找生命。

他们不分昼夜,不顾个人安危,只为救出那些被困的同胞。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三、救援与重建的努力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调动全国力量进行救援。

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疗人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救援力量。

同时,政府还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这些努力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灾区的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地震对社会的启示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无情,但人有情。

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应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灾难的侵袭。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五、汶川地震的影响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同时,这场地震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展现了新中国的抗震救灾能力。

六、灾后重建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汶川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汶川大地震 震前预测预报汇编18条

汶川大地震 震前预测预报汇编18条

汶川大地震震前预测预报汇编18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官员称地震预报到目前仍是世界难题,地震目前不可能提前得到准确预警。

但另一方面,多位地震专家曾多次上书中国地震局,提出强震的预报,但都石沉大海。

预测到地震的专家斥中国地震局胡説八道。

下面是网上收集到的震前预测预报汇编18条:1. 地震预报专家耿庆国的几次预报"2006年他根据旱震关系提出中期预报,近年阿坝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

2008年4月26日和27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经集体讨论,作出“在一年内(2008.5-2009.4)仍应注意兰州以南,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预报(文字报告已报中国地震局等,4月30日密件发出),而且,耿庆国根据强磁暴组合,明确提出“阿坝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5月8日(前后10天以内)”(以上地震预报三要素:震级、地点、时间均已明确)。

—摘自[地震预报专家欲哭无泪今天的强震有人预报]李世辉2008-05-12"三年前,因为在自己单位学术上孤家寡人的位置,耿庆国曾经给温总理写亲笔信。

信被按照程序转回国家地震局,地震局领导对耿的教训,为什么那段话与当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局当权者教训北京地震大队小伙子的如出一辙?"—摘自[问地震]08-05-14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5月3日向中国地震局发生强震的预报从2006年三年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就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曾经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三次中期预测,特别是2008年5月3日,陈一文亲手又向中国地震局发了一份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的预报。

据陈一文所知,还有其他人也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预测。

但是,这些严肃科学的预报一再泥牛入海无回音,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与中国地震预测研究所的所长们从来没有就预报访问过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他们地震预测的工作。

因此,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们现在称也从来没有收到任何预报,完全是胡说八道的谎言。

512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一、背景介绍512汶川大地震,即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的一次严重地震。

该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中国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最严重的地震事件之一。

二、地震概况1. 规模和震中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8.0级,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2. 灾情统计根据官方统计,该次地震共造成超过6.8万人死亡、37.2万人受伤、17.39万人失踪。

灾区受灾面积达到10万平方千米,累计倒塌房屋3.3万间,受损房屋超过50万间。

伴随着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大地震也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3. 影响范围除了汶川县,地震还波及到了四川省和附近地区的其他县市。

此次地震还引发了一系列的余震,这给救援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地震也为中国的应急救援机制提出了一定的考验。

三、救援和重建工作1. 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救援行动。

政府派出了大量的救援队伍,包括消防队、医务人员、工程救援人员等,协助救援受灾群众。

2. 国际援助面对如此巨大的灾害,国际社会也向中国伸出了援手。

许多国家纷纷提供了援助物资和经济支持,帮助中国应对灾情。

3. 重建工作在救援工作结束后,中国政府展开了重建工作。

重建工作包括重建受损的房屋、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社会秩序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地震预警和防灾意识的宣传,以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

四、教训与反思512汶川大地震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一方面,地震暴露出了中国社会应对重大灾害的薄弱环节,包括救援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等。

另一方面,这一次地震也使人们认识到了地震的严重性,加强了人们的防灾意识。

五、结论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事件。

这场地震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但也促使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重大灾害的威胁和防范的重要性。

通过救援和重建工作,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地震的教训和反思仍然是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使之成为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的动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又称“5·12地震”,是指于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破坏性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

此次地震是近年来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二、地震成因汶川地震主要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在这一地区的相互碰撞而引起的。

地震发生的地点位于两个板块的交汇处,地壳和岩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长时间的应力积累导致了地壳发生了断裂,形成了当时的地震。

此外,汶川地震发生在断裂带的一段,使得能量释放更加剧烈,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据统计,汶川地震共造成了近7万人死亡,17万人受伤,超过4000人失踪,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其中,汶川县伤亡最为严重,几乎全县遭受灭顶之灾。

2.建筑损坏: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尤其是学校和住房。

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都无法抵御这次地震的力量,导致了大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伤亡。

3.经济损失: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大量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许多企业和商家也因地震而无法经营,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四、救援工作1.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包括派遣救援队伍、提供救灾物资和搭建临时医疗点等。

在第一时间救援了大量被困人员,为伤者提供了紧急的医疗救治。

2.灾后重建: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重建包括重建住房、学校和基础设施,并且对受灾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以致力于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

五、教训和启示1.加强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和警示地震活动,提高人民的紧急逃生反应能力。

2.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在地震频发区域,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汶川大地震震前六大前兆

汶川大地震震前六大前兆

汶川大地震震前六大前兆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我方根据2008年至今国内外一些科研成果初步认为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有六大前兆。

【涉及强震空白期,动物异常,电离层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干旱等多种异常】第一、四川境内长达32年的强震空白期【中长期异常】2008年以前四川境内最近的一次7级或者7级以上的地震是1976年8月16日和8月23日四川松潘-平武县交界发生的2次7.2级地震。

2008年汶川8级地震以前四川省境内出现了长达32年的7级或者7级以上的地震空白期,而根据统计1900年至1976年四川境内共发生了9次7级或者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隔8.4年左右四川境内就会发生一次7级或者7级以上的地震。

从7级或者7级以上地震频率来看四川境内进入了一个7级或者7级以上地震的空白期,这个空白期期间四川境内应该至少发生3次至4次7级或者7级以上的地震,但是却没有发生,这说明2008年汶川8级地震前四川地区的板块地壳断层就开始蓄积能量等待释放了。

第二、汶川大地震前1周左右四川境内的电离层异常【临震异常】根据官方的数据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前1周左右在四川境内就出现了一个电离层异常的区域;这个电离层异常扰动是从2008年5月5日开始,5月15日结束的,高峰时期为5月9日,当天从四川汶川-湖北武汉-日本冲绳一线的上空出现了长达7小时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的区域【这个扰动可以理解为电离层数据异常增高】;而值得注意的是干扰电离层的台风地磁暴和太阳射线在当时并未出现,因此可以排除干扰确定应是由地震引起的电离层异常【PS:电离层是指地球大气层的一个电离子层;目前日本,俄罗斯,台湾,美国均在研究电离层预测地震,其中以日本研究最为突出,而且相信日本可能会在未来数年甚至未来10年内掌握电离层预测地震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汶川大地震震前四川多地出现明显的动物异常现象【2008年5月9日左右四川绵竹出现数十万只蟾蜍迁徙】在2008年5月10日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日前在四川绵竹檀木村曾经出现过数十万只蟾蜍大规模大量迁移的现象,这次现象基本确定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临震动物前兆,可惜当时官方林业局专家却声称和地震前兆无关,还声称是环境好了【汶川地震导致绵阳死亡2.1万人】。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一、概述四川省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震级达到8.0级。

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人员伤亡三、灾害影响2.基础设施:地震导致了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如道路、铁路、桥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震还导致了大量通讯设备的瘫痪,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3.经济损失: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45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该地区的农田、工厂、住房等遭到重创,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和产能的损失,给地方经济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打击。

四、救援和重建1.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的紧急响应机制,向受灾地区派遣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

国内外的红十字会、救援队伍等也积极参与到救援行动中。

通过科学的组织和救援技术,成功解救了许多被困群众,减少了伤亡人数。

2.重建工作:地震过后,政府积极进行了重建工作,以缓解灾区人民的困境。

重建工作包括重建房屋、学校、医疗设施等,为灾民提供安居乐业的条件。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国际援助: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中国提供物资和人员支持。

许多国家和组织向中国捐款捐物,协助救援和重建工作。

这些国际援助的到来对于加快灾区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教训和启示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首先,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能力。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确保其在地震中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再次,要加强救援系统和能力的建设,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灾害。

六、结论四川省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极大影响的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团结一致,进行了有力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使灾区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轨道上。

浅谈汶川地震

浅谈汶川地震

浅谈汶川地震1引言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大地震在90s时间内完成了主要能量的释放,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造成人员伤亡超过10万,近1。

9万人失踪,此次地震危害之大,历史罕见。

地震主灾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

此次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进一步引发了堰塞湖和泥石流等链式灾害。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影响范围巨大。

此次地震,严重受灾区主要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等市县。

从灾害面积来看,汶川县受灾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

57km2,其余地区均介于6-17km2。

2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受灾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貌单元,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一梯级青藏高原向第二梯级四川盆地过渡地段,地形变化剧烈。

以龙门山大断裂为界,西部山高谷深,犹如屏障拔地而起,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

地貌反差极其强烈。

整个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

其西南段南部山顶海拔高度为2500-3500m,最高为4000m左右;东北段海拔高度1500-2500m左右,最高3000m,成都平原则在800m以下。

地层岩性:受灾区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区内上三叠统广泛出露。

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发育的中三叠世—侏罗纪地层最全。

三叠纪以后的主要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地质构造:受灾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上,活动构造发育,断裂总体走向NE40°左右。

本区著名的活动断裂有江油—都江堰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雪山—青川断裂(见图1),由图可知所有的次生灾害整体分部成带性,与本区著名活动断裂分布几乎一致。

本区地震历史记载以来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的即为此次汶川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23;修订日期:2008-06-04科技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项目(编号:DZLXJK200807)资助。

作者简介:高庆华(1938-),男,研究员,从事地质力学和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工作。

曾任三部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办公室主任。

・综述与进展・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7卷第6期2008年6月Vol.27,No.6Jun.,2008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为此需要广泛的探索。

笔者认为,李四光开创的地震科学研究思路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

1962年广东新丰江地震以后,李四光十分重视地震工作,同年即在广东建立了第一支专业的地震研究队伍。

1965年组建了西南地震地质大队,发表了《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一文。

1966年发生邢台地震,李四光独排众议,提出了地震可以预报的观点。

1969年成立了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四光任组长。

在李四光的亲自领导下,全国普遍开展了地震地质调查研究。

李四光80岁高龄时,仍多次跋山涉水进行地震地质考察。

在他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国主要构造带与强震震中分布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开展了地应力及多种地震前兆的观测,并对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地震发展趋势与地震预测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部署,对河间、唐山、渤海、海城、通海、松潘等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战略性的预测。

李四光开创的包括地震地质调查、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地应力观测、多种手段的地震前兆观测、地震预报、地震危险区划分、寻找“安全岛”、防震减灾等一套地震工作的新途径,为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开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李四光防震减灾的主要指导思想[1-2]李四光指导地震工作的学术思想基于他的地壳运动观与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相结合,他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5点。

第一,地震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

他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现代构造变动急剧地带所发生的破坏活动”。

第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他认为:“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地震的发生是有前兆的”,“研究地震活动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观测地壳的变化,认识现在还在活动的构造带”,“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仔细研究构造应力场”,“寻找地震前兆”,就可以进行地震预报,并提出要预报时间、地点、震级。

第三,地震地质是地震工作的基础。

他认为:“地震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发生。

因此调查和鉴定现今还在活动的构造地带和构造体系,观测、检验、鉴定它们的活动程度和频度,在关键性的地区或地点建立地震预测试验站”,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基础。

李四光认为“我们的地震工作还没有达到准确预报……只有预防,尽量减少灾害损失”,“以预防为主,重要的是确定危险区”。

“搞地震地质就是确定地震危险区”。

第四,划分地震危险区与“安全岛”。

李四光认为“为了力求避免或减少地震的破坏作用,选定最有利的或者遭到这种自然灾害可能性最少的地区进行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地震地质工作”,“划分地震危险区”。

“确定危险区的原则:①历史记录;②地下构造活动情况”。

编制地震地质图,“……在强震区,找到比较稳定的地带或‘安全岛’,为基建设计提供资料”。

第五,建设地震预测试验站。

李四光认为“我们从地震预测整体观看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高庆华原科技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北京100029中图分类号:P315.2;P31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6-0719-07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年不要跟在地震屁股后面跑,而要争取走在地震前面”,“要在某些关键性的地区或地点建立地震预测试验站”。

提出了对天文、地震、形变电阻率、地磁地电、超声波、重力、地下水、生物物理、地形变、断层微量位移、海平面的观测和仪器研制的方法,尤其强调对地应力的观测。

李四光是新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开拓者,他的理论与预言已得到检验或证实,他的学术思想应在中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扬光大。

2地震科学整体观李四光逝世以后,笔者等追索李四光的学术思想[3],对地震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综合研究,1993年提出“地震科学整体观”[4]。

1989年召开的第28届世界地质大会上一个总的动向就是地学的全球化。

以研究地球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等的制定,地球表层学、地质系统论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都是倡导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同时表现出进一步把自然态科学推向天、地、生、人整体研究的强烈愿望与学科的使命感。

50—60年代,欧美国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包括大量军改民的探测技术,取得了大量的全球性的实际资料和信息,有力地证明了岩石圈的存在及其以水平方向为主的运动形态,从而兴起了板块学说。

该学说将板块与板块前缘的俯冲带、后缘的扩张带和侧缘的转换断层看作一个整体,用板块的水平运动进行解释,并系统阐明板块边缘的地槽、褶皱、断裂、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地震的形成机制等,不论它们的形态,不论它们的运动方式,也不论它们的学科属性,而是用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加以概括。

对这一范畴各种地质现象的认识显然具有系统论的特色。

我们相信,如果板块学说按着整体观的要求继续扩大它的视野和研究领域,一定会找到解决全球构造成因问题的道路。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是由于缺少进一步深入的资料,另一方面是习惯于单元论的认识方式,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理论进程在从固定论向活动论迈出了一大步以后,相当一部分工作似乎又沿着传统大地构造学的方法,回到对构造单元的“原子”逐个进行描述的老路,尽管仔细研究每一个单元子系统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热衷于将板块越划越小,以致使推论其动力作用所勾画的对流系统紊乱、随意到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

对于更为深远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诸如全球板块的运动协调问题,主动型和被动型大陆边缘的起因问题,板块、板条、断块等大大小小的岩石圈块体在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球坐标系的统一关系问题,岩石圈块体稳定与非稳定性运动的动力机制问题,岩石圈、地幔、地核等分层非均一运动的耦合关系问题,地球整体的对称与反对称的对立统一问题,地球的行星性行为的检出与行星比较问题等,这些理论性的思维尽管部分地超前于资料的现实,但这的确是地球整体观的理论体系所必须探索与追求的。

大量工作成果表明,全球板块构造的形象是相当有规律的。

板块构造的奠基人海兹勒、拉皮向等已经注意到板块的旋转扩张现象。

地球上绝大多数海岭、海沟、裂谷为近南北向,其次为近东西向;绝大多数转换断层为近东西向,其次为近南北向,再次是它们的过渡。

这些全球级的几何特征,反映出与地球坐标系的直接联系,而与板块的运动方向又接近一致,意味着地球自转运动和球体的整体变形存在某种关系。

其实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在分析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时,已经注意到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极移和潮汐力的作用。

假如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充分注意这一论点,在壳内对流与地球自转之间找到一个桥梁,这种结合可能对地球动力学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促进。

将区域构造与全球构造、全球构造与全球运动第一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中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

他在大量野外观测和实验工作之后认为,地壳上层构造形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将一场一定方式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一切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看作一个整体,称为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的提出,标志着在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领域中,从单纯的现象描述跨入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构造问题的新阶段。

一个构造体系就是一幅应变图像,反映出了动力作用的方式和方向。

它们尺度的大小是受全球统一应力场及其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半球级、区域级、局地级地应力场所控制的,它们属于全球构造系统的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子系统。

已经查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构造体系有纬向构造体系(反映经向水平力的作用)、经向构造体系(反映纬向水平力的作用)和巨型扭动构造体系(分别720第27卷第6期反映了南北向或东西向水平力的作用和由此引起的扭动)。

李四光认为纬向与经向水平力是地球自转不均衡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离心力。

如果我们把地槽、海岭、裂谷、海沟等巨型构造都看作巨型构造体系的构成部分,李四光的观点无疑为研究岩石圈构造场与运动场的整体观打下了一个基础。

地球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还包括水圈和气圈,因此建立地球系统整体观,还必须涉及到对水圈、气圈物质运动的统一认识。

很早以前人们就根据地层的沉积韵律推断海水的升降变化。

如果这项工作只在局部地点进行,看到的自然只是垂直运动,但是当工作在广大地区开展并相互加以对比时,就会发现海水整体的水平运动。

李四光及其追随者对中国显生宙海水进退的规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海水自北向南退却;当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时,海水自南向北侵入。

近年卫星测地工作开展以来,大地水准面的变化与海面升降关系的研究,已更接近海水进退、升降的真实背景。

在现代各大洋中存在许多环流。

太平洋的水体,从中美洲西缘开始大致沿赤道地带向西流动,至西伊里安岛以东分为2支,北支循大洋西部边缘向北流动,至日本转向东流,到加利福尼亚以西转向南流,至中美洲构成一个椭圆形的环流;南支循澳洲东岸南流,至新西兰转向东流,再平行南太平洋东部边缘北流,也构成一个椭圆形的环流。

类似的情况也见于大西洋与印度洋,赤道以北大洋环流为顺时针向,赤道以南为反时针向,共同反映了赤道地带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动且愈近赤道流速愈大、中纬度地带的海水自西向东流动、大陆边缘则为南北向流动的规律。

大气环流的模式与洋流相当类似,赤道至南北纬30°之间和高纬度区是盛行东风带,中纬度地带是盛行西风带。

赤道两侧常出现巨大的旋卷气流,形成台风,赤道南北的旋转方向恰好相反。

与海气热运动巨大变异有关的海水剧增温(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太平洋赤道地带。

已有资料说明它的发生可能与洋脊的非均匀变动引起的地下热流量的脉动有关,而脉动的韵律变化和赤道海水的流动速度又可能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调制。

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带也曾发生过多次迁移,其迁移的方向与海水的进退方向是一致的。

地球气圈、水圈与岩石圈运动方向惊人的相似,使我们不能不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海洋学家与气候学家一致认为,赤道南北环流的对称现象起因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我们根据岩石圈构造场、运动场建立起来的全球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的基本构思,以及同源异象的统一认识,把地球的固、水、气三象统一起来,这是全球整体系统的一个质的扩展。

地球在46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地、水、气三象表现了一系列时间尺度的变动,不同学科采用多种术语加以描述,如周期、旋回、脉动、韵律、分期、分幕、分级等,各有其内涵。

从定性看,韵律含意最广,而且它既不受严格的周期和变动强度的规则所限制,也不忽视运动的反复性和具有一定的动态节奏,它是一个半定性半定量、适应性最广的概念,也是一个介于确定性和非确定性之间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