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论文2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教学小论文范文

高中政治教学小论文范文

高中政治教学小论文范文摘要:高中政治教学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和对策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在实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对政治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得高中政治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却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过于重视理论学习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政治的教学,教师过于重视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获得政治知识,但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没有任何帮助。

而高中时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态度养成的重要时期,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但是通常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机械地复述教材中原有的理论知识,由于没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将教师教授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2.探究式教学浮于表面部分政治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会加入探究式学习,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过程中,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却没有将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的收益不多。

虽然部分教师对公开课的态度比较认真,不仅会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还会努力维持课堂的探究状态,但是在平时的普通教学课堂上,教师依旧是按部就班,即使设计了探究活动,内容也非常单调,形式也比较单一,且不会做出实时的调整。

3.学生不乐于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通常教师会在课下收集资料,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却忽视了学生真正希望学习的知识。

比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节时,教材上虽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情景来进行分析,以获得不同的感悟,正确认识金钱观。

但是,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往往只是考虑到“花钱的度”的问题,在讲解的时候,学生虽然领会到了“花钱有度”,但是对于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还是十分茫然,并渐渐地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人权、以人为本等政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民主政治环境越来越自由宽松,因此,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生活领域;民主政治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民主、法治、人权等政治观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往往是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政治制度,片面强调革命和专政,甚至搞“全面专政”,结果导致十年内乱。

1949年后,“以人为本”也一直被当作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而遭到严厉的批判。

十三大明确把民主政治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2002年,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006年,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提出“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2007年,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国宪法。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2007年11月,十七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所有这些直接推动着我国政治现实的变革。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推进谈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海内外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功,但中国政治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

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成功正是得益于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路线,反之,前苏联改革失败则是因为奉行了一种相反的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策略。

政治学原理(论述)

政治学原理(论述)

试述政府具有哪些特性?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

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阶级性。

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

(2)公共性。

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

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有机组织性。

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试述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些?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

大致来说,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1)建立政治共识。

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

(2)宪政建设。

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

(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职能合理,机构精简,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

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

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

国开电大专科毕业论文《政治学原理》学习总结

国开电大专科毕业论文《政治学原理》学习总结

《政治学原理》学习总结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科班的学生,我们在必修课学习了《政治学原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政治学是很深奥的东西,只有那些高级的人才,才能够弄懂的东西,我们电大的学生是没有必要学习这些和日常生活没有关系的课程的。

但是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政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且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就是我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学习总结。

一、政治学原理的含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学科,在人类文明开展过程中起了重应作用。

在欧美各国,政治学与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一样,已开展为十分成熟学科。

二、政治学发展历程中国政治学正式确立与开展是在本世纪,到八十年代初,我们重新恢复政治学这一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政治学真正开展,至今才有十几年时问,因而,还不是十分成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的澄清和界定,成为这个时期政治学界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问题,并对中国政治学的迅速恢复和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根底性作用。

整个20世纪80年代也是中国政治学界介绍引进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的鼎盛时期。

这些工作为初创时期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营养和推动力量,也为其进一步繁荣开展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学术资源。

20世纪90年代,政治学领域一方面对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进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政治支持和制度保障等问题领域。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结构——功能研究法。

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3、比较研究法。

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制度研究法。

政治学原理期末结课论文

政治学原理期末结课论文

政治学原理期末结课论文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是政治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学习政治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原理,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加深对政治现象和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本文将围绕政治学原理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展开,分析其在现实政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政治学原理是指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是研究政治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其中,政治学原理包括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政治、权力、公共事务等概念;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政治行为的规律、政府和民众的关系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政治制度理论、政治参与理论等;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

二、政治学原理的主要理论政治学原理涵盖了众多的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现实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强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竞争,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角色;自由主义理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制约政府权力,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社会主义理论则着重关注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主张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积极干预。

三、政治学原理在现实政治中的应用和意义政治学原理在现实政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政治学原理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现实政治中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动因和规律。

其次,政治学原理可以为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提高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再次,政治学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政治参与和政治行动的能力,提升公民素质和政治觉悟。

最后,政治学原理对于培养和培训政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政治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提供认知框架和学术指导。

总结:政治学原理作为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对于深入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政治现象,提高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

政治学原理(论文)[精选多篇]

政治学原理(论文)[精选多篇]

政治学原理(论文)[精选多篇]第一篇:政治学原理(论文)政治学原理((论文))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

大众传播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政治传媒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在政治运行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民主进程,影响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只有促进大众传播与政治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们更加美好的社会。

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媒政治传媒化政治体制改革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

而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有力工具是“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国际政治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

因此,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对立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这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当代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

西方认为,1450 年德国 J.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 年 11 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而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第一篇:政治学原理论文关于劳教制度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2013年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劳动教养制度迎来终结。

作为一种中国特殊的行政处罚制度,其无法律依据长时间禁锢公民人身自由长期以来为人民所诟病。

那么现行劳教制度的在历史上如何演变,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不良影响。

同时,该制度废除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背后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关键词:劳教弊端废止原因法制一劳教的历史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中国独有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发轫于1955年的政治“肃反”运动。

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劳教为保障当时政权稳固,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

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指出劳教是“为了把游手好闲、违法乱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是“对于被劳动教养的人试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

在文革过程中,劳教制度被打倒,暂时废止。

文革结束后,社会管理趋严,重新恢复劳教制度。

1979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将1957年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重新发布实施。

此后,国务院和公安部又相继制定发布一些关于劳动教养的法规文件。

其中198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和1982经国务院批准转发的公安部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被作为决定是否劳教的主要依据。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废除劳动教养制度。

同时,随着各种文件法规的颁布,劳动教养的性质从开始的政治斗争工具到带有“安置就业”和教育改造相结合,再到单纯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改造措施。

199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发布《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再次强调将劳教定性为行政处罚。

二劳教的弊端2.1被劳教人员权利被侵犯,被创收劳教强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在无相应有效的监督机构监管下,公民自身本应享有的权利甚至是生命权亦无法获得保障,而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请行政诉讼的救济渠道形同虚设。

2024年政治学原理学习体会范本(二篇)

2024年政治学原理学习体会范本(二篇)

2024年政治学原理学习体会范本____年政治学原理学习体会序言: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政治学原理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作为一名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学生,我深知学习政治学原理的重要性。

在这一学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政治学原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学习,并结合时事和个人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政治学原理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一、政治学原理的定义和内容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它包括国家理论、政府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学原理的学习主要涉及到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的学派和流派、政治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等。

政治学原理的学习对于我们了解和分析国家政治、国际关系以及其他各种政治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政治决策和政治活动。

在学习政治学原理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政治学原理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内容和内涵。

同时,政治学原理的学习还需要我们关注实践和时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我们的政治感知和分析能力。

二、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政治学原理的学习首先需要我们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政府、权力、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等。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学原理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在政治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实证主义、制度主义、文化主义等是政治学原理的核心理论。

实证主义倡导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和关系;制度主义强调政治制度和结构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变革的影响;文化主义则关注文化和价值观对政治的塑造和影响。

在实践中运用政治学原理的学习,我认识到政治学的理论和观点是灵活和多样的。

政治学原理论文2000字

政治学原理论文2000字

政治学原理论文2000字一、民族权力与民族权利:民族政治的核心范畴权力无疑是政治学最为核心的范畴,它意味着支配、控制和决定的能力。

在权力、利益和资源的三维关系中,权力居于中心地位,利益是权力的目的,资源是权力的条件和目标。

推及至民族政治学科,民族权力是获取和维护民族利益的保障,是拥有和支配各种资源的前提。

因而,民族权力是民族政治哲学探讨的焦点,民族权力的角逐和享有是民族政治行为和民族政治关系的核心。

民族权力如何得来是正当的?在缺乏理性和民主的时代,民族权力的得来显然依靠是民族实力,丛林法则决定了在围绕权力进行的民族冲突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其结果是攫取和拥有权力的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压迫、剥削和歧视。

民族权力具有自我控制和控制他者的功能。

当民族平等上升为民族关系的准则时,民族权力的自我控制功能增强,民族关系也有单向度的支配和控制变为平等基础上的互动与协商。

权利是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及法学的核心观念,其意义为个人自主性为正当。

民族权利被理解为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集体权利,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资格和自由。

民族权利与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权相联系,是通过民族之间的公共契约、法律等方式等得以确认的;在认知和实现民族权利的同时,民族之间还要履行互相承认、尊重的义务,从民族利益、民族主张、民族资格、民族自由等方面互相关切,同等对待。

笔者和马东亮在《差异与共振:人权观念与民族权利关系解读》[3]一文中指出:人权观念强调人的普遍一致性,民族观念突出人类多元与差异性的现实,但两者在权利问题上并非毫无交集。

民族权利是理解人权理论与现状的重要切入点,至少在两者表现出来的理论层面,人权与民族权利存在相当程度的理论相关性,并共同致力于解决现代性问题。

人权与民族权利关系可藉由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两者的取得与保障过程在现实中呈现同步性,人权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伴随全球化浪潮逐波同步推进;传统人权与民族观念在当代政治现实中都受了挑战,而对这些挑战的回应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在理论与现实中的突破程度。

政治理论个人学习总结范文5篇

政治理论个人学习总结范文5篇

政治理论个人学习总结范文5篇篇1政治理论学习对于个人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为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本文将对我个人的政治理论学习进行总结,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一、学习背景与目标在当今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政治环境日益复杂,政治理论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我之所以选择学习政治理论,是因为我希望通过深入理解政治现象,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我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包括政治概念、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在政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涉及了政治学原理、政治制度、国际政治、中国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视频讲座、参加线上课程以及与他人交流讨论,我逐渐掌握了政治理论的基本知识。

同时,我还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分析政治事件,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三、学习收获与体会通过系统学习政治理论,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掌握了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各国政治行为的背后原因。

此外,我还学会了运用政治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某些政治概念难以理解、某些政治事件难以分析清楚等。

但是,通过不断查阅资料、请教他人以及自我反思,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我认为,学习政治理论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

四、未来规划与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我计划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政治领域,了解各国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关系,以及全球性问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此外,我还将关注中国政治的发展与变革,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府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

在政治学领域,许多重要的问题可以成为论文的研究主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治学论文主题:
1. 政治制度和民主化研究
- 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如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权力分
配等影响民主化进程的因素。

- 分析民主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或障碍,如经济发展、社会动
员和领导能力等。

2. 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
- 研究国际冲突的根源、形式和解决办法。

- 探讨国际组织、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作用和影响力。

3. 政治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 分析政治各方对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使用和滥用。

- 探讨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政策偏好和影响。

4. 政治行为和选民行为研究
- 分析选民决策的因素,如党派认同、经济利益和媒体影响等。

- 研究政治参与和抗议活动的形式、原因和影响。

5. 政治经济学
- 探讨经济因素对政治决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

- 分析政策制定过程中经济利益集团的角色和影响力。

以上只是几个可能的政治学论文主题,具体的研究方向应根据个人的兴趣、研究方法和可行性来确定。

在撰写论文时,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分析,以支持论点和结论的提出。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

民主是什么被封建思想压抑了几千年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在专制统治下生活。

我们没有经历过西方那样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也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

“民主”一词是伴随着近代以来的欧风美雨而来到中国,还记得在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和介绍民主和科学的是陈独秀,他将二者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只有两位先生才能给中国带来出路。

不管怎么说,民主都是个好东西,但何为民主,民主的起源,民主的组成结构,这些我们似乎都不甚了解,只是头脑中有个模糊不清的印象。

在我们的观念中,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决策,最后听取多数人的意见。

尽管当今中国所实行的是民主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一提到中国的民主,很多人都会摇头,并且认为它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很多时候我们都羡慕西方的民主政体、三权分立,向往那种民主社会,但我们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让我们先对民主的发展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民主一词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意为人民的统治。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雅典城邦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城邦的一切大小事务有全体公民通过投票决定,这种直接民主曾造就了古希腊雅典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即使就是现在我们也不得不为古希腊2000多年前的文明所叹服。

但也正是这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使雅典顷刻间毁于一旦,在遇到外敌入侵时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作用。

可以说古希腊的民主是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民主政体的雏形,通过后来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才形成了今天各种各样的民主政体。

民主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

我们不能否定古希腊民主,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古希腊的民主并不是全体人民的民主,而是少数掌握公民权的奴隶主的民主,对于那些没有公民权的妇女、奴隶而言是没有民主可言的。

对于今天意义上的民主,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如果按照我们国家教科书上的说法:“民主就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我觉得似有不妥之处,因为这样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的权利,它所体现的也仅仅是统治者的利益,我们应该尊重少数者的利益。

大二政治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二政治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二政治学论文范文模板引言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与政治意识的学科,对于大二政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撰写一篇论文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提供一份大二政治学论文的范文模板,以供学生参考。

该范文模板包括引言、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结论四个部分。

请注意,该范文仅供参考,实际撰写论文时应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理论分析在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需要提出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并使用相关的政治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证。

例如,假设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如何?”在理论分析部分,我们可以引用国际关系学的相关理论,如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全球治理等,来解释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安全之间的关系。

实证研究在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学生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并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以前述研究问题为例,学生可以收集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安全相关的数据,如气温变化数据、自然灾害频发数据、冲突发生数据等。

然后,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或相关系数分析,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国际安全。

结论在论文的结论部分,学生需要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或未来研究的方向。

以前述研究问题为例,学生可以总结全球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如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等。

总结这份大二政治学论文范文模板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思路,帮助学生撰写论文时更加系统和有条理。

在实际写作中,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并合理运用相关的政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学术论文的撰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严谨态度的过程。

学生应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和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并积极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提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项目,学生将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并为将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政治学原理论文

浅析国际社会上两种制度国家关系的发展趋势摘要:我们要明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关键字: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区别发展趋势正文:首先,两种制度国家关系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体系。

它既包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关系,又包括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有联系,也有区别。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虽然是对立的,但也有统一的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而随着两种制度的发展和变革,这种统一关系则越来越明显。

从两者联系上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因素在增多,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能否产生社会主义因素,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理论或认识问题。

按照斯大林的说法,在资本主义内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因素。

因为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它不可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

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恰恰与这种结论相反。

马克思说:“我把生产的历史趋势归结成这样:它本身以主宰着自然界变化的必然性产生出它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

”他还说:“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

恩格斯也说:资本主义“现在开始暴露出来的社会弊端是现行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端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列宁则进一步指出:垄断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准备。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社会主义因素可能性的同时,还用他们经历的资本主义发展实践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从理到实践充分肯定了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社会主义因素的可能性。

国际政治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国际政治是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政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政治论文篇1浅析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摘要: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行为的最根本性要素,而国家利益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但是,什么是国家利益,如何在理论上对其加以认知,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关键词:国际政治国家利益民主国家国家主权一、国家利益的内涵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中,国家利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既有共同性又有区别:1、政治国家与民族国家众所周知,就“国家”而言,政治国家(state)与民族国家(nation)并不完全相同,两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概念。

在权威的英文字典中,政治国家指“永久性占有某个特定地域、在政治上组织在一个几乎完全摆脱外来控制并拥有强制性权力以维持其内部秩序的主权政府之下的实体”或“由一个政府领导的有组织的政治共同体”。

民族国家是指“具有近乎共同血统、历史、语言等等,并构成国家或居住在某个地域的人类共同体”。

此外还有一般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指一个人的祖国或家乡[1]。

有的学者认为当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两者融合在一起就构建成“一个拥有政治主权的民族,它具有其社会凝聚力,并在政治上是有组织的和独立的”。

由于国家概念的种种区别,就有了对国家的不同理解,即state interest和national interest [2]。

但是无论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利益都是一个核心概念。

现代国际政治体系是一种主权―民族国家体系(national-states system)。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体,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最主要标志,从而国家利益成为国家行为主体对外行为的最主要动因。

然而两种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也并不是彼此割裂的。

政治学概论论文

政治学概论论文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内涵与特点,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简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主权的影响。

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国家主权,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强化了国家主权两个方面。

其中对于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消解,本文主要讨论了其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消解。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消解强化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涵义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特点目前,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1]。

从经济学方面来看,这一定义较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和本质。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既要反映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又要从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中,体现出与其他经济发展不同的本质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可概括如下: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

它的产生与发展由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是自发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民主政治论文(2)

民主政治论文(2)

民主政治论文(2)推荐文章台湾问题政治论文热度: 2017国际反恐面临的形势论文热度:高一政治论文2000字热度:有关于中国梦的形势政治论文热度:九年级上册政治论文热度:民主政治论文篇二现代民主政治浅说一、政治概说数千年的中国史是一部专制史,皇权高于一切,是一切权力的中心。

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合一,君权不容分割,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也是行政、司法和军事的决策者。

统治者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借助礼制来调整伦理关系和等级秩序,借助神权来提高皇权,借助刑法来镇压民众。

法制淡薄,人治盛行。

除了春秋战国等少数时期外,中国基本上处于封建威权的高压之下,有的只是神权、君权、军权等权杖的挥舞,哪里有半点治者和被治者之间的“双向的交流”?根本不具有政治的基本特征“永远是双向的交流,而非个体的独白”(安德鲁·海伍德)。

据此,我们可以讲:中国无政治,只有统治。

如果非要给“统治”冠以政治之名,我觉得,用以下任何一个名词来形容它都是比较恰当的:“专制政治”、“愚民政治”、“特权政治”、“极权政治”等等。

对于舶来品的“政治”(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现代中文里的“政治”一词由日语转译politics,孙中山先生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长久以来,我们被迫接受的概念是:“政治指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就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任何阶级的政治都是以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建立和巩固本阶级的统治为目的”。

这个定义是标准的阶级斗争版,缺乏人性,它十足地解释了什么是“统治”而非“政治”。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类试图改善生活并创造美好社会的活动就是政治”。

我的理解,凡是治理国家或治理团体的事都可以称为政治,而不仅仅局限在国家层面的统治管理上。

任何需要公众参与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规则的制定和实施、社会利益的处置与分配等,都是政治。

2024年政治学原理学习体会(二篇)

2024年政治学原理学习体会(二篇)

2024年政治学原理学习体会《政治学原理》系____财经大学MPA项目的核心课程,本人有幸作为主讲教师参与此次精品课程培训,深感其必要性与收获的丰富性。

周先生以其深入浅出的讲授与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教学内容之广泛与教学方法之灵活,对我未来教学工作的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

以下,我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为例,阐述我的学习体会。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政治文明被界定为人类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为构建公共秩序、促进社会进步而创造的,旨在调节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关系的一系列价值规范、____体系及制度安排的有机集合。

该体系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及政治行为文明三大支柱构成,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占据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理论体系,正是根植于这一政治文明观,并随当代____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具体可提炼为以下几点见解:一、人类生活系由物质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出,“政治文明”是与特定社会生产条件相契合的社会政治价值规范与制度安排的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实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三者间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

二、政治文明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其根基在于现实的____发展。

将人的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视为政治文明之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与政治生活本质特征的深刻洞察。

三、政治制度建设乃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而制度建设的关键则在于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不仅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亦是政治建设的首要议题。

中国____政治文明建设需涵盖国体建设与政体建设两大维度。

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轨迹,是从古代向现代逐步进化的历程。

这一过程伴随着人类逐渐摆脱外在束缚、追求更大自由度的努力,马克思称之为“人类解放的过程”。

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属性。

现代政治文明发轫于人的政治解放,其核心在于人在社会领域获得自主权,成为自由劳动者;同时在政治领域享有平等参与权,成为公民与法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政治学原理论文题目:当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日期当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内容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

大众传播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政治传媒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在政治运行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民主进程,影响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只有促进大众传播与政治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们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媒政治传媒化政治体制改革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

而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有力工具是“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国际政治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

因此,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对立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这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当代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而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

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灌输政治知识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传播和灌输政治知识是实施政治运作、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要求。

因此了解更多的政治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政治信息、了解政府活动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解释,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行为。

比如在我国党政机关内部都有定期的有关政治的书刊读物,以便加强党员及领导机关干部的政治素养,给他们灌输一些必要的政治知识。

而我们广大的青年学生从小就要接触学习各种政治课本和政治理论,大量的学习各种政治知识。

大众媒体也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各种政治思想。

因此,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充分得到了实现。

(二)引导政治舆论大众传媒将新近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通过信息“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但是,同时他们也将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分析、解释传达给受众。

从而影响人们对这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引导和控制政治舆论的焦点和走向。

马克思曾经说过,“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个体在政治文化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

可见传媒对于群众政治观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传媒所引导的政治舆论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三)树立政治典型大众传播媒介根据政治发展的需要,要不断地树立一些政治典型。

它们几乎描绘各种可以想象的政治行为形式,从而为个人提供模仿和学习的模式。

当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描述的人物模式产生认同时,这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模仿其行为。

如果模仿来的行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或者受到社会的鼓励、支持,那么就会成为个人稳定的行为方式。

尤其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制造政治人物、树立正面典型的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社会规范个体的行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激发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

“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比如西方的总统大选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们都调动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大众传媒不断向公众灌输政治知识,传递政治信息,以及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报导,逐渐增加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关心,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从而提高公众对政治事务的兴趣以及对政治期望的追求,激发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

像西方的总统大选直接利用电视和网络媒介进行公开的选举,促成了全民参选的热潮,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开、公平。

这就是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见,传媒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当代大众传播使政治传媒化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社会政治生活的很多方面。

而且它与政治的联系非常紧密。

在西方就盛行着“政治媒体化”这一理论,它是由美国学者Timothy Cook在《治理新闻: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政治机构》[1] 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作者Timothy Cook是William学院的政治学教授,他在研究了美国政治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后,得出结论:在美国,作为一种客观、中立的新闻界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想,越来越远离现实。

新闻界远没有成为第四种权力,它仅仅是游弋于政府三权中的一个政治机构,而不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政治力量。

政治变得越来越受媒体操纵,媒体也越来越演变为政坛高潮迭起的“斗秀场”。

Timothy Cook进而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之为“政治媒体化”。

这个观察角度,将有助于人们理解现代政治的特殊本质。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大众传媒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政治传媒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政府需要依靠传媒来宣传政府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出台的政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媒是政府的“喉舌”。

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

为了求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

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

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

炉边谈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事例之一。

可见,政府如果很好地利用大众传媒,会对他们的政治活动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能够使政府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传媒也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议程的设置当中,传媒议程主导者政府议程。

政府只有通过传媒议程的设置,从而达到公共议程的设置,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关注的议题,最终才能将政策议程与传媒议程、公共议程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合力效应,顺利的完成议程设置。

美国的总统切尼说:“你不能让传媒来设定议程……传媒喜欢决定哪里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任由它们这么做,那么你的总统宝座就被毁了。

”这句话显然对传媒带有一定性的偏见,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政治议程设置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传媒报道也主导政治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局,主导着政治人物的命运。

比如最近发生的薄熙来事件,传媒做出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形成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后导致了薄熙来的下台。

还有以前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水门事件”,它是由美国传媒界揭露出来的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于整个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局以及政治人物的命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传媒的政治化也带来了政治新闻的娱乐化、八卦化。

由于政治人物地位的显著性,所以有关政治人物的话题也成为了传媒报道的焦点。

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当代市民社会下的公众传统政治的天生疏离,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其政治面目通过娱乐化后更接近生活本源的回归。

通过这些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对于政治的影响非常显著,政治与大众传媒联系的也更加紧密,政治传媒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三、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体制改革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特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而在中国政治改革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揭露出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快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脚步。

比如最近兴起的“反腐”浪潮,“反腐”这是政府大力提倡的口号,传媒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报道,揭露了一系列的官员腐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今中国政治体制的反思,加速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同时,传媒也为政府的政治体制改革大力的做宣传,政府可以通过传媒汇集各方面群众的意见。

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这有利于政治体制改革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传媒可以大量传播有关西方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之处,使中国的民众得到借鉴,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

因此当代的大众传播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民主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国家的政治现状相对于国外的来说仍然不够民主化,不够公开透明化。

寻求政治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的目的是要实现在政治上的“人民当家作主”。

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寻求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

而大众传媒作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重要途径之一,必须找准定位优化其政治影响力。

伴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大众传媒已经不是以前我们所认为的单纯的"宣传工具"和"喉舌"了,而是具有了人民意愿与政府决策的"中介桥梁"、政府行为的"监督器"、政治生活的"控制器"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器"等多重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