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合集下载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2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2张PPT)
③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 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④生物圈连接地球内、外部圈层。
外部
概念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 浮物组成的 包围地球的 复杂系统
水圈
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 续不规则的 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组成
其他
气体和悬浮 物,主要成 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 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换分依据,说明 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与特征。 【任务驱动】 ①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的方法都有哪些? ②结合教材21页,比较“横波”与“纵波”的异同。 ③结合教材,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 ④结合教材图1.26与文字资料,概括地球内部各圈 层的特征(位置、物质构成、厚度等)。 ⑤什么是岩石圈,描述其所在的范围。 【思考-探究】 ①“岩石圈”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吗? ②尝试绘制地球的内圈圈层结构示意图。
0 33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F
12 15
3000
4000
5000
6000
地震波波速图
Q4:在地震波波速 图中,E、F中代表 的地震波分别是?
Q5:结合“地震波波 速图”描述横波和纵 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 程中波度的变化,并 在图中找出波速明显 变化的面,结合不连 续面画出地球内部的 圈层结构示意图。
【任务驱动】 ①地球的外部主要有哪些圈层构成? ②地球外部的每个圈层的物质组成与特征是怎样的? ③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④请用示意图表达生物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 ⑤岩石圈是外部圈层吗? ⑥什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质过程。
-地壳的特征: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不均,沿海地区较薄,山区较厚。
-地幔的特征: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半固态岩石层,温度较高,物质呈塑性流动状态,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简短介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圈层结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地球圈层结构案例分析(20分钟)
2.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体系。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3.创设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律性。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PPT:制作精美的PPT,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
视频:播放一些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演示、实际环境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5.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题型:请说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方式。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练习(含解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练习(含解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18.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E、F代表的地震波类型分别是:E____F____。
(2)E和F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大陆地面下____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说明这里存在一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M叫____。
(3)在地下2900千米处,E波和F波的变化表现为E____,F____,说明这里存在另-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G叫____。F波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G面以上的物质状态呈____态,以下的物质状态呈____态。
A.水圈B.生物圈C.地幔D.大气圈
5.内外圈层的过渡圈层是()
A.水圈B.生物圈C.岩石圈D.大气圈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数字是()
A.①B.②C.③D.④
7.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地球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名师指导】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0.B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深度仅数百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所以存在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内。浅层地能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圈层部分,该能源全年可用。故选B。
2.
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可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因此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3.强调圈层结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地壳、地幔、地核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点。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综合影响,以及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多样化:结合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活动,探讨其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关于环保建议的海报设计。
4.请查阅资料,了解近年来我国在地球圈层结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总结能力。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2019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教材由两个内容组成。

第一个内容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第二个内容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它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地球的演变;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这就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在讲解不同的圈层结构时需要图文并茂,认真区别各个圈层的特征、界限。

学生对纵波横波的特性认识不足,需要老师提前进行铺垫。

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逻辑能力处于优势的地位。

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物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讲述有关地球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提高学生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地球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学习目标 认识地球的内部及外部圈层 能通过资料判别地球的圈层 能正确判别横波与纵波
一个煮熟的鸡蛋从里到 外可以分成几部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纵波 横波
传播速度
较快 较慢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 特的人们点有什么感觉?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固体
而改变
两个现象
问题2:地震时海洋上的船是怎么
? 地摇震晃时的海洋上的船只只会上下颠簸,而不左
右摇摆
第一章 第 三节 地球的圈层 结构
地震波的类型和特 点
第一章 第 三节 地球的圈层 结构
横 波
纵波
可通过对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 及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实际的传播规律进行综
平均:17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 薄,大陆部分厚
35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岩浆的主要源地
29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连续的圈, 海洋薄,大 上陆地厚幔顶 部 软流层
上地幔下部
第一章 第 三节 地球的圈层 结构
岩石圈
莫霍界面(33
千米)岩浆的 发源地厚 度:280
0千 古登堡界面 米 (2900千米)
外核为液态,内核 为固态
地核的温度很高,密度很 大
厚度: 3400千 米
课堂总结总结
第一章 第 三节 地球的圈层 结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结构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课堂小总结结

详解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32张PPT)

详解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32张PPT)

详解教材: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 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 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 态,可分为海洋水、陆 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 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 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详解教材: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 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 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 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 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 度约 20 千米。但是,生物的 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 100 米到水面以下 200 米的范围 内。这一薄层处在大气圈、水 圈、岩石圈的接触带,可以说 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详解教材:地震构造示意图
详解教材:世界十大地震灾害排名及死亡人数统计
第一名: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死亡人数83万; 第二名:1973年10月11日---印度加尔各答大地震 ---死亡人数30万。 第三名: 2004年12月6日-- 印度洋地震海啸-----死亡人数292206人。 第四名: 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地震死亡人数27万。 第五名:1920年12月16日2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27万。 第六名: 公元526年叙利亚安提俄克大地震。死亡人数25万。 第七名: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中国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万。 第八名: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死亡人数16万。 第九名: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是14.2万。 第十名: 2018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地震----死亡人数是13.7万。
详解教材:中国地震带
详解教材:中国地震带的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 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 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 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 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8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8张PPT)

知识梳理:地壳
知识梳理:地壳
知识梳理:地幔
知识梳理:地球的内部圈层
知识梳理: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
地壳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不连续面(平均深 度)(平均深度)
莫霍面(17 km)
地震波变化
特征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②厚 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 P波和S波的速 分厚③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度突然增加
答案:A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一天来到美丽的大蜀山 ,它突发奇想,从大蜀山“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如果它始终 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 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 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5.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D.通过地球卫星获得的信息
知识梳理:地震
1、概念: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 严重的国家之一。
知识梳理:地震
知识梳理:地震
提示: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 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来说,5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 不同程度的破 坏,7 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 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知识梳理:课标要求和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 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 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 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前,即由大蜀山(地壳)穿越至地心(地 核),依次穿越了: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D正 确。地壳、地幔、地核之间分别由两大界面分开,故A错。地壳与地幔之 间的界面是莫霍界面而非古登堡界面。故B错。C中地壳、地核、地幔的 顺序错误,故排除C。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作为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提升情况和情感态度培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收获。同时,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美丽和圈层结构的复杂性。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中,1.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对于刚接触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地球的外部层和内部圈层的特点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
2.掌握各圈层的特点、功能和相互作用,能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能运用所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地理环境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作为特级教师,我将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教案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

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5、如表格
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
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慢固体
【讲述】
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探究二: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1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总结】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读图1.21地球圈层结构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板书小结3】。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此外,学生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地球环境的知识,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地理科学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组成、特点及其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3) 网络资源:中国科普网、科普中国网等提供的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科普文章和视频。
(4) 学术资源:地理学科相关学术期刊,如《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等。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如考察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
2. 拓展建议:
(1) 学生可以阅读科普书籍和文章,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扩大知识面。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1. 设计反思活动,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制定改进措施,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九、内容逻辑关系
1. 重点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组成和特点、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
2. 关键词:地壳、大气圈层、水圈层、生物圈层、相互作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3. 句式:地球由地壳、大气圈层、水圈层和生物圈层组成,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5. 课堂展示与点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介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如科普书籍、网络资源、学术资源等。
2. 拓展建议: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拓展学习建议,如阅读科普文章、观看科普视频、参加地理学科相关的活动等。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整体的影响。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1.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主要圈层。

2. 理解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厚度及其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难点在于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地球整体的影响。

具体包括:重点:1. 地球各圈层的名称、位置及基本特征。

2. 圈层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过程。

难点:1. 地球内部圈层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

2. 结合实例分析圈层结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准备《高中地理》教材及地球结构相关的图示、模型或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环境准备:多媒体教室,确保有投影仪、电脑等设备正常运行。

3. 学生准备:预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相关内容,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4. 教师准备:设计好教学方案,准备课堂互动环节,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方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 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壮丽与神秘。

随后,引入话题:“地球的美丽外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导入新课:简短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地球由哪些圈层组成吗?每个圈层的特点又是什么呢?”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展开1. 圈层结构概述:首先,教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地壳、地幔、地核等部分。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强调每个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2. 详细分析各圈层:针对每个圈层,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讲解大气圈时,可以介绍其组成、分层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讲解水圈时,可以讲述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及保护等。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2.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等现实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全球意识,认识到地理学科在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1.3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课堂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论文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四大圈层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针对本章节“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引出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地球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特点、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3.案例分析:运用GIS等信息技术手段,分析典型圈层结构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圈层结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圈层结构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地析地球圈层结构,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圈层结构的相互关系,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水圈:介绍水圈的定义、组成和作用,以及水循环的过程。结合现实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 《地球物理学》: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应用。
2Hale Waihona Puke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分析地壳、地幔、地核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的地震为例,探讨地震发生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 探究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山脉形成、火山分布等方面的应用。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结合地震波传播等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圈层对地表现象的影响,如火山喷发与地幔热柱的关系。
-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澄清概念。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对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圈层结构的作用。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2. 软件资源:课本、教学PPT、圈层结构互动教学软件。
3. 课程平台:学校局域网教学平台、课堂实时互动系统。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白板、教学视频(地球圈层结构介绍)、在线地图服务。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数据,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要求,阅读PPT和预习视频,初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
- 思考预习问题: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如制作思维导图。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提交至教学平台,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
地 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
壳 甚至缺失
结 构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深度 /km
地球的内部 圈层结构图
13
地球外部圈层
震源
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 一次地震,烈度不止一个
强弱的程度
(共12度)
与震级成正比
影响因素: 与震中距、震源深度、 地质构造、
地面建筑物的抗震性成反比
人工钻井
目前最深钻井不超 过 12km , 但 还 不 到地球半径的 1/500。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 几百千米的岩浆泛 到上层,但最深不 超过450km。
A. 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1.A
C. 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B
2. 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 地幔
B. 地壳
C. 内核
D. 软流层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3~5题。
人类试图用砖井的方法来了 解地球内部,但是人类砖井 最深处才12,345米,相比地 球的平均半径6371km来说, 差距太远,还远不能了解我 们地球的内部。
还有什么方法来研
究地球内部?
地震
(2)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


增加30倍


(3)烈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是通过
A.对地层的钻探
B.对地表岩石的分析
C.对山区断层面的研究
D.对地震波的研究
读图1-5,回答2~4题。

图1-5
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120千米
B.为8~9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地壳的结构特点是
①陆地部分,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部分硅铝层缺失
②地壳的平均厚度,陆地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③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④地壳中所含的化学元素,排名前三位的是氧、硅、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L处界面的发现是根据
A.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减少
C.纵波的速度减少,横波消失
D.横波的速度减少,纵波消失
5.下列有关地幔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其物质组成和结构是均匀分布的
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主要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的,所以也称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下列大气组成物质中,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7.有关大气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③大气层和星际空间是逐渐过渡的,所以没有上界
④大气圈大量削弱各种有害的宇宙射线,对人类具有保护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下列有关大气圈与人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平流层中大气稳定,能见度高,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②两极上空的极光和天空中的流星现象是大气圈保护地球表面的体现
③电离层破坏严重时会导致短波通信中断
④“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气温降低的现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有关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②水圈中的水有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③水圈中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④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下列有关水圈对人类及地球环境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圈中的海洋环境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②水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③地球上海洋分布广泛,这是导致地球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之一
④海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地球的形成同步
B.大气圈和水圈中有生物的分布,岩石圈中没有生物的分布
C.生物圈只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并不包括其生存环境
D.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要素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

据此回答12~13题。

12.气候要素属哪个圈层的范畴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13.工业所需要的煤、石油等能源主要与哪些自然要素有关
A.岩石、生物
B.土壤、气候
C.气候、水文
D.水文、地貌
14.图1-6表示地球圈层结构,据图回答问题。

图1-6
(1)图示圈层结构中,属地球外部圈层的是___________。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来自宇宙空间的是____,来自地球内部的是__________。

(3)地球表层最明显的区域分异是约占表面积70%的_______部分和约占表面积30%的______部分。

(4)表达地貌要素变化的词语是( )。

A.物种进化
B.沧海桑田
C.风云莫测
D.川流不息
参考答案
1-13 DCDAB DCDAD DBA
14
(1)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 太阳辐射能地球内部热能
(3) 海洋陆地
(4)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