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园林中的框景
浅谈中式景观营造手法——框景
![浅谈中式景观营造手法——框景](https://img.taocdn.com/s3/m/8c90c12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9.png)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85浅谈中式景观营造手法——框景◎李辉摘要:中国古代的园林营造一直让世界叹为观止,以苏州、杭州等江南一带的园林为首的园林景观,更是受到人们的瞩目,其中的造景手法更是被大部分学者和建筑师所探究和学习。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式景观营造手法之一的“框景”,来解析中式园林的造景规律。
先通过浅谈中式园林的营造手法主要有哪些,再引出其中之一的“框景”又是一种怎样的造景形式,最后分析“框景”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做深度的剖析和读解。
关键词:中式景观;造景手法;框景古代文人爱山水爱生活情趣,这一点从苏州园林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观雨楼”“等风亭”等一系列亭台楼阁的名字,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精致生活。
这种精致与对自然的热爱,也延续到建筑上来。
中式造景讲究将自然、山水与建筑的美妙融合,运用灵活的造景手法,将一切景象联合起来,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出错落有致,风雅独特的景观,每当走进一个中式园林,就仿佛置身于一个长长地山水画卷,灵动中不乏自然的美感,让人流连。
一、中式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营造手法(一)中式景观的构成元素中式景观讲究在有限的空间内将自然和人文的物件作融合,即上文提到的将自然景观和山水、建筑的结合,充分利用空间和有效的地理环境,营造出一个错落有序层次分明的别致景观。
因中国古人崇尚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也把此概念融入了园林和建筑设计当中去,从而,在中式景观中的构成元素,必不可少的是一系列天然的或者人为的景观。
虽然空间有限,但是怎么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表达一份完整的情怀和意境,是一项非常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技巧。
通常构成分别有:山水、亭台楼阁、雕塑、道路等一系列元素[1]。
这些元素通过人为的改变和添置,构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中式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二)营造手法中式景观营造非常注重手法,因此,中式景观的营造手法特别多,这些手法都十分注重自然的景观,并且讲究层次和错落的美感、动静搭配与虚实结合、相互衬托的空间分布。
隔景。框景浅析
![隔景。框景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8cb983a0116c175f0e4861.png)
分景的方法 障景:障景是古典园林 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 “一步一景、移步换 景”,最典型的应用是 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 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 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 览无余。分为入口障景、 端头障景和曲障。
3、框景
定义:空间景物不尽可 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 之景。利用门框,窗框, 树框,山洞等,有选择 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 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 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 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 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园冶》中谓:“藉以 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构成方式及目的
构成方式:一种是设框取景,另一种是对 景设框 目的: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 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 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杜甫诗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分景、隔景、框景浅析
1.隔景
定义: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 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 称为隔景。隔景可以避免各 景区的互相干扰,增加园景 构图变化,隔断部分视线及 游览路线,使空间“小中见 大”。隔景的方法和题材很 多,如山岗、树丛、植篱、 粉墙、漏墙、复廊等。 如: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 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 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 园林,叫做“隔景”。
隔景的方法
对门全隔景法和半隔 景法 隔景园外不和谐法 内部的隔法 景物隔景法 空间隔景法
2、分景
定义:分景: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 点)按一定的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以园中有园、景中有 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法。分景可以造成景物实中有 虚、虚中有实、半虚半实的丰富变化。把一片风景用长廊、 园门、假山、墙垣等隔成几个部分,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 境界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不同情调。 如:颐和园的长廊, 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 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 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 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 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 “分景”。
中国古典园林框景中“象”的表现——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中国古典园林框景中“象”的表现——以苏州拙政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f1b9be5fbfc77da269b19d.png)
2019年第2期现代园艺中国古典园林框景中“象”的表现———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陈雨萌(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园手法。
结合迹象论的观点,以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园林中框景之“象”的表现,并探究框景中所营造的意境。
关键词:迹象;框景;拙政园框景是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就是框景的表现。
窗洞为框,景置于其中,便框出一幅画面。
框景的2种构成方式为因景设框和对景设框———框既存则于框中造景,景已成则为之择位立框。
苏州拙政园设计规划面积有限,想要在有限的尺度中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意境,需要运用多样的框景手法和各种景观元素。
所以,框景的呈现一定是精心设计,构图精妙才能称框住了“景”。
1框景与迹象论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有迹有象的,视觉艺术尤其如此。
“迹”包括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象”包含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
在框景中“迹象”同样存在,框景所谓有框有景,框中的景由不同的迹象元素通过一定的空间秩序组合而成,而这些迹象元素包含水、山石、花草等。
自然所造之迹千差万别,即使它们有着同样的命名,但仍然有个体的差异性,如相同品种的草木,同类别的山石组合而成象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
正是由于个体的“迹”的微小差异,造就了“象”的相似又不尽相同,也正是因为迹象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框景的不同。
但由于在框景所展现出的视觉传达中,迹元素较于零散局部,迹融入了象中,或者可以认为框景中的迹就是象,再看框景中的象则显而易见就是框住的景,这样一来在框景的迹象关系中象的表现更为突出。
2框景中“象”的表现2.1“框”的象框景中框的形式多样,框的象也变化万千。
框以漏窗、空窗及洞门的形式居多,并最易形成框景的效果。
廊柱和栏杆构成框洞,配合适当的景也可产生框景;拱桥桥洞和假山的岩洞也可以构成框景,这些元素均是形成框景景观的组成部分。
传统园林框景手法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传统园林框景手法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040255c5727a5e9856a616a.png)
传统园林框景手法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 FRAMES IN EXHIBITION SPACE DESIGN ——TAKE THE NEW SUZHOU MUSEUM AS AN EXAMPLE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杨洁潘俊峰摘要:框景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常见的一种造景手法,运用到当代展示空间设计中,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园林造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丰富了展示设计的形式,增加了展示空间的文化内涵。
文章通过对传统框景手法的分析,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框景手法的运用,探索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在当代展示空间设计中新的表现形式,让传统框景手法在当代得以更好地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框景展示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6-0130-02Abstract:Framing is a common scen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design technique, is applied in the design of the contemporary exhibition space, not only for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garden landscape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arry forward, but also enrich the forms of display design, increas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exhibition spac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fram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new suzhou museum in the use of 'framing technique,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garden landscape in the contemporary new form in the design of exhibition space, make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framing technique in contemporary to better and development.Keywords:Frame scene Display design Suzhou museum new museum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引言今天,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也开始走向多元化。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80bca016fc700aba68fc58.png)
112鉴 赏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曲朝辉在我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也逐渐对现代室内设计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古典园林中的框景、透景、障景等造景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不断研究应用,使室内空间设计层次和内容更加丰富,给室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性与可行性,也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室内设计中得到了传承与应用。
我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纵观我国历史发展,古典园林的研究价值巨大。
但随着近些年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这样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传统园林景观大量遭到破坏和遗忘,人们仅仅能从一些留存的旅游景点去发现传统的古典园林之美。
反观我国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可谓曲折艰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国内,我国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室内设计也掀起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部分人盲目地认为西方文化就是现代化,彻底抛弃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舍本逐末。
要想促进我国室内设计实现发展,人们必须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产生能够体现我国艺术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崇尚的是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情怀,从古代的诗词、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中可见一斑。
中国古典园林是满足多种居住功能的综合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古人认为优秀的园林必然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景色,以小见大。
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整个园林面积不大,但是功能齐全,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将美好的山川、树木、亭台、楼阁全部融入一处园林中,完整地呈现出我国的园林艺术之美。
同时,为了增添园林使用者的游览乐趣,采用一些独特的造景手法,可以将有限的园林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做到了“一步一景”的艺术审美体验。
113鉴 赏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一)借景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是一种将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df5419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4.png)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一、园林造景特点大体归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二、分别细述个个特点:1.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2.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3.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4.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5.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6.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浅析苏州古典园林门窗的造景功能
![浅析苏州古典园林门窗的造景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6a78db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6.png)
2020年第8期现代园艺门窗是我国传统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将其归类为建筑装饰小品,在园林造景和审美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苏州园林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陈从周先生曾说,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1]。
空灵透漏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个显著特质,苏州园林更是将此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园林以空灵为主,建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盖建筑以多门窗为主,(如)以封闭出之,少透漏之妙”[2]。
园林建筑中的门窗应尽量的多,而墙壁的面积应尽量的少,如此,建筑空间流动往复,虚实相生,园内才开敞明朗、透漏空灵。
由于门窗本身的造型特点,在园林艺术中又常用作取景的画框,将周围景色借入,形成“尺幅窗”“无心画”。
在空间相互穿插渗透之中,不仅增加了景深,还能够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形成动静相辅的园林景色。
此外,园林中的门窗还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渲染园林空间的意境。
因此,门窗在造园艺术中,不仅是调节空间的重要手段,也是创造景境的重要方式。
1调和虚实关系构成建筑物立面的要素可以分为虚实2种,在苏州园林中,实的部分主要是粉墙,而虚的部分主要是门窗及透空的廊,它们与粉墙之间构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
为了达到虚实2种元素对比、调和的效果,在园林中通常要避免虚实2种元素平分秋色,而使其中一种占主导地位。
此外,还应使2种元素相互交织穿插,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对比的境地。
例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一侧墙壁的面积比较大,实的要素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在实的墙面开辟了为虚的洞门和半虚半实的漏窗,调和了虚实的对比关系,做到实中有虚。
“竹外一枝轩”粉墙上开辟的月洞门和洞窗面积比较大,使得内外的景致互相渗透、穿插,粉墙面积虽少,却也支撑起了画面,因而虚中有实。
透过“竹外一枝轩”向西有一八角形洞窗,正对着“看松读画轩”庭院内的松柏牡丹,窗外又有海棠树1株,由轩中望去也是满园翠色,一幅完美的工笔花卉画卷,窗为虚、景为实,相辅相生。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d98281bc281e53a5802ffd5.png)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借景、对景、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而“对景”、“分景”又从不同角度对“借景”进行补充,三者包含内容颇多,极具价值,从而共同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组景18法中的重要手法。
本文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借景”、“对景”、“分景”这三种组景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组景手法;借景;对景;分景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
古人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组景共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18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这三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借景”的定义及其内容2.1借景定义“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2.2借景种类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2.2.1直接借景①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②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隔景。框景浅析
![隔景。框景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8cb983a0116c175f0e4861.png)
分景的方法 障景:障景是古典园林 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 “一步一景、移步换 景”,最典型的应用是 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 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 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 览无余。分为入口障景、 端头障景和曲障。
、框景
定义:空间景物不尽可 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 之景。利用门框,窗框, 树框,山洞等,有选择 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 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 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 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 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园冶》中谓:“藉以 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隔景的方法
对门全隔景法和半隔 景法 隔景园外不和谐法 内部的隔法 景物隔景法 空间隔景法
2、分景
定义:分景: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 点)按一定的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以园中有园、景中有 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法。分景可以造成景物实中有 虚、虚中有实、半虚半实的丰富变化。把一片风景用长廊、 园门、假山、墙垣等隔成几个部分,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 境界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不同情调。 如:颐和园的长廊, 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 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 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 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 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 “分景”。
构成方式及目的
构成方式:一种是设框取景,另一种是对 景设框 目的: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 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 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杜甫诗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红楼梦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的方法障景
苏州园林的构景艺术分析
![苏州园林的构景艺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789eeea8114431b80dd86d.png)
苏州园林的构景艺术分析苏州大学耿士均摘要:苏州园林作为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园林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试从苏州园林的设计立意、意境、空间分析和造园要素等几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构景艺术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构景艺术中国园林向来被尊为世界造园之母,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在内的三大系列,而私家园林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
苏州园林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且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地。
一苏州园林的设计立意苏州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苏州园林是自然山水风景的艺术概括,是由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作品。
在造景方面采用传统的艺术手法:因地制宜,精在体宜;参差自然,曲折幽深,园中有园,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引人入胜;诗情画意,融汇一体;借景对景,巧因于借等,创造一个“多方景胜,咫尺山林”。
而且造景的艺术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都有联系,给人们以景观和动观风景画面享受的艺术作品。
二苏州园林的意境美意境对于长于感性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由境生意 ,由境抒意 ,是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
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对意境的解释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的心灵反映,化实景为应景 ,化形象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园林意境的产生 ,是造园者把自身心灵深处的东西物化于具体的景致之中,主观在客观中得到观照,使意与境、情与景有机融合的结果 ,也即指造园者的主观意趣,造园思想,负载于具体景物形象上,并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段,让观赏者在欣赏园林物化形象的同时体会到造园者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致,从而产生园林的意境美.1 匾额对联 ,深意无穷苏州园林意境美 ,其重要的生成技巧之一 ,便是园中的匾额对联。
苏州园林艺术鉴赏
![苏州园林艺术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36496f5dd36a32d727581aa.png)
苏州园林艺术鉴赏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 变化无穷。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术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术鉴赏1苏州园林中构景方法的运用1.1抑景中国传统艺术比较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 “欲扬先抑”、采取这种抑景的办法,就会使园林看上去有艺术魅力。
苏州园林入口处有的时候在门口放上假山,又叫做山抑。
1.2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bdquo;„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两边景色互相观看的1.3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
1.4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
2苏州园林经典景点赏析(拙政园:虚实相生)2.1长窗中的虚景直接观赏景物多了,难免会感到乏味和缺乏新意。
在恰当的地方放置长窗就会带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美丽的景色在窗中重重叠叠,更组合出了不同的风景。
其中远香堂就是一例。
远香堂坐落在山水之间,厅堂四周都装上了美丽的玻璃长窗。
坐在厅堂之中,就可以随意浏览周围景色。
它的背面透过宽阔的平台和水面,可遥望对岸秀丽的景色。
在厅内向四周看,每个窗都有每个窗的惊喜与奇异。
由虚窗看实景,感受自然比毫无阻碍的看风景要有感觉的多。
2.2镜面中的虚景我们知道,从占地面积上来讲,苏州园林是不算大的,而拙政园就更小了。
但我觉得,在游览起来确并没有这样的局限感,可以说与苏州园林中时不时地穿插的水面有关。
在地面上观察的景物再真实,再明丽,总是缺乏了一种影影绰绰的美感。
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 - fromeyescn
![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 - fromeyescn](https://img.taocdn.com/s3/m/95281309eff9aef8941e062a.png)
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我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之所以在世界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与它独特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从视觉观赏出发,研究视线与景物的组合规律,是利用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重要环节。
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通常是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来实现的。
明瑟楼及曲廊留园倚玉轩与荷风四面厅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待霜亭拙政园远香堂及中部景区拙政园香洲及荷风四面亭拙政园沧浪亭水景敞景曲溪楼及中部景区留园问梅阁及周边景色狮子林假山及眠云亭退思园锁云轩及周边山水怡园沧浪亭水景冠云峰秋景留园水廊中望与谁同坐轩拙政园山水间外望的门景及窗景耦园绿荫窗景留园海棠门洞及九狮峰狮子林华步小筑留园秋叶门景沧浪亭复廊窗景怡园木漏窗留园漏景窗留园红枫窗景沧浪亭漏窗景沧浪亭漏窗耦园山谷中的西望边楼环秀山庄借景小飞虹拙政园北寺塔借景入园拙政园从玉兰堂、别有洞天借景宜两亭拙政园见山楼及秋景拙政园撷秀楼春色网师园•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写意山水的风格.这充满了前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情感,是古代视觉文化的集大成者。
浅谈苏州园林中的框景
![浅谈苏州园林中的框景](https://img.taocdn.com/s3/m/f7f096b4b90d6c85ed3ac662.png)
浅谈苏州园林中的框景前言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
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便是对它的最好阐释。
苏州园林的成就与它独特的造园技艺是分不开的。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满足人们对景物的观赏需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观赏条件之外,更加讲究的是步移景异。
在有限的空间里,使用各种不同的造景手法使景物与视线良好的结合起来。
对景、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就是造园者常用的手法。
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去采收无限空间的局部画面的构景手法。
苏州园林中多用建筑物的门框、窗框或亭、楼阁外廊的柱与檐、栏构成的方框构景。
框景的艺术效果不局限于对某一局部景观的突出,还能从观赏者的角度变换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关键词:框景窗框门洞天井一、框景的特征及作用1、构成方式框景有二种构成方式,一种是设框取景,另一种是对景设框。
设框取景,犹如照像一样,预先有一个固定的框,然后借框得景;对景设框,既已有较好的景致,于景之对面设框,将其收入框内。
在园林中除了对景设窗之外,也有对路设窗,门在一侧的作法。
此种设置,路上游人均入窗中,好似一幅流动的人物画。
立于窗前或人行窗外,均十分有趣。
上述二种方式均为有景可赏,只不过是将天然景色集中、突出而成画面。
观赏时距离不能太近,需离窗数步,则框与景连,无分彼此,宛然一幅天然图画。
2、特征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
框景利用“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手法,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范围之内,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展现景观的目的。
在古典园林中,主要是通过“框”来观“景”,人们不是直面景物本身,而是通过“框”来进行构景认知,实现具有自然美、建筑美、意境美的艺术境界。
诗圣杜甫有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里的“窗含”、“门泊”就是两幅具有诗意画一般的框景,因此,框景的实质是将一个局部景观比作一幅具有画框的风景画。
充当这个景框的可以是门、窗、弧曲的植物枝条或两丛树木等。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框景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框景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560773dc2cc58bd63186bd8d.png)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框景美学摘要: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框景通过门窗框架来欣赏外界的景物,用艺术的匠心手法营造出了具有生活情趣的画意框景。
框景的主要形式是门洞和窗框,形式丰富多样,造工精细纤巧。
透过门窗框架使人感到一种“似实而虚,似虚又实”的“无心画”之美,并使相隔空间互相渗透,丰富层次结构,引起空间深远感,给人以生动的体验。
时时变幻,移步异景,是我国园林美学的一大创新。
关键词:框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追求、形式美、空间Frame The View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AestheticsAbstract: Frame the view of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through the window and door frames to admire the scenery outside, created by the artistic ingenuity camp with life like taste of the painting box scene. The main form of box scene is door and window frames, rich and varied forms, made fine fine. Through the door and window frame makes people feel a kind of "quasi real and virtual, like virtual reality" "no paint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eparated space and mutual penetration, rich hierarchy, caused a profound sense of space, give a person with vivid experience. Constantly changing, drawing from King, is a great innovation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in china.Key words:Frame the view; China classical gardens; Aesthetic pursuit; The beauty of form; Space1框景特征及作用1.1框景的特征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中提到园林造景要“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7b1501240c844769eaeef4.png)
框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采收外部空间画面的一种构景方法
窗框。拙政园远香堂内用落地明罩的手法,东西两窗关闭,南北走向 开启,形成框景
13
山塘街老阊门 拙政园
洞框
14
每 个 窗 洞 都 可 以 框 出 一 景
15
故宫紫禁城右门
16
颐和园谐趣园西宫门
17
漏景:花墙、廊壁、花窗、树枝叶隙和林木间隙等,将院内外、廊壁
形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景色,使园内、园外景观融为一体
拙政园远借北寺塔
4
沧浪亭俯借水中倒影
5
故宫借景白塔
白塔借景
6
颐和园借景玉泉山玉泉塔
7
总结:借景的对象多为远景,和近景。 作用是丰富空间关系,补充层次。 形成大关系上的和谐
8
添景:在空间较空旷、景观较单调、景深层次缺乏之地,添置某景以改
变此状况的构景手法 树枝往外伸展开来, 起到了过渡作用
内外、林隙内外的美景组合,构建一种若隐若现、雅致迷离景致的手法。
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
18
拙政园中透过乔廊可看到后面景色 花架后的天空和蔓藤增加几分景色
19
框景聚焦在远处 漏景聚焦在近处
20
障景:用假山、树木、建筑物等设置屏障,遮挡不利于表现园林景观美
的景物,为园林增加景致
拙政园东园的以厅障景
1
1
目
2
录
3
CONTENTS
4
5
6
7
2
所谓“景”就是一个具有欣赏内容的单元,是从景色、景 致和景观的含义中简化而来,也就是在园林中的某一地段 ,按其内容与外部的特征具有相对独立性质与效果即可成 为—景,景是园林的灵魂,造景手法是建造园林的精髓。
苏州狮子林景观要素分析
![苏州狮子林景观要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12624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c.png)
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 隔,似隐还现,光影迷 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 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 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 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 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 幻感。
第3页/共11页
漏窗,俗称花墙头、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 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 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 到窗外景物。为了便于观看窗外景色,漏窗高 度多与人眼视线相平,也有专为采光、通风和 装饰用的漏窗,离地面较高。漏窗是中国园林 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 建筑艺术处理工艺,通常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 品,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尤其在苏州园林漏 窗就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色彩。
以窗洞,门洞作为画框,观赏外面景色可 以称为“框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巧妙 手法。唐代诗人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诗人正在欣赏窗框 中现成的景色。框景中的景观是立体的, 当游人移步时景色随之转移,就是移步换 影,窗中景观还会随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 发生变化。
第2页/共11页
园林设计中用得最多的是漏窗、景窗、洞窗、什 锦窗、假窗。而狮子林的花窗主要以漏窗、洞窗 为主。
这些镂空花窗样式或线 条柔美如花状,或四平 八稳对称型。既体现江 南人温柔婉约的性格, 又能看到中国人传统端 正的脾性。
第6页/共11页
内容最具文化意义的,当推“四雅”漏窗, 即琴、棋、书、画四漏窗。所谓“四雅”, 指的是古代文人所喜爱的琴、棋、书、画四 桩雅事,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四大内 容。四个不同形状的漏窗中,依次塑有古琴、 围棋棋盘、函装线书、画卷,这些富于鲜明 文化特色的图案内容,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的 雅气。再加上窗下栽植的南天竹、石竹、罗 汉松,四季常绿,与粉
古典园林的框景
![古典园林的框景](https://img.taocdn.com/s3/m/c5a013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5.png)
古典园林的框景古典园林的框景苏州简画古典园林构景方法很多,诸如借景、障景、对景等不一而足。
其中框景,是古典园林构景的绝妙手法之一,就像摄影者窥框取景一样,利用建筑物框架、空窗、洞门、廊柱围拢等封合的围框,套住某处景色,四周出现明确界线,产生画面的感觉,框圆,则是圆形的画面,框方,则是方形的画面,抑或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外框形状。
有意思的是,这些画不是人工绘制的,而是自然的。
而且,画面会随着观赏者脚步移动和视角改变而变换。
构成框景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第一,敞式或半敞式建筑物内的落地罩、挂落等形成的框景。
例如,拙政园东部的芙蓉榭,作为半敞式的建筑,它的西端紧挨着一泓清流,蜿蜒远去,河中植荷。
建筑物内,离水面近处,有一长方形的落地罩,东侧有一圆光罩。
盛夏时节,荷叶满池,接天莲叶无穷碧,红绿若染,如画一般,连同河边的木芙蓉一起装进了落地罩和圆光罩的框架内。
游客站在围墙下,自东西望,恰如两幅清丽、雅洁的国画,呈现目前,一幅为方框,一幅为圆框,美不胜收。
第二,通过空窗、月洞门等形成框景。
如进入留园大门后,过长廊,经过两处蟹眼天井,伫立门楣石碑“长留天地间”之下,右侧有一硕大的窗宕子,装进框架内的画面为幽竹数枝,石笋点缀,黄杨秀枝,优雅清洁小品,十分养眼。
又如拙政园西部有座扇亭,后墙有一扇形的空窗宕子,后面的花卉、山景填进窗框,形成一幅扇面画。
再如狮子林九狮峰西侧,为一海棠花状的月洞门,站在揖峰指柏轩前,向东而望,为湖石、漏窗之景;立足九狮峰西边,座东西看,为拱桥、假山之景,形成两幅各不相同的框景,但边框都是海棠花瓣形的,十分奇特。
最为著称的是扬州瘦西湖的四面亭四面临水,每侧都有圆形的月洞门。
其中一个收入美丽的五亭桥画面,还有一个纳入的是白塔画面,另一个套住的是桂花厅的画面,形成的框景令人惊叹。
第三,藤蔓、树木枝条等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框宕。
譬如留园小蓬莱前,濠濮亭旁,繁藤垂延,与张扬的树干枝柯合围,形成不规则的框架,画面呈现的是清澈水面和游鱼跃动,以及涵碧山房、明瑟楼等建筑组成的舟形倒影,许多人喜欢在此拍照,恐怕不无道理。
这才是国风|框景:框里看框外是景,框外看框里也是景
![这才是国风|框景:框里看框外是景,框外看框里也是景](https://img.taocdn.com/s3/m/a9a274c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6.png)
这才是国风|框景:框里看框外是景,框外看框里也是景门窗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实用的意义,就是用来打通内外、透光透气的存在,但我没想到,古人的门窗还有观景的作用。
这个暑假我和朋友去了苏州看园林,我从小就向往那里的园林,无论在电视剧中看到还是在书本上看到那些园林,都是画中有画,实用中处处透露着优美,造山造水,讲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充满了江南韵味,是国风的体现。
观赏苏州园林的时候,其中让我最为感叹的是框景。
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特色,它利用门、窗、洞等,巧妙地选取空间中的优美景观,成就框景这个即实用又极具观赏性的东西。
上图是我去狮子林的时候,导游跟我说,苏州园林一大特色就是这个框景,图上的这个空窗不但可以通风采光,更可以精心设计外面的景。
你可以简简单单如上图,在外面种一棵会开花的树,往外看似乎是一副树画,但这幅画会随着一年四季而变化,春天它是焕发绿芽的树画,夏天它是开满鲜花的树画,秋天它是挂着黄色叶子布满秋意的树画,冬天它是雪压枝头上的树画。
景色复杂一点的框景,可以在框外面有石山有水有树有亭子,造成一副精美的石山水画,而这幅画同样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让人觉得百看不厌。
我觉得框景的美秒就是和大自然无缝对接,不像墙上挂着的画面一层不变,框景的景色会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最大限度利用了大自然的变化给自己打造不同的风景,还能看外面景色的变化而想起今夕是何时,美哉,妙哉。
框景除了用窗框造景画,还有用门框造景画的。
门框不仅是通行用的,门里门外都有不同景色。
比如上图,门框是圆形,而门框两边都是花园,这样的话无论是人站在哪一边向另外一边看,都是能看到不一样的靓丽风景,真正做到框里看框外是景,框外看框里是景,景随步移,景随季变。
除了利用门框、窗框,古人还利用石洞,桥底洞或者树框造景,而这些框可以是不同形状的,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几边形,有的是圆形,还有菱形和梅花形等多种形状搭配结合,这些框景设计经常运用在当代一些庭院酒店、古典酒楼和别墅等建造中,实用中增添不少雅观。
框景的导游词
![框景的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eb974f2358f5f61fb6366667.png)
框景的导游词
親愛的的游人小伙伴们,框景是运用门边框,窗子,树框,岩洞等,有选择摄入室内空间的唯美风景,产生如嵌于眼镜框架中的立体式界面的室外的造景方法,富有艺术美。
框景通常把山水美景或自然景观包括在其中。
是富有象征性的园林设计技巧之一。
我们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古典园林甲江南地区”。
苏州市啊一直以园林景观美丽风景享有盛誉。
可以说基本上全部的苏州古典园林都是有框景这一室外的造景技巧。
那您了解大家苏州面积较大的园林建筑是哪一座吗?正确了,它便是今日我们要去参观考察的便是苏州古典园林的意味着-拙政园,让我们一起领略到框景这一园林设计技巧的与众不同风采。
游人小伙伴们,如今大家赶到的便是拙政园的卅六鸳鸯戏水馆。
大伙儿可以看这堵刷墙上的正方形雕窗,古香古色,大伙儿可愿一起通过这扇窗向外看,窗前桂平中芙蕖波动,鸳鸯戏水,这类情景宛如一幅惟妙惟肖的国画,界面详细,行为主体突显,具备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
这就是框景带来大家的非凡艺术美。
框景园林设计造型艺术的美是一种散淡的美,它舒朗宽阔,修水长流,这类美能够正确引导你迈向朴实。
迈向平静。
也迈向内心的高些人生境界。
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州园林中的框景前言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
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便是对它的最好阐释。
苏州园林的成就与它独特的造园技艺是分不开的。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满足人们对景物的观赏需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观赏条件之外,更加讲究的是步移景异。
在有限的空间里,使用各种不同的造景手法使景物与视线良好的结合起来。
对景、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就是造园者常用的手法。
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去采收无限空间的局部画面的构景手法。
苏州园林中多用建筑物的门框、窗框或亭、楼阁外廊的柱与檐、栏构成的方框构景。
框景的艺术效果不局限于对某一局部景观的突出,还能从观赏者的角度变换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关键词:框景窗框门洞天井一、框景的特征及作用1、构成方式框景有二种构成方式,一种是设框取景,另一种是对景设框。
设框取景,犹如照像一样,预先有一个固定的框,然后借框得景;对景设框,既已有较好的景致,于景之对面设框,将其收入框内。
在园林中除了对景设窗之外,也有对路设窗,门在一侧的作法。
此种设置,路上游人均入窗中,好似一幅流动的人物画。
立于窗前或人行窗外,均十分有趣。
上述二种方式均为有景可赏,只不过是将天然景色集中、突出而成画面。
观赏时距离不能太近,需离窗数步,则框与景连,无分彼此,宛然一幅天然图画。
2、特征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
框景利用“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手法,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范围之内,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展现景观的目的。
在古典园林中,主要是通过“框”来观“景”,人们不是直面景物本身,而是通过“框”来进行构景认知,实现具有自然美、建筑美、意境美的艺术境界。
诗圣杜甫有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里的“窗含”、“门泊”就是两幅具有诗意画一般的框景,因此,框景的实质是将一个局部景观比作一幅具有画框的风景画。
充当这个景框的可以是门、窗、弧曲的植物枝条或两丛树木等。
用艺术的匠心营造出的具有生活般情趣的画意框景,在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比比皆是。
3、类型框景的主要应用类型为窗框、门洞和天井。
4、作用《园冶》中说“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
框景的作用在于把园林景色利用镜框的设置,统一在宛然一幅图画之中,以简洁幽暗的镜框为前景,使观者视线通过镜框,高度的集中在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常,多在用以阻隔视线或空间分隔物的界上布置孔洞、缺口,或在景物与最佳视觉位置之间构设牌楼、空廊等框式建、构筑物,形成具有视线收束作用的“收束点”,就能造成视觉上的注目、向往、期待和诱导视线等景观效果。
通过这种“收束点”,可使空间景物急促收束或豁然展开,形成良好的视觉艺术观感。
“框景”是汇自然、建筑、诗画三位一体的美丽画卷,描绘出古典山水园林的灵秀和意境,融入了文人和造园家的灵魂。
随着时代的发展,框景的构成和运用形式均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这种中国园林传统的造景方法,从深深庭院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款款出夺目的华彩。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方法与现代西方园林景观中提出的很多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传统的园林手法对当代的园林景观的设计依然有着永恒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只有继承好传统园林技法,并在此基础图一上结合现代园林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为曼妙的园林景观。
一、窗框形式及概念:窗框,是指墙体与窗的过渡层,起一个固定以及防止周围强体坍塌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使游人更好地观赏景致的作用。
窗有漏花窗和什锦窗二种,漏花窗,《园冶》中称之为“漏砖墙”,苏州、上海一带通称“花墙洞”。
“漏花窗”用以起“避外隐内”之作用,同时,也是沟通内外空间的一种造景手法。
此窗多为窗外无景可借时采用,在造型上有多种形式,如几何形、曲线形、花鸟形等。
制作材料,多用砖瓦砌就,也有用木制成的。
什锦窗是指外形各异的窗框,在园林中连续排列于墙上,即可形成框景,本身也以形状奇异、有趣而引人注目。
在江南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均可见到。
1、漏花窗漏花窗是框景里面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
图一就是拙政园内的一幅漏花窗形式的框景,通过这种漏空的窗框,框住了拙政园内水、建筑与植物结合的景色,前景为竹子,中景为建筑与水,远景为远处的植物,而竹子又对后面的景物形成了障景,虚实结合,画面优美。
2、空窗漏窗大多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
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图二、图三展示的则是长长的廊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它们是一个漏花窗上不同的小窗孔所框出的景色。
相同形式的窗孔,透过它们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上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同样的景点,却由于角度的变化。
漏花窗与空窗的差异虽然两者都是属于花窗,但是漏花窗和空窗的效果却是让人有不同的感受。
透过漏花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图二图三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而空窗,外来之景如画一般镶嵌“画框”之中,他人观镜中之人犹如一幅动态的肖像画。
观赏的角度不同,画框中的画与人也不同。
虽然没有漏花窗的缥缈感,可是却给人以框作为画的感觉,使人的联想更加的丰富,所谓的“尺幅窗”“无心画”,一切皆是给人无限的空间来描绘。
2、什锦窗除了这种漏花窗,苏州园林中还有另外一种窗框,那便是什锦窗。
什锦窗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空窗或漏窗。
造型精美、样式丰富,具有美化环境、沟通空间、框景借景等作用。
窗的高度与人的视线告诉相近,便于人们游赏时透过窗洞观赏景致。
什锦窗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比较多,苏州园林中较少见到,沧浪亭复廊上的连续排列的漏窗便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通过连续排列的漏窗,游人可以观赏到沧浪亭外的水体与建筑。
图四中列举了一些什锦窗的样式。
不仅有空窗,漏窗也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三、门洞图四1、概念门洞是指庭园中为联系和组织景观空间,能让人通行的,与墙结合设置的庭园建筑景观小品。
由于其形象是一个洞口,又具门的作用,所以习惯上称之为门洞。
门洞使两个分隔的空间相互联系和渗透,一般与园路、围墙结合布置,共同组织游览路线。
同时,门洞还是创造庭园框景的一个重要手段,门洞作为景框,可以从不同的视景空间和角度,获得许多生动的风景画面。
因此,通过门洞的巧妙运用,可以使庭园环境产生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异的效果框景的诸多形式中。
2、形式门洞的形式很多,根据边框线的特点,可分为三种,即曲线式、直线式和混合式。
(1)曲线式门洞的边框线是曲线型的。
曲线式门洞是我国古典庭园中常用的门洞形式,现代公共庭园中也广泛运用。
曲线式门洞多数为拟物形。
常见的有:月门、瓶门、葫芦门、海棠花、椭圆门、圈门、剑环门、莲瓣门、如意门、贝叶门等。
留园,从入口的设计就可以看出造园者的独具匠心。
从入口到古木交柯一段景色中,大量运用了框景的造景手法。
图五中的门洞即是这一段景色中运用到的一个曲线式门洞。
典型的瓶门,框住了一株芭蕉和另外一扇漏窗。
框中套框,不仅可以使游人看见被瓶门框住的植物,更可以看见瓶门后漏花窗的景致。
这种框中套框的形式,能更好的将景色的层次感展现出来。
适逢有雨的季节,游人还可以看见雨打芭蕉的景色,美不胜收。
圆洞门框景已经是园林里面的一种典型符号了。
苏州的诸多园林中,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虎丘,吴中第一胜地。
比起苏州的一些私家园林来说,它似乎更接近于风景名胜区。
但这并不代表着它没有出色的框景。
虎丘山上有一个望苏台。
出了这个圆洞门可以一览整个苏州的全景。
但是,从门洞往外看,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山、水、植物、建筑。
应俱全。
现代的建筑配以丰富的植物,再加上古典园林的门洞。
整幅框景就成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
(2)直线式门洞的边框线为直线或折线,门洞为多边形。
如方门、长方门、六角(方)门、八角(方)门以及其他多边形门洞等。
图七是留园内的一个直线式门洞。
自然生长的垂柳、散置的太湖石,还有美丽的芭蕉,这些造景的元素都只露出一角,给人遐想的空间,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犹如含羞的姑娘,恰恰是体现苏州的婉约清新之感。
图六(3)混合式门洞的边框线有直线也有曲线,通常以直线为主,在转折部位加入曲线段进行连续。
图八是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则是混合式门洞的一个典型例子。
小亭修成折扇状。
里面的建筑形式均为扇形状,故又称作“扇亭”。
我们可以看到,扇亭的各个门洞均开在不同的方向,那么它们所框之景全不相同,在厅内便可观赏到不同方位的景色,这又是步移景异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图七图八四、柱与檐栏构景五、天井概念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
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份,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
不同于院子。
图九中为留园内的一幅“天井图”,房屋顶部维和的空间,下部是植物与建筑小品,上部是蓝天、白云和大树,完美的构景手法,使画面美跃然于心中。
小结框景虽然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观景场合中,但也只有在苏州园林中的应用才最能体现其精妙之处。
归其原因,大概有一下几点:首先,框景对园林布局规划要求极高,只有具备一个本身和谐、浑然天成,适合任何角度观赏的基本园林,才有资格使用框景。
苏州园林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有享誉天下的精美园林做保障,使得游客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无论从哪个角度往景框之内观看,都能截取到一帘如画般怡人,又胜画作之灵动的绝美景色。
其次,框景不适合与花哨的建筑和状况搭配,只有典雅、沉稳的风格,才能让框内的景色彻底如画一般安静下来。
一般来说,木质建筑、水系花园等景观形态是使用“框景”的黄金搭档。
随着时代的发展,框景的构成和运用形式均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这种中国园林传统的造景方法,从深深庭院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款款出夺目的华彩。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方法与现代西方园林景观中提出的很多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传统的园林手法对当代的园林景观的设计依然有着永恒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只有继承好传统园林技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园林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为曼妙的园林景观。
图九参考文献:《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用书》魏民《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李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