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e2a24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1d.png)
地理教案范文:极地地区一.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极地地区》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分为北极和南极两个地区。
本课时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极地洲、冰架、冰盖和海洋的特征,并对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及保护极地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1.目标知识:(1)了解极地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了解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保护极地地区的措施。
2.目标能力:(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方法1.板块式教学法通过把课程分为不同板块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清模块内容,达到目标知识的单一性,满足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到整个生活中。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例题进行授课,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极地地区、冰盖工程、海冰研究、南极探险等形成的原因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相关信息。
三. 教学内容1.北极地区1.1 北极电影及其背景简介1.2 北极地理概况及气候分区1.3 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1.4 人类活动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1.5 北极探险2.南极地区2.1 南极计划及其背景简介2.2 南极地理概况及气候分区2.3 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2.4 人类活动对南极地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2.5 南极探险四. 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情境模拟和图片展示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北极或南极严寒的环境之中。
2.展示欣赏分别以北极电影及南极计划为背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及背景情况。
3.知识导入针对北极及南极的地理概念、生态环境等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总体概况。
4.案例扩展以北极探险和南极探险为背景,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环境、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细节。
5.实践探索分组进行极地资源的调研,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并形成小组合作作品。
五. 教学反思1.板块式教学法的优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将课程内容按照板块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准确的理解知识重点,而且也有利于老师更快的调整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a93d5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2.png)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cc00d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a.png)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运用地图和遥感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述(1)极地地区的定义及地理位置;(2)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鱼类、鲸类、海豹等;(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3)其他资源:冰雪资源、旅游资源等。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1)极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典型动物:企鹅、北极熊等;(3)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4. 第四课时: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1)探险和科学研究:历史及现状;(2)极地考察站的建设及作用;(3)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1)国际组织:南极条约组织、北极理事会等;(2)国际合作的重要性;(3)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相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讲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极地地区》专题教材;2. 图片资料:极地地区风光、动物、考察站等图片;3. 视频资料:极地地区的纪录片、科考实况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c3354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3.png)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极地地区的地图和数据;(3)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单。
2. 学生准备:(1)预习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1b09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f.png)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温特点和资源分布。
4. 培养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3. 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资料。
2. 气温图表和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之处?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特点,如极昼极夜现象等。
三、研究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10分钟)1. 展示极地气温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极地气候的特点。
2. 讲解极地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探讨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0分钟)1. 展示极地资源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极地资源的丰富性。
2. 讨论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撰写倡议书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组织代表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让学生掌握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通过探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和专家讲座,增加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0522c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f.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其成因中国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两个朋友——企鹅、北极熊二、探究过程(一)感受极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初步感知】:从图片中,你能看出的他们生活环境什么样的?——课件展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的风光等图片,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冰雪覆盖的世界。
承转:冰雪广布是两极地区特有的地表景观。
看到冰雪,大家自然联想到气候的寒冷,那么,到底冷到什么程度?除了冷还有哪些气候特点?【资料感知】学生运用手中的资料分析两极气温、降水、风的特点,并加以比较。
——学生展示(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①课件出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某地气温曲线图,学生指图讲解两极地区的气温特点——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两地区都是终年严寒,南极更加寒冷。
②课件出示两极地区降水的材料,学生分析——两极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南极更干燥,人们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
(师追问):南极地区全年降水稀少,为什么还会形成厚厚的冰层,成为冰雪高原呢?——师生交流并总结: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候严寒,降水大多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下来,日积月累,冰层平均厚度高达2000多米。
③学生谈对两极地区气候特点----风的认识,教师点拨:两极地区多大风,尤其是南极地区素有地球上的“风库”之称。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84a31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极地地区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学会阅读和分析极地地区的地图和图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各种问题;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3. 课堂讲解: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分析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5. 案例分析:展示极地地区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措施;6. 课堂小结:强调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研活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及改进措施;4. 学生的提问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问题并改进;4.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10ec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5.png)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96d30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3.png)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科研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淡水资源:冰川和冰盖3.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科学研究:地质、生物、气候等领域资源开发:渔业、矿产、淡水等4. 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我国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极地考察的成果和贡献我国极地考察的挑战和展望5.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我国的极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资源和人类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案例;调查访问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小组讨论法: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视频:播放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最新研究动态。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02ffd09e3143323968939f.png)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9c83fdb650e52ea5418984b.png)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3:10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3:10 极地地区](https://img.taocdn.com/s3/m/1b1067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5.png)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按照课程标准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
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此外,极地地区是指遥遥相对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两个地区,他们在未来交通中的意义更为突出。
本节教材共设置三个子目:“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
从整体思路看,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科考装备导入,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突出极地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主线清晰,重点突出,时代感强。
【活动目标】1.阅读地图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能比较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说明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说出对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3.理解加强极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知道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学习难点】1、认识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比较法、图示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活动过程】导入介绍极地多媒体播放《非诚勿扰2》视频片段,思考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师: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极地地区(板书)。
(承转)首先有请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企鹅和北极熊。
(展示图片)他们的人物形象是咱们班这位同学。
请自我介绍一下。
这两位同学将带领我们一起学习这节课。
企鹅以其南极绅士的形象成为QQ的代言人。
它不仅注册了QQ号,而且开通了微博、QQ日志、QQ空间,而且还创建了极地地区交流群。
同时还邀请北极熊加入QQ好友、两人开始聊天,主要围绕三个话题:话题一:介绍极地家园;话题二:考察极地家园;话题三:保护极地家园。
首先,我们先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生:因为北极熊生活在南极,北极熊生活在北极。
师生互动观察图片,两位同学(企鹅和北极熊的人物形象)分别介绍自己。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2f850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1.png)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451b0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2.png)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3)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的位置、特点及分布;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端寒冷的气温、降水稀少、风速大;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种类;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数据、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阐述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课前调查成果,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2)小组合作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介绍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2)分析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1b421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c.png)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兴趣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对极地地区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极地地区的位置、地貌、气候等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考察案例,加深学生对极地科学考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如极光、冰山、企鹅、北极熊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结合世界地图,指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强调南极地区主要是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南极点、北极点、南极圈、北极圈,加深对极地地区位置的认识。
(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①气候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寒冷、干燥、大风等。
分析极地气候寒冷的原因,如高纬度、太阳辐射少、冰层反射阳光等。
②地形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形图片,介绍南极地区以高原为主,被称为“冰雪高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有众多的岛屿和浮冰。
③资源介绍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煤、铁等)、生物资源(企鹅、北极熊、海豹等)、淡水资源(大量的冰川)等。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06597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2.png)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案:极地地区的特点与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特点;2.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和动植物资源;3.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特点与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请学生辨认并指出地图上的两个极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极地地区的特点:寒冷的气候、干燥的土地、冰雪覆盖、植被稀少等。
2.学习(30分钟)(1)极地地区的位置教师出示地球的半球仪,引导学生找出北极和南极的位置,并指出它们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
(2)极地地区的气候教师用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冷、干燥、多风等。
并解释极地地区的气候原因:地理位置接近地球两极,太阳光射线入射角度小,能量被大气层反射和散射,导致气温极低。
(3)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教师出示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图片,介绍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
例如北极熊、企鹅、海豹等动物,以及苔藓、冰藻等植物。
带领学生探讨动植物如何适应极地地区的环境。
(4)极地地区的居住条件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居住条件:资源贫乏、生活困难、交通不便。
例如,在南极洲,只有科学家和探险者会去,并且只能在夏季进行。
3.操练(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北极或南极),讨论并设计一个适应该地区的生活方案。
考虑到气候、食物、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2)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与评论。
4.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极地地区的特点与影响。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的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极地地区特点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创造力。
并通过学生的作业,进一步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3583f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1.png)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极地地区是指地球的两极,即南极和北极。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中心,四周面临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
南极地区:以南极洲为中心,四周面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
下面是课件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南北两极特殊位置、范围。
运用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举例说出极地地区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3.了解极地科考意义和我国主要考察站。
了解极地环境爱护,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特殊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企鹅和北极熊的生活环境。
今日我们一起走进极地地区,板书第五节极地地区〔二〕新课:以丁丁去极地考察为线索,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
一、学问储备--认识极地地区1展示.南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四周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地区是指以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洋包围,北极地区是指以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洲包围,北极圈穿过世界最大的岛是。
〕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是高纬度地带,接受的热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过渡:因为特殊的纬度位置使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板书独特的自然环境二、极地探险独特自然环境1.读课本48页两则资料,结合地图请同学们说说北极地区对将来交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被三大洲所包围,是北美洲到亚洲和欧洲的空中捷径。
2.读课本48页,结合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厚度2000米,四周的海洋上有冰山,冰山是陆地上的冰川断裂下滑漂浮在海面的冰川。
是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料,具有:冰雪高原:之称。
3.读课本48页,依据图中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酷寒,枯燥,列风。
引导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仍有生命存在,说出最代表的动物是什么?4读课本资料,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引导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四周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微小。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453a3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d.png)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第一章:极地地区的概念与地理位置1.1 引入:通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1.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1.4 作业: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图,并简要描述其地形特点。
第二章: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2.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
2.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极地地区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教师讲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特点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第三章:极地地区的资源与利用3.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问题。
3.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3.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3.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报告,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状况。
第四章: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4.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
4.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第五章: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c37b1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c.png)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关爱极地环境,保护极地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南极和北极。
2.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3. 极地地区的特点:极端寒冷、干燥、风大。
4.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
5.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6.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极地环境的恶劣条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极地地区的概念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
3. 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极端气候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4. 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展示冰川、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图片。
5.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采与利用。
6. 分析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讨论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7. 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国际公约和我国的政策措施。
8.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polar regions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分析xxx中学李福勇一、教材内容
说明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
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
这
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
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认识地区”的
内容标准,本单元需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结构、教法分析本章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
平利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
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
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
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
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
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
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
状况。
列表如下:南极北极相同点不同点地理位置海
陆状况气候状况资源状况代表动物--第十
章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说出两极
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能力目标:1 学会根据要求
对资料进行筛选、归纳、汇总。
2 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
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
异。
3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两极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教学过程:引入:(略)新课一、读图确定地理位置教师引导:极地地图比较
特殊,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
通过学生的找图、描图(描出
北极圈和南极圈)、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北极和南极的经度
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
2)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是什
么线?
3)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什么线?读
北极图:1)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北极圈)2)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洋?
3)北冰洋四周有哪几个洲环绕?
读南极图:1)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南极圈)2)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洲?
3)南极洲四周有哪几个洋环绕?二、冰雪覆盖的地区阅读
课文,播放南极影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整体地认识南极洲。
1.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思考问题:
① 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xx多米)
② 南极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资源呢?(固体淡水资源)讨论:①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将会怎样?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全世界的海平
面将上升50~70米北京也将被海水淹没)②世界上淡水资源中
冰川储存水量最多,而南极约占世界冰川总量的90%和世界淡水总储量的2/3。
我们应如何利用?(依靠一定的技术条件开发利用)2、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读图:“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 “南极
洲年平均降水量图” 气温:各月气温均在 -20°以下。
暖季[每年11月——第二年3月] 降水:年降水
量大多不足55毫米风速:最大100米/秒(比 12
级风大得多)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有300多天。
3、酷寒、干燥、
烈风(极地冰原气候)提问:南极洲的气候为什么如此寒
冷?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
高;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为什么对人类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呢?(南极洲自然资源非常丰富)4、南极洲矿产丰富读图:“南极地区图”找出主要矿产的分布铁矿——印度洋沿岸地区煤矿——靠近印度洋沿岸 [维多利亚大煤田]讲解:煤本应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思考:酷寒的气候对南极的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5、极地生物地面上植物极少。
动物资源种类少,但数量大。
展示图片:南极海豹、企鹅、鲸、磷虾。
总结: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然后归纳出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南极北极相同点不同点地理位置海陆状况气候状况资源状况代表动物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一)一地理位置二特殊的自然环境-------冰雪覆盖的地方冰雪高原风库白色沙漠矿产丰富极地生物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