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数学教学反思
2023最新-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优秀7篇)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优秀7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要怎么写呢?这次为您整理了7篇《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
”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上课开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设计通过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
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
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了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课前的“备”学生做得不太到位。
2、师生间的互动效果不够。
3、教学评价太少。
总之,本课的教学感触极深,我想,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在课改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二《24时计时法》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因此上完《24时计时法》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再看一看检测的结果,回想这一节课的全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以后教学中值得借鉴地方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一、对课题及其内容的反思:在教授24时计时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因此,在讲解24小时制的起源、应用背景和现实意义时,我利用了实际案例和图表数据,让学生们深入理解24小时制并充分认识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另外,在讲解24小时制与12小时制的相互转换时,我结合了生动的图表数据和趣味性的猜谜游戏,既是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二者之间的差别,也是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兴趣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同学对这一课题比较感兴趣,而有些同学则对此不太关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绘画制作、小组讨论和活动竞赛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存在着一定的时间观念困惑和记忆难度,因此,我特别强调了熟悉时钟读数和把握时间概念的重要性,同时逐步深入解释和演示12小时制与24小时制之间的相互转换,以便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钟读数技巧。
三、对学生课堂练习及其作业的反思:在教学后,我针对学生们对于24小时制的理解情况和听课效果进行了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
在课堂练习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竞争机制,让学生们通过分组竞赛等活动方式来巩固和加深对24小时制的认识和掌握。
在布置作业方面,我特别强调并指导学生们课后再次自主练习,例如利用计算机或手机等工具来进行时钟读数训练,并定期检查和点评学生们的作业效果,以反哺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某些学生,我在讲解部分耗费过多的时间,导致后期应用和练习的时间不够充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科学地分配讲解、应用和练习的时间,以致使课程更为丰富和实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同学的语言表达和听力能力并不太好,因此,在针对性措施上还需进一步精益求精;同时,我也要加强学生的反馈和评估机制,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变化,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数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数学三班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1.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
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
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乐观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
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
例如:“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育和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就这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2.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进展,生生互动,鼓舞学生自主学习。
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面对“未来”、重在进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怀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够帮助与关怀他们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老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应该从欣赏每一个孩子,鼓舞每个孩子做起。
学生做好事,有进步要鼓舞,学生做错了,退步了,更应鼓舞,鼓舞其找出问题根源,重新迈进。
我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24是计时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时间知识,但是由于24时计时法在平常生活中很少用上,农村的孩子接触得就更少了,再加上平常中的普通计时法的负影响,所以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部份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两种计时法的转化。
为了把这两个知识点落实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觉并认识到1天=24时,我采用了春晚上接近12点时的倒数计时,让学生知道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天是从0时开始计时,接着通过数的方法与学生一起经历了24时,意图是通过数与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如凌晨2时,中午12时等,这样学生通过把时间与生活活动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时间的认识。
在第二个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如课本上哪样有两圈数字的钟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24时计时法。
接着我让学生对两圈数字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了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在下午或晚上时要加上12。
因为对内、外圈数字的特点的认识是总结出方法的基础,所以教学中我把这部分做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比较、交流最后才总结出方法。
但是课下来了之后细细地反思自己的设计与实际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些对比,感觉自己的这节课中以及自己的课堂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整节课对于学生的学习难点估计得准,把24时计时法做为教学的重点,在认识有两个数字的钟表中下大功夫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学生方法的建立是在对钟表两圈数字特点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规律进而总结方法,这个想法是很好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得不够精细,课堂上这个环节太随意了,造成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讲得不够精准。
2、课堂中教师讲得较多,少了学生的操作与交流。
3、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照搬教案,而是在教学的我总是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所以造成课堂感觉有点乱,但是我觉得这样去训练自己总比死照着教案走要好地多,可能在短时间内课堂会不如意,但是我一直相信路朝着这样的方向走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这样几个方面重整教材。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学生对时钟的认识停留在能看钟面并读出那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对普通计时法一说并没有形成概念。
以此为起点,在导入时,我创设了通过看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钟面,让学生猜测我此时可能在干什么。
有的猜老师可能在吃午饭,有的猜老师可能在睡觉,多种答案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一个钟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两个时刻,怎样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误会呢?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在12时前加上“晚上”、“中午”等这样的时间词就能准确地区分了。
思考:加上时间词多麻烦呀!能不能不用时间词也能把时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不加时间词表示时刻的方法。
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手机上、电子表上、电脑小票、电视机、营业时间等地方曾出示的时间,顺理成章地引出即将学习的24时计时法。
数学知识往往是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中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二、探究新知,系统构建24时计时法,突破难点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而学生往往因为生活经验的引导,让大家误以为天亮了就是一天开始了。
因此我设计了“20xx年新年钟声敲响的视频”,通过主持人的播报理解: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是从大家甜甜的睡梦中开始的。
随着时针的脚步,在钟面上走过2圈后,0时——24时浮出水面,其中13时——24时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
学生会习惯性的数数,对13时的来历却颇为费解。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今天的这节课整体上的还不错。
几个重要的环节都有按照顺序讲下来了。
不过在细节处理上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首先,在上课初时给出的那几张图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下生活中24时计时法。
不过在课上我在图片停留的时间上太快了,一闪而过,几乎就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在用画在黑板上的钟表讲解24时计时法时针所走的全过程时候,太独立的讲解了,在比较内外圈的关系的时候,学生说出相差12时的时候,我没有再深入的问这个是怎么得出来。
而是直接就总结了。
因此学生在后面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化的时候效果不是很好。
而且由于是独立的讲,所以在讲完这个后出示8时让学生说出24时计时法的表示,学生会觉得太突然了。
没有过渡。
这里如果和后面的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结合来说可能效果更好。
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候和第二圈分开来讲,这样实例结合概念学生可能更清楚。
在讲解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的时候虽然都说清楚了,可是学生消化的还不是很好,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在前面加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前不用时间词。
在这点上没有大力的强调,因此学生在后面做这种互换的时候也就会忘记加上时间词。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4时计时法 9教学设计24时计时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教具、学具:24时钟表盘、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周末的时候跟妈妈出去逛街吗?(逛过)今天小红跟妈妈去逛百货商场,在商场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营业时间:9:00~21:00” 小红就禁不住想:“21:00是几时?”同学们知不知道21:00是几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说想法,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电视中、报纸上、商店营业牌上……)像21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计时法”。
《24小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小时计时法》教学反思《24小时计时法》教学反思5篇《24小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篇1】每个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样的感受:例题的难度大。
在我们大多数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去学习新的知识跨度大。
新教材例题后的练习题很少有对例题类似的基础练习,可以说是一练一变,真可谓是举一反三。
基于现状,我们只能从自己的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教材的例3是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材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第一,题中的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记时法,这一点是需要学生注意的。
第二,求经过时间学生也是接触过的,但是在三年级的上册,离现在也有一段时间,同学对一些知识有所遗忘,需要帮助学生回忆一下。
教学时,我先出示题一: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下午5时45分到达石家庄站。
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这是一道热身题,学生已学过。
目的在于让学生回忆起计算经过时间时用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
然后出示题二:我们是上午11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6时15分到达阳泉站。
坐火车从北京到阳泉要用多长时间?这道题是对原例题进行了一下修改。
首先让同学们默读题,发现这道题和题一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这道题中两个时刻的记时法不同。
我引导:“你觉得在做这道题是应该注意什么?”同学们:“先把记时法统一了。
”有的说:“都统一成普通记时法。
”有的说:“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
”我让学生自己做做看。
学生做完,班里汇报。
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开始时刻是上午,到达时刻是下午。
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
否则必须先求出上午经过时间,再加下午经过时间,才能求出。
这一环节也为计算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不在同一天的经过时间奠定了基础。
针对我们的学生,对例题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有兴趣。
24时记时法,是在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数学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在三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教师往往会教授24时计时法,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计算。
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1. 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24时计时法进行数学计算。
2.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掌握这一技能。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24时计时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 接着,通过举例讲解24时计时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重要性。
3.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大力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且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
4. 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作业,以便他们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有以下方面:1.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一些学生并不太关注这个知识点,导致他们的掌握程度不够好。
2. 教学步骤不够清晰。
在某些情况下,我的教学步骤不够清晰,导致学生有些不太理解。
3. 时间管理不够充分。
在课程时间管理上,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时间效率问题,有时候会导致后面进度拖慢。
但是,我也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加以改进。
例如,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反馈,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讨论和互动。
同时,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审视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等问题,更加高效率地授课。
总之,教学24时计时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技能,学生必须要掌握。
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参与掌握这个技能。
数学24时计时法教材分析与反思
教案数学24时计时法教材分析与反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概念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在实际情境中应用24时计时法。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
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
教学准备:教材时钟模型实际案例材料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活动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是如何被计量的。
2. 实际活动过程:展示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间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这些时间的特点。
第二阶段:基本概念讲解1. 活动内容:介绍24时计时法的基本概念。
2. 实际活动过程:使用时钟模型,讲解24小时制的构成,强调0点和12点的区别。
第三阶段:实例分析1. 活动内容:分析不同时间场景下的24时计时法应用。
2. 实际活动过程:分发案例材料(如火车时刻表、电视节目表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释24时计时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四阶段:小组活动1. 活动内容:小组内练习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
2. 实际活动过程: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时钟模型,进行计时法的转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了24时计时法的概念和应用。
在实例分析和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在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上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也有所提升,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教案探索分数的奥秘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动游戏、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4时记时法教师教学反思
24时记时法教师教学反思
24时记时法教师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我在这一节课上进行了。
《24时计时法》,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我选择了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引入新课,从学生对节目的开始时间的交流,自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晚上6:30与18:30从而逐步探索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们初步认识到计时方法的不同,感受到生活中计时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表达,引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分析2者的区别以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凸现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才是学习的最佳乐园。
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看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造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虽然是三年级的孩子,但是在我轻松驾驭的课堂上,他们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能干,他们不仅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选择问题、探究问题乃至解决问题。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探索中求知。
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
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理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并在第二圈时,钟面外圈出现了和内圈对应的时间,展示了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是记时法;并通过钟面上内外圈对应的数字对比环节和比较黑板上两种计时法的不同,更加深了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这样,在平等、宽松、和谐地氛围中引导学生发现特征,得出互化规律,不仅锻炼学生观察、思考、概括能力,而且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2、有针对性练习,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练习中突破,并让每个不用程度地感受成功与喜悦。
为了促进知识的内化,必须让学生进行练习。
而在练习的设计上应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力求典型,针对性强,多样,深刻和有趣。
在本节的练习中,我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练习,比如:“(1)、让学生比较上午8时和晚上8时的练习,让学生对24时计时法在中午12时前后的对比有了更深刻的印象;(2、)比较普通钟面的3时和24时计时法15时的异同,让学生对两种计时法的对比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让学生对已有知识有了很好的巩固,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让每个都能不同程度地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这节课中,我在引入及新知教学中,以各种生活场景和学生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既拉近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如,新知识巩固环节,老师为学生收集了火车票、新华书店的开放时间牌等资料,由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改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优秀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优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24小时计时法教学这一方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方便地应用。
首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在传统的12小时制中,上午和下午之间有一个中午的间隔,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
但在24小时计时法中,时间流逝是连续的,没有任何的中断。
通过教授这种方法,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流逝是连续的,没有明显的间断。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并更准确地判断时间的流逝。
其次,24小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方便。
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准确计时的场合,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参加活动等。
通过了解24小时计时法,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一些约定时间,并且更准确地确定时间。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时间管理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除此之外,24小时计时法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4小时计时法涉及到时间的计算,学生需要对数字进行加减运算,并且运用到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数学中应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然而,教师在进行24小时计时法教学时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12小时制的时间概念,再开始引入24小时计时法。
因为在12小时制中,上午和下午之前有一个明显的中午,而在24小时制中,没有任何的明显区分。
如果学生在12小时制中概念不清楚,直接引入24小时制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其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4小时计时法。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时间的流逝,并运用24小时计时法进行计算。
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经常进行实践,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24小时计时法的能力。
可以在日常课堂中设置一些小组讨论或个人短文写作的任务,要求学生就一些具体活动或事件进行描述,并使用24小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精选)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精选)《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掌握了时分秒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引出问题“怎么会有19:00呢”引出新知。
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本着上一节常态的课、一节因材施教的课、一节具有实效性的课的理念,我对教材提供的三个典型场景通过整合,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进行施教,帮助学生发现一天里有两个12时和两个8时的基础上初步领会24时计时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讨论16:00是下午几时,18:30是下午几时几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初步掌握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转换的方法,然后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中的计时法来表示时间的例子,帮助学生丰富认识加深理解。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在教学中调整了缩小教材练习内容、扩大了生活知识的外延范围,在每道题里都将对比、替换的知识隐射其中,学生能放松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敢于回答问题、提问题、及进行质疑,在步步引入、层层答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又提出疑问,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较活跃,教与学的上课常态被师生互动相互学习所代替。
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又带着问题准备上下一节课。
由于这是和谐教学课堂初探,因此会有很多不足而又遗忘忽略的地方,如:板书不够及时不够合理,个别学生对12时前的时间转换还混淆等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修改中进步。
本节课要解决以下的问题:2、推出简易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中觉得有以下的特点:1、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一开始就让学生猜一猜钟面上显示的9时老师可能在干什么,在矛盾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重视理解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后,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及时进行表扬:善于发现规律并加以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本领。
24时计时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组高丽伟教学目标:1.知道24时计时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
一、复习旧知。
1、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2、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两个时刻相差多少时间?二、情境导入小刚和小华约定周日7:00在新华书店门口集合,但是却产生了误会。
他们没有聚齐。
你猜这是为什么?生:一天有两个7:00。
他们没有说清楚是上午7:00,还是下午7:00。
(板书:上午7:00,下午7:00)师:这种计时方式叫做普通计时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师:这两种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两种计时方法。
三、研究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一)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1、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师: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呢?生:因为一天只有24小时。
课件演示一天的24小时。
让学生想一想每一个时刻都在做什么?师播放课件:时针走2圈。
第一圈,依次出现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现数字13到24,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
所以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昨天的时钟走到夜里12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
接下去是1时、2时,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当空,直到12时,13时──晚霞满天,夜幕降临,最后到24 时。
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习惯上只说0时,不说24时。
学生齐读: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
2、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呢?课件出示整时用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计时的对照表。
师: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普通计时法用0—12来计时,而且要指明凌晨、上午、下午和晚上等时间词,24小时计时法不用加时间词,只用数字0——24表示)同时,引导学生体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数学小学 24小时计时法的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教材说明: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
(2)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2)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会简单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有意义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案例描述:一、学前指导,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时钟模型开展师生互动,教师拨出时刻让学生看钟面回答,师记录。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时钟伙伴和我们一起学习。
请看钟面。
师:早上我们这个时候上学,这是几时?生:早上七时。
师:我们上午这个时候放学,这时几时几分?生:上午11时30分。
师:再过两个多小时我们下午就要上课了,下午什么时候上课?生:下午2:30。
师:晚上这个时间我们要收看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是?生:晚上7:00。
2.师:刚才我们拨了一天中的四个时刻,一天过的真快啊,大家可要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呀!师:黑板上写的这些时间,前面都加上了上午、下午、晚上,这就是以前我们学习的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
(板书:12时计时法)师:那你们知道一天有多少小时吗?生:24小时。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
(板书:24时计时法)评析: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对普通12时计时法的回顾这一情景,充分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24时计时法产生联系,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24时计时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1.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下面还是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有信心学好吗?好!先看自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时计时法》数学教学反思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知识,教学的实践中难免会有一些错漏,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数学网特地收集了相关的《24时计时法》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本节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猜新闻联播,直接引入“时刻”这一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再通过晚上7时就是19时,让学生初步感知12记时法和24记时法所分别表示的时间概念。
然后让学生查找电视报来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教师指定时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的时刻,因为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时刻体验的比较深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一个“先猜后说”的环节,变教师的生硬的教给知识,为学生有机的生成认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开发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资源。
再通过观察、辩论、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知24时记时法,在交通、邮局、商店等行业的广泛应用。
并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生互动拨钟盘,直观形象让学生感知24时即是第二天的0时。
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钟面的分界点奠定基础。
最后,设计一些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化的练习,巩固新知,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养成合理分配时间的好习惯,并通过最后一道春游计划题目,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作了良好的铺垫。
不足:1、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尝试过程之后的小组讨论,没有给
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的碰撞的机会,学生的集体智慧没能得到激发。
2、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此处欠缺。
.
总之,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从观念、教学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应发生变化。
不仅考虑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
教学角色发生变化,由“教”转向“导”的方向。
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我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也觉得无所适从,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
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相信我的学生主体意识会加强;知识面会拓宽;学习意志会得到锻炼,情感会得到丰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到“高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次,要善于挖掘教材,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生活实践中领悟数学,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24时计时法》数学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对提供的教材内容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
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