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_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_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市民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地位变迁问题是目前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性改变[1]。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始于10世纪后期及11世纪。
毋庸置疑,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
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又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开始脱离农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逐渐集中到城市之中。
而手工业在“进城”之后,又产生了城乡交流和向外开拓市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随着贸易的日益扩展和深入,西欧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也引起了西欧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体。
手工业者和商人作为城市兴起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愿的方式定居在封建城堡或教会城镇的围墙内[2],开始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去适应新兴的社会生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市镇机构。
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观念,例如:集市贸易中的平等原则被引入城市生活中,在商品交换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是作为商品的私有者、交易者出现的;封建主们无论是向集市上的交易者购买商品,还是把自己庄园内的剩余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卖给需要者,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
因此,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纷纷抛弃传统的庄园而奔向城镇,由封闭的生活方式转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由被奴役的地位转为拥有较多人身自由的地位,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出现了,西方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市民的传记时代”[3]。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特点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特点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誉为“黑暗时代”。
在这个时期,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特点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城市社会结构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社会结构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
城市居民分为几个职业协会,每个协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特权。
这些协会可以进行自我治理,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业标准,并向城市政府提供服务。
城市社会结构还由城市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构成。
贵族阶层拥有土地和财富,通常是城市政府和协会的成员。
平民阶层则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职业来维持生计。
在中世纪城市中,社会阶层和状况的界限十分明确。
这些阶层在物质财富和地位方面的差异特别明显。
城市贵族阶层拥有高耸的建筑和宽敞的房间,而平民阶层则住在拥挤的房间里,衣着朴素。
城市政治特点欧洲中世纪城市的政治特点包括自治权、组织结构和法规制度。
自治权是城市政治的核心。
城市的自治权包括城市政府的建立、城市法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城市宪章和特权的保护等。
这些自治权可以使城市不受外部势力的干涉,保护城市居民的权利和财产。
组织结构是城市政治体系的另一个核心。
城市政府通常由市长、议会和法官等部门组成。
市长是城市政府的最高领袖,具有执行权。
市长通常由贵族阶层的成员担任,而议会和法官则由平民阶层的成员担任。
城市法规制度是城市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法规保护了城市居民的权利和财产,同时也保护了城市的稳定和秩序。
城市法规制度通常由城市政府和城市协会共同制定和实施。
这些法规还涵盖了城市政治组织、职业协会、物价和贸易等方面。
结论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特点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城市社会结构是由职业协会、城市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构成。
城市政治特点包括自治权、组织结构和法规制度。
这些特点共同促进了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并在中世纪许多重要时期提供了政治和社会的力量。
试比较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
试比较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转贴2006-01-23 14:45:29] 字号:大中小吴本祥摘要中古时期,东西方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封建生产关系牢固建立起来的前提下,在由地方割据走上集中统一的政治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城市的发展,又为封建经济的全面繁荣、政治统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该时期由于各地区、民族、国家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城市方面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即:城市起源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
关键词中古西欧中国城市特点土地所有制阶级结构政治结构***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1、城市起源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
其特点之一是在完成了封建制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成为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
特点之二,西欧城市“不是从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①]这是西欧城市产生的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
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
如法国巴黎以及北部的佛兰德尔、不拉奔;德国的科伦、吕伯克、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约克、伦敦;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另外从安全方面着想,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
新城堡的建立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开始只是作为手工业、商业的居留地。
例如佛兰德尔的布鲁日城,该地原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962年后伯爵鲍尔文(铁臂)在利斯小河的转变处建造了一所城堡,在它的外面不久兴起了一个由小贩、手艺人和酒肆店员住着的新堡或“郊区”,新城堡开始用木栏栅围起来,以后又从数里以外的一个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运来石头砌成石头城堡。
新堡是一个新兴的工商业聚居地,旧城堡是封建领主的宅第。
【压轴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试卷(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A.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由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D.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2.对下侧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向帝王效忠C.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D.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3.解读下边的示意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A.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B.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就不能改变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D.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4.11~14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近代工厂制度普遍确立B.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C.封建庄园经济逐步繁盛D.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5.《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
这主要反映出A.法典强调皇权至高无上B.法典未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C.奴隶只要守法就可以获得公民权利D.法典实质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6.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琅城市民的斗争,该斗争的目的是A.减轻赋税B.争取自由和自治C.废除等级制度D.反对基督教会7.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这场改革使得A.雅利安人大举入侵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C.封建等级制度形成D.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8.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
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其中属于“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的是()A.《汉谟拉比法典》B.《查士丁尼法典》C.罗马帝国的扩张D.基督教的传播9.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A.庄园法庭B.自由和自治城市C.行会D.大学的兴起10.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西方古典与中世纪市民社会的比较分析
是 由 市 民 组 成 的 城 邦 共 同 体 社 会 。 市 民社 会 一 定 的 分析 。
中处于主 导地位 的是市 民,而不 是人 口和 城
=、两种市 民社会 的经济条件
变为城 邦 的公地 。这种 独立 的家庭私 有制 , 对确 立私有 家庭之 间独立 、平等 的地 位具有
垣 。 亚 里 斯 多 德 曾 经 指 出 , “城 邦 本 来 是 一
到 ~ 定 年 龄 的 自 由 人 。之 所 以这 里 的 市 民 不 批 判 ,在 1844年他和 恩格斯合 著的 《神 圣家 减少 ,西欧 的农业 生产得到 了复苏 ,促进 了
是 指 居 住 在 城 邦 内 在 所 有 人 ,那 是 因 为 居 住 族 》 中 , 市 民 社 会 概 念 进 一 步 具 体 化 了 , 已 商业 贸易 的复兴 。商业 贸易的发展 与城市 的
在 城 邦 内在 所 有 人 包 含 奴 隶 ,而 奴 隶 是 不 具 接 近 于 “生 产 关 系 ” 概 念 。在 1845~ 1846年 存 在 , 一 方 面 促 进 了 货 币关 系 的 发 展 , 使 得
有 人 身 自 由 的 。 可 想 而 知 , 一 个 没 有 人 身 自 他们合 写的标志 历史唯物 主义创 立的 《德意 货 币代役租 部分取 代 了实物 和徭役 代役租 ,
资格 。需要注意 的是 ,在 这里切不 可把市 民 现 实的 经 济 生活 。随着 马克 思 对 资本 主 义 终,这些平民就成 为了前面所说的市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简单理解 成居住 在城邦 内的所有人 或者是 达 社会 的研 究和对 资产阶级 古典经 济学 的分析
在 中世 纪 西 欧 城 市 , 随着 外 族 入侵 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探究中世纪欧洲的商业与城市文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探究中世纪欧洲的商业与城市文明中世纪欧洲的商业与城市文明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其中商业和城市文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时期,欧洲大陆经历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城市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繁荣成为了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欧洲的商业活动、城市文明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商业活动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商业活动得到了封建制度的促进和改善。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政治改革,欧洲国家开始通过发展贸易和商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商人们在贸易路线上的活动也成为了他们获取财富和权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1.贸易路线的发展欧洲的贸易路线逐渐扩展到更远的地区。
早期的贸易活动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但中世纪时期,由于在东方采购稀缺资源的需求增多,贸易路线扩展到了亚洲和非洲。
这些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合作。
2.商会的兴起商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会是由商人组成的组织,旨在保护和促进其成员的商业利益。
商会通过制定行业准则、解决纠纷和提供商业信息等方式,促进了商业合作和发展。
同时,商会也为商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
二、城市文明的特点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文明在商业的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
城市成为了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的中心,不仅为商人们提供了一个商业场所,还孕育了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的进步。
1.城市的经济繁荣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商业活动的支持。
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成为了商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市集、商店和贸易场所逐渐在城市中形成,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顾客。
2.城市的社会变革城市的成立和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增多,城市中的社会层级逐渐丰富。
如商人、手工业者、政府官员等在城市中形成了不同的阶层。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社会运动和思想观念的改变。
3.城市文化的繁荣城市不仅是经济交流的中心,也是文化发展的场所。
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城市异同的一些看法
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城市异同的⼀些看法2019-08-22摘要:韦伯为代表的“城市论”的理论强调中西封建社会中城市性质的根本不同,并将此作为解释东西⽅社会历史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事实果真如此吗?本⽂就“城市论”中的关于⾮封建的⼯商业城市与政治中⼼的封建城市的差异问题作些分析并提出⾃⼰的看法。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中国;城市以韦伯为代表的“城市论”提出的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东⽅城市的类型区分,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是经济⽣活的中⼼,⽽中国古代城市则是政治中⼼。
他们认为,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相⽐,中国的城市是皇权的象征,⽽不是经济活动的⾃然产物。
中国城市⾃古以来主要作为中央与地⽅政权的所在地和军事驻营地,集市和贸易等商业活动仅处于次要地位。
韦伯为代表的“城市论”的理论强调中西封建社会中城市性质的根本不同,并将此作为解释东西⽅社会历史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他们认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都是封建政治中⼼,是“寄⽣性”的城市,是完全封建的城市,但西欧封建时代的城市却是⼯商业城市,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封建或反封建的堡垒。
的确,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中,政治中⼼居多。
由于中国⾃战国秦汉以来便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城市发展⾃然也被置于封建政治统治的⽹络之中,⼤中⼩各种类型的城市许多便是封建国家的京师、州治、县治所在。
城市的兴建也往往是由封建国家按照⼀定的原则规划建设的,城市建设布局往往反映着封建政治需要。
封建国家也对城市管理进⾏严格的控制。
然⽽,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并不单单是政治中⼼,往往也是经济中⼼,是⼯商业中⼼。
最初,城与市是不同的概念,在远古时代是相互分离的,城的原始含义是指为防卫⾃守所设的军事设施,即城堡,具有政治经济中⼼的意义。
市是集中货物进⾏交易的场所,是经济中⼼。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城中的设施⽇益完善,⼈⼝逐渐增多,城成了良好的交易之所,交换物品的市从市井、野市、郊市逐渐向城⾥靠拢,城与市逐渐合⽽为⼀。
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城市⼤都为政治中⼼与经济中⼼的作⽤兼具。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和市民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和市民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进程。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城市逐渐成为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个过程中,市民文化也从此开始了它的独特之旅。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和市民文化,并且探讨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一、城市化进程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
11世纪,早期城市逐渐出现,那些商业中心以及手工业聚集地,人口较密集的地方。
在14世纪的时候,城市的数量已经增长到了1500个,占欧洲的人口2%。
在城市化进程中,外部商贸和技术的传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们开始在不同城市之间互相联系并交流。
规模的增长和城市之间的联合也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数量和人口数量的增长也明显增强了城市在欧洲的地位。
二、市民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市民文化也开始独立于其他文化体系发展。
集中城市社会生活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关系,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和影响力。
市民文化的诞生就是一个有感知的进程,其在城市居民的日常互动以及经济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以下是市民文化的一些特点:1、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意味着城市居民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保护器。
这种自治涵盖了许多方面,如城市政府的组织和管理、行政管辖范围和投票方式等。
2、城市文物:中世纪城市的文物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关键元素。
这些文物例如城墙和城门等,象征着城市的兴旺和独立,同时保护了城市居民的安全。
城市文物通常是城市的几个民主角度之一。
3、专业性:城市是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
这种聚集使得人们更加专业和专注于某一个行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专业性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性涵盖了人们在工作和商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
4、社交圈:城市化进程使得居民对向外拓展的互接触增加,这样的社交圈包含了日常生活、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必要性是非常强烈的。
文明的中心城市的参与也说明了贸易、经济方面的重要性。
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与社会变革
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与社会变革在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密不可分。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贸易的繁荣,城市逐渐成为了欧洲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本文将从城市的形成、经济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等方面来探讨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与社会变革。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农产品,从而有了剩余的物质可以交换和贸易。
其次,贸易的繁荣也是中世纪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着贸易的发展,商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贸易中心,逐渐演变为城市。
此外,政治和军事因素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一些贵族和国王为了加强控制力,会在战略位置上建立城堡,周围的商业和居民区域逐渐形成城市。
二、经济的变迁与城市发展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经济主要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
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商人们从各地带来了各种物品进行交易。
城市的商业活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与此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行业和工会。
他们通过组织和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三、社会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发展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农民和佃农们逐渐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他们通过努力和机遇,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次,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
不同的行业和工会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规则,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城市中的社会交往也更加复杂多样,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增多。
总结起来,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贸易的繁荣以及政治和军事因素等密切相关。
城市的经济变迁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成为了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
从中世纪的市民社会透视西欧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008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215
欧洲历史上的主题之一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近代专制国 家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一改变欧洲乃至世界历史面貌的 正如沃勒斯坦所说, “序幕在中世纪拉开” ①其间城市和市 其 。 民阶层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以致于有历史学家称 “城市是欧 洲从中世纪迈向近代进程中的里程碑” 。而中世纪中期在城 市中出现的市民社会, 更是为近代市民社会即近代西方文明 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因素和资源, 为以后资本主义的产生、 发展 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运动提 供了阶级基础, 促进了现代国家的诞生。本文拟就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对市民社会的历史地位展开论述。 一、 经济基础 在经济基础方面,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为近现代西 方市民社会经济基础的形成, 提供了内在的基本因素。 一是以独立、 平等的经济人格为基础的工商业经济关系, 二是 立足于这一经济关系追求工商业利润的市民阶级。 在西欧从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变革的过程中, 这两个作为近代市民社会 的内在基础性因素, 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虽然市民对于封建经济主体还有某种程度的依赖, 但是 西欧城市的兴起是 “中世纪欧洲的一个新的政治和社会有机 体, 而在早期封建时代未曾有过这样的先例。②作为城市中的 ” 市民已把追求个人人身自由, 独立发展商品经济的观念深深 烙在内心深处, 他们意识到他们是作为个体进入市民阶层, 因 而他们之间不存在封建等级依附的纽带, 而是建立了全新的 经济和人身关系。 正如德国谚语所说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 在这里, 以自由人身份从事商业和商品化的手工业经济活动 的城市居民, 可以自由支配他们自己的财产, “ 如同自由支配 他们的人身一样; 他们可以取得、 占有、 让渡、 交换、 出卖、 馈 赠、 和遗传他们的动产和不动产, 而不受领主管制。 ③正是在 ” 这种人的独立性基础上, “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变换, 全面 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
【冀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第6课《西欧的社会生活》精选习题3套(含答案)
西欧的社会生活1.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城市衰落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于 ( )A.10世纪B.11世纪C.13世纪D.15世纪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
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B.人身自由权C.特许经营权D.男女平等权3.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 )A.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D.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4.“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这一段内容描述的是城市哪一居民的生活 ( )A.商人B.城市贵族C.银行家D.手工业者5.12世纪,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城市的兴起B.庄园的出现C.大学的兴起D.行会的出现6.中世纪大学基础课程除了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外,还有( )A.逻辑和音乐B.法学和神学C.医学和法学D.法学和逻辑7.中世纪教会支持创办大学的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扩大神学的研究和传播C.开展世俗教育D.为宗教改革准备条件8.一幅图画描绘了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文法、算术、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的则是神学。
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前2世纪的麦加B.3世纪的印度C.13世纪的巴黎D.19世纪的英国二、辨析改错9.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城市和大学兴起。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许可证”。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特点之一是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
本文将就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展开探讨。
一、城市发展与规模扩张在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城市发展相对较慢,大部分的人口仍生活在农村地区。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贸易的发展,城市开始迅速兴起。
其中,一些特定的地理位置,如河流交汇处和贸易路线交叉点的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也开始扩张。
城市的街道逐渐拓宽,建筑物更加密集,修建了城墙来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袭。
同时,伴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各类职业如商人、手工艺人、医生、律师等也开始在城市中兴起,形成了多元化的劳动力市场。
二、城市组织与行政管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组织与行政管理也越发重要。
为了有效管理城市事务,一些城市开始建立独立的市政机构,如市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市议会负责管理城市的经济、行政和法律事务,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
此外,一些城市还建立了行会组织,通过聚集同行业从业人员,维护行业利益、提供职业培训和保障工人权益。
行会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也为城市的社会团结提供了支持。
三、城市的社会变迁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和行政层面的变迁,也伴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首先,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与专业化。
不同行业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职业专业化的人才逐渐增多。
这种专业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
其次,城市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商人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积累了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新的上层社会。
与此同时,手工艺人、雇佣工人等也组成了城市中的工人阶级。
最后,城市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化。
城市中的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与农村相比,更容易导致社会冲突和文化碰撞。
四、城市的文化繁荣与知识传承城市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纷纷汇聚于城市,形成了文化的中心。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分析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分析欧洲城市在中世纪时期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不断加速。
这些城市对于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一下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运行情况。
一、城市的社会结构1.统治阶层中世纪城市的社会结构中包含了很多的阶层,其中最高的阶层便是统治阶层。
统治阶层由当地的贵族和领主组成。
城市的统治阶层在中世纪时期常常是新兴的、但占有较大财富的上流阶层。
他们通常会采取很多能够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政策措施。
2.商人阶层商人阶层是中世纪城市结构中比较重要的一层,尤其是在一些贸易比较发达的城市中。
商人阶层在城市社会中地位日益增强。
商人们常常购买贸易权利、拥有股份,并积极参与城市事务。
商人阶层一般是占有中下层财富的人群。
3.手工艺人阶层手工艺人阶层包括制造掌握一定技艺的手工艺人汇集而成的群体。
他们往往拥有熟练的技艺和技术,以及各种经验和技巧。
在中世纪城市结构中,手工艺人阶层拥有着很强的生产力。
尽管经济影响力并不是最大的,但这群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
二、城市的经济结构1.贸易贸易是中世纪城市的经济支柱,这是中世纪城市的经济主力军,也是中世纪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城市的贸易可以分为城内贸易和城外贸易,分别指城市内部交往和城市和外界交往。
城市内部贸易主要是基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和工商生产的出售。
而城市和外界的贸易则是通过城市周边的贸易路线开展的。
2.手工业手工业是中世纪城市的另一大经济支柱。
手工业由很多手工艺人组成,这些人负责生产各种商品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
厨师、裁缝、鞋匠、木匠等各种手工艺人组织成为了中世纪城市中重要的支柱之一。
3.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城市重视交通建设,铺设街道和修建桥梁以便于商业贸易的开展。
同时,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还要进行城市垃圾清理、城市围墙的建设等工作。
欧洲中世纪历史 文化与社会变迁考题
欧洲中世纪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考题欧洲中世纪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考题在欧洲历史上,中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约1000年,从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针对欧洲中世纪历史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
一、政治变迁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多次变迁。
最显著的是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封建时代以君主领导的世袭封建体系为基础,各地的贵族拥有土地和权力,与君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治统治。
这种分散的政治体系导致了欧洲的政治分裂,同时也形成了君主与贵族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二、社会变迁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城市兴起和社会阶级分化三个方面。
首先,人口增长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扩大,为城市和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城市兴起成为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并促进了社会交流与文化的发展。
最后,社会阶级分化加剧,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更加明确,封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也日益加深。
三、文化变迁在文化方面,欧洲中世纪经历了宗教改革、学院教育的兴起和文艺复兴等重要的变革。
首先,宗教改革对中世纪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的行动,使得天主教的统一性受到冲击,新教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
其次,学院教育的兴起为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大学的建立使得知识逐渐传播开来,并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最后,文艺复兴的发生使得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人们重新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对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欧洲中世纪历史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中,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封建制度的确立导致了政治的分裂和贵族统治的蔓延,但同时也为城市的兴起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为后来的欧洲历史奠定了基础,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基础练习 华东师大版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基础练习1.庄园遍布在欧洲各地的时间大约为()A.9世纪B.10世纪C.8世纪D.11世纪2.西欧庄园的佃户主要包括()A.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奴隶B.无地的农民B.缺少自由的农奴 D.流浪过来的人3.下列关于西欧庄园领主与佃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佃户每周一般为领主劳作三天B. 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B.领主与佃户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D.佃户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为领主服务4.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 )A农庄B农村C农场D庄园5.“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
”这段文字反映了( )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6.在西欧,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 )A出钱赎买B要缴纳土地使用费C要向领主送各种礼物D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7.下列对西欧庄园自由农民地位评述错误的是( )A.自由农民是独立的生产者B.拥有份地保有权C.领主随时可以没收他们的土地D.自由农民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8.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 )A自由农民B自由农民和农奴C自由职业法官D领主或他的管家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直领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
领主直领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民义务耕作~直领地的收益全都归封建主所有。
而农奴则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生。
农奴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其所有权仍归封建主。
若农奴后代继承份地使用权~必须交纳继承税。
材料二13世纪的庄园法庭(在领主宅第的厅堂审理)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比较研究
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比较研究内容提要本文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作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定义,并从自由城市与雇佣劳动者、城市政治制度与市民斗争、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开拓诸方面,论证了中国古代明清社会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谓“萌芽”实属一个不存在的虚假问题。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明清城镇自由城市雇佣劳动者西欧中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
或者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建立、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内在素质和传统文化诸关系,逐步培育出这一有着细胞系统构造的胚芽,且在有关历史条件下茁壮成长。
而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研究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所以问题讨论了数十年,有关论着可谓汗牛充栋,非但得不出什么经得起检验的科学结论,结果却是长期争论不休,进行着捕风捉影的文字游戏。
本文将萌芽认定为是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组织齐备而发育全面的社会系统构造,把中世纪城市整体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进行中西比较论证、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直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可能孕育出这样的胚芽,因此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
一、自由城市与雇佣劳动者西方中世纪所谓自由城市,它首先意味着其居民是自由人。
许多城市在斗争中获得的特权证书明确给予市民以人身自由,而取消作为农奴的一系列束缚。
“确实在原则上,依照每一个都市团体的原来的法律,所有市镇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这是一个能繁殖的胚芽,……市民中没有一个人被允许有特殊权利。
其次,市民、工匠或商人均享有人身自由。
日耳曼的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得一个人自由。
’”①尽管它只是一个法律原则,事实上的不乎等还远没有解决,然而这一法律原则却成为城市日后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
世界史知识点清查卷二
A.背景B.过程C.结果D.影响
45.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是()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B.制宪议会制定宪法
22.哥伦布和其他探险家发现,旧大陆对新大陆玉米、棉花、花生、辣椒、菠萝、鱼、烟草等作物一无所知,在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后,这些作物便被用以工业制品交换等方式引入欧洲。这一行为()
A.推动了物种交流B.促进了人口流动
C.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D.引发了早期殖民战争
23..现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夺走了非洲20多万人的生命,而在近代历史上人为因素造成非洲丧失1亿精壮人口的事件是()
A.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B.三国目的是争夺霸权
C.国家利益是战争的目的D.英国丧失了海外市场
40.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其中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是()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的独立战争D.1861年俄国奴隶制改革
41.孟德斯鸠说: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
C.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D.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3.新生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他们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则材料所表达的新生资产阶级的主张是()
A.主张完全否定宗教神学B.借用基督教神学表达思想
C.反对世俗文化表达思想D.主张摆脱教会的思想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市民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地位变迁问题是目前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性改变[1]。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始于10世纪后期及11世纪。
毋庸置疑,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
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又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开始脱离农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逐渐集中到城市之中。
而手工业在“进城”之后,又产生了城乡交流和向外开拓市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随着贸易的日益扩展和深入,西欧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也引起了西欧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体。
手工业者和商人作为城市兴起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愿的方式定居在封建城堡或教会城镇的围墙内[2],开始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去适应新兴的社会生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市镇机构。
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观念,例如:集市贸易中的平等原则被引入城市生活中,在商品交换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是作为商品的私有者、交易者出现的;封建主们无论是向集市上的交易者购买商品,还是把自己庄园内的剩余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卖给需要者,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
因此,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纷纷抛弃传统的庄园而奔向城镇,由封闭的生活方式转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由被奴役的地位转为拥有较多人身自由的地位,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出现了,西方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市民的传记时代”[3]。
二、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西欧城市从开始形成之日起就出现了一股同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政治力量———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
市民阶层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
他们从11世纪起,采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开展“城市公社革命”,争取城市的自治权和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社会制度[4]。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崔晓乐(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西欧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以城市为载体,为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利益不断斗争,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
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清城市与西欧城市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结构,城市中“雇工人”和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市的发展中诞生。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雇工;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82(2009)01-0038-03收稿日期:2008-12-12作者简介:崔晓乐(1985—),女,甘肃通渭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Vol.21No.1March.2009中世纪西欧各国的王权普遍式微,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的强势贵族。
这些封建领主将城市视为自己的所属物,用统治乡村、庄园的方式去管理城市,和城市的市民阶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在这场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城市市民阶层往往能够取得优势。
因为西欧当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政治上的权力分割和离心倾向造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和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5],封建势力的代表———各级封建主往往不能协同作战,反而因利益冲突而相互制约,从而给城市市民阶层争取自由的斗争提供了良机。
例如,11世纪时法国康布雷的居民受到了教士和富商们的大力帮助,宣誓成立“公社”去反对世俗皇帝的权威,经过反复曲折的流血斗争,终于在1122年以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之争结束而获得自治。
再如在英伦三岛,1066年诺曼底勋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很快建立起了比欧洲大陆强大得多的中央政府,这迫使地方贵族相互联合,团结城市市民的力量去共同对抗英王的统治,从而使英王在某些时候不得不同意城市尤其是伦敦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治。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为实现自由贸易的目的,也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各种组织,如协会、公会、联盟等,壮大了自身的力量,以争取自由或自治。
这种情况在德意志表现得尤为突出,在13和14世纪德意志西南部的城镇里,行会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城市统治权,他们推出的代表参加进了议事会,能够决定城市的重大事务。
在另外一些城市中,商人们选出信任的代表按照惯例进行仲裁,形成所谓的“灰脚法庭”,而开明的大领主也很快认可了这种法庭并赋予其政治合法性。
随之而来的则是政治自治,出于防御的需要,城市必须形成一个共同体,需要统一的管理。
于是,城市的公共管理机构———市参事会就应运而生了。
总之,在争取城市自由的过程中,城市市民阶层由被压迫者变为反抗者,为争取自由与封建王权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成为社会变革的策源地与突破点。
三、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中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中世纪西欧城市之所以被称为自由城市,是就其法律地位而言的,城市从领主和国王那里,得到特权证书,以保障其自由、特权和其他一些权利。
有了自由,商人和手工业者才能根据各自的行业结成自己的社团,才能相互缔结契约。
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能够自由地支配自身、行动和财产的,并且彼此处于平等地位的人们才能缔结契约”[6]。
另外,当城市纷纷兴起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成为了城市市民,许多城市颁布法令,给予这些人以人身自由,并取消作为农奴标志的结婚税、继承税等。
有些城市虽未明确这种权利,但后来也慢慢形成了习惯法,例如规定一个农奴逃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期间其领主并没有提出异议,即可取得自由身份,过去的主人再也不能迫使其返回。
市民不但取得人身自由,而且其安全也受到法律上的保障。
比如一些城市的特权证书上说明市民不得被任意传唤出庭,也不得被强制逮捕,在审讯之前不得被监禁等。
下层民众(主要是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工人即所谓帮工与行东之间,除了由于在财产或地位方面的小小的并且常常是暂时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差别以外,再无其他的差别,两者都受过相同的职业训练。
工人在与他的行东的女儿结婚的那一天,以及在他聚集了自行开业所必须的小量资本的任何时候,他就可以成为行东。
帮工可以自由地从事工作;他仅仅受一个具有一定期限的契约的约束。
”[7]即使是学徒,在法律上也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比如13世纪的《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规定:“如果学徒由于匠师的过失而离开其匠师,他自己或他的朋友应到织工行会会长面前,说明这件事的情由;会长在两周之内应召唤学徒的匠师,对他训戒说,对于学徒他应该供应适当膳食,像对上等人的儿子一样,并应给予衣屣。
倘使他不遵照办理,学徒可以另找匠师。
”[8]城市自治运动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促使城市法的诞生。
伯尔曼总结城市法是由契约、参与和阶级三个方面构成。
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特许状是一种社会契约;实际上,它是近代政府契约理论产生的主要历史渊源”[9]476。
因为,“特许状是一种进入某种身份的协议,即进入一种其条件由法律规定并且不能由任何一方意志所更改的关系之中的协议”[9]476。
伯尔曼还强调了城市法的宪政特征,它使城市的政治权力属于全体市民,即免除市民的许多封建徭役和赋税,也限制了王权的滥用,同时也排斥了教会法对世俗事务的干预,使城市成为一个世俗的社团和实体。
正是这个有着独立法律体系的社团,为了维护自己已经享有的权利,要求获得参与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利,或者更具体地说是要求获得参与制定税收的权利,开创了议会制度。
议会保证了市民阶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使以市民阶层为经营主体的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0]。
同时,工商业者及市镇其他职业者凭借自身力量组成了多种多样的具有一定政治和司法职能的行会社团,如商人行会、手工业者行会、社区行会等。
这些市民社团成为城市的基本政治和社会组织单位,城市议会的议员实际上是行会等社团选派的。
比如在意大利,行会成功地主宰而且实际上控制了自治联盟政府,并把它的权力集中在自己的代表即行会官员的手中。
在低地地区,如比利时的弗兰德尔,工人行会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反对商人贵族政治,在一段时期内对欧洲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世纪城市复兴和商人阶层的出现还导致了新型价值观的产生,为当时发展停滞的西欧注入了活力;西欧的城市政体相对于封建领地上所实行的统治来说,其进步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相比,它所欠缺的也只是摆脱行会束缚的个人自由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市民作为“第三等级”,日益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具备了向资产阶级过渡的政治、法律及经济基础。
葛兰西在他的《狱中札记》中详细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阶层,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坚实的基础不是它的国家机器,而恰恰就是缓慢发展起来的市民阶层。
这个阶层的内部结构不是靠伦理道德或等级制度来维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市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毫不吝惜使用武力,迫使统治者颁布维护市民权利的法律,修改古老的习惯,从而使城市法发展成一套完善的市场经济保障体制。
“市民阶级最不可少的需要就是个人自由。
没有自由,那就是说没有行动、营业与销货物的权利,没有自由,贸易就无法进行。
他们要求自由,仅仅是由于获得自由以后的利益。
”[11]市民阶层不断为此斗争,并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
四、明清时期中国雇工和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和中世纪的西欧相比,中国社会从未完全形成过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与之相关的市场、契约及市民(公民)权也全部是舶来品[12]。
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城市中的中下层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尤其是雇佣劳动者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唐宋时期,史书典籍常常将雇佣劳动者与劳役、奴仆混为一谈,甚至将其与被典当、鬻卖的人口相提并论。
明清时期的“雇工人”在法律上并不是平等的自由人,“雇工人”称雇主为“家长”,双方是“主仆名分”。
在明清法律条文中,“雇工人”的地位虽略高于奴婢,但要低于普通人,在犯罪量刑时,等级定在奴婢与普通人之间。
而在实际生活中,“雇工人”的地位则几乎等同于奴婢,区别仅在于:“雇与奴虽同隶役,实有久暂之殊”,“雇工人者,雇请役使之人,非奴婢之终身从役者”,然而两者“盖亦贱隶之徒耳”,即受雇期间“雇工人”与奴仆被同样役使,雇佣期满离开雇主后方复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