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周立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20031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G2000048705)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概念 内涵通过回顾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论述了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提出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国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突出特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1974年,美国著名思想家莱斯特 R 布朗,开始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主要针对世界环境问题进行 观察 ,并出版了一系列 环境警示丛书 ,掀起了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潮.21世纪伊始,布朗又开始对全球经济问题进行 观察 ,他于2001年5月创办了全球政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年11月,出版了 Eco-e conomy:Building an Economy f or t he Earth , 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构想,提供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并且不断地对我们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行评估 [1],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以生态经济为主旋律的全球经济运动已经开始.一、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不断积累资本的经济增长过程.正如布朗所说, 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食物维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自然环境被不断改变,整个地球的负荷在不断加重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 八大公害事件 ,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激起世界范围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与批判.进入70年代以后,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增多及人口增长过快等等[2].很明显,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很难解释这些问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其他一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与经济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3,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Kennet h Boulding在他的一篇论文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中正式提出了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从此,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并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时代的声音.二、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近20年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生态经济 这个术语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政府报告、研究论著、宣传标语甚至一些企业的宣传画册中.多数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最权威的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 obert Costanza给出的定义[5,6]: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但目前的任何学科都没有238很好地包含这些内容.生态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拓展这些交叉领域,将现代经典环境经济学和受生态学影响的学科都纳入其子学科之列,同时它也鼓励用新方法来考虑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虽然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 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1].布朗在其著作 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 中提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观点,并将这一思想同哥白尼挑战 地心说 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相提并论.他认为如果经济子系统的运作,不能与大系统 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势必两败俱伤.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极限的压力越多,这种不和谐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因此,生态经济要求经济政策的形成,要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1].国内学者的研究与国外基本一致.对于生态经济内涵的理解基本上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述也不同,常见的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和稳定、生态经济平衡等.王松霈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是载体,生态经济平衡是动力,生态经济效益是目的[4].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家的思想,笔者认为,生态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的生态化.其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首先应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经济增长应该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即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转化而构成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学则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当前生态经济问题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可以说,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化学肥料的应用推动了农业革命,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科技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立了现代灿烂的工业文明.生态经济理论也必将酝酿和推动一场新的革命 生态革命,并为这场革命提供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而推动和建设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三、国外研究进展生态经济学真正作为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关系的一门学科而走上国际舞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 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的成立,以及1989年 Ec ological Economics 刊物的创办,成为生态经济学正式创立的标志[7].从生态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生态经济学概念的酝酿和产生阶段(1850~1969年)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的产生与经济学(economics)和生态学(ecology)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 海克尔(E.Haeckle)于1866年提出的,比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大约早一个世纪.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 乔治 坦斯利(A.G.T 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生态系统思想的产生,人们才有可能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8].传统的生态学只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不考虑人类活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促使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逐渐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扩展,从主要研究自然生态系统过渡到主要研究人类生态系统[9].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其(M ekenzie)首次把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对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上,主张经济分析必须要考虑生态过程.194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林德曼(R.L.Lindcman)创立了生物量 十分之一 定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R achel Car-son)发表了著名的科普读物 寂静的春天 ,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近代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而后经济学和生态学交叉发展,各种论述生态经济问题的著作相继问世,如:污染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 鲍尔丁(Kennet h Boulding)发表了 宇宙飞船经济观 ,引起了世界的巨大轰动,60年代后期,他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2.全球生态经济问题的大辩论阶段(1970~1987年)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涌现出大批关于全球资源、环境与发展方面的论著,而且引起了全球范围内239的大辩论.1968年4月,以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的 罗马俱乐部 成立,1972年美国的米都斯(D. M eadows)发表了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报告 增长的极限 .而后出现了一大批相关论著,如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 哥尔德史密斯的 生存的蓝图 ,巴巴拉 沃德和雷内 杜博斯合著的 只有一个地球 ,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利奥 佩西的 未来的100页 ,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卡恩(Herman Kahn)的 下一个200年 ,朱利安 西蒙(G. Simmons)的 最后的资源 .在这场大辩论中,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都广泛参与进来,对人类与自然,以及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了各种论述与预测,可谓百家争鸣.后来的学者将他们划分为三个学派:悲观派、乐观派和中间派.悲观派以 罗马俱乐部 为主要代表,其主要观点是,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人类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增长是有极限的,因此他们主张限制增长;乐观派以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卡恩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人类正处于从贫困到富裕过渡的400年 伟大转变 的中期阶段,这个过渡只有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他主张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中间派以柯尼什的 环境经济学 和阿尔温 托夫勒的 未来的震荡 、 第三次浪潮 为主要代表,其观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现实的对待和分析人类面临的问题.总之,无论是悲观派 增长的极限 还是乐观派 没有极限的增长 基本上都认为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很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方面的严重问题.因此生态经济学理论就成为时代的要求.3.生态经济学价值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的成立,以及第二年 Ecological Economics 刊物的出版发行,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7].从此以后,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方面的重要进展.(1)概念和问题的明确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Cost anza在 Ecological Economics 创刊号的首篇文章中给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其需要研究的生态经济问题.Cost anza给出的生态经济学概念前面已有论述,可以概括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利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当前的生态经济问题.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应该是对生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探讨.生态经济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还处于探索和发展时期,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研究方法体系.Costanza本人也认为[6], 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可能有人与所谓正确的方法、模型或范例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正如瞎子摸象的故事一样,我们有限的知觉手段也只能触及系统的一些不同部分,如果这些手段没有与其他方法、模型和范例充分结合的话,我们就会得到偏颇的结论. 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详细而精确的方法应当为这一目标服务. 可见,生态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心目的是解决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2)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的研究实际上自从20世纪60年代生态经济学被提出以来,一些学者就开始探索生态经济资源的价值问题了,各种价值学说相继涌现,如有限资源价值论、收益决定价值论、边际效用论、均衡价格论、自然资源价值论等等,大都是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来研究生态经济价值的,不能反映环境资源与经济的本质关系[8].Odum在以往能量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值价值理论,为生态经济资源价值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而后,基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特征以及热力学定律,Odum又提出了以能量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方法 能值分析(emergy analysis).能值是 一种流动或者存储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形式能量的数量 ,或者说是 产品和劳务形成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效能的数量 [10].能值分析就是把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的能量转换成同一基准的能值,来分析和衡量系统内部的能量运动特征.Odum的能值理论以及能值分析方法为生态经济学这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后来的学者又发展了他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并成为该时期生态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 P)的研究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G DP进行了完善;D 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以及Cobb等人将ISEW又进行修正提出的真实进步指标(G PI);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 ootprint)是一种更直观与综合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模型指标.在这些指标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稀缺和环境质量下降两个方面的缺陷,联合国统计局于1993年建立了新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Costanza等13位学者建立的24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11].他们将全球的生物圈分为16个生态系统类型,将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个指标类型,并根据他们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价值大约为16 1012~54 1012美元之间,平均价值为33 1012美元,相当于同期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 NP)(大约18 1012美元)的1.8倍.该研究成果于1997年在国际著名杂志 Nat ure 上发表以后,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轰动,也掀起了国际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从而为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四、国内研究进展我国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和建立始于1980年,比美国最先提出的生态经济学概念晚了10多年.1980年8月,我国经济学家许涤新首先提出了进行生态经济研究和建立生态经济学科的建议.同年9月,以许涤新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以马世骏为代表的生态学家,进行了第一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流,主要是讨论了生态经济学的建立问题.1982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1984年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正式成立.1985年6月,创办了全世界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 ,比美国的 Ecological Economics 还要早4年.关于我国生态经济研究阶段的划分,国内学者的相关论述较多,本文不再赘述.但由于不同学者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划分的结果也差异较大.笔者综合考虑各家观点,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合适:第一阶段, 1980~1985年,是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建立和理论探索阶段;第二阶段,1986~1994年,中国生态经济学科体系的形成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阶段;第三阶段,1995~现在,以 中国21世纪议程 为标志,中国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逐步开始与国际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接轨,主要表现在应用西方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尝试开展定量研究等方面.国内的生态经济研究同国外比较而言,有三个突出特点.(1)政治性和政府行为比较强,富有宣传性从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提出,到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以及后来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因此,中国的生态经济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的影响. 生态经济建设 、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与 可持续发展 一起,成为近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词语.生态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的事情,如西部大开发中的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等工作仍然是以政府指令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政府行为,对生态经济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生态经济理论在农业、工业、城市、企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2)重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具有系统性国外生态经济学研究比较重视全球性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而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比较重视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早在1982年的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上,就确立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生态经济系统.到1985年姜学民等就已经初步提出了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并划分出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域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2].在其后的10年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完善,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专业研究到部门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Tian Shi在 Ecological Economics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总结[13].(3)注重应用领域的研究,具有实践性王松霈在其著作 生态经济学 中总结认为,20年来我国生态经济学研究做的更多的工作是服务实践和指导实践.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自成立以来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也主要体现在生态农业,山区、林区、牧区等的生态经济开发与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的研究[4].就目前生态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范畴: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宏观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决策研究;二是,以定量化研究为核心的微观生态经济系统价值理论研究.或者参考经济学的划分方法,可以将这两个范畴称为宏观生态经济学和微观生态经济学.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宏观理论体系和应用研究已比较成熟,但微观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和定量化的研究还正在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方法开始逐渐被我国学者应用到国内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再一次证明,一门新兴学科总是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萌发,并总是要经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2004年3月25日收到)周立华 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1 莱斯特 R 布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21(下转第242页)241(上接第241页)2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 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4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C ostan za R.Ecological Econ omics,1989;1:1-76 C ostan za R.,Kin g,J.Ecological Econom ics,1999;28:1-97 Turner K.,et al.Ecological econ omics:paradigm or p er s p ec-tive.In:van d en Bergh,J.,van d er Str aaten,J.ed s.Econo-m y and Ecosystem s in C hange:Analytical and H istorical Ap-pr oach es.Edw ard Elgar,C helten ham,1997:25-498 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 舒惠国.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9410 Od um H.T.Environm ent Accou nting:En ergy and environ-m ental Decision M aking.New Yor k:John Wiley and Son s, 1996:37011 Costanz a R.,et al.Nature,1997;387:253-26012 姜学民等.生态经济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13 Tian S.Ecological Econom ics,2002;41:5-20Eco-e con omy an d Ecolo gical Econ om icsZ hou L-i huaPh.D.,Associate Professor,Cold and Arid Regions En vironm ental and Engineer ing Res ear ch In 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 hou,Gansu730000,ChinaKe y w ords ecological economics,con cept,mean ing中国院士 的考证文榕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080)关键词 中国院士 院士考证 学术史 名称规范文章针对目前有关 院士 的一些混乱现象,提出 中国院士 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考证、澄清了某些具有相当权威性机构、媒体和出版物的有关差错,提供了不同时期 中国院士 的统计数字.院士 是国家设立的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相关科技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并可称之为学术权威的人士的肯定;他们享有终身荣誉.院士的情况对多学科、专业(包括相关的核心文献研究、人物名称规范、人才学的研究等)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但 中国院士 出现仅半个多世纪,就已造成有关情况的差错和失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故防微杜渐不无必要.一、 院士 沿革与多样性Academician的中译名词,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包括 院士 一词;1962年修订的 英华大辞典 中尚可见译为 学会会员,学士院会员,院士,协会会员 ,而1975年出版的 新英汉词典 中,已简化为 院士;学会会员 .1.各国 院士院士 的由来虽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但世界上诞生第一批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则延至17世纪中叶的法兰西科学院成立并招聘的那些著名科学家.迄今, 院士 称谓已基本通行于世界学术界(当然,也有称 会员 等).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与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工程院)外籍院士介绍反映世界院士状况: 称 院士 ,如: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克里斯琴森,工程院)、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莫里茨)、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辛克维奇)、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比施根斯,工程院)、法国科学院院士(利翁斯)、荷兰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米歇尔)、日本学士院院士(井口洋夫)、中国 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士 (冯元桢) [中国 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士 (崔琦)]、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 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陈省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李约瑟)、 20个国家与地区科学院院士 (利翁斯); 不称 院士 ,如: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委员(米歇尔); 一国多种 院士 ,如: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冯元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省身)、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院士(冯元桢)、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 一国有多种称谓,如:英国皇242。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平衡。
一、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如果我们忽视了环境保护,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例如,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会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等。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生态保护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虽然环境保护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成本,但它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
首先,保护自然资源可以为经济提供持续的资源供给,避免资源的枯竭。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
此外,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因此,生态保护不仅是为了环境的可持续性,也是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为了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提高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提高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效率。
其次,企业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在中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良好的协调。
例如,中国西部地区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成功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福建省的土地沙化治理工程,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止了土地沙化,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目录
• 生态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 经济生态化的内涵与意义 •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关系 •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实践应用 •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未来展望
01
生态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生态经济的定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 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一种经济模式。
长期效益
从长期来看,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互动关系将带来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04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的实践应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
• 总结词:生态农业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 详细描述:生态农业通过采用生态学原理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总结词:生态农业能够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详细描述:生态农业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同时,生态农业还能够保护土壤、水
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减缓环境退化的趋势。
绿色工业的推进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绿色工业是一种注重环境保 护和资源节约的工业发展模 式。
绿色工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降低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和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和环境效益。
绿色工业能够推动工业的可 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和环境 的和谐共生。
绿色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 工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化发 展,提高工业的竞争力和可 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绿色 工业还能够促进经济和环境 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经济学
矛盾要求:人类活动必需遵循生态经济 规律,保护与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就 能使经济发展有保障基础。
生态经济学理论界的两种观点 乐观派:提出没有极限的增长的观点。他们认为保持 持续增长最为安全。因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 类资源供应会源源不断,生态环境将趋于平衡。
悲观派 :罗马俱乐部的悲观派认为经济的发展,技术 的使用都已达到极限,人口增长也已如此,因此,为 了人类的生存必须停止增长,即零增长论。
可持续发展
涵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 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接受和认同。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的说:生态经济系统
具体的说: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上,以生态
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经济 活动为中心,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 间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 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研 究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生态经济问题,阐明 它们产生的生态经济原因及解决的理论原则,从 而揭示生态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二者之间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实施生态经济 战略。 2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 基础 。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途径就是 实施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
生态系统的基本矛盾
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是:
由于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供给有限性与人类需求 无限性的矛盾不断加剧之间的矛盾。 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生态与经济矛盾是对立 统一的,生态 系统是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并制 约经济活动;人类经济活动只是自然生态系统 中的一段过程,它依 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 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知识:生态经济的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生态经济的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的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越来越重视。
而生态经济的构建就成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什么是生态经济呢?简单地说,生态经济就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生态经济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简单粗暴的经济增长,而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由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变。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还需要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理念,引导消费者逐步转变消费观念,从而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
生态经济的构建除了上述方面之外,还需要从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
当今社会,许多重工业领域的产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产业需要逐步调整或淘汰。
同时,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生态产业,加大对于节能环保、绿色技术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生态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这样的转变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企业的积极响应,以及广大市民的共同支持。
在生态经济的构建中,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这不仅是因为环境本身的价值,还因为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如果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将会对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水土流失、生物遭受威胁、自然灾害频发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推行绿色生态化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经济是一个以生态为基础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其构建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
在生态经济的构建中,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生态保护成为了各国共同的责任。
然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之道,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的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挑战1. 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破坏的矛盾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长期以来,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采矿业、工业制造业等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导致了土地退化、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2.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土地被开发用于建设,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城市的水资源、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3. 产业结构与环保需求的不匹配传统的重工业和高能耗产业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但却是一些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需求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三、实现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环境的监管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2. 推动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并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促使经济的发展符合环保的需求。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首先要求我们抓好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
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毫不放松地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一、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经历与自然界长期斗争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指的就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
《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刘基《自然力的利用》一文中讲的“惟圣人为能知盗,执其权,用其力,非徒取其物发其藏而已也”,都是指人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掌握驾驭自然的主动权,不能只知道耗费自然界所固有的物质财富,无不浸透了朴素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能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惟一的家园。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自然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资源的开采越来越多,开采效率也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基于这一方针,中国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只有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这一理念最直观的表达。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路径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相关资料显示,社会各界和相关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看法很多,但归纳起来,其核心观点都是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分析的。
本文所述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类与自然共同进步的前提条件。
二、经济发展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一)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生态压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存技术和医疗技术的日臻完善。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也大大增加,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使其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世界上大部分资源难以再生,人们对资源的长期使用很容易导致资源枯竭,人口也会不断增加。
地球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上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得地球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
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1.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
具体实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意义与要求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意义与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关注。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要求。
首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通常以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大污染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但这种模式的后果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而现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高效、节约、环保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只有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技术等,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危害和破坏未来世代的发展能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
具体要求如下:1.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
制定强制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法律的威慑作用。
2.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利用。
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同时,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的再利用与回收。
3.提高环境污染治理与减排能力。
加强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的处理,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4.支持绿色产业与低碳技术的发展。
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提供清洁能源和环保产品。
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低碳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共同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同时,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增强环保责任意识,履行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
1.把生态项目、生态型项目作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抓项目建设是强县富民的关键。一方面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努力寻求在传统产业、工业园区、城 镇建设和有机农业的结合点----产业生态化、生态化。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围绕生态二字作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 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四大项目,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拓宽农民增收之路。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 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 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流通“三大工程”,实现资源多级利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有20多个品牌的农 产品已进入
关键字: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项目生态化
万载县位于赣西北边陲,锦江上游、武功山脉之北、九岭山脉之南,境内西、南、北三面重峦叠嶂,茂林修竹,东部平原沃 野,阡陌连绵,“三江两河十八水”网络全县,山川毓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63%,是江西省毛竹产区和江南重点林 区。该县是山区县,工业污染少,生态保存完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经济自然条件,发展生态经济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最佳 的选择。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要认识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和源泉,绝不能亦步亦趋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 虽有可能获得一时的发
1.立足长远,做好规划,保持经济发展良好硬件环境
按照全省提出的“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的总要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际工作中, 始终注意处理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保护为先”的三个原则,全面实施包括平原植树造林绿化和水资源保 护在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出台各类政策,细化保护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的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严 格的山林保护政策,保护好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并以保护为先导,以开发利用为动力和保障,通过保护促进经济发展,通 过合理开发造福全县群众。大力实施以“沼气进村组”、小水电等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要求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要求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下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要求:
1. 坚持绿色发展。
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 强化环境保护。
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促进资源节约。
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负担的最小化。
4. 加强科技创新。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5. 加强国际合作。
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环境保护的共同目标。
总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科技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近年来,全球化已经不断深入,信息、资本、服务、人员流动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密切。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
这将给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文化交流、技术进步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逐渐变得更加严重。
全球化意味着跨国公司更容易取得高度的利润,但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多个国家间的损失,例如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的、长效的解决办法。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是必然的趋势,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根本之一。
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东西协调。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协同的关系。
只有通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协同性理念将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所谓协同性理念,是指在资源分配上协调,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与生态开发之间的共生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相互促进。
协同经济和生态理念发展的利弊权衡需要将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均衡考虑。
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责任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负责,各国承担共同责任,全球连环保护,是缓解全球社会资源消耗压力的根本途径。
世界各个国家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质量上的提升,同时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
维护好全球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各个国家积极参与,还需要有一个可信、透明且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机构来监督协调全球环保事务。
在此基础上,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模式开展,以此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紧密相连,一方面经济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必须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这些资源的采集和利用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开采和燃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导致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大量排放废水和废气,都会破坏土地和水体的生态平衡,带来重大的健康危害。
因此,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且还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生态环境,那么长期来看,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会对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
例如,环境恶化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减退,渔业资源的枯竭,生态旅游业的减少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最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督促企业和公众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企业需要加强生产管理,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总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
只有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家园。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牺牲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可以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投资者,促进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世界各地的生态旅游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其次,经济发展也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治理能力的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人们可以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引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经济发展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环境保护。
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改善环境质量。
然而,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不容易。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
经济发展的部分行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过分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
例如,可以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对环境污染源进行分类管理,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此外,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还需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意识。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确保公众获得环境信息,参与决策,监督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
保护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是两个重要的目标,而且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也就需要我们如何来实现平衡。
事实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首先,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应该考虑到环境问题,因此应该推行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以保证生态安全。
其次,应该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保护法规,确保经济发展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而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此外,我们也可以推行绿色经济,以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绿色经济通过提高节能降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给予企业环保补贴和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以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政府应该推行环境保护费,这样企业就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
总的来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与经济系统他组织演化的
协同性 人同时作为生态经济系统中特定生物种群以及 经济系统调控者的角色双重性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复合 结构的融合性
组分及组分之间关联方式(系统把其元素整合
为统一整体的模式)的总和,称为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复合结构融合性的表现:
(1)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者的耦合关系
五、人同时作为生态系统特定种群和 经济系统调控者的角色双重性
在生态系统中,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一样,同属
于生物圈,同受生态规律支配。 在经济系统中,人是经济系统的调控者,以自 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 物质代谢过程。 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双重性,要求人在对经 济系统进行调控时,要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存续 为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并在经济运行全过 程之中,以此为最重要的行为判据。
生态经济系统中两种功能的统一性表现为:生
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互为功能对象,彼此互为对 方以及双方的复合体——生态经济系统的生存 发展作出贡献。 生态系统对于经济系统的功能:提供物质资源功 能,环境容量资源功能,舒适性资源功能以及 自维持性功能。 经济系统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经济发展引起对 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增长以及经济增强对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能力的作用。 经济系统中排放的污染物以及生态系统中的自 然灾害虽均源于系统性能,并由系统行为引起, 但都不是系统的功能。
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
采用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实施环境设 施运营市场化等方法,对自然资源的环 境容量资源功能、舒适性资源功能以及 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消 除价格扭曲现象,使人类活动引起的生 态变化能够通过价格信号体系在市场经 济中得到充分反映。
第四个前提:建立能引导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体系
•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自创性、自复制、自生 长和自适应的自组织系统。经济系统是由 人控制、管理的他组织系统。 • 两类演化的的协同是保障生态经济系统顺 利发展的前提,能否协同的关键是反映经 济行为引起生态后果的物理信息能否准确 的转译为经济系统能够接受的市场价格信 号,并且及时反馈到决策总中心,使之据 此作出正确决策。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概要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
解决矛盾的途径 经济生态化的历史必然性 经济生态化的基本概念 经济生态化的前提条件 关于我国如何实施经济生态化的初步想法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复合结构的融合性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种功能的统一性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种动力机制的联动性
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矛盾、主 要矛盾方面和解决矛盾的途径
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是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矛盾。 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经济生态化能使经济发展不仅符合经济规律要
求,也符合生态规律要求,是实现人在生态经 济系统中双重角色完满结合、系统自组织与他 组织两种演化过程协同、两种动力机制联动、 两种功能统一以及复合结构融合,从而彻底解 决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的唯一正确途径。 人类只有在反思自身长期实践及其后果的基础 上才能正确认识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矛盾。
三、生态系统动力机制与经济 系统动力机制的联动性
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
生态系统运行是靠太阳能不断输入,通过生物 的生命活动固定太阳能,为系统提供动力,维 持系统的运行,并经生态系统进入经济系统, 为经济系统提供能量。 经济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动力机制是利益机制。 两种动力机制的联动是生态经济系统存续的首 要前提,而是否能联动则取决于经济系统能否 协调好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 利益的关系。
四、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与经 济系统他组织演化的协同性
组织是系统的一类特殊的演化过程,是
系统发生质变的过程,是系统有序程度 增加的过程。 他组织必须有一个系统以外的组织者, 通常事前有一个目标,有预定的计划、 方案等,组织者组织系统使其按事前确 定的计划、方案,达到预定的目标。他 组织是控制、管理的过程,是信息反馈 过程。
生态学家 经济学家 Howard T. Odum : Systems Ecology Kneese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
( 2)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者组分的相 互渗透关系
H. T. Odum的能值(Emergy)方法。视经济 系统中机械、设备等为生态系统的内生变量 马寅初的人口论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学视生态系统内人口、资源、环境为经济系统 的内生变量
第五个前提:建立与健全民主化、科学 化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体系
经济生态化是与经济人性化紧密相关的,经济人性化
的本质是使人从工业文明时期的机器奴隶地位中解脱 出来,成为生产过程以及整个经济生活的自觉创造者, 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与发展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地区 的、国家的、区域的乃至全球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均 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均应 集中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整合一切有关的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此,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 的、科学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体系,并使之规范化、 制度化和程序化。
由于与有利于环境和有害于环境的各种经济活
动包括居民、企业家和政府在内各类的当事人, 有的可从活动中获得利益,有的则在活动中受 到损害。由他们不同利益关系所决定的行为取 向,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社 会公共管理机构在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 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应得的利益,构筑 规范所有当事人行为的行为规范体系,为实现 经济的生态化提供伦理和法律基础。
积极为实施经济生态化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有选择、有区别、有步骤地在有条件的企业、
园区乃至一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经济生态化的 试验与推广工作,(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省、市、县建设等)以便 积累经验为逐步实现经济生态化打下坚实的基 础。
谢谢
2003,4,17
经济生态化的历史必然性
逐步实现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 及所达到的发展水平不同,前者已经完成工业 化,而后者则仍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艰巨历史任务,但是,整个世界环境与发展的 全局决定了两者均应承担有差别的共同责任, 均应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通过逐步实 现经济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生态化的基本概念
经济生态化是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更替中,
通过建立与推广应用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 能及时准确收集与处理有关环境与发展信息的 动态监测与预测预警体系、能灵敏反映自然资 源及其诸种功能变化经济后果的市场价格信号 体系、能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体 系以及民主化、科学化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体系,使基于人类劳动的经济活动所引发的人 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及其产物能够逐步比较 均衡、和谐、顺畅、平稳与秩序地溶入自然生 态系统自身的物质代谢之中的过程。
第三个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自然资源提供的产品
与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使得人类影 响自然资源及其功能的活动(包括治理环境建 设等有利于改善环境状况的活动和污染环境和 破坏生态环境等有害于环境的活动)不能通过 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反映出来。无论是使人们 有利于改善环境的活动给社会提供无偿奉献的 外部经济性和把人们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活动 转嫁给社会沉重负担的外部不经济性,均会使 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发生扭曲,均会使人类活动 对生态系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不能通过价格 信号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及时得到准确的反映, 最终造成巨额的生态赤字。
经济生态化的前提条件
前提之一:建立对人和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体
系 前提之二:建立有关环境与发展信息的动态监 测与预测预警体系 前提之三:建立反映自然资源及其功能变化的 市场价格信号体系 前提之四:建立能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 为规范体系 前提之五:建立与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环境 与发展综合决策体系
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种 功能的统一性
性能与功能的关系
性能是指系统在内部相对于和外部联系中表现 出来的特征和能力。 系统行为所引起的,有利于环境中某些事物乃 至整个环境存续与发展的作用,称为系统的功 能。功能是系统行为对其功能对象生存发展所 做的贡献。 性能是功能 的基础,提供了系统发挥功能的客 观依据;功能是性能的外化,只能在系统行为 过程中表现出来,在系统作用于对象的过程中 进行观测评价。
第二个前提
反映经济活动中生态变化的信息流是否 畅通,对于能否顺利实现经济生态化至 关重要。为此必须在信息化的支持下, 研发与推广应用能够对于环境与发展进 行动态监测与预测预警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为实 现经济生态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经济生态化是与经济信息化紧密相关的。
关于我国如何实施经济生态化 的几点初步想法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从对生态经济系统
进行系统诊断入手,辨识生态经济系统中存在 的问题,反思产生问题的原因。 针对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拟定、实施经济 生态化的全面规划,规划中应力求在项目、企 业、行业、产业、区域、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乃 至国际合作等所有层次上的经济活动中实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一个前提
工业文明是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时期,但科学
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局限于节约生产单位产 品所需劳动时间和原材料,提高单位时间产品 数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等方面,而对节约使用各 类自然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未能给以足够重视。 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在科技发展的 导向方面,主要是要求把减少单位产品自然资 源使用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作为科技开发与选择 的重要方向,亦即通过开发与推广应用对环境 友好的技术体系,为实现经济生态化提供科技 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