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一、[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3.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B、(1)(2)(4)(6)C、(2)(3)(5)(6)D、(2)(4)(5)(6)5.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愚公移山》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与课外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1234(2)○1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况且把土石放在哪呢?○2但是这天晚上卫河河水暴涨(发大水),船都不敢过河。
(3)○1A担心/关心○2B神态描写○3C昧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
(4)示例一:都借神奇的结尾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甲】文借天帝被感动突出了愚公的坚持不懈;【乙】文借田某渡河的顺利凸显他的孝心。
示例二: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甲】文借天帝帮助愚公移山,肯定和赞扬了愚公的移山行为;【乙】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现出作者对孝亲敬老行为的认可。
事例三:都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甲】文借天帝帮助愚公完成移山心愿,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质朴愿望;【乙】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达人们希望有孝心的人(好人)能够平安顺利的美好愿望。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试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乙】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②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愚公移山》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0套)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乙)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救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④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⑤,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②喟然:感叹的样子。
③坐:同“座”。
④女:同“汝”。
⑤折节下贤人: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2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苟.且偷生B.指.通豫南首屈一指.C.固.不可彻固.执己见D.杂然相许.以身许.国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1.下列对于(乙)文相关语句的翻译有误一项是()A.勾践之困会稽也。
翻译:勾践被困在会稽的时候。
B.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翻译:他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在这里了结一生吗?”C.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翻译: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
D.曰:“女忘会稽之耻耶?”翻译:左右侍从时常提醒他说:“您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32.成功的道路通常布满荆棘,正如孟子曾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到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
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学期 文言文 愚公移山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龁,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北山愚公者./荷担者.三夫C.跳往助之./乙翁欲扶之.D.以.残年余力/以.天下之所顺2.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叟携酒/至乙翁第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4.(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二翁”身上都体现出了什么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这种精神的内涵意义。
人教版《愚公移山》对比阅读6篇(含答案)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6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加点的字。
绝对原创.中考必备《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绝对原创.中考必备《愚公移山》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一:青海省西宁市1、解释惩山北之塞惩:汝心之固固:2、翻译: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苦于顽固2、略。
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比较阅读二:2007年恩施自治州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汝之不惠2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27.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参考答案24、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
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比较阅读《愚公移山》《铁杵磨针》
比较阅读《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试题【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妻有遗男,始,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朔东,一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中加点的。
(2分)(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自言姓武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5.这两个,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6.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人物】【事例】【人物】【事例】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1.(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2.(2分)D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答案(热门8篇)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答案(热门8篇)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答案(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_______③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④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通,变通;②穷尽;③愁;④通“无”,没有。
2.你太不聪明了!3.D4.不愚。
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答案(2)[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甲]愚公移山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_________②汝之不惠惠:______________③帝感其诚感:______________④越明年越: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面句子。
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阅读题以及答案篇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选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更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真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_______(2)且焉置土石_______(3)何苦而不平_______(4)无陇断焉_______2.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现愚公驳斥智叟胜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太行、王屋两座山被移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人说这个故事的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2篇
(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清]彭端淑《为学》【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②顾:难道(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河曲智叟亡以应(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乙文谈“为学”。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作为它的一个论据吗?为什么?(5)两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及特点?请结合具体文字分析.(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①时令猎户捕之,往往反为所噬。
《桃花源记》《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桃花源记》《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解释以下加点。
(2分)(1)便要还家()(2)杂然相许()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B.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C.屋舍俨然杂然相许D.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14.内容理解。
(4分)(1))甲段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答:(2)乙段愚公移山的,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答:10.(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每题1分)11.(2分)(1)通邀,邀请(2)赞同,赞许(每题1分)12.(3分)C13.(4分)(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
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14.(4分)(1)表达了向往、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题2分,意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8.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
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苦于②越明年越:到了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误,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提出疑问,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阻止移山;智叟“笑而止之”是嘲笑愚公并阻止移山,坚决反对移山。
)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
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4)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
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解释:《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为学》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南辕北辙》中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是因为他的目标错了,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惩山北之塞 ___苦于_ ②甚矣,汝之不惠__同“慧”,聪明__
③西蜀之去南海 ___距离_④子何恃而往____凭借,依靠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聚室而谋曰(召集全家)(2)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3)惧其不已也(停止)(4)子何恃而往(凭借什么)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于是就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敲石挖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2)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9.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10.对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甲文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B.甲文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乙文“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表达了富和尚疑惑的态度,第二次表达了富和尚嘲讽的态度。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主人公:甲文将智叟与愚公作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在智大勇;乙文将富和尚与穷和尚作对比,突出穷和尚志向坚定,行动力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
(14分)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