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单元小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4、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金属汤匙取一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
4、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O和(白醋)混合。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一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紫色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范文
专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一、我们周围的空气;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氮气(化学式:):;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等(教材P27)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再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请回答以下问题:(1)红磷燃烧时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该实验选用红磷的原因是,可否用硫代替,为什么?。
(3)步骤④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原因是。
此实验的结果通常水进入集气瓶不足1/5,是分析原因:。
此实验的结果可能水进入集气瓶超过1/5,是分析原因:。
(4)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剩余的主要气体是:,通过该实验可推论出该气体的性质有。
(5)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1)几种主要成分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①氮气(教材P28):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稀有气体(教材P29~30):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2)空气污染给人类到来的危害(教材P30)、空气污染指数及保护措施(阅读教材P30~33)污染指数保护措施二.氧气(阅读教材P34~43)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溶于水(收集时,可用法),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收集时,可用法),液氧为色,固态氧为雪花状色固体。
2.化学性质: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
用氧气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养鱼时,为何用自来水而不用蒸馏水?三.自然界的水(阅读教材P46~48)(1)水的组成(实验及结论)①实验装置:见教材②现象:﹡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③结论:﹡(2)纯水、硬水与软水(知道三者是不同的,硬水与软水区分、转化的方法等)①纯水:蒸馏水(阅读教材P54~57)硬水:,井水、矿泉水、自来水多为硬水。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入手。并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
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
变化。
确立难点的依据: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
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化,而且变化
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
物质,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
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 学生学习能
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力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
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
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 新的物质。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对学科核 心素养的理解,采用“听、看、摸”教学实施策略,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我们身边的物质》
称
《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
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
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
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
的实际存在的物体。(板书:间接观察。)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出示课件) 7、小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三、物质在变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物质在变化。 1、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物质 (1)、(出示压扁的易拉罐)观察压扁的易拉罐
化学第二单元总结4篇
化学第二单元总结4篇【第1篇】初三上册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总结1.“一变,两不变”,即能转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针对性”,即催化剂针对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当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3.“多样性”,即某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硫酸铜溶液等都可作催化剂.而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转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种状况.学问点的熟悉该探究是为了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并且是测定其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最早是二百多年前,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通过试验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1/5的结论.目前,人们已能用试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里氧气大约占其体积的21%.解题方法点拨在解答这类题时,一般是不考虑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之外的其它成分.即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柱体的体积来示意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解答每个考点的方法点拨如下:1.仪器和药品的选用要留意两点:(1)仪器选用要恰当,填写其名称时不行有错别字;特殊是燃烧匙中的匙常常被写错.(2)药品选用时,要所选的药品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并且还不能有气体生成.2.试验操作留意事项及其缘由,要留意以下四点:(1)操作要规范、精确;例如,引燃红磷后肯定要快速地把塞子塞紧;否则,燃烧匙进入装置过程中装置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试验结果偏大,引起试验误差;还有可能会使白烟集中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等等.(2)挨次要正确;例如,试验前在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然后将余下部分再划分为五等分,否则会使试验结果偏大,引起试验误差;再如,试验时肯定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引起试验误差或者造成试验失败;又如,试验时还要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否则,红磷燃烧时有部分空气从导管口逸出,引起试验误差偏大或者造成试验失败;还有,要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否则,可能使氮气仍旧处于膨胀状态,导致试验结果偏小;等等.(3)试验时引燃红磷后,要马上伸入瓶中,以防生成的白烟过多地集中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4)红磷和烧杯中的水肯定要足量,否则会使试验结果偏小,引起试验误差.3.试验现象及其分析,需要抓住两点:(1)红磷燃烧的现象--发出黄白色火焰,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放出热量;这说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其实生成的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小颗粒.(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4.试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要弄清两点:(1)瓶内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也就说明白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2)误差偏小的缘由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没待装置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并进行读数判定了(由于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④弹簧夹右边的导管中存有的空气进入集气瓶内;⑤红磷熄灭时,集气瓶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氧气的浓度达不到红磷燃烧的要求而已;⑥烧杯中的水可能不足以注满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当然,装置漏气还有可能会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时溢出,从而引起误差偏大;还有,集气瓶装水前,就将其划分为了五等分;这样试验前装的水会增加用来示意氧气体积的水柱体的体积,从而引起误差偏大.5.反推剩余气体(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由空气的成分可知,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通过该试验可以推断归纳出氮气的性质有: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常温下氮气是无色气体等等.进而推断出氮气的用途有:氮气常用作爱护气,食品包装时充氮可以防腐等等.6.空气的污染,由于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集中到空气中,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从而造成空气污染.7.试验后瓶内液体的酸碱性,由于红磷熄灭后不长时间,白烟也就渐渐消逝,溶解于瓶内水中,生成了磷酸,导致瓶内液体显酸性;假如滴入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第2篇】初三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归纳总结初三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归纳总结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试验p23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需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应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梳理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梳理1: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制法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为淡蓝色,固态氧也为淡蓝色。
(2)化学性质注意:①铁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②将铁线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受热面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③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梗的作用是:引燃铁丝④为什么待火柴杆即将燃尽时,再将其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助燃性)。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缓慢氧化:金属的锈蚀、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食物腐烂、有机肥的腐熟。
共同点:①都需要氧气②都放热不同点:①反应速率不同②前者发光、后者不发光2.氧气的用途:①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②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火箭发射的助燃剂)3.氧气的制备:(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KMnO4△K2MnO4 + MnO2 + O2↑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水溶液为紫红色2H2O2MnO22H2O + O2↑ 实验室常用6%的双氧水来制氧气2KClO3MnO22KCl+3O2↑(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①发生装置: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加热高锰酸钾:固固加热型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固液不加热型优缺点:从节能、环保、操作难易程度去分析②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不与水、不与空气成分反应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优缺点: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但不干燥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干燥但是不纯净(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略伸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并堵塞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由里向外冒出时,收集已满。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原子结构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质量,电子则负责维持原子的电中性。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的化学组合方式结合而成。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起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元素的特性。
我们也要理解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和性质。
3. 物质的性质在这一部分,我们要深入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比如燃烧、氧化等;而物理性质则涉及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颜色、硬度等。
二、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比如物态变化;而化学变化则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发生的变化,比如金属被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等。
理解和区分这两种变化对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至关重要。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或多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要学习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比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等。
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对于我们在实验中及生活中能够准确地处理化学变化至关重要。
三、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构成的。
在学习原子结构的我们还要了解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具体构成以及它们的作用。
2.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相同或不同原子化合而成的粒子,而离子则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理解分子和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至关重要。
四、化学式和化合价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元素的个数的符号组合。
化学知识点二单元总结
化学知识点二单元总结在化学知识点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化学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的知识。
本文将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回顾重点内容。
一、化学物质与物质的性质1.1 化学物质的种类化学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有机物是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无机物则包括了其他元素。
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了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等。
无机物包括了金属、非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
1.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可以通过观察或测定而不改变物质成分的性质,比如颜色、形状、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燃烧性、腐蚀性和稳定性等。
1.3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类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比如氢气、氧气和金属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可以被分解成原子或分子,比如水、二氧化碳和硫酸等。
1.4 物质的分离和纯度物质的分离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实现。
物理方法包括了蒸馏、沉淀、过滤和萃取等;化学方法包括了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和络合反应等。
纯度是指物质中杂质的含量,我们可以通过提纯的方法来提高物质的纯度。
1.5 物质的密度和相对原子质量密度是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用来表示物质的致密程度。
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于碳-12的原子质量,可以用来表示不同元素之间的重量比例。
这些概念对于实验分析和物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2.1 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电子位于原子的能壳中,不同层次的能壳有不同的能级。
电子结合原子核和非共价电子形成原子的稳定电子结构。
2.2 同系物的性质同族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由于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所决定的。
同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比如氧族元素具有相似的还原性。
2.3 原子的化学键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化学键来实现的。
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第一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 %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 0.94 % ,二氧化碳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氧气1.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于水(4)液态氧是淡蓝色的。
2.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
(1)氧气和木炭反应文字表达式:碳 + 氧气 −−→−点燃二氧化碳 符号表达式: C + O 2−−→−点燃CO 2 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无色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石蜡和氧气反应文字表达式:石蜡 + 氧气 −−→−点燃二氧化碳 + 水 符号表达式:石蜡+O 2点燃CO 2+H 2O现象: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内壁有水雾出现,倒入石灰水会使之变浑浊。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文字表达式:铁 + 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符号表达式: Fe + O 2 −−→−点燃Fe 3O 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4)红磷燃烧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 符号表达式: P + O 2−−→−点燃P 2O 5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5)镁带燃烧文字表达式:镁 + 氧气 −−→−点燃氧化镁 符号表达式: Mg + O 2 −−→−点燃MgO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3.氧化反应:(1)剧烈氧化: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
如:各种燃烧(2)缓慢氧化:缓慢的氧化反应。
如:新陈代谢,金属锈蚀,食物腐烂, 有机肥的腐熟。
4. 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5.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是 物理 变化。
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 沸点 不同分离氧气的。
首先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使空气 液化 。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导语】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需要同学们掌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较多。
以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问题:(1)为何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处: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处: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处: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蔼体。
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篇二】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4Al+3O2==2Al2O3碳C+O2==CO2铁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磷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篇三】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P34、P35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产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立刻收集,当气泡连续、平均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沿酒囊饭袋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N2、O2、CO2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蔗糖水等。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KClO3、SO2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如碳的燃烧、磷的燃烧、硫的燃烧等。
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如水的电解。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如铁生锈、物质燃烧等。
空气的成分和用途:氮气(N2):约占空气体积的78%,常用作保护气。
氧气(O2):约占空气体积的21%,用途广泛,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可用作保护气、霓虹灯填充气等。
二氧化碳(CO2):约占空气体积的0.03%,可用于灭火、制汽水等。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空气体积的0.03%。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如PM10、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
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等。
以上是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各个概念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条件,了解空气的成分和用途,以及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同时,要注重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基本知识点总结1.空气的组成成份(体积分数)N 2 78% O 2 21% CO 2 0.03% 稀有气体 0.94% 杂质气体 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水面不到1/5的原因漏气、红磷量不足、没冷却3.混合物与纯净物区别是否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如属混合物:空气、稀有气体、食盐水属纯净物: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4.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制得氧气5.氮气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化学性质不活泼6.氮气的用途制氮肥、保护气、医疗手术、灯泡填充气7.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而且性质不活泼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用途:制放电管、填充气球、保护气、景观灯8.空气质量日报: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9.汽车尾气:CO 、NO10.二氧化硫能引起酸雨,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11.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燃气12.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氮能引起光化学烟雾聚乙烯能引起白色污染含磷洗衣粉能引起水华或赤潮月、氟里昂能引起臭氧空洞13.氧气的物理性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1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 2 CO 2 现象: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1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 Fe 3O 4现象:火光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16.集气瓶底部铺层沙或水的原因防止生成物溅落到瓶底,使集气瓶炸裂17.检验氧气的方法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18.蜡烛燃烧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现象: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1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点燃 点燃 点燃缓慢氧化反应:新陈代谢、铁生锈、食物腐烂20.氧气的用途供呼吸、助燃剂、炼钢、氧炔焰21.制取氧气的原理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沸点不同)实验室:2KMnO 4 K 2MnO 4+MnO 2+O 2↑2H 2O 2 2H 2O+O 2↑2KClO 3 2KCl+3O 2↑ 22.用KMnO 4制氧气仪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棉花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 防止冷凝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知识点归纳 (新版)沪教版
我们身边的物质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2 78% , O2 21% , CO2 0.03% ,杂质0.03%.2、混合物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2、N2、CO2、H2O等。
3、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2、NO2、CO,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石灰石)4、O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O2的化学性质: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如下5、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2)支持燃烧:炼钢、发射火箭、氧炔焰等。
6、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液化→蒸发→氮气、液态氧。
(物理变化)7(1)2KMnO424+ MnO2 + O2↑;(2)2H2O2O + O2↑。
(可用排水法收集O2 ,因为O2不易溶于水)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生成物的溶解性、密度、是否与空气反应、是否与水反应8、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1)产生途径:人、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遗体的分解;(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的吸收作用。
9、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
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如何比较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温室效应能力?[注意设计实验时对变量的控制])10、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 + H2O ═23;加热上述红色液体会恢复为紫色,因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H2O + CO2↑(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 + Ca(OH)2═ CaCO3↓+ H2O ,该反应可用于CO2气体的检验。
初三化学我们身边的物质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我们身边的物质知识点总结专门多同学都觉得化学难学,事实上只要把握好书本上的知识点,化学依旧专门好学的。
接下来小编就为大伙儿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物质知识点总结,期望能够对大伙儿有所关心。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识导学本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利用过量红磷的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即上升水的体积确实是氧气的体积。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①装置不漏气。
因为若装置漏气,尽管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然而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减小专门明显,因而水并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中。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钟罩内的氧气。
③应该到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能够观看,因为假如温度较高时,尽管气体减少,然而压强并不能减少专门明显,因而也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时生成无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因此描述为白烟。
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
空气的要紧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该数值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一样是比较固定的。
物质能够分为纯洁物和混合物。
纯洁物能够用化学式来表示,绝对纯洁的物质是没有的,纯洁物是相对而言的。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依照氮气的性质得知其用途广泛,有:a.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b.用作爱护气,如焊接金属经常用氮气作爱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里充氮气用来防腐;c.医疗上用液氮治疗一些皮肤病和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d.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稀有气体的用途有:a.爱护气,如焊接金属是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b.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
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
c.用于激光技术。
d.氦气可作冷却剂。
e.氙气可作麻醉剂。
当进入大气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不良的阻碍,这确实是大气污染。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一、性质活泼的氧气1.空气的组成成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氦、氖、氩等)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消耗氧气:呼吸作用,可燃物的燃烧;放出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氧气的物理性质①通常状态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氧气不易溶于水③氧气密度大于空气④液氧:淡蓝色的液体;固态的氧气: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⑤工业上生产的氧气存放于蓝色的钢瓶里。
4.氧气的化学性质①氧气助燃性综上所述: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5.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①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比较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交叉关系中间交叉部分: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支持燃烧: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7.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
发生了物理变化。
8.氧气的实验室制法①查:检查装置气密性: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一段时间,导管口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②装:装入药品;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③定:固定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④点:点燃酒精灯。
⑤收:收集气体。
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⑥离:撤离导管⑦熄:熄灭酒精灯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KClO3MnO2=△2KCl+3O2↑9.催化剂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一变:改变(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二奇妙的二氧化碳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危害: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城市被淹没。
②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措施: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③大力植树造林。
禁止乱砍乱伐。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①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④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小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小结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小结《我们周围的空气》小结课小结重点:1.空气的组成,空气污染的防治2.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3.化合反应的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一、主要知识内容回顾(一)空气成分体积分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成分一般比较因固定,按体积计算为:2、空气的保护(1)空气的污染:排放到空气的有害物质主要有大类,即和,(2)加强环保意识,消除污染源,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保护方法:防治烟尘主要是改变燃料结构,用气体燃料代替固体燃料,对产生粉尘的工厂要安装除尘装置,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漠化,工厂废气要经脱硫脱氮等处理后再排放。
(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1)O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2是的,密度比空气稍,溶于水,降温可变成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是一种常用的。
物质(颜色、状态)反应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点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五氧化二磷是固体,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1)把铝箔一端固定在铁丝上,另一端带一根火柴引燃(2)集气瓶底要有水或细沙1(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硫(淡黄色固体)出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木炭(灰黑色固体)(3)放出热量(4)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红磷(暗红色固体)(3)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光(4)放出热量(1)剧烈燃烧(2)发出耀眼的白光(3)放出大量的热铝箔(银白色固体)(4)生成白色的固体(1)剧烈燃烧(2)放出热量(3)火星四射(4)生成铁丝(银白色固体)黑色固体(1铁丝应绕成螺旋状(2)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应有水或细沙集气瓶要干燥,可观察水雾(1)火焰明亮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瓶壁有水雾出蜡烛(白色固体)反应文字表达式:现(4)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氧气的用途(用于医疗、航空、登山、潜水等方面),(用于炼钢、炼铁、火箭推进剂、液氧炸药等方面)5、氧气的制法(1)工业制法:A、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液化→蒸发→氮气、液态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小结
三、氧气的工业制法:
原料:液态空气
方法:分离液态空气
除杂
物理变化
蒸发
氮气
加压储存
空气
加压、降温点不同
7、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过氧化氢分解,②加热氯酸钾, ③加热高锰酸钾
▲
制取氧气的步骤(以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
查装定点收离熄
8、气体的检验:
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二氧化碳: 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 是二氧化碳。 验满: 氧气: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 瓶的口部,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 瓶的口部,木条熄灭。
足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 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乙所示 ), 你认
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准确
认识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
(78%)
(体积分数)
(21%)
(0.94%)
(1%) (0.03%) (0.03%)
写出并熟记下列各物质的化学符号。
氧气______;氮气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
硫_____;磷____;铁____;水_______;
O2
N2
CO2
S
P
Fe
H2O
NO2
二氧化氮______;过氧化氢______;二氧化硫 Fe 3 O 4 ______ P2O5
H2 O 2
SO2
K MnO KMnO 2 4 4 五氧化二磷_______四氧化三铁_______;
[课堂评价练习]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态氧气B、蔗糖水 C、洁净的空气D、五氧化二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如图是实验室制取O2的常用装置。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 种仪器名称)替代①。
,还可用
(写一
(2)写出用A装置制O2的文字表达式: (3)与A装置相比,用B装置制O2的优点是 定项)。
A.节约能源
B.可较快获得氧气
C.可随时添加药品 D.操作简单、安全
。 (填字母,不
答案:(1)锥形瓶 平底烧瓶(或大试管或集气瓶等) (2)高锰酸钾 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ABCD
考点 4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1.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一般根据反应条件(是否加热、加催 化剂等)和反应物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固体和液体反应或 液体和液体反应等)设计发生装置,如下图所示:
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体+液体 气体,所以选择上图中的B 或C装置;而装置A适合:固体+固体 加热 气体,如实验室用高 锰酸钾制取氧气。
4.描述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应注意区分烟和雾、 光和火焰、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5.氧气的主要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典例】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具有可燃性 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能供给呼吸 D.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考点 2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1.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 (2)能与水反应:水+二氧化 碳碳酸 (3)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3.用途: (1)灭火;(2)作致冷剂;(3)人工降雨等。
பைடு நூலகம்
2.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一般根据气体的水溶性、气体的密 度设计收集装置,如图所示: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收集装置选择A或 C(长进短出)。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择A或B 或C(长进短出)。
【典例】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方法,下面 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所需要的装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①过氧化氢 二 氧化 锰 水 +氧气
②高锰酸钾 加 热 锰 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③分离液态空气 ④略大 ⑤不易
⑥石蜡+氧气 点 燃 二氧化碳+水 ⑦铁+氧气 点 燃 四氧化三铁 ⑧碳+氧气 点 燃二 氧化碳 ⑨呼吸
二、奇妙的二氧化碳
答案:①状态 ②条件 ③密度 ④溶解性 ⑤稀盐酸
⑥大理石(或石灰石) ⑦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水
考点 1 性质活泼的氧气 1.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以下四个步骤,其中一定 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2、氧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图片不能体现氧气性质 的是 ( )
3.氮肥厂利用氮气和氢气在有铁存在的情 况下合成氨。在此过程中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 则铁在合成氨过程中充当 (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消毒剂
碳酸钙+水
【典例】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证明集气瓶内是二 氧化碳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 碳有毒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它在自然界所起的作用 却很大
考点 3 水的电解实验 1.实验原理:水 通电 氢气+氧气 2.实验现象: (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 (2)一段时间后,和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与和负极相连的 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理性质
剧烈氧化
氧气
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
用途 工业制法
原理
制法 实验室制法
装置 步骤
身
物理性质
检验方法
边
不可燃,不助燃
的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
化 学 物
二氧化碳 用途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原理
质
制法
装置
步骤
水 水的性质 水的净化
检验方法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结合本单元内容,分析下图各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并将图 中空白处答案填写在图中空白处 一、性质活泼的氧气
(2)在实验过程中,试管a产生的气体是 体积是 20 mL,则b中的气体体积是 产物的操作是 (3)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4)下列水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水是液体
B.无色无味
C.能分解
D.能结成冰
,若a中的气体 mL;检验a管中
。 。
。
答案:(1)直流电 (2)氢气 10 用点燃的木条接近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打开 活塞,观察是否燃烧 (3)水 通电氢气+氧气 (4) C
3.生成气体的检验: (1)正极: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负极: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4.实验结论:由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 组成的。
【典例】科学家用通电的方法使水分解,从而证明了水的组成。
(1)图甲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实验中所用电源是____________ (填“交流电”或“直流电”)。
+二氧化碳 ⑧向上排空气 ⑨澄清石灰水 ⑩燃着的
⑪二氧化碳+水 碳酸 ⑫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三、自然界中的水
答案:①氧气 ②氢气 ③1∶2 ④过滤 ⑤杀菌消毒 ⑥肥皂水 ⑦泡沫少,浮渣多 ⑧泡沫多,浮渣少
考点 1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1.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缓慢 氧化;在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即燃 烧。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表现出氧化性。 2.氧气能支持燃烧,是助燃剂,但不具有可燃性。 3.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是因为在纯氧中 氧气的浓度比在空气中的高,使得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增大,所以燃烧剧烈。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2)请写出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请你叙述把集气瓶放入到水槽里的操作
过程
;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用装置B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
。
答案:(1)①酒精灯 ②锥形瓶 (2)高锰酸钾 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将集气瓶注满水, 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 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扣)于水中 (3)B和D 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4)伸到液面下(或液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