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合集下载

[2013精品课件]2013高二历史课件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新课标选修三)

[2013精品课件]2013高二历史课件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人教新课标选修三)
• (2)目的在于破坏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秩序。
拓•展2阅读材料:
• 1990年2月13日。英法美苏四大国外长和两 德外长在渥太华共同制定了关于德国统一 的“2+4”方案,即由两德解决“内部” 统一问题,再由两德同四大国一起解决 “外部”问题。
• (1)德国是以什么方式完成统一的?
• (2)德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 学思之窗
• 请结合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美苏从对 抗到缓和的过程,分析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 了怎样的启示?
• 答案提示 (1)美苏的激烈对抗造成的消极影 响有:对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对局部地 区的局势造成动荡不安,甚至是战争灾难。 美苏对抗给人类带来生存环境恶劣影响,对 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
2.• 很多西方人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标 志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你能否结合中国所走的道路,试评述一下 这种观点?
• 答案提示 该观点是错误的。理由:从人 类历史发展角度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 阶段,还不够成熟,它的巩固需要一个很 长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 资本主义的敌视、颠覆,无疑会给社会主 义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实践证明只要不断 改革并结合本国实际,社会主义会向着更 健康的方向发展。苏东剧变只是苏联模式 受挫并非社会主义失败,相反,包括中国
• 的变化,苏联因 下降缓和而无法保持和美
国竞争的势头,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
多地以“
”促使苏联内部发遏制
• 生变化。
• (2)政以实策力:求里和平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

”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
• (3)军事措施:美国政府大“
”,目
的是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可以打赢
两国在欧洲不敢轻举妄动,但都加紧对亚

课件4: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4: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两极格 局结束
“以实力求 和平”与 “新思维”
冷战的结束
美苏关系发 展变化带来 的启示
课堂小结
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 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美苏的“缓和” 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美苏激烈对抗造成的消极影响 美苏缓和态势的积极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遗留问题和潜在危机
(1)“以实力求和平” (2)“星球大战计划” (3)意识形态宣传大战
以实力求和平
3.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11 月应美国出版商之约撰写并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造成了思想的混乱,他主张政治上的 “多元化”等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2)美苏对抗给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影响,对本国经济的正常 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
2.美苏缓和态势的积极影响
(1)美苏在对抗过程中处在危险的战争边缘时选择妥协,就为 稳定世界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美苏两国通过谈判、协议、裁减军备的方法表现出的缓和, 都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可以借鉴的缓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二、冷战的结束: 1.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
(1)使苏联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2)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 (3)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内容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 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 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 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 的承包。

教学设计6: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设计6: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目标】1、识记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2、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3、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4、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建议充分利用教材引言中的有关内容,引起学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或者利用探究主要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对于本目重点把握美国里根政府对苏政策和具体措施,将其强硬和主动进攻的特点和态势分析到位。

苏联戈尔巴乔夫之争后的思想、策略也需要为学生分析清楚其原因、内容。

在讲述美苏关系缓和时,可重点为学生提供“中导条约”的相关内容,以此为例分析此阶段双方关系缓和的方式及其国际局势的影响。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⑴背景:里根担任总统美苏关系的变化⑵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所谓新“遏制政策”就是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事力量。

⑶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目的是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可以打赢各种形式与规模的战争。

⑷意识形态: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加强宣传攻势。

2、苏联的“新思维”⑴背景:①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⑵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3、美苏缓和:①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学案5: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学案5: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课堂互动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的实力下降。

(2)政策:新“”政策。

(3)军事措施①提出“”,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即“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①号召对苏联进行讨伐。

②支持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

[教材互补]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新一届的总统,提出了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情报等各种手段遏制苏联的力量。

同时,里根也主张从实力出发,同苏联对话和谈判,对苏联施加压力。

(岳麓版)[历史概念]“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证明了美国通过科技力量装配军事使之更加强大,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优势的地位;苏联经不起这样的拖累,只有从“缓和”到“收缩”走向“崩溃”。

2.苏联的“新思维”(1)提出者:。

(2)内容:强调“”,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①签订“”,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军备。

②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

[重点精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转为全面收缩的原因。

(1)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

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

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

(2)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

[深化探究]材料“星战”计划的另一目的,使竞争激化,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

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前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但是,美国的“星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实验证明,“星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好转。

最新-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 新选修3 精品

最新-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 新选修3 精品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知识网络一、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1、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2、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3、日本和西欧的崛起4、社会主义阵营解体5、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⑴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⑵原因:A、内部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②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根本原因:各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众B、外部原因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②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探究一:【历史纵横】阅读教材118页的历史纵横,德国的重新统一说明什么?⑴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它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

⑵但是德国的统一是以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并入联邦德国为代价,又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升自身国际地位。

2、苏联解体(1)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国内经济持续下滑民族日益矛盾尖锐党内斗争尖锐化1991年(3)苏联解体—— 1991.12.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建立独联体(4)苏联解体的原因A、内部原因①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主要原因)B、外部原因: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⑸苏联解体影响:①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标志冷战结束③标志雅尔塔体系瓦解探究二:『学习延伸教材118页』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⑴不是。

⑵①它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②是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曲折三、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⑴对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⑵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总趋势趋于缓和,但并不太平(地区,民族);呈现缓和紧张,和平和动荡并存的局面;⑶对社会主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应该要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⑷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要挟,施压,混乱);有利(和平发展为主,利于经济振兴)⑸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呈现多极化的趋势;⑹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一体化加快;⑺对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疑难解析1、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总体态势:美攻苏守,美对苏采取强硬措施,苏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收缩。

具体表现:苏联由全面进攻转向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以“缓和”促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1)“以实力求和平”:(2)“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是里根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策略的一块基石。

(3)意识形态宣传大战:3、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是他在苏联执政后的改革哲学。

“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是这一哲学的核心。

而“公开性”、“民主化”、“多元论”、“人性化和人道主义化”,则是这一哲学的四根支柱。

4、美苏的“缓和”:签订“中导条约”(1987年)1987年 12月 8日,美苏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销毁核武器的国际条约——《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

中导条约是自核武器出现以来达成的第一个销毁部分核军备的协议,对今后远程和洲际导弹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二、冷战的结束:1、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超越遏制战略”;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超越遏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使苏联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布什“超越遏制战略”的基本目标大体实现。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内容: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结果: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经济继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治改革主张“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结果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3)美国对改革的态度:支持。

3、东欧剧变:(1)经过: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党地位;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教学设计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设计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节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二、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重点:里根的“新遏制”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结合某些资料进行讲述,把抽象的史实具体化,形象化,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现问题中,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回忆必修2有关第七单元“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的内容然后指出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走上解体。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后,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

具体说,美国采用两手对苏联加以反击:一是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第三世界中的亲苏政权,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鉴于70年代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为此,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

二是意识形态上展开宣传大战,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高中历史三 第4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

高中历史三 第4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
具体表现:苏联由全面进攻转向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以“缓和”促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1、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
“以实力求和平”、
“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是里根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策略的一块基石。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3、美苏的“缓和”:签订“中导条约”(1987年)
四、精讲点拨
美苏关系发展变化给人类带来哪些启示?
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5、冷战虽然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二、预习检测
1、在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双方的争霸态势怎样?、
2、美国为什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其内容是什么?
3、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4、美苏关系发展变化给人类带来哪些启示?
三、质疑探究
探究: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以及美苏双方的对策?
总体态势:美攻苏守,美对苏采取强硬措施,苏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收缩。
学法
问题探究、归纳比较、论从史出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目标展示
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1。知识与能力:里根主义;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归纳要点;联系必修一二;史料研习;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极格局具有威胁世界和平和遏制世界大战的双重性.

课件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答案】(1)背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苏推 行“缓和”外交,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影响:奠定了美苏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使美苏关系从对峙 走向缓和,成为稳定国际局势的基础。
(2)《阿拉木图宣言》意味着苏联已彻底解体,随之两极格 局、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
谢谢观看!
(3)被美苏对峙掩盖之下的各种矛盾,也因两极格局解体而 暴露出来,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超__级__大__国__肆意欺凌弱小国家, 随意侵犯他国主权,致使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探究】 一、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特点 1.演变过程: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 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 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 宣告结束。
大威胁,主要表现在( )
①造成亚洲、非洲地区的局势动荡与紧张
②使中东地区局势更加错综复杂
③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④美苏对峙下掩盖的各种矛盾愈演愈烈,影响了国际局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冷战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
可用排除法。④是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影响,不是美苏争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3:布什说:“我们能结束一个相互为敌的漫长时代,写 下我们两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 和一种牢固的和平。” 戈尔巴乔夫说:“在友好关系的新大厦上又加高了一层。”苏 联《共青团真理报》认为:“白宫的主人今天头戴胜利者的光 环骑在马上”“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头戴的却是殉难者的光环。”
2.苏联的“新思维” (1)提出者:戈__尔__巴__乔__夫__。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 ①签订“ 中导条约 ”,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②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

课件3: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3: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学思之窗
美国制成原子弹后仅4年,苏联也进行了核试验,两国随后都 制成威力更大的氢弹,到6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拥有世界核 弹总量7万枚的98%,它们都可以将对手毁灭十几次。 1975年,苏联生产的坦克比美国多3倍,军用飞机多1倍,导 弹多3倍,军用舰艇多2倍。在这一年,苏联军费达到1140亿 美元,美国为800亿美元。 请结合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美苏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 分析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③1988年: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签署“中导条约”
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
①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 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②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 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慎、考验和渐变”,寻求“同莫斯科 合作的可能性”,在对苏联的改革表 示支持的同时,又不断向苏联施压, 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争 霸结束。
知 识 拓 展
二、冷战的结束 1.东欧剧变(1989—1990年) (1)概况
(2)实质 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 变化。
(3)原因
①东欧国家的改革失败,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②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③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参考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3)意识形态: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 ◆称苏联为“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 “十字军讨伐”。
资料回放
◆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 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 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 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 起民族主义的火焰。
2.苏联解体(1991年) (1)原因

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4-4 两极格局的结束

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4-4 两极格局的结束

• 【特别提醒】美苏关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 际关系发展的突出特点,要在特定的阶段分析 两国的关系。总体来说,国家的实力决定了国 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 【典例1】里根政府对苏联采取“缓和”政策 的目的是( )
• A.帮助苏联渡过难关 和平演变
B.对苏联进行
• C.真正与苏联和平共处 D.提高苏联的 地位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 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 启示。
• 一、两极格局的结束
• 1.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新变化
• (1)美国的步步遏制进逼:
• ①政策:新“
”政策。
• ②措施:
• a夺.取军军事事战方略优防面御势:计;划提提出出灵“活“反应星战球略大战计划
谢谢观看!
”以重新 ”即“
”,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 b.意识形态:政号党 召对组苏织 联进行“十字军讨伐 ”;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 和 ,资助电台活动,加强宣传攻势。
• (2)苏联的“缓和”:

①原因: 全球争霸 发达国家
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
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
的距离。
• ②指新导思维思想: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在对核战外争 政策
• 答案:B
探究主题
美苏冷战
探究目的
(1)知识层面:考查冷战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冷战本身就是一场宣传战:各方都以 一种绝对而坚定的方式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坚信,只有以战争 的手段消灭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才能赢得胜利 ;而美国相信,只有苏联的共产制度崩溃后, 这个世界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正是受各自不 同的意识形态的驱使,这两个超级大国踏上了 冲突之路。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白板、教学挂图、历史文献资料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等。
3.信息化资源:历史教学视频、音频资料、网络历史文献、在线历史讨论区、历史知识问答平台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史料实证法等。
1.论述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两极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二战后美苏两大国的崛起,以及他们对世界秩序的不同理解和利益冲突。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冷战对抗,以及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站队和竞争。
2.分析题: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和过程。
答案: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包括苏联解体、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剧变、冷战结束等。过程主要包括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联的解体,以及随后冷战结束。
简短介绍两极格局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两极格局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两极格局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两极格局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极格局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们对两极格局的定义、形成、发展、结束以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们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了两极格局下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此外,学生们还通过讨论和思考,探讨了两极格局结束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两极格局解决实际问题。

4.4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

4.4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人教版选修3)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
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 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界大战的结束,双方合作的基础随之消失,意识形态和两种不 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双方关系,国家利益使二者
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了战后的敌人。
(2)由此可知,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意识形 态、社会制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请结合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美苏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
分析冷战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提示:(1)美苏的激烈对抗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更造成 局部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甚至是战争灾难。美苏对抗对人类 生存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对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起到很大的 制约作用。
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
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扩大、转折、 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第 (2)题
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所学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 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 (3) 题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 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
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1.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逐渐从反法西斯盟友变 成了冷战中的对手。 (2)20世纪60年代,两国又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3)20世纪90年代在长期军备竞赛压力下,苏联解体,两 极格局结束。
2.影响:
1942年1月1日
1942年7月1943年2月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课件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课件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1981年,里根当选 为美国总统推行“里根 主义”与苏联进行新的 一轮军备竞赛
美国总统 里根(1981-1988)
苏联的mx导弹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 以“人道19的85、年民上主台的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 社会主义,提倡所谓
“民主化”和“公 开 性”。
(2)苏联的’新思维” 提出:戈尔巴乔夫 内容:强调 “人类生存高于一切”,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 1987签订“中导条约”,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双方交流合作发展
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有关中程导弹的条约

最一
后九
一八
批九
中年
程十
导月
弹,
销美
毁 完 毕 』 文 件 。
、 苏 代 表 签 署
2.特点
苏联继续实行战略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 缓和方式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相对的有限缓和)
的发展壮大感到 重大调整
放弃霸权主义
恐惧
政策
国家 50年代后期— 60年代中期—70 80年代
60年代初
年代末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 权主义企图控 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 同中国改善
酿成边境冲突
关系
原因:对外扩张 原因:全面
收缩
三、冷战的结束
1.背景 (1)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 革进程 (2)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
小结
1 .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 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 .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外部 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 第四单元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 第四单元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1)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新“遏制”政策,苏联 因 实力下降而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戈尔巴乔夫提出 了 “新思维”,美苏双方关系出现缓和。 (2)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 致 使各种危机全面爆发,与时同时,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加 上西方国家在东欧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致使东欧剧 变 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长期存在的两 极 对峙格局宣告结束。 (3)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特别是超级大国肆意欺凌弱小国家,随意侵犯他国主权, 致 使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 的冷战与和平
课标导航 课程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 标准 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1.了解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国的内外政策,分析给两 国关系带来的变化。 学习 2.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导致东西 导航 方冷战结束的原因。 3.认识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冷战 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
特别提醒: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 成 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②在“冷战”的大 环 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 界 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 的 国际环境。③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 不 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④ 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 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美国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 生变化。 (2)政策:里根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 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_____星__球__大__战__计__划______”,对 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学案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学案1: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

(2)政策:新“”政策。

(3)军事措施: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①号召对苏联进行“十字军讨伐”。

②支持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

2.苏联的“新思维”(1)提出者:。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关系的缓和:①签订“”,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②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

[特别提醒]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反映了美国一贯追求世界霸权的特点;作为一种进攻型的战略抉择,它是对“尼克松主义”的修正,更多地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衣钵。

二、冷战的结束1.背景(1)1989年上台的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向苏联施加压力,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失败引发各种危机爆发。

(3)苏联放松对的控制。

(4)西方国家的“”策略。

2.过程(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并入联邦德国。

(3)苏联解体:1991年,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宣告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特别关注]苏联解体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5)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知识点拨]冷战的积极意义(1)客观上促进了军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原创2: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原创2: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缓和与紧张

政治局势
政治多极化




和和平平与与动动荡荡




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




区域集团化

经济形势
经济多极化
全球一体化
THANKS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1991年“8•19”事件时的红场
1991年,俄乌白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 体。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 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独联体扩大,是国家联合组织, 不是国家,苏联完全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 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 给叶利钦。苏联历史结束。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里根担任总统 美苏关系的变化 (2)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4)意识形态措施: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支持反共 政党,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部 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 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 (主要原因) 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部原因: 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的“新思维” (1)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 戈尔巴乔夫改革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 利者”
3.美苏缓和:“中导条约” 美苏双边协议 此时期争霸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教学设计3: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设计3: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一、教学目标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史料研习分析讲解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本课教材主要说明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整个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及对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启示。

本课引言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为切入点,一语道破此计划的核心──把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之前。

这有利于学生简明扼要地掌握美国军事战略的核心思想,加之相应的图片辅助,更便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认识里根执政时期的对苏政策。

此外,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言特别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名称与该计划的联系,由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在青年学生中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可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从更深层次分析,引言的内容还隐含着美苏关系进入80年代后出现的态势转变,即美国对苏联的强大攻势。

“‘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一目主要叙述了美苏两国80年代的主导政策及双方最高领导人扩大接触的成果。

从美国方面的政策来看,1981年上台并连任至1988年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美苏关系及双方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其任期内,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表现为从强硬对抗到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的两个阶段。

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了“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

在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目的是在美苏争夺中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规模的战争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修3 LS—2011-02-20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导学案编写人:胡兔福编写时间:2011.05.25班级组名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 理解和掌握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2.能力培养: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从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冷战结束的原因、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今天我们学习这一内容。

【知识导学】知识点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知识梳理】A级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与对策从美国方面的政策来看,1981年上台并连任至1988年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美苏关系及双方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其任期内,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表现为从强硬对抗到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的两个阶段。

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了“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

在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目的是在美苏争夺中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规模的战争的能力。

1983年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目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造成对苏联技术和经济的压力,以技术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利用高科技拖垮苏联。

此时,苏联则希望以国家首脑的高级会晤谋求双方关系的改善。

但里根对此没有兴趣。

恰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像走马灯似地频繁更迭。

这让里根有了很好的借口──他没有谈判对手。

里根在1981年1月取消了自尼克松以来延续12年的苏联驻美大使进入美国国务院可以不走正门,并可单独会见美国国务卿的特权。

这一行动恶化了美苏关系。

同时,里根政府还特别针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

第一阶段的严重对抗持续了4年之久。

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内,双方关系逐渐改善。

美苏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的时期。

这主要因为80年代美国的大规模扩军使政府背上巨大的财政包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继续对抗已力不从心。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景及内容从苏联方面来看,全球争霸所造成的国内经济衰退使苏联实力大大落后于美国。

面对严峻现实,1985年3月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新思维”。

强调在核对抗时代,“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

”他提出美苏两大体系只能和平竞赛、和平竞争。

这一方面是借此减轻由于过度扩张带来的重负,同时也希望以温和的行动赢得美国的支持。

3,美苏缓和的表现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苏联的对外策略和措施发生了转变,即为放弃争夺、裁减军备、全面收缩、改善关系、放松控制。

【思考探究】B级1.戈氏新思维“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导致()A.美国放弃核战略B.用人性论麻痹了西方国家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D.缓和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2.美苏争霸中美苏关系的变化说明()A.军事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和平共处C.只要存在大国就一定有争霸战争D.苏联争霸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知识点二冷战的结束【知识梳理】A级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1985年苏联开始了改革进程,在经济改革中遇到了近70年旧体制形成的巨大阻力,改革停滞不前。

戈尔巴乔夫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旧政治体制的阻碍,于是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

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正式确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党的理想,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建立总统制。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国家经济衰败。

而政治上的“多元化”和多党制则更削弱了共产党的地位,败坏了共产党的威信,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政治失控和民族分离运动的加剧。

2,东欧剧变对于东欧各国,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适合本国社会制度的主权,对他国人民这种主权的尊重是欧洲正常化过程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苏联对东欧的“松绑”和美国长久以来对东欧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终于导致1989年的剧变,各国共产党纷纷下台。

特别是民主德国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变化。

1989年,民主德国开始有大批居民出走,搅乱了民心,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自由进出国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并拆毁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

德国在分裂45年之后实现了统一。

德国曾是美苏争夺的主要对象和斗争场所。

因此,德国的统一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3,苏联解体在苏联国内,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先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从而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1991年3月,苏联就联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草案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8月19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少数苏共领导人发动政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但很快失败。

“八一九”事变后,戈尔巴乔夫虽重新掌权,但影响力大大下降。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

至12月,大多数加盟共和国都宣布独立。

11个共和国领导人排除戈尔巴乔夫,在阿拉木图会晤,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至此完全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告苏联公民书中宣布:“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

……”他同时辞去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并将核按钮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当晚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几十年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升起俄罗斯的三色旗。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了一项宣言,宣布苏联终止存在。

战后持续了40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以苏联一极的自行坍塌而告崩溃。

美国自战后以来在军火上花掉数百万亿美元都没有搞垮苏联,却不用一枪一弹、一兵一卒,仅以数十亿美元的许诺就赢得了在美苏较量中的胜利。

4、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⑴对美国:;⑵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⑶对社会主义:;⑷对第三世界的影响:⑸世界格局:⑹世界经济格局:⑺对中国:【思考探究】B级探究一.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探究二.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探究三:【历史纵横】阅读教材102页的历史纵横,德国的重新统一说明什么?知识点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①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总之,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

④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思考探究】B级探究五美苏对抗给人类生存环境和自身的经济正常发展造成了哪些重大影响?(1)对美国的影响(2)对苏联的影响:(3)对世界的影响:探究六.『学习延伸教材103页』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探究七、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课堂小结】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

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比如“视对方为本国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威胁,是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认为己方之所得恰是对方之所失”,“制造安全困境,迷信核武器和核威慑”,等等。

而且,美国长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把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描绘成专制主义、没有人性、侵略扩张的邪恶势力,使西方社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共产主义是邪恶之源。

这些看法很难从人们的固有意识中清除,故而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而原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随着滋长,如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更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随着苏联一极的崩塌,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因而它表现出在国际事务中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这些都会对国际局势形成负面影响的因素,成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

【当堂训练】1.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包括()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其人民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B.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C.执政党地位的丧失D.德国的统一。

2.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B.德国的统一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D.布什政府新政策的出台3.里根政府的政策不包括()A.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B.以经济和科技竞赛拖垮苏联C.发动宣传攻势在思想意识领域打击苏联D.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与其合作4.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有利的方面包括: ()①防止了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②限制了核武器的扩散③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为所欲为④以签订协议来解决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D.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6.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

此景反映()A.两极格局形成 B.两个德国出现C.两德统一在望 D.美苏冷战结束7.俄罗斯与其他宣布独立的10国于1991年12月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独联体”是()A.国家的联合组织B.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C.冷战时期出现的军事集团D.一个主权国家8、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上世纪两个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何不同?【课后反思】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