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现代化理论发展简介
总之,现代化具有三层含义:现代化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 具有趋势性或不可逆性;现代化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水平或状态,是一种落后国家追 求的目标;现代化作为一种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现代化是人类从工业革命开 始的经济社会不断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过程。
(二)现代化
“现代化”(Modernize、Modernization)一词来源于“现代”。Modernize 一 词发明于 1748 年,动词,含意为使现代化;Modernization 一词发明于 1770 年, 名词,含意是现代化的过程与状态。
“现代化”一词,是 20 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学术界才开始流行的,由库滋涅茨 创办的《文化变迁》杂志于 1951 年 6 月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开始使用,但它所概括 的那个历史进程,是人们早已熟知的。而“现代化”一词在中国的使用,应该说时 间更早。罗荣渠教授还指出:一提“现代化”,人们就认为是近年才从西方输入中 国的新名词,颇有点舶来品的时髦味。其实,这是错误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健忘。
现代化概括了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的急剧变革——从基本概念说起
(一)现代
“现代”(Modern)一词发明于 1585 年,是个形容词,意思是新近的、时髦的。 按字面的含义,现代一词是作为一个时间的概念,指当今的时代。可以包括“近代” 和“当代”的内涵或特定的历史时代或特定的阶段。
中外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有所不同。中国:1919 年以后为现代,1840~1919 年为近代,1840 年以前为古代;西方:1500 年以后为现代,600~1500 年为中世 纪,600 年以前为古代。
西方现代化理论概述
作者: 王佩儒
作者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 87级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48-51页
主题词: 社会学家;现代化理论;西方现代化;现代化进程;经验教训;第三阶段;韦伯;经济学家;
二次大战;学术界
摘要: <正> 现代化理论已经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教训。
西方理论界认为,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E·迪尔凯姆和M·韦伯,他们的有关理论被称为古典的现代化理论。
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T·帕森斯使古典的现代化理论在美国复兴。
二次大战以后,各国一大批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了研究,从而使现代化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研究课题。
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摘要西方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对在现代性理论如何产生的探讨、对各种不同的理论主张的承继或递变关系的研究等。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思想家们从卢梭(1712-1778)、马克思(1818-1883),到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1864-1920),等都把破解现代性之谜作为自己终生的学术追求。
本文沿着各位思想家的研究路向,对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和梳理。
关键词西方现代性理论形成发展一、西方现代性理论形成自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为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形成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马克思等。
这一阶段是现代性理论的逐步形成时期。
欧洲的启蒙运动点燃了人的理性之光,成为现代自由精神的源头。
法国大革命则把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和口号传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
人们感受和经历了传统社会和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学者们开始思考这种社会转型给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意义和问题。
人们把追求个人权利、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做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并加以思考和论证。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深刻地认识到所处时代现实生存状态中人的自由的缺失。
在《社会契约论》中,他把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概括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却无不处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他人主人的人,只不过比他人更是奴隶。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他也大声疾呼:“每个人都是生而自由、平等。
”他主张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契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自由平等。
卢梭的平等契约思想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
100年后诞生生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同样把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之路做为自己毕生的求索目标。
虽然在他卷帙浩繁的著述中,马克思并没有把现代性作为一种概念或范式运用于他的社会形态和发展理论,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洞见、对于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的探寻,正是在为人类找到一条实现现代性的有效途径。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主要观点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简述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
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因此,研究现代化除了要重视经典现代化理论外,也不能忽视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
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
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
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背景及现代价值
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背景及现代价值引言: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是对现代性的思考和反思,起源于20世纪之初,并在二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这一理论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批判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内在矛盾,并提出对现代性的改进和转型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将从形成背景和现代价值两个方面,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论述。
一、形成背景:1. 工业革命和现代性的兴起:工业革命标志着西方世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性迅速兴起。
工业革命带来了以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现代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并引发了对现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反思。
2. 现代性的危机和批判:二战的暴行和大规模杀戮使得人们对现代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不信任。
现代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在战争中被滥用和扭曲,导致了人类的苦难和灾难。
对于现代性的定义和界定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声音,出现了一系列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
3. 现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冲突: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性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冲突。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使得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阶级和利益的对立日益尖锐。
现代性所倡导的理性、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相冲突。
这些问题引发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质疑,推动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
二、现代价值:1. 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意识形态的批判:现代性批判理论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考和建议。
对于现代科技和资本主义体系的滥用和扭曲,批判理论提出了对技术和资本的解放,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现代意识形态的批判,批判理论提出了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视,以及对权力和知识的解构和重构。
这些思考和建议为现代社会的改进和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与文化进程研究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与文化进程研究现代化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它代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是各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竞争的基础。
西方文化和历史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主要探讨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与文化进程。
一、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背景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朔到17世纪时期。
当时,欧洲的国家开始不断地进行殖民扩张,推动着欧洲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发展。
同时,工业革命的发生也成为了世界发展的转折点。
西方的技术、经济和政治等领域都在逐渐发展、壮大。
19世纪后期,暴力和战争让欧洲陷入了一片混乱,但在此过程中,国家又通过自我调整和革新,顺利地走向了现代化。
这期间,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随着各家思想家的贡献,使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和文化进程加速了许多。
二、西方现代化的文化进程西方的现代化就像一条包罗万象的大河,它不断地向前流淌,并展现出它的独有特点。
在这条大河中,西方文化和思想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为文化创新和发展开辟了空间。
首先,西方现代化文化进程中的一大特点来自于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
人文主义是一个化身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哲学思潮,它提倡个人发展,人人平等,法治和社会制度等价值,这为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创作,以及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则为现代化与文化进步提供了强烈的推动力。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在当时对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进步的路径和方向。
另外,在当代西方社会中,新兴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的出现,更为现代文化进化注入新鲜血液,并推动了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从摇滚乐到嘻哈音乐、电影、流行文化等领域,当代西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已经趋于多样化,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达。
三、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于18世纪末期,随着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地加速和扩张。
西方现代化的起源和特征
西方现代化的起源和特征西方文明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经过数个世纪的演进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工业化的社会形态。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西方现代化的起源和特征。
一、历史根源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这个时期出现了多位杰出的人物,比如达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等,他们通过创造艺术、科学和文学作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开始思考人类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提出了人类解放的思想,为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主张推崇理性,反对宗教、封建等思想束缚,提倡人本主义,并最终形成了西方现代社会理念的基础。
启蒙运动还推广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赋予了人类对自然的掌控能力,这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基础西方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工业化。
在此之前,欧洲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规模较小,生产方式也很落后。
但是,17世纪开始,欧洲逐渐进入了工业化时期,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中心。
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规模生产,这需要使用大批机械设备来完成生产过程。
在19世纪早期,蒸汽机、织布机、锻压机等机械设备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得工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的规模下展开。
城市工业化也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经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三、文化特征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特征来源于要素的多元化和交融。
不论是艺术、音乐、文学或者哲学,都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小说、电影、音乐和互联网技术,这些现代文化的特征都表现出对自我表达的渴望和尊重。
同时,西方也是民主文化的代表,人们注重权利平等和尊重不同意见的观点。
西方的文化更跨越了国家的边界,成为全球性的文化。
例如,好莱坞电影、音乐和游戏等都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和影响着年轻人的心理。
总之,西方现代化的起源和特征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体系。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内容提要】“现代化”一词的确切涵义及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
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现代化”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并从发展的视角界定了现代化的内涵。
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运动,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认真梳理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第二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并一一予以简要评价。
【关键词】现代;现代化;现代化理论;演变一、现代化的内涵“现代”(Modern)一词,按字面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时间的概念,指当今的时代。
可以包括“近代”和“当代”的内涵或指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阶段。
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曾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解释,指出“Modern”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最先使用的。
当时用这个词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应的新时代。
由于文艺复兴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尊崇古典文化,故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被视为欧洲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现代”一词的内涵“现代性”(Modernity),即渊源于此。
“现代”,不是一个绝对的词语,而是相对于传统而言。
“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来源于“现代”,是用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转变的过程。
1、现代化内涵的差异性。
“现代的”这一词语虽然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却是半个世纪前才出现的。
20世纪中叶,人们越来越置身于一个多层次的变化发展的社会中,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创建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并创办了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
1951年6月,《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在芝加哥举行学术会议,讨论当时有关贫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对外政策以及有关的各种理论。
与会者感到适用“现代化”一词来描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征比较合适。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本质特点分析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本质特点分析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也影响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
作为现代化的重要代表,西方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本质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解析。
一、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机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复杂的分工合作关系的形成,西方世界经济开始从传统的手工业经济转变为机器工业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加加速。
在这一时期,现代国家制度开始形成,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也随之发生。
在19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更加显著,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在这种趋势下,现代文明逐渐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主要特征。
二、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点1. 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点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这一进程中,西方社会经济逐渐由传统的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工业。
同时,城市化也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
由此产生的现代城市和工业城市,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2.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西方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西方社会科技的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纺织机和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
而在20世纪后期,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西方社会的重要标志。
同时,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变革也非常显著。
在这一进程中,西方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和文化传统的更新成为了重要的特征。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人文主义思想和人类本质的发掘,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
同时,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信仰和民主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西方现代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
第十四章 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 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以来,是现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以来,是现 代化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 趋势。
一、 本章要点 1、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由来和早期的发展。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关注全球性的社 会发展问题。最早关注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是经济学, 它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 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过 程中的政治方面;历史学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于从 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具体演进过程;社会 学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 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心理诸方面着眼, 其中对于现代化的原因、动力和条件更为重视。
一、 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思潮,成 现代化” 为世界性的口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世界形势变化的产物。
二、 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发展 18世纪,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出 18世纪,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出 现了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即:英国工业 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三 大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变革。
7、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开拓。其中布莱克是该 理论方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现代 化研究有三个重点:第一,研究现代化的 根源;第二,研究参加现代化行列较晚国 家的现代化问题;第三,研究现代化的前 途问题。他认为,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 社会可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为了有效地进 行比较研究,他提出了在五个方面进行比 较的重要性。
3、“人格现代化”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英克 人格现代化” 尔斯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人的 现代性的角度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被称 作“人格现代化”理论。他提出衡量人的 人格现代化” 现代性的14个特征指标,从横向和纵向对于 现代性的14个特征指标,从横向和纵向对于 影响人的现代性环境进行了分析,一个时 期内成为颇为风行的现代化理论。
西方现代化与科技革命的历史进程
西方现代化与科技革命的历史进程西方现代化和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进程之一。
自18世纪末起,西欧地区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科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变革在随后的两个世纪内向全球不断扩散。
如今,在21世纪,这一进程仍在继续。
一、现代化的概念与起源现代化是指一种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意识等的变革与创新。
起初,现代化仅仅是指西欧社会的变化,近代以后,这一概念逐渐普及至世界各地的文明。
现代化的起源可追溯至16世纪的工商业革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社会政治事件使现代化的进程异常突出,标志着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化进程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涌向世界各地。
当时,企业通过竞争和创新,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就业岗位,从而推动了总体上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进步。
二、科技革命的概念与演变科技革命是指各种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全面影响。
科技革命从18世纪末开始,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革命推动了现代时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快速提升。
最早的工业革命是指1700年代中期英国煤炭和纺织业的创新发展。
19世纪中叶,铁路建设、机械工业、化学科技和电力革命等方面的巨大突破,对于现代化、技术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则构成了后工业时代科技革命的核心。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促进了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和太空技术等多领域的发展。
三、本世纪现代化和科技革命的新特征21世纪的现代化和科技革命呈现出新特征,对全球、整体和全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球化是最明显的新特征之一。
社会、经济和科技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互相促进、互相依存。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已超越了国界。
人工智能应用也成为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机器学习、大数据、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化和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
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经济体制、文化和政治制度向现代化的过程。
它是一种全面的、复杂的变革过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创新。
现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工业革命。
现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启蒙时代。
启蒙时代是18世纪欧洲思想文化运动的高潮,它主张理性、自由和平等,并呼吁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批判和。
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方案,这些方案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通过机器化生产和工厂制度的推动,将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组织形式。
工业革命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器制造、铁路交通、电力与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
现代化在19世纪中后期扩散到整个欧洲以及其他地区。
例如法国在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推动了现代化进程,通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加强了社会和政治。
德国也在19世纪后期实现了统一,并快速实现了现代化。
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范例和启发,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扩散。
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影响。
二战之后,欧洲国家在经济重建和政治整合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冷战时期,现代化的竞争成为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重要议题,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通过经济援助和军事干预,推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面临着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这些国家在早期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下遭受了剥削和压迫,独立后面临着贫困、落后和不平等等问题。
为了实现现代化,这些国家需要在经济、教育、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和创新。
例如,中国在20世纪后期实行开放政策,通过市场化和外资引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与思潮
近代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与思潮近代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话题,涵盖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是西方国家长期努力和不断探索的结果。
本文将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革、科技创新和思潮转变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社会变革近代西方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工业革命的兴起。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中心的现代社会。
新兴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机会,推动了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迅速扩张,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层次和结构,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社会中的劳动力也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同时,工业革命也引发了社会问题,如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劳动条件改善问题。
这促使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劳工组织的成立,以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权益保障。
二、科技创新近代西方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能源领域的创新尤为重要。
西方国家在煤炭和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从而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此外,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创新也对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和铁路的建设使得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和高效,推动了商品和人口的流动。
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三、思潮转变思潮转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西方思潮的变迁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更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的反映。
启蒙运动是近代思潮转变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理性思维、自由主义和人权等观念,质疑传统的宗教和政治体制,推动了人类思维和社会制度的重新塑造与完善。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潮变革,如资本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的兴起以及存在主义的冲击等。
“现代化理论”述评
代 化 理论是西方 社会 在对 自己 的制度 的绝 对信仰 和 对 社会 主义 的极端 仇视这 两 种心 态 的相 互
作 用 下 在美 国 首 先产生 的。 因此 它除 了 上 面的 目的外 , 还 有一 个 目的就是 通过 现代化 理论 的 宣 传 , 使得 非西 方不 发 达国 家接 受西 方的 社会制 度 , ` 把 它 们纳 入资本 主义 世界体 系 中去 。
资本 主 义 经 济 的高速 成 长 , 出现 了 20 世 纪 上半 叶西 方 资本 主 义世 界所 未 曾有过 的 持续性 经 济 增 长现 象。 特 别是 通 过 第 二 次世 界 大战 , 美 国 一 跃成 了西 方 资本主 义 的 中心 和领 导 者 , 包括美 国 自己 的 许许多 多 的西方 学者 都对美 国充 满 了 新奇 和 崇拜 , 就连帕 森斯 也不 自觉 地 陷入 了 “ 美 国 第 一 ” 的幻 觉 之 中 。 现 代化 理论 就是在 这种 背景 下在美 国兴 起 的 , 其 目的 之 一 就是 论证西 方 社 会 制度 的优越性 和 合理性 , 满 足西 方 社会特别是美 国 的 自我陶醉 心理 和 “ 救 世 主” 心 态。
为 “ 传 统” 和 “ 现 代” 两个 阶段 , 并 以 此 展开 它 的 全 部理 论。 宾德 (L e on ar d iB n d e r) 说 : “ 在 历史 过程 中 , 有一 个 中心 点 , 自此 以 后 , 事 物才有 歧异发 生 。 此 点可 称之 为 起点 , 它 可
{以 是 一 个单 一 事件 或一 大堆 事件 。 透过 历史 , 不 同的 国 家在不 同 的时 点经 过 此 点 , 有些 国家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基础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基础西方现代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进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
但这场变革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向着新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体系演变的结果。
那么,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基础是什么?一、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欧洲工业革命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它使生产方式从手工业向机械工业的转变,从而形成了新的经济体系。
这一变革带来了科技和生产力的飞跃,同时也重新定义了社会和政治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成为了贸易和生产的中心,资本家取代了贵族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而旧的农业部落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逐渐消解。
工业革命的后期,电气、化学等新的科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老工业国家比较已变成了竞争的新局面。
在这一竞争的同时,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不断遭受冲击,但最终西方国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实现了现代化发展。
二、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西方现代化所基于的文化基础是一种以理性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种理性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源于古希腊文化的理性思想。
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哲学思想体系不断成熟和发展,形成了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在这种文化基础的衬托下,西方国家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的文化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文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不断开展,这一过程中这些领域的多样性和自由逐渐成为了西方国家文化体系的新特点。
在这些多样性和自由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文化体系也不断创新,在这种创新的过程中,成为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综上所述,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历史进程始于欧洲工业革命,发展到了现代化阶段,同时也深深根植于西方文化的传统和思想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实现了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主要力量之一。
西方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兴起与流行
西方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兴起与流行西方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是一段颇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核心在于,西方社会和民众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变革和革新,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角度,探讨这一时期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兴起和流行。
1.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社会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传统社会和价值体系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
这一过程中,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化人等各个领域的人们,都对西方社会和文化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反思与重新构建。
2. 科技革新与文化创新本阶段所谓的文化创新,一方面是指在科技领域革新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象、规律以及人类经验的思考,创造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和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乃至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强调人的自主性思考和自由的创作。
3. 艺术运动与文化宣扬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现代主义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代表作品有: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
这个时期的艺术思想和实践以个体主义为标志,强调艺术家个体创造和创作的自由。
这样的理念,不仅使现代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激发了对美学和审美体验的新思考。
4. 文化批判与思想启示此外,本阶段也涌现了不少重要的思想家、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他们在思想上的建构与创新,不仅为整个西方文化及其发展史贡献了不小的力量,而且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和思想变迁。
总之,西方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一段多彩多姿的历史时期,它对西方社会和全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随着不断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经验、思想、审美和文化成果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脉络与内容变迁
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脉络与内容变迁石明磊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开始踏上现代化进程,至今已经有大约240多年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解释与指导的现代化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成型再到批判继承最后到综合发展的四大阶段。
在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脉络,明确现代化的发展源流和理论内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规律。
一、现代化理论的萌芽一般认为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是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比较成熟的现代化理论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但是,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起点要比这更早,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时期。
在这一时期,封建和宗教专制的桎梏逐步被打破,世俗主义、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在欧洲传播,一个非教会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在欧洲出现。
同时,商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随后发生的科技革命,给欧洲带来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些都为现代化运动做了理论知识和专业人才的准备。
到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收集、整理和传播哲学和科学知识,用理性的目光分析历史。
其中的许多思想成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如宽容、正义、理性、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
“现代化”一词也产生于这个历史时期。
可以说,没有启蒙运动,就没有欧洲的现代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多划时代的观点和论述。
比如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圣西门向人们描述了工业革命的情景,孔德提出了社会学,斯宾塞推出了社会进化论,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迪尔凯姆发表了《社会的劳动分工》,韦伯阐述了合理性和官僚制度。
到20世纪初,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现代化。
但这些研究只是一些零星的和准备性工作,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
中国-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内容: 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民主化 (使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二、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 材料1 鸦片战争以后,来华商船的日益增多,为了维修船 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接着,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剥 削廉价的劳动力,外商创办了各种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 厂等。 材料2 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 匠,仿制西式枪炮;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 商局,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材料3 1866年,方举赞以200元资金,在上海虹口创办 发昌机器厂。这个厂开始时只有打铁炉一座,工人四五人, 三年以后,开始使用车床,由一个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阅读材料,请判断以上三则材料中提及到的企业分别属于什 么性质的企业。
[讨论] 2、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及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
利 因素,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 近代化提供支撑。 (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 的必要前提。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 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 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 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 国,这是中国 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 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 了社会 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 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俞思念,陈平其(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至60 年代初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是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明显存在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痕迹和脱离科学技术进步的很大局限性,因而受到后起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
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并未就此消失;在新的历史时代,它正视科学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因而处于新的重建之中。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后现代理论;科学技术革命西方现代化理论发生于战后恢复的主要欧洲国家,却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都无情地证明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失误。
为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先后受到了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
尽管如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家们仍没有放弃他们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处于重建中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正视科学技术进步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推动作用,力图修补其理论缺失,恢复这一理论曾经有过的影响。
深入了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
二战以后,特别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由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性“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性进步。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20 世纪上半叶所未曾有过的持续经济增长局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人,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
而在二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欧洲,也迅速实现了重建与发展,并随后呈现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在西方社会造成了一种普遍的乐观情绪与自信。
不少西方学者因此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代表了现代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西方世界正处在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
他们甚至借用马克思所说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1 ] (P8) 这句话,得出结论说,落后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达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
二战以后的另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是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的展开。
前苏联经过二战的洗礼,其国力迅速强大,影响遍及全球。
东欧、中国、朝鲜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使得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空前强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甘心自己原有势力范围的丧失,一心想要颠覆社会主义。
于是,世界分裂为两个尖锐对立的社会体系,进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的冷战时期。
与此同时,旧的殖民主义体系纷纷瓦解,大批殖民地国家得以独立。
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
其中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发展与前途,而且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大局。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想象恰恰相反,不少国家宣称他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迅速恢复与发展本国经济。
这也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表现出极大的戒备与恐惧。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人,美国一心想把其经济和政治的触角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不甘心将这些新独立的国家推向社会主义一边,他们为此提出了所谓的“第四点计划”,企图以经济援助来拉拢和影响这些国家,使其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在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美国新一代的年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初步形成了西方现代化观。
由于他们的现代化理论与美国政府的政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目的就是通过向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展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魅力,从而吸引他们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它受到了美国政府与大财团的大力资助。
显然,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现代化理论的传播,促使第三世界国家选择西方现代化道路,进入资本主义的轨道。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与其说是出于学说上的兴趣,还不如说是政治上的需要。
(二)实际上西方现代化理论创立之初,这些现代化理论家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情并不了解,他们既无理论上的准备,也无现成的实践模式可资借鉴,只好从西方已有的思想体系中去寻求理论基础。
西方经典社会学因而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迪尔凯姆提出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成了现代化理论中最基本的一组概念;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对现代化动因的结论也都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理论家们通过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观察和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现代化理论。
早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家们并非真心实意要解决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其理论分析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错误,这些都决定了早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不可能达到第三世界国家所期望的结果,此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早在现代化理论产生之初,其错误即已为部分学者所认识,而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这些错误则越发显现出来。
第一,早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传统和现代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了过于抽象、过于简单的理解。
他们关于“传统”、“现代”以及现代化过程的讨论都停留在最一般的抽象层次上,缺乏具体的有时空限制的所指对象。
这种脱离具体时空限制的理论模式,在运用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历史过程时自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其“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也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抽象。
事实上无论是已现代化的国家还是未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将它们笼统地归为两类实际上并不科学。
不仅如此。
他们还将“传统”与“现代”当做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
实际上,“传统”与“现代”不仅是可以相互共存的,而且还可以是相互促进的,这在许多非西方国家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中,“传统”与“落后”、“现代”与“先进”各相等同;更有甚者,非西方国家被说成是“传统”的代名词,而西方国家则成了现代化的化身。
这不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而且隐藏某种不可告人的用心。
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来看,二者在逻辑上并非完全相互对立。
在所有的传统中,都有着现代的因素。
反之,即使是最现代的社会,也不是没有传统的影子。
事实上,任何传统都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单纯的。
传统本身便包含着内在矛盾,其内部自有其合理的成分,并能继续提供发展的合理性,因而可以与现代化相吻合。
因此,对于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来说,并不是要简单地抛开传统,而是要努力寻求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内在力量,充分地利用传统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资源,以减少向现代化过渡的阻力。
第二,把西方的现代化作为衡量一切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尺度,将现代化过程与道路简单化为西方模式,否定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早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蕴涵了一种“单线进化”的社会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正是非西方国家将要走的道路,并由此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如渐进性、系统性、长期性、不可逆转性、进步性、彻底性等当做现代化过程的一般特征,完全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发展路径及其特点。
实际上,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历史遗产、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国际环境也不可能是相同的。
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是在自身拥有的各方面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发展是社会自身传统积淀和当代社会总发展影响下的共同结果。
不同社会必然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在新的时代特点下必须走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因此,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就在于发现和提供这种现代化的特殊道路,而不在于设计和推演出一种不变的现代化模式。
第三,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立足于欧洲17 世纪以后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及经验,来解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其时间概念的错位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那些现代化理论家不会不明白,处于20 世纪的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实际境况与欧洲工业化的最初状态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他们无视这一差别。
在他们看来,既然当年达尔文可以把貌似杂乱、偶然、无序的生物世界一览无余地归入统一的进化顺序中去,那么,现代化理论也同样可以把众多各不相同的发达或不发达社会都安置在一个统一的社会进化过程之中。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在这种进化序列中,由进化的初始阶段到进化的最高阶段,位次排列顺序是最不发达国家→次不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最发达国家。
由此,如今位于进化最高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经过的历史,便是一切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这一点来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就懂得了他们为什么对马克思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推崇备至。
这种理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国现代化的一般性,而未能说明各国现代化道路多样化的必然性。
加上现代理论家们有意识地排斥各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才真切地体现其一般性) ,用一般性来规定特殊性,就更可看出其方法上的本末倒置。
第四,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迟入现代化的原因归咎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内部因素,归咎于这些国家的传统性因素,这也是不能成立的。
西方现代化理论依据的是社会进化论。
他们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内生性变迁过程,即一种自然的从前现代社会原有状态,通过进化的各个不同阶段而达到某种稳定成熟状态。
他们因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欠发达或不发达的非西方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内部没有形成能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事实上,内生性变迁过程的标准模式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过程,而这种内生性变迁过程是否能适用于其他非西方国家,他们几乎没有考虑。
这些理论家只是一味地强调,对于非西方国家,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内部缺乏“追求现代化的意志”。
所谓缺乏这种意志就在于其本土的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
所以,他们提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必须摒弃传统文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以激发起“追求现代化的意志”。
因此我们有相当多的理由认为,其现代化理论的根据是与“欧洲中心论”分不开的。
总之,西方现代化理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等同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未来目标模式,以西方内源性现代化作为发展范式,企图让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按照西方模式实现现代化,实现西方那样的现代化。
它严重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的国情,没有认识到非西方国家的发展特点,简单地认为,西方社会是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合理的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非西方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一样,都要经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这两个阶段,因此也就不存在发展道路上的分歧,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也应该一样,故而要求“全盘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