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俞思念,陈平其
(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至60 年代初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是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明显存在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痕迹和脱离科学技术进步的很大局限性,因而受到后起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并未就此消失;在新的历史时代,它正视科学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因而处于新的重建之中。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后现代理论;科学技术革命
西方现代化理论发生于战后恢复的主要欧洲国家,却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都无情地证明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失误。为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先后受到了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尽管如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家们仍没有放弃他们的研究。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处于重建中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正视科学技术进步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推动作用,力图修补其理论缺失,恢复这一理论曾经有过的影响。深入了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一)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二战以后,特别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由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性“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性进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20 世纪上半叶所未曾有过的持续经济增长局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美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人,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而在二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欧洲,也迅速实现了重建与发展,并随后呈现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在西方社会造成了一种普遍的乐观情绪与自信。不少西方学者因此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代表了现代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西方世界正处在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他们甚至借用马克思所说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1 ] (P8) 这句话,得出结论说,落后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达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二战以后的另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是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的展开。前苏联经过二战的洗礼,其国力迅速强大,影响遍及全球。东欧、中国、朝鲜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使得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空前强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甘心自己原有势力范围的丧失,一心想要颠覆社会主义。于是,世界分裂为两个尖锐对立的社会体系,进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的冷战时期。与此同时,旧的殖民主义体系纷纷瓦解,大批殖民地国家得以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其中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发展与前途,而且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大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想象恰恰相反,不少国家宣称他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迅速恢复与发展本国经济。这也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表现出极大的戒备与恐惧。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人,美国一心想把其经济和政治的触角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不甘心将这些新独立的国家推向社会主义一边,他们为此提出了所谓的“第四点计划”,企图以经济援助来拉拢和影响这些国家,使其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在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美国新一代的年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初步形成了西方现代化观。由于他们的现代化理论与美国政府的政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目的就是通过向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展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魅力,从而吸引他们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它受到了美国政府与大财团的大力资助。显然,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现代化理论的传播,促使第三世界国家选择西方现代化道路,进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与其说是出于学说上的兴趣,还不如说是政治上的需要。
(二)实际上西方现代化理论创立之初,这些现代化理论家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情并不了解,他们既无理论上的准备,也无现成的实践模式可资借鉴,只好从西方已有的思想体系中去寻求理论基础。西方经典社会学因而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渊源。迪尔凯姆提出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成了现代化理论中最基本的一组概念;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对现代化动因的结论也都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理论家们通过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观察和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现代化理论。早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家们并非真心实意要解决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其理论分析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错误,这些都决定了早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不可能达到第三世界国家所期望的结果,此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实,早在现代化理论产生之初,其错误即已为部分学者所认识,而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这些错误则越发显现出来。第一,早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传统和现代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了过于抽象、过于简单的理解。他们关于“传统”、“现代”以及现代化过程的讨论都停留在最一般的抽象层次上,缺乏具体的有时空限制的所指对象。这种脱离具体时空限制的理论模式,在运用于不同时空
条件下的历史过程时自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其“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也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抽象。事实上无论是已现代化的国家还是未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将它们笼统地归为两类实际上并不科学。不仅如此。他们还将“传统”与“现代”当做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实际上,“传统”与“现代”不仅是可以相互共存的,而且还可以是相互促进的,这在许多非西方国家中表现得十分清楚。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中,“传统”与“落后”、“现代”与“先进”各相等同;更有甚者,非西方国家被说成是“传统”的代名词,而西方国家则成了现代化的化身。这不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而且隐藏某种不可告人的用心。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来看,二者在逻辑上并非完全相互对立。在所有的传统中,都有着现代的因素。反之,即使是最现代的社会,也不是没有传统的影子。事实上,任何传统都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单纯的。传统本身便包含着内在矛盾,其内部自有其合理的成分,并能继续提供发展的合理性,因而可以与现代化相吻合。因此,对于任何国
家的现代化发展来说,并不是要简单地抛开传统,而是要努力寻求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内在力量,充分地利用传统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资源,以减少向现代化过渡的阻力。
第二,把西方的现代化作为衡量一切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尺度,将现代化过程与道路简单化为西方模式,否定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早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蕴涵了一种“单线进化”的社会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正是非西方国家将要走的道路,并由此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如渐进性、系统性、长期性、不可逆转性、进步性、彻底性等当做现代化过程的一般特征,完全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发展路径及其特点。实际上,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历史遗产、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国际环境也不可能是相同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是在自身拥有的各方面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发展是社会自身传统积淀和当代社会总发展影响下的共同结果。不同社会必然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在新的时代特点下必须走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因此,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就在于发现和提供这种现代化的特殊道路,而不在于设计和推演出一种不变的现代化模式。
第三,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立足于欧洲17 世纪以后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及经验,来解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其时间概念的错位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那些现代化理论家不会不明白,处于20 世纪的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实际境况与欧洲工业化的最初状态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他们无视这一差别。在他们看来,既然当年达尔文可以把貌似杂乱、偶然、无序的生物世界一览无余地归入统一的进化顺序中去,那么,现代化理论也同样可以把众多各不相同的发达或不发达社会都安置在一个统一的社会进化过程之中。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在这种进化序列中,由进化的初始阶段到进化的最高阶段,位次排列顺序是最不发达国家→次不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最发达国家。由此,如今位于进化最高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经过的历史,便是一切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这一点来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就懂得了他们为什么对马克思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推崇备至。这种理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国现代化的一般性,而未能说明各国现代化道路多样化的必然性。加上现代理论家们有意识地排斥各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才真切地体现其一般性) ,用一般性来规定特殊性,就更可看出其方法上的本末倒置。
第四,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迟入现代化的原因归咎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内部因素,归咎于这些国家的传统性因素,这也是不能成立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依据的是社会进化论。他们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内生性变迁过程,即一种自然的从前现代社会原有状态,通过进化的各个不同阶段而达到某种稳定成熟状态。他们因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欠发达或不发达的非西方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内部没有形成能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事实上,内生性变迁过程的标准模式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过程,而这种内生性变迁过程是否能适用于其他非西方国家,他们几乎没有考虑。这些理论家只是一味地强调,对于非西方国家,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内部缺乏“追求现代化的意志”。所谓缺乏这种意志就在于其本土的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所以,他们提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必须摒弃传统文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以激发起“追求现代化的意志”。因此我们有相当多的理由认为,其现代化理论的根据是与“欧洲中心论”分不开的。总之,西方现代化理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等同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未来目标模式,以西方内源性现代化作为发展范式,企图让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按照西方模式实现现代化,实现西方那样的现代化。它严重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的国情,没有认识到非西方国家的发展特点,简单地认为,西方社会是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合理的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非西方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一样,都要经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这两个阶段,因此也就不存在发展道路上的分歧,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也应该一样,故而要求“全盘西化”。这种发展模式对非西方社会来说,只会促使它们陷入对西方社会的资本依附、技术依附的困境之中。很显然,这种理论只强调了西方国家现代性中积极的一面,忽视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效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强调了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因素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的非经济因素。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