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的研究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汉字内隐记忆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潜在的、无意识的、难以被察觉的记忆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汉字内隐记忆对于汉字学习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优点:
1. 对于汉字学习的帮助:汉字内隐记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识别汉字,提高识字速度和准确率。

2. 提高汉字学习的效率: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探讨汉字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从而帮助教育者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汉字学习策略。

3. 丰富了汉字学习的理论:研究汉字内隐记忆可以为汉字学习的理论奠定更加深入的基础,进一步推动汉字学习的发展。

缺点:
1. 实验难以操作:由于汉字内隐记忆是一种难以被察觉的记忆过程,因此实验设计和操作难度较大。

2. 实验结果存在误差:由于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实验环境、实验对象的个体差异等,因此实验结果存在误差,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探讨。

3. 研究局限性:目前对汉字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汉字内隐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为汉字学习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有其优点和缺点。

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汉字内隐记忆的重要性将得到更多的认识。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地探讨汉字内隐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字学习。

国内内隐记忆研究进展

国内内隐记忆研究进展

国内内隐记忆研究进展摘要内隐记忆在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本文介绍了国内对于内隐记忆概念的思考及研究方法的发展,概括了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未来研究应注重的问题。

关键词内隐记忆概念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中图分类号:r338.64 文献标识码:a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始于对健忘症患者的临床实验。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和weiskrantz对健忘症病人进行的实验表明,病人在直接测验中无法回忆或再认近期学习项目,却在间接记忆测验中的成绩却与正常人接近。

以此为基础,1985年,schacter和graf以正常人为被试,在记忆的间接测验中也发现,被试过去的经验能够无意识地显露出来,他们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与之相对应地,研究者把传统记忆测验(即记忆的直接测验)所对应的记忆现象称为外显记忆。

1 内隐记忆概念的反思对任何一个领域的学科发展来说,对概念的科学界定是其首要任务之一。

graf & schacter(1985)认为,内隐记忆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先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roediger(1993)认为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本身但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mcdermort(2000)则认为内隐记忆是无意识提取下的记忆显现。

可以看出,这几个定义都指出内隐记忆是先前经验对当前事件的后效,并且强调内隐记忆对先前经验的无意识提取。

roediger(2003)曾对内隐记忆的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内隐记忆概念的外延被无限扩大,使得其无所不包。

李林和杨治良(2004)指出,在内隐记忆研究的早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寻找内隐记忆存在的依据,而将内隐记忆的精确定义搁置一边,因此早期对于内隐记忆的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随着目前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

他们认为roediger的批评不无道理,但同时认为,内隐记忆的概念之所以受到质疑,其原因在于记忆这一上位概念的界定过于模糊宽泛,而非内隐记忆的非意识性提取标准,因此,科学地界定内隐记忆的概念有赖于正确、恰当地理解记忆这一上位概念。

内隐实验的实验报告

内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它不依赖于意识的参与,而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近年来,内隐记忆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记忆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内隐记忆在词汇识别任务中的表现;2. 分析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3. 探究内隐记忆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100个英语单词,其中50个为高频词,50个为低频词。

高频词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单词,低频词是指学生较少接触到的单词。

3. 实验设计:采用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词汇难度:高频词、低频词)的被试内因素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内隐记忆实验,另一组进行外显记忆实验;(3)内隐记忆实验组:向被试呈现100个英语单词,要求被试在看到单词后尽快按键判断单词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4)外显记忆实验组:向被试呈现100个英语单词,要求被试在看到单词后尽快按键判断单词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并在实验结束后立即进行回忆;(5)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内隐记忆实验组:被试在词汇识别任务中对高频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频词(p<0.05),说明内隐记忆在词汇识别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2. 外显记忆实验组:被试在词汇回忆任务中对高频词的回忆率显著高于低频词(p<0.05),说明外显记忆在词汇回忆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3.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内隐记忆实验组在外显记忆实验组的基础上,对高频词的反应时进一步缩短(p<0.05),说明内隐记忆在个体认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0级心理学---张飞飞---201041330157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相对加工深度较深且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所以消退较慢,内隐记忆的记忆量相对不受记忆数量的影响。

对于要想研究内隐记忆,其研究范式存在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

任务分离法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提出来的。

任务分离法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

其中直接测验主要通过测量外显记忆,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加工提取先前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

间接经验要求被试事先接触其测验信息但是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无意识提取。

加工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相互污染的问题。

意识加工会影响到间接测验,无意识加工会影响到直接测验。

为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来进行间接测量和在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测量,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的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的目的。

两种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都可以研究内隐记忆。

相对任务分离法可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差别进行对照分析。

直接测验主要包括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

间接测验主要包括补笔测验、联想测验、辨认测验、拼写测验等。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理解和施测,便于设计测验,更好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同时由于要求被试在间接测量的情况下不能无意识的回忆,还要有熟悉度的提取的作用的混合影响。

通常的情况下还要对被试进行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等方面上干扰项。

加工分离范式就是为了解决任务分离范式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交杂。

正如Jacoby所认为的一样,无论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都要包含外显加工和内隐加工的过程,所以加工分离范式就是要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在上,而不是要通过任务的分离来达到。

加工分离范式包含两个程序设计,第一个要求被试学过一个项目,然后进行两个不同测验,即为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优点和缺点
汉字是中文语言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内隐记忆是指在认知、阅读和理解汉字时,人们能够利用前面所学过的汉字知识,迅速地识别、理解和记忆新的汉字,从而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

为了探究汉字内隐记忆的特点和优缺点,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清晰地展现汉字内隐记忆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不同因素对汉字内隐记忆的影响,进而揭示其成因和机制。

此外,实验还能够提供量化的数据,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和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汉字内隐记忆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然而,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实验室的环境和实验条件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需要谨慎评估。

其次,实验研究难以涵盖汉字内隐记忆的所有方面,有些重要的方面可能需要采用观察和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来进行探索。

最后,实验研究可能会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偏见和实验设计的缺陷的影响,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角度综合评估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验研究是探究汉字内隐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揭示
其规律和特点,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然而,实验研究也需要注意其可靠性、普适性和综合性等问题,并配合其他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探究。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观察儿童在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心理学中记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需意识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意识过程获取和回忆信息的能力而外显记忆则是指个体在意识参与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回忆过程获得信息的能力。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二者如何相互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探究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特点。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相关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机制,为汉语教学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儿童汉语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记忆特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发展情况,以期为儿童语言教学和汉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过程,通常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能力表现为对汉字、词语、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的无意识掌握。

例如,儿童在多次接触某个汉字后,即使不能明确回忆起该字的具体形状或意义,却能在书写或阅读中正确识别和运用该字。

这种内隐记忆的特点使得儿童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

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即使在面临干扰或遗忘的情况下,内隐记忆仍然能够保持对信息的有效提取和运用。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08级心本班王忠08378437摘要: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关键词:回忆,启动效应,意识,自由联想,提取,无意识,正文:1,内隐记忆的发现及提出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最早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

1968 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 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

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

1985 年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课题。

国内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杨治良、朱滢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内隐记忆研究的学者,特别是杨治良教授20 年来一直致力于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我国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

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

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

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

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或可称为内隐记忆测验,也有人称之为不自觉记忆测验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

内隐记忆相关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随机选取50张图片,其中20张为正面图片(如人物、动物等),30张为负面图片(如车祸、恐怖场景等)。

3. 实验步骤:(1)预实验:首先进行预实验,将图片分为两组,每组25张,随机分配给30名志愿者。

志愿者观看图片,并要求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住图片内容。

(2)内隐记忆实验: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15人。

A组:志愿者观看正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B组:志愿者观看负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两组志愿者在观看图片过程中,均要求不要进行任何记忆任务。

(3)内隐记忆测试:在观看图片结束后,对两组志愿者进行内隐记忆测试。

测试内容为:随机抽取10张图片,要求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判断图片是否出现过。

4. 数据收集:记录两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

三、实验结果1. A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1次。

2. B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2次。

四、数据分析1. 比较A组和B组的正确判断次数,分析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的表现差异。

2. 对两组志愿者进行T检验,分析内隐记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均存在,且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负面图片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反应,从而在无意识中留下记忆痕迹。

2.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六、结论本研究通过内隐记忆实验,验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和表现,并分析不同条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条件:高熟悉度 vs. 低熟悉度)x 2(任务:内隐联想测验 vs. 外显联想测验)的被试内设计。

2. 实验材料:- 刺激材料:包括高熟悉度和低熟悉度的图片各40张,以及与图片无关联的中性图片40张。

- 任务材料: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联想测验(EAT)。

3. 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程序,并保证实验的匿名性。

-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

- 熟悉阶段:被试依次观看高熟悉度、低熟悉度和中性图片,每种图片各20次。

- 测试阶段: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联想测验,两种任务各进行20次。

4. 数据处理:- 内隐联想测验:计算反应时和错误率。

- 外显联想测验:计算被试对图片的命名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内隐联想测验:-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熟悉度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 低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2. 外显联想测验:-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p < 0.05),中性图片组无显著差异。

- 低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1. 内隐记忆的存在:本实验结果表明,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在两种任务中均显著短于低熟悉度图片组和中性图片组,说明内隐记忆确实存在。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说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关联。

3. 条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本实验中,高熟悉度图片组在两种任务中的表现均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说明熟悉度是影响内隐记忆的重要因素。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内隐记忆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内隐记忆,又称
非声明性记忆,是指个体在无需意识回忆的情况下,过往经验对当前
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记忆形式。

实验采用了Prime任务和Stroop任务
两种范式,以测量内隐记忆的效果。

在Prime任务实验中,我们首先让参与者接触一系列与目标词汇相关
的启动词汇,随后要求他们对目标词汇的反应时间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接触过启动词汇的参与者在识别目标词汇时,反应时间显著短于
未接触的对照组,表明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水平上促进了信息处理速度。

接下来进行的Stroop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识别文字的颜色而忽略文字
本身的意义。

实验发现,当文字的意义与颜色不一致时,内隐记忆的
影响尤为明显,参与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均受到了显著影响。

这一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内隐记忆在认知控制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内隐记忆与显性记忆(需要意识回忆的记忆)之
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两者在某些认知任务中存在交互
作用,但在其他任务中则相对独立。

这表明内隐记忆和显性记忆虽然
在某些方面相互影响,但在大脑中可能由不同的神经机制所支持。

总结来说,本次实验报告揭示了内隐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自动信息处理和认知控制方面。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人类记忆
的复杂性以及设计相关的认知训练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
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内隐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状态下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优化内隐记忆的功能。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实验的首要任务,在于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者不同的因变量指标,并进而考察自变量对内隐、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因此,如何在实验中分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成为内隐记忆实验研究的逻辑重点。

” 当前,在内隐记忆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叫做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也叫做任务分离(task dissociation);另一类叫做加工分离(process dissociation)。

(一)实验性分离的逻辑与方法实验性分离范式最早为神经心理学家所采用,主要用以研究脑损伤病人心理功能的分离现象(Teuber,1955)。

当前,实验性分离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杨治良(1996)甚至称其为实验心理学的三大新法之一。

实验性分离的逻辑认为,我们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测验而取得被试心理活动的因变量,其中一些因变量对应于内隐记忆,另一些因变量则对应于外显记忆,因此实现记忆系统的实验分离。

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不同测验完成的。

直接测验就是在测验指示语中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他们经历过的某些事件并把它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如自由回忆、再认测验等,在这些测验中被试直接从意识中提取信息;间接测验则是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研究者认为,这两类任务分别对应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因而这种分离也被称为任务分离。

这里包含的逻辑是:如果这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或者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类测验中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同样的心理结构;如果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相反的趋势,则说明二者依赖于不同的心理结构。

图尔文曾对实验性分离作如下的表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内隐记忆范式的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范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先前经验的信息进行提取或识别的记忆过程。

近年来,内隐记忆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记忆范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比较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

3. 为内隐记忆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方法。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选取与实验无关的图片、文字和声音作为刺激材料。

3. 实验设计:采用2(内隐记忆范式:线索-线索范式、线索-非线索范式)×2(线索类型:线索、非线索)的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分为线索-线索范式组和线索-非线索范式组。

(2)两组分别进行内隐记忆范式实验。

①线索-线索范式组:实验对象先学习一组图片,然后在测试阶段,要求他们在看到线索图片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试图片是否与线索图片相同。

②线索-非线索范式组:实验对象先学习一组图片,然后在测试阶段,要求他们在看到线索图片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试图片是否与线索图片不同。

(3)记录实验对象在每个范式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四、实验结果1. 线索-线索范式组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均优于线索-非线索范式组。

2. 在线索-线索范式组中,当线索为相同图片时,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线索为不同图片时。

3. 在线索-非线索范式组中,当线索为不同图片时,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线索为相同图片时。

五、实验讨论1. 内隐记忆范式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实验对象的内隐记忆。

2. 线索-线索范式比线索-非线索范式在提高内隐记忆提取效果方面更具优势。

3. 实验结果提示,在今后的内隐记忆研究中,可以采用线索-线索范式作为内隐记忆提取的有效方法。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发现线索-线索范式在提高内隐记忆提取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普通心理学》阅读材料: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

《普通心理学》阅读材料: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

; 内隐记忆现象是在遗忘病人身上首先发现的。

1854年,一位英国医生(Dunn)报告,一位因溺水昏迷而患遗忘症的妇女,虽然她已完全忘记了自己曾学过做衣服这件事,但不久后在学裁剪衣服时却无意中表现出某些裁剪技艺方面的记忆痕迹。

1865年,又有人(Clapaede)报告,一位接受针灸治疗的遗忘症病人,治疗结束后,尽管已压根儿忘记了遭受针刺这件事,但她却拒绝与为她实施治疗的医生握手。

1889年,对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现象进行系统调查者(Korsakoof)报告,一位接受过电休克治疗的遗忘病人早忘了曾受过电击这件事,但当他再次见到电击仪时,却露出了相应的行为表现。

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 (Warrington &amp; Weiskrantz)发现,这种现象在健忘症患者身上都有发现: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对某方面的学习记忆,但在他们完成有关任务的操作上却表现出了记忆效果。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科菲(Cofer,1967)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嗣后,对正常人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启动效应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

格雷夫和斯科特(Graf &amp; Schacter,1985)把这类记忆称为内隐记忆,而把传统的、需经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统称为外显记忆。

从70年代起,一大批从事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心理学家对内隐记忆研究表现出极大兴趣,以冀借此不仅深入理解人类的记忆过程的本质,而且将给教育和教学改革带来诸多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研究范式及研究进展

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研究范式及研究进展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还涉及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的特点。例如,儿童的 内隐记忆发展特点、老年人的内隐记忆衰退模式以及特殊群体如自闭症儿童和 成人的内隐记忆表现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记忆系统的本质和个 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对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研究范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 内隐记忆作为人类记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 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内隐记忆的本质 和作用机制,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拓展其应用领域。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采用间接测验法、阈下知觉法和启动法等研究范式。间接 测验法是通过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其内隐记忆状况。例如,在单词 配对任务中,快速准确地配对出与目标词相关的词,可以反映个体的内隐记忆 水平。阈下知觉法是通过呈现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探讨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 的记忆效应。启动法则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影响后续的行为表现,从而推断内隐 记忆的存在。
一、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的记忆效应。它与外显记忆相对,外 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状态下可以进行的有意识回忆和认知。内隐记忆主要体现在 自动化加工、无意识保持和印象形成等方面。尽管个体无法有意识地回忆以往 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
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人类记忆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内 隐记忆的存在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快速、自动地处理大量信息,而无需 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此外,内隐记忆在人类技能学习、习惯养成和情绪调节 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启动法作为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方法,在研究内隐记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启动效应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和被试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和 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三、内隐记忆的研究进展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朱婷婷2007141058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内隐记忆实验研究1.引言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了内隐记忆的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1] .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和Werskrantz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2]Schacter(1987)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和区分。

他指出.被试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有些信息尽管不能在回忆与再认这类铡验中表现出来.但可以在完成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fragment completion)、词干补笔(word stem tom—pletion)、词汇判断(1exical decision)等。

[3]一般来说,国内内隐研究是以朱滢(1989)、杨治良(199o)等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的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为起始点的。

此后,有关内隐学习、内隐认知及内隐研究方法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内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2.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内隐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进行实验,观察被试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对所学信息的记忆情况,以及对非意识和非声明性的内隐记忆的表现。

实验设计为一项视觉刺激任务,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观察一系列图片,并通过按钮来进行响应。

在完成任务后,被试被要求回忆刚才看到的图片。

实验共有两组,一组为控制组,另一组为实验组。

控制组被试被告知任务即为观察图片,实验组被试则被告知任务是为了观察图片中可能存在的隐藏信息。

每组实验有50名参与者,年龄范围从18到30岁。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回忆图片时明显表现得更好。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回忆出任务前出现的图片数量和特定的细节。

与此同时,控制组的表现并没有明显改善。

实验结果支持了内隐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内隐记忆是一种不依赖于意识回忆的记忆形式,通过实验我们得以证实其存在并发挥作用。

这表明,人类在进行某项任务时,可能会潜意识地记忆任务过程中的信息,而这种内隐记忆可能会影响人们在任务完成后对相关信息的回忆。

而对于控制组来说,由于他们没有受到关于隐藏信息的启示,因此没有潜意识地处理任务过程中的信息。

总之,本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且提供了证据显示内隐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本实验结果也建议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内隐记忆的机制以及其在日常任务中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认知心理学、教育领域、以及广告设计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在不知情或者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记忆能力。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方法来探索和测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一、隐式联想(TAAD)任务二、隐式记忆测验隐式记忆测验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

这些测验可以分为两类:诱导性和非诱导性。

在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完成一个填充词任务),然后被要求回忆之前任务中出现的信息。

在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没有意识到在测验其实是在测试内隐记忆。

例如,在一个经典的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判断一系列的字母是否和之前的字母相同,被试者通常会表现出在没有意识到记忆的情况下判断正确的能力。

三、程序学习任务程序学习任务是一种用于研究被试者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和内隐学习的实验方法。

在这种任务中,被试者被要求通过学习一系列的规则来完成任务。

例如,被试者可能会被要求在一个迷宫中找到出口,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根据什么规则来确定正确的路径。

在这个任务中,内隐记忆的表现是被试者能够逐渐提高他们找到正确路径的能力。

四、生理指标一些研究人员使用生理指标来间接测量内隐记忆。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来研究内隐记忆的表现。

ERP是一种通过电极记录被试者大脑在反应刺激时的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分析ERP,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被试者在不知情条件下对于刺激的加工和记忆表现。

总结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内隐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包括隐式联想任务、隐式记忆测验、程序学习任务和生理指标。

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内隐记忆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内隐记忆的性质和工作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
Ebbinghaus在 “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中将记忆分为三类: 第一种,随意提取,有意识; 第二种,不随意提取,有意识; 第三种,不随意提取,无意识。 无意识记忆可以通过节省法得到测量
被试能在无意识条件下学到各种规则(Thorndike) 阈下呈现图片的特征在想象或梦中(Poetzl,1917) 内隐记忆在技能、条件反射形成中有作用(Clark Hull)
Korsakoff综合症 “我们认识到一系列无法被有意识提取的记忆 痕迹,虽说只是存在于无意识中,但它们以一 种既非积极又非消极的方式作用,并对遗忘症 患者的思想、决策无意识、间接的影响 ” (Korsakoff,1889) Schneider(1912)发现遗忘症患者学习图形之 后,对残图鉴别的成绩明显提高,而患者对这 些图形并无有意识记忆。 Janet和Freud关于精神病患者的研究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回顾
1.早期的哲学研究
The passion of the soul (Descaries,1649) Leibnitz强调无意识知觉对行为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habit on the faculty of thinking(Biran, 1804)
2.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临床系统的实 验观察
对一个事件的成功提取将会促进将来对它的回忆, 也促进了进一步的编码与贮存。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1)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实验范式:相加因素法。


2、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如果是平行扫描,结果如左图;如果是系列扫 描,结构如右图。 实验实际结果(中图)证实短时记忆提取是系 列扫描方式。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2)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左图
中图
右图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3)


3、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
Sternberg认为短时记忆提取是从头至尾的扫 描。 所谓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是指将测试项目与记 忆集中的所有项目都比较一次,然后才判定它 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5.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
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0)以被试为自 变量(遗忘症患者,正常人),让被试学习一 些单词后采用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和 词干补笔四种测验。结果如下表:
遗忘症患者对信息的保持 任务 组别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0.55 0.44 有意识记忆 自由回忆 再认 0.75 0.45 0.45 0.47 无意识记忆 模糊字辨认 词干补笔 0.69 0.58
健忘症患者不会遗忘的信息 自由回忆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0.37 0.15 线索回忆 0.69 0.58 词干补笔 0.49 0.57

一般认为,不能从单一分离推论出两个 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单一的心理过程 完全可以解释单一分离的实验结果:某 一心理过程只对测验A敏感,而对B完全 不敏感。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三、几个经典的实验研究
1.Warrington和Weiscrantz (1970) 发现了实验性分离现象以及健忘症患者也能保持词 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验中才能表现 出来。 2.P. Graf (1984)
健忘症患者不会遗忘的信息 自由回忆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0.37 0.15 线索回忆 0.69 0.58 词干补笔 0.49 0.57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6)
四、双通模型

双通模型把扫描或搜索和直通都包括进来。 Atkinson和Joula认为,短时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提取既 包含扫描方式,也存在在直通方式,简言之就是两头 直通,中间扫描。
第三节 内隐记忆的研究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 二、有关概念的介绍 三、几个经典的内隐记忆的实验 四、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五、内隐记忆的特点 六、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 七、内隐记忆的应用研究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4)

二、对Sternberg模型的批评 心理学家对Sternberg的看法提出了不同 的意见,也出现一些新的实验结果。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5)
三、直通模型

直通模型认为人可以直接通往索要提取的项目 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支持实验:
1、Theios等(1970):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非 常见词。 2、 Baddeley和Ecob(1973):如果识记项目表 中有重复出现的项目,即同一项目几次出现, 则该项目的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指的是,实验中变量 V1影响A任务,但不影响B任务;实验变 量V2影响B任务但不影响A任务。例如:
Craik采用的实验任务
加工深度 听觉(浅层) 视觉(浅层) 2 syllables? Contains E?
目标词 意义(深层) Found in China pagoda
补笔 _ag_da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3.Tulving (1982)
0.6 0.5 0.4 0.3 0.2 0.1 0 1小时 保持间隔 7天
反应概率
再认 补笔
经典实验
4.Jacoby (1983)
ý Ö Ê È µ Ñ é Ì õ ¼ þ Ï Â Ô Ù È Ï º Í Ö ª ¾ õ æ ±È Ï µ Ä ¸ Å Â Ê µ Ñ Ê é Ì õ ¼ þ Þ É Î Ï Ï Â ¹ Ø Ï µ â Ñ ² é À à Ð Í Ô Ï Ù È Ö ¾ ª õ ± æ Ï È ¡ ¡ Á Á ¡ Á °À ¡ ä µ Ä ¡ ± 0.56 0.82 Ð É Ó Ï Ï Â ¹ Ø Ï µ È Ä µ °À ¡ ä µ Ä ± ¡ 0.72 0.76 ë ³ Ï ö È µ Ä ¿ £ £ ¿ £ ¿ 0.78 0.67
项目类型 变位字 视觉呈现词 新词 听觉呈现词
测试类型 包含测验 排除测验 .80 .29 .48 .37 .18 .22 .69 .67
加工数据 意识提取(R) 自动提取(A) .51 .59 .11 .42
Jacoby (1991) p301
五.内隐记忆的特点
1.内隐记忆研究的几种类型
重学中的节省 阈下刺激的作用 技能学习
听(补笔)-视(补笔)-听(再认)-视(再认)

交叉的双重分离

交叉的双重分离指的是,在实验中,一个变量 对两个任务有相反的作用。换句话说,当一个 变量从水平a变到水平b时,实验结果在A任务 变低,而在B任务变高。例如: Jacoby (1983)
ý Ö Ê È µ Ñ é Ì õ ¼ þ Ï Â Ô Ù È Ï º Í Ö ª ¾ õ æ ±È Ï µ Ä ¸ Å Â Ê µ Ñ Ê é Ì õ ¼ þ Þ É Î Ï Ï Â ¹ Ø Ï µ Ð É Ó Ï Ï Â ¹ Ø Ï µ È Ä µ °À ¡ ä µ Ä ± ¡ 0.72 0.76 ë ³ Ï ö È µ Ä ¿ £ £ ¿ £ ¿ 0.78 0.67
(一)记忆的测量

记忆的直接测量方法

回忆 再认 节省法(重学法) 词干补笔

记忆的间接测量

(二)提取的原则

范畴化 编码的特异性

刺激材料首次进入长时记忆时,刺激材料依 据上下文情景以特殊的形式进行编码。这种 特异性的编码信息对随后的提取起线索作用。 提取线索与其他任何记忆项目不相关并且可 以高度区分时,提取线索最有效。
â Ñ ² é À à Ð Í Ô Ï Ù È Ö ¾ ª õ ± æ Ï È
¡ ¡ Á Á ¡ Á °À ¡ ä µ Ä ¡ ± 0.56 0.82

可以把交叉的双重分离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
在两个任务中表现为负相关的结果。所以,从 交叉的双重分离不能推论出两种独立心理过程。
双向关联

如果我们能通过一项实验设计,使其实验设计 摆脱了单调性的表现,即如果存在一个自变量 的三个水平,两项测验任务在其中两个水平下 的结果是正相关,而在另两个水平下的结果呈 负相关,那么,在单调性假设下的单一加工过 程是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这样由实验推测两 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就成为可能,这种设计叫双 向关联。
4.认知心理学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
Winnick和Daniel(1970)操纵加工水平自变量 (视觉呈现单词,由图片生成该词,由定义生 成该词),采用单词确认和自由回忆两项任务。 结果发现:在视觉呈现单词的情况下出现了启 动效应,另两种条件下几乎没有启动效应。但 是在回忆测验中,两种生成条件下的成绩高于 阅读条件下的成绩。
1
正 确 率
0.8 0.6 0.4 0.2 0 浅层 深层 听觉 视觉
不同感觉通道不同加工类型对再认成绩的影响
正 确 率
0.6 0.5 0.4 0.3 0.2 0.1 0 浅层 深层 听觉 视觉
不同感觉通道不同加工类型对补笔成绩的影响

测验的成绩:
依此顺序上升 以加工效率来衡量,补笔与再认两种测验在4 种实验条件下都有类似的趋势。
四、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实验性分离范式
单一分离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交叉的双重分离 双向关联 间接测量任务 词干补笔 残词补全

模糊字命名 词汇判断 图片识别 残图命名 偏好判断
单一分离
单一分离指的是实验中一个自变量V1影响测验 任务A,但不影响实验任务B。例如: P. Graf (1984)

第五 章记忆的提取与遗忘
华中师大心理学院
提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提取概述 短时记忆提取模型 内隐记忆 记得和知道 错误记忆 记忆的遗忘
第一节 提取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