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学(4学时)

合集下载

生理学4-循环系统.ppt

生理学4-循环系统.ppt
第四章
循环系统
§1 概述 一、循环的概念意义:循环是各种体液不断地流动和 相互交换的过程。 完成循环功能的结构即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和淋 巴管系。 二、体循环和肺循环: (一)体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搏出, 沿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除肺泡外的 全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后, 再汇入各级静脉 ,最后经上、下 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到右心房的循 环。 (二)肺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搏出, 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 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再经 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18
(三)静脉:依次分为微、小、中、 大4级。 管腔大,管壁薄,内、中、外3层 膜无明显界限,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均 少,弹性小,中静脉以上的有静脉瓣。 “容量血管”。 静 脉 瓣
19
二、血管生理: (一)血流与血流阻力、血压 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系统某一截面的血量。 2、血流阻力(R ):血液流动时,血液与血管间的摩擦 阻力以及血液内部的摩擦阻力。 R与血管长度L和血液的粘滞度η成正比,与血管的半径 r的4次方成反比。小a和微a口径变化对血流影响最大; 粘滞度主要决定于RBC数,另有血浆蛋白和胆固醇浓度。 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 血压—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 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随年龄和生理状况而变化。 国人的收缩压为90--130mmHg ,舒张压为60--90mmHg。 高血压(高于140mmHg/ 90mmHg);低血压(低于90 mmHg/60mmHg)。 22
(二) 动脉脉搏 脉搏:随着心脏的周期性活动,血管发生的周期性搏动称 脉搏。脉搏发生在A和较大V上. 动脉脉搏—动脉血管的搏动。 静脉脉搏—右心房内的压力波动可以逆行传递到接近心脏 的大V,形成静脉脉搏。 脉搏的传导速度远较血流速度快,且从主动脉到外周动 脉,传导速度逐渐加快;动脉硬化时,传导速度增快。正 常情况下,主动脉脉搏传导速度为3-5m/s,较小的动脉为 15-35m/s,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

防御保护
促进修复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物质具 有防御保护功能,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和维持机体的免疫力。
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循环系统能够将血液 中的营养物质和修复因子输送到损伤部位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02
心脏生理
心脏结构与功能
心脏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 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等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 系统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生理 • 血管生理 • 血液生理 • 循环调节机制 •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目录
01
循环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 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细胞的正常 代谢。
当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增大时,血流量增多;反之,血流量减少

血流量与血管管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02
当血管管径增大时,血流量显著增多;反之,血流量显著减少

血流量与血液的粘滞度成反比
03
当血液的粘滞度增高时,血流量减少;反之,血流量增多。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
微循环的组成
组成及结构
心脏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心脏内部被 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 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对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

以下是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1. 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心脏病理生理学和血管病理生理学。

心脏病理生理学研究心脏疾病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如心肌梗塞、心肌病等。

血管病理生理学研究血管病变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2. 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疾病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

主要关注气流限制、肺泡损伤和通气血流不匹配等问题。

3. 消化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疾病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如消化道出血、溃疡病等。

关注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紊乱。

4. 泌尿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泌尿系统疾病对尿液产生和排泄功能的影响,如肾炎、尿路结石等。

关注肾小球滤过、尿液浓缩和酸碱平衡等生理过程的异常。

5.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对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功能的影响,如中风、帕金森病等。

关注神经细胞死亡、突触传递异常和神经电活动紊乱等问题。

6. 免疫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免疫系统疾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如自身免疫病、感染等。

关注免疫细胞的活化、抗原识别和免疫反应的紊乱。

7. 内分泌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内分泌系统疾病对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的影响,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关注激素合成、分泌和靶器官反应的异常。

以上是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疾病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2024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共4

2024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共4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共4contents •循环系统概述与功能•心脏结构与工作原理•血管分类与生理特性•血液成分及其运输功能•微循环与物质交换过程•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简介目录01循环系统概述与功能循环系统定义及组成定义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输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

组成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泵血;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淋巴系统则辅助循环系统,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

生理功能与作用运输物质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运送到排泄器官。

维持内环境稳定通过调节血液成分和温度等,循环系统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抗体等免疫成分在循环系统中巡游,对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进行识别和清除。

血液循环路径和方向路径血液由心脏左心室泵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返回心脏右心房,再经右心室泵入肺循环,最终返回左心房和左心室,完成一次完整的体循环和肺循环。

方向血液循环始终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确保血液能够流经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实现物质交换和运输功能。

03肺部气体交换在肺部,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实现呼吸功能。

01组织液与血液交换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组织液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包括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02淋巴系统与血液交换淋巴系统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将其重新输送到血液中,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体内外环境交换场所02心脏结构与工作原理心脏位置及形态特点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夹在两侧肺脏之间,前方正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

形态心脏外形像桃子,大小约和成年人的拳头相似,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一、课程性质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教学任务病理生理学作为本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和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时间安排五、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就学科本身而言,病理生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

研究许多疾病乃至所有疾病共有的规律,是病理生理学总论的任务;研究各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乃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是病理生理学各论的任务。

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六、主要教学方法、要求及考核方式学生应当通过听课、自学、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理论;在实验课中应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培养和训练基本技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70%。

七、教学主要内容纲要绪论(一)基本目的与要求1.要求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熟悉本学科的性质、内容和研究方法,2.了解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简史。

3.通过学科特点及教学方法的简介,为学生主动地学习病理生理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主要任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病理生理学的影响。

难点:研究方法中疾病模型的复制不好理解,结合我室克山病病因的动物实验研究讲授,以突破难点。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

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一、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024年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

2024年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

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许多不同的系统,其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是循环系统。

本文将介绍生理学中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维持生命。

一、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血液从身体各部位回流到右心房,然后流入右心室。

当心脏收缩时,右心室将血液泵送到肺部进行氧合。

氧合后的血液返回左心房,然后流入左心室。

左心室将氧合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由心脏本身的节律控制,称为心跳。

心跳的产生是由心脏的特殊细胞——起搏细胞——产生的电信号控制的。

起搏细胞产生电信号的速度决定了心跳的速率。

二、血管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静脉则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回流到心脏。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的壁由三层组成: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是一层非常薄的细胞层,它覆盖在血管内壁上,防止血液凝固。

中膜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组成,它负责调节血管的直径,从而控制血液的流量和血压。

外膜是一层结缔组织,为血管提供支持和保护。

三、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液体介质,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而血浆则负责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

血液的循环是由心脏的泵血作用驱动的。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泵送到动脉中,然后流向身体各部位。

在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包括氧气的释放和二氧化碳的吸收。

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完成一次循环。

四、循环系统的调节循环系统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确保了身体各部位都能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循环系统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心脏的节律和血管的直径来控制血液的流量和血压。

2024年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含多场景)

2024年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含多场景)

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含多场景)生理学课件:循环系统一、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循环系统是生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对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二、循环系统的组成1.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泵血。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血管: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负责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3.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

三、循环系统的功能1.氧气输送:循环系统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满足其生理需求。

2.营养物质输送: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从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为其提供能量和原料。

3.代谢废物清除:循环系统将代谢废物从组织和器官带回肝脏和肾脏,进行解毒和排泄。

4.内环境稳定:循环系统参与维持体温、pH值、电解质浓度等生理参数的稳定。

5.免疫防御: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四、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和血管进行调节,以适应机体生理需求的变化。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调节心脏、血管和肾脏的功能。

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等激素参与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3.自身调节:心脏和血管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如心脏的自律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等。

五、循环系统的临床意义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类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课程编号:10410036学时与学分:3 学分/54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12 学时)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合用专业(方向):药学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属于西医学基础课程。

课程重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其重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普通规律,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和原理,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涉及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及录像等),学习过程中要理论亲密联系实际。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第一章绪论 1 学时目的规定【掌握】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

【理解】理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办法。

教学内容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2.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办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归纳、总结等。

第二章疾病概论 2 学时目的规定【掌握】掌握健康、疾病的概念,掌握脑死亡概念。

【熟悉】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熟悉疾病因素、条件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

【理解】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通规律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原则和脑死亡的意义。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

2.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因素: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少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因素与条件的关系。

3.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通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1001522002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总学分:5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

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病理生理学(36学时)36-14 肺功能不全2013春

病理生理学(36学时)36-14 肺功能不全2013春
不同于 功能性分流
34
真性分流
真性分流定义: 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
过程,故称为真性分流(肺动-静脉瘘)。
肺的严重病变,如肺实变和肺不张等,使该部分肺泡完全
失去通气功能,但仍有血流,流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 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
吸纯氧可有效提高功能性分流PaCO2,对真性分流无效。
24
弥散障碍
定义: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 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原因:
肺泡膜面积80m2减少一半以上: ◎ 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等 肺泡膜异常增厚: ◎ 肺水肿、肿泡透明膜形成、肺纤维化等
Ⅰ型呼衰
注意:
静息时一般不发生血气异常,在体力负荷增加时血流加快 弥散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才会发生低氧血症,PaCO2 正常或因代偿性通气过度而降低。
肺动脉栓塞、DIC、肺动
脉炎、肺血管收缩等。
32
血气变化
血流少 血流代 偿增加
33
(三)解剖分流增加
解剖分流:即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 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生理情况 下仅2-3%心排出量)。
支气管扩张症可伴有支气管血管扩张和肺内动-静 脉短路开放,使解剖分流量增加,静脉血掺杂 异常增多,而导致呼吸衰竭。
吸气
气道内压<大气压 (吸气困难) 气道内压>肺内压 (阻塞减轻)
胸内型
外周性
22
二、换气功能障碍
弥散障碍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
23
(一)弥散障碍
影响气体弥散的因素 影响弥散速度
◎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肺泡膜的面积与厚度 ◎气体的弥散能力(分子量、溶解度)

《病理生理学》课程简介(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病理生理学》课程简介(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病理生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28学时
学分:1.6学分
适用专业:护理学、医学检验、社会体育、公共事业管理等。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即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
依据。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采取理论大课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

考核形式:期中开卷考试,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

主要参考书目:
1.《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6版,2005年11月;
2.《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宝峰,6版,2005年1月;
3.《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爱儒,6版,2005年8月;
主讲教师:陈代雄教授吴秀香教授杨华副教授
陈晓燕讲师刘佳云讲师陈小文讲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血液分流 血液分流(blood shunting)指心脏左、右两侧或较
大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时可发生血液分流。 发生机理: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室间隔缺损
动-静脉瘘 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肺动脉高压 静脉功能不全
三、高动力循环状态
高动力性循环状态(Hyperdynamic circulation)是 指在安静情况下,心脏排血量及周围循环血液灌流量高 于正常的状态。成人静息状态时心脏指数超过 4.0 L/ (min/m2)[正常2.2~3.9 L/(min/m2)]。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在各种致 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但机体通过动用 心力储备而不出现临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或心功能 障碍(cardiac dysfunction)或心功能不全代偿期。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 unable to maintain CO sufficient for
心输出量(CO)下降 the metabolic
requirements of
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tissues.
几个概念的鉴别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已进入失代偿期,并伴有不 同程度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本质是相 同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包括了心功能从完全代偿到失代偿的整个 过程。
Cardiac Insufficiency
需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 2. 为什么心脏病人可以没有症状生活很多年? 3. 心力衰竭时心肌发生了什么变化? 4. 心力衰竭症状的基础是什么? 5. 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一、概述—几个概念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脏的心输出量 可随机体代谢率的升高而增加。
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lanblue2013@
循环系统
中心话题
Cardiac Output (CO)
主要内容
1.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因学 2.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3. 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 4.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病因学 一、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 1. 病因分类:先天性,后天性 2. 病理变化分类:心肌,瓣膜,心包,大血管,
瓣膜病 心肌病 高血压
平平均均血压血压 = 心心输输出量出量X X 外外周周阻力阻力
血管容量 肾小球滤过率
钠排泌 细胞外液量 肾神经活性 心肌收缩力 肾上腺素类活性
血管收缩 肾上腺素类刺激
血管紧张素 II 内皮素
内皮衍生收缩因子 血栓素 A2
血管扩张 一氧化氮 前列环素 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
第五章的内容
水钠潴留 高钾血症 酸中毒
(三)分型和分期
1. 分型的原则
程度 快慢 CO高低 部位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发生前心输出量增 高,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虽 有下降,但仍正常或高于正 常。
机制
2. 分期—程度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严重贫血 妊娠 脚气病(Vit B1缺乏) 动静脉瘘
发生常见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贫血 , 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生机理机理:心脏β受体的反应敏感性增强 对机体的影响:血管、心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冠脉循环功能不全
冠脉循环功能不全主要由冠状动脉病理变化所引起, 如血管通道狭窄,甚至阻塞。 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心肌缺血缺氧 心脏功能障碍
五、其它
血压异常 心律失常 血液分流 高动力循环状态 冠脉循环功能不全 微循环功能障碍 血液流变性障碍 血管张力调节障碍 呼吸衰竭 休克 心力衰竭 猝死
本章重点 心力衰竭
第三节 心力衰竭
Preload(前负荷,容量负荷) is the enddiastolic filling pressure of the ventricle just before contraction.
Afterload(后负荷,压力负荷)is the force against which the ventricle contracts.
1.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梗塞,炎症 (一)病因 2. 心脏负荷过度 :血压,血量
3. 心脏收缩/舒张不同步
冠心病
高血压
扩张性心肌病
(二)诱因—加重心脏做功负担的原因(使心肌 耗氧量增加或供氧、供血减少)
1. 感染 2.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3. 妊娠和分娩 4.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5. 劳累,激动(各种应激…)
先天性畸形
扩张性心肌病: 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
肥厚性心肌病: 心室腔减小,心律失常
二、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真菌等 物理因素:严寒、高温、空气污染等 生活方式:少动、多食、吸烟、饮酒 精神心理因素:激动、压力、抑郁等 遗传因素 年龄与性别因素
三、常见心血管病的病因学
在有足够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舒缩功能 降低或充盈受限,导致以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 体需要并伴有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循环功能障碍。
1. 氧气和养料供应的需要 2. 把静脉回流血液充份搏出的需要 3. 安静和劳动状态时的需要
Cardiac Insufficiency
致病因素
The heart is
动脉粥样硬化
心输心输出出量量增加
外外周周阻阻力力增加
先天畸形
血血压压升升高高 血压升高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和基本机制
第二节 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心脏内激动发生异常或
激动传导障碍所引起的心脏活动节律异常。
发生机理:激动形成异常 激动传导异常
对机体的影响: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心律不齐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及组织间液 增多和静脉系统(体循环和/或肺循环)的淤血,并出 现水肿,临床上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衰竭:是指心肌自身舒缩能力严重降低所引起(如 心肌炎、心肌梗塞)所致的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分类和分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