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
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
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
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
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
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
7、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有哪些?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首先,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同类相通,统一成一个整体。其次,人是“天地之心”,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再次,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
知行合一在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中,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首先,主张人应该增进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反对只说不做或言过其行。其次,“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
于“天人合一”。它要求在追寻、创造美的过程中,执著于人的情感与自然、社会的“合一”,在再现自然之工、社会之真时渗透主体色彩、使审美过程中,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即审美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强调客体与主体的和谐交融,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
8、内圣和外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内圣”与“外王”统一的理想人格,对秦汉以后的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9、整体直观思维
整体直观思维是以整体思维为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以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辩证思维为特色。
气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体现了整体直观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整体直观的思维模式影响深远,从而使传统科技擅长全面而系统地观察现象,并直接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综合。
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上看,从整体直观出发描述研究对象,体现了朴素的对立统一的法则。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的缺陷也是显然的,即忽视对客观事物内部深层结构作定量研究和实验分析,从而在不断修正中建构起理论体系。
10、观物取象
注重实用和整体思辨,形成了古代中国人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方法论。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即是观象,由现象而产生直觉领悟,进而近取人身,远取万物,在类比的基础上作出类推,以认识和解释在宇宙大系统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古代天文、中医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最能体现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特点。
观物取象、直观类比的方法,使中国古代科技在重视整体把握的同时,又注意把握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这也使中国古代医学,以及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天人协调理念至今仍尤其生命力。但是,重视以直观和经验为基础,去领悟和把握宇宙,却忽视了理性和逻辑,用这种方法去认识、理解和描述事物,往往显得笼统和模糊,甚至带有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成分。应该承认,严密的定理和定律的匮乏,使传统科技难以构架起系统的理论。
11、三纲五常指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2、中庸
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准则。
中庸注重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有其原则与标准,而且中庸又非一成不变,而应随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变化进行调整。
中庸要求坚持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在儒家看来就是万事万物固有的规律,以及基于这个规律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
13、一国的文化生成背景有哪些?
地理环境、农耕经济、社会结构
14、历代“冠服”有哪几类?(P112--113)
中国历代帝王、群臣的官服,变换繁杂,分类亦多,从其发展变化来看,大致可
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以前,创设了冕服制度;第二阶段为秦汉两晋南北朝,主要以冠作为身份地位和品秩的标志;第三阶段为隋唐至明清,创设了朝服、公服制度,并以服色和补子纹饰作为区分官阶和官品的补充。
15、上衣和下裳
华夏族的衣裳为上衣下裳形制。衣是上衣,裳指的是下裙。华夏族上衣的形制多为交领右衽。“衽”即衣襟,右衽是华夏族上衣的主要特征,而当时少数族人则多为左衽。
周代上衣的款式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襦。
商周时期下身穿的服装称为“裳”。裳由7幅布帛缝纫而成,前3幅,后4幅,腰部带,穿有带子,穿着时带子结系腰间,即成一简状,样式与裙相似。16、五服制及其意义
中国传统的孝服俗称五服。五服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意义:起到强化社会等级的作用;服饰制度起到维系九族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制的作用。
17、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理念
群体的和谐型。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而又深邃的组织,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在建筑群体中充满着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国传统建筑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处处体现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世俗的理性精神,而且渗透着传统的伦理精神。
组合的内向性。内向性是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又一特征。中国古典建筑,对墙的重视,反映其相对封闭的内向性格。
阴阳的融合性。中国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即背阴向阳;中国古代建筑在体量和尺度上注意“适可而止”,不追求过分的高大;阳数作为吉祥的象征,成为建筑设计时所关注的文化要素之一。
18、明清园林种类
明清的园林种类: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
19、释“四合院”
四合院的住宅布局。从平面布局看,它是以规整的单体围合,组织成整体的建筑组群,布局既均衡对称,又自然构成建筑的内向性。
四合院,方形平面,房屋围院而建,兼有“墙”的功能,成“四合”形制。家庭成员按其尊卑长幼各居其所,封闭性、私密性和注重伦理秩序是四合院的文化内核。在北京,四合院是明清城市建筑的最小单元,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排列拼组成胡同,胡同与大街相通,构建出古都的基本格局,维系着充满古情古韵的历史文脉。
四合院的平实、方正、和谐、理性的布局,恰如其分地昭示了中国文化重伦理秩序及群体和谐的特点。
四合形制独立于外部世界,内部自成系统,建构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和空间秩序。在人文意蕴上,也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和向心力。
20、古代建筑里坊制和街巷制
在唐代,里坊四周筑有坊墙,设两门,坊内有街、巷、曲,坊门于早晚定时启闭。这种棋盘形封闭式的里坊制度,给人以理性、严谨和秩序感,体现了封建集权为了严格社区管理而加以严整规划的政治色彩。
城市即积聚着财富,又荟萃着人文。这种“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