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案一体化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3a57d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7.png)
《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案篇一nbspnbspnbspnbsp《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在讲析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文章的疑点、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二疑”、“三笑”、“一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nbspnbspnbspnbsp一、疑点——找出二疑nbspnbspnbspnbsp文章开篇先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疑郦说:“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理由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尤疑李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理由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正是这两疑引出了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下文作出了铺垫。
nbspnbspnbspnbsp二、重点——理解三笑nbspnbspnbspnbsp为了释“疑”,作者亲往石钟山进行考察。
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
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态度。
nbspnbspnbspnbsp夜游石钟山,作者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咳且笑般怪叫的鹳鹤等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环境气氛,充分烘托了亲身探访的不易。
正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在“将入港口”处,又意外地查明了“窾坎镗鞳”的声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的确是不虚此行。
释疑后的苏轼轻松愉快地笑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此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和兴奋,充溢着欣喜和自豪之情。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86a03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d.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和翻译;3. 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石钟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结合注释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钟山记》,并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后背诵情况;2. 期中考查: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中考查,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区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态度。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钟山记》原文及其注释、翻译;苏轼的生平资料;相关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石钟山记》,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98a3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4.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b6964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石钟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3. 教学重点: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4.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5.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内容、文学特点等。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技巧。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文言文阅读材料:提供相关阅读资料,丰富学生视野。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1 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1.2 简要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2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传说和地理环境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3.2 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重点句子4. 课堂讨论4.1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4.2 讨论文章的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第二课时5. 案例分析5.1 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技巧5.2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6. 课后作业6.1 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6.2 写一篇关于《石钟山记》的读后感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1a672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5.png)
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体验热爱祖国、珍惜和保护山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石头、木棍、弹弓等;3.实验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用图片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并询问学生对山的态度和感受。
2.呈现:播放PPT,让学生全面了解石钟山的地貌和山脉的形成过程。
3.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石钟山记》,并分组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石头和木棍制作出自己的石钟。
学生可以用弹弓和碎石进行试验,找出合适的石头和角度使石钟发出最佳的音响效果。
5.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探讨如何保护山脉的方法。
6.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并表达对石钟山的热爱。
7.拓展:学生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探险活动,亲身体验山脉的魅力,并采集一些有特色的石头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创作。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2.听取学生对石钟山的认识和观点;3.观察学生在自己创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石钟山记》教案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2.听取学生对石钟山的认识和观点;3.观察学生在自己创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创作的石钟的实验报告;2.收集一些有特色的山石,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3.制作一份海报,以石钟山为主题,展示自己对山的热爱和保护的态度。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305d4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石钟山记》2. 教学年级:高中3. 学科:语文4. 课时:1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文化遗产;(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2)理解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3)领悟苏轼的哲理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总结;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化地位;(2)引发学生对《石钟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阐述苏轼的哲理思想。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对比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总结其创作特点。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7378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0.png)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4)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提炼文章主旨,提高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理解文章中所体现的哲理,启示人生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4. 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文章所体现的哲理的理解;3. 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石钟山记》的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解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解答学生疑问;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课文背诵和练习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e7acb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7.png)
一、《石钟山记》优秀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写作背景,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热爱,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苏轼的写景技巧,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石钟山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风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景技巧和寓意。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分析文章结构。
5.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翻译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和翻译练习。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积极参与等。
4.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激发学习兴趣。
2. 比较阅读:将《石钟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写景特点。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解答疑惑,促进师生互动。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等。
2. 多媒体资源:石钟山的图片、视频等。
3. 课外阅读材料:其他山水游记作品。
12石钟山记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用书教学设计(统编版)
![12石钟山记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用书教学设计(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0f276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6.png)
-测试: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测验或讨论题,测试学生对《石钟山记》的重点知识点、词句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
2.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12石钟山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12石钟山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12石钟山记》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与《12石钟山记》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太积极参与,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个人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我在课堂中强调了《12石钟山记》的重点和难点,并设计了随堂练习和错题订正环节,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对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不太理想,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反馈。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一对一的指导和反馈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4.教学手段: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பைடு நூலகம்: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12石钟山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12石钟山记》的内容做好准备。
石 钟 山 记 教案教学设计
![石 钟 山 记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25891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6.png)
《石钟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理解石钟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3)了解石钟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石钟山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传说故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分享查阅到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2)分析文章的结构,阐述作者的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课后习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 完成课后习题;3. 结合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长期积累: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石钟山的美丽风光;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4. 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导游,介绍石钟山的景点和传说故事。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2935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b.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3)了解《石钟山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阅读和分析古代散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石钟山记》的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文中运用的事实、对比和论证方法;3. 领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3.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剖析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和《石钟山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生僻字词;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事实、对比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剖析,解答疑难问题;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练习测试:组织练习测试,评估学生对《石钟山记》的文意理解、论证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0877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6.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石钟山记》中的生词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钟山记》的文法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字词和句式。
2.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生平。
3. 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石钟山记》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
2.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石钟山记》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3. 讲解分析:讲解《石钟山记》中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石钟山记》的主题和意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石钟山记》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2.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石钟山记》中的写作技巧。
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内容1. 《石钟山记》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文本分析:分析《石钟山记》的文风、意境和艺术特色。
3.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将《石钟山记》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让学生学会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让学生学会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0c63d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f.png)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让学生学会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石钟山记》是唐代杜牧所作的一篇散文,题材为旅游。
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同友人一起游石钟山的经历,以及作者对山、水、云、树、鸟、兽等大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全文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中应该将其作为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石钟山记》的题材、结构和主旨。
2.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一:《石钟山记》的阅读理解教师要对学生讲解《石钟山记》的内容、结构和主旨。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阅读和理解:(1)题材:题材为旅游,主要描写了作者游石钟山的经历和心情。
(2)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南门进山,第二部分是登石钟峰,第三部分是下山归来。
(3)主旨:描写大自然的美妙,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2.教学内容二: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而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则是进行鉴赏的工具。
教师可以在讲解《石钟山记》的同时,介绍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和技巧:(1)文本分析法: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
(2)艺术解剖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并挖掘作品的内在美学价值。
(3)情感研究法:关注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反应,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特点。
(4)文学批评法:对文艺作品进行评论和批评,包括外在描述、内在评价和价值判断。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补充和拓展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教学内容三:文学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素材,并以此开展创作活动。
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石钟山记》中的描述,写一篇自己的游山经历;或者让学生创作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画作等等。
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并消化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e2347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6.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石钟山命名的由来;(3)能够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 文章的主要内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3. 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3. 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源;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3. 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3)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钟山命名的由来;(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培养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知识;(3)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记忆;(2)深入研究课文,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1fb3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e.png)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理论的做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务实精神。
教学设想: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善学善问的才能,力争到达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一、复习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同学们的分析^p 得出文章构造: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构造对文章内容进展分析^p 〕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二、分析^p 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文章一开场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答复)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拟,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根底,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根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答复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泼,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三、分析^p 第二、三段(指名朗读)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973b8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石钟山记》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3)分析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了解石钟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石钟山的美景,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习作者敢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钟山名字的由来。
2. 教学难点:(1)分析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了解石钟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石钟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石钟山的美景。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石钟山的美景。
3. 调查其他名胜古迹的名称由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石钟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石钟山记》与其他名胜古迹的文献进行比较,加深对石钟山独特之处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中语文 (石钟山记)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 (石钟山记)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d8be8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5.png)
鲁教版必修一《石钟山记》三合一教与学资料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掌握“鼓、殆、何、莫、发、临、鸣、扣、适、向、识、考”等词,总结词的活用知识。
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某某态度。
聚焦重点1.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实词,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某某精神。
教学建议1.首先布置预习或课堂引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2.本文虚词用得较少,建议教学中重视实词教学,把实词活用作为一个专题,讲全面。
3.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结合的表达方式,可在简要的提示下,让学生自己分析掌握。
1.通假字至莫夜月明(通)汝识之乎(通)2.一词多义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④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 ①噌吰如钟鼓.绝( ) ②一鼓.作气( ) ③令赵王鼓.瑟( ) ④微风鼓.浪( ) ①得.双石潭上( )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③此余之所得.也( )3.词类活用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②事不目.见耳.闻( ) ③微风鼓.浪( )④而此独以钟名.( ) ⑤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古今异义①自以为得其实..(古义:;今义:)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义:;今义:) ③空中..而多窍(古义:;今义:)5.文言句式①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③得双石于潭上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⑦余是以记之( )⑧空中而多窍( )⑨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6.文学常识(1)苏轼,字,号,宋代著名文学家。
其散文与并称“欧苏”,其诗与并称“苏黄”,其词与并称“苏辛”,是词派的创始人。
(2)《水经注》:我国古代的地理学专著,共40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教学案一体化高一语文备课组一、预习指要(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l、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2、掌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3、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能力目标1、辨析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掌握其规律。
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二)、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
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知杭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现在广东英德)、惠州 (现在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现在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
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三)、读——想——写1、读一读。
请同学们通读全文:可粗读一遍了解大意,然后深入读疏通字词句。
不清楚的2、想一想。
①同是游记,②文章阐明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得出的呢?③苏轼在本文中的见解你是如何看的呢?能简要的说说理由吗?最好与同学交流一下。
3、写一写。
读完本文,你也许会为文中优美的语句而赞叹不已,你也许会为作者的有疑必察的精神而敬佩不止,你也许会为作者独出心裁的构思而心动涟漪……有这样好的文章,有这样的感动,有这样的情致,何不挥毫潇洒一次,“谁与天公试比高”,大胆点说:“我”。
二、课堂导学第一课时(一)、读一读1、默读第一段,巩固预习成果。
2、朗读第一段,注意字词读音与句子断句。
(二)、想一想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3.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的?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的?(三)、写一写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今以钟磬.()置水中桴.()止响腾,余韵徐歇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释义: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作解释: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扣而聆之自以为得之矣(四)、背一背。
背诵时可先将要背之内容分解,等分解的内容熟后,再将其组合,这样可能会轻松点。
如本段就可以这样去设计背诵:1、引用《水经》中的那一句话是什么?2、郦道元是怎么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的?人们对他的观点的态度是什么?又用何办法反驳的?3、李渤又是怎么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的?作者对他的观点的态度是什么?又用何办法反驳的?第二课时第一部分:(一)、读一读1、背读第一段,巩固学习成果。
2、朗读第二段,注意字词读音与句子断句。
(二)、想一想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三)、写一写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或曰此鹳.鹤()也噌吰..()如钟鼓不绝则山上皆石穴罅.()有窾坎镗鞳..()之声汝识.()之乎周景王之无射.()也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释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余固.笑而不信也森然..欲搏人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笑谓迈曰3、请找出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词语并作解释:空中而多窍将入港口此世所以不传也自以为得其实4、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而大声发于水上空中而多窍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四)、背一背。
同学们,除了上一课教给你们的背诵方法外,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背诵方法?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最佳背诵法,何不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也许真的山外有山呢?第二部分:(一)、读一读1、朗读第三段,注意字词读音与句子断句。
2、结合注释再小声读一遍。
(二)、想一想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三)、写一写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释义:而臆断..其有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盖.叹郦元之简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作解释:事不目见耳闻而言之不详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四)、背一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人的背诵之法怎么样?不知道?还不赶快试试!三、练习捷径(一)、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1.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 莅临指导2. A 是说也,人常疑之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C 觉今是日昨非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3. A 得双石于潭上B 此余之所得也得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4、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B 因笑谓迈曰因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事出有因5、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焉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 语焉不详E 且焉置土石6、 A 余固笑而不信也B 固已怪之矣固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C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 A 自以为得其实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实其实百倍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9、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B噌吰如钟鼓不绝绝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4.汝识之乎?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7.长乐王回深父8.暴秦之欲无厌四、探究集锦(一)读一读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
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
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
石钟山在鄱阳湖人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
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
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四石钟山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石钟山位于鄱阳湖人长江之处,属江西湖口。
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
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一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
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
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1.风水声如钟。
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
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
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
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
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
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
《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
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记载1.李渤《辨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