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第1 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成语的意思;2.了解作者、文体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2.筛选信息,厘清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3.通过品析语句与字词,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难点:厘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预习提示导入)二、预习检测过渡语: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1)指生读(学生间互相订正)老师强调易错字和重点字词臀、褶皱、两栖、追溯(2)学生解释成语意思(3)齐读生字词2.作者简介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确: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体明确:事理说明文三、整体感知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课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阐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预设:恐龙无处不有(提示学生思考:恐龙为何无处不有)【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大家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阐明这个事理的呢?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以下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引出“板块构造”学说,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所阐述的科学原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对“板块构造”学说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来理解文章,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这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然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我认为还有所欠缺。
虽然学生对科学知识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紧扣课文,重点讲解了恐龙化石的发现与“板块构造”学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是相互关联的。
同时,我也对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举例子、作比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如“板块运动”,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我在讲解时,虽然运用了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但可能还是不够形象生动,没有让学生完全理解。
此外,对于课文中一些语言简洁、逻辑性强的段落,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色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充分挖掘出文本的语言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第二章《生命的演化》,详细内容为“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生命演化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化石标本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它们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1)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各自的代表物种。
(2)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方式等。
(3)恐龙的分布:介绍恐龙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情况。
(4)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1)恐龙的分类(2)恐龙的生活习性(3)恐龙的分布(4)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谈谈你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
(3)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代表物种有霸王龙、剑龙、翼龙等。
(2)恐龙的生活习性多样,有草食、肉食、杂食等,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飞行等。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步骤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恐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活特点,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爬行动物,如霸王龙;鸟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如鸭嘴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及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四、发现写作目的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大陆漂移学说成立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
(板书)六、探究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
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七、实践――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提示: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人类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考察内容包括气象学、冰川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及医学等几十个科目。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精选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 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 90 吨(目前的大象只有 6 吨),曾以900~1200 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 6500 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 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 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1.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主题为“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历程、生活习性、恐龙的分类及主要代表物种,着重介绍恐龙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掌握恐龙的基本生活习性。
2. 学习恐龙的分类方法,认识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恐龙。
3.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的认识。
教学重点: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在地球上的存在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恐龙,了解其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角色扮演。
4.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分类的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恐龙进行分类,并找出各类恐龙的代表物种。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举例说明恐龙的分类方法。
描述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及其生活习性。
答案:1. 恐龙的起源:约2.3亿年前,出现在三叠纪晚期。
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恐龙到现代恐龙,经历了多次物种分化。
2. 恐龙的分类方法:根据恐龙的骨骼结构、牙齿特征等,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3. 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及其生活习性:霸王龙:肉食性,以其他恐龙为食,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
长颈龙:植食性,以树叶、果实为食,生活在三叠纪到侏罗纪。
剑龙:草食性,以植物为食,身上长有锋利的骨板,用以防御敌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语文_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岙阴初级中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
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的内容,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
《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
本文意在说明板块漂移,但却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本文是介绍恐龙相关知识。
另外,本文以一句议论性的句子“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开头,又在结尾部分以议论句结束,也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
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简洁平实,读起来感觉枯燥泛味,学生学习起来也不可能轻松愉快,因此,怎样设计本文的教学思路及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基于这种考虑,希望本文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及本文内容的特点,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大陆漂移)2、本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本文是不是说明恐龙怎样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的?(不是)采用“掐头、去尾、留中间”的方式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哪一部分是扣题来写的?3、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一般来说,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一位科幻小说家,他可能不太了解说明文的题目怎样拟定,所以才出现了拟题“失误”。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或朗读,或默读,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本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纠正阿西莫夫拟题的“失误”。
4、比较:“恐龙无处不在”这个题目与我们重新拟定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5、“恐龙无处不在”涉及的是生物学知识,而“大陆漂移学说”涉及的是地理学知识,“恐龙无处不在”帮我们印证了大陆漂移学说,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6、“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引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初,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从课堂反馈和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辨别文中所运用的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能简单分析其作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基本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恐龙化石在南极洲的发现与“板块构造”学说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不同科学领域的相互关联。
然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讨论,但未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讲授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获取知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如“板块构造”学说,通过我的讲解,学生能够有初步的了解。
但讲授的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影响了教学效果。
讨论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但在组织讨论时,存在个别小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提问法的运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但问题的设计还不够精准和巧妙,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没有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而有些问题又过于复杂,让学生感到无从回答,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对于课文内容的处理,我将重点放在了对“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引出的“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上。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恐龙时代”,第三节“恐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多样性、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恐龙化石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多样性。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巩固学生对恐龙知识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多样性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2)列举三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2. 答案:(1)恐龙起源于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繁荣,最终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灭绝。
(2)三种恐龙生活习性及特点:长颈龙:以植物为食,颈部很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
霸王龙:肉食性,体型巨大,牙齿锋利,是恐龙时代的顶级掠食者。
甲龙:草食性,身体覆盖着坚硬的甲壳,用以防御掠食者。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难点:1.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2.1 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恐龙的定义、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讲解恐龙的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2.3 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背景和过程。
2.4 探讨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 课堂活动:3.1 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恐龙的特征。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深入了解一种恐龙,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恐龙的基本概念、种类、灭绝原因和与鸟类的关系。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思考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述恐龙的饮食、运动、繁殖等方面的特点。
3. 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气候变化、天体撞击等。
4. 恐龙化石与骨架: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化石和骨架来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5. 生物进化:探讨生物进化的概念,以及恐龙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设计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恐龙相关图片、化石和骨架的图片,以及灭绝原因的动画等。
2. 道具:准备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时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能力。
3. 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恐龙灭绝原因时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电影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恐龙无处不在》。
2. 讲解恐龙分类:使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分类图解,讲解蜥臀目和鸟臀目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观察恐龙化石: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恐龙无处不有》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恐龙无处不有》是一本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绝迹原因等相关知识。
全书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征;2.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3. 了解恐龙的绝迹原因及其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恐龙的种类分类和特征;2. 难点:恐龙的绝迹原因及其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2. 实物展示法: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恐龙的外貌和生活习性;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恐龙的绝迹原因及其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增进学生思维发展。
五、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或模型,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2. 进修:讲解恐龙的种类分类和特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3. 拓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恐龙的绝迹原因及其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恐龙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判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反馈,评判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水平;2. 教学效果: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教学效果,评判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息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建议1. 多媒体辅助: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PPT、视频等教具,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恐龙的化石遗迹,深化对恐龙知识的理解;3. 合作进修:通过小组合作进修,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进修效果。
综上所述,《恐龙无处不有》是一本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科普读物,通过教师讲解、实物展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篇一」要利用课内的知识激发学生课外的学习。
”语文的学习资源应该说是最广泛的,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觉得课内的学习只是冰山一角,教师要利用课堂,利用课内的知识来激发学生探索课外更广阔的天地。
前面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象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高潮。
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放手让学生通过浏览“恐龙之最”、“恐龙之谜”,为学生提供“中华恐龙园”、“恐龙博物馆”、“恐龙世界”的超级链接,搜集资料,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课堂时间不够,布置学生找出更多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我也了解到有很多的学生对此也抱有极大的热情,家里有图书,也有光盘,还有模型,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在课后开展了一次“恐龙知识展览”,发动学生去做一些材料的收集。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去收集这样那样的资料,在交流中,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听得也很认真。
交流完后,学生似乎还是意犹未尽,还在相互交流,看呀,说的!我想我最初的目的达到了。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
于是我把这课设计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
一、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
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晨会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同时我也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
阿西莫夫短文恐龙无处不在语文教案反思说课优秀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恐龙无处不在》语文教案反思说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其论据。
2.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恐龙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讨论1.学生就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讨论。
2.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课堂讨论1.学生就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进行讨论。
2.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深入思考文章的观点,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恐龙的知识储备不足,应在课前进行一定的预习,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课后作业环节,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作业的质量。
六、说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和创新能力。
4.课堂讨论充分,学生参与度高。
关于《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的反思
关于《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的反思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
存在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运用的学科,它的涉及面广泛,这必然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当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也不一定行得通啊。
这次我在设计《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科普作品时,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课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估计这个问题会让学生的看法有分歧,估计大部分同学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会认为说明对象就是恐龙,写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
我于是做这样的引导设计: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有关恐龙的还是板块构造学说?我就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板块构造学说。
考虑到同学们的意见并不是完全一致,我依然这样设计,我不急于定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在概括内容要点的情况下,从文本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语句理解,这样会使一部份人认识更加深刻。
在我们的教学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果出现了问题而不进行反思,进而优化,那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更何况一个语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的。
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超越,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也越来越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其实并不是很正规的说明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
在备课是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是从题目入手,询问学生本文是不是讲恐龙的,然后引出“板块构造”理论,在得出结论。
而我在备课是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和别的老师区别开来,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时虽然整体的框架基本没有跳脱出原来的框框,但在设计问题是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寻找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的以及会感兴趣的问题。
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介绍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寓教于乐,还课堂与学生。
课后再加了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他们知道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的例子,让学生讲课上的知识和他们以前的认知结合起来。
但是由于我在教学设计时太过于考虑学生能否快速的回答我的提问,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是很到位。
特别是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讲不够深入,只是点到为止。
《恐龙无处不在》是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初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教学反思《《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
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
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体上,课堂进行的比较顺畅,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由于学生回去没有预习,我设想的字词环节又在听读课文之前,可能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
在推理和猜想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语文味”虽然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文章的语言也是值得赏析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去体会。
最后,自己的语言感染力稍有欠缺,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以及课堂的魅力。
针对以上课堂上存在的不足,对这堂课的课堂重建我有以下想法: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在推理环节争取做得更细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多听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再进行总结。
猜想环节,本来是预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可以给学生出示更多的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
字词环节,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在预习结束之后,出示问题,在检查他们的预习结果,在听读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附送:
《情侣分手协议书》范本
《情侣分手协议书》范本
提供《情侣分手协议书》范本默认分类 2015-06-22 23:35:57 阅读1237 评论0 字号:
大中小本协议自签订之刻开始生效,双方必须严格履行以下规定:
(一)双方手机换号后互不告知对方,《情侣分手协议书》范本。
更不能向周围朋友打听对方手机号、电话、传真等联系方式,双方傅客关闭,QQ拖黑名单,电子邮箱联系人列表中删除彼此,老死不相往来,把过往的风流艳事,双方的***隐私,甘苦欢乐,在一起的趣事往事及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永久封存在心底深处,直至其全部自然地消失在大脑的遗忘曲线里。
(二)双方尽量保证再不见面。
但一方偶然遇到了,不能像《东京爱情故事》一样停下来聊两句然后传情送波、互相挑逗、触景生情、重温旧梦。
双方应互不理睬,不能向对方看两眼或两眼以上。
总之严禁再次暗渡陈仓!分手后,双方不能再想起对方,不能再向朋友提起对方。
当朋友提起对方时,应主动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她),双方不能向周围人称彼此为情侣关系,不能通过朋友打听彼此的近况。
(四)双方不能在背后说对方的坏话,不能怂恿或诱导别人说对方坏话。
如果遇到有人当面说对方的坏话,应当主动出手还击。
(五)双方不能再联系对方的亲戚,协议书《《情侣分手协议书》范本》。
[含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属和干亲(如干爹、干妹妹、干
老表舅妈等)](六)双方不能向对方放声歌唱《分手快乐》、《篱笆女人和狗》等与分手有关的歌曲和凄婉腔调的歌曲。
不能再向对方学小狮子叫做HI-POP动作等,以免想起往事。
(七)有音乐响起,如《外婆的澎湖湾》、《天黑黑》、《风筝》、《童话》、《痴心绝对》、《突然的自我》《做我的爱人》等歌曲响起时;当别人偶然提到如“万绿园”接送、“雪屋”、“梦幻”等Keywords时;当乘坐别人的车或自己驾车时;当骑车带人或被人骑车带时;当抱着别人或被别人抱着上街、下楼时;以上情况出现时,不许想起对方。
(八)特别注意,即使违规思念对方,也不能让对方知道。
(九)不得以分手后感到痛苦和孤独为借口,出现纵情、酗酒、吸毒、自杀等行为。
(十)希望双方今后坦然面对未来,化悲愤为力量,一切从零开始,厚积薄发,勇往直前。
(十一)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违反以上任何一条款,视违反该条款后所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后给守约方以感情和精神赔偿。
男方:
(签名按手模)女方:
(签名按手模)
〔《情侣分手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