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地理分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域政策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引发兴趣1. 引入例子:假设有两个城市,城市A和城市B,在相同的环境下,城市A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城市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2. 提出问题: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有些地区发展得更好,而有些地区却发展缓慢?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经济统计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等工具,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如资源禀赋、外部环境等。

2.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如引导政策、产业转移等。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如区域合作组织、自贸区等。

六、案例分析:中国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1. 案例介绍: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为例,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2. 原因分析: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市场开放度等因素导致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七、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价值1. 指导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政府决策,促进经济发展。

2. 规划城市布局: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3. 促进区域合作:通过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总结本教案通过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韩淑梅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为制定进口替代政 策提供了依据,进口替代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时经常能够采 取的政策之一。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10章)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10章)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3、区域经济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效率和公平两大目标既矛盾又统一,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孰先孰后
,如何结合与兼顾,是国家区域政策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也是必须
解决的问题。
威廉森的倒U形理论描述的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
差异逐步扩大,并在某一临界值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区域差异逐步缩小。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垒;二是从协调发展的角度配置资源,则要求从资源和政策上对
落后地区进行倾斜。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工具
3. 促进劳动力就业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都
是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区域政策所要解决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主要是因经济周期所带来的
失业和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的失业。
•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评价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
评价
微观经济政策评价
区域政策评价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与区
域经济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 区域问题存在是区域政策的根本原因
区域问题的存在是区域政策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原因,其中最基本
组织可能性在于政府的行政和经济能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1. 区域发展中的市场作用及其缺陷
市场机制能够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并通过区
域专业化分工与区际贸易推动各区域的共同发展。
但是,纯粹的市场机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区域差距 ,市场机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2.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指商品交换和提供服务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1、因空间距离 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削弱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2、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 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3、空间距离越远,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不可持续性问题是指,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导致其赖以生存的
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限制的 “全
球经济规模”被突破的状态。亦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大
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问题。
境进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完好地延续。任何主体 (包括生产
者和消费者)都有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 (简
称减排降耗)的责任。
(3)由于各经济主体发展历程不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
不同,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公平”地分担责任是
实现生态环境合作的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任何主体间
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速度超过再生的速度
,自然环境的损耗超过自净化能力的状态下),地球生态系统则无法完
好地运行与延续。
目前,全球总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总生态环境承载力,1970-2022年,地
球生产超载日(该年度超载日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不断提前。从
1970年的12月23日,1980年提前到11月3日,1990年提前到10月13日,
担。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因此,人类要想持续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效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要通
过改变人类经济活动过度行为,保证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
不被突破,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这也是党的二十大
报告提出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逻辑基础。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课堂讲授分析讨论1 导论2 22 经济活动的区位3 2 13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3 2 14 区域经济增长 3 2 15 区域产业结构 3 2 16 区域分工与联系 3 2 17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3 2 18 城市经济 3 2 19 城乡边缘区 3 2 110 乡村经济 3 2 111 看得见的手——区域经济政策 3 2 1合计32 22 10第一讲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的概念。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的界定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含义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讲经济活动的区位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的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教案资料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教案资料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 一、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发达、规模经营为主的发达国家乡村经济相比,发展中国家乡村经济主要以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为主,其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远不如城镇高,主要特征:(一)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技术 进步缓慢 ;(二)生产要素供给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 加要素投入 ;(三)乡村经 济具有显著的生存性和自然性特征 。
• 二、 城乡统筹的主要模式
(一)城市工业导向人口迁移的城乡联系模式; (二)发展小城镇的城乡联系模式; (三)综合发展农村的城乡联系模式 。
• 三、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一)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完善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 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思考题
•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会形成城乡二元结 构?
• 2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 联系?
• 3 如何决定城镇体系和城市规模分布? • 4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乡村土地和劳动力
• 三、 乡村金融市场与公共服务
(一)乡村金融通过资金筹集配置,支持乡村经济发展。乡村金融市场特点: 基本生活资金需求、生产资金 需求和一般经营资金需求;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金融稳定性差;市场垄断程度高;资本市场建 设落后,融资能力低;服务于乡村经济,服务于农户。
(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生产性、公共事业性、公益基础性、公共安全性服务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严重不平衡;在医疗卫生服 务方面的差距悬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才能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学科名称:区域经济学教案编写人:XXX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政策。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a.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b.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c.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要素分析a. 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b. 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c. 政府政策和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 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政策a.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b.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c. 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教学步骤:一、导入(15分钟)a. 引入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通过例子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知识讲解(30分钟)a. 分步讲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b. 以要素分析和影响因素为主线,详细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解释其相互关系。

三、案例分析(40分钟)a. 提供一两个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b. 引导学生讨论该案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

四、互动讨论(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一个给定问题展开讨论;b. 全班讨论: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扩大视野和思维。

五、概念巩固(20分钟)a. 总结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b.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了解。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案例分析和概念解释;2. 区域经济学相关资料和书籍;3. 小组讨论材料和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讲解清晰准确;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3. 小组讨论成果:小组讨论的结果整理,有效地展示每个小组的思考和成果。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8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8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的生产活动,属于一种生存经济。
另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因素,是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气候、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于生
产条件改进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2、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1.乡村土地市场
乡村土地市场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土地流通中发生的所有经济关
(1)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人口城市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集
聚,推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产业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为满足人口城市化带来的多样化产品
需求,需要发展更高效的城市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产
业承载力。
(3)地域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实现途径。这主要是指城市边缘地区,如城
3.共享劳动力储备的驱动机制
在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不成功的企业将解聘劳动力,而成功
的企业将会扩大雇用劳动力。这意味着,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
程,为失败或倒闭的企业的劳动力向正迅速发展的企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 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4.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驱动机制
现实世界中,劳动力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之间并非总是匹配
的,如果出现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不匹配现象,那么企业要支付很高的培训成
本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因此,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程,
可以实现劳动力与企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匹配,进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地理上的相互接近使得人们相互交换知识和技术变得更加容易,这是
结果,最终使这两个城市的就业人口和效用水平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种情况可以用效用曲线来解释。小城市的效用曲线具有正斜率,这

《区域经济学概论》教案多媒体 ppt课件

《区域经济学概论》教案多媒体 ppt课件

⑻ 第七讲 东盟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概论》教案多媒体
学时 备注
2 2 2 2 作业 2 2 2 2
2
⑼ 第八讲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与发展 2

期中测验
2
⑾ 第九讲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2
⑿ 第十讲 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2 作业

讨论
2
⒁ 第十一讲 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2
(1)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2)区域经济运行要素。
(3)区域空间结构。
(4)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6)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7)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管理。
(8)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合作。
(9)区域资源整合。
(10)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区域展经济学。概论》教案多媒体
11
间,这种经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产生了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就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 社会经济活动和诸种经济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 是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广义的区域经济既可用 来表示一国某一地域的经济活动,即地区经济, 也可以在国际经济研究中视作一国经济,甚至多 国组成的经济共同体或经济圈。狭义的区域经济 用于表示国内大小不等的地区经济,即地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第一种观点,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二种观点,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
域经济学。
第三种观点,把区域经济学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第四种观点,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第五种观点,从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六种观点,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第七种观点,从研究特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界定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 域 经 济 学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区 域 经 济 学
[2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大地出版社,2004。 [22]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4。 [2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 [2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4。 [27]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9]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市场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4







贵 州 师 区 范 域 大 经 学 济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编写制作: 编写制作:李孔俊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李孔俊
CONTENTS
区 域 经 济 学
Chapter Chapter Chapter Chapter Chapter Chapter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区 域 经 济 学
[3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2]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3]武友德:《不发达地区经济成长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4]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 与动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5]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 [36]候景新:《落后地区开发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7]唐宇文:《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8]王梦奎、李善同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 [39]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0]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 [72]胡长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政策与创新思维》,载《经济研究参考》, 2002年,第42期,2-10页。 [73]陈耀:《中国西部经济:制度性短缺与援助》,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 42期,11-19页。 [74]王朝才:《西部开发的难点与对策》,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2期, 20-24页。 [75]倪德刚:《小城镇,大战略——“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A],载《理论前沿》,1999年第1期,35—41页。 [76]张孝德:《城市泡沫: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隐患》[N],载《经济参考报》,2004 年4月9日。 [77]杨治等:《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J],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 第6期,82—88页。 [78]徐国弟:《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构想》[J],载《经济研究参考》, 2002年第70期,7—13页。 [79]李清泉:《构建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良性互动机制》[J],载《理论月刊》, 2003年第10期,202—204页。 [80]陈甬军:《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新探索》[A],载《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69-75页。 [8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城镇化战略研究》[J],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 第35期,14—25页。 [82]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我国农村城市化现状、机制、对策研究》[J],载《理论 研究》,2004年第6期,7—10页。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 [59]Renaud B,1981.National Urbanization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0]Honderson V. How Urban Concentration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326,Washing ton D.C. [61]Myrdal,G,1957.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 Duckworth. [62]Schultz,T.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2, No.1,March . [63]Schultz,T.W,1979.Investment in Population Quality throughout Low-Income Countries,in Worl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P.M.Hauser,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64]Eicher,T.S,1996.Interaction between Endogenous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63. [65]Boudeville ,J.R,1996. Probl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66]Friedmann J R,1966.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67]Hansen NM,ed, 1972. 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68]Graham S, Marvin S,1996.Telecommunication and the city: Electronics, Urban Place.London: Pout ledge. [69]Ed.Benjamin Higgins and Donald.J.Savioe,Regj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1988. [70]Frank C.Englman and Uwe Walz,Industrial Centers and Regional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local Input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35,NO.1,1995. [71]young S,Hood N,Peters 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289(7),1993.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区 域 经 济 学
[41]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2]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3]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4]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5]邓翔:《经济趋同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3。 [46]金明善,车维汉:《赶超经济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7]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8]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9]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0]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1]吴郁文:《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5]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6]保罗 切希尔,埃德温 S 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3。 [57]马尔科姆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58]迈克尔 P 托达罗:《经济发展》[M],黄卫平,彭刚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