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3章·第1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阴阳发散 变动自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富有 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清]金廷标:麻姑献寿图
[清]髡残幽栖图
【人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
传说,宋代诗人黄庭坚为照顾卧床的母亲,每天为 母亲洗涤便器,图为清《廿四孝图· 亲涤溺器》。 母亲洗涤便器,图为清《 廿四孝图· 亲涤溺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 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发 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把人作为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总是坚持天地之间人 为先。具体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 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左传· 桓公六年》认为:“夫民,神之主 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孟子指 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乎丘民而 为天下”。 在人与神之间 , 传统文化坚持的基本生 命态度总是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生命个 体从他诞生 , 五伦关系便 进入到他的生活,整 个文化关注和努力的目标就是 “经夫妇 ,成孝 敬 , 厚 人 伦 , 美 教 化 , 移 风 俗 ” 。 注重人的修养,肯定个体心性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迥异于西方人本主义 精神的表现。
【礼治精神】 礼治精神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礼记》
春秋战国时,孔子进一步丰富和完 善礼治的内容。从汉代以后的历代帝 王,都以此作为基本国策和人文精神。 在礼治社会里,追求亲和秩序的政治理 想就是礼治精神,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 目标,即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 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治是 一个内容复杂的社会操作系统,涉及 社会各个阶层和每一个人,由礼乐延伸 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内容,进而 衍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君王国家的忠和对亲人的孝, 其次是序列男女之别。其实现方式就是要拥有自觉精神,从国君到平民,要 慎言谨行,并采取主动的教化濡染方能实现。礼治作为一种有效的国家政治 制度和社会管理理论模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 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保持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气节和品质,成为传统 中国重要的文化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几乎渗透到中国社会和人际关系的 各个层面。
[资料注释] 资料注释]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引用《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 展的动力。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 言,是士子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 人生情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 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就个体 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 言,则表现为志士仁人坚持正义, 不畏强暴,独善其身,面对挫 折,奋发图强,追求理想的决心,如决不低头的史笔董狐,忍辱负重、 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此外还体现在中华民族敢于积极否定、革故 鼎新的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石涛:黄山八胜图
人们从敬崇自然 、顺应自然 ,适时地耕作收获 ,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开 始,进而联想到有序地管理国家、整合人事,指导人们的实践和行为,具有积 极性的意义:一是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 ,考虑了自然与人密切的同质关 系 ,具有有积极唯物的因素 ;二是考虑了自然与社会紧密的共生关系 ,明兴 替知得失,在集权程度高而民主意识淡的时代 ,不啻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依循 方式 ;三是从关注自然出发 ,将思索的触角伸向无边的宇宙和周遭的社会 , 推动了古代天文、地质、物候、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 中 国 人 的世 界 观 、 价 值 观 , 也 影响 了中国人的思 维方式和 生活方式 , 是 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整个传统中国思想、 政治和社会生活 , 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 要内容之一 。 在传统儒学那里 , 其一 , 天人 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天是万物的起源 , 人类社会也仿佛天地万物的运转 ,自然的发 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是人们 的行为准则 ;其二,是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 依据 , 自然界的任何异常现象 ,都是检验帝 王的言行政策的依据 ,也是考核官员得失的 标准 。天人合一思想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 之上 的思想文化 、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苏轼手迹
刚健有为 、 自强不息的文化 精神 , 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 , 被赋 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 :中国文化最 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 , 它是勤勉稳健 、 勇猛深沉的前进精 神 , 在《尧典》 、 《无逸》是创业 艰难 、 尽忠职守的遗训 , 在孔子那 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追 求,在孟子那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 气”的向善品质,在荀子那里 是“制天命而胜之”的果敢气慨。《易经· 象传》以天体运行永远向上的规律, 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始终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概说
每一种文化都在其长期的发展中 , 形 成了独具特征的主导趋向或基本精神 。 这 是此一文化与彼一文化的区别所在 。 中国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和中国 历代伟大思想家的概括、 提炼中交融、凝聚、会通、 更新,形成了独立于世界 文化之林的基本精神和主导趋向。作为一种 优秀的文化传统,它曾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 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经过富于批判精 神和创新精神的再发掘、再整合和再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将展现更富现代活力的崭新面 貌。
பைடு நூலகம்
袁耀:巫峡秋涛图
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始起之 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 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 道德,道德生文章。 ——《白虎通· 天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富多彩 , 而且有着迷人的气 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岱 年说 :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 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 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 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作如下归纳: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基 二、以民为本、重伦远鬼、心性向善的精神; 本精神有四点: 三、天人合一的精神; l.刚健有为; 2.和与中; 3.崇德利用; 4.天人协调。 四、礼治精神。
张岂之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 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中华人文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 中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