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借助课文标题优化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如何借助课文标题优化阅读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例谈如何借助课文标题优化阅读教学

刘和程

题目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章的脸面所在,其主要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和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和情感,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提示行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引人人胜等。常言道“题为文之眼”,透过题目之“眼”,读者可以洞见文章的许多相关信息,解码题目所隐含的信息,对提高阅读理解质量具有事半功倍之效。那么,阅读教学该如何借助课文标题来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呢?本文拟以人教版七——九年级教材为例,作如下探讨。

一、巧用题目,激趣导入

导人系教学起始环节,目的是激发兴趣,调动情感,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标题可用来作为课堂导入,它们有的包含比喻义和象征义,给人以阅读想象;有的暗含悬念,给人以阅读期待。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巧借这些题目,导入新课。如一位老师执教《在山的那边》(七上)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有什么呢?让我们一道带着期待走进课文。”寥寥数语,简洁明了,引人人胜。再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九上)一文时,有教师导人道:“杨修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做过曹操的主簿,据史料介绍他聪明过人,深得曹操赏识,但后来被曹操所杀。杨修之死谁之过呢?”教师随即在题目后面画了个大大问号,话虽不多,学生的好奇心却调动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类似的课文标题在教材中还有不少,如《变色龙》(九下)等,留心这些题目,并将其巧妙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导人语,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它的特

点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有不同凡响的激趣效果。

二、扩展题目,感悟要点

感知文章内容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了整体感知环节,以检查并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有些课文(这类课文一般以事件或人物某个鲜明特征作为标题)可以从题目人手,通过扩充题目来实现整体感知,因为补充题目的过程,实际上是加工文本信息、认知文章内容的过程。以《散步》(七上)为例,有的教师扣住题目“散步”二字,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题目,概括内容要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着以下要素扩充题目:什么人(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什么季节(初春季节)散步?在哪(田野中)散步?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出现了分歧)?结果怎样(圆满解决了分歧)?经过对题目的不断扩充,学生明晰了本文的内容要点,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扩充题目的方法很多,因文而异,如《背影(八上)一文,它是以父亲送别“我”时,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的“背影”为题的,看似平淡的题目中蕴含着至爱亲情,值得品味。特级教师韩军解读本文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将课题扩充为“生之背,死之影”,一语中的,揭示了《背影》的深刻内涵,让人为之震撼——作者笔下的父亲背影竟有如此深厚之意蕴!这种解析扩充,将读者的阅读感悟和独到见解融入其中,鞭辟入里,启迪心智。

三、变换题目,探究主旨

我们知道,不少的题目与文章中心紧密相关,这在议论文中尤为明显,许多议论文标题即中心论点。揣摩此类课文标题,对探究文章主旨颇有价值,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变换题目,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九上),作者在写“敬业”、“乐业”之前先说“有业之必要”,根据

这一行文特点,教师可设疑提问:“既然文章依次写到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方面的内容,能否将本文题目换成《有业.敬业.乐业》呢?”经过阅读思考和交流互动,学生认识到不能变换,理由有二:其一,题目中的间隔号用于并列词语间,表示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而本文所阐述的三点内容之间并非并列关系,“有业”系前提,“敬业”为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其二,本文阐述的虽涉及三方面内容,但中心论点是告诫青年学子要“敬业与乐业”。

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有时亦可使用这种方法探究主旨,例如《心声》(九上)一课,如将题目换成“心愿”好不好?乍一看似乎也行,但细一琢磨,便觉不妥,“心愿”只有愿望而无声音,远没有“心声”来得贴切。“心声”作题目的妙处在于含义丰富,字面含义指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以表达对乡下爷爷的思念,内在含义则指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理解和肯定:同时,题目还暗含了作者的心声,希望老师能公平看待并尊重每一个学生。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变换题目进行比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使他们在比较思维中提升了阅读鉴赏能力。

四、剖析题目,明了结构

有的题目不仅表明了写作内容,还暗示着文章结构,剖析这类课文标题,有利于理清文章脉络。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想和做》(七下),看到题目不难判断文章所写的内容为两方面,即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如何“想”的,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又是如何“做”的。通过剖析题目,学生将会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不少题目虽未暗示文章结构,却隐含着叙事线索,若抓住其隐含的线索阅读

理解,文章结构将随之明了清晰,如鲁迅的《故乡》(九上),标题“故乡”,既点明了故事的发生地,还暗示着本文的叙事线索,即作品是以人物回“故乡”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全文由此分为三个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剖析题目把握线索,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而且使他们学到了依据线索划分结构的阅读方法。

五、品味题目,理解写法

文章拟题一般都凝聚着作者的匠心,有些题目在交代写作对象及内容的同时,还隐约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在课文《王几何》(七上)中,作者通过记叙自己数学老师的第一节几何课,从外貌神态、言行举止等方面刻画出一位亲切温和、幽默风趣、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文章用”王几何”这个形象化的绰号作题目,将人物的职业特征鲜活凸显出来,可谓入木三分,让人过目不忘。揣摩标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写法。再如《雨说》(九上),读题便知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正像课文前面阅读提示所言:“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品味题目人手,以领会文章的写法特点,将具有举重若轻之效。

六、联想题目,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阅读教学的常见环节,利用课文标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联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方式。以《孔乙己》(九下)为例,主人公虽为读书人,却未获得功名,又因好喝懒做沦落潦倒,以至于名字也被人忽略遗忘,“孔乙己”这个从描红纸上拿来的绰号,如同一个屈辱的烙印,折射出人物的悲惨遭遇。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