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质特征

院系:油气资源学院

班级:勘探0703

学号:200711010313

姓名:洪文璞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质特征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关键词:

鄂尔多斯;白垩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岩性;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4km2,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区和大型能源基地,但其地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区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水化学以及赋存运动状态与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盆地演化规

律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盆地内白垩系地层尚未发现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关研究一直不被重视。近年来,随着盆内勘探技术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质信息丰富,已经普遍认识到,尽快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与盆地结构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但由于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体系类型多,岩性组分、岩相组合及剖面层序复杂,致使对于白垩系沉积时盆地特征认识不够,或者观点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该盆地岩性分布特征和盆地演化规律的系统了解,也制约了对白垩系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特性的正确认识。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盆地沉积背景、沉积相和古地理特征、岩性发育类型和组分变化以及控制因素系统分析,探循白垩系岩性、含水层和砂体展布规律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规律并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岩石主要地层单位及沉积特征

根据陕西省地层划分方案,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自下而上划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见表1)

1.1洛河组

洛河组是一套风成沙漠相、河流湖泊相以及冲积物、泥石流和风化残积物沉积组合,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紫红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质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和泥岩以及泥质粉砂岩,其中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细砂岩为主。按岩性组分,沉积韵律、岩相组合变化分为上下两段,其间以区域性灰质砂岩致密层及泥岩段为划分标志。上段以风成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中细粒结构,杂基含量少,单层厚度大,分布区域占全盆地总面积的60% ~75%,形成了洛河含水层骨架砂体,其次为粉砂岩和泥岩,主要分布在湖盆中心,粉砂岩杂基含量高,并有少量云母碎片;下段底部为含砾砂岩及砾岩,以往称“宜君砾岩”,属于盆缘和盆内古高地附近坡积、残积以及冲积相沉积,呈楔状体局部分布,向盆内迅速变薄尖灭。下段上部仍以风成中细砂岩为主,在盆内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但盆地中心以及西南凹陷区,风成沉积砂岩中还夹有湖相薄层或者透镜体状泥岩。

1.2环河华池组

由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含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组成,不同地区岩性差异较大。在盆地中北部以及盆地西南缘,以含砾细砂岩、粗砂岩、中细粒砂岩为主,夹紫红色薄层粉砂岩和杂色泥岩。骨架砂体为三角洲分流河道相砂体,叠置厚度大,粒度粗;向盆内,由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细砂岩和泥岩组成,泥岩为主,粒度细,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远砂坝砂岩呈薄层或透镜体状夹在泥岩层

中,剖面发育两个正韵律层。

1.3罗汉洞组

分上下两段,下段为河流相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

上段为风成相紫红色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在盆地西北和西南部边缘局部有河湖相含砾中粗粒砂岩及粗砂岩,颗粒组分有长石、石英、云岩和灰岩等,盆地中西部北段凹陷区和东南子午岭一带,发育紫红色以及杂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2.4径川组

为一套河湖相厚层杂色砂质泥岩、泥岩以及泥质粉砂岩组合,在盆地北部地区,发育含砾砂岩和粗砂岩.砂岩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灰质和硅质胶结,岩性致密坚硬.含水层以及骨架砂体主要为冲积扇、三角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相.平面上在盆缘为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砂体,连片状或者带状展布,盆内砂带顺流向盆内带状延伸,以南北为主,厚度与粒度逐渐变小.剖面上根据沉积旋特征回与古气候变化规律分析,整个下白垩统形成了两个岩性沉积旋回[0,‘01,下旋回由洛河组底部“宜君段砾岩”一洛河组砂岩一环河华池组砂泥岩组成,上旋回由罗汉洞组砂岩一径川组杂色泥岩以及泥灰岩旋回,下旋回厚度明显大于上旋回,但在不同地区,各旋回内部岩层组之间厚度差异很大(100、1300m),仅洛河和环河组厚度相差300、50Om左右。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各地层组分布

2 早白垩纪构造演化

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发生开裂和扩张,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加剧,中国中东部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进入了古太平洋动力体系演化阶段,这对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早白垩世伸展作用明显大,随后鄂尔多斯盆地受挤压作用而整体隆升,盆地沉积一构造轮廓基本形成。早白垩世初期,研究区发生沉降,并广泛接受沉积,此时独立的鄂尔多斯盆地已

经形成。该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四周基本被隆起所围,研究区发育有边缘相沉积。麟游一铜川一线以南地区发育冲积相,以北地区为河流一滨浅湖相沉积。前人研究显示,在宜君一带的下白变统砾岩,有来自秦岭造山带的碎屑成份,说明该时期渭河断陷尚未形成,还没有将盆地与造山带割断。早白垩世为中生代盆地演化的最晚阶段,其地层后期剥蚀最强,残存范围也最小。

研究区下白垩统志丹群的地层厚度等值线图显示(见图2.1),澄城一韩城一吉县地区地层厚度最小,向北西方向厚度逐渐增大,庆阳地区地层厚度达1500m。同中晚侏罗世沉积期古构造面貌相比,研究区早白垩世沉积期古构造面貌发生了较小的变化。该时期的古构造面貌表现为区域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东部抬升和西部下降,西低东高的构造格局已完全定型。坳陷的位置在镇原一西峰一庆阳地区,与中晚侏罗世沉积期古构造面貌相比,向北移动;渭北隆起东部和渭河盆地的主体部分为隆起区。下白垩统沉积之后,鄂尔多斯结束了大型内陆坳陷盆地的发育历史,盆地整体以区域性的差异抬升为主,并开始消亡,再没有接受全盆地范围的沉积;渭北地区在晚白垩世早期就已经开始抬升并遭受剥蚀,表现为强烈快速的隆升和剥蚀改造。晚白垩世早期以后,渭北地区进入后期改造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